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肌怎么办:强悍:中国秘密风洞的功率让欧洲代表团很震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3:47
中国秘密风洞的功率让欧洲代表团很震惊 2011-02-21  现在就挑一些有趣的风洞,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的,讲一讲:
 



  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目前情况怎样,我是一点也不知道地,但是大家可以从我讲的十来年前的情况,想象一下现在。

    先说一下中国风洞的水平。有位网友说得对,风洞代表了一个国家在航空航天方面的基础研究的水平,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事,一架飞机的气动布局,不吹个几千上万次,怎么能上天?中国的风洞水平,亚洲第一那是一定的,十多年前如此,现在更是如此。在世界上么,呵呵,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自己估么一下吧:

   当时我去参观山里的一个风洞,这是个不一般的风洞,叫做高温电弧风洞,是用来模拟火箭飞行或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的。风洞本身并不大,这类模拟极端条件的风洞都不大(大的风洞都是低速风洞,我见过的最大的可以放进去两辆汽车),但是奇怪的是哪个实验室的墙上的结构钢梁很奇怪,极其粗大,就这么个一层楼的房子,好像没有必要。结果一介绍,原来那是输电“线”!高温电弧风洞要用电力来产生电弧,这些电线要传输上千乃至上万安培的电流,注意不是上万伏特,而是安培!要知道一般情况下,一安培就是不得了的电流了,那么这几千上万安培的电流,通常意义上的“电线”根本承受不住,所以要用到这些很粗的钢梁来做输电 “线”。这高温电弧风洞可是个很了不得的东西,世界上没有几家有。给我们介绍的高工说,当时欧洲有个搞阿利亚娜火箭研究的代表团来交流,听说我们有这个东东,非要看一看,因为他们不相信我们能搞出这么个东西来。结果我们给他们看了,时间久远,那些个数据的量级我记不清了,反正是我们给他们看的那个风洞,好像是某个瞬时功率六百千瓦的,他们(欧洲代表团)极度震惊,因为我们不但有,而且功率比他们还高!高工说欧洲人之前说到他们的那个风洞的瞬时功率是四百千瓦,好像还挺得意的。这听起来挺让人高兴佩服的。可是事情没完,高工指着另外一间实验室里的风洞说,其实我们当时把这台风洞给遮住了,没给他们看,怕他们多问。你知道这台风洞的瞬时功率是多少么?五万千瓦!比欧洲人知道的足足高了两个数量级!没办法呀,欧洲就是发个通信卫星什么的,我们还要搞可以回收的卫星,还有要再入大气层后打到地上的洲际弹道导弹,那都是极度高温高速的飞行,没有这些个风洞,能行吗!有人老是说什么造火箭没有飞机难,呵呵,不懂就不要瞎说,这下明白了吧。 

    还有某河友说到的用高速摄影机来记录的超声速风洞。这个我要澄清一下,明白超声速风洞的原理,要知道一些空气动力学的知识。超声速风洞不是在压缩段实现超声速的,反而是在扩散段,呵呵,去找本空气动力学的书看看吧。用高速摄影机的那种风洞,其实不能叫风洞了,它实际上是一个大炮,用氢气把模型从一头打到另一头,这种风洞不是用来研究飞机的气动原理的,而是用来搞弹道导弹的。在高超声速风洞中,还有一种风洞叫做激波风洞,当然,普通低超声速飞行也有激波问题,但是和高超声速飞行的激波问题不同,因为高超声速飞行中产生的激波中空气发生电离化,更加复杂。在用于飞机的气动研究的风洞中,还有一种比较难搞的风洞叫做跨音速风洞,研究的是飞机从亚音速过渡到超音速的气动原理,这个水平很高,我当时见到的高工们都很自豪。 

    呵呵,十几年过去了,当时去参观时还见到成飞的人在悄悄的搞以色列幼狮的讲座,现在J10都出来了,不知那些中国的气动人都怎么样了,中国的航空航天,他们是脊梁啊!

 喜讯打破了风洞群的平静。
    
    在群山环抱的风洞群里,一大批科研官兵正在顶着料峭的春寒进行又一场攻关。他们欢呼雀跃,尽情抒发着心中的激动。嘈杂的人群中,有人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花。
    
    是啊,这是一次多么漫长的等待、一场多么艰辛的跋涉啊!20年,对于他们中间的多数人而言,早已是青丝变华发,就连那个时候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现在都已经成长为知名专家。
    
    的确,歼10汇聚了他们太多的牵挂,包涵了他们太多的付出和奉献。在风洞里,他们挥洒汗水和智慧,都只为了同一个心愿——让歼10早日上天。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空气动力研究基地完成歼10飞机气动试验100多项,累计吹风超过1.5万次,解决了事关飞机总体布局、起降性能、操纵性、机动性、安全性等诸多技术难题,为飞机研制提供了大量科学准确的气动试验数据,为战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任何先进的飞机都可以在中国自己的风洞里拿到“准生证”
    
    飞机在高速飞行过程中,受到四周强烈的气流影响。只有掌握了气流作用规律,才能科学谋划飞机总体布局设计,从根本上确保飞行安全。
    
    风洞是开展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的基础设施。任何一种飞行器上天之前,都要在风洞中经受一番“历练”。这是现代飞机、导弹、火箭等武器研制、定型的必由之路。
    
    在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风洞试验作为空气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其水平高低与一个国家的尖端科技、尤其是国防军事实力的强弱紧密相连。
    
    新中国从零开始发展航空航天事业时,风洞成为制约技术发展的瓶颈。当发达国家拥有了高性能的飞机时,中国自己研制的飞机只有花大把外汇,拿到别国的风洞去做试验,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而今天,伴随着歼10战机从风洞群里一飞冲天,中国人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任何先进的飞机都可以在中国自己的风洞里拿到“准生证”。
攻克捕获轨迹技术整整用了10年
    
    20年来,几代风洞人怀着对国防科研事业的赤诚热爱,前赴后继,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歼10飞机的气动力试验研究任务。
   
    研制伊始,在我国最大的跨超声速风洞内,王发祥就围绕歼10飞机研制着手开展了高速飞行状态下的投弹分离试验,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捕获轨迹试验技术。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王发祥带领课题组攻克这一重大技术难题,整整用了10年时间。
    
    这是一场近乎悲壮的拼搏。
    
    其间,他们屡遭挫折,有技术的,也有非技术的因素。终于,在合力攻关8年之后,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他们心里清楚,这是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刻,每向前走一小步都越来越艰难,前进的道路随时面临被堵死的危险。
    
    那是一段挑战极限的时间。
    
    课题组的每一个人都差那么一点点就倒下去了。一名课题组成员痔疮犯了,大把大把地吃消炎药也不管用,疼得腰都直不起来。没办法,大男人只好学女人,在内裤里塞一叠卫生纸去上班,直到上厕所被人发现当作笑话传出来,其他人才知道。
    
    这种精神感动了协作单位的科研人员。他们和课题组一道,拼了。一名50多岁的女同志在风洞里安装试验设备时,脚上一下扎进了一根七八厘米长的铁钉,可说什么也不休息,让王发祥从门诊部借辆轮椅,每天被推着到风洞现场。一位姓黄的老工程师心脏不好,在风洞里蹲一天,一出来就坐在风洞口半天不敢动……
    
    挺住就是胜利。10年的拼搏换来的是一场巨大的成功。他们建立的捕获轨迹试验技术彻底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大大提高了飞机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