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代尔面料价格: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35:42

第四章 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第四章 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命运的秘密

周国平先生在一篇评论史铁生的文章《读(务虚笔记)的笔记》中说,在史铁生的创作中,命运问题是一贯的主题。这也许和他的经历有关。许多年前,脊髓上那个没来由的小小肿物使他年纪轻轻就成了终身残疾,决定了他一生一世的命运。从那时开始,他就一直在向命运发问。命运之成为问题,往往始于突降的苦难。当此之时,人首先感到的是不公平。世上生灵无数,为何这厄运偏偏落在我的头上?别人依然健康,为何我却要残疾?别人依然快乐,为何我却要受苦?在震惊和悲愤之中,问题直逼那主宰一切人之命运的上帝,苦难者誓向上帝讨个说法。然而,上帝之为上帝,就在于他是不需要提出理由的,他为所欲为,用不着给你一个说法。面对你的激动、愤怒,他缄口不言,只是毫无表情地看着你笑,显得莫测高深,无比神秘。这时的你,毫无办法,只好冷静下来,费尽心思去猜上帝为你设计的命运之谜。苦难中的史铁生领悟了上帝的意思,于是开始做一个猜谜者。(做一个猜谜者,这是史铁生以及一切智者历尽苦难而终于找到的自救之途作为猜谜者,个人不再仅仅是苦难的承受者,他同时也成了一个快乐的游戏者,而上帝也由我们命运的神秘主宰变成了我们在这场游戏中的对手和伙伴。

一、命运的秘密

史铁生敏于感受,精于思索,在长期以上帝为对手和伙伴的猜谜游戏中,终于破译了命运的诸多秘密,当然也可以说发现了命运的诸多特性。

1.不公平性

(对于命运,人们的天然要求是公平、合理。因为世上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对他们应该一律平等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命运。然而,事实却相反,上帝并不按"理"行事--"理"只是人类自身的设定和设想》正如史铁生所说,命运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人一生下来就有走运的和不走运的。譬如医院产房里一溜排着十几二十几个孩子(他们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到这个世界上,本应有相同的命运,然而其实已经不同了:他们在家庭出身、长相、智商、健康程度等等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导致不同的命运。假定一个人生来就丑,相当丑,这不是他的罪过,但因此却要遭受永无尽头的歧视、耻笑和怜悯。一个聪明而倔强的小姑娘刚刚懂事,正待享受人生的美好,但因为一生下来就患了先天软骨发育不全症(侏儒症),因此她就注定了要倒一辈子霉,痛苦要跟定她一辈子。为什么竟是这样呢?不为什么,上帝喜欢这样,于是就这样了。)《命若琴弦》中的小瞎子与小山村里的一个姑娘恋爱了,但因为他是瞎子,所以注定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小瞎子对命运的不公平发出质问:"干吗咱们是瞎子!"师父回答:"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这就是说,上帝要干什么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人们呼唤命运公平合理,那只是人的善良愿望,而上帝对这一套不予理睬,他像个任性的老顽童,率性而为,冷酷无情,全不管什么"理"不"理"。

在世俗和情感层面人们愤慨无比的所谓命运的不公平与不合理,换个角度看其实就是哲学上所谓的差异。人们希望没有差异,并为消除差异而奋斗,然而可以想象没有差异的世界么?没有差异还有世界么?史铁生对此想得很透彻。一个小姑娘漂亮但却弱智,屡受无赖的戏耍。为什么不能让她既漂亮又聪明呢--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三、l76)

以上所讲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差异)带有先天的性质,是与生俱来与生俱在的,人的作用在这里无法体现。那么受人的主观能力制约的社会人事方面就有真正的绝对的公平吗?未必!即使在社会生活领域里,公平、合理也是相对的,而不公平、不合理则是普遍的、绝对的。当然(人类永远在为消除不公平、不合理而进行不懈的乃至是艰苦卓绝的努力,人类社会越进步,不公平不合理会越来越少,但却永远不会彻底消除。因为"差异"乃存在的内在秘密,世界的本相;没有了"差异"就没有了世界、悟透了"差异"乃事物的本来面目,本原性质,本真存在,原无所谓公平与不公平、合理与不合理,陡铁生既沉痛又豁达地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我与地坛》)、

