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杀闯关全图奖励: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1:31:24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4)

来源:本站转载 时间:07-27更多关于 功能 内脏结构 的文章

 

  二、六腑(附奇恒之腑)

    (一)胆

    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如果肝胆失于疏泄, 可引起胆汁分泌与排泄失常,影响脾胃的消化, 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呕吐苦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甚至胆汁外溢肌肤引起黄疸等症 状。

    (二)胃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这种功能可归结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两方面,也即胃接受、容纳通过口腔食管进入的饮食物,在胃内初步消化后,向下转送到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未气下降为顺,这是胃的功能特性。如果胃病失于通降,饮食物及残渣不能下行,就会出现胃脘胀痛、大便秘结等症;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可引起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

    (三)小肠

    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体现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也即小肠接受在胃中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残渣送入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方面的“清浊不分”,而见大小便的异常,如肠鸣、腹痛、腹泻、尿少、小便不利等。不过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一般把它概括在脾主运化功能之中,因此,上述部分证候常为脾病表现。

    (四)大肠

    大肠的生理功能是转导糟粕,排泄粪便。由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饮食残渣下移到大肠后,被进一步吸收其中剩余的水份,并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的病变主要是转导失司,多为腹泻或便秘等大便异常的表现。

    (五)膀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在肾的作用下,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料下注入膀胱,贮存到一定数量时排出体外。膀胱的这一生理过程也称之为“气化”。因此,如果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发生小便不利,甚至尿闭等;膀胱不能约束、控制小便时,又可出现尿频、尿多、甚至尿失禁等症。

    (六)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对于三焦的认识,历来有许多不同看法。一般认为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器官,而是概括了主要脏腑的部分功能。

    从三焦的部位和有关脏腑及其功能来说,上焦指横膈以上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两个脏器,概括了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指横膈以下至脐的上腹部位,包括脾、胃等脏器,概括了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是指脐以下的下腹部位,包括肾、膀胱等脏器,概括了分清泌浊、排泄小便的功能。

    总的来说,上、中、下三焦的这些生理功能,关系着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的代谢,这些作用都是通过气化来完成的。因此三焦的生理功能为总司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在病理方面也都表现三焦所在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

    附:奇恒之腑

    在五脏六腑之外有一类器官,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被称为“奇恒之腑”。 所谓“奇恒”,是说不同于一般,异于寻常之意。这些器官即不同于脏,亦不同于一般的腑。就形态结构言,多为中空,而与腑相似;就功能言,主藏精气,又与脏相类。如胆,虽为六腑之一,但它贮藏胆汁,不直接参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一般的脏腑不同,故又把它归属于“奇恒之腑”。胆、随、骨、脉等的生理功能面已有阐述,这里专门介绍脑、女子胞。

    1、脑  中医学中脑处于从属地位。一般认为脑与脊髓相通,脑为精随汇聚之处,此称作“脑为随之海”(《灵枢.海论》)。 由于肾主藏精,精能生随,随又充养于脑,所以脑的功能与肾有密切关系。如肾精不足,随海空虚,就会发生头晕、目眩、耳鸣、健忘等症。

    2、女子胞  女子胞又名“胞宫”, 即子宫, 主要功能是月经和孕育胎儿。 这些作用又与肾脏及冲脉、任脉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肾藏精,主生殖,而冲、任二脉内系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当肾的精气旺盛,女子发育成熟后,冲、任二脉气血充盈,则月经正常来潮,具备生殖和养育胞胎的作用。如果肾的精气虚弱,冲任亏损,就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或不孕,或孕而胎漏、滑胎、小产等病证。由于月经的来潮、胎儿的孕育均与血液有关,故胞宫与心、肝、脾的关系也较密切。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体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以后也可以相互影响。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分析病理、确定诊断和治疗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一)脏与脏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主要是气和血的关系。 血的运行, 有赖于气的推动, 而气的输布也需要血来运载。心主血,肺主气,肺气旺盛,使心气作用得到很好发挥,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另外,肺气的输布也需要血作为载体, 贯注于心脉之中而运行全身, 故有“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之说。心肺之间的密切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 反映在病理方面,肺气不足或肺失宣肃, 均可影响心之行血,以致血运失常;心气不足、瘀阻心脉等引起的血行异常,也会影响肺气的宣肃,出现咳嗽、胸闷、气急等症。

    2、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心血的来源要靠脾的化生,血的正常运行须赖脾气的统摄协助。因此,脾气旺盛,则使心血充盈, 心有所主,血在脉中正常循环。 若脾气虚弱, 血源不充,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心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出现心悸、眩晕、失眠、食少、便溏等症;反之,心血衰少,亦可影响脾的运化。

    3、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血液的运行和血量的调节方面。心血充足,则肝也有所藏;而肝的正常疏泄,可使血气和顺,血行畅通,有助于心之行血。病理上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衰少,心血也可因之而不足所以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此外,在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心与肝之间也有一定联系,例如:热盛动风而出现的神昏、抽搐,亦为肝病影响及心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