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更新会不会丢失:家庭教育与怎样留学美国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38:25
好久没写博文,对不起自己的博客了。现在正是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紧张阶段,我在这里给大家提供Andrew Allen 在College Admissions Trade Secrets (<<大学招生的交易秘密>>,哈哈,够危言耸听的吧!) 一本书中收集的部分资料,希望对大家选择美国学校提个醒。请注意,所有资料全部出自美国Writers Club Press 2001年出版的该书,与本人无关。我只是把英文名称按照中国的惯常译法标识出来,惟多次出现的只译一次。
1、最被高估的大学:Harvard(哈佛), Princeton(普林斯顿), Cornell(康乃尔), University of Penn(宾夕法尼亚), University of Michigan(密歇根), Stanford(斯坦福), Duke(杜克), Emory(埃默里)
2、最被低估的大学:Vanderbilt(范德比尔特), USMA (西点军校), Washington & Lee University(华盛顿与李大学),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威廉玛丽学院), New College,Florida(新佛罗里达学院),Northwestern(西北大学), St John''s,MD(马里兰州的圣约翰大学), Haverford College(哈弗福德學院), 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大学)
3、迅速冒升的大学:Drexel University (德雷塞尔大学, Allen点评:用不了多久,该校就可与New York University(纽约大学) 及Boston University (波士顿大学)争夺学生了。顺便说一下,江泽民儿子江绵恒的博士学位这个学校发的);New College(新佛罗里达学院,Allen点评:多次被评为最超值的大学);Colorado College(科罗拉多学院,Allen点评:西部的Amherst)
4、兄弟会学生比例占全校男生数一半以上的学校(如果你不喜欢兄弟会,请避免这些学校):Washington & Lee, University of South(南部大学), Davidson( 戴维森学院), Rhodes(罗德斯), Dartmouth(达特茅斯), MIT(麻省理工), Dickinson(迪金森学院), Wabash(瓦伯西学院), DePauw (迪堡大学)
5、姊妹会学生比例占全校女生数一半以上的学校(如果你不喜欢姊妹会,请避免这些学校):Washington & Lee, Wake Forest(维克森林大学), Vanderbilt, University of Richmond(里士满大学), Depauw, California State- Fresno(加州州立大学佛莱斯诺校区), Rhodes, Hillsdale(希尔斯代尔学院)
6、95%的本科生都住在校园的大学:Harvard, Amherst(阿莫赫斯特), 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美国海军学院), Haverford,Wheaton(威顿), Williams(威廉姆斯学院), Princeton, Connecticut College( 康涅狄格学院), Kenyon Thomas More College(凯尼恩托马斯坦摩尔学院), MIT, Trinity (CT,康州的三一学院), Hamilton(汉密尔顿学院), Colby(科尔比学院), St. Lawrence University( 圣劳伦斯大学)
7、犯罪率(酗酒、毒品、过失杀人、谋杀、携带武器等)最高的大学:Michigan State(密歇根州立), UC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 Western Michigan(西密歇根), University of Maryland-Baltimore(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校区), Indiana U- Purdue(印弟安那大学普渡校区),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北卡大学), Greenboro(格林斯博罗)
8、教授平均工资最高的大学: Harvard, Stanford, Princeton, Yale(耶鲁大学), U of Chicago, CalTech(加州理工), NYU(纽约大学), U Penn(宾夕法尼亚), Columbia(哥伦比亚), MIT, Northwestern, UC Berkeley, Duke, Emory, Rutgers at Newark(罗格斯大学), UC Los Angel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Georgetown(乔治城大学), Rice(莱斯大学), Babson,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佐治亚理工), Boston College(波士顿学院), Washington University(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Virginia(弗吉尼亚大学), Notre Dame(圣母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bor
9、新常春藤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 Duke, Georgetown, Johns Hopkins(约翰霍普金斯), New York University, Notre Dame, Vassar College(瓦萨尔学院), Swarthmore(斯沃斯莫尔), Williams,  Pomona (波莫纳学院)
SAT应试技巧
SAT是申请美国大学必要准备的考试,由数学、英文阅读及写作三大部分组成,总成绩为2400分,其中数学800分、阅读800分及写作800分。虽然靠的是基本功,但临阵磨枪的考试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列举出多项准备应考技巧,给所有准备参加今年SAT考试的同学参考。
1. 请先回答基本的SAT Questions问题
SAT每一类型考题都是由易而难排列,SAT答错还有倒扣,而未作答的题目则以零分计算。所以建议不要花太多时间在不会的问题上,把握时间先回答会的题目,等有多余时间,再来想想这些比较难的问题。(
2. 利用排除法作答.com)
碰到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利用排除法作答,每个题目与答案中,一定有你百分百确定不对的答案,可将这个选项首先去除,再利用其它运算法或是推演法找到答案。
3. 作答时要小心填写答案
很多时候碰到不会做的问题,会跳过不答,但是此时要注意,答案格千万不要填错了,所以在问题纸上要做好记号,代表此题没有答,不要因为粗心而搞砸考试。
4. 善用SAT test book
详读SAT的参考手册,该手册中包含许多和考试及考前考后的各种相关事项与规定,请务必仔细阅读。(
5. 随时检查时间(
作答时要把握时间,记得要随时查看时间,看看有没有花太多时间在某些题目上,因为考试题目颇多,千万不要因为无法掌控时间,做不完,造成遗憾。在SATⅠ测验共有七部分包含语文三个部分,数学三个部分,其中各有二个部分各占30分钟,各有一个部分各占15分钟,还有一个30分钟的实验题部分,全部作答时间为3小时,提醒考生注意。
另外考生在参加正式考试前,应熟析SAT的题本结构、题目型态、作答指导语及考试程序。并在考前多多练习样本试题并研读题解。如果可以,最好可以模拟考试的时间等标准,在家进行一次模拟考试。
家长学校(三十五):你会被申请结果吓一大跳
去年我们在深圳帮助中国高中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本科,共27位。到我写邮件时,有25个孩子被录取,而且录取的学校全是孩子们“最理想的大学”,还有若干获得了高额奖学金。其中,一个去了哈佛大学,一个去了康乃尔大学,还有一个被布朗大学录取(这三所全是常春藤盟校),还有两个被顶尖的UC Berkeley录取,一人被芝加哥大学录取,一人被卡耐基梅隆大学录取,被其他15-35的名校录取的更多。请见下面的表格。这样的录取结果,是中国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做出来的,甚至是无法想象出来的!去年我和公司同事写了一本书,叫《你也能进哈佛》,今年就有了实际例证。实在是高兴。各位友好,见笑!
学生姓名
所录取的学校
学校中文译名
U.S.News ranking
奖学金
备注
Yangyizhi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
2
常春藤大学
Emory University
埃默里大学
17
Colgate University
科尔盖特大学
文理学院排名第17位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耐基梅隆大学
22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南加州大学
27
U.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28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罗彻斯特大学
35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
41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宾州州立大学
你能象麦凯恩那样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吗?
--- 谈谈父母的榜样作用(转载)
马上要代表共和党竞选美国总统的麦凯恩,不仅参加过越战,而且出生入死,曾被北越俘虏。当时,他的父亲是指挥越战的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为了换取更大的利益,北越政府同意释放麦凯恩。但这遭到了麦凯恩的严词拒绝,于是他在河内监狱又整整被关押了六年!
时至今年,麦凯恩最小的儿子吉米年满18岁了。他接过了父亲的风骨,自愿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很有可能明年被派到伊拉克。《时代》周刊在7月的一篇报道中说,麦凯恩自身的经历对他儿子的影响力,要大于来自这个著名家庭所带来的各种特权的影响。毫无疑问,麦凯恩所起到的榜样作用将使他的孩子终生受益。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当今许多富裕家庭孩子,从优越感派生出对他人的不尊重,从娇惯导致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没有责任感,是不是与孩子生活环境的写照呢?
虽然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不乏对孩子进行道德和优秀品格的教育。但是,许多道德问题说起来很概念化,这种学校的教育方法固然必要,但却远不及家长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孩子那样有效。曾有朋友的父母到一个美国家庭做客,他的父母非常喜欢那家金发碧眼的小男孩。因为是陌生人,而且语言不通,小孩看到几个中国人盯着他看,很不舒服。他妈妈于是告诉他,客人是从很远的东方来,你是家里的“男主人”,应该代表美国小朋友招待来自东方的客人。小孩于是咬着牙返回客厅,坐在沙发上开始努力和客人通过朋友的翻译聊天。在“大人”说话的时候,他虽然听不太明白,但也耐心地坐着,眼睛认真地看着说话的人。“会谈”结束后,他还在妈妈的鼓励下,大方地和客人们合影,给每个人留下开心的回忆。
父母懂得尊重他人,身体力行,自己的小孩也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周边的人,因此,会在公共场合遵守规则,尊重别人的权利,而不是我行我素。在美国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室内,比如餐厅和商场,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对小孩做出不要大声喧哗的手势。但是,每次坐飞机往来于中美两国时,遇到中国小孩在狭窄的机舱里叫喊、甚至奔跑时,不少家长不但不管,就是航班服务人员提出要求,家长也不会道歉,反而以“孩子小”为由,为自己的孩子辩护。
又比如培养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初到美国的中国父母,总是觉得美国学校太过重视体育,而不够重视文化课,但是小孩子正是在球队或是学校的各种代表队中,学会按时参加训练和团结合作,学会对自己的学校和队友的忠诚,知道了各种游戏规则,经历了奖惩分明的场面,特别是培养对团队负责,为集体赢得荣誉的成就感。这样的合作品质在他们长大之后会变成对同事的支持,对集体的忠诚不贰,对国家荣誉的维护。
相比之下,不少中国孩子出去和伙伴玩,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就常常会被“做功课去”、“不准那么顽皮”之类的话呵斥。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更多的是自己闭门读书,只要自己成绩好,不必关心集体发展。这样的孩子可能个人成绩很好,却不容易在集体中和别人合作,而且一旦遇到更好的机会马上跳槽,性格中缺失忠诚可靠的品质,更多是功利色彩,对国家和社会也会缺少忠诚。
近二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人。这些富人的出身各有差异,致富经历也各有不同,但很多富人对自己后代的安排却非常相似,为其买房买车找好工作,总之,让孩子衣食无忧,父母才安心。
美国人赞赏奋斗精神,教育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即使家庭条件优越也不能一味依赖别人。现任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弗雷斯特的妻子在10月出版的新书《爱你,爸爸》中,邀请很多成功的美国女性讲述父亲教育她们的经历。其中约翰逊总统的女儿写道,在约翰逊当参议员时,作为女童子军一员,她必须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卖掉一定数额的饼干为童子军集资。没有父亲的特殊照顾,她只好自己拿着饼干,挨家挨户推销。
在同一本书中,美国现任总统布什的母亲芭芭拉说,她的父亲告诉她,做父母的只能送给孩子三件最有价值的东西:一是最好的教育;二是树立一个好榜样;三是所有的爱。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在给年轻父母的建议中,也强调了榜样的作用。其中的一条建议说,如果想要培养孩子具有优良品格,父母本身应通过自律,良好的工作习惯,对他人的善意和关切及社区志愿服务等行动,提倡“道德行为”。父母需要为孩子建立和维护一种环境,来培养他们诚实、慷慨的品质和正义感。
在北美地区,“性格教育”和培养“社会责任感”一直都受到很大的重视。美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专家、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科恩在今年夏季刊的《哈佛教育评论》上撰文说,据盖洛普公司和某学生组织所做的联合调查,自1968年到2000年,美国父母一直都认为,公共教育需要达到的最重要目的是培养负责任的公民,这不仅需要教授传统的价值观,比如诚实、尊敬他人、做“好事”,还要包括关爱他人、参与社会及协助、建立有道德的团体或社区等因素。而这些教育首先都从家庭开始的。
这些年,关于中国人陋习的报道越来越多,一方面反映了在国际对比中,中国人积极的反思意识,但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在近30年市场经济发展下一批人道德的消极变化,以及某些不良行为习惯未能随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滞后现象。从个人层面看,当前很多中国人陋习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市场环境下的许多先行者(通常当时已经为人父母了)在文明层次上未能适应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这样,前一代怎么做,后一代自然如法炮制、紧随其后。久而久之,中国的改革开放整整过了一代人的时间,陋习也延续了一代人。幸运的是,当前的中国社会已进入了新一轮的道德反思。“告别陋习,崇尚文明”应是这一次道德反思的重要内容。根除成年人的陋习需要循序渐进,而对于青少年,父母的身体力行无疑是一剂良药。(作者: 隗静)
有关美国大学的一组名单:犯罪率最高的美国大学有哪些?
你知道吗?美国最著名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居然是美国犯罪率最高的大学之一!这些罪行包括酗酒、毒品、携带武器、谋杀、过失杀人等。
这可不是开玩笑,相反全是有根有据!据Andrew Allen在College Admissions Trade Secrets一书272页的描述,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密歇根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以及位于普渡的印弟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Purdue),巴尔的摩的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等,都是美国犯罪率最高的大学之一。
而名不副实,最被高估的大学名单,该书也让我们大吃一惊:哈佛、普林斯顿、康乃尔、宾夕法尼亚、密歇根大学、斯坦福、杜克、艾莫利(Emory)赫然位居其中。也就是说,这些大学好归好,但是否值得付那么多精力和努力去申请,成功录取后是否值得花那么多钱去读,至少Allen是不以为然的。
那么,他认为美国最好的大学本科教育在哪儿呢?在耶鲁大学,在Amherst,在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在Washington & Lee, 在Georgeton,在芝加哥大学,在Boston University ,甚至是马里兰州的St. John’s College,佛罗里达州的New Colleg,以及College of William & Mary,Pomona。他勉强认为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也算是一个吧。
谁是最被低估的大学,教授工资最高的大学又是哪些? 前者是Vanderbilt,西点军校 (USMA, West Point), Washington & Lee,College William & Mary, Northwestern, Haverford, University of Chicago, St. John’s (MD)。教授工资最高的(这里指的是讲授本科生课程,每年工资超过10万美元的全职教授)的大学,依此是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耶鲁、芝加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麻省理工、西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学、艾莫利。比较令人吃紧的是,新泽西州的州立Rutgers at Newark也赫然位居其中。其他的还有Georgetown,Rice,Babson,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ashington University,Boston College,University of Virginia,Notre Dame,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
家长学校(三十二):奥博思教育成功申请美国顶尖名校经验集
发表于 2008-03-04 00:48:00
申请2008年9月入读美国大学,经奥博思教育帮助的提早申请的孩子们,不少在1月部分已获得了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YHY去了芝加哥大学,JC获全美文理学院排名第一的威廉姆斯学院全奖录取,PYZ被密歇根大学录取,YL被伊利诺斯香宾分校录取、、、、、、端详着他们意气风发,兴奋不已的神态,我想把这些成功案例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告诫这些年青人“人生的路还很长,他们只不过有了一个不错的起跑。”
准备工作:所有成绩归功勤奋
在中国的学习环境下,按照美国顶尖名校录取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就意味着“艰苦的磨练和不断的自我督促”。这些孩子们在接受奥博思教育辅导的第一天,我就要求他们做好这个准备了。就连考SAT,有的孩子甚至要远赴新西兰、日本。这些磨练,对这些渴望升读美国顶尖名校,去那儿读本科的孩子们来说已是“默认状态”了。
YHY本年以托福106分,SAT1 2270分,SAT2 2400分满分的成绩被芝加哥大学提前录取。这个一直强调自己是个笨小孩的女孩,每天在中国的寄宿学校里上完中国的晚自习后,用遮光板把蚊帐包起来,不让查房的老师发现自己在背SAT词汇,晚晚学到凌晨2点……
申请:成绩好不一定如愿
别以为,只要有足够高的SAT和托福成绩,申请国外名校就能手到擒来。在这些成功申请的学生看来,成绩和录取之间并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如果换算,考试成绩大概只占所有申请工作的1/4。
美国高校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视学生的科研经历。被哥伦比亚工程院录取的XY托福考了108分,这个分数在某种层面上不具备名校竞争力,但长期的科研背景让他脱颖而出。
肖愚在高中参加了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与大学的专家一起进行水稻基因研究。将近两年的时间,他一到假期就去种水稻,这样的学习经历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
面试:真诚是第一要务
因为申请多所学校,每个学生都会经历多次面试,学生们共同的心得是:放松和真诚。
美国高校面试学生的人不一定是学校专门负责招生的老师,很有可能就是那所学校一个碰巧在中国旅游的老师。面试的地点可能是酒店大堂,也可能是“星巴克”。
很多面试官对学生的材料完全不了解,他们只是关心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真诚是面试的第一要务。
收获:录取只是“副产品”
几乎所有经历过本科留学申请的学生都认为,这段经历是一生中难得的财富。一位学生说,最后你会发现,被录取只是一个“副产品”。
一名学生在录取后的感言里写道:申请本身就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离开大部分同学所走的高考道路,常常会觉得很累很害怕。你身边的人在做的事情都与你不一样,你会常常感到很孤单。但是眼睛要往高处看,看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往下看,看清你要做的事情。不准回头看。在2月到12月10个月的时光里,我的人生从未如此地丰富。即使没有被任何大学录取,我仍然很感激这一段拼搏的日子。它在某种程度上对我性格的塑造,比拿到任何大学的录取通知都更重要。
申请美国大学时的十大致命错误 (转载)
1.寄信到招生办公室
很多学生看到招生简章上写着expressed interest,就以为应该多多表达想要申请的决心,并自作聪明的寄信到招生办公室,或许是透过Email、信件等,以为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得到额外的分数,其实不然。如果你有合理的问题,可以透过写信等方式询问,不过只是为了要博取好感,那么大可不必,因为这只是画蛇添足。
2. 留心你的私人网站
现在很多学生流行设定Facebook或是MySpace,并把自己“愉快”的高中生活、照片、心情等贴在网络上。其实这不是什么坏事情,只是如果你正准备申请大学,然而在你的私人网站上却是一推party、嬉闹的照片,如果有心人士或是学校审查人员不小心浏览到你的网页,印象将大打折扣,预防万一,还是注意一下你的私人网站内容吧!
3. 注意你的Email地址
很多年轻人喜欢奇怪、独特或是特异的Email地址,有些人还会选择不雅的字作为你的Email地址标记,提醒你,跟朋友联络这样的Email地址还可以,不过用这种地址申请大学,可是千万不行。许多人用习惯了,完全没有注意到,在此提醒所有的申请人。
4. 面试时注意言行举止
面试时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开笑话开过头。很多教导学生申请大学者都说,学生在面试时应该有点幽默感,不过切忌幽默感与开玩笑开过头是不一样的,究竟还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要自己为好笑,忽略了这层关系。
5.课外活动的重要
这部分表现的就是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这是美国名校最为看重的一点。比如:出版过小说作品,文体技能突出,参加过科学实验的操作,设计出一些模型,参加大型竞赛并获奖等等。所以申请前仔细回想你曾参加过的各种课外活动,因为这对你的申请绝对有帮助。
6. 推荐信的重要
写推荐信的人要了解自己。很多学生往往只重视推荐人的地位,却忽略推荐者到底了不了解你,这是申请美国大学时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时还是成败的关键。简单来说,推荐信的好坏,主要看两因素:一是推荐者本身的水平如何,二是你与推荐者的熟悉程度如何。推荐者一定要对申请人有较深入的了解,与申请人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人,这样才可真切的写出申请人的优点。
7. 服装要合宜
服装合宜是大家都知道的重点,不过很多青少年与家长都会忽略衣服上的字。如果你在面试时,穿着其它学校的衣服,或是别有其它学校的徽章、小饰品,都会让面试者认为你不想进入该校就读。
8. 家长不要过分关心
曾经发生一起例子,一名申请常春藤大学的学生,所有考试成绩、文件、课外活动、面试等表现通通都很优良,但是学校却发现在申请文件上,竟然是妈妈的签名,因此该学生丧失入学资格。申请文件只能有学生的签名,也应该由学生亲自完成,家长可以从旁帮忙,但是不要过分关心。
9. 注意不要用时下流行术语
时下很多学生喜欢用现在时下的流行术语,如简化的语句或是字表达意思,像是IDK、BFF。这些简化文字审核的老师是看不懂得,所以填写表格时,千万要注意,不要一不留神,顺手写了,造成遗憾。
10. 出色的Essay
Essay及自荐信抓住展现自己独特个性的良机。美国名校往往要求申请学生提供两篇文章和一封自荐信。文章的内容和题材没有限制,但却是展现自我水平的一个极佳途径;自荐信则要完整而真实地推销自己。所以一定要把握这个机会,展现自己才是。
還原一個真實的美國中学教育
l            美国学生自由轻松的背后是从课内忙到课外的繁重
l            “给每个人最适合的教育”在公平背后隐藏着不公平
l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背后是走出校门后的收入差距
“如果爱他就送他去美国……”,套用这句经典的台词来形容想去美国受教育人的心情,再贴切不过了。美国的教育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轻松、自由、平等、能力、素质……“很多人看到的是美国教育的表面。”王文说。王文,一个在中国做过多年教师,现在又在美国当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的空中飞人,想用自己多年的经历还原一个真实的美国教育。
轻松背后的繁重
“很多十一年级的孩子,夜里要忙到两三点才能睡觉。”轻松,是很多到美国上中学的中国学生的错觉”,王文说,“中国学生只把课堂学习看成学习,习惯于完成那些老师布置的任务”。美国的学校则不同,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各种课程,美国学校把学生选什么课程看作学生自己的权利,学生想学什么可以自己选择,“当然,学生要想轻松的话,完全可以选择那些轻松的课程”,王文说。
王文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中国学生。这是一个初中时到美国的学生。高中时他选了王文的中文课,而且一选就是叁年。“来美国的时候他的母语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学习中文对他来说实在太容易了。”王文说,这个孩子每次考试都能得A,但是平时的作业却从来不做,“他确实非常轻松,但他太不了解美国的教育了,这种选课方式对于他上大学没有一点儿帮助”。
顶着“妨碍学生选课”的压力,王文给这个孩子的家长打了电话。“我儿子考试成绩不是很不错吗?不做作业又有什么关系?只要到时候考试成绩好不是就可以了吗?”这是孩子家长听了王文的话后的第一反应。
“很多中国的学生和家长根本没有去真正了解美国的教育制度”,王文说,他们在按照自己惯常的中国方式接受美国教育。
在美国,一个孩子想考大学的话,他需要做的准备一点儿不比中国孩子少。
美国的高中要上4年,9年级~12年级。从上高中那天起,每个准备上大学的孩子就要好好设计自己4年的高中生活了,首先是选课,尤其是想上一、二流大学的学生,选课就更为重要了。美国的大学都非常重视考生高中四年的课程,这些大学以学生高中四年所选课程的难度、挑战性来推测考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将来大学学习的潜力。而且那些难度高的课程学分也高,所以,目标是一、二流大学的学生会尽量多地选择那些难度高的课程。
除此之外,学生课外和校外的表现也是大学的重要参考指标。戴维是个出生在美国的中国孩子,今年暑假他来到中国,到一家专门帮助残疾人的国际NGO组织做志愿者,“从上中学开始,美国的孩子就要经常参加这种活动,这些活动是算学分的,对上大学是很有价值的参考”,戴维介绍,除了这种专门帮助残障人士的国际组织以外,他还经常到社区的敬老院做志愿者。
“不少美国高中生在暑假里到暑期学校提前修一门课程,也有的参加美国大学组织的各种夏令营,或者课程学习,还有的上SAT补习班(SAT是美国大学录取新生时的一种标准化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或者去打工、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等等”,王文老师介绍,“没有哪个孩子会让自己的大学申请表上的暑假生活是空白的”。
“十一年级是最繁忙的一年”,王文说,很多美国高中生在这一年修完了高中毕业所要求的所有课程,大多数学生在这个年级考完SAT和ACT考试(两个都是美国大学录取考生的标准化考试),同时,还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很多十一年级的孩子,夜里要忙到两三点才能睡觉。”王文说,曾经有一个美国学生这样对王文说:“都说中国学生累,其实他们只忙学习这一件事,不算什么,我们要从课内忙到课外”。
平等背后的不平等
一、二流大学招生时看重的校外活动需要较高的费用,穷人家庭很难支付
“美国教育确实有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王文说。只要有受教育的需求,任何人都能接受到较高水平的最基本的教育。
王文刚到美国时曾经历了这样一件事。王文所在学校的社区有一个高度残障的孩子,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上学受教育的权利,于是把孩子送进了学校。为了让这个孩子能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学校专门为这个孩子准备了一间教室,教室布置得完全像一个家,并且配备了相应的康复设备。“这个孩子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只有一个:学会说hello。”在美国,任何人只要想上学就一定能接受到免费的教育,而且是最适合的课程,王文说。
王文刚到美国时从事特殊教育。美国的特殊教育与中国有所不同,包括我们熟悉的对残障人士进行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教育,比如,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在普通学校里出现了任何一点儿学习上的问题,学校通常要把他们送到这样的特殊学校来接受教育。到特殊学校后,学生马上会做一份问卷,学校会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给学生的阅读水平、数学水平等进行评定,再按照评定的结果给孩子配备相应的课程。
“当时,我的班上共有12个学生,每个学生评定后的结果都不一样,仅以每个学生备两门课计算,这12个学生我就要备20多门课”,王文说,“这就是美国教育的公平,给每个人最适合的教育”。
正是这样的逻辑----“给每个人最适合的教育”,又使得美国公平教育的背后隐藏着明显的不公平。
“‘最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就使得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成了个人选择的结果”,王文说,很多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被自己“选择”出了竞争的队伍。比如那些要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很早就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
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完全免费的教育,但是,“在美国的高中,没有任何一个学校和任何一个老师会给学生提供SAT或ACT的考试辅导”,王文说,要想得到辅导就要上课外的辅导班,“这些班的费用相当高”,富人家的孩子能支付辅导班的费用,SAT的成绩自然会更好。
另外,那些一、二流大学招生时十分看重的课外校外活动也需要较高的费用,王文的儿子上高中时参加了一个暑期的辩论夏令营,叁个星期的费用高达几千美元,这对于穷人家来说无疑是很难支付的。
“有钱就意味着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王文说,美国公平教育的背后隐藏着明显的不公平。“美国人最不希望有人说他们办的是精英教育,但事实上他们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只不过这种精英教育外面有一层朴实的公平外衣,王文说。
真诚笑脸背后的虚伪
哈佛、耶鲁毕业的孩子与普通大学毕业的孩子或者没有上大学的孩子相比,收入差距可以达到几倍甚至十几倍。
“每一个初到美国的中国人都会被美国人的友好感动”,王文说,在美国读书的孩子们听到最多的就是表扬和称赞。每天早上校长和老师都要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并且给每个学生一个大大的拥抱,还会再加上一句“今天你真漂亮”,或者低下头帮孩子系紧鞋带。王文描述着自己在美国当老师时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美国的这种处处都是笑脸对于比较内敛的东方人来说,多少有些不习惯。“刚开始的时候,我很不习惯这种做法,甚至觉得很肉麻”,王文说。“时间久了,适应了,却发现这种看起来很真诚的笑脸掩盖着的是虚伪。”“夸奖和鼓励已经成了美国人的习惯”,王文说,但是当你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发现每天都让自己“感觉良好”的笑脸突然消失了。
美国教育同样沾染了这种只重表面的虚伪气息。
王文老师一直从事特殊教育的研究,她指出,这种虚伪在特殊教育学校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些在特殊教育学校上课的孩子,还会留在普通学校,因为美国人要让“每个孩子都尽量在主流社会中生活”,所以,这些孩子每天只到特殊教育学校上一两节课,其它时间还在普通学校,“其实这些孩子虽然人还留在普通学校,但是那些学校的老师对这些孩子基本持放任态度”,王文说,即使在特殊教育学校,让一个老师每天备20多套教案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对于这种无法实现的任务,学校不允许老师抱怨,但是老师们是否真的能按照规定的那样给这些学生完全适合他的教学,则没有人真的深究了。
就在这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气氛中,美国教育维持着自己真诚、友好、公平的形象。
一个美国小学2年级的学习进度报告单 (转发)
(注在前面:在美国,多开几个英里,学校和学校也许就会有天壤之别。这一点儿也不夸张。因此,这份学习进程报告单从某种意义上只能代表这所学校,顶多这个学区,各位看客千万别动辄“美国”。)
在康奈尔小学2006春季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左右,我的朋友收到了她的在上小学2年级的孩子Gucci上个学期的学习进程报告单(Progress Report)。朋友知道我感兴趣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特意把这份报告单留给我看。她说,你会看到和咱在中国时看到的成绩单很不一样的地方。
我立刻回忆了一遍我从小到大得到过的成绩单,一门门学科后面是期中以及期末的分数,老师会写“该生热爱老师,团结同学,品德端正,上课认真听讲……”之类的简短评语。这个模式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我在这儿给中文学校班里的孩子写的期末成绩报告单也是小变不离其宗。我还真从来没有见过美国学校给出的学习进程报告单,不晓得会怎么个“很不一样”法。
大家如果有兴趣,也不妨在我贴出正文前猜一猜(多选,正确答案为问题之后):
1)  康奈尔小学的这份2年级的学期进程报告单都会包括哪些东西? BCDE
A 各门学科的分数 B 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 C 学习态度和相关行为 D 迟到缺席 E 学生个人品行
2)都以哪些方式?BCD
A 学校印发的学习报告单表格 B 学区印发的学习报告单表格 C 老师写的总体评价 D 老师写的单科评价
3)老师对学生学习各种情况进行评级,你觉得大概会有几项? D
A 10项 B 20项 C 40项 D 60项
4) 报告单上只包括5门学科,按照以下的顺序来排列,你觉得哪门课的评级项目最多?D
A 社会研究 B 自然科学 C 科学技术 D 语言文学 E 数学
5)你觉得这位老师给学生写的学期评价会有多长? D
A 50个字 B 100个字 C 200个字 D 400个字
背景介绍:
Okemos是密执安州立大学的所在地东兰辛的邻居小城,因为靠着大学,居民多为中高收入的知识分子家庭,公立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相对来说好一些。 Gucci的父母当初选择在这里买房,也有这个原因。Gucci所在的Cornell小学是这一片学区中近年“密执安州统考成绩排名”据说最好的小学。不管是中国家庭还是美国家庭,只要买房的经济条件允许,基本都愿意买在最好的中小学附近。因为那更多地意味着更好的教学质量。
Mrs.King是Gucci二年级的老师,之所以这么介绍,是因为金女士担任二年级除了艺术和体育之外所有课程的教学,也就是说,她通常需要从一大早就开始讲课,一直到下午3点放学(也许你会注意到金女士的脖子上挂着一个小麦克风),幸亏,她的班上只有18个孩子。
一共有5大张纸,在这个注明了给Gucci的活页夹里。一个是Okemos公立小学统一印发的2年级学习进程报告单,2页;还有一份是金女士写的学期总评,2页;另外,就数学这门课,还有一页单独的评价。
我以为报告单里好歹得有些成绩,但却没有看到。一共有57项密密麻麻的细则,其中包括各门学科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后面则是4个等级的评定:
Area of Strength(“强项”或“优异”)
Performing at Expected Level (达标)
Beginning to Development (起步)
Area of Concern (需要加强的方面)
(一)在我们来谈学科学习之前
然而,排在最前面的并非科目,而是“behavīors that promote learning”(可促进学习的行为习惯),一共10项。
听从老师的指导
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尊重他人的权利,情感,想法和私人物品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及时完成上交作业
遵循课堂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会安排自己,以及有序整理自己的学习材料和其它物品
注意力恰当的集中
与他人协作
能够独立开始和完成某些任务
在成为一个介绍者之前,我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充满了问号的学习者。