2.偶然性

上帝把某人从虚无中创造出来抛掷到人世间之后,这个人就开始了漫长的人生之路。这个人生之路看起来是"这个人"自己走出来的,其实不是,起码不完全是。上帝躲在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在每个人的人生关口处,悄悄地滥用着它的"支配权",它在冥冥之中继续无目的、无意识、漫不经心,也可说是随意地操纵着每个人的命运。史铁生对此深有体会,在小说中屡屡演绎着这一意思。

《山顶上的传说》中残疾青年苦苦思索自己不幸的原因,感到人的命运太不可捉摸了,恰似一股轻烟,随便一阵什么风就可以将它改变:

他扶着路边的砖堆喘口气,捶捶变了形的双腿,点了支烟。

一缕细细的烟升起来了,飘飘摇摇,来了一阵风,把它刮碎了,刮得无影无踪;风过后,它又飘摇起来。--他望着那缕飘摇着的轻烟出神。得随它去。它太轻、太小、太弱了,可以改变它的命运的东西太多了。那些云强大得多,可还不也是一样弄不清下一步将要碰上什么样的气流,将要怎样地被撕扯开?都说,人更是强大得多,那么人呢?(一、228-229)

很多事得费好大劲儿去想。譬如说:命运。

这两条残废的腿对他命运起了多大作用呵!可是,只是一个很偶然的原因使他的两条腿成了这样的。病毒感染也好,风寒侵袭也好,偏偏让他碰上了。就因为那么一个偶然的念头,他非要到那间八面漏风的潮湿的小屋里去睡不可;母亲不让他去,他不听。真不知当时想起了什么!一颗流星划过黑沉沉的天际,不知-g在了哪里。如果那颗流星正好落在了一个走夜路的人身上呢?正好把脊椎骨砸断了呢?行了,这个人今后的生活肯定要来个天翻地覆了,一连串倒霉的事在等着他。而这个人之所以恰恰在这个时候走到了那个地方,是因为他刚才在路上耽搁了几秒钟,为了躲开一只飞过来的足球。而那个孩子之所以这么晚还在街上踢足球,是因为父母还没有回来,没人管得了他。父母没有回来,是在医院里抢救一个急病号。急病号是煤气中毒。怎么煤气中毒了呢?因为......好了,这样追问下去,大约可以追问到原始人那儿去,不过就是追问到总鳍鱼那儿去也仍然是没有追到头。你还得追问那颗流星,为什么偏偏在这时候落在了那个地方。偶然--你说不清它,但是得接受......(一、244-245)

"偶然--你说不清它,但是得接受")这是史铁生解读出的命运的密码之一。他对此感受太深刻太强烈了,所以笔下常常出现由"偶然"导演的一出出人生戏剧。

史铁生下乡插队的时候,一般是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分到一个地方,但也有例外,男士A不是史铁生的同学,为了与史的同学B分在一处而跟了去。但是阴错阳差,公社知青办的干部没有把A与B分到一起,而把A分在另一个村与女生C相识了,几年后他们由恋人发展成为夫妻。"有一回我跟他们开玩笑说:'可记得你们的媒人是谁吗?是B!'大家愣一下,笑道:'不,不是B,是公社知青办那几位先生。'大家笑罢又有了进一步觉悟,说:'不不还是不对,不是8也不是那几位先生,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若非他老人家的战略部署,A和C何缘相识呢?'思路如此推演开去,疑为A和C的媒人者纷纭而至呈几何基数增长,且无止境"。(三、237)

