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格巴尔之锤:寻找下周的强势板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15:13

寻找下周的强势板块

www.stockstar.com 2011-2-27 9:53:40 金学伟 第一财经日报每一买入都是正确 速查大资金买入前十名私募游资密切关注哪些板块 [字体:大 中 小] 收藏 订阅 RSS 分享 打印 [网友评论1条] [ 手机也能看]     

  从时机把握到价格选择再到仓位管理,连续三篇文章讲了同一个话题:如何管理我们的操作与仓位。而在仓位管理上,我套用了一个简单公式,它的理想状态是:持仓比例=(盈亏比率×上涨概率-下跌概率)÷盈亏比率。其中盈亏比率是可能的上涨幅度÷可能的下跌幅度。

  但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一个上涨概率远大于下跌概率的地方,潜在的盈亏比率也一定会倾向于盈远大于亏。而且股票是一种真金实银的投资,没有杠杆,不存在无限亏损。因此在实战中,我们可将它简化为根据涨跌概率来确定我们的持仓比例——前提当然是要有足够的盈利空间,如果潜在涨幅只有3%或5%,上涨概率再大,也不值得大动干戈。至于有些朋友说,判断涨跌概率最难,我想这主要是工具的问题,以后我们会就这个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仓位比例确定后,剩下的问题是重点投向何方?强势股都是群体动物,因此,寻找重点投向,首先要从中观角度考虑,通过行业的整体把握,找出优势板块。“新年不穿旧衣服”,如有新近出现的强势板块最好,如果没有,则可考虑寻找价值洼地。

  但寻找价值洼地不是简单地按估值高低来选——许多基金经理和专业人士的错误往往在这里,而是要寻找价值、成长、价格三方面势位差最大的板块。去年8月21日和今年1月8日,笔者在本报分别提出采掘、有色等资源类股和化工,根据的就是这种势位差原理。

  势位差要足够大

  我的做法是,先根据各行业的价值、成长、过去若干年来价格(指数)表现,编制成3个指标:反映综合投资价值的相对价值强度;反映综合成长优势的相对增长强度;反映股价周期性强弱变化的相对价格强度。指标值最高为99,最低为1.

  然后按(增长强度×2 价值强度)÷3,计算出每个行业的综合强度,并将所有行业指数走势、价值强度、增长强度、价格强度绘制成曲线图,以便观察它们的历史表现。

  再比较各个行业的强度差和序位差。强度差=价值增长综合强度-价格强度;序位差=综合强度排名-价格强度排名。

  资金朝最有利方向流。但就像自然界的水,高低落差越大,水向低处流的速度越快,流量越大。强度差和序位差越大,表明该行业在价值、成长与价格表现间的势位差越大,资金流向该板块的可能性越大、流速越快、流量越大。否则就有可能陷入价值陷阱,缺少安全边际。毕竟,股市不是数学课堂,不能玩简单的1 1=2的游戏。市场也不可能给所有的个股、板块以同样的估值。

  大到什么程度才算足够大?从历史经验看,强度差至少要超过20,序位差至少超过10,而且是所有行业板块中强度差和序位差最大的。去年10月,有色、采掘,以及交运设备等都是在势位差超过这一标准后崛起的。去年底,我在写《2011股市只存在阶段性机会》时,化工的情况也是如此(见附表).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是强与弱的周期性特征要明显。强势周期就是强势周期,弱势周期就是弱势周期,干净利索,轮廓清晰。农林牧渔、采掘、化工、有色金属、建筑建材、机械设备、交运设备、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只是生物医药的弱势周期比较短)等,都具有这种特点。

  其二是过去5年内曾有过一个强势周期,价格强度停留在70以上的时间超过半年,之后又大幅下降到40以下,并在弱势区停留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目前仍处在弱势区。

  强弱变化轮廓不清晰的难以捉摸,从来没有在强势区以上长时间停留过的很可能永远不会有超强表现,没有从极强到极弱就不可能有充分的蓄势,也不可能产生堤坝一旦溃决,水流立即倾泻而入的状况。

  在2006到2007年的牛市中,化工的价格强度曾在70以上的强势区停留一年半左右。而后持续回落到20以下,并在弱势区停留一年半之久,去年11月份最低曾见15。因此,尽管与采掘、有色、农林牧渔、交运设备等,价格强度从最高90以上到最低接近10不同,化工在价格表现上的势位差要弱一点,但我还是将票投给了化工,算是矮子里面拔长子吧。

  行业状况要有助于板块走强

  仅从势位差考虑,首选的应该是房地产,无论是强度差、序位差,还是价格势位差,都是房地产最大,而且其强弱变化的轮廓比化工更清晰。但其他行业的公司业绩总是和行业景气度基本同步,而房地产公司的业绩通常会在行业景气度从最高点回落后进入最高峰。因此,房地产的高价值强度和高增长强度令人不太放心,尽管我认为它有很大的交易机会。

  至于被大家广泛看好的金融板块,为什么始终没有良好表现,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金融股价值、增长与价格间的势位差仅排在第五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被严重低估(除非你认为价值就是由PE、PB组成的)。虽然银行股具有明显的低PE和低PB,但它的高增长是靠股东的不断投入来维持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如果大家都不准再融资,银行股的高增长把戏马上戳穿。

  其次,在过去3年里,金融股从来没有真正弱过,总是在半强与半弱间上上下下,既让人无从捉摸,在价格表现上也形不成足够的势位差。

  其三,除非是由寥寥几家公司组成的子行业,一个板块从弱到强,不是靠“一二三,一起上”形成的,而是1个、2个、3个,由少到多,由点到面逐渐形成的。如果说,其他行业都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股组成的,牛股与冷门股可以同时存在,那么,金融股作为一个整体,似乎每只股票都很重要,很令人瞩目,一旦动起来,都要跟着动,身怀六甲,拖儿带女,一个不能少,无论是跑法还是抢钱,都跑不快,也跑不远,这也是我长期不看好金融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