不晓得是什么东西带给我的错觉,使得我在看到“听从老师的指导”排在第一条的时候觉得有点难以接受。我的师姐韩雪在给那些即将成为中小学老师的美国本科生上课的时候做过调查,几乎100%的学生都不愿意将来和他们的学生成为“朋友”的关系,“Authority”(教师的权威)是他们的主要考虑。当然,这其实和给学生一定的尊重和自由也许并不冲突,是我们自己从一个过度缺失自由的环境中走出来,对权威这个词本能的发怵,而对自由不由自主有过度浪漫的幻想。而其实,在我后来观察的金女士的一天上课中,她有很多的特殊手势和信号,比如有某种节奏的拍掌,基本上她不需要开口,学生就知道现在不该做什么,或该做什么。
作业。原谅我曾经以为美国孩子快活到可以不用做作业。韩雪在Lansing一所小学的长期课堂观察中,这样的情景并非没有:在上课初始,老师发现一位同学没有交作业,直接“剥夺”了他上课的“权利”,叫他去校长办公室。而事实上,学生每一次作业的成绩都会被记录,并且计算在总成绩内,最后的期末考试在某些学校只占了15%的成绩。我想这是个好的地方,总有很多的机会给学生可以去争取,不至于把所有的老命都系于期末的那一击。
红色的5条,出现在一个2年级孩子的学习报告单里,是我以为好的,相比下面具体知识的掌握,它们真的更加重要。
(二)二年级的孩子需要掌握的“社会研究”知识
第二个类别是“社会研究”这门课,相当于国内小学历史,地理,公民等课的集中。
理解和下列内容相关的概念:邻居和小区
理解和下列内容相关的概念:地图和地球仪
理解核心的民主价值观:平等,差异性,个体的权利
理解下列经济概念:经济需求的供应和服务
红色的部分,在我的经历中,都差不多上了初中才开始有所接触,因此特别列出来。
(三)他们有“主课”的概念吗?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显然早就被现实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语数为老大,其它为小,在我自己念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如此。于是,另外一个幻象又产生了,就是觉得美国的小学生才是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拿到这份报告单,但从评价项的数目上看,显然不是那么回事。
小学课程中,明确规定了“core”(核心)科目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语言文学,数学,除此之外的艺术,美术,体育都是副科。而这份报告单在列的核心课程里,2年级学生要掌握的社会科学内容的评价项为4项,自然科学5项,而数学14项,语言艺术干脆占据了一页,下面还细分了三个小类别:听/说,写,读,一共为20项。
金女士介绍说,在小学阶段,语言和数学是重中之重,学生们每天的学习时间大部分都花在这两门课上。语言文学更是其中的最基本的科目。下面该科的评价项目细细看来,其受重视和强调的程度可见一斑,而且,有那么几项的描述还是很值得咀嚼。
听说能力
对小组讨论作出相关的贡献
能有效地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恰当使用音量
写作能力
运用主人公,背景,行为,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等各因素来进行故事创作的组织
运用过程创作来构思,打草稿和不断修改写作的形式
运用描述性的语言和多元化的词汇
运用正确的标点符号和大小写格式
学习和正确地使用布置的拼写词语
掌握选出的高频使用的词语
书写清晰整洁
表现出对写作的渴望和喜爱
阅读能力
运用策略和技巧来进行词语意思的确定,诸如:字母/发声的关系,图片的提示,含义等
增大视觉词汇量
运用策略和技巧来建构含义,诸如:发生背景,先前得到的知识
根据文学体裁的不同来利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确定故事的基本元素(人物,背景,问题,问题的解决)
理解文本的主要意思以及起到支持作用的细节
能够跟随作者的写作思路
能够有感情的,流利的,明白其含义地读出声来
表现出对阅读的渴望和喜爱
Gucci的阅读评级在她刚进一年级的时候就达到了三年级的水平,因此这里的很多条她都得到了“强项”的等级。金女士还在综合评价的信中将Gucci的这一点格外地又夸了一通,除了一些亲切的形容词之外,还列出了相关的事实。尽管我不是她的妈妈,但是读来也对这个孩子现有的能力既清清楚楚,又格外地为她感到骄傲。
(四)特殊的数学
数学是美国教育中的一个“痛”。我先生在给物理专业,电子专业的本科生上课的时候,经常需要跟勇于提问的他们解释sin和cos是怎么回事。
也许是因为和国际同龄学生的数学成绩相比见绌,不少学校都对数学有特殊的政策。比如康奈尔小学,他们的数学课就是将同一个年级3个班的学生按照能力重新分数学班,一到数学课的时间,学生们就纷纷收拾东西去他们该去的教室。几乎所有的亚裔学生,当然也包括Gucci,都是在最高等级的数学班里,他们每天做的数学作业也不同,而在这份期末报告里,金女士也给每位学生的数学能力分别做详细的陈述,除了下面已经很详细的评级项目:
会数,会读,会写,会排序1-1000内的所有数字
收集,记录,比较数据,并预测结果
解决2位数和3位数的加法问题
解决2位数和3位数的减法问题
用十进制符号读,写,数钱的数量
运用一系列的策略解决非常规的数学问题
确认,扩展,和自己创造数字的规律排列模式
确认,描述,和比较二维以及三维的图形
用坐标系网格确定长方形的面积
会画以及测量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
在耶鲁读书的北京学生张泰苏:他为什么能进YALE
人物简介:
张泰苏,男。耶鲁大学2005届Timothy Dwight学院学生,主修数学和历史。从小随父母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小学读了5年后返回北京。2001年由北京四中考入耶鲁大学,2005年5月毕业。毕业时同时被全美排名前五位的法学院录取,最后选择留在耶鲁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
张泰苏采访
我是在美国上的小学。因为我父母来美国留学,所以我跟着他们在美国待了5年。跟一般的从国内直接考到耶鲁的同学相比,我的文化经历和语言基础都不太一样。我来到这儿之后没有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也不是很大,我没有什么特别强的欲望要跟美国人刻意地接近,我觉得没有新鲜感,所以也许还不如别的中国同学了解美国那么多。我有一个相对不是很大的朋友圈子,十几个人吧。除了几个美国人,一般都是中国人,我不太愿意出那个圈子。
我的成长道路
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国内不一样。在美国的学校里被别人欺负很多年,性格变得比较孤僻。我在美国读小学的时候被人歧视了四五年,真的是挺厉害的,被那帮小孩追着打,根本没有朋友。我上的是公立学校,到最后才好一些,因为有了几个中国孩子。以前没有朋友,不合群,挺难受的。但是这些经历同时能增强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小时候的经历会让你对很多问题想得比较开,不会那么死心眼。我这个人可能看起来比较冷漠一些,但其实很乐观,有时候很想得开。
好不容易回国了,但是那会儿中文会说不会写,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汉字只会写一百个吧,那真是挺苦的。那一年我10岁,那一年的事情永远忘不了。从 10岁你就要学会熬夜,学会逼自己,然后一次一次吃苦头,被别人嘲笑。我小学所在的班级很差,因为我考试成绩差,结果分配到流氓班去了。周围的孩子跟我性格不太一样,不太爱学习,性格也比较淘气,看我一个从国外回来的,想着我比较好欺负,所以又被人家打了好多次。在美国挨打,回国还是挨打。那会儿我体质很差,打不过人家。一般别人打你,你打不过就跑呗,但我性格倔,我就跟他们打,结果我总是被打。每天要背字,我觉得还行,然后就练写作,效果挺好的。可能我妈我爸教得比较得法,我刚进去的时候语文不及格,一年之后语文就好起来了。再过一年期末考试,我语文成绩就是全班第一了。上初中就好多了,因为同学的性格跟我一样,我成绩也赶上去了,朋友特别多。我的初中是北大附中,高中是四中。四中跟北大附中不是一个风格,四中我觉得像清华,北大附中像北大。我从小是在北大长大的,到了四中之后整个环境不太适应。
我在国内的成绩还好,不用特别准备一样会考得好。我的外语占了很大很大的便宜,大概免修了8年。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免修外语课,回国后保持英文水平主要通过读书,我爸从美国给我带回了大量的书籍,海运过来,我一直看到高三才看完。虽然我英文的听、说不像以前那样流利,但是读、写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又因为搞竞赛,数学、物理考试不用担心了。我看书看得多,所以语文特别好,同样不用担心。我唯一担心的就是化学,我最不爱学化学,高中的时候曾经有一次不及格。开学初的一次化学考试,150分我只得了20多分。但我也不很担心,因为我知道只要期末好好学,分数就会上去。我不靠化学给我争分,只要不吃亏就行。因为读书读得多,其他像历史、政治等课程就很简单了。所以高考对我来说从来没有压力。
去国外上大学是我自己的想法。高二下学期我开始想出国上学的事情。刚开始觉得比较困难,后来家里帮我收集有关信息就觉得好多了。如果留在国内上大学我肯定去北大。但是因为我们家在北大那么长时间,对北大太熟悉了,不像外面的人觉得北大那么神圣。最大的问题是我从高一开始,兴趣明显偏文科了。我们一大家子基本上偏文科,我可能受我父亲、伯父和姑父的影响,特别喜欢文科。如果上北大,专业选择上比较死。假如去北大的话,我可能会读经济,但是自己又不太喜欢经济。我再想想,只有在美国可以不受专业的限制,所以就决定出国上学了。
我报了10所美国的学校。刚开始,我想去哈佛,哈佛在录取之前有最后的面试。我那次却吹了,因为我跟面试官吵了起来。他是学法律的,他研究“公司法”。我当时比较狂妄,不知道为什么就表现出我对商业的不屑,这把他给惹毛了。耶鲁的申请还比较顺利,我和他们的面试官谈了三个半小时,就是瞎聊,觉得很投机,性格相像,兴趣点也相近。我顺利地被耶鲁录取,也许沾了这次面试的光了。
大学生活
我社交活动比较少。前几年,我担任过耶鲁中国同学会的会长,向同学募捐想建立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小型社交圈。做得比较好的就是举办一些讲座,最成功的一次是把诗人北岛请来了。后来比较成功的是我们每年都要募捐,然后我们在内蒙古一个农村初中、高中建立了一个奖学金。
我现在每天除了上课、吃饭,可能会聊聊天、上上网,其他的基本七八个小时都在看书。我不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苦,虽然有时候人很累,但是觉得很值得。但是,我认为一定要找几个真正很知心的朋友,先保证自己有几个朋友可以依靠,这个很重要。其次就是要重视学习,学习一定不能放松。虽然有点功利,但是我认为你在美国这种仍然排斥外来人的国家,你作为中国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把社交圈建到像美国人那么好。他们美国人很可能走那种社交的路子,他们成绩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然后通过培养自己强大的社交网,以后就可能很成功,有很多发展机会。而对于中国人,第一,只要你在美国社会混的话,社交是个问题,因为你永远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关系四通八达。所以我认为走社交那条道是事倍功半,不光事倍功半,你有一个极限。所以你想利用这里最好的资源、去最好的公司、上最好的学校、去最好的部门、获得最好的经历和教育,其实最实用的还是成绩。不光是学习成绩,你的整体思维素养都很重要,要把基础扎扎实实地打好。比如说袁健,他知道自己今后最重要的就是程序编得好,他就把计算机编程研究得很透。对我来讲,重要的就是思考问题,我一直在训练这个能力。一旦有了这个基础,很多事情就容易多了,好像是“一招吃遍天下”那种感觉。我认识很多已经毕业的人,他们就讲假如不是通过学习,培养过硬的学术素养或者技术,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光想靠社会关系在美国活下去其实是很难的。
如果说在耶鲁四年学习过程中有什么遗憾,就是有时候觉得自己上的课其实还是太少了,知识结构还没有完善到自己希望达到的那个程度,所以要继续读书。还有就是我缺乏社交,其实也不是很缺乏。我认识的人其实还是蛮多的,所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遗憾,假如我社交那么好自己就会不舒服。如果我重新念大学,我可能会稍微注重培养一些社交关系,认识更多的人。但是也谈不上遗憾,现在开始不算晚。
历史!历史!
现在快要毕业了。四年下来,我觉得选择耶鲁是正确的。如果不来这里的话,也许就不会学历史。我在这儿碰到了一些特别好的老师,他们真正是那种属于“大家”的学者,他们真正能让你觉得做个学者非常伟大,这种感觉好像在其他地方找不到。我刚开始挺狂的,什么也看不起,但是在这里我碰上几个特别让我佩服的角色。比如说有一个教希腊史的教授,我记得大一刚来时第一堂历史课,我也没决定要上他的课,更没有决定要学历史,只是听听而已。他给我们讲为什么要学希腊史,听完以后就觉得好像整个人被吸引住了,觉得世界特别光明,觉得有这种学术理想,还有一种人文关怀,是特别伟大的事情,特别激动。就只听了这一堂课,我差不多就已经决定肯定要学历史了,这种令人振奋的感觉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在耶鲁除了学术之外,我的生活是比较枯燥的。但是我回去跟我爸说,只有来到这里才知道什么叫世界顶尖的学术气氛,在国内是感受不到的。
我这四年的收获很多都是经验性的东西。这四年中,我思维的成熟度增加了很多。我来耶鲁之前也读了很多书,但就是不知道方向,而且思维也缺乏规则,比较凌乱,散乱的一些东西堆积在一起,不成体系。来这里后,首先系统地学习人文领域最基本的支柱----历史、哲学,等于是个人的知识结构被支柱搭起来了,然后把最基本的知识空缺填进去。这四年读的书比较多,现在只要是人文方面的话题,几乎不管什么领域,无论碰到什么内容,我都能比较认真、严肃地思考。这样,你开始建立比较强的自信,你可以看得懂、听得懂原来看似深奥的内容,所学的知识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个体系,而且能够不断衍生新的东西。这种感觉真好,这可能就是思维方法的提高吧。还有,就是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确信自己是个兴趣偏文科的人。这也很重要,这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当然,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在耶鲁的学习基本上时时刻刻都要求你培养社会责任感。你逐渐对社会真正产生一种特别本能的关心,这是挺难的。通过在这儿的学习,我不光找到理想,而且找到信仰,或者说是精神支柱吧。可能因为家庭气氛的影响,我的兴趣更多在文科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比较多,现在我反而更加坚定自己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追求。就是通过在耶鲁的学习,通过对历史,特别是西方历史的学习,我反倒更确定自己儒家思想的信念。这是一种思考、比较的过程,有时甚至不是思考,而是一种单纯的非理智的感悟。体会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逐渐提高自己对信仰的认识。这对于我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我觉得有了信仰,无论出现什么事情,都至少不会觉得迷失方向了,这和兴趣不一样。兴趣这个东西有时候不太可靠,至少不是一个很强烈持久的动力。有些人就会觉得单凭兴趣就足够了,但我认为,只有把你的兴趣和理想结合到一起后,你才会变得比较持久、坚定。
关于理想,我觉得可能比较抽象一些。我以前那会儿也思考历史、哲学,但是没有方向。我高中的时候就经常看书,经常思考。我那时读完了两本书,才逐渐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成熟一些。第一本书是钱穆的《国史大纲》。它让你突然觉得,中国历史可以这么看,你可以如此充满理想,充满信仰,充满一种对古人的尊崇去看中国历史,而不像以前那样总是批判,或者是什么批判继承之类的。突然,你就觉得它把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文化传统呈现出来了。那种震撼是很大的,因为你第一次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还是很光辉灿烂的。另一本书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那是一种完全的精神跟灵魂上的享受,好像一下子天窗被打开,阳光射进来的感觉,一下子觉得生活明亮了很多。你对人生的憧憬、你自己在社会的位置、你的责任、你的义务都比以前要坚定。你人生的整个情结一下被打开了一样,感觉特别好。到耶鲁后,我又听了一些历史课,更加觉得人文科学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东西。它能够把你本源的、性格里面最善良的、最真诚的一面揭示给大家,不仅仅是做学问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身的过程。我现在想清楚了,理想可能有一点儿像《大学》里面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在耶鲁修的十几门历史课多数是西方历史,中国历史学得比较少。古希腊史特别多,还有英国史与美国史。这些课程为如何考察一个社会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变迁具有很大的作用。英国史教我怎么看现代社会,但是古希腊史教会你怎么把人类本源精神培养起来,逐渐挖掘出来。因为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根源,当代欧洲和美国的国际关系思维方式,他们的战略思考、军事战略、政治策略,还有外交,他们这些策略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所以通过学古希腊史,你就会对欧洲,至少在宏观战略思想上有一个剪影。政治和军事史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研究古希腊的战略,用古希腊那些例子帮助你去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冷战等等历史事件。这很有意思,我挺喜欢上历史课的感觉。我后来又上了很多其他的课程。历史课上了十四五门,哲学课可能上了三四门,文学课上了两三门。我也学习了多种语言,拉丁语,现在还在学古希腊语,虽然这和我以后的发展方向可能没有太大关系。我理想上可能想做一个古人吧,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有时我觉得越来越靠近古人了。从中国当今社会的那种杂乱和浮躁,还有无序的狂躁里,把你自己的思维给抽出来,去面对一些更纯净、更健康的东西。这在国内可能也能做到,但在这里更自然、更舒服一些,没有什么限制,学术环境比较自由,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很感谢耶鲁大学给我那么大的空间,让我自由发展。
为什么读法学院
我可能在大三的时候才考虑上法学院。我大一的时候曾经考虑学经济专业,但我上经济课的时候觉得无聊,然后就转成学历史。我的专业是历史和数学,我的数学成绩比历史还好,但是在耶鲁,历史的学术含金量肯定要比数学高得多。数学对我来说非常容易。耶鲁大学其实是一个偏文科的学校,对文科的要求比对理科要严格得多。
报考法学院其实挺简单的。法学院招生基本上考察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是你的法律专业考试成绩,以及你的本科平均成绩(GPA)。这两项要求很高,有了这两项作为中流砥柱,其他的,比如论文和简历,问题都应该不大。报考法学院比报考耶鲁本科要确定一些,你只要上相应的分数线就几乎肯定能进。我就报了全美排名前五位的法学院,耶鲁、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和纽约大学,最后全都录取了。我选择耶鲁是因为耶鲁法学院比其他的要强。排名有时并不太科学,但是如果你能在25年里排名保持第一的话,那其他法学院肯定还是有差距的。不光是耶鲁法学院的声誉,这里的师资肯定也比其他的强很多。我这个人的特点是比较学术化,而耶鲁法学院的课程是美国所有法学院中最具学术性的。斯坦福可以把你培养成一个一流的律师,而耶鲁更注重把你培养成一个学者。我可能会比较偏重宪法、法理、国际法、比较法。我是攻读JD(法学博士)学位,克林顿读的也是这个学位。一般学法律的人都读JD学位,另一种学位LLM(法学硕士)纯粹是学术性的。只有你拿了JD文凭才可以当律师、当法官。从事法律工作,JD学位可能是法律界基本的学术资格证明了。
我本科主修历史,现在选择读法学院,主要是想能够不断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耶鲁也有历史专业的研究生,一旦你进入历史专业后,你这辈子就基本上只能在学术界混了,但我就不太想在学术界混。我一直在想如何重新构建中国的传统文化,怎么让它比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重新燃烧起来。我一直在寻找可以实现这种目标的方式,法律是一个途径。可能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法律后,通过看他们的法典或者吏治来思考,我觉得法和礼结合,不光是一种意志,还包括道德、文化的培养,都是融入在法律系统里面。甚至西方的法律也是如此,比如美国的宪法就不仅仅是个法律,美国人不是很喜欢讲宪法精神吗?我一直希望通过法律,我们可以重新将文化因素注入到法律领域去,可以去构建一些新的东西。我的研究方向可能就偏向于这个方向:如何重新改革法律。物质肯定是文化因素和法律融合在一起的,我希望能够在法律系统里播种一颗文化的种子,然后让它发芽。
我做这种研究的出发点还是立足国内。我将来肯定是要回国的,我可能会在北大扎个根。但是我也比较想在正规的法律部门工作,在法律改革、法律操办等顾问性质的工作中去发展一下。其实,我现在对中国最大的不满是因为她目前可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自己的传统几乎都被自己烧掉了。从历史上讲,中国的法律体系就不像西方那么严格,不是一个崇尚法制的国家,但是她可以通过法律和礼仪结合,然后通过一些其他文化的因素,还有各种我们可能现在已经觉得比较陌生的知识结构来运行。其实这个运作方式还是很强有力的,多数时候可能成为一套很健康的机制。但是现在我们可能保留了以前那种不很重视法制的习惯,同时又把以前有利于社会运行的东西给抛弃了,西方好的法制我们又没有学来。所以现在中国是属于真空状态:自己的好东西已经丢掉,别人的好东西没有学来。这种情况下,法律问题当然比较大,其他包括社会问题、道德问题等,也让人觉得不乐观。但就是这种情况,反而让人觉得比较想去尝试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学习历史让人有一套系统的思维方法,帮助你看清楚这个社会向哪个方面发展可能比较健康、比较好。而法律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可以把你的理想付诸实施。对我刺激比较大的可能就是我父亲那辈人,学者对中国的影响力还是很有限的。我爸爸是在大学做哲学研究的,他对这个社会有很多理念、很多看法。但是他虽然可以写东西,可以提意见,但是没有什么实际操办的能力,我不是很喜欢那种感觉。
社会
我与中国社会的接触很多。每年暑假回国,我都要去做研究。大一时,我在北大做了一个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学者一起去河北和江苏考察农村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大二那年暑假,我做一个和经济话题有关的数学研究。大三时我在耶鲁申请了一个奖学金,回国自己去研究孙大午的案子。那个案子涉及面很广:既是农村政策问题,也是农村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法律问题。我写了三个报告,觉得收获挺大的。通过这些实践,我认识到法律对中国社会还是有很大作用的。以前我觉得中国法制不健全,就认为学法律回国没有用。但是其实正因为法律不健全,法律的空白才比较大。这种状况给你的发展空间也比较大,所以有潜力。中国的法律太宽泛了,法律本身留有很多余地,你怎么理解法律都可以。我通过研究发现,也不算是发现,只是感觉,那些看起来很荒唐可笑的案例,以及农村发生的很多让人心痛的事情,其实都是合法的。因为中国的法律空当就那么大,你只要钻了那个空子,你干的事情再可耻,再令人发指,从法律上来说也可能没有犯法。这种情况下,只要你把法律空子给缩小了,也许就能见效。
朋友
我什么样的朋友都有,只要我觉得他思维比较理性,而和他的学习成绩好不好没有关系。我可能比较喜欢那种有理想的人,还比较喜欢那种照他们的话讲比较神经质的人。我觉得我有点神经质,有时可能比较偏激。我在待人处世方面不像一般中国来的孩子,不像他们应付得比较自如。我待人处世常常比较硬,有时不大灵活,我给人第一印象一般比较冷淡。我一直想改,但很难改。
我这个人没有特别强的物质欲望,不需要与很多人交往,只要有几个朋友就够了。我现在可能还是很骄傲,但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骄傲。以前我比较有攻击性,假如我看不上你的话,我就跟你直说,我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现在想补救也办不到了。不是觉得自己很强,一旦看不惯的东西,我没有那么宽容的心态。现在就比以前成熟了一些,至少跟我以前不一样,甚至我看着不太舒服的东西,即使不能接受,也许会默认。我也有那种感觉,就像堂吉诃德,看见风车就往前冲。我上高中时,恨我的人挺多,跟我好的朋友也挺多,我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对我的朋友特别好。
我现在觉得你至少要对你自己真诚,你只要有真诚的兴趣或理想,我一般都会很认同。我现在和我上大一时最大的区别,就是大一的时候觉得,任何人都有责任为国家鞠躬尽瘁。我会这样要求自己,也会同样要求别人。那会儿因为年轻比较浮躁,我自己可能做得并不是很好,但是我觉得凡是生活目标比较自私、比较狭隘的人,我都看不上,真的是不能接受。但是后来想来想去我觉得有时可能是一种误会吧,很多时候他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惯性,你不能指责他什么。其实社会化的理想和个人化的理想,有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区分的,所以我现在这方面比以前宽容多了。谦虚倒是不见得,我这个人性格上可能挺傲气的,只是表达方式变了,至少现在想尽量把自己那种宽容的心态膨胀一下,能够把自己的傲气吸收一点进去。
耶鲁与国内教育的比较
我觉得如果说耶鲁的精髓在哪里,就是学术自由,思维自由,没有局限。你往哪个方向发展都有人鼓励你,都有人帮助你。学生只要有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不管你的思维往哪个方向突破,他都会帮助你,扶持你。没有任何框框,没有锁死的框架,没人逼着你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方向往前走。这很重要,至少在你思维素质上培养得非常好。还有就是独立思考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整个学校的感觉都是如此。耶鲁的教授一个个都桀骜不驯,跟政府上书,像法学院的教授跟美国国会打架,批评美国参军征兵法等等,闹得很凶。真的像挑战的感觉,对学生是挺大的激励。另一方面,这还是一种学术素养,真的把学术做透了,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它能教给你在其他学校学不到的一些基本准则。
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说得尖锐一点,不在同一个水平上,差得很远。教授很重要,一个好教授给你的启发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国内很多非常好的大学都没有这种感觉,那种特别强烈的思维刺激是很难找到的。人文精神差一些,不是那么认真。学者本身的素养差得很多。
和国内上学的同学相比,我有时候会觉得,国内的同学思维方式不那么严谨,谈话的时候比较容易浮夸,自己不很清楚的东西也瞎说。有些特别聪明的同学,说话的时候很机智、很敏锐,但就是让你觉得他们背后的知识底蕴还不够,知识的积攒不是很坚实。他们学习的课程很多,但是每门课不够深入。课程有点机械,有一些还很枯燥。稍微面广一点、思维广一点的课,学生可能只要求读一两本书,而我们有的课要求读十几本书。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差得挺大,耶鲁的毕业论文需要做一年,要经过好几次审查。可能在指导导师那里就审阅了好几次,最后还要再审查两到三次。他们要求本科毕业的论文,好一点儿的是可以发表的。我觉得国内的学生可能离这个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
还有一点就是国内大学在上大一时就分专业,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做法。耶鲁大学在大三时才分科,美国很多其他的大学也一样。在国内选择余地太小了,一旦进入一个系,你就有一条已经确定的路,你必须一步步走下去。没有什么可以探索的,空间很小,你想转个弯都没有可能。周围的人可能普遍受社会风气影响,比较功利一些,大家想的比较单调、比较实际。我不敢说我比他们有理想,我只能说,大学校园受整个中国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很严重。
我的家庭教育
我觉得在成长的过程中,包括后来选择学历史,家庭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可能我们家比较特殊。我妈虽然是学医的,但她自认为是一个女性人文学者,总是以这种姿态出现在我们家里。我是独生子,除了我父母,我伯父也是研究新儒家思想。他研究儒家,又搞经济、哲学、社会学、历史,笼统地讲是一个研究文化的学者。我姑父也是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所以我一直受他们三个的灌输。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块儿聊天,聊的都是比较怪的东西。记得我高二的时候,因为我上学离我奶奶家近一些,经常去我奶奶家吃饭,也就经常和我伯父讨论问题,什么社会结构、政府的理论,他就给我讲什么是好的社会道路、什么叫好的社会精神,还有治国的理想、政府制定政策的准则,他还推荐我看一些书。我记得有一次好像大过年的去我奶奶家吃饭,我就和我伯父争论了一整天,是儒家好还是道家好。那会儿,我刚看《庄子》、《老子》,就跟我伯父吵,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根本不知道天高地厚。他很有耐心地帮助我,所以那会儿感觉挺好的。从那时起,我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我觉得家庭影响还是蛮大的。假如没有我伯父和我父亲的影响,我能否走到现在这一步还不一定。因为我从初中开始在北大附中就是读理科实验班,进了高中又搞物理、数学竞赛。没有他们的影响,我现在还说不定干什么呢。
未来
在耶鲁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到我这届为止,基本上所有人都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学生物专业,学生物或者医学,要么就是做投资银行。学经济有几个好处,第一是容易。学起来容易,拿好成绩容易,毕业容易。第二就是可以挣钱。中国人还是挺想挣钱的。第三,如果以后想从政、进政府,学经济也是比较好的选择。在海外,华人多数都学经济,这很正常。我自己不太担心钱的问题,因为法学院毕业你想挣钱的话随时可以挣。从法学院毕业,不要说从耶鲁法学院,从任何一个在美国排名前十名的法学院毕业,你想年薪15万美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没有想到要挣很多钱,但是缺钱可以挣,我有这个能力。我这个人生活挺简单,没有太多的物质要求。
我近期的希望就是把该读的书读完,希望为我一直考虑的问题找到一个答案:怎么重新振兴文化?如何才能使中国既有健康的文化和社会道德,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参与国际竞争,找一个平衡点。假如这个问题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我就会觉得很高兴。我觉得可能十年都找不到,搞不好要找一辈子,希望十年之后能找到初步的答案吧。我想我会写书,至少在三个圈子之内----政府、政治圈、法律界----产生影响,能够比较发人深思。另一方面,我还多少希望可以跟中国的法律界直接挂钩吧,可能的话去当法官,或者是当高级顾问也可以。只要你说的话有人听,你可以有影响就满意了。假如有这种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去争取,我觉得中国现在是很有希望的。
我不像很多人张口闭口都是民主自由,我也不觉得民主本身就是一个目标。我认为随着国家的发展,只要人民能够幸福,精神上充实才是一个目标。民主是一种精神充实,但它不一定适合咱们的精神充实。实际上,世界没有纯粹民主的国家,包括美国,所以民主本身不是绝对的,也不只有唯一的形式。精神充实有很多种,包括一个善良的、完善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和道德观。但是跟民主总要有关系,你总要尊重人民,以人民为出发点。
家长学校(二十七):写好个人陈述(PS)的几点要诀
发表于 2007-08-08 20:14:10
写好PS的几点要诀
PS的全称是Personal Statement,其真正含义是要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充分展现自我。所谓Personal,顾名思义就是作者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及个人特色。这一基本要求,对习惯于“公式化套路思考”,追求“共性规律”的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都很不容易做到。
我在咨询的过程中,反复启发、诱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发现自我,告诫他们要写出一篇具个性化的PS,就像我们构思写一篇“新闻特写”一样,需要分成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Reflection(反思)。反思指的是,提笔写PS之前,要认真回顾、思考自己从小学、高中,直到现在的学习生涯、人生经历,从中发现和思考自己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本人的闪光点是什么,有什么特殊的兴趣或者独特的经历,有哪些比较独特的个性等。
这一过程需要用心去追溯,反思自己的个人历史、成长环境,努力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的特性。还需要随时准备好笔、纸,记录下自己反思时的点点滴滴思考。切记:不要记录和写那些共性的东西。
哪些内容是中国许多学生的“共性”,不具备“独特性”呢?比如,在谈到自己出国读书的动机时,常有人说“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先进的知识”。这等于废话。因为任何人进一步深造都会获取更多的知识,就是在家看电视也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更糟糕的是,有的申请人竟然说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喜欢出国,所以自己也要出国。也许这是一个事实,但首先你的行为是由外在环境驱使的,你处于被动状态;其次,没有展现出除此之外,什么是发自你内心深处的个人理由。
许多申请者误以为既然PS是个人陈述,就应该充分介绍自己,于是长篇大论,恨不得把自己的出身地和祖宗八代都写上。这是非常要不得的。写PS就像写新闻特写,要在有限的篇幅内,经过惊心的构思和生动的描述,以点带面,把自己的形象栩栩如生、神采奕奕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PS一定要开门见山,用准确而朴实的语言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让阅读的人尽快了解你。
第二步:Positioning(定位)。定位指的是作者如何在经过第一步的认真反思后,确定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人形象。定位时要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拟报考的专业、学校、所报读的课程水准(本科/硕士/博士)来进行。其实,每一位申请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如何恰如其分地定位十分重要。比如,对一个报考外国大学的本科课程,年龄不到二十岁的高中学生来说,卖力地突出自己的专业成绩就没有必要了,相反,申请人可以多写一些个人的东西,说表现一下自己的潜在才能,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等。有人称之为“煽情式写作”,其实不是煽情,而是让PS更具个性化。
第三步:确立PS的主题。经过认真的反思,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后,就要确立PS的写作主题,也就是中心思想。如同撰写“新闻特写”一样,PS的主题要准确鲜明,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第四步:选择写作PS的材料。确定了最能表现who you are的主题后,选择什么的素材和内容也就有的放矢了。如果说主题是需要攻克的山头,那么写作的素材和内容就是最善于攻克山头的士兵,而攻克山头的战斗统帅的就是作者。该谁出阵,用什么武器,依照怎样的秩序,都要作者本人来根据需要调兵遣将。
一般来说,PS内容不外乎表达自己对所申请专业和学校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为满足这种学习兴趣和动机所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和学习能力,参与的课外活动和个人的品格等几大方面。内容服务于主题,所有内容都要紧紧围绕PS的主题,用不同的具体事例等细节材料,从恰当的角度去说明、阐述、表达、烘托主题。一篇PS的字数应该在800字左右,用通常所用的A4纸和五号字来衡量,一页半也就足够了。
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具体到PS的写作上,却正好是一个与之相反的结论:不好的PS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好的PS文章都有独特的风格。
家长学校(二十四):如何帮助孩子 申请美国大学(上篇)
发表于 2007-07-13 23:19:21
申请美国大学问题解答(上篇)
作为一个大学申请顾问,每每见到朋友们为孩子申请美国大学四处奔波,却往往抓耳挠腮,就有“好为人师”的冲动。于是,有了这样一些网络文字,把常见的问题做了归纳,包括:1. 申请美国大学什么最重要? 2. 什么是 SAT?3. SAT 是不是越高越好? 4. 大学秋季入学的录取什么时候开始? 5. 怎样安排申请大学的时间? 6. 什么时候考 SAT? 7. SAT (II) 的外语考试选择中文好不好? 8. 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学校?9. 孩子可以申请几所学校? 10. 怎样帮孩子准备申请材料? 仁者见任,智者见智,希望在这里与大家交流。
问:申请大学什么最重要?
答:美国的高校招生与国内的大学招生有著很大的差别,包括考试制度上的不同以及考生素质考查和录取标准的不同。有些人把 SAT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比作国内的高考,其实是不恰当的。其一,因为 SAT一年有若干次考试,每个人可以想考几次考几次,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在国内一年一度的高考则是一锤定音,胜者为王败者寇。其二,国内高考成绩几乎是录取的唯一标准,而 SAT 的成绩只是大学对申请人综合素质考查的一部分。录取的综合素质考查还包括平时成绩(GPA),老师推荐,社会活动,竞赛得奖,以及最让中国家长头疼的一篇短文(Essay)。那么这些东西里面什么最重要呢?这实在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各个学校也都不一样。几年前儿子申请大学时,我们曾带他到北部和东北部的十几所大学参观并听了一些大学招生介绍。有些学校给出 1/3,1/3,1/3的说法,也就是 SAT 占 1/3,平时成绩(GPA) 和老师推荐占1/3,社会活动,竞赛得奖,及短文占余下1/3。 这和一些 SAT复习参考书上所说类似。有些学校则没有给出具体比例。 但总的来说,每个学校对所提供的申请材料的各项内容都会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分。所以要问“申请大学什么最重要”,我只能说都重要。特别是要申请一流大学,任何一部分如果不够强,都会影响大学的录取。当然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在申请大学时突出和强调自己的强项是很重要的。
问:什么是 SAT?