婚姻大事如此,职业选择等其它任何事同样如此。《小说三篇·对话练习》讲某学校表演系招生,九个考生中五个已被录取,余下的四个中要有两个被刷掉。教研室有七个人,其中六人的意见形成3:3,看来到底刷掉谁要取决于第七个人了。这个人的意见来自感觉,而感觉却是在不断变化的:"我现在选中一个,但可能是我的错觉,过一会儿我发现这是错觉,我就选择了另一个,但是谁来担保这一次不是错觉呢?"不过,考生的命运就在这随时都可能变化的感觉中被随机地决定了。再一层,某人的命运被随机和偶然地决定了,但谁也说不准这种决定对被决定者意味着什么:是被录取了幸福还是不被录取更幸福?被录取与否,命运肯定不一样,但谁也说不清这里的含义。这里,表层看是现实世界里一件琐细平常的事--录取学生,深层看是上帝在借一个人(或几个人)之手在决定另一些人的命运。而决定别人命运的人当初也是被别人决定的,现在被决定命运的人将来再去决定别人。这里又出现了"多米诺骨牌"现象(他决定你,你决定我,我决定他......),而击倒第一块骨牌的很可能只是"一念之间"。命运,决定人生轨道、人生方向、人生流程的命运,意义何其庄严重大,然而其发生机缘却往往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史铁生对此常常感叹不已。

3.荒诞性

命运,对每个人来说,是何等庄严神圣的字眼啊!每当听到这一字眼时,人们心理上往往不由自主会产生一种敬畏感、肃穆感,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分量。然而,最为庄严神圣的事情在上帝那里却常常作了最不严肃最荒唐无稽的处理,让你感到他似乎是在开玩笑,是在恶作剧,是有意让你体会命运的荒诞性。小说《宿命》将这层意思推向了极致。

小说设计了一个正被命运宠爱正在幸运巅峰上的青年,忽然被汽车撞断了腰椎,从此跌入命运的低谷。导致如此大的命运逆转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开始一步步追索,追到底原来是一声发闷的"狗屁"--"狗屁"引出了一连串的偶然,导致了躲不过的灾难。最荒唐无稽最不值一谈的狗屁竟然颠覆了最严肃神圣的命运,一个极其微小的原因竟然导致了一个极其重大的结果。原因和结果的不平衡不对称,让人啼笑皆非无话可说。这是什么?这就是荒诞!典型的荒诞!!该青年悲愤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要有这一声闷响?"--"不为什么。上帝说世上要有这一声闷响,就有了这一声闷响,上帝看这是好的,事情就这样成了"。(二、304)上帝决定借你演一出荒诞剧,你别无选择,只有接受而已。永远别埋怨他,他永远对,他就这脾气。上帝是"黑色幽默"的大师。

通过这种苦心孤诣的巧妙设计,作者和读者在一种戏谑的心情中释放了荒诞命运在人的心理上所造成的沉重压抑,消解了对不幸命运的刻骨铭心的遗憾感。

4.连锁性

导致一个人某种命运的原因,微观地看起来往往是偶然的随机的,原因和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但是,宏观地考察起来,即使是偶然的随机的因素,也是事物无限相关链条中一环。它是无限缘因相互生发作用的必然结果,既经发生就又参与到无限缘因之中,成为事物发生延展的链条。正所谓"前因之前有前因,后果之后有后果",如此绵延不绝,以至无穷--从"无底深渊"来,又到"无底深渊"去。

史铁生用一篇微型小说《草帽》,极为精辟地演绎了上述意思。

一个老人的草帽被风吹落在湖边,两个偶然走到此处的青年男女帮助捡拾,因而相识了,相爱了,相互庆幸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对方。他们感谢命运之神的安排,去感谢那位老人。老人闭目沉思片刻,问道:"你们总是要有孩子的吧?你们的孩子也是要有孩子的,你们的孩子的孩子总归也是要有孩子的吧?"他们说:"是。"老人说:"可我不能担保他们一代一代总都是幸福的人,我想是不是就把这顶草帽埋在这湖边,让他们之中随便哪一个不幸的人,也能到这儿来寻找他们不幸的最初缘因?"--老人恰似智慧之神,勘破了命运的玄机,看到了眼前这一"偶然"所必然引带出来无穷尽的偶然,看到这一"缘因"生发出来的无穷尽的缘因。这就像"多米诺骨牌",第一张骨牌倒下去,后面的就会一块块地倒下去。而这一连串"缘因"背后的牵引者不是哪个人,只能说是命运,是上帝。上帝布置了一张铺天盖地的网,任何"缘因",不管多么偶然,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不管多么不可思议,在这张网上都可以查出它的连锁线。

命运的连锁性、相关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请回想一下,上述"偶然性""荒诞性"中所举例证,哪一个不是它的杰作呢?

