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书法欣赏图片:评<红楼解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3:14:24

         我们看《红楼解梦》——致霍国玲霍纪平先生霍国玲霍纪平先生鉴:我们是上海市建平中学的学生。三年前,收看了电视系列片《红楼梦》之后,引起了我们对红学的兴趣。在学校图书馆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建立起了红学爱好者小组。在取得上海市红学会的关心和支持下,阅读了一些研究《红楼梦》的作品,开展了一些讨论,也写出了一些评红习作。今年我们拜读了两位先生所著《红楼解梦》,引起我们强烈反响。经过几次讨论,形成了我们对该书比较一致的看法。两位虽然都不是学文史的,所从事的工作,同文史也毫不相干。然而为了研究这部旷书奇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们对两位的勇敢探索精神,深表钦佩,对你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现将我们在讨论中的看法略述于后,希不吝赐教。   一,红学应有索隐一派的地位  在《红楼梦》一书里,首先出场的人物是甄士隐和贾雨村。谁都承认用这两个名字,是作者暗示小说隐寓着史实。甄士隐即真事隐,贾雨村又名贾化,就是假语村言,就是假话。小说既有隐寓,索隐派的出现就极自然的了。只是历史上的旧红学派,包括受人尊敬的教育界前辈蔡元培先生,他们用以索隐的思想方法不对头,往往只是望文生义,胡乱猜详。因而不能猜到点子上。旧红学派的失误,不应就此排斥索隐在红学中的地位。只是告诉人们,索隐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加强调查研究,详细地占有材料,充分利用前人的考证研究成果,并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使认识逐步接近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世界是可知的,只有目前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同样,在红学研究领域,对作者隐寓在小说背后的史实,只因目前研究条件的限制而尚未能搞清楚,但终究是可以使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二, 我们对《红楼解梦》的以下推断,深表赞同                                                                1,“一喉二歌”,从表面看来,《红楼梦》是小说。而在小说之中,却隐进了一段历史。所以作者要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所以脂砚斋要利用评点,不嫌其烦地告诉读者:“风月宝鉴即此书”,“风月宝鉴正反皆有寓”,“要反照风月宝鉴”,“千万不可正照”的立意之所在。                                   2,《红楼梦》所隐历史的主人公,就是本书作者曹雪芹,及与他倾心相爱的恋人。真实地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离合悲欢。                                                                                                         3,曹雪芹之所以“滴泪为水”,“研血成墨”哭成此书。是为了隐写历史,为自己,为爱人立传。同时也通过此书,痛快淋漓地鞭挞那个给他带来旧恨新仇,无穷灾难的皇帝——雍正。                                               4,作者同脂砚斋合作,一个著书,一个评点;一个藏谜,一个揭慌。为的是能将倾注半生心血而隐写的历史,向读者透露,而不致永被湮没。                                                                                     5,曹雪芹对雍正充满仇恨。为了掩人耳目,他用分写法,将贾雨村,贾敬,贾赦,贾珍,贾蓉,薛蟠,作为雍正的化身,尽情地加以丑化。把宁国府写成了清皇宫。《红楼梦曲》“箕裘颓堕皆从敬”敬是雍正谥号的第一个字,作者说敬是贾(假)敬。脂砚通过点评大骂“四儿”,因为雍正是康熙的四皇子。                                           6, 贾敬之死,实写雍正暴亡,《螃蟹咏》的写作时间推定为八月二十三日是正确的,〈螃蟹咏〉是讽雍正之死无疑。