答:SAT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是美国高校招生中的一个资格考试,包括SAT (I) 和 SAT (II)。 SAT (I)是对英文和数学的基本测试。英文和数学的考试是一次进行的。考试本身是三个小时。加上入场和中间休息,总共要四个小时左右。SAT (I) 的总分是 1600分,英文和数学各占 800。 SAT (II)是含英文写作,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外文的专科考试。每科考试要分别考,考试时间是一个小时,满分都是 800分。 SAT (I) 对各个大学都是必须的。而对SAT (II)的要求,各个学校,以及各个专业都会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根据所报学校和专业来选择SAT (II)。 SAT是一个标准化的考试,所以尽管大家在不同时间甚至不同年度考的试,但是大家的SAT 的成绩是可比的。 这一点和国内的高考是很不一样的。 因为国内的高考不是标准化的考试,所以同样分数的考生的水平今年和去年会有很大的不同。 而 SAT 今年总分 1300分和去年的 1300分,甚至十年前的 1300分的水平是相当的。 从统计的观点讲,它们是相等的。不仅如此,两个考生在成绩相差二十到三十分之内甚至更大时,比如 1300分和 1330分,也会被认为是水平相等的。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全美和德州2003年 SAT (I) 的平均成绩。
2003年度SAT成绩
英文
数学
总分
美国平均成绩
493
500
993
德州
507
519
1026
美国各个大学对 SAT 都有自己录取学生的最低标准,一般从1100 到1400 不等。 学生的 SAT 成绩必须超过这个标准,学校才会考虑学生的申请,审查所提供的其它申请材料。 按规定,如果对自己的 SAT 考试成绩不满意,可以再考。 两次,三次,直到满意为止。每次成绩都可寄到所报的学校。 学校则根据几次考试中的最好成绩来考虑。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再花几个月的复习时间重考一次,两次以提高成绩呢? SAT 的成绩报告中专门有一段,叫做 “如果你再考一次,你的成绩会提高吗 (Will Your Scores Change If Your take the Test Again)”,针对考生自己的成绩给出了统计结论。 比如说,英语成绩是 730 的考生在第二次考试中有 39% 的人成绩会提高,52% 的人分数会降低,8% 的人仍然是 730。 平均来说,英语成绩是 730 的考生在第二次考试中的分数会比第一次低 9 分。 数学成绩是 770 的考生在第二次考试中有 26% 的人成绩会提高,64% 的人分数会降低,9% 的人分数不变。 平均来说,数学成绩是 770 的考生在第二次考试中的分数会降低 24 分! 如果你是这个考生,你还会再考一次吗?SAT 的官方网站是www.collegeboard.com。
问:SAT 是不是越高越好?
答: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回答起来很麻烦。其答案简单在于它既然是考试,那当然是分数高比低好。但这个回答是很不完全的。第一,SAT是标准化考试。在成绩相差在二十到三十分甚至更大些时,两个考生的水平会被认为是相当的。 也就是说 1350分不比1320分更好些。 第二,SAT 不同于国内的高考,它的分数不是录取的唯一标准,而只是一个大学招生中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学生的综合考核中大约占整体的1/3。平时成绩(GPA),老师推荐,社会活动,竞赛得奖,以及短文是被考查的其它几个方面。因此单纯追求 SAT 的高分而忽略了对其它几个方面的努力是得不偿失的。
问:大学秋季入学的录取什么时候开始?
答:美国大学秋季入学的录取通常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是在十二月初,叫做提前录取 (Early Decision 或 Early Action)。 一般大学对申请提前录取都有两个基本规定:一是只能申请一个学校,二是一但被录取就必须上这所学校。 所以在选择申请提前录取的学校时要非常慎重。 所选的学校应该是孩子确实想上的大学,这相当于第一志愿。 正因为考生的慎重和申请提前录取的考生不多两个因素,申请提前录取的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换句话说,哪个学校不愿意多收几个真心实意想上他们学校的学生呢? 想想国内的一些名牌大学,像清华北大,宁可要低几分的第一志愿的考生而不要分高的第二志愿的考生,其实是一回道理。
即使没有在第一轮被录取,仍然还会有第二次机会。 第二次是在四月初。 这时各个学校对所有的考生的录取做出决定:或录取,或不录取,或候补 (Waiting List)
家长学校(二十五):怎样帮助孩子申请美国大学
发表于 2007-07-14 20:09:17
申请美国大学问题解答(中篇)
(接上篇)
问:怎样安排申请大学的时间?
答:如果申请提前录取,所有的材料要在十月或十一月寄到学校。 这样材料的具体准备工作要在十二年级一开学就开始。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学习,SAT (I) 和 (II) 最好基本都在开学之前考完。 准备一份申请材料,特别是一份好的申请材料要花很多时间。 有些材料可以靠加个夜班搞出来,有些则不行,比如老师的推荐和成绩单。所以在安排申请大学的时间时,不能只顾自己的时间,一定要为老师留出足够的时间,通常最好是两周以上。 如果只是申请正常录取,所有的材料要在一月底或二月初寄到学校,所以时间上会相对充裕一些。 但这只是对学生自己而言。 对老师来说,特别是学校的学生顾问 (Counselor),那正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因为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都会在这个时候请他们写推荐信或准备成绩单。 他们只有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准备。 所以要赶早不赶晚。 这里还有最最重要的一条:千万要看清申请的截止日期,不要错过哟!
问:什么时候考 SAT?
答:申请大学的具体工作要在十二年级的第一学期里做。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学习,SAT (I) 和 (II) 最好基本都在开学之前考完。 特别是对申请提前录取的学生来说更重要。 对只申请正常录取的学生来说,时间的弹性就大的多。 有些学生甚至把SAT 放到一月份,也就是作要在十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时考。 这当然可以。 但我绝对不推荐这样做。
SAT (I) 是非常基础的英文和数学考试。 其所要求的知识基本不涉及十二年级的要学的内容。 所以很多人是在十一年级末或暑假期间考 SAT (I)。
SAT (II) 是专科考试。 分英文写作,数学,历史,理科,和外语五大类 22门课。这些考试与十一年级,十二年级所学内容会有很大关系。 所以只能在修了相关课程之后才可以考。 其实最好在学完以后马上考,因为刚学完的课,东西还都在脑子里,不需要额外的复习就可以考。这样不仅省了复习的时间,竞技状态还好。 SAT (II) 的考试长度是一小时。 所以可以把几个SAT (II) 的考试放在同一天。SAT (I) 和 (II) 每年都会有若干次考试。 至于什么时候有,考场在哪儿,都可以从 SAT 的官方网站 查到www.collegeboard.com。
问:SAT (II) 的外语考试选择中文好不好?
答:SAT (II) 的外语有十二门课可以选,其中包括中文。 有很多中国孩子在周末上中文学校,中文水平很好。 所以愿意选中文作为 SAT (II) 的外语考试的中国孩子很多,因为这样可以不费太大的力气和时间就拿到好分数或满分。 正因为如此,中文 SAT (II) 的成绩是水涨船高,满分人数比别的 SAT 考试要多的多。 从 SAT 官方的统计数字上看,有 30-35%的学生 SAT (II) 中文是 800满分。 从而使得 SAT (II) 中文分数 “贬值”。 SAT (II) 日文和朝鲜文也是相同的情况。
问: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学校?
答:这可是个难题,因为孩子和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经常会有很大矛盾。 家长愿意孩子离家近一点,而孩子则想趁此机会离家远一点,这样可以他 (她) 可以更独立。 家长可能想让孩子上名气大一点的学校,而孩子可能更想去自己要好的朋友所选的学校。 除此之外还有学费上的考虑,专业的选择, 以及是上私立还是上公立等多方面的矛盾。 这都需要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切切不可搞家长制,一言堂。不管怎样,这些选择学校上意见的不一致应该在申请学校之前达到统一,不要等学校录取后再去解决。 因为在申请学校之前孩子对有些学校只是有些愿望而已,这种愿望并不是很强烈。 如果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去这些学校,这时候的说服工作要比孩子接到学校录取通知后要容易的多。 因为一旦被录取,孩子对这个学校已经不止是只有一些愿望了,他 (她) 的愿望已经实行了,接下来的是对未来在这个学校生活的憧憬。 生米煮成了八成熟,这时再撤火怕是太晚了。 另外在选择学校时,要注意大学水平的搭配。 不能都是一流大学, 因为一流大学的竞争太强。 万一没有被录取再改报其它学校就会太迟了。 这和国内上大学填写报考志愿很相似。
问:孩子可以申请几所学校?
答:理论上讲,你想申请几个学校就可以申请几个学校。 但通常大家只申请五到十所学校。 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来准备一份申请材料,特别是好的申请材料,要花很多时间。 孩子既要正常上课,又要准备申请,时间和精力都有限。 其次每申请一个学校都要请学生顾问 (Counselor) 和任课老师写推荐信。 他 (她) 们每人要给几十甚至几百人写推荐信,也就是要写几百到上千封信。 所以即使你的孩子有时间和精力去申请更多的学校,高中老师也顾不过来。 再次之,申请学校的报名费在 $50左右。 虽说这点钱与将要付的学费相比微不足道,但不必要的钱还是省些好。另外在选择学校时,要注意大学水平的搭配。 不能都是一流大学, 因为一流大学的竞争太强。 万一没有被录取再改报其它学校就会太迟了。 通常根据孩子的水平选两,三个好的名牌大学,两,三个中等大学, 和两,三个一般的州立大学。
问:怎样帮孩子准备申请材料?
答:申请大学是孩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做父母的自然要为此操很多心。 可申请表要孩子自己填,短文得孩子自己写,所以多数时候是干着急使不上劲,只有在一旁催。 催几次孩子就烦了。 其实孩子们也挺着急。 七,八个学校的申请材料要在短期内都准备好,常常是顾头顾不了尾。 看看他们房间的凌乱,真担心他们会把给斯坦福大学的信寄到了加州理工学院。 所以这时我们能帮的应该是教他们怎样安排计划时间和整理好申请材料。
聪明的家长怎样惩罚孩子
聪明的家长,完全可以把惩罚变成教育孩子的一门艺术,只要你注意采用——
多变的方式,不变的原则
罚得及时。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加以惩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会不明就理,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何受罚。
罚在明处。对孩子惩罚的同时,要讲明道理,让孩子知道具体错在哪里。必须让孩子知道是因为自己某件具体的事或行为不好而受罚,但仍是好孩子,父母仍然爱他。这才是惩罚的真正用意。
考虑孩子动机。孩子常”好心”办“坏事”,因此,家长在惩罚孩子时,一定要考虑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不良行为的。不分青红皂白进行惩罚极有可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做”,结果倒水喝时不小心将水洒了一地。这时家长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水可以少倒一些,倒半杯就不会洒了。”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会继续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他家务。因此原则上来讲,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先表扬,然后再帮他分析做“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执罚意见一致。在某一家庭成员惩罚孩子时,其他家庭成员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不同的意见或做法,即使是对的意见也要事后说明,否则不但会使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效果相互抵消,还会令家长丧失权威。
辅以积极建议。惩罚必须与积极的建议相结合。例如,对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的行为进行惩罚的同时,要告诉他“你可以在纸上画”,并及时为他提供纸张,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墙上挂块小黑板或白板供孩子涂抹。
不要动辄施罚
惩罚忌滥。孩子动辄得咎,不仅容易变得退缩,惩罚本身也会失去意义。一般而言,只在下面四种情况才考虑施与惩罚:
当孩子故意犯错的时候;
当孩子反复犯同样错误的时候;
当孩子对温和的说教不敏感的时候;
当孩子听不进道理的时候。
不同情况,不同方式
惩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家长要学会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性格、不同的事件和场合采用不同的惩罚方式。
年龄:2岁以下的孩子接近家长不想他们接近的“禁区“时,说“不好”常产生不了效果,这时可转移其注意力,对他说“快过来,看这个”;年龄稍大些了,可以通过语言批评、皱眉、减少买玩具、停讲故事、暂时隔离等对其进行惩罚;到了学龄期.则可以采用减少零用钱、写言或便条、取消他喜欢的活动、保持沉默、打手势或竖小指等进行惩罚。
性格:对淘气、外向、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孩子惩罚可以稍重;对胆小、内向及有某种神经质的孩子,惩罚则要多加小心,应多采用注视、打手势等动作表情或写信、留便条、沉默等方式,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环境:人多的场合,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最好采用皱眉、打手势等暗示性的动作或表情,这会使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保护,也就较易接受家长的要求。当众批评、责骂孩子应绝对避免。
家长学校(二十二):你的孩子有青少年忧郁症吗?
发表于 2007-06-23 02:48:46
在欧美国家15%的忧郁青少年会有自杀意念,
5%会有自杀行为,自杀所导致的死亡,是青
少年的重大死因之一。那么,
什么是青少年忧郁症?
研究发现接近九成的青少年有时候会不喜欢自
己,即使是适应良好的青少年,也常会在一日
之间情绪起伏大且混乱,或有些青少年会有突
然的愤怒现象,但不代表他们患有忧郁症,因
为青少年在宣泄情绪的方式上也常常超出成人
的理解范围与期待。所以要判断孩子是属于正
常的情绪变化,还是已经达到忧郁症的程度,
尤其需要成人提高警觉。
医学研究发现,引发青少年忧郁症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体质遗传因素
、生活压力事件与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因素。那些有较高自杀倾向的,通
常也都刚好是那些有犯罪、药物滥用、受虐待、被疏忽、家庭沟通不良
或解组等问题的青少年;研究显示,经常经验到严重绝望感与疏离感的
青少年,七成以上有忧郁的现象。
忧郁的青少年,经常看起来敏感易怒、哀伤不快乐、常犯错、自觉没有
价值、不易相处、好争辩、好斗而充满敌意、失眠、不易集中注意力、
自觉记忆力变差、对平常感兴趣的课外活动也失去兴趣、成绩退步、不
想参加团体活动或平日活动、朋友变少、经常抱怨头痛、全身不适、没
有活力、体力降低、容易疲倦、没有精神、突然变得厌食或贪食。
请注意,青少年的忧郁倾向是有迹可循的,比如
当他们在学业上退步,或人际关系受挫(如与朋
友吵架、和女友或男友分手、和家人冲突),甚至
少数有特别情况的青少年(如同性恋、性别认同障
碍),都很容易有疏离感而导致忧郁。多数罹患忧
郁症的青少年,或多或少会在言语、行动上流露蛛
丝马迹,例如觉得「我觉得没什么未来」、「生活
不可能好起来了」;严重的绝望感更常会以下面的
话说出来「活着不值得」、「我不会再烦你了」、
「没有我,你们会过的更好」、「我很希望一觉就
不再醒来」。所以,当青少年突然写信、把心爱的
东西送走、告诉朋友师长绝望想放弃的感觉、有自
伤的行为、对药物或武器的来源突然感兴趣等状况
,就有可能走入自我毁灭的歧途。
近八成的患者初次治疗后可以完全复原
忧郁症是可以治疗而且治疗效果不错的疾病。如何让青少年在发现好友
或同伴有绝望或轻生的想法时,告诉大人,并从旁协助成年人找到与他
们的沟通管道,是协助忧郁症青少年复原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必要时,
以药物、心理治疗、环境辅导与支持,单一或多管齐下的方式治疗,半
数以上的青少年对药物有很好的反应,近八成的患者初次治疗后可以完
全复原。当然,专家正确的诊断与评估是良好治疗的必要基础。
家长学校(二十一):你能把对兴趣爱好的热情和钻研劲,转移到学习上吗:斯坦福大学
发表于 2007-06-14 16:57:11
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你能把对兴趣爱好的热情和钻研劲,转移到学习上吗?
问:需要多少个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来更换一个电灯泡?
答:零个。他们不需要电灯泡来照明,他们会发明新的采光系统。
斯坦福大学最“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比起美国东部那些建校三百年的大学来,就像一个充满了青春活力,情绪高昂的少年。它没有沉重的过去,没有岁月刻下的沧桑,也少了一点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感。斯坦福有的是机会和可能性,有的是年青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朝气,有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所以,电灯泡坏了,就创造新的采光系统代替它吧,因为斯坦福做的到!
斯坦福是探险者的象征,它不是尾随过去,而是面向将来。斯坦福的学生们,最典型的表情是自信。这里少有愤世嫉俗.睿智成熟的思想家,这里也似乎少了些一般名校都有的那种思考的气氛和紧张的竞争。这里到处可见的是一批优秀的“全才”,他们在各方面都十分成功,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未来。但最主要的是,他们好象成功得不费吹灰之力,脸上最常见的.最典型的表情,是自信和放松。
斯坦福大学也是个“全才”,七个学院(商学院.医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工程学院.人文及科学学院)个个响当当。有人说,哈佛和耶鲁这些代表着美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的学府,正在逐渐被斯坦福大学为首的二十一世纪的科技精神所代替。所以,与东部常春藤大学比起来,斯坦福大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笔直的棕榈树,灿烂的阳光,旧金山海湾吹过来的徐徐海风,也不仅仅是最高的应届毕业生年平均收入,更重要的,是朝气蓬勃呼唤未来的自信。
一. 斯坦福欢迎什么样的学生?
(一)你知道吗?
·          斯坦福大学是美国名校中,唯一的一个体育和学术水平双管齐下的私立名校。1990年以来,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共获得了47块奥运奖牌。如果斯坦福是个国家的话,那么它在1996年的奥运奖牌排名榜上位居第七。高尔夫球运动员“老虎”伍兹就是斯坦福大学的校友。
·          斯坦福大学教授和副教授的平均年薪在美国综合性大学中,仅次于哈佛大学。但斯坦福大学笔直的棕榈树,灿烂的阳光,旧金山海湾吹过来的徐徐海风,加州一年四季黄金似的气候,与哈佛大学冬天的漫天飞雪冰冻严寒形成鲜明对照。
·          据一项官方统计,斯坦福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年平均收入高居全美大学之首。
(二) 大学基本信息
斯坦福与众不同的大学学制
斯坦福大学的学制与其他大学不同。在校规中,把一年分成四个季度,学生们每段都要选不同的课。因此,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比那些两学期制大学的学生学习的课程要多,压力也比其他大学学生要大。斯坦福的学生必须在九个领域完成必修课,其中包括文化与思想、自然科学、科技与实用科学、文学和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思想。除此之外,学生的写作和外语必须达到一定标准。近年来,斯坦福大学把非西方社会作家的作品加入到它全年的“西方文化核心教纲” 中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和震动。
家长学校(二十):浓浓的社会责任感是如何表现出来得的:耶鲁大学
发表于 2007-05-25 13:28:27
Yale University
耶鲁大学
问:需要多少个耶鲁大学的学生,来更换一个电灯泡?
答:零个。因为纽黑文(耶鲁所在地)在黑暗中看起来顺眼些。
耶鲁大学一向认为纽黑文是尴尬之处,像个讨厌的穷亲戚,甩都甩不开。但近十几年来,耶鲁大学意识到大学应该为所在社区的发展做贡献。耶鲁希望为纽黑文带来一次“真正的文化复兴”,于是积极融入当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去:耶鲁大学与纽黑文的高中开展合作项目,让耶鲁学生义务帮助当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耶鲁大学甚至还有一门社会学的课,专门研究纽黑文的社会难题与解决之道。
耶鲁大学的这种特质还反映在它1977年建立的工商学院——“组织和管理学院”的办学理念上。为什么取这样一个“怪”名?因为耶鲁嫌商学院太世俗,与耶鲁大学的传统有些格格不入,但强大的校友势力和现实,却要求耶鲁步入红尘,跟上时代的步伐,发展职业教育。当时的耶鲁大学校长,根据耶鲁大学最强的学科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特点,创设了独特的课程——公营和私营企业专业管理课程,它的宗旨主要是培养公共和非赢利组织的管理人才,强化管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耶鲁大学的企管硕士不叫MBA而是MPPM-公共及私人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1ic & Private Management),介乎哈佛的商学院和政府学院之间。
所以,耶鲁在录取学生时,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耶鲁录取的学生,在医院.学校.老人院作义工的占80%以上。而且,与哥伦比亚所要求的社会义工不同,耶鲁要求申请人首先从自己身处的社区做起,不喜欢学生“舍近取远”到第三世界去做义工,而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这也许是耶鲁为什么成为“孕育美国总统的温床”的缘由之一吧。的确,大多数耶鲁大学毕业生在事业选择方面,都会加入公共事务界多于商界。也许,耶鲁大学给予学生的,就是这份浓浓的社会责任感。
一.耶鲁梦寐以求的学生是什么样的?
(一) 你知道吗?
·        耶鲁大学被誉为“总统温床”。自1972年以来的历届美国总统选举,都有毕业于耶鲁的参选人。更有甚者,1989年以来所有的美国总统都是耶鲁毕业生。
·        1995年,耶鲁大学宣布将一个校友在若干年前捐给母校的2000万美元,连本带利退还给施主,原因是这位校友捐款的附带条件耶鲁大学无法接受:该校友捐款建立一个西方文明项目,但要自己来挑选授课教师。那位大款有位哥哥,也是耶鲁的毕业生,对母校的骨气非常钦佩。他一年后无条件地捐给了母校2000万美元,弥补了弟弟对母校的冒犯。
(二)大学基本信息
耶鲁大学使命
正如理查德·莱温校长所说:“教育人们服务于社会并不意味着教育必须集中于掌握实用性的技能。耶鲁追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自由的教育面,而非狭窄的、职业性的教育,以便使他们具备领导才能和服务意识。耶鲁大学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尊重的社区,并且珍视自由的表达和对世间万物的探寻。在这个社区中人们的互动模式同样服务于社会。”——永远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蔑视权威、追求自由和崇尚独立人格被认为是“耶鲁精神”的精髓,它是耶鲁人奉献给世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耶鲁大学简介
耶鲁大学是个小学院,又是个大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大学由11所学院组成。耶鲁大学以重视本科生教学而著称,许多耶鲁的名教授们既为本科生们开设入学基础课,也主持高级讨论班。本科生们很容易与教授们预约向他们请教,教授们也乐于与本科生们一起分享和工作。耶鲁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里都得到既深且广的训练。除了在专业领域有精深的学习和探究以外,耶鲁大学还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接受核心课程的教育,包括: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学也对学生的写作,量化研究和外语能力有特别的要求。
家长学校(十九):“大学之王”期望什么样的学生
发表于 2007-05-22 15:26:15
问:需要多少个哈佛大学学生,来更换一个电灯泡?
答:一个。他握着电灯泡,世界便围着他转。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真理与你为友”,似乎哈佛人就代表真理。而关于哈佛大学的“换电灯泡”趣闻,也巧妙地讽刺了哈佛学生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的狂妄。不过,有幸进入这所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的学生们,的确有骄傲的资本:这里有最低的录取率,最激烈的入学竞争,这里云集了美国乃至世界各个专业领域最出类拔萃的教授、学者、专家,这里有数不清的“第一”……
毫无疑问,哈佛大学走在知识界的最前端,就像十九世纪末,哈佛在庆祝建校二百五十周年请来各方名人共襄盛典时,其中一位赞叹地说:“哈佛建立了标准”。的确,哈佛大学不断地在各个领域为美国乃至世界设立新标准。一九三九年,一位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学生,当场吞下一只金鱼,就在全美国大学校园里掀起了吞金鱼的热潮。而今天的哈佛大学生,仍是充满了一样的自信、傲气,相信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年轻领导者。
哈佛人并非个个优秀,但哈佛大学的金字招牌令别人自叹不如: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哈佛时,简单的一句“怎么能放弃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呢?”就代表了哈佛大学新生的一种普遍心态。哈佛大学给予学生的,便是这种“王者之尊”。
一.“大学之王”期望什么样的学生
(一)你知道吗?
l        75个诺贝尔奖获者出自哈佛。1974年以来,有19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5个普利策奖获得者曾服务于哈佛。
l        哈佛是在美国新大陆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美国最富裕的学校,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学校。
l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前苏联著名持不同政见人士索尔仁尼琴曾被数百家大学和机构邀请作演讲,可是他只在1978年去了趟哈佛。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他用了一句老话来回答:“因为哈佛就是哈佛。”
(二)大学基本信息
哈佛大学的使命
秉承1650年英国皇家御准的办学特许状所赋予的教育使命,--- “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一切有助于这个国家年轻一代教育的发展条件”。哈佛大学努力创造知识,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并开阔视野,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在哈佛学习的机会。
为此, 哈佛大学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维护他人自由表达的权利,为他人的发现和批判性思维而欣喜,在建设性合作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卓越,对个人行为负责。哈佛大学摈弃任何对学生参与的限制,鼓励每个学生的参与, 提供他们拓展自己能力和兴趣的机会,确保每个学生的潜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哈佛大学希望她的教育能终生引领学生探究知识,加强理解,服务社会。
哈佛每年的录取率大约在9.1%左右,即在约25,000名报考的学生中,幸运者只有两千多一点。应该说绝大部分申请者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许你是你所在高中的第一名,但单是美国就有几万所高中,每年将产生几万个高中第一名;也许你SAT考了满分,但往年SAT满分的申请者中,只有不到一半被哈佛录取。即使你是你所在州的“总统奖获得者”(Presidential Award Winner,美国每个州每年只有两名学生获此荣誉),或者你是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或化学金牌的得主,你也没有把握一定会被哈佛大学录取。
哈佛究竟期望什么样的学生?哈佛的招生实践与另一些名校有什么不同? 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网页上说,他们希望招到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但对“最优秀”并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评判标准。让我们通过对成功入读哈佛大学的申请人郎誉作细致分析,勾画出哈佛大学的入学要求。
家长学校(十八):哪所大学最适合你?
发表于 2007-05-15 14:24:43
哪所大学最适合你?----美国最耀眼的十颗明珠大学
美国的大学一方面都有自己的校徽、校训,甚至自己的颜色(这在排名靠前的学校身上尤为突出)。如哈佛大学的代表色是奶油色加紫红色构成的红色----“王者之红”与哈佛大学在高等教育之林的身份形成了绝配;耶鲁大学是蓝色,人称“最亮的蓝星”,芝加哥大学则是凝重的灰绿色校色,这与骄傲地把自己描绘成美国所有高校中“最严肃和理论化”的说法相得益彰。
另一方面,代表色仅仅是表面的东西,每一个大学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传统:名气深藏不露,课程繁重艰难,环境危险可怕,气候爆冷爆热的芝加哥大学,严于治学,毫不犹豫地督促学生们打好根基,全面发展,提出独特的“理论比实践更重要”的教育方针;实施“布朗教纲”的布朗大学,学生们则没有必修课,不及格的成绩也不会在成绩单上露脸,一个学期学生只需要上四门课,是所有美国常春藤大学中要求课程最少的一个。
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申请人申请不同的大学,尤其是美国顶尖名校时,就需要对拟申请学校的特质和要求有清晰的把握和界定。我们以一则“需要多少个学生换一个电灯泡”的趣闻,揭示美国十所顶尖名校的个性特色和文化底蕴,这些都是他们教育理念和招生政策的基础。如此,您将能更好地了解每个学校的独特之处。
我们还附上十位成功申请各顶尖名校的案例,和申请材料并配以奥博思教育专家点评,指出其成功的奥秘及有待改进的地方。案例中的每个学生都是在奥博思教育专家的帮助下申请成功的。我们站在各校招生官员的角度,洞悉各校招生要求,分解各校招生程序,审阅申请人的所有申请材料,提出改进和改善意见。十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您奥博思教育如何成功地发掘出每个申请者的独特之处,并与名校的特点和文化底蕴相匹配,达至双赢的理想局面。
这些大学是美国八所常春藤大学和最有名望的两所非联盟大学。他们是:
?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of Technology
?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         康乃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         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         达特茅斯学院
Dartmouth College
家长学校(十七):为何美国名校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代名词:谈谈美国的大学
为何美国名校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代名词?
在美国加州有这样一个评判当地四所大学的说法:如果很会读书,家庭又富裕,就念斯坦福;如果很会读书,家庭不富裕,就念伯克莱;如果不会读书,家庭却富裕,就念南加州大学;如果既不会读书,家庭又不富裕,那就念加州州立大学吧!这当然是俏皮话,却透彻地揭示出美国高等教育成功的最大秘诀,即:公私结合,多元发展;层次分明,各自精彩。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特点是“物种多元各自精彩”,它就象一个百花园,既有玫瑰、海棠、月季、仙人掌、也有灌木丛,甚至杂草。“物种多元”带来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各自精彩”使高校群落各得其所郁郁葱葱。美国高校的“物种多元”带来了百花争艳万紫千红,也带来了争相斗妍欣欣向荣。
美国的高等教育始于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学,至今已有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但美国的高等教育能够享受到今天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实际上是二战之后的事。在此之前,它学英国,学法国,学德国,直到19世纪末才搞出了有美国教育特色的大学。在此基础上,私人资金和政府资金成了美国大学发展的强劲推动器,它们最终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天时地利,一举全面超过欧洲。
今天,哈佛(Harvard University)、耶鲁(Yale University)、普林斯顿(Princeton University)、斯坦福(Stanford University)成了世界顶尖学府的代名词,以至英语世界出现了一个新词HYPS,表示“卓越和优秀”。美国高等教育上的巨大优势,不仅在于大家都众所周知的基本事实:美国大学占据了大部分世界名校的位置,生产着世界大部分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着最有质量的教育,拥有无与伦比的财政实力,等等。其优异还体现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学没有几所能够与之竞争。
在美国之外,大学最有实力的当属欧洲。欧洲大学曾经是美国大学的范本。但是看看现在的欧洲大学如何呢?据薛涌(2006)以德国洪堡大学为例所做的统计,1900-1909年,该校出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1910-1919年出了6位,1920-1929年4位,1930-1939年6位,1940-1949年1位,1950-1956年4位。蒙森、普朗克、爱因斯坦、海森堡都曾经是这个学校的骄子。但是,1956年以后,诺贝尔奖得主在此校就消失了。在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该校仅排在第九十五位。整个欧洲,只有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可以和美国的精英大学相提并论,但这两所大学也各有突出的财政赤字。
反观美国,仅以芝加哥大学为例: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55位获奖者中有9位在芝加哥大学教书,14位接受过芝加哥大学的训练或曾在芝加哥大学教书。而美国这种重量级的大学,还有至少二十家。俗话说,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在力量如此悬殊的条件下竞争,美国大学自然是主宰(薛涌,2006)。
美国大学的成功秘诀就是多元化和灵活性。这种灵活和多元既表现在发展方向.管理体制,也表现在资金筹措.市场定位等各个方面。就拿招生规模来说,大的如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有近5万名学生,小的如加州的“深春学院”只有26个学生;从办学的层次性来说,美国大学既有有博士项目的研究型大学,也有专注于本科生教学的教学型大学和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更有大专型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在美国数千所高校中,研究型大学只有100多所,其中被称为“主要研究型大学”大约50多所,多为世界知名大学。以加州的公立大学为例,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系统的10所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其中的五.六所是主要研究大学,如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而加州州立大学(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系统内的各大学则是教学型大学。社区学院系统的学校则是大专型高校。所以美国人有句话“只要有心念,总有大学可进,只不过有人从高中坐直通车进去,有人从社区学院迂回进去。”
从体制来说,优秀大学的代名词——八所常春藤盟校(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大学.康乃尔.布朗.达特茅斯学院),加上斯坦福和麻省理工,都是私立大学,一年学费动辄三万多美元,而公立大学的阿肯色大学(一般州立大学都是公立大学),对本州居民所收的学费一年只有2,300多美元。当然,如果是外州的学生,就得多缴些学费了,因为州立大学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本州居民的纳税。比较优秀的州立大学,如密西根大学,非本州居民所缴交的学费是本州居民的三倍多。
但是,学费贵并不一定代表质量高,也不是只有研究型大学才是优秀大学,一些教学型大学和文理学院也非常优秀,特别是那些久负盛名的私立文理学院,如阿姆赫斯特(Amherst College) 及克林顿夫人希拉里曾就读的韦尔斯利学院 (Wellesley College)等。这些学院培养的本科生在就业市场和研究生院申请上可与顶尖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竞争,因为他们把本科生的教学放在首位,教师与本科生的关系比在研究型大学更为密切。另外,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并非都是综合性大学,如以理工为主的加州理工学院(Cal Tech),以生物医科为主的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旧金山大学(UCSF)等。
更重要的是,美国还有大量的面对普通百姓的大学及社区学院。如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的里根就读过的尤里卡学院(Eureka College),专为上不起好的私立学校,也考不上有名的州立大学的穷学生开办的,学费非常便宜。据说,里根到学校的第一天,就直接去找校长要求资助,校长看着这个生机勃勃的年轻人,决定减免他部分学费,并给他一份校内工作,让他至少能把学上完。这所不入流的小大学,为打造一个伟大的总统,完成了第一道工序。
里根的故事揭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另一面:一方面,以本书讨论的美国10所名校为代表的顶尖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之林里的参天大树,是王冠上的宝石,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往往代表着未来对精英人才的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并非每一所大学都可以成为参天大树,都是王冠上的宝石,也并每个人都能够上顶尖大学,但每所大学.每个人都应该朝着“最好的我自己”这个方向去努力。普林斯顿每年出版的《美国最佳大学》,入选的竟达300多家,其中有许多是我们中国学生和家长们闻所未闻的学校。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各类大学各显精彩,满足了社会各个角落的人的需要。里根就读的尤里卡学院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它们同样保持相当高的质量,同样为社会培养大量优异人才。
看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转载薛涌一文)
发表于 2007-04-25 12:32:31
如今到处都强调品德教育。我这个四十多岁的人,从小就是在品德教育的口号中长大的。记得小时后总唱一首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后面的词记不清楚了。总之,歌唱的是拾金不昧,一分钱交公会受到表扬。我记得有一次真是碰到出奇的好运:回家的路上捡了一分钱,赶紧回学校交给老师;等回来的路上,再捡了一分,再回去交公;等第三次回家时,又捡一分,更是象个英雄一样去交公。果然,第二天老师全班表扬。我从小淘气,功课不佳,受一次大表扬不容易,结果快四十年了还记得。
女儿是美国土生土长,如今七岁半,正是我当时“拾金不昧”的年纪。她从小家贫,知道钱特别有用,上街格外留神,外号“眼睛尖”,常捡一分,一毛,甚至偶尔还有二十五分的硬币。这里没有人鼓励她交公,所以她都存在一个罐子里,一分也不舍得花。
美国社会富裕,没有人把几分钱当回事。真捡了什么大东西,比如衣服等等,一般放在原地醒目的地方固定好,等人家想起来回来自己找,用不着一个上面的权威介入。我丢三落四,在美国却没有真丢过什么东西。比如不久前把女儿一件几十美元新买的夹克丢在芭蕾学校,两个星期回去,在我问前台管理员的时候,孩子自己已经从门口的筐里把衣服拿回来了。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没有捡东西交公的训练。看着她小罐子里的硬币日渐增加,我还琢磨着拾金不昧的道理应该怎么告诉她呢。
可是,上个星期,她一日之间就把钱都交出去了。她学校的游乐场太旧,准备翻修,于是学校开始募捐。学校每个年级都设有一个大罐子,让孩子把自己的硬币捐出来,比赛哪个年级捐得最多。那些大罐子上,还划着一条横线。几个老师自报奋勇,说哪个年级的钱高过那条线,该年级学生就可以向这几个老师身上投掷冰激淋取乐。这也是小女一天之间把自己两年多的积蓄都拿出去的原因。说实在的,拿出去那天,我都有点替她心疼:她从来没有用这钱为自己买过任何东西。
把钱全捐出去了,就再也使不上劲儿了,只能看着捐款的罐子干着急。不过,她又想出一计。她妈妈教过她折纸,她就自己动手制造许多折纸的动物,拿到学校去卖,二十五分一个。可惜,学校里的孩子们都不是有钱人,自己的腰包看得很紧。三天下来,只卖了不到两块钱。于是她和她的一个小伙伴突发奇想,制作了许多“减价券”,发给班里人手一份,大家凭这个可以减价买她的折纸动物。这下子生意可火了。全班排队到她这里来买,没法上课了。最后老师不得不出来干涉,让她不要再卖了。不过,回家后我们把她大大夸奖一番:不仅热心公共事物,而且很有创造性,是个企业总裁的料儿!