5.对初始点的依赖性

在史铁生的创作词典里,有一个含义独特的词汇--生日。其意非指肉体生命的出生时间,而是指精神生命的起始点,即自我意识的发生和觉醒。例如,史铁生说,我生于1951年,但在我,l951年却在1955年之后发生。l955年的一个周末,我开始对时间有模糊的感觉,在此之前l951年是一片空白,1955年那个周末之后它才传来,渐渐有了意义,才存在。这就是说,史铁生虽出生于1951年,但直到1955年才有自我意识,才开始对这个世界有感觉有记忆,从这时开始对这个世界有了意识,随后才有更为虚渺更为久远的过去,过去和未来便以随机的顺序展开。史铁生说,我从那一刻见到世界,那才是我的生日。我不知道那是哪年哪月哪天,我分不清哪是感觉哪是世界,那就是我的生日。

这样的生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延缓,生命的成长而不断出现。还说史铁生,他通过回忆童年生活最早记忆中盼望母亲回家的情景后说:"那是我的又一个生日。在那一刻我的理性出生,从那一刻开始我的感觉同理性分开;从那情景中还出生了我的盼望,我将知道我的欢愉和我的凄哀,我将知道,我为什么欢愉和我为什么凄哀。而我的另一些生H还没有到来。"

"还没有到来的生日"还指什么呢?当然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是对人生命运有决定性影响的事件、意识、印象。生活中某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小事件,说不定会在某些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甚至影响或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走向。史铁生把这样的"事件"称为人生命运的"生日"。

《务虚笔记》是一部诗性的长篇哲理小说,其中贯穿着作者对命运、爱情等一系列重大人生问题的思考。关于命运,史铁生的思考就是从这样的"生日"开始的。

小说以一个回忆开头:"我"与两个孩子在一座古园里相遇。所有的人都曾经是这样的一个男孩儿或一个女孩儿,人世间形形色色的人物和迥然不同的命运都是从这个相似的起点分化出来的。那么,分化的初始点在哪里?这是作者的兴趣之所在。然后,作者以自己的若干童年印象为基础,使这种可能性在其初始状态显现为"童年之门"--那是小巷深处一座美丽而神奇的房子,家住灰暗老屋的九岁男孩(童年的"我")对这座房子无比憧憬,在一个午后怀抱着梦想到这房子里去找一个同龄的女孩,他走进这房子里几乎迷失于那些门中。这童年的幻觉和记忆中的无数的门便象征人生的诸多可能性。九岁男孩愉快地玩了一个下午,看见到处都是门,打开任何一个看看,里面都是高贵高雅从没见过的东西,男孩感到惊诧惊奇惊恐或许还有点自惭形秽。他有压力,一心想回家,走出一道又一道的门忘记了那个女孩儿,最后走到了一间房子--写作之夜,那么那个男孩就是"我"--残疾人C。假如那个男孩离开那座房子时不小心从衣袋里掉落了一件玩具,当他回头去捡时忽然听到了从门里传来的女孩母亲的话:"她怎么把那些野孩子--那个外面的孩子--带了进来--告诉她,以后不准再带他们到家里来......"这句话像烙铁一样在九岁男孩心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由此他成为一个被人世问不平等所刺伤而心生怨恨,并决心以艺术来报仇雪恨来征服世界的人,--这就成了日后的画家。如果男孩没有掉落玩具,他就不会听到那句话;或者听到了而不在乎,还一心想着那个女孩,盼望日后再来看她,那么,这个男孩就成了日后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爱的梦想,既是好色之徒又是真诚的恋人。房子里的那个女孩是谁呢?也许是后来的女教师,一个在那样美丽的房子里长大的女人必定也始终沉溺在美丽的梦境里,终于因不能接受梦境的破灭而自杀了。也许是女导演,我认识的女导演已近中年,我想象她是九岁的女孩时的情形,一定便是住在那样美丽的房子里,但她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坚毅而豁达的品格,因而能够冷静地面对身世的沉浮,终于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女人。然而,在诗人盲目而狂热的初恋中,她又成了模糊的少女形象,这个形象最后在一个为了能出国而嫁人的姑娘身上清晰起来,使诗人倍感失落。又例如,WR,一个流放者,一个立志从政的人,他的"生日"在哪一天呢?作者从自己的童年印象中选取了两个细节,一是上小学时为了免遭欺负而讨好一个"可怕的孩子",一是"文革"中窥见奶奶被斗而惊悉奶奶的地主出身,两者都涉及内心的屈辱经验。"我"的写作生涯便始于这种屈辱的经验,而倘若有此经历的这个孩子倔强而率直,对那"可怕的孩子"不是讨好而是回击,对出身的耻辱不甘忍受而要雪洗,那么,他就不复是"我",而成为决心向不公宣战的WR了。

