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后港镇黑老大:新闻分析:令人尴尬的空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37:44
新华社记者  张景勇
掌声、鲜花、祝福……当人们沉浸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喜悦之中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更显尴尬的现象: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仍然空缺,并且这已是连续第四年空缺。
像20世纪80年代受到奖励的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籼型杂交水稻这样重量级的科技成果哪里去了?国家科技大奖为何会连续多年出现空缺?如何遏制这种尴尬的延续?
专家指出,对这种现象应予以重视和研究,它反映出我国缺乏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和重大技术发明创造。
据介绍,国家科技大奖的评选标准基本与国际接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项目必须在国际上居领先水平。依此标准,我国近年来的科技成果还难以达到,又由于评奖工作严格按照评选标准进行,宁缺勿滥,因此一等奖的空缺也可以说是客观和公正评奖的必然结果,并且这两项奖的一等奖空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不鲜见,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只在1993年和1997年各有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亦不高产。
严格的评选标准固然是一等奖空缺的直接原因,但关键还在于我国科研成果中原始性创新的不多,大的原始性创新更是凤毛麟角,这样最终会造成技术的依赖,更谈不上国际领先了。
急于求成,成为我国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一大拦路虎。基础研究的突破和重大技术发明创造的出现,有一个积累过程,如果过于强调“产出”,则只能出现阶段性成果,很难国际领先。我们现有科技项目评审的某些观念和做法,特别是回避风险的做法,虽然减少了选题失败的危险,但容易导致抑制创新,特别是一些小人物的创新,同时,也容易导致单纯跟踪、模仿,形不成原始性创新。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的产生不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美国著名的“阿波罗”登月飞船,就是已有先进技术集成的典型受益者。我国科技系统相互封闭、重复立项的问题长期存在,特别是以单项技术研究为主的项目管理模式,使得每年所取得的数万项科技成果,很多由于缺乏优化组合与集成,最终不得不束之高阁。这些体制和政策性障碍,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原始性创新的基础,科研成果难以达到国际领先。
经费投入的不足,则会直接影响科研的顺利进行。最新资料显示,我国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这比以前已有较大增长,但与发达国家2-3%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的科研计划管理模式,各种科研资源难以打破单位、所有制界限,人才难以流动;同时,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缺乏、企业没有走向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前台……这些都会影响我国科技的发展。
面对国家科技大奖连年空缺的尴尬,科技界无法沉默。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对策,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将加快实现由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为主的转变。为此,我国“十五”期间将投入50多亿元实施12个重大专项,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同时抓紧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在强调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激励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科研院所转制将进一步激活蕴藏在科技人才中的“核能”,评价体系的转变和创新氛围的营造也将为跨越提供“温床”。
为避免孤军奋战,我国将通过强化国家战略部署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与合理配置,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等科研计划都已明确强调学科间融合和部门间协作的必要性,强调从以发展单项技术为主转向以发展单项技术和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为主,同时鼓励长期战略性研究。
科技界人士评价: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将会为我国科技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会促进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从而使大奖空缺的尴尬在今后不再出现。(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来源:新华社 2002年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