小女的这番经历,在美国的孩子中非常典型。一方面,她比我们童年时代轻松多了。她用不着背那些品德方面的标语口号,也用不着“从一点一滴”作起,不必捡了钱马上交公,受表扬,进而从中学会尊重权威。孩子过得就象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但另一方面,她比我们小时候复杂得多。学校有什么公共事物,她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比如游乐场,就是她自己的生存环境。她要想方设法自己去改善。结果居然学会一套生意经。
其实,所谓品德,主要是指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责任感,就应该把他们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让他们自然地学会如何建立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特别是让他们有机会处理自己的事物。女儿的学校公立学校,修游乐场有特别经费,向家长募捐,目标是十万美元,一开始就已经募集了二万五千多美元。相比之下,孩子那些硬币,可谓杯水车薪。然而,学校还是把这件事情弄得这样热闹,目的就是鼓励孩子参与公共事物,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对社会的责任。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自然也就有了良好的“公民品德”。
美国的社会自由放任,却又非常有秩序,公民品德相当高。比如路上一个人跌倒,素不相识的人叫车的叫车,救护的救护,几分钟就组织得很好。人家能作到这样,重要的一点就是基层社会自治,有事自己解决,不去依靠政府。去年一位美国中年妇女在北京看不过机动车辆占用自行车道,横着自行车挺身挡汽车,闹得媒体轰动。其实,在美国街头如果有这种事情,并用不着政府出来,常常老百姓自己就解决了。只是人家把自己的日常习惯带到我们这里,才闹出这么大的动静。看看小女的经验就知道,她的老师不会让她捡钱交公,但是给她创造了一个自然的社会环境,让她尽可能独立地决定怎样改变自己所处的小社会。这样的孩子长大了,遇到事情当然首先想到的不是请示回报,而是行使自己的公民责任了。
我们的品德教育,已经嚷嚷了几十年。如今能否参照人家的经验进行一些改革呢?
家长学校(十六)上美国名校:长远规划是基础,知己知彼最关键
发表于 2007-04-12 00:15:06
一不小心就“火”了,一个不小心就成“明星”了,这恐怕是当下中国社会颇为时髦的流行语。不论此话有多少水分,但我们绝少在体育界、学术界听说过哪位体育明星“不小心”就得了个奥运冠军的,哪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不小心”得诺奖的。调侃自嘲无妨,但千万别当真。老实说,奥运冠军也好,诺奖得主也罢,这可不是人抬人抬起来的,更不是撞运气撞出来的。谁不是苦练、巧练,十几年几十年这么“熬”下来的?就是你愿意苦练,是否就有成绩还得看你的天份和运气呢!
我们中国学生想上美国的顶尖名校,就如同上面所说的练体育,搞科研,来不得半点侥幸。有家长一看自己孩子SAT考了近乎满分的成绩,就以为万事大吉了。诸不知,标准化考试成绩只是他们录取条件的硬杠杠,过了这个关,万里长征才开始呢。据说,美国前20名的名校,当申请人的SAT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后,他们就视之为等同满分,就开始从申请人硬杠杠以外的“软”材料中,透视出干巴巴数据后的“活生生的你”。
构成“活生生的申请人”的因素和要求,可不是几个月一两年就可以完成的。如果没有规划,没有目标,没有准备,申请人谈何有挑战性的校内校外学术活动记录,丰富的课外活动,展现和锻炼才艺的俱乐部,常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志愿和义务服务,有薪和无薪的工作记录呢?但兴趣广泛,什么活动都参加,无一突出也不行。人家在这方面的要求是重质不重量,他们希望透过活动看申请人的激情和热情、动力和上进心,及其禀性、品质、素养等。这就需要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长远规划是基础的根本原因。
对早期准备的申请人,我有许多建议可做,可是到了高中晚期我也只能根据现有的情况去做有局限性的选择。时间的不利往往会带来匆忙的决定。这里衷心地告诫那些希望就读美国顶尖名校的中国学生,一定要从初中就开始准备,其中努力读书,争取好成绩是必须的先决条件,良好的英语能力更是升读美国顶尖名校前提中的前提。
长远规划和知己知彼又是不可分的。对申请美国大学来说,知己知彼可用“匹配”这两个字概括之,指的是申请人与申请大学的“和谐发展,共赢未来”。的确,并不是所有的优秀学生都适合哈佛,或者斯坦福大学的。
请大家分享一下我帮助丁丁申请麻省理工学院的经验。丁丁的平时成绩不错,SAT和托福的考试也都很好,够了麻省理工的硬要求,但一点把握也没有。我分析了丁丁的申请材料后,发现在学业方面丁丁是一流的,但也不是特别突出,而在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方面,他都非常薄弱:除了在学校乐队演奏电子琴外,丁丁既不参加什么体育活动,也没有任何义工和社会活动记录。就丁丁所做的申请材料看,明摆着是一条不大不小的“书虫”。这一“书虫”形象必须改变,否则很难进入麻省理工。
我决定从两个方面去改变丁丁的书虫形象。首先,让丁丁在写给大学的个人陈述中写最能反映他自己最突出特点的主题----爱好阅读,但不是使用“我爱好阅读,每天一定要读上多少多少页”这类简单陈述句,而是使用具体的例子,用几个小故事从侧面来反映。故事越平常,越富有生活气息就越好。比如因为酷爱狄更斯的作品,在图书馆看书忘了时间被锁在图书馆等…… 如此,既表现出丁丁的最大特点,而且展现出他的写作才能,生动有趣。通过这样的作文,丁丁变成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热爱阅读的文学青年,而不是一个呆气十足的“书呆子”。
其次,丁丁在高一时,曾发现他们学校的电子保安系统有漏洞。他分析了诸多情况,在电路图的设计上找到了问题所在。通过黄页电话簿,丁丁找到了学校电子保安系统的供应商,但人家根本就不把一个半大孩子放在眼里。就这样,经过软磨硬泡终于见到了该公司的工程师。事实面前,工程师承认了不足,并完全接纳了丁丁的新设计。等到学校更换电子系统时,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才知道原来是丁丁的功劳。非常可惜的是,在申请麻省理工时,丁丁没有抓住这件事使之继续发展。但是,这事本身表明丁丁不仅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脱离实际远离社会的书呆子,相反,他是关心学校的好学生。更难得的是,丁丁是用自己的物理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的,而他希望去麻省理工就读的专业就是电子工程。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找保安系统供应商,与公司沟通,吃闭门羹等等,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自信和沟通技巧啊!
令人高兴的是,经过这么一“包装”、一“改造”,丁丁不仅一扫身上的“书虫”气息,而且不乏幽默感,对社会和学校充满责任心和责任感,并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做贡献。结果,麻省理工录取了他。
家长学校(十五):你会翻跟斗鼓励孩子吗?
发表于 2007-03-22 16:57:00
希瑞是我的美国朋友,中年妇女,恕我直言,份量还十足。她在香港的美国国际学校任小学二年级数学老师,总为孩子们背不出乘法表而烦恼。后来想了一招,跟同学们说:“如果这个学期结束时,全班同学都能背乘法表,我这个胖阿姨就到体操馆翻跟斗给你们看。”孩子们哄堂大笑,但的确开始个个努力,而且互相帮助,就是为了让胖阿姨到体操馆翻跟斗。其中一个学生,还是希瑞的儿子(她儿子也在这个班里读书)。
说也奇怪,根本不用到学期结束孩子们就全能背乘法表了。于是,同学们要求希瑞提前翻跟斗。要知道,孩子们练乘法表,希瑞可在练翻跟斗,孩子们此时准备好了,她可没准备好。不过,希瑞不但不生气,还顺势教育了孩子一把,说现在还不到学期结束,我们要尊重合约精神(注意:口头承诺也是合约),但你们提前完成我也很高兴。这样吧,如果你们到学期结束时不仅能背乘法表,还能倒背乘法表,我就不仅翻跟斗,还头朝下,倒立5分钟给你们看。
到了该学期最后一堂数学课,希瑞邀请我做公证,见证她和孩子们的约定。首先是每一个孩子各顺背、倒背乘法表。全班16个同学,个个不含糊,全都顺利完成。轮到希瑞老师了,好个希瑞,带领16个孩子和我这个公证人,径直来到体操馆,当众连翻了三个跟斗。虽然最后一个动作已经歪歪扭扭,但孩子们齐声欢呼掌声雷动。随后,希瑞一摆手,在我的帮助下,她又头朝下,脚朝上,靠墙做起了倒立,还非要我给她算时间,不到5分钟绝不下来。
等希瑞下来时,脸上豆大的汗往下流,人也呼呼得直喘气。但孩子们可不管这些了,他们一齐冲上去,搂住老师,看得我直想掉眼泪。
家长学校(十四):普林斯顿大学的电等泡笑话
发表于 2007-03-10 00:32:00
问:需要多少个普林斯顿大学学生,来更换一个电灯泡?
答:两个。一个负责调酒,另一个负责给工人打电话。
点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是全美最美丽的,哥特式的建筑上爬满常春藤,校园弥漫着浓厚的“过去”气味,就连英语也是牛津腔。对传统的尊重和保持是普林斯顿大学校园文化的最大特色。难怪有人说:在普林斯顿,变化不算变化,只能是新传统。
多年来,普林斯顿大学留给公众的印象是:白人、富有、保守,因此也赢得了“美国第一贵族学院”称号。就连普林斯顿的学生,大多是动脑不动手的,有问题,他们总会想出解决的办法。电灯泡笑话反映的正是这样的文化底蕴。
普林斯顿大学的政治倾向是保守和温和的。普林斯顿没有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这些职业研究生院,而是将精力和资源倾注在本科生身上,有“本科生天堂”的美誉。普林斯顿大学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学业上非常严格,也很少变通。学生们不在普林斯顿大学上的课程,除非经过特殊许可,一般不给学分。校方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读一门外语,也不十分鼓励学生们离校去国外留学或是去美国别的学校进修。
“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Princeton in the Nation’s Service)是曾任美国总统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校长威尔逊在该校150周年校庆时所做的演讲题目。一百多年来,这句话已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在庆祝250周年校庆的1996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内涵有了更宏大的伸延:普林斯顿不仅“为美国服务”,而且“为世界服务”(Princeton 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普林斯顿大学要求的,便是这种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世界的精神。
家长学校(十三):从电灯泡趣闻看你适合哪所大学?
发表于 2007-03-08 17:25:00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特点是“物种多元各自精彩”,它就象一个百花园,既有玫瑰、海棠、月季、仙人掌,也有灌木丛,甚至杂草。“物种多元”带来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各自精彩”使高校群落各得其所郁郁葱葱。一则电灯泡笑话尽显各高校不同个性,文化,非常值得品味。
问:需要多少个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来更换一个电灯泡?
答:七十六个。一个负责安装,五十个举行集会争取不换电灯泡的权利,另二十五个举行支持换电灯泡的集会。
点评:对于坐落在纽约闹市区的哥伦比亚大学来说,繁华、喧闹、自由,乃至光怪陆离的纽约不只是校园所在地,也是该校的性格。可以说,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市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纽约是美国各种移民最集中的地方,纽约也是联合国总部和其它众多国际组织所在地,多元化、包容性是纽约文化最大的特色。身处纽约这样的大都会,哥大学生也自然“胸怀世界事事关心”,他们对时事特敏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透过不同的形式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哥大的电灯泡笑话,正说明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一特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永远热闹,你只要点得出来的话题,我们都讨论”,哥大校友张晨如是说。
对许多哥大学生来说,不是别的,正是纽约,才是他们在众多名校中选择哥伦比亚大学最重要的因素。在这里,那些死读书的书呆子是吃不开的,典型的哥大学生成熟、机智、理想化,却又有一种(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纽约客的健康的怀疑主义”。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是“借汝之光,得见光明”(In Thy light we shall see light.)。
哥大学生自豪地说:在哥大,除了大自然,什么东西我们都可以接触到。哥伦比亚大学校园是常春藤联盟中最小的,根本找不到常春藤这种植物,也没有迷人的湖泊,没有高尔夫球场,只有几个人工喷泉,数不完的台阶,漫长的砖墙,但是,不是哪个学校都能在华尔街学经济学,在联合国学国际关系,在百老汇学戏剧。因此,哥伦比亚大学给予学生的,便是这个选择的机会。
家长学校(十一):留学双刃剑(上)(转载)
作者手记: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不要让她/他去留学,因为其中有太多的磨难;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送她/她去留学,因为留学路上有无数的财富。
徐腾腾,男,18岁,现就读加拿大俄卡迪亚大学。于苗,女,20岁,现就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翟硕,男,21岁,现就读苏格兰特尔福德学院。金芊,女,22岁,现就读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
初到异国他乡,迎接他们的是举目无亲、孤立无助甚至受骗上当的遭遇。翟硕高考落榜,在北京的一所民办大学学了两年计算机专业。爸爸一直对他上的不是正规大学耿耿于怀。虽去英国学语言一年的学费要4000英镑,好大学一年学费要1万多英镑,但他爸爸很看好英国的教育制度,于是就花了1.3万元委托一家留学中介机构,帮他联系去苏格兰特尔福德学院留学。
去年10月31日,翟硕登上了飞机。9个多小时后到了伦敦。刚踏上英国的土地,翟硕说他就遇到了麻烦:“首先是语言障碍,我需要在伦敦进行落地签证,再转机到苏格兰。虽然出国前我参加过两个英语口语强化班的学习,可伦敦移民局官员的提问我只能听个大概,却回答不出来,急得出了一身冷汗。好在问题不太复杂,无非是‘你为什么来英国’等等,我连蒙带唬好歹蒙混过关了。听说也有人因回答不出移民局官员的提问,又飞回国的。
“在伦敦转机1小时后,我到达苏格兰首都爱丁堡。一下飞机我就傻眼了。出国前中介公司的人说,已为我在爱丁堡安排好了住的家庭,那家人会来机场接我。可我在许多举着牌子接人的人群中转悠了半天,也没找到自己的名字。眼看着同机的人一拨一拨都走光了,我孤零零地站在空荡荡的机场大厅里,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举目无亲。想到我连那个家庭的地址、电话号码都不知道,有一种被遗弃的凄凉感,眼泪止不住地流,怕人看见就躲进厕所里哭起来,边哭边后悔出国。
“大哭了一场,才想起给中介公司打电话,就在机场花10英镑买了张电话卡。由于语言不通,卡买错了没法用,好说歹说才换了一张。费尽周折,当学校值班的人来机场把我送到那个苏格兰家庭时,我已经24个小时没吃没喝了。” (n
金芊已在新加坡留学3年了。出国前她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高三的学生,眼瞅着就差高考这一关了,父亲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朋友,建议她去新加坡上大学。新加坡有6所公立大学,国际学生一旦考上,可享受80%的助学金。个人承担20%,也就合1万多人民币,和国内一些大学的学费差不多。而且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不像国内的一些大学,学出来的往往是“哑巴”英语。全家人一致赞同金芊到新加坡留学。
金芊对刚到新加坡时的窘况记忆犹新:“虽然出国前我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还是遇到了许多出乎意料的苦。新加坡虽然华人很多,但当地华人说的话我听不懂。听说我是从中国来的,连一些卖饭的都看不起我,卖饭时故意少给。有人甚至会轻蔑地问‘你们家有电视吗?’ (n
“我和一个女孩合租了一间房,房东老太太对我们很苛刻,房间里安着空调,但不许我们用。在房间里热得实在受不了,我就到附近的酒店大堂里做功课,图的是那儿有空调凉快。老太太也不许我们用洗衣机。毛巾被、牛仔裤我都得用手洗。她还不许我们在厨房做饭,只能天天到街上的小饭馆去吃。我们先交了两个月的房租(其中一个月作为抵押金),和我同住的女孩实在忍无可忍,住了1个月连抵押金都不要就搬走了。虽然我也很想搬走,但想到会损失300元新币(约合1500元人民币)的房租就忍住了。
“新加坡的东西很贵,几乎是中国的5倍,我在家时特爱吃零食,可在那儿不敢买,太贵了,刚去的半年我连根冰棍都没舍得吃。很多中国同学都叫苦连天,一个从河南来的同学说:‘要知道出国这样,打死我也不来。’“刚到新加坡不久,我的留学计划就差点儿泡汤。我原计划先到语言学校学几个月,然后考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预科班,学半年后直接转入该大学。但当我在语言学校结束学习后,把旧的学生准证交给新加坡移民厅,等待办新准证时,接到移民厅的来信,就一句话:学生准证没被批准。这意味着我必须在14天内离境。我顿时懵了。” (n
没想到在中美学校里都不适应
徐腾腾说起到初到加拿大留学时的遭遇,至今都忿忿不平:“这所位于加拿大多伦多附近的国际学院是私立学校,学费和生活费很贵,一年大约需要15万元人民币。学校的校长是个做生意的香港老板,老师大多是亚裔,同学也大多来自亚洲,没有加拿大人,也没有英语世界的人,在这所学校根本感觉不到是在加拿大,很像中国的学校。我很后悔,花这么多钱,却没找到学英语的环境。
“这学校的中国人很多,人际关系复杂,我呆得很不舒服,处处感受到中国人的恶习。刚去时从一个先去的中国学生那儿买书就受骗了,他十分热情地要帮我买书,书8折买来了,我很感激他。可后来我发现这书5折就能买到。
“数学老师是个加拿大人,他见了我们从来不笑,我认为他是种族歧视。可他有一次来上课时忍不住很生气地说,他看见前面走的两个中国学生把痰吐在墙上。中国学生的一些行为让加拿大老师很看不惯,如在公共汽车上大声喧哗;一些有钱的中国学生恨不得一年回5次家;开着‘宝马’招摇过市;在学校交了饭费嫌饭不好吃,天天让中餐馆送外卖;和女友同居;有人去了两年英语也没长进……
“有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位加拿大老师英语教得很好,我的考试成绩是全班第一。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了他一幅国画。没想到他竟冷冷地对我说‘你不要送我任何礼物,你的分出来了,不可能改。’我当时就懵了,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对我。过了两天,他送给我一张表示道歉的卡,我才知道加拿大老师非常怕接受中国学生的礼物。有的中国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就按国内的习惯给加拿大老师送礼,老师很高兴地收下了,学生就提出让老师加分的要求,使老师很尴尬。我第一次觉得我是中国人真不光彩。
“在这所学校上学,天天都得防着谁似的,我感到紧张、压抑。实在无法发泄,我就在床板下用英文写了一句话‘这学校要走向地狱’。没想到被打扫卫生的人发现了,告诉了校方。校方负责人把我叫去,我承认是我写的,那人愣了,没想到我会坦白。我因此被校方给予警告处分。” (
于苗赴美时已是大三的学生了,由于在国内接受的就是美国的师资、教材和全英语授课,初到美国时,她虽然没有太多的语言障碍,但面临的却是与在国内上学时截然不同的压力。 “刚去美国时,我除了学习,还要兼顾打工、做饭、学车、处理生活中各种杂务和人际关系,生活不再像在国内时蜷缩在象牙塔里那样单纯。有的课堂上同学是清一色的美国人,授课内容是文化背景很遥远、很陌生的东西。教授很鼓励课堂发言,同学们在课堂上都很活跃,发言时出口成章。而我在前几节课上,尽管一直都想插嘴说点儿什么,但喉咙就像被堵住了,始终无法开口。
“在国内上学时,我一直喜欢在课堂上率先发言,喜欢面对黑压压的人群讲演。可初到美国,在一群美国学生中间,那种与同学格格不入的感觉让我感到苦恼和失落。我知道必须要打破这个局面,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死亡。
“终于有了一次让同学认识我的机会,在媒体与政治课上,教授让大家作自我介绍,我很兴奋,站起来说,我叫于苗,来自中国,我刚来美国,觉得一切都很陌生,我不认识你们,又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我觉得很沮丧,又觉得你们每个人都那么聪明,上课时那么活跃,我曾想过要退掉这门课。我很想认识大家,如果你们能够帮助我,让我学得更好,我会非常感激的。我说完后,教授激动地说‘Nice,Very Nice’,同学们给我鼓起了掌。终于把憋了好久的心里的话说出来了,我觉得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
家长学校(十一):留学双刃剑(下)
作者手记: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不要让她/她去留学,因为其中有太多的磨难;同样,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送她/她去留学吧,因为留学路上有无数的财富。
他们打工,饱尝了劳碌、屈辱,咬着牙挣到了血汗钱。出国虽然才8个月,但翟硕认为自己脱胎换骨像变了个人。“过去在家时,我好吃懒做,花钱没数,三天两头和父母下饭馆,一放假就到云南、青岛、哈尔滨天南海北一通儿旅游。可在国外,我很少在外面吃东西,几乎没出去玩过。我最爱在超市快关门时去买快过期的食品,刚去时买了一大包快过期的面包,吃了好几天,直吃到面包长了毛。青菜也拣便宜的买,一根黄瓜卖10多元人民币,我从来不吃。
我把花的每一笔钱都仔细地记下来。我觉得睡觉是浪费生命,有那时间还不如去打工。”
翟硕刚去爱丁堡一个月就急着打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快餐店负责收拾40多张餐桌,楼上楼下跑个不停,垃圾袋满了得换,还要切菜、洗碗,老板不让闲着。有一次他不小心把手切了个大口子,血流不止。他怕老板看见嫌他笨不让干了,匆匆忙忙就去洗盘子。破了的手在热水里泡了几个钟头,下班时手指已被泡得红肿。
在餐馆他拿的是最低工资,一小时4英镑。后来听说当清洁工挣钱多,一小时5.6英镑,他就改了行。清洁工每周六、日从早上6点上班,干到中午12点,6个小时中他要分别去打扫3个酒吧。提起第一次去酒吧,翟硕说:“我恶心得差点儿吐了。经过一夜折腾,酒吧里杯盘狼藉,厕所里污秽不堪。我是新来的,只能干最脏的活儿——打扫男女厕所,英国工头让我把马桶、便池、洗手池、玻璃、水管子、地面、墙上都喷上清洁液,然后用布擦干净。开始我戴着手套干,但太慢,就把手套摘下来,每次干完活儿,手都被清洁液泡得肿肿的。不干活就挣不着钱,只好强忍着。临回国前,我打了3份工。平时每天下午5点至7点收拾4间教室,8点至11点半到餐馆送外卖。周六周日早上6点至12点打扫酒吧,下午5点至夜里12点半到餐馆送外卖。
“打工受苦受累不说,还受欺负。出国前在我印象中英国人很绅士,可干完活儿工头常常少给或不给钱。我在酒吧打工,两个星期应挣100多英镑,可工头只给40英镑。没办法,只好‘打掉的牙往肚子里吞’。” (
翟硕出国8个月,打工挣了2000多英镑,他挺自豪,说:“这些血汗钱够生活费了。” (n
“我到新加坡4个月后开始打工。”金芊说,“我教小学生和成人汉语。教小孩1个半小时20新币,教成人一次50新币,这样我的饭费和零花钱挣出来了。每逢周六、周日晚,我还要到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打工,主要接待华人的婚礼。我要拎着20多斤的开水壶不停地走,给65张桌的客人倒茶。壶很沉,水很烫,我不得不用指甲盖垫着倒,一会儿指甲和手都麻了,就不觉得烫了。后来又让我上菜,按当地老华人的规矩,上每道菜都要先举起手托着盘子,然后把盘子甩到胸前,在灯光下给客人鞠躬后再上桌。和我同去打工的同学有的把盘子扔出去了,有的被烫了。菜上桌后分菜要求也很严,分鱼时用刀叉两下就得把鱼刺取出来。分汤时不许一碗一碗地盛,说不吉利,要求一勺汤要分在每个碗里。我还干过酒店的客房服务,一人负责10间客房,整理床,擦家具,收拾卫生间,自带着面包和水,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晚上6点,挣50元新币。
“后来,为了摆脱孤独,我当起了二房东。我租了房东的几间房,留学生来了,我到机场把他们接来,住在我租的房子里,还要帮他们办各种证件,带他们熟悉新加坡和学校。为给一个新来的人买张席梦思床垫,我舍不得雇人运,就自己扛着从新加坡边境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把床垫运回来。床垫足有几十斤重,扛起来很吃力,街上的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我。”
金芊当了两年二房东,先后接待过近20个房客,她说:“虽然我只混个不赔不赚,但待人接物的能耐可长了不少。”
于苗的打工经历也不容易。“我到美国一个月就尝试着在中国人开的寿司餐馆打工,负责接外卖的电话、收钱和领位,一小时挣8美元。我以为接电话很轻松,但一看菜单头就大了,那上面菜肴的名字都是我从没听过的,光寿司就有几十种,我最怕客人在电话里问‘小姐,你们的蜘蛛卷里有什么呀?’我实在记不清那里面除了一只炸螃蟹外,还有什么。记下客人点的古怪菜名和特殊要求如加双份姜等,还要记下详细的地址、电话,否则送外卖的司机就找不到。
“领位说来简单,客人进门,微笑地打个招呼问声好,把他领到餐桌那儿。可我却在这事上闯过祸。那天晚上,随着清脆的门铃声,走进来一位衣冠楚楚的美国绅士。我微笑地问‘先生,您就一个人用餐?’他彬彬有礼地回答‘是的。’我又按规矩问他‘您想坐桌子还是寿司吧?’他依旧彬彬有礼地回答‘桌子。’我突然想起老板说过,如果客人是一个人就尽量带到寿司吧去,餐厅的桌子不多,万一来个开Party的没桌子损失就大了。我于是对那先生说‘您就一个人,不如坐寿司吧。’哪知那位先生掉头就走,走到门口对我说,‘小姐,你犯了两个错误,第一,问我就一个人用餐?第二就是关于桌子和吧台的。对不起。’我赶忙说‘对不起’,但他已经大步走了出去。赶走了一个“上帝”,要是让老板知道罪过就大了,我忐忑不安,那一晚工作还出了好多错,最恐怖的是把客人已经被刷过的信用卡又拿来刷了一次。
“还有那个从福建农村偷渡来的大厨师,总是不怀好意色迷迷地注视我,终于有一次他过激的行为使我决定必须离开餐馆了。” (
于苗离开餐馆又去幼儿园打工,每小时6.7美元,比餐馆少,但她想陪小孩玩该是件轻松有趣的事。然而美国的小孩可不那么好对付。
“午睡时老师让我去拍一个小孩的后背哄他睡觉,那个小孩转过头来恶狠狠地对我说‘滚开,别碰我!’由于我不知道他们最喜欢的一种甜酱的名称。一个4岁的小男孩指着我的鼻子嘲笑地说‘你真笨!’一个叫仙蒂的女孩甜蜜蜜地对我说‘你能抱我给小青蛙喂点儿吃的吗?’我想热爱小动物是好事,应该鼓励,就抱她去喂窗台上水缸里的青蛙。她举着一个小罐子,哗啦一下把里面的青蛙食物全倒进去了。一会儿,那班的老师就带着仙蒂来找我的麻烦了‘你永远不能让小孩自己去喂青蛙,她会把青蛙撑死的!’我傻了,还以为他们天天都自己喂青蛙呢。我气愤地转头看仙蒂,她嬉皮笑脸地冲我作鬼脸,‘哈,挨骂了吧!’一个小孩悠闲地躺在教室的窗台上,我想起昨天看到一个小孩爬窗台时遭到老师的呵斥,就死拉硬拽地把那小孩抱下来,没想到他会去告老师,老师竟对我说‘他有权躺在窗台上。’我只好把他抱回窗台。” (
尽管打工很累,但于苗想到每一分钟都在挣钱就很开心。挣了钱后,金钱观也随之改变。她说:“初来美国时,不论看到什么东西都会折成人民币,觉得好贵,打工后就感觉好多了,即使在学校4块多钱一顿的中餐也觉得吃得起了。本来嘛,我半小时就挣出来了。好有成就感呀!” (
、在陌生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历经了压力、挫折和竞争的考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金芊在新加坡刚上了4个月的语言学校,就收到移民厅的信,通知她的学生准证没被批准,必须在14天内离境。她当时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就懵了。她去找移民厅的官员问理由,官员让她去找学校,学校说大学预科班因没招满停办了。这意味着她直升淡马锡理工学院的计划泡汤了,而且,必须在14天内找一个肯接收她的新学校,否则就得回国。
金芊说:“一看上不了大学预科班,估计考大学没戏,和我一块儿上语言学校的十多个中国学生大都回国了,有的去了其他国家。
我在国内上的是重点中学,同学们都考上了大学,我要不走也能考上好大学,可在新加坡我竟连预科都没上成,当时的心理压力特别大,甚至也想回国。但转念一想,既然出国了就应尽最大的努力搏一搏。
“那些天,我东颠西跑地找了五六所学校,最后选中了商业私立学校。学费很贵,3个月就要3000新币。我一边学习一边找人补习准备考大学,我不敢告诉父母,怕他们着急,我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必须奋斗考上公立大学。虽然留学生在新加坡考公立大学很难,由于新加坡只承认中国部分名牌大学的学历,其他大学毕业的学生想来新加坡读研究生,必须重读本科。因此我的许多竞争对手都是国内的大学毕业生。” (
经过努力,2006年金芊终于考上了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考上大学的只占报考人数的10%。“进大学后,我有了好心情,但在学校每天都很紧张,学校实行淘汰制,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被淘汰,如我们当年考上了900人,一年下来就剩400人了。大二根据成绩分专业,我学的是最好的通讯专业,而且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再过一年我就毕业了,毕业后会拿到‘绿卡’,由于我享受了政府的助学金,因此至少要在新加坡工作3年。”金芊对前途充满信心。
于苗刚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时,看到每一门课的教学大纲那名目繁多的内容,就感到发怵。尤其是媒体与法律这门课,讲的是美国涉及新闻领域的相关法律,其中渗透了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是她闻所未闻的。教这门课的教授是一位职业律师,每节课都讲很多内容,什么宪法第一修正案、诽谤罪、著作权法等等,听起来既陌生又枯燥。班上的另一个中国学生不堪忍受这种折磨退课了,她则硬着头皮坚持着。
“尽管在国内大学我是班上最好的学生,可我觉得和一班美国同学相比,肯定起点是不一样的。期中考试前我如临大敌,复习笔记写满十多页纸的正反面,还背了好多案例。考试后宣布成绩时,教授说大家考得不好,平均成绩是C。同学们都灰着脸听着。教授检讨了可能是考题太难后,接着说,不过咱们班有一个同学答得非常出色。考卷发下来了,我竟然得了100分。下课后教授对我说,她真的很惊讶,对于一个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她既感动又有几分崇敬。她问我,你一定是经过非常刻苦努力的复习吧?我说,我几乎把课本重抄了一遍。教授听得目瞪口呆。
“期末考试为了写结业论文,我把图书馆翻了个底儿掉,然后就等着讲演。我准备了好多小卡片,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逮着一个不认识的美国人,就问人家某个词的正确发音是什么?讲演那天我要求第一个上讲台,我谈到中国媒体许多有趣的故事,又提到相关美国法律和一些案例,最后进行二者的分析比较。10分钟的讲演我洋洋洒洒讲了近20分钟。结束时,教授和同学们都热烈地给我鼓掌,教授赞叹道‘太漂亮了!’接着她又问谁下一个说,全班竟没人举手,有个女生说‘我可不想跟在她后面当下一个’。” (
在美国结束一学期的学习后,于苗的每门课都拿了A。
翟硕到苏格兰特尔福德学院后,感到最困难的就是语言障碍。他说:“同学来自法国、智利、新西兰、土耳其等国家,彼此的语言对方都听不懂,根本无法交流。因语言不通,刚去时我在学校连教室都找不着,头两个星期上课,什么都听不懂,像在国内看没翻译过来的进口原版大片似的,老师让干嘛不知道,留什么作业也不知道。当时我感到特别痛苦,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出国。”
不过,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爸爸一定让他出国留学,说对前途有好处。虽然爸爸有自己的公司,但他在出国前发现,为了支付昂贵的学费,爸爸妈妈开始省吃俭用了。爸爸以前都是“打的”上班,后改坐公共汽车了。妈妈身体不好,以前每两周去医院做例行检查,现也很少去了。
“我除了上课就是玩儿命地背单词,英国的教学方式和国内迥然不同,不像中国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为让学生掌握交流的技能,每天下午的课都是和导师面对面地聊天,家长里短什么都聊。一个月后,我上课能听个八九不离十了,在国内天天上英语强化班也达不到这水平。后来我又去打工,打工也是为了融入英国社会练口语。几个月下来,我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如今和老外用英语交流没问题了。”翟硕的目标是苏格兰最好的爱丁堡大学,他想学商务信息专业。他说:“本科毕业后我还想继续读研,当然,我会继续打工挣学费,减轻父母的负担。” (
徐腾腾对加拿大的学校很不满,一去就惦记着尽快离开,这就促使他给自己定了个必须在一年内考上加拿大大学的目标。但这目标对没上过高中的他来说谈何容易?
