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宿务航空:感悟曾国藩 & 成吉思汗之死:生殖器被西夏王妃咬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40:57

                    

   

       时下关于曾国藩热已经开始泛滥,然而世人所寻求的多数为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术。只有少数人在深层次研究和理解曾国藩的思想和谋略。那么曾国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能够在当今时代再次掀起曾国藩热来。余从阅读大量文史书籍中管中窥豹,只是能力水平有限不能全面剖析和诠释曾国藩其人、其思想,但是无论如何应该说曾国藩的一生的传奇的一生,富有色彩的一生,是一个值得世人效法的一代奇人。

曾国藩祖籍湖南湘乡人,在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出现曾国藩之类的奇人可说并不奇怪,而曾国藩又恰逢乱世造就的英雄,可谓乱世造就了曾国藩传奇的人生,成为大清帝国力挽狂澜的不贰忠臣。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道光十九年散馆进京后被钦点翰林,做了清朝礼部右侍郎兼吏部左侍郎,在其离京赴赣充任江西乡试正主考官途中,突然接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只能转途回家奔丧。如果说曾国藩不恰逢乱世或许会成为一代名儒或名相,他的诗文理学研究得已经到了巅峰状态,如果说曾国藩在招考士子中不逢母亡消息或许很难造就一位所向披靡的名臣悍将,文人是无法和战争联系到一起的,如果说没有左宗棠、胡林冀等极力保荐,曾国藩或许在守孝期满仍回翰林院当他的礼部右侍郎兼吏部左侍郎,如果说没有曾国藩的出现大清王朝或许早就灭亡了,曾国藩扮演了一个救国救民的角色,是曾国藩拯救了大清朝,是太平天国造就了曾国藩的传奇。

曾国藩一生忠心事主,功过参半,也许正是他组建的湖南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才使得中国历史变革延缓了多年。对于一个忠心爱国的官员来说,曾国藩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发动农民起义者们来说,他又成为了千古罪人。曾国藩弃笔从戎的做法,确实拯救了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站在忠义者角度审视曾国藩,又不能不说他的忠诚,不能不说他具有雄才大略之能,运筹帷幄之智,审时度势之才,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用在曾国藩身上并不为过。在国家呈现危机的关键时刻,他能够挺身而出,弃小义赴大义,亲手组建湘勇(后来发展为湘军,也称曾家军),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的勋高柱石,从几百人发展到20万所向披靡的大军,归根结底取决于曾国藩的用人惜才的手段,归根结底取决于曾国藩的战略思想,才得以能够从乱世中崛起。曾国藩整饬军威主张“乱世须下重典”的方针,被整治过的都称曾国藩为“曾剃头”,可见曾国藩是一个敢于使用霹雳手段的军事家,却也博得了恶名。当时组建湘军之初,曾国藩的才能和谋略刚刚展露出来,中国文人的劣根性也同时暴露出来,自己没有能力阻挡天平天国强大的力量,却能够束缚别人的手脚,这些本事可以称之为“小人综合症”,正是这种思想在作怪,才使曾国藩陷于四面楚歌、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好多地方官员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处处刁难曾国藩,挤压曾国藩,曾国藩到处遭到无端非议,蜚短流长,恶语中伤矛头都指向了曾国藩,各种明枪暗箭纷纷射向曾国藩,做为一个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一心报国的曾国藩来说在心理造成极大痛苦和伤害,然而曾国藩没有放弃肩负的国家使命,历经无数坎坷,从衡州撤离重新组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湘军,并组建了属于后来的大清水师,终于成为一代统帅和铁腕人物,挥师平灭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也成就了曾国藩的威名。