同一情境下遭遇的微小差异竞成为不同人命运的"生日",最后导致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这正如书中。所说的两句话:"要是你推开的不是这个门而是那个门,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从两个门会走到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去,这两个世界甚至永远不会相交"。这里的"门"象征人生之路,哪个人一开始走进哪道门就是这个人命运的"生日"。人生经历不可逆,一经走进去就走进了截然不同的世界。史铁生对此感慨万端,他把这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他们生日的差别意味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入世界,他们的命运便位于两个不同的初始点上。初始点的微小差异,却可以导致结果的天壤之别。人一生的命运,很可能就像一种叫做'混沌'的新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有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6.辩证性

世上的人无不希望自己交好运而不交坏运。但什么是好运和坏运,史铁生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二者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任何幸福和欢乐(所谓好运)都是与不幸和痛苦相伴相生无法须臾相离的。他在著名散文《好运设计》中透彻表达了这一思想。例如,按照"设计",你出生在名门贵府,父亲是政绩斐然的总统,或是家藏万贯的大亨,或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你从小就在备受宠爱备受恭维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长大。但这样就好么?"一般来说这样的境遇也是一种残疾,也是一种牢笼。这样的境遇经常造就着蠢材,不蠢的概率很小,有所作为的比例很低......"再如,按照"设计",你的爱情生活称心美满一切顺遂,但是,你能在如此称心如此圆满的爱情和婚姻中饱尝幸福吗?也就是说,没有挫折,没有坎坷,没有望眼欲穿的企盼,没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没有痛不欲生的痴癫与疯狂,没有万死不悔的追求与等待,当成功到来时你会有感慨万端的喜悦吗?在成功到来之后还会不会有刻骨铭心的幸福?或者,这喜悦能到什么程度?这幸福能被珍惜多久?会不会因为顺利而冲淡其魅力?......看来,如果为了使你幸福,我们不仅得给你小痛苦,还得给你大痛苦,不仅得给你一时的痛苦,还得给你永远的痛苦。因为,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在命运的账目上,收支一向是平衡的。

没有绝对的好运当然也就没有绝对的坏运。坏运可以激发你的意志力量,可以更有利于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当生命以美的价值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勘破命运的这一真相,可以让人坦然迎接上帝的任何安排。这就是史铁生所说的,"看透了生活的本来面目然后爱它是一种明智之举"。(《一封家书》)

二、命运发生的机制

上一节我们列举了史铁生笔下命运的诸多秘密,给人的感觉是命运神秘莫测,不可捉摸,所以人们总是称之为"谜"。为什么命运如此难"测",命运之谜如此难"猜"呢?命运的发生机制是什么呢?史铁生对此作过长期思考。经过思考他发现,命运之所以难测难猜,是因为形成命运的机制相当复杂--它是各种因素相互纠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外界环境(世界),人自身(人),以及二者的关系。