“我这一年实在太苦了,一般每天夜里两点睡觉,早晨七点起床,有时困得不行,但一想到国内的同学正在准备高考,肯定比我苦100倍,就打起精神再学两小时。数学是我最吃力的课,尤其是微积分,我从来没学过。但老师以为我们都会,因为同学们最起码也是高中毕业,有些甚至在国内上过大学,因此教学进度很快。这可苦了我,我只好在放学后玩命地做题,拿出在国内对付‘题海战术’的功夫,一做就是三四个小时。我告诫自己,必须保证数学考试及格,如不及格重修的话,要多花1200加币(约6000元人民币),我绝不能因为我没努力,让妈妈多掏一分钱。这就是我当时的动力。”
与儿子一起体验美国性教育
6 年前,我带着刚满9岁的儿子斌斌移民到美国纽约。生性活泼的儿子对陌生的西方社会充满了新奇感,而纽约是一座特别充满性色彩的城市。不用说曼哈顿四十二街有臭名昭著的红灯区,就是儿子每天上学要经过的那些性用品商店就足以让我担心:橱窗里的展示一览无余,赤裸裸的男女亲昵画面令我这个过来人都脸红心跳。
幸好儿子混沌初开,对一些敏感的事懵懵懂懂。他只是对班上异性同学之间模仿大人相互送花和亲吻感到十分有趣。每当儿子谈论这些事时,我总是一脸严肃地说:“你还小,别学那些坏毛病!”
一天儿子放学回家,我照例把浴缸里放满水,准备带儿子洗澡。不料他却一反常态地说:“妈妈,我再不要你帮我洗澡了!”“为什么?”我笑着问。“因为我是男孩,生理老师说,我的阴茎不能随便让妈妈看!”天哪,儿子这是从哪里学来的奇谈怪论!我又好气又好笑:“斌斌,你还小,妈妈替你洗澡是很正常的。”我一边安抚儿子一边脱他的短裤。没想到儿子推开我大声嚷道:“别碰我,我有自己的隐私!”看见斌斌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只好作罢。心里却暗暗埋怨孩子的老师小题大做。
当晚,我小心翼翼地问儿子老师在生理课上还讲了些什么。斌斌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斌斌的老师让他们看了男女裸体图片,让孩子们知道男人和女人生理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生殖器。儿子盯着我又大大方方地说:“老师讲了,男生的阴茎和女生的阴部都属于自己的隐私,除了医生,不能让其它人窥看或触摸。”
儿子讲这些话时丝毫没有害羞的样子。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儿子不仅知道人体发育、性成熟和女人怀孕分娩等生理知识,不到10岁的他居然还能展开话题谈及生命的可贵和男女友爱的重要性。看来,美国人对孩子的性启蒙教育还贯穿着珍惜生命和关爱异性的人性教育。
不过,儿子对“性”的了解之多有时竟让我这个做母亲的尴尬不已。有一次我清理手提包时,无意中将一盒避孕套翻了出来,我慌忙将其塞进提包里。儿子却不以为然地说:“我知道那是避孕套,它可以阻止精子与卵子相结合!”我不禁愕然,儿子小小年纪就如此“老练”,一旦他进入青春发育期后能否保持健康的性心理呢?
我的担忧或许不无道理。儿子进中学后不久性格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不仅言谈举止变得较以前深沉,一向不注重外表的他还开始认真拾掇自己,每天都要用洗面液涂抹脸部的痘痘。显然,步入青春期的儿子开始在意自己在女同学眼中的形象了。我早就听说美国中学生“早恋”现象司空见惯,从老师到家长均不干涉孩子的恋爱自由。为了防止儿子陷入“早恋”泥潭,我经常对他进行旁敲侧击,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中华文化精粹教育儿子。
一天,斌斌带回了一份学校给家长的通知,说周末学校有一堂性知识教育课,内容包括避孕和预防性病。通知上注明,如果家长不同意孩子听课,必须在回执上签名,将来孩子如果发生了堕胎、艾滋病等,家长不可指责学校教育不力。通知末尾说欢迎家长到校旁听性教育课。
早就想到儿子学校“侦察”情况的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原以为性知识教育课的气氛会严肃而拘谨,结果并非如此。上课开始,那位漂亮的年轻女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SEX”,然后她面带微笑地问大家:“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性’这个字时,你们想到了什么?
说真的,我没料到老师会对涉世不深的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
一个满头卷发的男生第一个发言:“‘性’让我想到了遗精。”立刻就有人笑出声来。
一个略带羞涩的女生轻声说:“‘性’让我想到了怀孕。”我看见好些同学都在窃笑。
一个黑头发的亚裔男生冷不丁冒出一句:“‘性’让我联想到做爱!”教室里马上骚动起来,好多女生的脸都红了。
这时,一个体魄健壮的黑肤色男生瓮声瓮气地说:“‘性’让我想到了一丝不挂的女人……”话音刚落,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有几个同学将笔和本子朝他扔了过去,教室里像开了锅,我瞥见儿子也笑得十分开心。
接下来,孩子们继续无所顾忌地发言,他们的想象力是那样丰富,年轻女教师不停地在黑板上写着:“做爱、姿式、流产、接吻、性感……”一些平时大人都觉得难以出口的词被孩子们说出来,完全没有羞涩和龌龊的意味。
教室安静下来后,女教师看了看满满一黑板的词汇,皱着眉头说:“你们说了这么多,唯独漏掉了一个与‘性’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东西……”
孩子们窃窃私语地猜测起来。这时,女教师转过身,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用力写下了“LOVE”!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爱情!”女教师的声音充满感情。“‘爱情’是两性之间最圣洁最崇高的感情,缺少爱情的‘性’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人们在大谈性感、快感时,却忽视了‘性’是要以‘爱’为前提的。生活中的早孕、堕胎、性病等,往往是由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导致的……”
女教师的话极富感染力,刚才还嬉皮笑脸的孩子都变得庄重起来。接下来,女教师告诉孩子们,**没有下流之说,也没有罪恶性,它是自然的、美妙的,但中学生过早涉足性生活对身体和学习都不利,发生意外妊娠和堕胎是十分痛苦的。
最后,女教师播放了一张介绍避孕方式的盘片,孩子们看得格外认真,那种专注的神情就像在看一幅数学三维图。
课后,我与儿子的班主任聊了一会儿。当我向他打听斌斌在班上是否交了女朋友时,老师有些吃惊:“很遗憾,我从不过问学生的隐私。您儿子很优秀,如果有女孩爱上他是很正常的事。”我赶紧解释说自己是担心儿子过早恋爱会影响学习,老师连声说“No”,他振振有词地开导我说:“恋爱会使你儿子变得更聪明、更自信,家长的责任只是告诉热恋中的孩子应如何避孕!”
无处不在的美国性文化简直让人防不胜防,我真担心儿子在充满性诱惑的纽约迷失方向。
转眼间斌斌读9年级了,看见儿子嘴上冒出的胡须,我又喜又忧。喜的是儿子第二性征显着发育,才满15岁的他身高已经有一米七了,忧的是西方社会的性文化对处于性生理发育阶段的孩子有一种催化剂的作用(据说美国每年有100多万少女怀孕,少男少女未婚先育现象已成为社会问题)。
就在我为儿子能否平安度过青春躁动期感到忧虑时,突然传来经纽约市教育当局提案,公立学校向高中生免费提供避孕套的消息。很多华裔家长对此非常不满。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无异于暗示或怂恿孩子去偷吃禁果。
我心急火燎地赶到儿子学校,要求校方对提供避孕套的荒唐做法给予解释。一位负责学生工作的心理咨询师接待了我。她看来很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说起话来井井有条:“我接触过很多华裔家长,你们对孩子的管教太严厉了,一味的性禁锢是愚昧而危险的。”她似乎看出了我有些诧异,继续说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内的荷尔蒙分泌激增,性机能迅速发展,加上外界种种性刺激的作用,他们宣泄性兴奋与性紧张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但孩子不具备成人的生活条件,他们的性需求受到了压抑,于是产生了青春期性焦虑,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不会一时冲动而做出越轨之事呢?”停顿了一会,她又说:“你们中国不是有句成语说‘防患于未然 ’吗?学校给孩子提供避孕套正是为了杜绝隐患!避孕套本身并不会使学生的性活动增加,但可以有效减少少女怀孕和性传播疾病。你说不是吗?”
心理咨询师的一席话让我感慨不已,我不得不承认,学校提供避孕套看似荒唐,其实是充满人性之举,体现了社会对青春期孩子们的关爱。
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和儿子一起看电视,屏幕上突然出现了长长的接吻与**的特写镜头。我心里不由得一紧,想换个频道,摇控器却在儿子手里。面对男欢女爱的镜头,我有些坐不住了。再看儿子,他倒是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丝毫没有尴尬。看着儿子津津有味盯着荧屏的样子,我心想:“这小子也太成熟了,看**剧居然镇定自若。”“妈,别用这种眼光盯着我,你儿子不会想入非非的。”冷不防儿子“锥”了我一句。
既然儿子主动挑起话题,我赶紧抓住机会问:“斌斌,你有女朋友吗?”儿子随口应了一句:“有啊,我和她的关系还不一般呢!”我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见我紧张兮兮的样子,儿子得意地瞥了我一眼戏谑道:“别那么紧张,我是跟你开玩笑!”他起身关掉电视出人意料地问我:“妈,你看我有男人魅力吗?”看着英气勃发的儿子,我故意笑而不语。儿子突然语出惊人:“我会等到上大学后再找个聪明而性感的女同学做我的恋人,为了我生命中注定会出现的她,我现在潜心学习,不沾女色,确保两年后考上美国一流大学!”
我不禁瞠目,儿子比我想象的要成熟得多。在美国性文化的背景下,经历了性启蒙和青春期性教育的儿子对“性” 已能够泰然处之。“**”在儿子心目中是自然而美妙的,毫无神秘羞耻可言。在充斥着色情诱惑的西方社会里,儿子以一颗平常心理解了“性”,他以成熟健康的性意识克制了青春期的生理躁动。如果说我曾经担心儿子在纽约“性海”中会迷失方向,那纯粹是杞人忧天。
“磨难”是留学的影子
在富裕和优越的家庭环境下,如何教育孩子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屡败屡战的斗志,敢作敢为的责任感,“富”且志坚的品格等等,对今天日益富庶的中国家长们来说是个巨大挑战。有人想到了送孩子出国留学,在异国他乡的环境中,磨练孩子们的意志。的确,留学是一种精神“磨难”。
磨是折磨,难是为难。但在孩子留学问题上却经常倒过来:先是为难,再是折磨。首先为难的是,早留还是晚留。初中乃至小学毕业就留学,怕成了“香蕉”:外面是黄的,内里却是白的,中国的风土人情所知寥寥,思维习惯也和父母国人大不相同;日后回国做事,对中国的理解有点茫然无知,甚至颠三倒四。如果不回国,又怎么对得起日见衰老的父母?
留得晚了,就拿外语学习来说,发音都嫌生硬,借一朋友的说法,乃鸡一嘴,鸭一嘴,毫无行云流水之感,倒象是鹦鹉学舌。如果结结巴巴能和别人沟通理论,倒也罢了,问题是到一定年纪,世界观完全形成,思维已成定势,和外国思维一碰撞,不免就要抬杠。试想,在人家的土地上,逆着人家的思维定势,肯定极端悲壮。所以早留和晚留,永远是一种为难。
早年的留学生,大都没有早留和晚留的选择,所以机会一来,就先“溜”了再说。“溜”/留了再说,也是一种境界,至少渡过了早留和晚留的难关;难关一过,就开始受折磨。最大的折磨,还是文化冲击,甚至于文化休克(shock)。文化冲击是个博士论文的大题目,细细说来,自不可能;但是可想而知,一下子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文环境,说的是鸟语,别人胳膊上的毛,都比自己的长,闷骚,是断断免不了的。好比北方人初到南方,满耳朵都是鸟语,盛饭的碗也是北方盛鸟食的大小,所以很闷;但是出了国,多少有点新鲜和刺激,所以也有点骚。
闷骚心情,以闷为主,以骚为辅;闷到一定程度,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不仅要文化休克,甚至要精神分裂。这种情形,在国外的留学生中间,也不少见。但是居多数的留学生,多少能在骚字上下功夫,和当地人拉关系,拍马屁,送点中国剪纸,甚至亲切地陪外国老太太聊天。闷和骚,在这里是必然的挑战和应答的关系,经受折磨,也是锻炼意志的良药。这样经过闷和骚的翻翻滚滚,终于成就了留学的一种境界:理解了别人的思维方式,鸡一嘴,鸭一嘴地和别人理论,并不十分抬杠。
但是留学的磨难是永恒的;刚刚能够鸡一嘴,鸭一嘴地说话,新的为难接踵而至。长留和短留,也是十分为难的事情。留得太短,语言固然学不好,对人文环境,因为处于闷骚之中,也很难理解和体会。如果不能体会外国的人文环境,却学了一肚子外国的学问,多少有点消化不良。这就好比只喜欢吃鸡蛋,而不知道鸡蛋是鸡所生一样。但是留得太长,硕士博士都读两遍,就变成为留学而留学,就象是为写诗而写诗一样,同样是一种闷骚。读书读成书呆子,可谓闷骚至极。
接下来的磨难,就是留与不留。留学留到行云流水,毫无闷骚之感,算是留学生涯的功德圆满。但是既然已经留到这个程度,自然也能入乡随俗,居之若素了。居之能够若素,就会考虑留和不留的问题:不留回国,经过磨难而形成的思维和习惯,就要重新变过,去适应国内日新月异的思想;等于吸烟成瘾的烟鬼,一下子要戒掉数年的烟瘾。回国以后,自然牢骚满腹;问题还不在于自己的牢骚,最坏的结果是,在别人的眼中,你根本是鸡群里的鸭子,格格不入。
如果留在国外,新的折磨也就开始了。这种折磨,好听的说法,是边缘人,难听的,就是“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在中国,你不算是中国人,而在外国,你永远是个中国人。这种两难的境地,实可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尴尬;如果人生只是一场短短的戏剧,每人只能卖力地表演一次;而边缘人,在这唯一一次的表演机会中,却是一个猪八戒的形象。何况思乡之情和故国之恋,总是象衣领中扎了一根刺,痛得隐隐约约,又突如其来。
留学的精神磨难就是留学的影子,只要有光线的地方,就有影子存在。也许正因为留学的精神磨难,磨砺和造就了许多有大智慧的读书人,脚踏中西文化,拳打南北蛟龙。无疑,留学是精神和文化的杂交,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却也有杂交带来的痛和磨难。所以,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不要让孩子去留学,因为其中有太多的磨难;同样,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让孩子去留学吧,因为前方有着无数留学的精神磨难。
家长学校(八):再"贵"也要"苦"孩子
发表于 2007-01-01 12:20:00
让孩子吃点苦:教你正确的挫折教育
经受挫折——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细节1 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细节2 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
细节3 让孩子经历生活的磨难
细节4 不要替孩子包办
细节5 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细节6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细节7 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细节8 让孩子有独立的空间
细节9 鼓励孩子的探索活动
细节10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细节11 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危险
磨练意志——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细节12 鼓励孩子勇敢地接受失败
细节13 让孩子把挫折看作是成长的机遇
细节14 教孩子学会乐观对待挫折
细节15 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细节16 教孩子学会自我激励
细节17 让孩子树立伟大的理想
细节18 鼓励孩子执著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细节19 让孩子一步一步走向目标
细节20 让孩子学会向伟大的人学习
细节21 鼓励孩子凡事要坚持
细节22 风雨过后是彩虹
战胜挫折——做孩子坚实的后盾
细节23 当孩子考砸时
细节24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细节25 当孩子遭人误解时
细节26 当孩子的亲人去世时
细节27 当孩子的父母离异时
细节28 当孩子受委屈
细节29 当孩子被朋友抛弃时
细节30 当孩子缺少朋友时
细节31 当孩子失恋时
细节32 当孩子的工作与学业冲突时
细节33 当孩子为自己的长相而苦恼时
坚毅自强——帮孩子实现自我成长
细节34 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
细节35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细节36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细节37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细节38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细节39 让孩子经得起诱惑
细节40 让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
细节41 强化孩子的竞争意识
细节42 教育孩子不要推卸责任
细节43 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细节44 让孩子学会否定自我
体验成功——正向强化不可或缺
细节45 让孩子体验成功
细节46 随时鼓励孩子的成就
细节47 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细节48 鼓励孩子积极展现自我
细节49 鼓励孩子挑战自我
细节50 让孩子学会正面的自我暗示
细节51 批评孩子时不要全盘否定孩子
细节52 帮助孩子摆脱胆怯
细节53 鼓励孩子勇于尝试
家长学校(六):我为家长们所做的教育讲座全文
发表于 2006-12-23 01:43:00
各位博友,下面的内容是我所做的一个教育讲座的内容。欢迎阅读、讨论,宝贵意见请电邮至:kimball_ay@oriental-patron.com.hk 或auyeungys@yahoo.com
几段摘录:
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 教育家的信念
我庆幸不用参加高考了,我庆幸不是因为我害怕高考,而是高考不能完整地评价我。
------ 复旦附中学生汤嘉玫在得知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后的感言
在中国工作两年,我曾经做过上百次的演讲,有数万学生参与。让我最感动的是中国学生的求知欲,就象一块块海绵,渴望把知识的海洋吸尽。但是,让我最痛心的是中国教育的不足,导致这些学生无法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中国的学生无比聪明,但是有些学生以为他们知道很多,但他们吸取的都是过时的知识。更有些学生完全的迷失方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知道什么、该知道什么、该学习什么。
------ 摘自前微软副总裁李开复2001年给李岚清副总理的一封信
许多人问我出国留学的收获是什么?我的回答是长了见识,就象在小地方呆久了的人出来见了大海。这个收获很大:我渐渐学会了真正的谦虚态度,越来越承认自己所可以理解到的,所可以认识到的,只是这个世界太小的一部分,在我的脑力以外还有太大的空间。从这点来看,我们每个人对自己都有太多的自负,每天都在或多或少地干着坐井观天的蠢事,争论着盲人摸象的争论。
------ 摘自一海外留学生写给师弟的信
当今的独生子女,需要的是严酷的爱,要鼓励他们出去摔打一下,别象养热带鱼一样养孩子。
------ 摘自留美作家薛涌发表在《新京报》的文章
做父母的都希望他们的财富能够为自己最关心的人 --- 子女们,带来最美好的生活体验。但在富裕环境下培育子女不是件容易的事,生长在富裕家庭确实有其独特的复杂性:继承巨富会对子女有什么影响?子女可能永远不需要工作来养活自己,怎么可以向他们灌输责任感的重要性?即使是给他们多少零用钱,也可能不是件容易的事。
------ 摘自花旗集团私人银行宣传广告
(一)
大家好!欢迎参加OPS国际会海外成长教育讲座,我是欧阳老师。在讲座正式开始前,先给大家出道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题。题目是这样的:“请问,8前面的那个数是几?”
(大家七嘴八舌,众所纷纭、、、、、、)
老师的标准答案是:7。有个孩子答的是9,当然被判错了。孩子不得其解,晚上回家后就问他那在海外留学并获博士学位,现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学任教的博士妈妈。妈妈的回答也是9。于是,孩子大叫“妈妈,你错了。”
妈妈很困惑:“1、2、3、4、5、6、7、8、9,8前面的数不应该是9吗?为什么会是错的?” 孩子说:“我们老师说8前面的数应该是7,8后面的数才应该是9。”
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大家理解的“前后顺序”是不一样的。妈妈毕竟受过高等教育,明白“8前面的那个数是几”的问题可以有两个答案:7和9。可是,学校老师却武断且粗暴地只给孩子们一个答案,还把它说成“标准答案”,把另外一个也是正确的却判为“错误的”,全然不顾孩子们困惑的眼神、、、、、、
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一滴水见太阳,上面的例子其实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可能都遇到过,都可能有那位妈妈的感受,即:用唯一的所谓“标准答案”去规范、限制本来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如此,又谈何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不是病了?这样的教育制度可否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人才,又能否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呢?
(二)
那么,什么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龙”与“凤”?从教育学和人才学的角度看,人才的培养无疑具有滞后性,即我们是用当前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标准去培养若干年后才走上工作岗位,才走入社会的人。这个若干年,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可能是3、4年,对中学生可能就是7年、8年。时间越长,这种滞后性就越突出。
教育的这种天然的滞后性,导致我们在培养人才,在规划孩子将来的方向和前途时一定要有前瞻性,一定要考虑到教育的可预知性和不可预知性:对不可预知的方面,我们毋须苛求,对可预知的领域,我们务必竭力培养。
教育的不可预知性,指的是若干年后的所谓“好专业、有用的知识与技术”是不可预知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学校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若干年以后仍然管用;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在学校里学会和掌握所有的知识、技术。对教育的不可预知性,家长一定要有一个清醒认识,否则就要吃亏。
比如,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大学,最时髦和最受欢迎的专业就是“国际贸易”,因为不仅不愁分不到好单位,而且毕业后收入高、待遇好,因为当时的大环境是国家的外贸进出口权还没下放,还牢牢控制在某个级别、某些部门手上,“皇帝女儿不愁嫁”。于是,许多父母鼓励、要求自己的孩子报外贸、学外贸。没想到,若干年后,尤其是1991年邓小平南巡后,国家进行了外贸体制改革,包括下放外贸进出口权等,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一落千丈,许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当初兴高采烈地以高分考进了该专业,没想到毕业后连对口工作都难找,更不用说高收入好待遇了。
所以,所谓有用的知识、技术、好专业都是善变的,具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不可预知性。因此,当我们教育孩子时,着力的应该是教育的可预知方面,即那些“不变的根基”。毕竟,学校不是“职业培训场”,学校教育旨在培养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及不同工作的要求。这也是中国古人的智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鱼”与“渔”的关系,即“送再多的鱼给人家,也不如教会他打渔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渔”?专家们都认为,不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你把它称为“知识经济社会”也好,还是称之为“全球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风险社会”、“中国和平崛起的社会”也罢,以下几个方面,即(1)诚信、正直的品质;(2)乐观、自信的个性;(3)想象和创造能力;(4)再学习与自我增值能力;(5)表达和沟通能力,包括熟练使用中、英文进行书面和口语的表达和沟通;(6)团队合作精神;(7)国际视野,是构成二十一世纪“龙”与“凤”的基本因素。
惟有上述七点得到了改善和发展,孩子们才夯实了“不变的根基”,才能够去应对“万变的世界”,才会避免可能出现的所谓“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给大家举个例子:前微软副总裁李开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科学家,也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首任院长。他刚进哥伦比亚大学时喜欢政治学,想成为一名律师;之后又换到数学专业,但他在选修了许多数学高级课程之后,还是想不明白他能用数学为社会做些什么。此时,他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兴趣,就又换到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最默默无闻的计算机系,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他在总结自己为什么能从“可能是美国某个小镇上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变成“在计算机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世界一流企业最高层的管理人员”时表示,非常感激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学生必须在大学的前两年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的传统:从经济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历史,到哲学、心理学、艺术、音乐、文学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平衡,学会独立思考,掌握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适应和再学习能力。如此,也就给他们打下了“不变的根基”,使他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选择。李开复也才能在政治学、法律、数学、计算机这样迥异的专业领域内“跳来跳去”,终于找到了令他本人“心花怒放、精神振奋、充满快乐和成就感”的领域。
(三)
那么,上述七点“不变的根基”在当今中国教育体制下是否可以培养出来呢?我们的回答是“难度较大”。为什么呢?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评价一种教育体制可以从教育理念和目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展开。从教育理念和目的来说,学术界公认的是东方教育,包括中国的教育,功利色彩较浓,家长们送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谋取功名”。古人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万锺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今的家长常常教育孩子的话也是“不读书哪有出息呢”?
那么,什么叫“出息”?东方社会评价“出息”的标准比较单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的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那么,谁给“官”做?朝廷或政府。但官位毕竟有限,这就要有一个标准去进行淘汰和选拔,古代依靠的就是“科举”,明朝以来的科举取士更演变为形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八股取士”。
回到当代中国,科举变成了高考。因为大学是国家办的,高考也是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工人身份变成干部身份的主要途径。所以,大学学位是有限的,必须要有个标准来解决有限的学位如何分配的问题。于是,就设计了一个选拔和淘汰机制 ---- 高考。高考被称为“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高考怎么考,学校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育变成了为考试服务。因此,教的方法就变成了“满堂灌”,变成了“我讲你听,我说你记”,学的方法就是翻来覆去地操练和死记硬背,甚至要夜夜背诵“标准答案”到晚上十几点钟,星期六和星期天也没有休息。
其实,中国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不管是教育界人士还是普通百姓都认识到了,也都纷纷要求改革。这些问题也不仅仅存在于中小学,高等教育更是不惶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前段时间,清华大学教授陈丹青愤而辞职,北大教授贺卫方罢招研究生都是对这些问题的活生生的控诉,民间早已把我们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冠名为“留美预备学校”了。
那么多人选择离开,用“脚”来投票,说明这个教育体制一定出了大问题。然而,对于一个急速发展千头万绪的大国来说,要一下子把这么多问题都解决,谈何容易。就拿“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来说,虽然它有许多不合理的方面,如不同省市之间存在的不公平,考试次数一年就一次等,但放在中国整体的背景和环境下,它又是不合理、不公平中相对较合理和公平的。你敢想象“取消高考,让中国的大学自主招生”后的局面吗?