曾国藩前半生可以说一帆风顺,非常通畅,后半生却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但是无论什么情况下,他心中始终恪守孔孟之道,恪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在潜心国家安危的背后又不失柔情的一面。他爱好广泛,楹联读书无一不精,诗礼书画无一不晓,理学研究尤为精髓,特别是他的修身之道,他本人能够克己复礼,礼贤下士,慧眼识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深受湘军上下爱戴,致使20万湘军只听命于他一人。做为统帅曾国藩是成功的,他善于取长补短,能够发挥别人长处,弥补自己的缺点,对待朋友他能够付诸真情,以诚相待,以情感人,之所以后来湘军逐渐扩大主要取决于曾国藩的交友之道、用人之道。曾国藩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国事家情往往能够切中要害。中年时期的曾国藩虽然备受非议却始终拓守信念,坚忍不拔,造就了他铁面无私,治军严格、法度森严,个性鲜明的个性。然而老年曾国藩从宦海之中领略了做官真谛,领悟了世事无情的,从而改变了曾国藩的性情,做事谨小慎微,凡事都思索再三,缺少了年轻时的那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魄力,最终抑郁而终。

曾国藩在战争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却无法预料官宦世俗的险恶,当曾国藩重握重兵踌躇满志的时候,朝廷一纸裁军的指令使曾国藩的强国梦想彻底破灭,也凉透了曾国藩的心。当权者垂帘听政的西太后慈禧妖婆一方面对曾国藩产生了猜忌,致使这位权重位高的忠臣产生灰心丧气的念头,被迫对含辛茹苦,苦心经营的20万湘军进行了大裁军,如果不是其他官员保荐可能只剩下曾国藩孤家寡人一个。另一方面对曾国藩又采取安抚政策,把他的官位提到及至,使其位居显赫地位,册封侯爵等官职,让天下百姓都觉得朝廷善待功臣的做法,不卸磨杀驴借以笼络人心。这一招使得曾国藩感激不尽又得谨小慎微地致死效忠朝廷,足见慈禧权术玩的精通。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慧眼识英才,敢于启用人才和重用人才,他身边云集的智囊如过江之鲫,而曾国藩对人才的了解和掌握又极为准确,能够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创建湘军之初,他就把人才作为第一要务,曾国藩观人用人一向主张德才兼备,而更侧重德,认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而近愚人,才而无德,而近于小人。二者不可兼时,与其无德而近小人,毋宁无才而近愚人。曾国藩功力之心很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和举止,然看清时弊后又产生退隐的思想,他推功揽过,极力推荐手下人,选拔人才、重用人才不遗余力,才会受到无数湘军和朋友的爱戴。

曾国藩信奉儒教学说,这与他出身岳麓书院有关,然而他却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愚儒,而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与时俱进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他能够摒弃传统的陈旧观念,吸纳补充新知识,新观念,在当时那种文化背景下,他能够做到不排斥外来文化和先进技术,这对于深受多年教化的当朝显贵来说,可见他的胸襟和开放思想。他担任两江总督时大力倡导治理民风,净化官风,整饬漕运、河工、盐政,兴办洋务,建造武器船只,开设书院书局等等,一心想把大清振兴起来,这些都说明曾国藩具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如派学子到西洋留学深造,回国报效祖国,才出现了如后来的詹天佑等一批人才。最令人钦佩的是曾国藩他具有吐故纳新的思想,能够接收新事物,新思想,曾国藩治理国家是从废墟上开始的,然而到了晚清末期时弊,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女主当政、曾国藩的抱负和做法已经无力回天了,而曾国藩也只能望洋兴叹了。对于一个半生悠闲半生操劳的曾国藩来说,这也只能说是他的劫数和宿命。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众口纷纭。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曾国藩,他又是人间不可多得的奇男子,经天纬地的大丈夫,他胸怀坦荡,怀揣治国之策,平生做事从不以自己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尽管如此曾国藩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也有普通人的杂念。在攻打天京(太平天国国都)时,曾国藩明显觉得这是一个旷古功劳,自己又不能亲临战场,为了不把功劳落入其他人头上,曾国藩特委派了自己的亲弟弟曾国荃去攻打,曾国藩在后方给予丰厚的支持,历时1年多时间,天京终于沦陷,而随着天京的失守,曾氏一门也出了两位封侯受爵的高官,这在当时可是巨大的荣耀,从中也看出曾国藩毕竟藏着私心的,如果放到左宗棠或李鸿章攻打天京同样会被攻陷,这可能是天数所定吧。太平天国由于内讧造成了兄弟失和,导致灭亡是迟早的事情,这也是太平天国气数已尽的前兆,曾国藩清楚地看出了这一点,这也是曾国藩过人之处。

