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斯沃斯住宅尺寸图:大学科研不应“自娱自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49:09
大学科研不应“自娱自乐” 发布日期:[11-02-15 20:37:40] 点击次数

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位教授被科技部公开撤销了他昔日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这件事,使笔者不禁联想到了上月一位从事电池制造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向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捐赠 1000万美元,用于清洁电池、太阳能开发的新闻。

 

可以说,中国大学的科研能力在与国外大学的竞争中,正在失去国内企业的信任。有人说,这是少数学者缺乏学术自律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前学术管理与评价体系正鼓励和催生“闭门学术”,即学术研究追求官方认可,从而获得政府课题经费、获得各种科技奖项,进而获得学术头衔、晋升职称。这种“学术研究”的路线是,“获得课题经费—包装成果,包括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以成果去报奖—获得奖项,再以‘成果’、奖项去申请新的课题”。依据这种路线,学术研究者、所在机构、上级管理机构,甚至成为利益共同体。

 

其结果是,我国科研总经费增长年均速度为 23%,到 2007年,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已经世界第一, 2009年我国受理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约达 97.7万件和 58.2万件,但是,我国科技论文的引用率却在全世界百名开外,每年的科研成果、专利,有超过 90%被束之高阁。与此同时,一些学术抄袭、造假,纵有人三番五次举报,却被置之不理。大学科研甚至就要沦为“自娱自乐”的经费学术、论文学术、职称学术。很多人想着法子,弄经费造“成果”,再由“成果”搞经费。但在“成果”中,很多基础研究没有多大原创价值,不少应用研究根本没有市场转化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把钱捐给大学搞科研要冒很大风险,捐款很大可能就是被“折现进了研究人员的腰包”,或变为水电煤气费的报销单。

 

笔者曾与数十家企业的老总就中国教育问题进行交流,这些老总都表示,他们所在的企业曾经与中国高校合作过,包括联合开展研究、设立联合实验室、设立奖学金等等,但这些事项后来都慢慢停止或缩减。企业发现,捐赠给学校的先进设备,大多闲置,有的从未启用,原因是管理实验室要维护费用,学校不愿意承担;企业与大学合作开展的研究,在隆重的开启仪式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原因多是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在职称评审中起不了多少用场。再就是,大多数研究项目,虽说由名教授挂帅,但真正做的都是研究生,与企业的设想相距甚远。

 

这暴露了中国科研事业,一边“繁荣”,一边“荒芜”的现实。表面上看,科技成果“丰硕”,实际上许多自娱自乐的“闭门学术”游戏,用宝贵的国家科研经费,折腾出一批既无理论原创价值,又无市场应用价值的“成果”。学术由此成为利益分配的工具,而非社会公器。与之对应,我国大学、科研院所的社会公信力严重下降,难以获得公众信任。科技部此次撤销造假的科技奖项,迈出了治理学术不端的重要一步,但这远远不够。对于我国学术研究来说,打破既得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康有序的学术管理、评价体系,回归学术本身的价值,已经刻不容缓。▲(作者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转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