(四)
那么,西方国家的教育又有哪些特征?与中国有哪些不同呢?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西方英语系国家。原因一是时间有限,二是英语系国家在世界的地位:前有英国引领世界进入工业文明,后有美国引领人类进入高科技和服务时代,三是这些英语系国家的教育体制,从理念、运行,到实施,虽然有一些差异,但都源于一个祖宗,“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还是从教育理念和目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来讨论。从教育理念和目的来说,他们认为“只有残疾的教育,没有残疾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千姿百态,有着不同的兴趣点。因此,教育就要着眼于开发每个人的潜能,着眼于激发每个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着眼于帮助每个受教育者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和自尊。一句话,他们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他们都成“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出息”。
那么,西方怎么判断“出息”和“人才”的呢?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日趋多元,社会的行业也越来越多,“行行出状元”,判断人才和出息的标准也日渐宽泛和多元:“才”可以是热爱教学工作的老师,也可以是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可以是热心为公司和股东谋取最大利益的商人、企业家,也可以是沉湎于创新,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科学家、、、、、、总之,是真正喜欢自己工作的从业者。
也因此,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也一定多元、丰富,覆盖面宽。体育、艺术、音乐、表演、制作、设计、商业和活动类课程的比例比中国大许多。同时,课程体系也较灵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与组合课程,以期更好、更充分地发展自己。
教学方法,也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填鸭和操练,而是多种多样,包括讲授、演练、实验、操作、动手、实地考察、小组活动、自主收集资料、归纳资料、分析数据、公共演示/演讲、写小论文、评估他人成果等。
评估学生的方式方法也同样遵循丰富多彩和多元化的原则,校内作业、平时测验、实验论文、公开试成绩、课外活动表现、体育与艺术特长、社区公益活动、团队活动中的表现等,都是评估。学什么,考什么,怎么学,就怎么考。考试是为教育服务,是为了检验不足。学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不变的根基”,即“打渔的方法”,而不是什么“具体的鱼”。
也因此,就不存在“一试定终生”的考试。比如,入读美国大学的SAT考试,其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1)考试的次数不限,一年可以考7次;(2)SAT成绩并非大学录取的唯一标准,其他还有平时成绩、校方的推荐信、社区服务/义工的服务证明、体育或其他方面的证明文件等;(3)SAT本身也有I和II之分:如果你想读较好的大学,就不仅要有SAT I(英语、数学两科,每科满分800)的考试成绩,还应该有SAT II(从物理、化学到西班牙语、日语、中文、美国历史、生物等不一而足)的考试成绩,越高分越好,考的科目越多也越好。
所以,对于什么是人才,什么叫“出息”,要有多样化的标准。举个例子,在NBA打球,的姚明应该是顶尖篮球人才了吧,他两次入选NBA全明星阵容,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被评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现在又被评为全国劳模。而练体操的李小双,也应该是顶尖人才了吧,1992年他在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自由体操决赛上,以高难度的动作“踺子后手翻接团身后空翻三周”落地,纹丝不动,由此获得了奥运会冠军。
让我们把他们俩换个位置,让2.26的姚明去练体操,1.61的李小双练篮球。2.26的姚明连跳都跳不起来,更不用说在空中翻跟斗了,而1.61的李小双要是打篮球的话,普通人都可以盖他的帽了。如果用翻跟斗来作为评判体育人才的标准,那姚明就不是人才了;如果用扣篮、盖帽这个标准,那李小双又变成白痴了。所以,人才的标准要多元化,也一定是多元化的。
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姚明和李小双既不练篮球,也不练体操,而都练乒乓球,他们能成才吗?不敢说李小双,但姚明打乒乓球绝对还是个中学生水平,因为他移动慢!所以,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去评估、判断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是非常危险也是错误的。毕竟,人是千姿百态、特点各异的。
因此,中国许多家长都考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送孩子出国读书,因为他们担心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用单调唯一的标准去规限孩子,孩子学不会“打渔的方法”,掌握不了应付万变世界的“不变的根基”。出国读书一来可以解除国内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用一个模式培养和要求千千万万孩子的紧箍咒;二来使孩子们在相对多元、灵活弹性,能照顾到孩子兴趣爱好的教育体制下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三来希望孩子真正做到“学贯中西、内外兼修”,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四来给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们一个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正如留美作家薛涌所说,当今的独生子女,需要的是严酷的爱,要鼓励他们出去摔打一下,不要像养热带鱼一样养孩子。俗话也说,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最磨练心志的,永远不会是蜜糖。
(五)
家长学校(七):教育讲座全文(续篇)
发表于 2006-12-23 01:55:00
所以,我们认为,送孩子出国留学的确是培养孩子成“龙” 成“凤”的有效路径之一。那么,何时送孩子出国最合适呢?这个问题因人而异,但从与国外学制的顺利衔接来说,在孩子初中即将毕业,高中即将开始阶段,着手办理出国留学比较合适。比如,高中毕业出国读大学就不好衔接:如果参加人家的升学考试,时间短英语差不太可能取得好成绩;如果进入对升学成绩要求较低的社区大学或继续教育学院,又心有不甘、、、、、、
其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国留学,成为“中西合壁、内外兼修”人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中国的初中毕业生或高中低年级学生,其中文的听、说、读、写已经彻底解决,对中国文化、传统和国情,通过语文、历史、政治、青少年修养等课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观点、新方法、新思想,记忆力强,也正处于学外语和认识接受另一种文明的较佳时期。这个阶段出国读书既有了较为坚实的中文基础,又较容易学会和彻底掌握英语,形成国际视野和良好习惯。其实,孩子的学习就如海绵吸水一样,当海绵非常干的时候,它的吸水能力也最强,反之亦然。大学毕业后再出国读书,仅语言学习上就会遇到很大障碍,要耗费很多额外时间应付。同时,长期受国内教育的训练,思维形成了定势,到了海外读书,要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既困难又痛苦。
所以,OPS国际会主张,负责任的家长应该在孩子成才和发展的最关键阶段,送孩子出国读书。好父母,投资教育;好少年,志在全球。
其实,许多家长和孩子也都认同这个道理。试想,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自信心和自尊得到完善的建立?同时,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既有良好的中国教育背景,又在海外进一步接受教育;既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说地道而漂亮的英语和普通话,又熟悉国际准则,中西合壁内外兼修,自由翱翔于国际疆域。可是,当他们考虑到以下五个问题时,免不了犹豫不决,迟疑再三。
(1)    担心自己并不了解孩子的种种想法
(2)    担心选择的国家和学校不适合孩子的成才和发展
(3)    担心自己和孩子的想法不能顺利实现
(4)    担心孩子出国后没人管了
(5)    担心孩子学成后,学有所成但无所用
(六)
OPS国际会完全站在客户立场,充分理解客户的这样心理,并全力帮助你解决所有的担心,也帮助你得到所有你希望得到的东西。
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OPS的问卷设计是如何帮助你解决第一个问题,促进父母和孩子相互理解和沟通的。首先,OPS的问卷填写方式,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填写,这一方面保证了资料填写的准确性,又为父母与子女提供了一个有效沟通和相互了解的机会。
为什么要设计成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填写呢?假如问卷仅仅设计成由孩子填写,很不合理。一是对家长不公平,因为他对孩子出国读书是有期望的,而决定也往往是父母作出的;二是孩子在家长意愿、经济上的准备、担保材料等栏目上也不会填写;三是问卷即使要求仅由孩子填写,许多中国家长千方百计也想知道孩子究竟填了些什么。
假如问卷仅仅设计成由家长填写,也不合理。一是中国的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业、与同伴的相处等知之不详,他们要么凭印象,要么还是要问孩子;二是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小大人阶段,逆反心理严重,不喜欢父母包办/过问自己的一切,“自己的事自己负责”,否则他觉得“大人不尊重他”。毕竟,是孩子出国读书,而不是父母。
有鉴于此,OPS问卷要求父母与孩子一起合力完成,为父母与子女提供了一个有效沟通和相互了解的机会。出国留学的决定不是父母单方面做出的,孩子的意见也要充分考虑进去,孩子更要为这样的决定负责,如此也加强了他的责任心。
在父母与孩子共同填写问卷,促使他们认真沟通并相互了解方面,OPS国际会有亲身经验。有一位王同学,学习成绩很好,父母和老师都不怀疑他在中国考上名牌大学的实力,但他在高三一开始,就执意要求父母送他出国。再三追问原因,他都不愿多谈。父母认为可能是高考压力太大,孩子怕考不好才要求出国的。在共同填写OPS问卷,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边聊天边沟通的情况下,父母才了解到孩子不是害怕高考,而是认为“中国的高考毁灭人性,扼杀兴趣,也完全评判不出他本人的能力。”
其次,在如何问问题方面,OPS问卷本着尊重的原则,保证了所获资料的真实性。问卷一方面避免直接而粗暴地问那些容易刺激同学和家长自尊,带有标签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认识到这些问题对判断孩子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比如,我们想知道孩子是否在重点学校读书,如果直接问孩子或家长,答案若是肯定的,可能不会引起家长和孩子的反感;答案若是否定的,家长和孩子就会有“难堪”和“没面子”的感觉,这对心智尚在快速发育,情绪易大起大落的十几岁孩子来说,不尊重的感觉更重。如此,他还会认真负责地填问卷吗?
OPS的问卷,采用软性的、迂回曲折、人性化的方法,在问卷的第一部分,即毫无价值和好恶判断的个人资料部分,请家长和同学自行填写就读学校的名称和年级。如此就在不声不响之中,了解到孩子就读的学校。OPS的教育团队凭借自己对中国教育和学校的了解,判断该学校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层次和档次。同时,又通过问卷第一个问题,即“与同班同学相比,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来了解孩子在该校同龄学生中的学习情况。
第三是问什么的问题。评估孩子是否适合出国留学,不仅要了解他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情况,还要了解他的学习潜能、非智力因素,如与人相处的能力、对待新事物的态度、意志力等。OPS的问卷,不仅设计了若干条旨在了解孩子现实学业情况的问题,而且还设计了许多有关他的学习潜力、兴趣爱好、是否善于与人相处、对待新事物/新国家/新文化的(开放)态度、非智力因素(包括他的意志力,应对挑战和困难的态度,独立生活能力的强弱)等。比如,问卷的第6、7、8题,问的分别是自我控制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性格特征。
(七)
家长们的第二个担心是怕选择的国家和学校不适合孩子的成才和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OPS国际会认为主要是没有根据孩子的具体、自身情况,因人择校、因质择校。所以,通过问卷全面评估孩子各种情况后,就会进入OPS国际会教育服务的第二步: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度身订做留学方案。
许多人和机构都宣称自己可以度身订做留学方案,其实真正度身订做是相当困难的:
第一,必须要向家长和孩子充分和透彻地介绍不同国家教育体制的特点,并客观、理性的分析利弊。比如:美国学制是5-3-4或6-2-4,高中是4年。美国为什么给高中多加一年?澳洲、英国、新西兰、加拿大又如何?各有何优缺点?在某个国家读中学,但想去其他国家读大学,怎么办等。
第二,在家长和孩子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的学校和升学道路的选择。比如,在英国读大学基本上有三种路径,一是通过A-LEVEL考试进入,二是通过读FOUNDATION COURSES进入,三是通过FAST-TRACK进入,其中各有利弊。
第三,在综合考虑孩子的情况、家长的意愿和家庭经济条件后,给出具体建议,因人择校、因质择校。OPS给出的留学计划书至少提供三种选择,并一一列出要求、利弊等。
、、、、、、
全球有那么多国家,仅主要英语系国家就有5个,这些国家的中学有私立、公立之分,私立中又有传统学校和专门招国际学生的学校,而公立学校又因为坐落学区的不同,在教育质量上差别巨大。孩子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选择不同的升学路径对他一生的发展,影响巨大。所以,家长担心所选择的国家和学校不适合孩子的成才和发展是非常正常的。
也正因为如此,出国留学是需要专人服务的,否则,重则耽误孩子的一生,轻则让孩子多走弯路,误了宝贵的学习、发展时机。
许多留学服务中介就是在找学校、量身订做学习方案上远远不够。这主要是他们欠缺教育专业的知识。他们服务是“拉郎配”:作为若干家各类学校的代理,它们的工作重点是拉到学生,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孩子硬往这些学校里塞,然后办理签证,送出国就完事了。
OPS国际会认为,孩子出国读书,升学道路的选择是最重要的,而要有正确的道路选择,就要对众多国家的教育,包括中小学和高等教育,有具体的把握和充分的了解,如宏观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具体而微观的升学路径、学校水准等。OPS国际会的教育服务团队,凭借丰富的教育专业知识和多年专业服务经验,相信一定会为您的孩子量身订做到最合乎他自身情况和学习、发展潜能的海外成长教育方案。
我给大家个举例子,说明什么是专家。
以色列有一架战斗机坏了,求救了很多人都修不好。这时来了一个号称专家的美国人,他站在飞机边上,敲了敲,听了听,开口说道:“我能修,但要100万美金,修不修?”以色列空军计算后认为,一架战斗机一千万美金,修不好就是一堆废铁。于是说到“你要是能在3天内修好,就付你100万美金。”
美国人说“Deal(成交)”,刷刷刷签完协议后,放下行李就出去玩了,到了第三天上午才回来。那个美国人踱着步来到飞机旁,打开机头盖,拧紧了里面的一颗镙丝,拧完后说“好了。” 一试,果然一切正常。美国佬说“交钱吧(100万美金)!” 以色列方面一听不干了,说:“你就拧了个镙丝,敢要我100万美金?请把收费的项目构成给我列出来。”
美国人笑了笑,拿了张纸写了下来:第一项,拧镙丝,一美金;第二项,知道该在哪儿拧哪颗镙丝,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美金。
(停一停,顿一顿,一字一句说) “OPS国际会就是那个知道该在哪儿拧哪颗镙丝的人。”
面对成千上万的海外学校,如何为子女寻找一个适合他的学校,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因此,OPS国际会的工作才变得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
你知道如何称赞孩子吗?
----- 三种不能对孩子说的“好话”
在赏识教育理论的引导下,不少家长总不忘记对孩子说些好听的话。殊不知,漂亮话也要看怎么说。不会说的话,不仅起不到鼓励和增强自信的作用,可能还有反效果。下面这些漂亮话你可能对孩子说过不止一次,因为不少家教文章就是这么教父母的。可是,那些话听起来蛮好听,也挺鼓劲的,似乎也符合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可认真分析,它们分分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事例1:
小凡从幼儿园回来后对妈妈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小明。”
妈妈回答:“别这么说,小明是个好孩子。”
分析:你本意是希望孩子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不想他对别人过分地指责。但孩子毕竟是在向你表达观点,你不加分析地就一口否定,等于也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他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建议:孩子不喜欢他人总有一些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问他:“小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孩子间的问题。
事例2:
6岁的丹丹告诉妈妈今天她的画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妈妈回答:“我早就知道你是最棒的。”
分析:如果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最能干的”这样的语言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令孩子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一旦孩子渐渐发觉并非如此,反过来有可能导致自我怀疑,并随之产生自卑、嫉妒等负面情绪。
建议:不要不切实际地表扬孩子。“今天你真漂亮”比“你是最漂亮的”要好得多。“这个故事真有趣”比“你讲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事例3:
安安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小朋友嘲笑她有个大蒜头鼻子。
妈妈回答:“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
分析:妈妈当然知道自己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可是,你觉得孩子就不知道吗?这宽慰并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她甚至可能会因为你不理解她的伤心,从而一个人把不快压在心底,不再对你说什么,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建议:先问问她,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告诉她每个人的相貌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无法比较的。多说几次孩子就会习惯于接受现实。当然,对于能够改变的现实你也可以给孩子提出积极的建议,比如说孩子认为她不够高大,你可以鼓励她多吃饭、多参加运动。无论怎样,你首先要表现出理解孩子的不快,千万不要一上来就乱安慰。
家长学校(四):美国大学各专业毕业生的收入
发表于 2006-12-03 22:38:00
美国大学各专业毕业生的收入
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每年按4个季度分别发布新毕业的大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薪水调查报告,这报告共涉及80个学士专业,40个硕士专业,23个博士专业。冬、春、夏三季发布的数据是各季度的数据,秋季版发布的是上一年8月31日到今年9月1日为止的整个学年数据。以下列出的是该协会最新公布的美国博士和硕士毕业生2006年秋季薪水调查报告。
美国博士毕业生2006年薪水最高的专业:
1、  商业管理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anagement):$81,438(
2、  电气/电子与通信工程(Electrical/Electronics&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81,297(
3、  冶金工程(含陶瓷科学与工程)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80,667(
4、  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s):$76,630
5、  化学工程 (Chemical Engineering):$75,659(
6、  计算机工程 (Computer Engineering):$74,750(
7、  工业/制造工程 (Industrial/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73,292
8、  物理 (Physics):$72,357(c
注意:如果上述专业的工程师没有升迁到高层管理,做到退休一般年薪不会超过$150,000(
美国博士毕业生2006年薪水最低的专业:
1、  心理学 (Psychology):$49,374(
2、  人文科学 (Humanities):$48,938
3、  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48,487(
4、  生物/生命科学 (Biological Sciences/Life Sciences):$43,916(
5、  英语语言与文学(English Language & Literature/Letters ):$41,405
美国硕士毕业生2006年薪水最高的10种专业:
1、  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s):$71,165
2、  石油工程(Petroleum Engineering):$68,833(
3、  电气/电子与通信工程(Electrical/Electronics &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66,687(
4、  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66,545
5、  地质及相关科学(Geological & Related Sciences):$64,111(
6、  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s):$63,500
7、  航天/航空/宇航工程(Aerospace/Aeronautical/Astronautical Engineering):$62,811
8、  工业/制造工程(Industrial/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61,273
9、  机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61,234(
10、              化学工程 (Chemical Engineering):$59,008(chinesenewsnet.com)
注意:如果这些工程师没有升迁到高层管理,做到退休一般年薪不会超过$120,000
2004年美国律师的年薪平均为:$94,930,最低年薪:$64,620,最高年薪: $143,620。具体表现为:在公司和企业管理层谋职 (Management of companies and enterprises):$126,250;在联邦政府谋职(Federal Government):$108,090;在法律机构谋职(Legal services):$99,580;在地方政府谋职(Local government):$73,410;在州政府谋职 (State government):$70,280 。inesenewsnet.com)
2004年美国各科医生的年薪:(chinesenewsnet.com)
麻醉科(Anesthesiology):$306,964 (chinesenewsnet.com)
外科、普通外科(Surgery, general):$255,438 (chinesenewsnet.com)
妇产科(Obstetrics/Gynecology:$233,061 (chinesenewsnet.com)
内科(Internal medicine):$155,530 (chinesenewsnet.com)
小儿/青少年科(Pediatrics/Adolescent medicine):$152,690   精神科(Psychiatry):$163,144 (chinesenewsnet.com)
家庭全科(Family Practice):$150,267 (chinesenewsnet.com)
联邦人口普查局2006年11月还发表了一项调查数据“2004年美国学历与平均年薪”:(chinesenewsnet.com)
高中以下学历平均年薪:$19,169(chinesenewsnet.com)
高中毕业平均年薪:  $28,645(chinesenewsnet.com)
大学毕业平均年薪:  $51,554(chinesenewsnet.com)
硕士以上学位平均年薪:$78,093(chinesenewsnet.com)
从以上各项的调查报告看来,华人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似乎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了。并且,华人父母努力说服自己的子女当律师和医生也是有根有据的。当然,学历越高收入越多的说法更是真理。
家长学校(三)你可以不送孩子去上学:看看老美父母是怎么干的?
发表于 2006-11-28 16:39:00
"我不想送孩子去学校" (续)
对于经济紧张的家长来说,最棒的资源渠道便是互联网了。“你可以通过Google查到一份3年级的英语教学计划,9年级的化学课本以及11年级的《哈姆雷特》学习指导。”斯皮格尔斯太太说,“通过‘美国在线’的账号,什么都能得到。”
根据纽约州的要求,家长必须对在家上学的孩子做详细记录。这对在家教孩子的斯皮格尔斯太太来说反倒成了一件好事。她说:“由于要定期汇报,这让我一直把注意力放在体现孩子成长的重大事件上。我有孩子申请大学时需要的成绩记录,而孩子也学会了组织管理。”斯皮格尔斯太太通过一张进度表来检查儿子每周的学习进度。进度表的左边是儿子学习的各科目,表的上面则是日期,这张表可显示出各学科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也许对一般的父母来说,在家上学最为难的是孩子们时刻都在身边。当被问及如何做到有5个孩子需要照料,还能购买生活用品及定期看病时,罗森女士平淡自然地回答说“我们总是一起去所有的地方。”
那么,在家上学的学童究竟能有多少有效时间用在学习上?专家们说,到处办事和干家务没什么不正常,它们是一门“真实生活”基础课。至于课堂形式学习,他们坚持认为,孩子们在家几小时比在学校一整天学的东西多。
看看那些由于生病或残疾被迫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公立学校的学生,他们通常被要求每周只需用6至10小时的学习时间来达到相当于30个学时的成果。在家上学倡导者们说,这要求不仅证实了一对一辅导的学习强度,也说明在典型的学校教学环境中存在大量浪费教学时间的问题。
当然,对在家上学的教师来说,找到能启发和鼓励在家上学儿童学习的最佳方法仍是个有力的挑战。支持在家上学组织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有近1/4在家施教的家长从商家那里成套购买所有课程教材。这些商家急于从这一不断增长的新兴市场中获利。大约71%的家长“亲手挑选”孩子们的教材,他们从各种学习方案中借鉴经验,包括函授和计算机软件提供的课程。有些人,就像罗森一样,有条理地规定某一空间为“学校”。其它人,包括霍尔特的“非学校教育”追随者们,把世界当作他们的教室,让他们的孩子随兴趣来决定学习进程,而不去顾虑他人的标准。
专家们说,在家上学经常会有教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况,这就要求有耐心和创造性地协调时间的能力。当一个孩子在接受教育时,其它人应独立地学习一些科目。
如何评估在家上学者成绩
首先,在家上学已经获得了法律的认可。美国政府对家庭学校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反对到合作和支持的转变。家庭学校最早并未获得政府承认,甚至是非法的。到20世纪80年代,家庭学校在美国30个州还处于非法地位,直到1993年,美国50个州的家庭学校才相继取得了合法地位。不过各州的相关规定却大相径庭。享有最大的自由的在家上学者是在少数几个州。其中有些州,家长仅需每学年初备案即可,甚至没有大学学位的家长也可成为执教者。
比如,新泽西州几乎没有对在家上学的儿童有任何监管;而在纽约州,家长选择让子女在家上学必须通知他们所在的学区,并登记教学计划,不仅每季度要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每年还要提交评估材料,方式可以是标准化考试,也可以是成长档案袋。
剩下来的就是是否得到教育机构的认可,如何进行评估的问题。这个事情就有些复杂了。可以想象,没有了学校的“标准化管理”,孩子在家上学的成败是很难判定的。
在家上学的支持者通常是从以下一些方面,通过与在校生或全国平均水平来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家上学的成功:
一是参加全国标准化考试,如SAT、美国大学测验(American College Test)的成绩。经常被引用的全国家庭教育研究所199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全国标准化考试中,在家上学所有科目的得分比他们在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同龄人高出30个百分点;
二是原在家上学者进入高中或大学后的成绩和能力。他们在美国大学测验中的分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加上能力的突出,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也很强,所以非常受大学的欢迎。如斯坦福大学的入学部主任约翰·赖德尔(John Reider)就非常看中在家上学孩子的“高水平的独立思考能力”。1996年在家上学的孩子中有40人考上了哈佛大学。据一些常春藤大学的招生主管介绍,在家上学的孩子SAT分数较高,进大学后适应能力很强。一些在家上学的孩子取得的惊人成绩还给这些招生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家的3个在家上学的孩子都上了哈佛大学;还有的孩子出版了自己的小说,并成了畅销书;而2000年全美拼写大赛的前三名都是在家上学的孩子。这也许能解释他们受各类大学欢迎的原因,马里兰大学全国考试专家劳伦斯·拉德纳(Lawrence Rudner)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家上学者比其它学生水平高1至4个年级,且差距随着在家上学的年头的增加而加大。
但很难据此说家庭学校教育比普通学校教育优越,因为两者的对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比如家庭学校是典型的一对一教育,而在美国的公立学校,每个班级大约有25~30名学生,而且学生的能力和背景差别较大;家庭学校可以轻易改变课程及其进度,而公立或私立学校则有确定的授课范围和顺序。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全国教育私有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贝尔菲尔德认为,根据目前仅有的考试分数比较研究,在家上学的孩子考试分数排名并不靠前。
最坚决否定在家上学方式的是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该协会认为,“在家上学不能给学生提供全面教育”,并通过一个正式决议,倡导实行严格规定,包括全部课程需经州政府批准、家长施教须持有证书;等等。该协会对不成功的家庭学校尤其表示担忧,有人曾指出,随着在家上学越来越流行,越来越有可能出现好心好意的父母因为缺少知识、时间或资源而不能成为有效的教师的情况,更坏的状况是,有的家长将剥夺他们的孩子学习社交技巧和接受象样教育的机会。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认为,实际上,如果说在家上学者成绩好,原因并非是“在家”,而是由于家长的积极参与,如果家长对在学校上学的孩子持同样的积极态度,也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公正的检验应该是,将在家上学者与父母积极参与其学习的公立学校学生进行比较。
在家上学会弱化社会适应力吗?
实际上,这是在家上学引起人们疑虑和争论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有关他们社会化的辩论。也就是,这些孩子将来能不能融入“真实的世界”?他们能找到工作吗?他们是好公民吗?他们幸福吗?因为专家们却担心孩子可能会失去只有在学校才能学到的技能。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在三方面是成功的,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而这种合三为一的“家庭承包”式的做法必定带来诸多问题。
支持在家上学运动的人士称,其实到学校上学者的社会化方面的最为不利之处,恰恰是学校所塑造出的不良社会行为模式。而反对在家上学运动者则质疑:在家庭的娱乐室里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会知道该如何与他人相处?
目前有3个孩子在家上学的罗森女士嘲弄地说,“我认为所有关于社会化的事情是对鸟类而言的。”她还说,“我并不认为让丹尼尔跟30个同样是10岁的孩子们呆在一起是学会与人相处的最好方式。”
康奈尔大学的布朗芬布莱纳也认为,与同样年龄段的孩子们接触过多,尤其是在刚上小学阶段,会使孩子们认为同龄的孩子们就是被社会接受的典型,这会导致他们社交技能弱化、自信心减弱、失去对父母的尊重。这些发现印证了选择在家上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有积极效果的社会化是“能够超越自我,考虑他人的观点”。孩子的最佳学习对象是家庭内部那些关爱、支持他们的成年人。
此外,在家施教的家长们通常认为在没有对同龄伙伴的依赖的情况下,他们的孩子们更能茁壮成长。与在校生相比,在家上学的孩子更关心社会,有更强的活动能力。因为家长担心孩子关在家里,缺乏接触社会的机会,所以都积极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常常带领子女出入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教会、画廊、展览馆等场所。同时,不少社会上的义务组织经常为在家上学的儿童提供必要的服务。这使在家上学的孩子有很强的社会意识,对政治问题也非常敏感。
2003年,在教育学家布莱恩的主持下,家庭学校法律辩护协会对幼时曾在家上学的成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有7300多人接受了这一调查,其中有5000人至少有7年的在家上学经历,统计结果表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是成功的。
教育学家贝尔菲尔德博士介绍说,目前对在家上学者的社会适应问题,还没有发现多少系统的研究,但从很多流传的故事可以看出,正是因为走出了充满残酷竞争的学校,这些孩子有很多机会接触社会,而且对待他人的态度也更为温和。贝尔菲尔德认为最担心的是偶尔发生的儿童虐待事件。新泽西州曾发生过一件事,4个由养父母照看的孩子在家忍饥挨饿。而让孩子出现在公共场所。如果他们是到学校学习,则是确保这样的虐待不会发生的一个途径。
尽管仍旧有各种争论,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些研究人员说的,家庭学校完全能够胜任孩子的教育,而且教育成果显著。公立或私立学校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家长有了更多样的教育选择形式,在家上学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家长学校(二): 你可以不送孩子去学校
发表于 2006-11-27 16:55:00
"我不想送孩子去学校"
科吉尔博格太太是一位很普通的美国母亲,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卡罗琳和杰西卡,今年11岁。与其它家庭不同的是,她不用每天早上送她们到学校去,因为两个女儿都在家上学。当卡罗琳在一旁抱着小猫学法语动词的时候,姐姐杰西卡则一头扎进了大部头小说《尤利西斯》的世界里,如果坐不住了,她会时不时地在门外闹腾一番。姐妹俩的书架上散乱着《读懂爱因斯坦完全手册》、《古代世界百科全书》等书籍,以及关于南北战争的VCD。
罗森女士有5个孩子-10岁的丹尼尔,8岁的安妮,6岁的洛兰,4岁的埃米莉和2岁的威尔,都在家上学。罗森兼教师,地下室当教室,3个大孩子们围坐在桌旁,周围是书本、地图、几样不同的自制教具,包括一张破旧的“校规”和一张真人大小,色笔画的人体解剖图。罗森站在一张大粗头笔写字板的前面,板上写着今天的学习目标。而两个小一点的孩子,边玩边兴高采烈地说笑着。罗森有大学政治学学位,但没有教师证书。她对她的孩子实行在家教育已经整3年了,虽然他们所在的县有全国一流的学校。
布丝曾是好莱坞的演员,她和丈夫6年前就决定,让他们14岁和7岁的两个儿子在互联网上学习,并且他们还在家中开办了自己的互联网学校并招有40名学生。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小学远不及网上学校。
上述3名妇女都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在家上学”(Home schooling或Home education)的教育方式。人们不禁要问:美国教育系统相当完备发达,孩子享受12年免费教育,从学前班一直到高中毕业不用交一分钱学费。那么,为什么还有越来越多的像科吉尔博格太太和罗森女士一样的家长选择在家上学呢?在家上学的都是些什么样的孩子?性格成长会不会有问题?他们将来怎么上大学?出到社会,会不会无法适应?还有,孩子是不是一天到晚都呆在家里?谁来教他们,怎么教?教育系统怎么来评定在家上学的学生成绩和学术表现?这些都成为令人们关心的问题。
在家上学成新趋势
目前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家庭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在家上学。据美国教育部统计,全美至少有110万名在家上学的学生,而在10年前,仅为36万。国家家庭教育研究所(National Hom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布莱恩·瑞(Brian Ray)博士估计,在家上学者的数量远比官方公布的还要多,在家上学的人数已占学龄青少年的大约2%。据由在家教育子女的父母组成的“家庭学校维权协会”统计,2002年到2003年在家上学的孩子有170万至210万。
在家上学的人数近年更迅速增加。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表明,1999年至2003年间,美国在家上学人数增长了29%;“家庭学校维权协会”则认为这一增长率在7%至15%之间。联邦政府的教育主管官员指出,在家上学已经成为美国增长最迅速的一种教育方式。
据美国全国教育统计中心1999年的的相关调查,从族裔来划分,在家上学的孩子,主要来自有兄弟姐妹的和父母双亲都是白人的家庭。家庭收入来自1人,有兄弟姐妹2人或2人以上。
其年龄的分布,官方虽然未作确切统计,但按密苏里州专管中小学教育的助理顾问克瑞森女士介绍,至少在密苏里州,在家上学的儿童,小学生多于中学生。
另一项调查也发现,如果从社会观念来划分,长期以来,美国在家教育孩子的主要是两部分人,一是恪守宗教戒律的右派,二是随心所欲的左派。而现在与过去不同的是,在家上学的家庭的背景变得更各种各样,很难轻易归类。
为什么选择在家上学?
那么,为什么这些家庭要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呢?据美国一个教育咨询机构的调查,这些家长前3项动机分别是: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49%)、宗教信仰(38%)、以及学校的学习环境太差(26%)。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显示,在家上学的家长当中,31%表示如此选择是因为不愿让孩子在学校遭遇毒品或安全问题,不愿让他们忍受学校的压力;30%表示希望让孩子在家接受宗教或道德教育;还有16%说他们对当地学校的教育水平不满意。
瑞博士也分析了美国在家上学孩子的增多的原因,他认为,只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公立学校教育质量连年下降,导致一些家长对学校不信任。这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在学校所获无几,浪费时间精力,还不如亲自对孩子进行教育。二是美国学校校园垃圾文化泛滥,酗酒、吸毒、变态及暴力事件在许多条件不好的学校时有发生。家长担心,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三是宗教原因,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或观念不符合家庭所持的传统宗教观念。
在家上学倡导者约翰·霍尔特(John Holt)认为,最重要的是,学校的班级授课制会毁灭孩子天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再加上近年来美国中小学在改革的大旗下越来越强调标准和考试,很多有特殊需要和特殊个性的儿童感到很不适应。
此外,拥挤嘈杂的课堂、枯燥无味的课程,也使美国孩子对学习感到厌烦。不能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使在校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也是导致在家上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如今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庭一方面难以忍受公立学校的诸多不足,同时也很难承受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
在家上学越来越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起作用,那就是互联网大大增加了在家上学的可行性。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世界各地先进的教育。同时它为在家上学的家长提供充足的家教信息,尤其有大量网站专门为在家上学开设,他们能为家长提供实施在家上学全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为实施在家上学提供了相当便利的物质条件。
在家上学运动的历史渊源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认为,实际上,如果说再加上学者成绩好,原因比非是“在家”,而是由于家长的积极参与。
在美国,在家上学的教育方式有相当长的历史。美国教育学家麦迪奇(Helen Mondloch)从文化潮流的角度回顾了这一历史过程。他说,支持在家上学的人士指出,实际上,直到19世纪中叶,家庭教学一直是美国人生活的支柱,而公立学校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其优点尚值得怀疑。
实际上,在1650年前后,当第一批城镇学校在新英格兰殖民地建立起来时,上学开始成为一种强制教育。第一项强制上学法是马萨诸塞州于1852年制订的。到1920年,几乎所有州都通过了类似的法律。到20世纪中叶,在家上学的人已经很少,这种教育方式几乎已经灭绝,但是许多当代的在家上学者们会指出,它曾造就出了乔治。华盛顿、亚伯拉罕。林肯、布克.T.华盛顿和西奥多。罗斯福这类领袖人物。
19世纪60年代,在家上学最早是一种旨在传播宗教信仰的行为。而作为一场运动,它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最初的倡导者是雷蒙德·穆尔和约翰·霍尔特。穆尔与他的妻子多萝西认为,除非严重残疾和智力低下,身心健全的儿童在8~10岁前都不应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过度活动、近视、识字困难等问题是过早地使儿童神经机制与心理承受过重的持续学术活动(如阅读、写作)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穆尔夫妇出版了代表作《在家中长大的孩子和以家庭为中心的学校》(Home Grown Kids and Home-Spun Schools)。同时代的霍尔特也是一位教育改革家,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在强迫的、高压下的、竞争的学校环境中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最文明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完全脱离学校,在家中接受教育。他的两本着作《孩子怎样失败的》(How Children Fail,1964)和《教你自己的孩子》(Teach Your Own,1981),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
学者诺尔斯将美国在家上学的发展归结为争论、敌对、合作、巩固四个时期。这一运动的先驱者们通常被认为是反潮流的怪诞势力;他们为此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在家上学运动的作家戴维·古特森(David Guterson)指出,近在1992年,他因为推动在家上学运动,还被称作“宗教狂热分子”或“左派古怪分子”。后来,随着这一运动的兴起,对此持赞同态度的公众人数也在逐渐攀升:据《新共和国》(The New Republic) 杂志报道,从1985年至1997年,公众对此的支持率由16%上升到了36%。
成立于1983年的在家上学法律辩护协会(The Home School Legal Defense Association)是在家上学运动最主要的拥护者和推广者。这家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声称在全国有5万名会员的协会向充当教师的家长提供廉价辩护服务,同时利用其游说力量争取公众的支持、抵抗政府对在家上学的干涉。该组织的领袖将选择在家上学的自由与美国的建国原则联系一起。
在家上学怎么实行
据教育专家斯蒂芬森介绍,如今的家长选择让子女在家上学要比10年前容易得多,因为在家上学的法律问题解决了,同时,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专为儿童在家上学用的教材,专门的网站也层出不穷,为在家上学的儿童及其父母提供支持的民间组织也发展得很快。随着在家上学者不断增多,找到可以联系的小组可能就像在当地的娱乐中心报名参加游泳课一样容易。
家长们不必遵循公立学校的课程标准,因此他们有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子女的学习。在家上学可使孩子有尽早接受专业教育的机会。他们有机会上舞台学习舞蹈,还可参加许多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诸如科学、自然和历史等,与成人在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参加社会活动等。许多家庭学校还向公立学校求助,借用试验设备等。许多社区的学校的图书馆也向在家学习的学生开放。
在美国一些州,一些学校专门为在家中学习的学生开放图书馆,在家学习的学生可以到学校去听课,甚至参加学校的活动。在华盛顿州和依阿华州的教育机构还专门为在家庭学习的学生和家长设立教育资源中心。在加州,许多学校与家长签订协议,学校仅向学生提供教材和实验室,孩子在家中学习,在学校参加考试,学生每月上学一次,让老师检查其学习进度和质量。
责任心强、资源丰富的家长通常联合起来共享他们的教学资源。比如在纽约,家长们发起建立了一个很大的图书馆系统,有孩子在家上学的父母可以从网上预定图书,像“山地舞录像”这样很少见的数据也都有。纽约市内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多得数不过来,很多都免费。
“纽约是机会丰饶之地,”本文一开始提到的科吉尔博格太太说,“即便算上一些昂贵的收费,也远远低于私立学校每年2.5万美元的学费。”由于科吉尔博格太太经常带她的双胞胎女儿出门参观,她认为“在家上学(Home schooling)”的提法是用词不当,“因为我们几乎很少在家”。她的双胞胎女儿还在市中心一家语言学校学法语,学校对在家上学者学费减半,因为他们能避过高峰期。
对于经济紧张的家长来说,最棒的资源渠道便是互联网了。“你可以通过Google查到一份3年级的英语教学计划,9年级的化学课本以及
家长学校(一)
发表于 2006-11-24 17:36:00
教育孩子的“三要”“三不要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优秀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做好“三要”避免“三不要”。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你也可以送孩子去哈佛
发表于 2006-11-13 14:10:00
哈佛期望什么样的学生?