雍正是死于八月二十三日子时,反映了作者对雍正之死的高兴的心情。                                             7, 脂砚斋点拨十二支寓,必具深意。〈解梦〉根据脂批指示方向,作出的解释很合曹雪芹和脂砚斋的心境,很有说服力,很可能是十分接近曹雪芹的本意的。                                                                       8, 如同对雍正以众多反面人物分写一样,林黛玉,秦可卿,元春,妙玉,晴雯,香菱,龄官均为曹雪芹之恋人的分写法。之所以分写。也是为了遮人耳目。这位真实的女主人公,并不是什么小姐,而是女伶,丫头,宫女,还曾当过尼姑,同曹雪芹之间有着悲欢离合的经历。                                                                         9,推论林黛玉的原型名竺香玉或竺红玉,有一点道理。但不必既名香玉,又名红玉。可以设想一个是原名,一个是改名。如怡红院婢小红,其原名就是红玉。〈解梦〉为证明“千红一窟”是一千次地哭红玉,作了大段的分析论证,太繁琐,也有点勉强。                                                                                           10, 〈红楼梦〉包含着两种记年法,所以叫做“双悬日月照乾坤”。因此书中发生的事和事间的时间矛盾,可以由此得到解释。
三, <红楼解梦>的下列推断没有说服力  (一)关于曹雪芹的生日.作者认为曹雪芹即曹天衤右.是曹喁(去口加页)遗孀马氏怀孕所生之遗腹子。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把自己的生日,即写成贾宝玉的生日,这我们是同意的。但《解梦》把此生日推定为五月初三,我们认为没有说服力。理由是:                                                                                            1, 贾宝玉的生日,应该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的时候,那是烈日炎炎的炎夏永昼,而五月初三还不是很热的。          2,以薛蟠提前请宝玉,说“唯有宝玉还配吃”,在把食品孝敬自己母亲的同时,‘赶着'给宝玉的长辈送去,用以说明宝玉同薛蟠是同生日。是明写薛蟠,暗写宝玉。然而这些都不能说明两人是同生日。在第六十二回写宝玉生日时,明说宝琴生日也是这天。还写了给两人准备礼物,行礼等。没有片言只语说到薛蟠。可见并未把薛蟠写成与宝玉同生日。何况薛蟠既暗指雍正,曹雪芹从感情上怎肯把他写成同日所生。                                                     3,《解梦》从贾琏偷娶推出贾敬死期,并由此上推宝玉生日。我们觉得这是就小说论小说,是在正照风月宝鉴了。按“双悬日月照乾坤”的观点,贾敬之死应该是八月二十二日深夜,是在《螃蟹咏》前,曹雪芹将此移在宝玉生日之后,既有小说情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掩人耳目。                                                               4,《解梦》将曹俯于康熙五十四年三月七日奏折中所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极七月---”解释成已超过七个月。这样的解释是不对的,为的是套五月初三,让曹雪芹(宝玉)提前出生。“已及七月”通常是说过了六个月,到达第七个月了。因此如果曹雪芹确是马氏所怀的那个遗腹子,应该是生于五月底,六月初,恰恰附合炎夏永昼这时刻。
   
  (二)对<解梦>第二部分,<红楼梦>中隐了何人何事?这只能是推论和设想,语气太肯定,无以服人.下面几例就是经不起推敲的.                                                                                                          1,"1715年6月4日正午刚过",如前所说"五月初三"论不能成立,因而由此换算出来的6月4日说,也是不能成立的.          2,"天佑(示旁)3岁时便识得3000字","5岁时的天佑,正式拜师就读".根据何在,也有点信口开河讲故事了.               3,"天佑7岁时,曹俯自苏州买来个小戏班子".何以见得曹家在全盛时期就没有戏班子,而偏要在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去买戏班子呢!