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下小鸡模拟器:2.治国首先要治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07:37

2.治国首先要治身

【原文】桓公谓管仲曰:“请致仲父。”公与仲父而将饮之,掘新井而柴1焉。十日斋戒,召管仲。管仲至,公执爵2,夫人执尊3,觞4三行,管仲趋出。公怒曰:“寡人斋戒十日,而饮仲父,寡人自以为修矣。仲父不告寡人而出,其故何也?”鲍叔、隰朋趋而出,及5管仲于途曰:“公怒。”管仲反,入,背屏而立,公不与言;少进中庭,公不与言;少进傅6堂,公曰:“寡人斋戒十日而饮仲父,自以为脱于罪矣。仲父不告寡人而出,未知其故也?”对曰:“臣闻之,沉于乐者洽7于忧,厚8于味者薄于行,慢9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臣是以敢出也。”公遽10下堂曰:“寡人非敢自为修11也,仲父年长,虽寡人亦衰矣,吾愿一朝安仲父也。”对曰:“臣闻壮者无怠,老者无偷,顺天之道,必以善终者也。三王失之也,非一朝之萃12,君奈何其偷乎?”管仲走出,君以宾客之礼再拜送之。明日,管仲朝,公曰:“寡人愿闻国君之信13。”对曰:“民爱之,邻国亲之,天下信之,此君之信。”公曰:“善。请问信安始而可?”对曰:“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公曰:“请问为身。”对曰:“道14血气,以求长15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公曰:“请问为国。”对曰:“远举贤人,慈爱百姓,外存亡国,继绝世,起诸孤;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也。”公曰:“请问为天下。”对曰:“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16,菀1718困滞19者,法度不亡20,往行不来,而民游世矣,此为天下也。”

【译文】齐桓公对管仲说:“请仲父来饮酒。”在齐桓公与管仲未饮酒之前,齐桓公挖了一口新井并举行了柴祭。经过十天斋戒,齐桓公才召管仲。管仲来后,齐桓公拿爵,夫人拿樽,饮用三杯酒后,管仲就快步走出去了。齐桓公发怒说:“我斋戒了十天,才请仲父饮酒,我自己认为很有修养了。但仲父不向我告辞就出去了,这是什么缘故?”鲍叔、隰朋快步追出,赶上管仲在中途,说:“桓公发怒了。” 管仲返回来,进入大门,背朝着屏风站立,桓公不与他说话;过了一会儿进入中庭,桓公还是不与他说话;又过一会儿进书房,桓公说:“我斋戒十天而请仲父饮酒,自以为是不失礼了。但仲父不向我告辞就出去,不知是什么缘故?” 管仲回答说:“我听说,沉溺于饮酒作乐的人会逐渐浸润上忧患,重视口味的人会轻德行,疏懒朝政的人会放松政务,有害国家的人会危及社稷,我因此敢出去。”齐桓公马上下堂说:“我并非敢于自己休闲,仲父年龄大于我,虽然我也衰老了,但我愿每天让仲父安乐。” 管仲回答说:“我听说壮年人不懈怠,老年人不偷懒,顺应天道,必然就能善终。夏桀、商纣和周幽王失掉天下,并不是一天累积的,君为什么偷懒呢?”管仲出门时,桓公以宾客之礼一再拜谢送行。第二天,管仲上朝,齐桓公说:“我希望能听到关于国君信用问题的见解。”管仲回答说:“人民爱戴他,邻国亲近他,天下人信任他,这就是君的信用。”齐桓公说:“好。请问信用要怎样开始做才可以?”管仲回答说:“从治身开始,接着在于治国,最后成就于天下。”齐桓公说:“请问怎样治身。”管仲回答说:“引导血气,以求得滋养年寿、滋养心智、滋养德行。这就是治身。”齐桓公说:“请问为国。”管仲回答说:“举用与自己疏远的贤人,慈爱百姓,对外能保存已被灭亡的国家,继续断绝了的世家,起用诸侯的后代孤儿;少收赋税,减轻刑罚,这就是治国的大的行为规范。”桓公说:“请问为天下。”管仲回答说:“施行法治而不苛刻,减少刑罚而不赦免,官吏宽和而不侵犯百姓,对郁结昏暗遗漏困苦的人,法度不忘记他们,往来不受压束,而民众自由和乐,这就是治理天下的事。”

【说明】本节所述,都是中等方面之事,也就是说,在管仲看来,首要的是纠正、匡正人们的行为,然后才是治国,而治国首先要治身,自己的行为都管不住,怎么去纠正、匡正人们的行为呢?所以,一个人首先要纠正自己的行为,才能去纠正别人的行为。只有纠正、匡正了自己的行为,才能做一个领导人、统治者。本节提的最后四点很重要,“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施行法治而不苛刻,减少刑罚而不赦免,官吏宽和而不侵犯百姓,对郁结昏暗遗漏困苦的人,法度不忘记他们,往来不受压束,而民众自由和乐,这就是治理天下的事。后代的法家们一提法治,就是严刑峻法,尽力苛刻人们的行为,恨不得人人都害怕法律,从而老老实实;但一遇到自己的亲朋好友触犯法律,却又法外施恩;官吏们把自己作为管理者而不作为服务者,严格执行法律,生搬硬套,不讲半点人情,以法律为借口,侵犯百姓利益,树立自己政绩。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本篇《中匡》,是指中等的匡正,也就是说,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风俗习惯,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软约束来纠正、匡正人们的行为,才谈得上去办理治国的事。而治国的事则首先要纠正自己的行为,修身养性后再去有所作为。如果做不到这点,什么治国都是不可能的。