中国的大学招生主要看一次性的高考成绩,加拿大大学招生只看高中主要课程的平均成绩,而以常青藤大学为代表美国私立名校招生则与此不同。从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网页上可以看出,他们希望招到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但对"最优秀"并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评判标准,这给局外人一种近似"黑箱"作业的感觉。
哈佛大学每年的录取率大约在9.1%左右,即在22,796名报考的学生中,幸运者只有两千多一点。应该说绝大部分申请者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许你是你所在高中的第一名,但单是美国就有几万所高中,每年将产生几万个高中第一名;也许你SAT考了满分,但往年SAT满分的申请者中,只有不到一半被录取。即使你是你所在州的Presidential Award获得者(美国每个州每年只有两名学生获此荣誉),或者你是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或化学金牌的得主,你也没有把握一定将被哈佛大学录取。
哈佛究竟期望什么样的学生?哈佛的招生实践与另一些名校(如MIT和CalTech)有什么不同?其实,如果你听哈佛招生人员的讲座,认真研读过阅读哈佛的网站和出版物,再深入了解和分析那些申请哈佛大学的成功和失败的情况,特别是通过协助学生具体申请哈佛的详尽过程,对哈佛的录取学生的倾向有一些体会。
体会最深的是哈佛喜欢全面发展(well-rounded)的学生甚于喜欢具某方面天才的学生。哈佛着眼于培养未来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综合素质是这类人物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拿过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金牌,但英语写作只在平均水平之上一点;或者你各科成绩都不错,但在社会活动方面很被动,你可能很顺利被 MIT或CalTech录取,但你可能不被哈佛招生人员喜欢。
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优秀(并不一定要优异)的学业,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和贡献于事业和社会的热情。这几方面中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是致命的。这些东西有的有硬指标可参考(如高中成绩和SAT分数),有的则主要通过申请材料中自己的简述,老师的推荐信,校友的面试等来体现。
第二个体会是哈佛喜欢有创造性的学生甚于喜欢按步就班的学生。不管是学业还是社会活动,一定要有亮点。各门功课平均95分只能说明你聪明而用功。许多门课平均虽然只有93分,但拿过州际或省际某些竞赛的冠军,更说明你有成功的潜能。另外如果你参加学校好几个俱乐部,只说明你兴趣广泛。但如果你主持某个俱乐部后,翻新花样,吸引加入俱乐部的人数翻倍,则表明你有感召力,有创意。
第三个体会是特殊技能(如音乐体育和美术)只有在对哈佛有用时才对录取有帮助。哈佛有许多运动队和乐队,另外有很多社团组织。美国大学很看重这些团体在对外比赛和表演中给学校带来的声誉。所谓常青藤大学联盟(Ivy League Universities)实际上是从校际体育比赛开始的。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些团体每年都需新生补充。如果学校某个体育队或乐队刚好需要某方面的人,而你正好在这方面有特长,你的录取将会较走运。但如果学校不需要或不缺这方面的人材,你即使再拔尖也只是一个普通爱好者而已,对录取帮助也不大。
综上所说,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顺利进入名校,从学业上讲考试成绩优秀只是必要条件,但还远不够,还应通过各种高水平的竞赛来提高自己的学业档次。从社会活动上讲光参与还不够,要在积极参与中体现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创新精神,做出特点,产生亮点。就申请技巧而言,学术成绩优异但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能力不突出的学生,应重点申请类似MIT和CalTech这样的学校。
“爱孩子就不要为他们擦屁股”
管教子女时,父母常遇到孩子行为不良时该怎么对待的情况。是处罚,还是听之任之;是耐心教育,还是得过且过?父母又如何去判断孩子“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及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呢?这方面,我们听到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说法实在太多了。此文告诉你:“让孩子们亲尝行为的后果”,爱孩子就不要为他们擦屁股。
“不为他们擦屁股”并不仅仅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处罚”,有一派的心理学家甚至认为根本不该用“处罚”这个字眼,因为一方面这个字眼太过负面,另一方面“处罚”可能也没法那么有效地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他们用“后果”取代“处罚”,认为任何行为都有后果,后果有正面性的,也有可能是负面性的。大部分的后果是伴随行为而来,或是约定俗成的,像是进食与重量,迟到与考绩间的关系;少部分的后果是由制定制度的人决定的,像是销售业绩与佣金间的关系。这些后果的用意是希望人能保持良好行为,若是尝到行为的苦果能记取前车之鉴,避免再度犯错,就是达到了目的。
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是什么新玩艺。十九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就主张,若孩子们打烂了窗户的玻璃,就让他们站在窗前,给冷风好好吹一吹,感觉一下没有玻璃挡住寒风的滋味。这一方法被广泛用在英国传统的寄宿制男校教化那些男孩子如何变成绅士的过程中:因为那儿的孩子们或踢球,或打闹,常常有意无意地对着教室的玻璃踢,或破坏公用设施发泄一种青春期的骚动。所以,如果不良行为没有负面后果,一般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行为问题。纽约市大停电的时候,一片漆黑,人做坏事没法找到证据,许多人就在那个时候又偷又抢,人性丑陋的一面表露无遗。
当然有些人自律严谨,心里有把尺,不会逾矩。但是这种特质若不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话,很少会在成年之后,自然衍生出来;除非一个人幡然悔改,使得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完全转变。
然而,有些不良行为并非每次都尝到恶果,因此造成人们在尝到后果时只会抱怨,并不见得会省察自己。大部份的人开车都有超速的经验,被警察拦下来开罚单时,不会想到从前有多么侥幸,只会认为自己这次特别倒霉;然后循规蹈矩了一阵子,又故态复萌。但如果每个路口都装了隐藏的相机,一不守规矩,自动照下照片,罚单送上家门,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循规蹈矩?即使有,这种现象也相当少见。
学习心理学认为,行为建立之后,若继续不断不定时地给与奖励或报酬,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变成习惯。赌博如果是次次输,大概不会有砍断手指的赌徒。就是有赢、有输,人们才会不断地想法翻本。当然这只是用浅显的道理来解释后果如何影响行为。要建立良好的行为,在行为建立的初期,逢好行为必奖赏、鼓励;到行为成为模式之后,可以不定期的奖赏、鼓励,那么良好的行为或可继续保持下去。
至于不良行为出现时,若每次必尝痛苦的后果,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痛,当事人因此不敢再重蹈覆辙。怕就怕在出事时,有人解救危难,可能令当事人产生这样的心态:既然这次有“贵人相助”,下次可能就不会那么惨,没关系,再试试自己的运气吧!
有个母亲要孩子把玩具收好,不要乱扔,还说如果妈妈看到玩具丢在客厅时,一定把玩具丢掉,孩子保证一定好好收拾自己的玩具。有天不知怎么搞的,他把一个最名贵、值好几百美元的玩具扔在客厅里,妈妈看到后立刻丢到垃圾桶。孩子好伤心,直说下次不敢了,但妈妈还是不让他捡回来。当笔者演讲时,问家长们在相同状况中会怎么处理,许多家长都说会把玩具藏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给孩子玩,毕竟丢掉价值不菲的玩具太可惜。我虽然不赞成动辄给孩子买这么贵的玩具,但却佩服她的铁血手腕,想必,这一来孩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一定会改掉了。当然,教导孩子宽容、原谅很重要,然而,若每次遇事,就为他们收拾残局,宽容或原谅原属特例反而变成了惯例,孩子可能根本就不会在乎自己的不良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那些遇事能拖则拖,甚或拖到最后一秒钟,还是“皇帝不急”的人,若每次在紧要关头都能化险为夷,而且在做事情时,肾上腺素的亢奋给自己一种有效率、罩得住、洋洋得意的感觉,要这种人改变行为模式,简直是不可能。因为他们并没有经历到这种坏习惯的后果。但是如果有这么一次,因为拖的缘故,错过了一生难得一见的机会,那么改变才可能发生。不然的话,别人怎么劝,都没用。
把“行为有后果”这个观念运用到管教子女的原则上,作父母的让子女知道自己言而有信、言出必行,那么管教的挑战已解决了一大半。常常看到父母亲在家里甚或公众场合数数字,多半是数到三。倒不是有人数学不好,需要父母耳提面命,而是在数三以前,父母常说“你再不听话,我就要……我现在数到三,一、二、二点一、二点二……”有时小公主、小王子连眼皮都不抬一下,作父母的受不了挫折,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总是要教训孩子一下,打了下去,旁边的人大喊:“虐待儿童!”,搞得父母亲和孩子两败俱伤,落荒而逃。何苦这样呢?倒不如让孩子亲尝一下行为的后果,此时的苦头也许就是将来的财富。
各位博友,朋友送来一文,贴于此,供阅读、讨论、思考。
------- Kimball
孩子,我想当一个富豪的妈妈、、、、、、
-----中国教育与犹太教育的比较
1992 年,当我辗转回到以色列的时候,13岁的老大、 12 岁的老二和10岁的小女儿都还暂时留在中国。选择在那时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穷途末路: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里生下了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我们,12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长大后,我在上海铜厂当体力女工。结婚生下 3个孩子后,丈夫离我们而去。留在上海,满眼都是痛苦的回忆。正好那时中以正式建交,怀着一种逃避的心情,我成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我不懂得那里的语言 (父亲教的古希伯莱语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 ) ,不懂得移民优惠政策 ( 新移民可以有一笔安家费),在特拉维夫的大街上,我压根不知道怎样才能生存下去。
我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 3 个月的生活开支,我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还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边。我苦攻希伯莱语,学最基本的生活语言,然后,我在路边摆了个投资最小的小摊卖春卷。
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 1 谢克尔兑换人民币2 块钱,更小的币值是雅戈洛,1 谢克尔等于100 雅戈洛。我的春卷小摊,每天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当我的小摊生意慢慢稳定下来以后, 1993年 5月,我把 3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做着我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我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卖春卷。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卷摊,我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馄饨下面条。
一天,当3 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我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 "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里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 "然后,邻居转过头训斥我:“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邻居的话很伤人,我和老大都很难受,回家后,我安慰老大: " 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可是,老大说: "也许,她说得没错。妈妈,让我试着去照顾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祷日,孩子们中午就放学了。来到我的小摊,老大坐在我旁边,学着我的样子把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馅,卷成成品,然后入油锅去炸。他的动作一开始有些笨拙,但是后来越来越熟练 ……
老大身上的转变大得连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帮我做春卷,他还提出由他们带做好的春卷去学校卖给同学。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带 20 个春卷去学校,放学回来的时候,会把每人10 谢克尔的卖春卷收入全部上交给我。我觉得很心酸,让他们小小年龄就要担起生活的担子。可是,他们没有表现出我想象的那种委屈,他们说他们慢慢开始喜欢这种赚钱的感觉了。
邻居太太经常来跟我聊天,告诉我正规的犹太家庭应该如何运作,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犹太人从来不觉得赚钱是一个需要到达一定年龄才能开展的活动,与中国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一样,他们始终觉得"赚钱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邻居太太告诉我,在犹太家庭里,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手段比较残酷,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但是,孩子们在学校也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他们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这种犹太法则。于是,我决定改变以前在国内对孩子们的习惯,试着培养他们成为犹太人。
首先,我们家确立了有偿生活机制,家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无偿使用,包括我这个母亲提供的餐食和服务。在家吃一顿饭,需要支付给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 在收取费用的同时,我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我以每个春卷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来以后,我得知 3 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较老实,按照老价钱, 50雅戈洛一个零售,赚到了 400 雅戈洛;老二则使用了批发手段,40 雅戈洛一个直接将春卷全部卖给了学校餐厅,尽管只有 200雅戈洛的利润,但他告诉我餐厅同意每天让他送 100 个春卷去;老大的方式比较出人意料,他在学校举办了一个 "带你走进中国 " 的讲座,由他主讲中国国内的见闻,讲座的噱头就在于可以免费品尝美味的中国春卷,但是需要买入场券,每人 10 雅戈洛,每个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 10份,他接待了 200 个听众,入场券收入 2000雅戈洛,在上缴学校 500 雅戈洛的场地费用后,利润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内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经营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真的没有料到,只在短短数日之间,以前只会黏着我撒娇的孩子就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小犹太商人。
他们的学业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 —— 老师授课的内容很对他们胃口,因为没有奉献精神之类的说教。 老师问过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对于这个问题,回答"钱"或"宝石"是不对的。这是因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失去。正确的答案是"教育"。 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着,教育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他们很赞赏老师说的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将来成为富翁,就学好眼前的东西,它们将来都会大有用处的……"
当老大在法律课上学习了移民法后,他告诉我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应该可以去移民局领取安家费。我半信半疑去了,结果一下领回了 6000 谢克尔的安家费,这对我们一家来说可是一笔了不得的财产。然后,老大跟我说因为他给我提供了信息,我应该付给他 10%的酬金。我犹豫很久,终于决定把600谢克尔这笔大钱给他,他拿到钱后,给我和弟弟妹妹都买了很漂亮的礼物,剩下的钱,他说他会拿去变成更多的钱。
老大用这笔酬金邮购了一批在国内很便宜的文具,然后去学校进行售卖,利润再投入继续进货, 1 年以后,他户头上的金额就已经超过了 2000 谢克尔。尽管老大很会赚钱,但在实际上,老二比他更能领会犹太法则的精髓 —— 犹太人共同的一点是,从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钱的行业,从事其它人不做的、无须花钱和投资的工作。当老大在利用国内的资源赚钱的时候,老二也在如此做着,不过,他赚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领域的利润 —— 老二以他 14 岁的年龄和文笔,竟然在报纸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专门介绍上海的风土人情,每周交稿 2 篇,每篇 1000 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为比较矜持,也没有展露出赚钱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犹太人对生活的乐观和优雅。她学会了煮茶和做点心,每天晚上,她会精心煮一壶红茶,配上她自创的口味不同的点心,一家人围坐下来边吃边聊天 ——老三的点心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两个哥哥都很喜欢。不过,这些点心不是免费的,两个哥哥支付的点心费用,刨开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给我的费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润。
当我们家的资金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一家4口合资开办了我们家的中国餐厅。我占 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当我们家的餐厅越来越有名的时候,我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当我获得拉宾的接见后,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希伯莱文,再加上我的母语中文,我最后被以色列国家钻石公司邀请担任驻中国首席代表。
当我回国任职的时候,孩子们也跟随我一起回到了中国,有了中国孩子作为比较对象之后,我方才发觉我的孩子成长得比我想象的还要优秀 —— 在回国之前,每个孩子都去购买了很多以色列产的物品。回国之后,老师来找我了,她说我的孩子在校园推销来自以色列的商品,从饰品到民族服装甚至到子弹壳无所不有,她建议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我告诉她,我无权干涉我孩子的行为,这是他们赚取他们学费的方式—— 因为,我已经不再负责他们的所有学习费用。老师的眼睛顿时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这样月薪 5000美元的母亲竟然会不给孩子学费。我请她品尝一下女儿做的在家售价 2块钱一个的小点心,微笑着告诉她: "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几年以来,学会犹太法则的产物,我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成为优秀的人才……"
在随后的高考中,老大进入了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他说他要成为专业的旅游人才,然后去以色列开办自己的旅游公司,垄断经营中国游;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说他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资和奉献的前提下赚取利润;老三说她会去学中国厨艺,当一个顶级的糕点师,然后去开办全以色列最好的糕点店……
回国以后,我发觉很多中国父母都活在一种左右摇摆的矛盾心态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大富翁,却又似乎害怕孩子过早地沉迷于金钱—— 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个幸福的家庭,却又害怕孩子现在会早恋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叶公好龙 ——犹太人用敲击金币的声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学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中国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无比,但却从来不肯挑明这个话题。这句话很难说吗?其实只是简单的一句:"孩子,我想当一个富豪的妈妈……"
姚明与李小双
在NBA打球,身高2米26的姚明应该是顶尖篮球人才了吧:在美国,他多次入选NBA全明星阵容,是〈〈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在中国,他是“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大上海的城市名片,上海市总工会推荐的全国劳模。
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自由体操冠军李小双,身高1米61,则是体操界的旷世奇才:奥运会决赛场上的“踺子后手翻接团身后空翻三周”落地,除了他能做成功,迄今还找不出第二人,李小双也凭此获得了奥运会冠军。
让我们把他们俩换个位置,让2.26的姚明去练体操,1.61的李小双练篮球。2.26的姚明连跳都跳不起来,更不用说在空中翻跟斗了,而1.61的李小双要是打篮球的话,普通人都可以盖他的帽了。如果用翻跟斗来作为评判体育人才的标准,那姚明就不是人才了;如果用扣篮、盖帽这个标准,那李小双又变成白痴了。所以,人才的标准要多元化,也一定是多元化的。
可就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在中国教育实践中贯彻起来就比登天还难。前几日,我在北京一个朋友处,得知她女儿又做“错”题了。那是一道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题,题目是这样的:“请问,8前面的那个数是几?”
老师的标准答案是:7。朋友的孩子答的是9,当然被判错了。孩子不得其解,晚上回家后就问他那在海外留学并获博士学位,现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学任教的博士妈妈。妈妈的回答也是9。于是,孩子大叫“妈妈,你错了。”
妈妈很困惑:“1、2、3、4、5、6、7、8、9,8前面的数不应该是9吗?为什么会是错的?” 孩子说:“我们老师说8前面的数应该是7,8后面的数才应该是9。”   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大家理解的“前后顺序”是不一样的。妈妈毕竟受过高等教育,明白“8前面的那个数是几”的问题可以有两个答案:7和9。可是,学校老师却武断且粗暴地只给孩子们一个答案,还把它说成“标准答案”,把另外一个也是正确的却判为“错误的”,全然不顾孩子们困惑的眼神、、、、、、
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一滴水见太阳,上面的例子其实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可能都遇到过,都可能有那位妈妈的感受,即:用唯一的所谓“标准答案”去规范、限制本来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如此,又谈何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不是病了?这样的教育制度可否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人才,又能否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成人呢?
于是,我想起了姚明和李小双,也想到中国体育界与教育界对人才认识和培养的差异。按照中国教育界认识和培养人才的惯例,姚明和李小双应该是既不练篮球,也不练体操,而都练中国的国球--- 乒乓球。倘若如此,诸位看官认为他们能有今天吗?
再富也要"穷"孩子:谈谈培养新贵族
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最早的“贵族”概念来自毛时代,具贬义。1979年版的《辞海》对“贵族”一词的解释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阶层……他们主要是皇室的亲族子弟和功臣。贵族享有各特权,直接掌握国家政权,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这一概念强调了血统和特权,由于血统而享有特权,可以“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
而今铺天盖地的房地产、消费品的广告中,“贵族”一词出现频率也不低,当然应该不含贬义。不过,在强调“成功人士入住”、“独家拥有”种种便利和特权的字眼背后,“贵族”的含义不脱“血统”和“特权”的窠臼,尽管这“血统”往往是上一代人的努力而致。
也许是社会制度使然,英文中与“贵族”对应的词,无论是aristocracy还是nobility 均不含贬义,相反,倒是褒义居上。无论是Oxford还是Webster,词典中对“贵族”的解释不仅涉及社会“高层”,还指“各阶层最优秀分子”,以及“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并有“很高的道德品质或理想”,“卓越的能力”,“气势恢弘”等语。
这两种“贵族观”好象在教育上颇有体现。曾陪一位朋友参观英国的包括伊顿公学在内的顶尖“贵族”学校,他大发感慨:在皇子和王公大臣子弟云集的贵族学校里,学生睡的是硬板床,寒冷的冬天穿短裤,需要参加长达一年的军训,全世界不少富豪花重金送子弟去受这份罪。反观他自己孩子在南方某城市上的贵族学校,学生宿舍格外舒适,有保姆定时打扫收拾。他当时感慨说:“我们的孩子,富贵能过几代?”
人家的资本主义已经发达太久,因而在接班人培养方面自然经验丰富一些。不过,如果说中国历史上贵族阶层都是骄奢淫逸,我也持怀疑态度。我非专攻历史,但读书中见过清朝皇子的课程表,六岁(五周岁)起读书,每日寅刻(凌晨3-5点)入书房,至下午,然后演练骑射武功。只有农历元旦停学一日,其余寒暑不辍。即使是除夕,也只是提前退学而已。五周岁的孩子便能“连发五矢,中一鹿,四兔”。溥仪回忆录中,也对他幼时的功课作了详细记载。由此想到在那里看过英国王子的课程表,也是包括多种语言、击剑、跳伞、驾驶飞机等等在我们看来很危险的运动的。
无论是王室还是当今资产阶级,我想让子弟学习如许课程,决不仅仅是为了在骑射或危险项目中一显身手。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磨练孩子的心志和品性。曾有个朋友,津津乐道地告诉大家她的幼小的孩子如何挑剔家里两个保姆的仪态。她说:“我小时候太苦了,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我小时侯受过的罪,我不会让我儿子尝到一点点。”我说:“那你奋斗的快乐,实现自己的喜悦,你儿子也不会尝到一点点。”也有一个朋友,总想把自己的儿子送回老家,因为他欣赏自己的成功之路,希望儿子能重复。可是,他可能忘了,苦难对有些人来说是成功的垫脚石,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万丈深渊。他从穷乡僻壤来到繁华的大城市,仍不失自强自信的风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父母在当地作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父亲从小带他见识各种场面的培养。今天,祖父母已垂垂老矣,如何担当培养孙子的重任?
无须讳言,由于父母的资源不同,某些孩子由于出生背景而有可能获得特权。但最关键的是,这特权包括什么。有些人的特权是闲逸和安稳的生活。但对我来说,我更希望用我的有限资源,给我的孩子更多的机会,学习的机会,磨练的机会,体验的机会,发现知性的喜悦的机会。
我心目中的“贵族”,应该是有担待的人,是承担责任的人,是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人。社会的每个阶层,都会出现这样的人,但对于资源更丰富的父母来说,他们应该更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可是,为孩子做出怎样的选择,却是考验父母的新课题。
新版“丑小鸭”:21岁的北京小伙成为130年美国名校的校董
施文在北京时,是个连区重点中学都没考上的学生。1999年4月16岁时,他随父亲施安恂到了美国,住在密歇根州。他们是新移民又没什么钱,进不了质高价贵的私立中学,就选择了住处附近的一所公立学校。施文刚来听不懂英文,还得上该校专门为新移民开的英语辅导班。
但施文的爸爸施安恂是个有远见,对美国教育制度相当了解的人,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儿子。为此,俩父子一起制定了一个“扬长策略”。其一就是在中学多修“大学先修课”(Advanced Placement,AP) 课。原来,美国一些中学把大学的课程拿到高中来上,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修读,中学生选修AP课程既可为成功升读一流大学增添砝码, (美国一流大学在招生时十分看重中学生是否选修,以及选修了多少大学先修课),升入大学后又可以用AP课抵掉一定的大学学分,学生很可能在三年内就拿到学士学位,省时省钱。虽然施文在国内读的是普通中学,但中国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的学习深度和难度普遍超过美国中学。所以,施安恂就要求施文尽力发挥中国学生的优势,在中学时就多修读数、理方面的AP课。
其二是鼓励施文参加各种各样的数、理竞赛,并从各个渠道,向各种机构包括大学、企业申请奖学金。施安恂日复一日地大量收集全美各种中学生数、理竞赛及有关奖学金的资料信息,并协助施文申请。他一开始就对儿子交底“我们是新移民,经济条件有限,所以你的大学费用主要靠你自己学得出类拔萃,争取多多得到奖学金来解决”。其实,施安恂很清楚申请的难度,但从不在儿子面前流露,更不会轻言放弃,因为他希望施文通过这样的申请过程,亲身体会“敢于尝试”的意义,做到“不以成败论英雄”。 他认为家长当然不能让孩子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但一定要关心孩子的进步,协助他找到方向。
策略之三是不避短,甚至还要自暴其短。美国高中的某些科目,如美国历史、文学、艺术、经济等,对英语的要求较高,施文没有相应基础和文化背景,不仅没有什么长处可以发挥,还尽显劣势,学起来很困难。但施安恂要求施文不惜从慢班读起 (美国高中一般都把课程分成快班、慢班、荣誉班,成绩好的孩子经自己申请老师推荐后可上荣誉班,上荣誉班在计算排名或者计算总分时会加分),也一定要修读这些课。因为美国各大学的招生办在招生时,非常注重申请人所选修的课程范围,他们往往透过这些选修课程,去分析申请人选修的动机和心理﹕如果学生的成绩单显示他的数理成绩很好,而他选的又都是数理科目,大学招生办就会认为该学生“兴趣狭窄,不敢挑战自己”,意图藏拙。
施安恂认为上慢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都在慢班呆着,或者是从荣誉班、快班掉到了慢班。因为大学招生办在审核申请人的材料时,除了选修科目和成绩外,还看申请人学习成绩的发展趋势:是往上走,还是走下坡路?如果往上走,高中四年每年的曲线是怎样分布的?大学招生办希望通过分析这样的曲线了解每个申请人的学习潜力,及升入大学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于全面发展和数理方面的突出优势,包括参加多项竞赛并获奖,施文获得全额奖学金并进入美国著名的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生物医学专业学习。在那里,施文只用三年就修完了全部课程,并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被《今日美国》选为优秀大学生,连续不断获得各种奖学金和荣誉,如布什总统签发的服务奖,Woodrow Wilson Fellow 学者奖,马丁–路德–金“勇气与服务奖”,马里兰州州长义工奖。
2003年11月,施文更荣获了享誉世界的罗德学人奖学金 (Rhodes Scholar),直接赴牛津大学攻读“分子细胞的信号传达”生物博士学位。罗德学人奖学金的崇高地位世界闻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于60年代从耶鲁大学获该奖赴牛津大学进修。
更令人称奇的是,2004年6月,当施文从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毕业时,旋即作为毕业优秀校友,透过提名和全校师生投票及董事会遴选委员交叉询问后,被选为该校董事,任期四年,2004年7月1日交接。
这就是施文的传奇故事,一个1999年从北京一所普通中学赴美国念高中,经不懈努力,获得全额奖学金入读著名私立大学最著名专业的北京男孩的故事;一个刚到美国时说英语都脸红,三年却读完了全部大学课程,并在毕业前获得罗德学人奖学金直接赴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年轻人的故事;一个赴美还不到五年的新移民,却获全校师生投票和校董遴选委员会层层筛选,通过了七名教授委员会同时进行的严格交叉询问,成为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校董事会成员的传奇。每一年,施文都以跳跃的速度成长,他认为最重要的不过是“相信自己、发挥长处”,而父亲对他的鼓励和帮助,也是“至关重要的”。
您从施文的故事里悟出了什么?
请谁为你写推荐信?
在西方国家,无论是上学读书,还是找工作,都需要推荐人,哪怕是租房子住也得要推荐人。一流大学都要求申请者提供至少两封高中老师的推荐信,有些甚至明确规定必须是申请者的高中老师,而且必须一个是文科教师,另一个是理科教师。
有的学校更绝:哈佛大学除了要求两封高中老师的推荐信外,还鼓励申请者提交一封某个熟悉你的大人的推荐信,这个“熟悉你的大人”可以是邻居、亲戚、朋友、保姆、小学老师等等。达特茅斯学院甚至要求申请者提供一封“同龄人的推荐信”。
一般来说,申请读书的学校越出名,推荐人也要越有份量。于是,许多有关系的人,都喜欢请名人给自己写推荐信,比如参议员、众议员、校董事会成员等。那么,中国学生呢?
有一位在澳洲读中学,却有意报读美国名校纽约大学的中国学生梁一亮,他的别出心裁的推荐信,据说感动了纽约大学招生办每一位读过这封信的人。
梁一亮17岁时还是江苏的一名职业高中学生,别说去澳洲留学,就是澳洲在哪儿都不是很清楚。看着高高大大的孩子,他的父母很为他的将来发愁: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一个职业高中的孩子,在未来的择业竞争中怎么办呢?父母商量后认为梁一亮虽然在中国被打入另类,进了职业高中,但个性要强也不孤僻,与同学朋友也能融洽相处,敢想敢干颇有主见。于是决定节衣缩食,再给梁一亮一次机会,送他去澳洲读书。
梁一亮到澳洲后的第二个月就开始了打工生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学校附近的加油站帮人洗车和加油。也就在那儿,梁一亮与加油站另一位工人 ---- 一位来自柬埔寨的五十多岁的难民,交上了朋友,两人成了忘年交。梁一亮年轻,头脑灵活,找短期零工比较容易,他后来还打过很多份工,有侍应生、推销员、看孩子、教中文、买卖二手电脑等,但他那位忘年交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不过,梁一亮总是惦记着他,一有合适的工作机会总是为他介绍。
梁一亮后来经过不解的努力,不仅国际预科考试考得非常好,而且还成为维多利亚州下议院唯一一位华裔议员的竞选助理。梁一亮日渐对经济学感兴趣,他很想去纽约这个国际金融心脏浸润历练一番,于是他申请了全美综合大学龙虎榜排名30位左右的纽约大学。每个人都认为梁一亮一定会请那位议员帮他写推荐信,但梁一亮出人意料地选了那位在加油站当了许多年加油工的忘年交朋友。那位柬埔寨难民没什么文化,连英语也不太会说。从严格意义上说,他的推荐信非常糟糕,语法不通,有些句子还辞不达意。但是,老加油工的推荐信告诉人们:不管梁一亮作了议员助理,还是原先与他一起在加油站洗车、加油,对他和他的一家的关心一直没变,也很尊重他,和他一起商量如何可以更快、更节水地洗车,让他在洗车中也能够有一种满足感、、、、、、
据说,这封信感动了每一位读过它的人,纽约大学招生办的人甚至是含着泪读完这封文法不太通,但朴实无华的推荐信。最后,梁一亮如愿以偿地成为纽约大学的学生。
梁一亮的确独具匠心。这位曾经是中国职业高中的学生,敢于舍弃州议员,去选一位柬埔寨难民出生的澳大利亚加油站加油工人给自己写推荐信,光是这份胆识和气魄,就足以让名牌大学怦然心动了。也许在高中生的眼里,州议员高不可攀,但在纽约大学招生官员的眼里,一个澳洲维多利亚州的州议员不过尔尔,而写推荐信的加油工,恐怕是百年不遇,因此梁一亮的选择才有异峰突起、奇兵乍现的效果。
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
你会"臭美"吗?
1999年,一位名叫James Uffindell的牛津大学学生,创办了一家名为Oxbridge的公司,专门教世界各地申请入读牛津、剑桥的学子们“臭美”和“显摆”。即重新设计和包装自己。结果,经他们手成功入读这两所世界名校的比例比自个儿申请的收生率足足高了四倍以上。一时间,Oxbridge 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让我们看看Oxbridge是如何帮助一个名叫莱布尼尔的学生申请剑桥大学的。莱布尼尔的平时成绩挺不错,A-level考试考了三个A和一个B+。这样的分数虽然够上剑桥,但一点把握也没有,甚至单凭这个成绩可能连剑桥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于是,莱布尼尔聘请了Uffindell来做他的申请顾问。
在全面、细致分析了莱布尼尔自己所做的申请材料后,Uffindell发现在学业方面莱布尼尔是一流的,但也不是特别突出,而在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方面,他都非常薄弱:除了在学校乐队演奏电子琴外,莱布尼尔既不参加什么体育活动,也没有任何义工和社会活动记录。就莱布尼尔自己所做的申请材料看,明摆着是一条不大不小的“书虫”。
Uffindell任务不轻,他必须改变莱布尼尔不大不小的“书虫”形象,否则很难进入剑桥大学。经过深入了解、分析、研究,他决定从两个方面去改变莱布尼尔的书呆子形象。首先,他让莱布尼尔在写给大学的个人陈述中写最能反映他自己最突出特点的主题 ---- 爱好阅读,但不是使用“我爱好阅读,每天一定要读上多少多少页”这类简单陈述句,而是使用具体的例子,用几个小故事从侧面来反映。故事越平常,越富有生活气息就越好。比如怎样因为酷爱巴尔扎克的作品,晚上关灯后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读书而被父母训斥一顿;或是每年图书馆的罚款总要交好几十元,每年买书的钱总是零花钱中最大的开销;或是屋里书架有一次因为书放得太多而突然倒塌差点砸断手腕,而莱布尼尔第一个反映不是喊痛而是抢救那些书、、、、、、
如此,既表现出莱布尼尔的最大特点,而且展现出他的写作才能,生动有趣,可信度也大得多。通过这样的陈述,莱布尼尔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热爱阅读的文学青年,而不是一个呆气十足的“书呆子”。
其次,莱布尼尔曾经在中四时,曾设计了一个帮助成绩落后同学学习数学的电脑软件,并有一定的实际效果。非常可惜的是,他的老师、父母、学校的学生顾问都没有抓住这件事使之继续发展。但是,这件事本身,表明莱布尼尔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脱离实际远离社会的书呆子,而是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帮助弱者的热心人。
经过这么一“包装”、一“改造”,莱布尼尔一扫身上的“书虫”气息,而且不乏幽默感。结果,剑桥录取了他。
造假是犯罪行为,绝不能姑息!但本身有这个特点,申请大学时未能发掘起来,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犯罪”,至少是一种浪费,是埋没自己。根据申请人的材料和大学“需要”,设计和重新包装申请材料,使之触动大学招生部门的神经,结果申请人还是同一个人,材料也是原有真实材料,但结果完全两样。这里的关键就是了解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教会客户“适时适当的臭美”,包装和推销自己。
包装、推销似乎总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包装就像一个人的衣着,折射出人的性格、爱好、气质和职业;推销更是一种表达和沟通能力,不论你是怎样一个优秀的学生,也不论你取得多么优秀的成绩,不会推销,无法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欣赏,那也几乎等于失败。Oxbridge的商业秘密,就是帮助申请人凸显了每一份申请材料中的重心和亮丽之处。
这其中,我们还要注意增大语言表达中的信息量。比如,具体的描述和比较就远远要比泛泛而谈更有信息:说自己获得“某某竞赛中一等奖”,远远不如说自己是“参加竞赛活动中的多少人中的第几名”来的简单明了信息丰富,因为招生人员对某某竞赛有多大规模,多少人参加等根本没有概念。
我们常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是说“没有米”的情况。但是,更多的时候不仅有“米”,还有许多“干货”,就是不会做。说到底,申请外国学校,首先要了解客人的口味是什么(学校想招收什么样的人),其次是发现自己的“干货”在哪里(自己所能满足或达到学校要求的强项是什么),然后再考虑自己是否能做出合口味的饭菜。
你会回答这些问题吗?