1.世界是谜

"命运"把史铁生引向创作之路,走上创作之路的史铁生开始关注的也正是"命运"。从目前已发表的文字看,写于l978年4月24日的短篇小说《爱情的命运》似乎应该是史铁生明确署出日期的最早的作品了。小说写"文革"时期两个真心相爱的青年,因种种原因没有"终成眷属",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命运的捉弄,于是苦苦思考什么是命运。思考的结果是:"命运绝非造物主的安排,因为那样的造物主是没有的。可是人们的头脑中却又为什么产生了命运的概念呢?--那是因为客观世界里总有一些我们尚未认识的矛盾,而它们却又不依我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有时会影响我们,甚至会伤害我们。这就是被人神化了的命运的本来面目。"(一、l2)"我相信了命运,当然不是因为我发现了造物主的确有,而是因为当我在数学界寻求安慰之际,懂得了有限的系数无论多大,在无限面前也等于零。世界上的矛盾和规律是无限的,而人们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一、l9)上述对命运的理解代表了当时史铁生对命运的理解,他把命运归结为世界的无限复杂,人们无法彻底认识它,因而也就无法把握人生的命运。

在精神性自传性小说《山顶上的传说》中,史铁生继续讨论命运。问题是:"人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吗?"回答是:不能。原因是:"人要想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除非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规律都认识完。可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而宇宙中的事物却无限,有限怎么可能把无限认识完呢?"(一、245)当然,人们可以逐步扩大自己的认识,但是,无论你怎样扩大自己的认识,无限还是无限;被认识了一点的无限和被认识了许多的无限,都还是无限。无限--换句话说即一种客观的超人力量,一种神秘的力量。说它"超人"、"神秘",并不是说它是神(人格神),而是因为无限复杂,无法彻底认识它,所以无法掌握它。

总之,这时的史铁生把命运形成的机制归结为世界的无限复杂。

2.人也是谜

后来,史铁生又把思考的方向转向了命运(或者说人生)的主体--人,他发现"人"本身也是无比复杂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谜。在《小说三篇》之三《脚本构思》中,他有精彩的论证。

人生戏剧的总导演是上帝,角色是每个人。为了让这出戏剧热闹、好看、有趣味而且能够永远演下去,上帝在人身上不停地输入欲望,给他们实现欲望的一定能力,但二者之问一定要有适当的距离,即欲望无限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有限,好让他们永远不停地追求下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欲望(老实现不了戏就演不下去),而是让他们每一次欲望的实现都同时是一个至一万个新欲望的产生!就是说,不是不让他们得到谜底,而是使任何一个谜底都又是一个至一万个谜面。这样,一个永恒的距离就巧妙地布置在他们的能力和欲望之问了。距离就是谜,在距离之间生存,前面永远是迷雾。

每人都在距离中,每人都是一个谜。人与人交往、发生关系,谜就会随之增殖:"使一个谜增殖为若干个谜的方法是这样:譬如说一个角色是一个谜(A),两个角色却不止是两个谜(A、B),而是三个谜(A、B、AB)了。三个角色呢?不是四个而是七个谜(A、B、C、AB、Bc、CA、ABC)。那么一万个角色呢?五十亿个角色呢?所以,上帝只需使这些角色互相感兴趣就行了,他们就有千变万化的梦好做了,上帝就有丰富多彩的戏剧好看了。""事实上,这种使一个谜增殖为若干个谜的方法,也就是使若干个谜变成无限个谜的方法。如果每一个角色身上都带了所有角色的信息,也就是说每一个角色都是由所有的角色造就的,那么每一个谜底不仅要引出若干个谜面,而且会引出无限个谜面因为,要想猜破任何一个谜,都必须猜破所有的谜,而要猜破廖有的谜,都必须猜破这一个谜,这一个谜中有所有的谜,所有创谜中都有这一个谜,所有的谜面都是谜底,所有的谜底都是剖面。"(二、358--359)史铁生在这里所讲的道理类似佛家的"一在一世界","一"中微缩着"世界"的所有信息。事实上没有人能锈全部弄清"世界"的所有信息,因而你也就无法彻底弄清这叩"一"。因而,"世界"是谜,每个"人"也都是谜。