——————————————————

【注释】1.柴:(chái豺)通“祡”。祭祀名。《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书·武成》:“庚戌,柴、望,大告武成。”《诗·小雅·车攻》:“射夫既同,助我举柴。”《礼记·大传》:“柴于上帝。”《礼记·王制》:“柴而望祀山川。”这里用为烧柴祭天之意。

2.爵:(jué觉)《易·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说文·鬯部》:“爵,礼器也。”这里用为古代酒器的一种称呼之意。爵,青铜制,有流、錾,两柱,三足,用以盛酒或温酒,盛行于商周时期。

3.尊:(zūn遵)古同“撙”。《诗·鲁颂·閟宫》:“白牡骍刚,牺尊将将。”《周礼·大宗伯》:“辩六尊之名物。”《礼记·明堂位》:“尊用牺象山罍。”《仪礼·士冠礼》:“侧尊。”《荀子·礼论》:“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说文》:“尊,酒器也。”《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这里用为酒杯、酒器之意。

4.觞:(shāng伤)《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伏之而觞曲沃人。”《礼记·投壶》:“请行觞。”《荀子·子道》:“其源可以滥觞。”《韩非子·十过》:“晋平公觞之于施夷之台。”《吕氏春秋·达郁》:“管仲觞桓公。”这里用为饮用之意。

5.及:(jí吉)《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说文》:“及,逮也。”郭沫若《文史论集》:“及同逮,即逮捕之意。此为本意。”本为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6.傅:教师,师傅,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之意。《诗·大雅·崧高》:“王命傅御,迁其私人。”《管子·大匡》:“使鲍叔傅小白,鲍叔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王患紫贵。傅说王曰。”傅堂:即师傅平时所在之屋。

7.洽:(qià恰)《淮南子·要略》:“内洽五藏。”《说文》:“洽,沾也。”张衡《东京赋》:“仁洽道丰。”《汉书·终军传》:“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这里用为沾湿、浸润之意。

8.厚:(hòu后)《诗·小雅·天保》:“俾尔单厚,何福不除?”《管子·权修》:“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剥·象》:“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墨子·尚贤中》:“厚於货者,不能分人以禄。”《荀子·议兵》:“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史记·秦本纪》:“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这里用为看重之意。

9.慢:(màn曼)《左传·庄公八年》:“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远而慢之。”《易·系辞上》:“上慢下暴。”《庄子·则阳》:“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礼记·缁衣》:“可敬不可慢。”《荀子·君子》:“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吕氏春秋·处方》:“而长不简慢矣。”《说文》:“慢,一曰不畏也。”《广雅》:“慢,惰也。”这里用为轻慢之意。

10.遽:(jù巨)《左传·僖公三十二》:“遽兴姜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这里用为立刻、马上之意。

11.修:(xiū休)通“休”。《管子·宙合》:“故退身不舍端,修业不息版。”《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起》:“夫人受戒却回来,七日身修掩夜台。”这里用为休整、休养之意。

12.萃:(cuì脆)《易·萃·辞》:“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书·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师方壮,若萃于我,吾师必尽。”杜预注:“萃,集也。”《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韩非子·说疑》:“有萃辱之名,则不乐食谷之利。”这里用为汇聚之意。

13.信:(xìn炘)(《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荀子·富国》:“已诺不信则兵弱。” 贾谊《过秦论》:“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汉书·李广苏建传》:“信义安所见。”这里用为信用之意。

14.道:(dào到)《书·禹贡》:“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管子·牧民》:“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荀子·正名》:“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韩非子·扬榷》:“四海既藏,道阴见阳。”《韩非子·八说》:“错法以道民也,而又贵文学,则民之所师法也疑。”《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谷,道引轻身。”这里用为引导之意。

15.长:(zhang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而长寇仇。”《汉书·杜钦传》:“废奢长俭。”这里用为滋长、助长、增长之意。

16.凌:(líng玲)假借为“夌”。《管子·霸言》:“重而凌节者,复轻。”屈原《国殇》:“终刚强兮不可凌。”《韩非子·初见秦第一》:“中以凌三晋。”《韩非子·有度》:“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这里用为侵犯之意。

17.菀:(wǎn挽)古同“蕴”。《诗·桧风·素冠》:“我心蕴结兮。”《诗·小雅·都人士》:“我不见兮,我心菀结。” 《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这里用为郁结,积滞之意。

18.浊:(zhuó)《荀子·解蔽》:“浊明外景,清明内景。”这里用为昏暗不明之意。

19.滞:(zhì志)《诗·小雅·大田》:“此有滞穗。”这里用为遗落、遗漏之意。

20.亡:(wáng王)通“忘”。《诗·邶风·绿衣》:“曷维其亡?”《管子·枢言》:“亡其身失其国者,殆。《墨子·大取》:“圣人之法死亡亲,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亡之。”《韩非子·说林下》:“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列子·仲尼》:“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淮南子》:“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这里用为忘记、遗忘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