“癞蛤蟆是否有听觉?试证明之。”“试说出一种根源在外太空的东西,并为你的理论作一完整的辩解。”“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并写一个故事: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经验。注意,故事须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翁全集。”
答不出来?那么你可能跨不进世界一些顶尖大学的门槛了!因为上述问题皆为当今世界若干所顶尖大学在面试学生时的考题。太过刁钻?不错,是有些刁钻,但为了真正招收到最有创意的学生,比上述刁钻得多的面试题也有的是。原因无他,世界上申请入读顶尖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全都拥有一等一的成绩,良好的课外活动表现,乃至优良的品德,至少看起来和认真评估都是这样子。为了选出真正的好苗子,大学的面试也就越来越重视创意、逻辑和应变能力。因为这类题目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相反,答案一定丰富多彩的。
比如,2003年牛津的一道面试题是:假如钱不能使人快乐,为什么人们仍然希望经济继续增长?剑桥大学化学系2004年的一道面试题是“当你煎鸡蛋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工程系的考题是“飞机能否反转来飞”,地球科学系的考题是“地球上所有水的真正质量是多少”。
据考证,上述以刁钻古怪问题考核学生的风气,酝酿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题是“你刚完成了300页的自我介绍,请交出第217页”。此考题经媒体大肆报道后,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学校也满意以此法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引发其他大学争相效仿,如霍普金斯大学就要求学生写一篇“利用铁丝、汽车贴纸、蛋糕盒和木工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文章”,康乃尔大学则要学生“假设自己是杂志编辑,为2010年元旦撰写封面故事”。
为什么刁钻古怪考题可以在世界顶尖大学的入学考试中问蔚然成风?芝加哥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奥尼尔的回答也许是个答案:他认为刁钻问题能刺激学生思维,因而会产生富想象力和有趣的答案,老师阅卷不再烦闷。而芝加哥大学学生拉瑟尔的回答,可能从另一方面揭示了顶尖大学为争夺精英学生孜孜不倦的努力。拉瑟尔本来无意申报芝加哥大学,但当她从网上看到芝大给学生的考题———为一个电视节目撰写计划书,其中要提及一出德国歌剧、费密(物理学家)的私人教师、凡高那只被割下的耳朵等,不禁大笑,并决定将芝加哥大学作为首选,因为拉瑟尔觉得芝大能给她另类的世界观。
现在,大学在面试中注入新元素之风也吹到了中国。比如,北大、清华在香港地区招生时,香港学生在面试时遇到的题目不仅涵盖数学推理、逻辑、物理,还涉及到天文、智力等。如:在一系列数字中间有几个“空档”,面试者要推理出“空档”应该是什么数字;宇宙是怎么开始的?溜冰与滚轴溜冰的原理有何分别?地球的质量有多少?一个圆球左右均系上一条线,然后悬垂起来,若以不同力度在线的底端拉扯,哪条线会先断开?
此外还有视觉能力题,如要求面试者按先后次序,抽走11条纵横重迭、颜色不同的线。负责面试的教授说,这类面试题目考察的是学生的表达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学生只要充分表现自己就可以了,不用准备。每位学生都有15分钟左右的面试时间,由3位教授提问。
不过,对比北大、清华的面试题和国外大学的面试题,发现前者一本正经,而后者颇有一味挖空心思制作“搞笑”题目的倾向,什么邪题都有,学校、老师和考生都挺幽默,个中差异发人深省。
在美国读大学需要的几种能力
昨天晚上,一个女孩打电话给我说,不想考国内大学了,想去美国大学读本科。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不知道。我问她想读什么专业,她说什么专业好就业,容易赚钱,就读什么。我问她对美国大学本科了解多少,她说不了解。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美国大学就是优秀教育的代名词。其实不然。美国最顶尖的25所大学,可以好不夸张地说,那就是世界最优秀的25所大学。但是,美国同样有极为糟糕的学校,甚至以性、玩乐而著称。所以,不同的人对优秀有不同的标准。如果拥有充分的信息,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和决定。但是,有些信息在跨越不同文化时被扭曲了。这篇博客试图把它们中的一些扭回来。
“怎么是历史专业?”
在国内的大学,历史专业是哲学、政治学、宗教学、人类学等著名冷门专业之一。人们心目中,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不但范围小,而且难度大,通俗点说“读了这些专业基本没戏”,所以不该去读。有人很容易就把这种想法延伸到美国,认为美国大学的历史专业也一样不受欢迎。所以,每每跟朋友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最难进的专业是历史时,都会遇见诧异的目光。这种跨文化的不理解很正常,就像美国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大学生还要军训一样正常,一样诧异。
在美国社会,历史专业是最受欢迎最吃香的本科专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历史专业的毕业生的平均收入要超过经济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甚至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很多美国大学里,历史专业都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专业。在美国,历史专业学生毕业后有很多选择。其中一部分去了法学院,之后便成为律师----美国最挣钱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有人去了商学院读MBA,就像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在耶鲁大学本科的专业就是历史,然后去了哈佛读MBA。历史专业毕业生如果申请研究生院,可以学习几乎任何一个专业包括理工科,有人甚至申请去读了医学院,后来成了医生。而且,各个大学院系等都非常欢迎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因为美国大学的历史专业的要求非常高,也就是非常难读的一个专业。读历史的学生会有很多的阅读和写作,有时候两三天会要求你看完一本几百页的历史书,隔三差五要写几十页的论文,而且似乎永远也写不完。
这就决定了美国的历史专业对于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能力的培养特别有帮助。简单说,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地阅读,批判性地评估和思考以及清晰并有说服力地表达。而这个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美国社会所特别推崇的,是美国人认为的人才优秀的标准之一(这又何尝不是全球化社会对人才的普遍要求呢?)。培养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美国上千所包括哈佛、耶鲁在内大学共同的核心教育目标。总而言之,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推崇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而美国大学的历史专业在美国人的眼里是最能培养这种能力的专业。那么,历史专业在美国自然就很热门。
从上面这个逻辑,我们很简单地可以推断出,在美国大学里,只要被美国人认为对培养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的专业都会不同程度地成为最受欢迎专业之一。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人这么喜欢读历史、政治、哲学这些在国内非常冷门的专业,根本原因就是不同文化的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取向。
“美国大学重视写作?没问题,我高中时作文一直高分…”
很多人会觉得上面这个推理很对。因为他们默认两国对写作的理解是一致的。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错误的。美国大学对写作优秀的标准是不同于国内的。美国大学把写作和文学写作分开。他们认为非文学性写作,比如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个人陈述写作等,就是用平实清楚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你的观点、思想,或说明一个问题等。对于这样的文章,一些我们熟悉的写作修辞手法和花哨的语言便无用武之地。那些写作中感人的抒情很可能使一篇文章在国内语文考试中被认为是佳作,但在美国大学的非文学性写作中,这些抒情等手法却很有可能被认为是败笔,是必须删除的多余部分。
而按照美国大学优秀文章的标准,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逻辑思维能力。其实,英语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注重逻辑的语言。用这种语言进行写作,逻辑思维能力也就必然成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在美国大学,被认为优秀的非文学性写作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必然非常严密和清晰,不会有多余的语言,不会有笼统的表达。一般也不可能找到任何抒情的文字,文中的任何观点意见除了公认的事实外必须有事实依据或者逻辑论证来支持这种观点和思想。就拿比喻来说,在国内我们受到的教育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比喻应该会使你要表达的东西更加生动。这是因为国内的写作教育把文学性写作和非文学性写作结合了起来,而像比喻等技巧又是文学性的写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法。但是,美国大学认为,非文学性写作中的比喻只是把原来简洁明了的表达用一个与表达本质不相关的例子来重复表达。这样一个重复的表达在逻辑上不能够证明原命题,而且,这种用来比喻的例子和原来的要表达的思想之间的相似关系如果没有被论证是不符合学术论文的严密性的要求的。所以这个比喻会被认为是多余的,这样就又不符合美国大学中非文学性写作的简洁要求了。
我迄今都清楚记得刚在一个美国教授门下求学时的“悲惨”。我第一年写的几十篇文章,小到读书报告,大到论文,凡是被动语态几乎都被教授改成了主动语态。一些常用在国内考试作文中为显示水平的复杂句型很多都被教授改拆分成简单明了的短句子。教授们的理由是一致的, 那就是主动语态比被动的更直接,更简练,也就是说主动语态的句子不用读者去兜一个圈子反过来思维,这就使文章更加容易阅读和理解,而且用的词更少。当然,把复杂句子改为简单句子同样是为了这个目的。
简单地说,在国内写文章时,你打一个比方,引用名言等等都可能被认为是好文章。但是在美国大学写论文,你依然按照国内时大家认为的优秀文章标准写的话,你的论文可能就会很糟糕。所以,你一定要弄明白美国大学优秀写作的标准,并且按照这个标准去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大学了,难道不会阅读?”
在美国大学,阅读可以说会占据你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美国大学的学习大致就是听课,回家做阅读,写论文,做研究等。而听课一星期可能就只有3堂50分钟的课,论文和研究也不是天天要做。所以,其实平时大部分的学习就是在做阅读。教授的课程提纲上一般都会告诉你明天上课之前你要读到哪里。有人认为,阅读嘛,就是一个一个字地挨着往下读就行了,没什么难的。也有人会说,阅读就是获得信息,就像在国内考试前把知识点都背下来, 也就是你获得了这些信息。但是在美国大学,阅读不仅仅只有这些。那么他们的阅读到底还要读什么?
我们可以把阅读简单地分成两个层次。一个就是刚才讲的阅读是为了获得信息。有些美国大学里的阅读只要达到这个层次就可以了,比如,舞台设计课里介绍哪一种木材适合做什么材料的阅读。但是,大部分课程特别是社会科学要求的阅读都要达到更深的一层次,那就是读文章的内在逻辑。你不但要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而且更重要的是文章中提出的各种理论的逻辑。比如,在政治学里,西方资本主义的当代主要流派都主张消除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这就可能是你在课本里读到的信息。这也许就像国内常说的知识点。但是,你光知道这个知识点,就是完成了信息的获得,在美国大学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进一步去思考其中的内在逻辑,例如,消除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有利于促进平等,促进平等就会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这样就会使更多的人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而那些资本主义当代流派认为教育会使人更加有效率,更加多产。而有效率和多产的劳动者的增加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那些西方资本主义的当代流派会努力地去消除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上面这些东西就是你要从课本的逻辑里读出来的。你不要需要去背诵,关键是你要学会分析文章的内在逻辑。美国大学考试的时候,一般也不会要你简单地把知识点记住然后向默写一样回答问题,而更多的是要求你学会,比如是政治学的考试,使用政治学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材料中的内在逻辑,并解决问题。当然你对材料内在逻辑的分析可能会出错,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要有教授,为什么每个星期要去上3堂课的原因了。
最后总结一下,美国大学本科要求毕业生具备的四种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条理清晰明了的写作能力,内在逻辑分析的阅读能力,和理解美语思维和美国幽默的沟通能力。简单讲,这4种能力是美国人认为的优秀人才的基本标准。
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後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後妈和後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後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著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邋遢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著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老师: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後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後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後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後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後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後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後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後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後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後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後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此为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你认为这样的老师如何呢?
晶晶在美国学校的日子
晶晶是一个上海学生,在国内读书时常听到她喊“吐了,我要吐了”。问怎么啦?原来是那些语文或历史课的“标准答案”让她背的要吐了。“背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哪!”晶晶常常无助地问她的爸妈。其实,她的父母也为这样的学习感到难过:千千万万中学生脑子里,塞满了这些不经思考只为通过考试,然后便弃之如敝屣的“标准答案”。于是,有了送晶晶出国读书的打算。
在晶晶刚开始上高一的时候,他们抓住了一个去美国的机会送晶晶去了波士顿地区的一所私立中学。他们当然知道,脱离中国教育是一个极大的冒险,毕竟以晶晶的成绩,在国内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还是绰绰有余的,可去了美国,骤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英语教育体系,命运难以逆料。家长让晶晶自己选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走”。
晶晶到美国第四天,首先让家长诧异的,是说不清她上了几年级。原来,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除了课任老师之外,还有一个“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每门课进入哪一个年级学习的建议。结果,晶晶的数学、化学在12年级,英文和美国历史在9年级,法语在8年级 ——— 每一门课,晶晶都在不同的同学们之间“游荡”,她确实搞不清自己是几年级的。
晶晶的爸爸原以为,晶晶在美国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语言,只要语言过关,理科课程有国内的底子,可以“后来者居上”。没学过的课中,最容易的应该是美国历史,“区区200年历史有多少东西呢?”结果,让他大跌眼镜的恰恰是这门“最容易”的美国历史。仅仅十几天过去,晶晶就把美国老师留下的历史作业电邮给她爸爸,晶晶爸爸当场就傻了———美国中学生的历史作业原来是这样的,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这哪能是中学生的作业”呢?比如,作业一:“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3到5页纸,双空行打印,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网络、杂志、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作业二: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的观点:BOOKER T.WASHINGTON(布克·华盛顿)、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马丁·路德·金),MALCOLM X(马尔科姆·X)。要求:在你的论文里,少叙述他们生命的故事(老师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简明扼要地介绍一番,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论文中。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自己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等。
那是晶晶第一次疯狂借书,疯狂阅读,再加上网络搜索,然后是第一次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论文是这么写啊!”作业上交后,也是第一次忐忑不安地等待着美国老师的“判决”。老师的评语是这样的:“哇!极好的努力的结果和论文。你的关于这几个人的联系展开得非常好,准确而且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好样的!”评分:A.
类似这样的“研究写作”还很多,在学完美国南北战争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是:(1)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声明?请解释。(2)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他们在为自由而战?(3)自由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4)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表示在内战后,南方不应被粗鲁地对待。为什么这是一个聪明的政策?请解释。(5)在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做出怎样的概括?
完成这样的作业,对中国大学历史系的学生来说,也挺费劲的。晶晶吃得消吗?晶晶的回答是他们历史也有教科书,但老师上课从来都不讲,都是让自己回家看。他上课有时给我们放录像,讲的东西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作业就是给我们好多材料去读,然后回答问题或找重点,还通过让我们做一些有意思的作业来记住知识。比如自己编单词填词游戏,划时间线,和同伴一起完成地图、海报之类。工作量特别大,但她感觉补上了大量知识漏洞,虽然经常一夜只睡三四个小时,但乐此不疲很有兴趣。
这就是美国中学历史课的学习和作业。所有这些作业,没有需要“背功”的时候,更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获得什么等级的评分,全看你搜集材料的功夫和有没有独特又言之有据的观点———你不必担心“对”还是“错”。
这样的创造性也同样反映在美国的语文(英文)课作业中。比如,晶晶的几篇英文兴趣写作题目和老师的评语如下:(1)本性独白。(老师评语:希望你生活中快乐的时光可以帮助你度过困难的时期)。(2)未解开的疑惑———写一件发生在你或你周围人身上的事,要求是一件让人不敢相信或无法解答的真事,不能是你做梦。(老师评语:你的“令人无法解释”的经历可真是耸人听闻而有趣呀!)(3)书信论文。要求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一件事,可以是两个人来回通信,也可以全是出自一人之手的信,但必须是一组信件,四五封左右。(老师评语:年轻的爱是很美的事。)(4)给校长的一封信。可以反映你对学校的不满或肯定,或问一些你一直想问的问题。校长会读每一封信,然后到班里和你们讨论。(5)诗。写十种不同形式的诗:五行诗,美国五行诗,重复记号诗,HAIKU(一种不押韵的日本抒情诗),离合诗句(就是每一行的第一个字母可以拼成一个单词),字母诗(诗中包括所有的26个字母),政治诗,有形诗,每一节用“若是……但是真的……”、“没有人知道……”为开头的诗。(老师的评语:你做了个非常好的作业,你的诗展示了你过去的很多努力和想法。你的英文每天都有出色的进步,祝你在第二学期幸运!还有,请记住,任何时候你感觉需要聊天,我都会很愿意倾听的)。
这都是一些多么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呀!而老师的评语,会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我的英文老师特别特别好,我很多事都跟他说,我们俩的两次长谈,我都差点哭出来。其实已经哭了,但没让眼泪流下来。”这是晶晶告诉她爸爸的,而他爸爸的眼睛也发热 ———在国内,直至上高一,晶晶竟从没有一次与老师长谈的愿望和机会、、、、、、
如何上美国的牛校:写给申请人及他们的父母
发表于 2006-09-15 00:33:00
靠什么进入世界名校?
西方国家的大学大都拥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这就直接带来了相互间激烈竞争优秀生源的情况,同时,越是优秀的大学就越强调它在录取学生时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而是把每一位申请人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来评判。评判的标准大多是:高中时的学习成绩、公开考试的结果、一技之长、领导才能、义工记录、推荐信以及申请人在填申请表格时写的申请作文等。
当然,不同的大学,侧重点可能不同,但不外乎academic,non-academic, personal traits 三方面,即:学业方面、才艺及课外活动方面、个人素养及品行和特质方面。
先看学业方面。学业是硬指标,包括GPA(学生各个科目的平时成绩记录,General Point Average)和班级排名。这是许多大学在考虑申请者时最看重的一个方面。大学招生人员主要是从三个层面来审核申请者的成绩:一是成绩单上的成绩(用ABCDF字母来表示,连同加减号,可以分出十个等级),二是平均成绩(GPA),三是年级排名。这些数据对于学校的意义都不一样:字母成绩表明在某门课程的水平,成绩平均分数是高中总成绩的总体表现,而班级排名则是与其他班上同学相比时,在班级的位置。
但是,高中有大有小,质量有高有低,所给的分数有松有紧,并且有的实行百分制,有的是ABCDF五级制。如何具有可比性呢?为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大学招生部门通常的做法是,首先要求学校在学生报考大学的申请表上,把学生的学分按照扩弧内的数据(A=4.0;B=3.0;C=2.0;D=1.0;F=0)变化成四点零制,以便比较。其次,为解决不同学校的成绩能够加以比较的问题,许多学校按学生在学校毕业班级的排名来统一计算。但千人大班的第一名与二三十人小班的第一名能相比吗?于是又有了“转换排名分数”。至于如何转换?单独招生的大学,尤其是美国的常春藤都有专门的计算公式,此处不赘言。
再看报考大学的各种公开考试。就美国来说,他们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人们常说的“美国高考”(SAT I , SAT II, ACT等)是美国的一家机构--- ETS主持的“学术水平测验考试”,被众多大学用做比较不同地区、不同高中、不同评分制度的标准。由于是美国大学招生部门惟一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成绩,所以它对录取与否的作用非常大。SAT 又分只考英语和数学的SAT I 和专门考各个单科的SAT II,后者可以多达几十门。一般来说,美国最牛的大学,也只要求申请人提交SAT I 和三门SAT II 的成绩。
至于ACT指得是American College Test,多适用于美国中南部的大学,它的认受性没有SAT那么高。
第三是课外活动。我总是鼓励有志出国读书的学生,要有一技之长并注意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一点对于美国大学招生部门来说,他们非常看重,因为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学生的课外活动可以很多(多到几十种),但不外乎学术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和社区活动这四项。学术性的课外活动包括自然科学、数学、电脑、写作、编辑、辩论等学生社团;娱乐性的有话剧社、合唱团、乐队、舞蹈队、摄影社、桥牌社、少年企业家社等;体育的包括各种运动校队、体操队、啦啦队等。西方许多中小学的各种课外活动都有辅导老师,他们把课外活动作为帮助学生增长才干、适应社会人生的重要措施,经常进行考核。他们认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竞争心理、责任感、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等。他们也相信,课外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很可能将来是学术或政治方面的优秀人物。因此,许多优秀的大学早已把学生课外活动的表现作为大学入学评价标淮之一,有的甚至将学生课外活动表现作为总评分的25%。试想,哪个大学不希望录取那些学业优良,课外活动表现突出,品行又好的学生呢?
然而,有志申请世界名校的申请人请注意,课外活动不在多,贵在精,并要与你的真正爱好和专长相吻合,包括要以多方面的辅助材料(申请作文、推荐信、得过的荣誉奖状等)来证明你对这项活动的态度的确认真。一味认为多就是好,而在任何课外活动都没有建树的,在申请大学时不但帮不上忙,还可能坏事,因为这反映该学生浮躁、盲目、计划性差、缺乏诚意,只知道一窝蜂随大流而丧失自己个性。
学生的专长独特与众不同,也使他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哪个大学会希望自己校园里全是一种类型的学生呢?在读了五百个小提琴手的申请表后,突然发现一个会弹竖琴或是会吹长笛的学生,大学对这位学生一定会倍加重视。
第四是全面锻炼品德和社会责任心的义工活动。在校外当义工或从事志愿服务,是课外活动的另一面。任何优秀的大学都欣赏不仅学业优秀,而且富有社会责任心的学生。那申请人的社会责任心如何表现出来呢?就是从学生所做的社会服务中表现出来。有一种说法,说一个美国中学生“要想上好大学,必须做满三百个小时的义工”。虽查无实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做义工所表现出的“在业余时间热心帮助他人”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成长和是否被心仪高校录取绝对有益无害。优秀大学对学生的社区服务活动都相当重视。哥伦比亚大学就明确地表示,他们培养的不能只是关在象牙塔里走不出来的书呆子,而是“面向现实的社会栋梁”。
做义工最常见的地方是医院、精神病院、老人院。不过,也不是非要到这些地方才能做。也有同学在公共图书馆里做义工,帮助整理图书,写卡片、上架等等。其实,凡是在社区里无偿地做的对社会有意的事,都可以算是义工。所以有的同学免费教小学生画画、拉琴,有的为穷人盖房子等。
再看个人陈述 (PS) 与申请作文(essay)。个人陈述与申请作文是展现自己独特个性的最佳良机,一定要抓住。相对于学业成绩、推荐信等,个人陈述和申请作文是申请人不多的一个“可以控制”的领域,一定要展现出自己的鲜活个性,显示作为一个独特个体之特点。因此,无论怎样重视都不为过,一定要花最大的功夫和心血来完成。
个人陈述要简明扼要,比如,若说自己是山东省当年的高考状元考进了北京大学,远不如说自己是省里多少万考生中的第一名来的简单明了,毕竟大学招生人员对山东省有多大、多少人中的状元等都没有概念。而写大学申请作文,首先要选好最能反映自己最突出特点的主题,而且自己对该主题有发挥和挖掘的余地。其次,申请作文要写得详细和具体,不要使用“我热爱学习”,“我体育很好”,“我在钢琴方面从小就显出了天份”这类简单陈述语句,而是每一个论点都用具体的例子从侧面反映。比如,“我喜欢读书”这句话既俗套乏味,又有自夸之嫌,如果能够用几个小故事来说明:如怎样因为酷爱巴尔扎克的作品,晚上关灯后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读书而被父母训斥一顿;或是每年图书馆的罚款总要交好几十元,每年买书的钱总是零花钱中最大的开销;或是屋里书架有一次因为书放得太多而突然倒塌差点砸断你的手腕,而你第一个反映不是喊痛而是抢救那些书、、、、、、等等,都比空泛的叙述要生动有趣得多,可信度也大得多。试想,那些阅读你材料的招生人员除了一大叠申请表外一天还要读上百篇作文,你有什么妙法让他们不至于昏昏欲睡呢?
另外,在申请作文中最好不要重复你在申请表其他项目中已经说过的信息,比如你得过什么奖,担任过什么职位等等。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篇幅(通常要求500字)写一些从数据中看不到的你。作文完成后,一定要给三个以上有经验的人征求意见。许多时候,自己反复推敲后以为大功告成,拿给有经验的老师一读,总能找出一些自己没察觉出的文法和拼字错误。
最后谈谈推荐信和面谈。推荐信的好坏取经决两个因素,一是推荐人的水平如何,而是你与推荐人的熟悉程度如何。由于多种原因,国内人士写的推荐信大多内容空洞,无非是说这个学生非常用功,特别聪明等等,这样的表达没有什么信息量。避免和改进的方法,一是请真正熟悉你的人来写推荐信,二是要求推荐人采用具体的描述和比较,以扩大信息量。比如,如果写“某某某是五年来我们学校(我)所推荐的所有出国学生中最好的(或第几好的)学生,而我们过去推荐的学生现在在某某大(中)学学习”,这样的表达就非常有信息量。
有的大学为慎重起见,要求学生必须参加面谈或电话交流,作为考核其申请表的辅助依据。其实,面谈在申请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高,它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让校方能更多、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你,让你有机会解释在申请表上无法解释的情况或表现出从表格中表现不出来的方面。二是让你有机会问些问题,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情况。面谈的种类方式多种多样,视面谈者、学校和情况而定。有的面谈相当正式,有的则极为自然放松,有的面谈者非常和气,有的则十分严肃,有的直率到面谈后直截了当地告诉申请人进该校不太可能,有的则满面笑容,不露声色地祝你好运。其实,面谈中最重要的就是放松自己。想一想,有人专门来听你谈两个小时的自己,这种机会以后还到哪里去找呢?
上述诸多方面,你都准备好了吗?
美国的牛校中学:录取率最低的204所学校
发表于 2006-09-15 00:06:00
经常有朋友请我为他们的孩子去国外读书挑选学校,可是,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适合A的学校并不一定适合B。但朋友们总是要我这个所谓的“教育专家”给个硬指标。手上这个“美国录取率最低的204所学校”的名单,可能能帮一些朋友的忙。这204所学校,主要是中学,至于是否招收小学生,请从它们的Grade(年级)中寻找。Boarding School 说的是“寄宿性”,School Type指得是单一性别(男校、女校)还是男女混合学校(Co-edu),Acceptence Rate指得是录取率,越低竞争也就越激烈,一般来说也就越好。
其中前二十多位的学校,许多都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他们历史上是专为WASP(White-Anglo-Saxon Protestant,白种的盎格鲁撒克逊清教徒)的孩子考常春藤大学而设的。
9岁孩子写论文
发表于 2006-09-12 12:43:00
移民眼中的美国教育:九岁儿子写论文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记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
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我的忘年交刘畅的故事
发表于 2006-09-10 18:13:00
如何让十几岁的孩子更懂事:我的忘年交刘畅的故事 
刘畅原是北大附中的音乐特长生,从小学琴、上学都是家长接送,对父母很依赖,性格内向,另一方面又“认死理,比较倔”。为了让孩子独立、开朗,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她的爸爸妈妈委托我,为刘畅在英国找个学校,“送出去锻炼锻炼”。
刘畅是高二上学期去英国的。考虑到她的学习潜力、天份,父母的期望、可承受的经济负担,我为她挑选学校时,就有了几个硬的和软的标准:一是学校要有悠久的历史和声誉,那样的学校写出来的推荐信,给出的成绩,份量不同,而一起上学的同学,不管承认不承认,大家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利远远大过弊。我甚至去了解该学校是否开设拉丁文,目的就是看校方对历史的态度。二是学校要有宗教背景。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还是英国的国教,孩子们有信仰总好过没有。第三就是看学校开不开IB课程。IB课程在教育界方兴未艾,但教育界以外,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多。可以肯定的是,IB证书已经是(将来更是)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下的学生去世界顶尖大学读书的通行证。给不给孩子们读拉丁文的机会,是看学校对历史的尊重与否及学校的财力等,而学校开不开设IB课程,则考验的是学校在全球化日益凸显情况下的眼光和胸襟。
我本来希望刘畅住在学校的学生宿舍内,但她坚决要住在当地人的家里(homestay family)。故事也就从这儿发生了。
刘畅的英国房东琳达退休前是公务员,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她现在是一个人住,也特别喜欢孩子。刚入住时,刘畅和她相处的非常好。可不到一个月,双方的矛盾开始突显了。琳达对刘畅父母总是在英国的三更半夜来电话,开始有了抱怨,她觉得自己岁数大了需要好好休息,可电话打搅了她的睡眠。还有,琳达对刘畅洗澡时间长也不满,说刘畅洗一次澡要40分钟,有时甚至一个小时,真不知她在洗手间里干什么,而自己通常洗澡只要五到十分钟。
对这些指责,刘畅非常生气,她认为北京和这儿有时差,父母下了班赶紧给我打电话关心我有什么不对?反正是我自己付费。她怎么就不理解呢?再说洗澡,在国内时,父母管什么也不会管到我洗澡时间上,可她却经常在我洗澡时候敲门催促我“快一点,快一点,别浪费水”。我住在她家里是付钱给她的,我洗个澡她还有这么多话?
又过去两个星期,俩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彼此都不顺眼:刘畅对琳达整天让她吃面包夹香肠,或抹点黄油的西餐无法忍受,而琳达在刘畅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限令她第二天搬走、、、、、、
求救电话打到我这儿,让我感慨良多。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以及中国独生子女的特有个性,使刘畅们在留学之初几乎都要经受这种当头棒呵。是顺应还是逃避,是改变自己还是改变别人?出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对抗和争吵有助于达成留学目的吗?面对这些问题,我与刘畅在电话里好好地谈了谈,而刘畅的确聪明懂事(这样的孩子,教育学的术语是teachable,即“可教之人”),她也认真地反省了自己,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当然不会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只能我来适应他们。
于是,刘畅开始了全新生活:她用自己的钱在自己的房间里装了电话,谁什么时候来电话都不会影响别人;洗澡时她会带一只表去洗手间,每次都不会超过十分钟;每天晚饭后她都会为房东冲咖啡,还做其它家务;学习晚了,也不会到厨房里去吃房东的东西,而是吃自己买的饼干;随手关灯,没事时还会主动与房东聊聊天、、、、、、
顺应不仅改变了刘畅的生活状态,还让她有了新的感受。她说,我第一次为大家冲咖啡时心理在想,爸妈为我做了那么多,我在国内却从来没有给他们泡过一次茶,真是很后悔,等我再见到他们时,我一定要为他们泡一次茶。
一年后刘畅回到北京过圣诞,体重从120多斤减到90多斤,刘畅妈妈一见眼泪就掉了下来。刘畅却安慰妈妈说,你们过去老担心我胖,现在跑步不喘气了,穿衣服也好看了,人都精神了好多。是的,刘畅明显比以前开朗了,懂得体谅照顾父母,也懂得尊重别人,变得很有礼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强了,英语水平更比过去大大提高了。刘妈妈觉得,刘畅的这些变化都是她在家里学不到的,“孩子出去受点苦,值得!”
刚开张,扮王婆,卖卖瓜,多海涵。
发表于 2006-09-08 11:16:00
欧阳敬孝自述
欧阳敬孝,生在穷农村,却吃商品粮,幼尝阶级斗争上山下乡,亲历夏伏冬九锄草拾荒,幸逢小平出山,高唱“科学春天”,一路独木桥上摇晃,17岁就当孩子王。再发愤,姑苏城里现身影,搞学运,“自由化”中感迷茫。囫囵吞枣读书,稀里胡涂犯错,运动场上耗时光。
循邓公南巡路,落脚广州府,渴望纳新吐故,机缘巧合出了国。进港大,首遇国际化,冲突频生痛思量,再入中文大学,修身养性终有成。逢香港巨变,入特区政府,研究政策制度,作智库不亦乐乎。惟“政治正确”日大,个性发挥益小,遂出官府进私企,从事咨询顾问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