3.人在世界还是谜

世界是谜,人也是谜,人在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还能不是谜么?!史铁生借用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现实生活场景(可视荛艺术的"意象"),阐释了上述道理。

某一日电梯载我升上十几层高楼,临窗俯看,见城市喧嚣浩瀚比以前更大得触目惊心,楼堂房舍鳞次栉比也更多彩多姿,纵横交织的街道更宽阔美丽。惟如蚁的人群一如既然地埋头奔走,动机莫测出没无常;熙来攘往擦肩而过,就像互相绕开一棵树或一面墙;忽而也见两三位远远地扑来一处交头接耳,之后又分散融入人流再难辨认;一串汽车首尾相接飞驰向东,当中一辆不知瞬间受了什么引诱,减速出列掉头改道又疾驶向西了;飘飘扬扬的一缕红裙,飘扬飘扬的分外醒目,但倏地永远不见了,于原来的地位上顶替以一位推车的老人;老人缓缓地走,推的是一辆婴儿车,车厢里的小孩儿顾自酣甜地睡着......我想,这老人这小孩儿恰是人间亿万命途的象征,来路和去向仍是一贯地神秘。居高而望这宏大的人间,很可能正像量子力学家们对微观世界的测验和观察吧。书上说:"经典力学具有完全确定的性质,即给出力和质量以及初始位置和速度,就能够精确地预言运动客体的未来或过去的性状。但是,在量子力学中,海森伯测不准原理指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能同时精确测定的;因此牛顿定律不能适用于原子范围。量子力学定律并不描述粒子轨道的细节,它只能给出可能发生的事件及其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的相对几率。"书上说,后来,物理学家把一切物质都看作具有波粒二象性。我想,人也是这样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吧。你每一瞬间都处于一个位置,都是一个粒子,但你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你的历史正是一条不间断的波,因而你在任何瞬间在任何位置,都一样是命途难测。书上说:"物质世界是由同时存在着的无穷大的场构成。"那么人间社会料必也是如此;在几十亿条命运轨道无穷多的交织组合之间,一个人的命运真可谓朝不虑夕了。你能知道你现在正走向什么,你能知道什么命运正向你走来吗?(三、237-238)

以上这段话又让我们看到史铁生一贯的终极视角,他又从最常见的生活现象出发看到了上帝,看到了造化,看到了存在的本真之相;他又从"出场"的"命运"看到了与之相联系的"未出场,'的无穷因素,即"无底深渊"。没有人能彻底勘破"无底深渊",因而也就无人猜破命运之谜。史铁生在中篇小说《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中总结了命运(或人生)之谜的三个特点:(1)谜面一出,谜底即现。(2)己猜不破,无人可为其破。(3)一俟猜破,必恍然知其未破。三个特点的意思是命运没有谜底,无法猜破;如果说有谜底,谜底就是"猜不破"(不可知,看不透)。在《务虚笔记》中史铁生又用更精辟的语言概括说:"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三、怎样对待命运

既然命运受一种客观的超人力量所支配,不可捉摸、不可预测、神秘难猜,那么,在命运面前人应该怎么办呢?

