萌萌哒漫画少女图片:刘索拉:当时的我们都很绝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5:21:13

刘索拉出身于北京一个高干家庭,父亲曾经在“文革”期间入狱8年;母亲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女诗人,后来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刘索拉的教育就是“男女平等”,甚至可以说是女权主义,“一辈子不准进厨房”。刘索拉的少年时期基本上在“文革”中度过,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就读作曲系时,就赶上文化开放起来的80年代开端。

南都周刊:您说,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很“绝望”,怎么说起的?

刘索拉:难道我还要把这个词儿分成“绝”和“望”来解释吗,你没有经历过,所以不理解。今天我得解释这两个字就是很绝望的事。简单说,我们的少年时代是很绝望的,因为是在“文革”时期,开放以后,知道了世界,也就更知道了自己原来是“一无所有”,不仅仅是物质的,而更是文化上的断裂。80年代的艺术家,从封闭的时代走出来,纯洁得像刚生出来的婴儿一样,赤裸裸的,但又不是婴儿,真绝望!当突然有机会去了解世界的时候,发现原来我们离世界的基本水平还差好远,很多都远远落后于世界,有时候自己觉得在国内挺牛B,出了国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崔健唱“一无所有”,就是那种坦诚,那首歌不是唱出来的,是用生命呐喊出来的。

南都周刊:看过一些反映80年代的影视作品,里面有揸架、揸琴的情景,看对您的一些访谈,您在那个时候抽烟,故意穿游泳衣让警察追,挺叛逆的。

刘索拉:“文革”时期北京部分青年人受到西方嬉皮士影响以及从上一代留下的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书籍中受到影响,到了80年代这些都显示出来。我不觉得我小时候比现在更叛逆。

刘索拉就读的那一届作曲系,除了她,还有谭盾、郭文景、瞿小松、叶小纲等后来闻名世界乐坛的大师级的人物,当然也都是当今社会被人关注和羡慕的精英们。刘索拉说,她和她的同学们从小去工厂,插队,家庭受到了冲击,这个吃苦的过程让他们很快地在心智上成熟起来,而且思想、想象力也相对丰富多了。当刘索拉和她的同学们在80年代中后期赶着“出国热”,却发现陷入了中西文化差异的悖论中,从失落和自卑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并且选择定位,需要一个时间,而这个过程不单单仅仅说的是音乐创作。

南都周刊:您和谭盾、郭文景等音乐家都是同学,《你别无选择》中人物是否取材于您这些同学,是否也反映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刘索拉:当时我们班同学的那股劲儿就和我小说里描写的差不多,只不过放在文字里就显得太集中了、难以置信。里面的故事都是真的,不过人物变头换尾了。很多人看了都觉得很好玩,觉得没有过这样的生活,其实很可能你的大学生活也很好玩,不过没注意到而已。别老哀叹你没经历过我们那个年代,年轻人容易觉得生不逢时,在我们的年代,有人还羡慕父辈呢,因为那个年代有战争,能成为英雄。

南都周刊:您和您的同学所走的音乐道路很不一样,他们可能是非中即西,当然也做过结合,而您走得更远,很难用单一的音乐类型来概括。

旅居英国和定居美国多年的刘索拉,不仅仅在音乐上尝试着更多的可能,她将这种尝试性延伸到其他领域。进入90年代后,当她带着乐队回国时,在公众和媒体的印象中,刘索拉代表着结合中西各种文化的艺术先锋,她可以很中国,也可以很西方,就好像她个人在舞台上的形象,理着光头或全身肃穆的黑衣,唱起歌来手势近乎“诡异”,还能即兴地用人声来唱足20分钟,去表达“张爱玲小说的女人”这个主题。她算不算时代洪流中的叛逃者,走了一条与同龄人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呢?

南都周刊:您在舞台上尝试过很多造型,比如光头,全身的黑衣服,这些多变和另类的造型,是为了服务于您的音乐作品?

刘索拉:这些都是我的性格,和音乐没关系。我对很多事物都有兴趣,喜欢多变的东西。

南都周刊:很多人觉得您应该是女性主义者甚至是女权主义者,您如何看待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异?您会维护男人,或者表达男人的声音吗?

刘索拉:区别就是他们会互相吸引的原因。男女我都会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