曾国藩一生知人善任,学识渊博,待人热诚,却做了一件令他自己都后悔的事情,这件事情使曾国藩跌入人生低谷。当时曾国藩任直隶总督,他奉命前往天津处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正是这个案件使曾国藩背负千古骂名。同治九年,天津遭遇多年罕见的大旱,沿街乞讨的人不计其数,百姓怨声载道。由于灾难频繁,天津百姓苦不堪言,又风传天津不少孩童无故失踪,又有人传闻是法国教堂的教士把孩子骗入教堂,挖眼摘心甚是逼真,引发天津百姓大规模的围攻教堂,后来法国领事馆领事丰大业又开枪打死了县令刘杰的外甥,引发一场血战,疯狂的人们把丰大业活活打死,又放火焚烧了法租界教堂、袭击育婴堂、捣毁法国领事馆,打死包括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外国人九人。此事轰动了整个欧洲,法国派出联合舰队围困天津港,要清政府给个交代,答复不好就要炸平天津港。当然,这件事涉及到一些大清官员的生命。法国提出共四条条款,其中有修复教堂和领事馆;厚葬丰大业;赔付银两,惩治凶手和杀死当地参与此事件官员。曾国藩接手后经过严密调查,发现小孩失踪属于空穴来风的事情,为此曾国藩与法国谈判结果是同意三条,最后杀戮官员的事情没有同意,法国作出让步让大清朝廷把当地一些官员免职,为了免除战争祸乱,曾国藩考虑再三,据理力争了答应了这些条件。而朝野上下不了解曾国藩的苦衷,不了解当时面临黑洞洞的炮口时情形,过后都来指责曾国藩胆小怕事,天津百姓也认为曾国藩崇洋媚外,是个“卖国贼”,是丧国辱权。曾国藩顶着巨大的压力,连他的朋友左宗棠等一大批人也纷纷指责曾国藩。而曾国藩出于对国家负责对百姓生命负责的态度处理此事的,一旦当时谈判失败,天津几百万百姓就会变成法国人的炮灰,而当时的清王朝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防御,如果曾国藩顾全自己的名誉,完全可以撤出天津港,任由法国枪尖炮利攻占天津,他是可以完全没有任何责任。试想曾国藩如果没有从全局考虑,人民是否又陷入水火之中,从这层意义上说,曾国藩是舍弃自己名誉保全了天津城池,这也是曾国藩的高尚之处。而那些所谓的达官贵人却高高在上随意指责,如果放到他们自己身上可能才是真正的丧国辱权了。当然这个结局对于清当权的慈禧太后来说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了。而曾国藩个人却堕入人生深渊,他生前也极其悔恨至极,甚至100多年来人们仍不能原谅曾国藩。而清庭把责任完全推给曾国藩,百姓把“卖国贼”的恶名送给他,使得堂堂的中堂大人名声扫地,曾国藩成了事件的牺牲品,饱尝了世态炎凉。

曾国藩齐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做人克己复礼,礼贤下士,一生俭朴持家。他一生艰苦朴素,极为勤俭,待人真诚,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从留给曾家后人的遗训可见一斑: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日甚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读,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日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日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日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 ,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 ,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 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之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以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 ,勤则有才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搏济斯民而神袛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等等足见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哲学,总结了曾国藩探求做人的准则,不能不说曾国藩其人的伟岸,思想之深邃,做为在乱世当中崛起的英雄,曾国藩把后半生抱负和理想都倾注国家强盛和民族富强上,而他齐家之道也堪为世人所颂扬,做为今人又有多少人有此见识和胸襟。

曾国藩一生功过各半,无论历史如何评价,我始终认为曾国藩是世人应该效法的楷模,从忠心报国到修身齐家,平复天下所作所为,都应该值得人们思考和研究了。

 

成吉思汗之死:生殖器被西夏王妃咬掉?