这里有两种最基本的选择。一是向命运低头,屈服于它的安排,即所谓听天由命;另一种是坦然接受它然后与之做英勇的抗争。史铁生选择的是后者,反复提倡、推崇乃至歌颂的是后者。

史铁生对命运的真相有着比前人更清醒更彻底的洞察,对命运的客观性、"冷酷"性有着比前人更深刻更真切的体唰,他本人就是被命运残忍地捉弄过的人,然而他却不悲观、不消沉、不被动,相反,他主张同命运做顽强的斗争,他提倡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观。他的心也曾一度陷入深渊,陷入绝望,然而经过艰苦的精神跋涉,他终于战胜绝望,走出深渊。)纵观史铁生作品,他对待命运的态度最基本的是两点:坦然接受与勇敢抗争。接受并不等于逆来顺受,而是意味着敢于直面生存的真相;抗争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凭借人的清醒的自我意识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同命运搏斗,在搏斗中赢得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取得生存的意义。

史铁生主张同命运做顽强抗争,在抗争中获得人生的意义,不是虚张声势和故作英勇状,而是有他清醒的理性思考作坚定的基石。在史铁生看来,人人都想逃避痛苦而寻求欢乐,但痛苦并不是谁想逃就能逃避得了的,既然如此,你就不必逃避,反倒不如反过来与其抗争。你因为倒霉而想死,想放弃任何人生的努力,可是,不努力抗争能让你走运吗?当然不能。不抗争只能更痛苦,与其这样,不如抗争。这样比随意受命运的摆布舒服,比一无所为无可奈何地忍着多一些骄傲,多一些欢乐。史铁生说,知道了与挫折和苦难抗争本是人生之常,倒得到了解脱。不发愁,也不忍受,倒少了些痛苦。从抗争中去得些欢乐,欢乐不是挺多吗?除去与困苦抗争,除去从抗争中得些欢乐,活着还有别的事吗?人生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谁专门会唉声叹气,谁的痛苦就更多些;谁最卖力气,谁就最自由、最骄傲、最多欢乐。(《山顶上的传说》)关于这层意思,我们在"人生意义"里已经讲得够多了,此处从略。)

以上讨论的主要是史铁生的命运观,我认为相当深刻使人深受启发。但我认为还有必要再补充一个命题,即:命运是生成的。换句更通俗的话说即:命运是由你和上帝共同创造共同掌握的。

由于自身命运的不幸(突然遭遇横祸),史铁生似乎过分强调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上帝)对人的命运的支配作用:它没有原因,不讲逻辑,劈空而下,突然降临,毫无"商量"的余地。细思之,命运确实有如此不讲道理的一面。但再深思之,在更普遍的情况下,支配命运的,不单单是纯粹的客观力量,而是一种合力,即还有个体主观力量的参与,是主客观两种力量的交织在暗中支配着命运的走向。举一个日常生活中最简单不过的例子:面对一项事业,你努力了未必成功(因为还有数不清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可见主观努力在这里的作用。由此可见,命运发生的机制是多种因素的纠结组合: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问接原因;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既有现实原因,也有潜在原因;既有必要原因,也有充分原因;既有物质原因,也有精神原因;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换个角度,就必然和偶然的关系来说,人生命运既有偶然性的一面,又有必然性的一面;有时候偶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起了决定作用,有时候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必然性起了支配作用;命运常常是神秘莫测不可把握,但有时候也不是完全不可把握。到底是哪种因素在起作用不可一概而论。--当然,史铁生不是在写哲学论文,必须面面俱到,而是从自身体验出发思考命运,这种思考具有哲理深度,具有个人特色,这就够了。我们不能从哲学原理的角度去苛求他。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对于鼓励青年人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大有好处,然而作为人类对于命运问题的理性判断,却显得过于自信了。这种盲目自信的结果是失败后的迷惘和绝望,是清醒后的灰心和颓废。其失误就在于完全忽视了偶然的客观存在的超人力量的作用。然而如果把支配命运的力量单单归之于"客观的超人力量"也失之于片面。事实上,在命运问题上,始终存在着自由意志与宿命因素、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的永恒冲突,即人类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却又不得不受宿命因素的束缚。这就是所谓人类的"命运困境"。

(面对命运困境,该怎么办呢?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尽人事以听天命。"尽人事",即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努力,张扬自由意志;"听天命",是讲对人力无法改变无法支配的宿命因素的理解和接受。两方面中,它首先强调的是"人事",而且要求一个"尽"字,然后才是"听天命"。--在如何对待命运的问题上,我实在想不出还有比这更积极更理性更全面更智慧的态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