以情理而断,曹家原本就有戏班子,这个戏班子是不断充实小演员的,而在天佑七岁时,补进了一个年方六岁的,被拐卖的小姑娘.                                                                                             4,艺名龄官也只能是推论,不能说得太武断.                                                                    5, 因德妃薨逝而蠲免遣发优伶之说,是从小说中老太妃薨逝印证.历史事实是,在德妃薨逝之前,还有康熙帝驾崩的重大事件.因康熙帝驾崩而停止筵宴音乐,蠲免遣发优伶,更合乎情理.                                                   6,<解梦>说曹天佑另有一名伴读姑娘名柳蕙兰,不知有何根据.  (三),<解梦>认定曹雪芹的恋人名竺香玉,被选进宫,册封为雍正的皇贵妃,后晋封为皇后.我们认为,被选是可能的,而皇贵妃,皇后云云,是无稽之谈.如果雍正朝有这样一位皇贵妃,皇后,就不可能在史料中毫无痕迹.<解梦>以乾隆曾抹去皇后,证明竺香玉这位皇贵妃,皇后,也是被乾隆抹去了.此说不可信.乾隆抹去他的皇后,只是废去了其封号和丧葬规格,历史记载是抹不去的.如<清史稿>[高宗本纪]就有这位皇后的大量记载:十三年秋七月癸未朔,“皇太后懿旨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先册立为皇贵妃,摄行六宫事。”“ 十四年四月壬午,上御太和殿,奉皇太后命册封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 “十五年八月壬申,上御太和殿,奉皇太后懿旨,册立皇贵妃那拉氏为皇后”。 “三十一年秋七月壬午皇后崩。谕以皇后上年从幸江浙,不能恪尽孝道,丧仪照皇贵妃例。”这就是《解梦》所谓的抹去了。但其从册立到被废,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而竺香玉的什么皇贵妃,皇后,却毫无痕迹,这怎么可能呢?《解梦》还说,据周汝昌先生考证,雍正曾有个孝仪皇后,是汉族包衣出身。我们没有见到周先生的这条考证。只在其《红楼梦新证》中看到“曹俯可能有个女儿,照例以内务府三旗的女儿被选入宫。因品级不高,早逝,而没能载入官书。因此在清史上查不到曹姓妃嫔”。这是可能的。然而这离皇贵妃,皇后实在太远了。  (四)<解梦>还从"皇后"这个主观品级出发,进一步提出了"曹竺合谋用丹砂毒死了雍正.太离奇了,没法使人相信.雍正好道,认为可以以道治身.在圆明园里供奉着张太虚,王定乾等道士烧丹炼砂.所以常服仙丹,是顺理成章的.丹砂久服,必致慢性中毒.雍正很可能是死于丹砂.曹雪芹深知其理.在<红楼梦>中,写了个一心作神仙的贾敬,"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最后是因服丹药而死.不仅如此,还分别地写了两个道士,一个是清虚观的张道士,,说是当日荣国公的替身,先皇亲呼为"大幻仙人",不就是张太虚吗?那么,在西城门外天齐庙卖假药的王一贴,就应该是王定乾了.不过,要说曹竺合谋毒死雍正,未免有点想入非非.
  (五)<解梦>还别出心裁地设想了这样一段情节:贵为皇后的竺香玉,竟然能够在雍正死后,离开内宫,带发为尼,自由自在地同曹雪芹过了九年同居生活.后来奸情败露,竺香玉耻情归地府,曹天佑惧祸走他乡.曹家因而再次被抄而致复灭.这实在是异想天开.试想,如果竺香玉贵为皇后,那么雍正死后,就是皇太后了,其地位还应在乾隆生母之上,怎能允许离开宫廷呢!即使能够离开内宫,亦必是禁卫森严之地,岂能与曹同居.至于曹家于乾隆九年第二次被抄,当另有原因,也不排斥曹雪芹惹祸.且如果此说成立,曹雪芹惧祸走他乡了,晚年还怎能在京都立足,怎能同敦敏,敦诚辈交往,著书黄叶村也不可能了.此外,还有一些难以接受的细节,如平儿理妆,香菱情解石榴裙,是对天香楼遗簪,更衣的删而不删等,就不多说了.期待能得更深层次研究成果.
                                 上海市建平中学红学爱好者小组  1990/10     后记:经过几天努力,把当年对《红楼解梦》的那份稿纸发给各位了。这对我来说,既练习了打字,也对当年那些观点,进行了一次梳理和审视。看来还是立得住的。首先,《红楼梦》确实藏有曹家往事。“五次接驾”,“南直召祸”,“好在元宵佳节后”,“前后一样,不之前而之后”等。都说明在《红楼梦》一书中,记载了许多曹家的往事。其次,既有隐情,就可以去探索,这也应该是《红楼梦》研究的重要内容。再次,就是索隐不能瞎猜乱说,要有根据。这是我们同该书作者的根本分歧。我上网以来,查看了一些评红作品。发现霍国玲发表了好多著作,基本上还是《解梦》的思路,没有强有力根据,这种研究方法,是不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