成吉思汗之死有四种说法,最骇人听闻的一个是被西夏王妃咬断生殖器而死。

    成吉思汗给后世留下的诸多谜团,吊足了无数人的胃口。其中,最具魅力的历史悬念都是与死有关:一是怎么死的?二是死了葬哪?
    依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当年(公元1368年)年底即下诏篡修的《元史》记载,成吉思汗之死很明了,病重不治:“(公元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宫。”《元史》总编辑、一代大文臣宋濂,仅仅用了20个字,就交代清了一代天骄“崩”的过程。但,文字看似言简意赅,实则语焉不详,因此后世一直弄个明白,成吉思汗到底怎么死的;蒙古民间传说,成吉思汗被西夏王妃咬掉生殖器而死是怎么一回事。
    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大概有五种,多与西夏有关。
    其中最正统的,也为更多人的知道的,就是《元史》中采信的“坠马说”。
    “坠马说”
    蒙古人撰编的《元朝祕史》(卷十四)记载,“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次日,也遂夫人对大王并众官人说:‘皇帝今夜好生发热,您可商量’。”
    “唐兀”,是当年蒙古人对西夏人的叫法;“狗儿年”,是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这里交代一个史实,成吉思汗于1226年秋天,带着夫人也遂去征讨西夏国。冬季时,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不想他的骑的一匹红沙马,却让一匹野马惊了,导致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落马下受伤,当夜就发起了高烧。1227七月“不豫”,病根即在此。为什么一次坠马伤重成这样?据说是流血太多。
    当时,也遂请随从的将领商议这事怎么办,有人建议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时半会也逃走不了,干脆回去养伤,等好了再来攻打。成吉思汗一生要强,心想如果这样回去会让西夏人笑话。也该他魂断西夏,成吉思汗派员去西夏国探听情况时,正好西夏一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讥笑,有本事你就来过招。成吉思汗听说后,表示宁死不退兵,遂挺进贺兰山,将阿沙敢不灭了。但此后,成吉思汗的伤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今阳历8月25号)病死了,时虚岁67。如果当时成吉思汗回去了,这病根子就不会落下了。
    “雷击说”
     这种说法比较离奇。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所文章透露,成吉思汗是可能是被雷电击中身亡。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当时到达蒙古国时,发现夏天的雷电伤人事故频发,“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因为这原因,蒙古人很怕雷电。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状。”约翰·普兰诺·加宾尼为葡萄牙人,出使中国的确实时间是公元1245-1247年,由教皇诺森四世派遣而来,回去后向教皇提交了题为《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出使报告。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来时距成吉思汗死亡只有18年,比马可·波罗早30年,记叙并非空穴来风。

