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来石陶瓷密度:现代文学前言大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03:41

中国现代文学-前言

w    .范畴:

w    1917-1949

w    .现代文学与古代、近代文学的区别(新文学之为“新”)

•   1.语言形式上,以白话作为文学语言;

•   2.思想内涵上,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性质)

.现代文学的分期:

•   1917-1927 文学革命时期,反封建

•   1928-1937,革命文学时期,无产阶级文学

•   1937-1949,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抗战文学

w    .现代文学的特点:

•   1.时代性、战斗性强;

•   2.开放性:承前启后、融汇古今

w    .现代文学的学习:把握文学发展脉络,了解文学思潮,重视作家作品。

 

第一编:20年代文学

w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

w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李大钊《晨钟的使命》

“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明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w    二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w    1.新文化运动的精神:科学与民主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w    “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它对于反封建的意义何在?

w    科学与民主强调的是人的独立的精神,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

它是人们反抗封建文化专制的重要思想武器。

2.文学革命的发端

w    1917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w    1917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w    钱玄同《寄陈独秀》、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文学改良刍议》

w    “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革命论》

w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文学革命的进程(内容)

w    1)白话文运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w   2)思想革命:

w    周作人《人的文学》:“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w    《平民文学》: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文学革命的性质、意义和局限

w    1.性质:彻底的批判和否定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伟大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w    2.意义:

w    3. 局限:1)对待民族文学遗产,缺乏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导致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和全盘西化的观点;

w    2)运动范围局限于城市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间,影响范围较狭窄。

文学革命的意义

w     A.文学史上伟大而彻底的革命。对封建文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引导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w     1)文学思想上,以“人的文学”,“写实文学”代替“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封建文学观;

w     2)文学内容上,贯穿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以浸透了现代民主主义思想的新主题,代替了各种旧主题;以农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普通人的形象代替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人物形象。

w     3)文学形式上,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促使文学在语言上与广大人民更加接近。

w     B。社会意义: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批判封建旧观念和促进中国社会和人们观念的变革作出了贡献。

w     

w     

第二节 对复古派的斗争和新文学阵营的分化

w    .对复古派的斗争

w    1.“双簧”:19183月,《新青年》“文学革命之反响”:

w    《王敬轩君来信》(钱玄同)

w    《复王敬轩书》(刘半农)

w    2.三次论争:

w    .新文学阵营的分化

三次论争

w    1)对林纾的批判

w   时间:1919

w    代表:林纾 《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 《致蔡鹤卿书》 《荆生》 《妖梦》“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w   黄侃、刘师培《国故》月刊

w   主张:“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

w   ——蔡元培《答林琴南书》

w   李大钊《新旧思想之激战》

w   鲁迅《现在的屠杀者》

 

w    2)与“学衡派”的论争

w   时间,1922年,《学衡》创刊

w   代表: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

w   胡先骕《评〈尝试集〉》

w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

w   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衡”》“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

w    3)对甲寅派的论争

时间:1925

•   代表: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 《评新文学运动》

•   特征:借政治势力复古

•    ——胡适《老章又反叛了》

•   鲁迅《十四年的“读经”》《再来一次》《答KS君》

 

第三节 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   .新文学的最初成果

•   诗歌:胡适,19172月《白话诗八首》

•   1921年,《尝试集》

•   小说:19185月,鲁迅《狂人日记》

•   192110月,郁达夫《沉沦》

•   戏剧:19193月,胡适《终身大事》

•   .文学革命的深入

•   1917-1921,理论倡导和创作尝试

•   1921,深入发展,创作繁荣

•   表现: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大量涌现。

主要文学社团

w    文学研究会

w    创造社

w    语丝社

w    新月社

w    民众戏剧社

w    浅草-沉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