   “中毒说”
    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其时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间,有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其在游记中记叙的成吉思汗的死因: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时,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间另有传说,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但却不是中了西夏兵士的毒箭,而是让被俘虏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下了毒,当时这位西夏王妃乘陪寑之机行事的。
   “被刺说”
    这种说法与上面说的被俘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有关,是下毒说法的另一种版本。在蒙古民间传,成吉思汗的军队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兵士俘虏到了很漂亮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进献给成吉思汗。就在陪寑首夜,这位西夏王妃刺了放松警惕性的成吉思汗。被刺一说,源于成书于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蒙古源流》。此书很珍贵,100年后,即1766年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作为礼物,将此书手抄本进献乾隆皇帝。乾隆令人将其译为满、汉两种文本,并题书名《饮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应该说,成吉思汗被刺一说是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被咬掉生殖器说”
    这种说法,即未见于正史,野史也没有记述,但在外蒙古人中间流传。这一风流事件也是因为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凶手”当然就是这位美丽女人了。据说,这位主妃被献给成吉思汗后,成吉思汗要她做他的妃子,王妃表面同意了。但不甘受辱,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王妃在陪寑当天夜里,借行房时成吉思汗正在兴头之机,将他的阴茎给咬掉了,顿时血流如注。一个长年在外征战的67岁老人,哪遇到过这种事情,又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羞恨交加,遂致病重。因为这是一件发生在帝王身上的难以启齿的特大丑事,就被瞒了下来,对外只称大汗是坠马受伤致病重。本来就不想活的西夏王妃,自知成吉思汗不会过放过她,跳黄河自尽。
    此说荒诞不经,但细分析一下还是有道理。如果成吉思汗真是死于西夏王妃之手,那么行刺和下毒都是不具体条件的,陪寑时乃裸体,何处藏带凶器和毒药?即使带有凶器和毒药,作为一个被俘之人也是要搜身的。在这种情况下,两手空空的王妃最致命的暴力行为自然是“咬”了——咬男人的要害处。
    这个传说够得上是中国古代帝王风流故事中的极品了!真是这样,这也是一种报应——风流人物风流死。
    在几十年的南征西进中,每到一地,成吉思汗和他的手下,必夺抢女人,带着一副生殖器处处留情,后代子孙无数,被史学界戏称为“播种机”。据估算,目前在世界上有1600万的男子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而成吉思汗对女人如此嗜好,大概是一种“遗传”。当年,蒙古族有抢人家女人的习惯,把女人看作是一种财物。成吉思汗的母亲就是其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抢来的,在今天看来就太流氓了。有一次也速该在斡难河边放鹰,篾儿乞惕人也客赤列都带着美丽的妻子从旁边经过。也速该见少妇如此美貌,一下子动心了,立即拦下也客赤列都的马车抢人。见情况不对,本想拼命的也客赤列都丢下妻子逃走了。这个少妇就是成吉思汗的母亲、后来的宣懿太后诃额仑(也有译“月伦”)。
    成吉思汗的妻子叫孛儿帖,则被其母亲前夫所在部落抢过,后来给夺了回来。成吉思汗与孛儿帖的婚姻很有意思。按照当时蒙古族的风俗,也速该便带9岁的成吉思汗去他母亲所在部落“索女”,即给儿子讨媳妇。走到半路上碰到了孛儿帖的父亲德薛禅,听说此事后,再看看成吉思汗汉面相不凡,是个美少年,德薛禅便对也速该说,家里有一个年方10岁的小女,希望成为亲人家,请也速该去看看是否中意。到德薛禅一看,也速该满心喜欢。过了一宿,次日德薛禅要也速该把成吉思汗留下当女婿,也速该同意了,并从随来的马中挑了一匹最好的做为定礼。也速该临走时留下一句话,“我儿子怕狗,休教狗惊着。(《元朝祕史》卷一)”一代驰骋疆场的英雄汉子,小时候却怕狗,这是恐怕是很多人不会想到的。就在也速该留下儿子独自离开的路上,被仇家、塔塔儿人给毒死了。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也有称帖木贞、忒没真。这个名字本是也速该战争对手的名字,《元朝祕史》(卷一)记载,“(约1162年)与塔塔儿厮杀时,也速该把阿秃儿将他帖木真兀格、豁里不花等掳来,那时也速该把阿秃儿的妻诃额仑正怀孕,于斡难河邂难何边里温孛勒答黑山下,生了太祖。太祖生时,右手握着髀石般一块血,生了。因掳将帖木真兀格来时生,故就名帖木真。”《蒙鞑备录》称,所传“忒没真”乃小名尔,初无姓氏,也无名讳。
    《元朝祕史》这段记载,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元史的重要史料。与朱元璋生时满室红得像失火一样,铁木真出生时也有神奇出现,手里竟然捏着一块血块,血亏如一块红色的石头一样。因为出生时铁木真是带血的,迷信就认为,将来会给人类带来血光之灾。在抢回妻子孛儿帖的过程中,成吉思汗一下子屠杀了300多名也客赤列都部落的人。1183年,只有22岁的铁木真被推举为“可汗”,靠的就是连年征战和铁血统治,抓到对手就杀。铁木真一生杀人无数,每到一块如割韮菜一块,疯狂砍人头。在随后的战争中,屠城是他惯用的征服手段。有一次,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征讨中亚穆斯林国家花剌子模,打下咸海边的玉龙赤杰时,一下子就杀了120万人,用这种方法,好多西域、中亚国家让他灭掉了。
    但成吉思汗给人类带来血光之灾时,他自己也没有逃脱掉。虽然他到底怎么死的是一道可能永远解不开的历史之谜,但不论是正史所说的坠马大出血致病,还是民间所传的被西夏王妃咬掉生殖器流血过多而亡,都沾满了“鲜血”,是不是与他降生时手捏血块有一种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