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代表的职责:收官之战,水到渠成——换个角度看济南战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19:43

【中华史林】收官之战,水到渠成——换个角度看济南战役

        三年内战,在山东战场上的著名战役中,济南战役是最没有争论价值的。/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到48年下半年,沦陷的根据地已基本恢复,7月13日,东兵团再克兖州,山东战场已分出胜负,济南成了 一座孤城。仗打到这个份上,攻济已是收官之战,根本用不着粟去“捕捉战机”。这水到渠成的事,接下来应该干什么,想必一个参谋也明白。草民不懂,谁在策划攻济有那么重要吗?自己嘴边上的肉,自己不知道吃, 反要西兵团来指点迷津,太能搞笑了!如果一个规划只有某人提出,并具有可行性,而其他人都是一头雾水,找不着北,这个规划必然是高瞻远瞩,例如淮海战役中的“歼黄”:眼皮子低下的机会华野看不见,反倒让千里之外的毛抓了个正着,这才是真正的大手笔。反之,如果人人都能看明白,例如攻济,就算您“抢先规划” 又能如何?想打擂好歹也要拿出点儿干货,端一碗“片儿汤”充数,那不是要粟大将的好看吗? 

 

       攻济谁先提出的,草民懒得理会,只知道没有前面的耕耘,就不可能有后面的收获。

 

       耕耘者是谁?

 

       粟在中原,许、谭在山东,难道许、谭不是直接“耕耘”者?

 

       当然,粟在中原牵制了一部分兵力,也从战略上配合了许、谭。胶东、中原谁打得好,与本帖无关,不提,最终,粟、许在鲁西、鲁南合兵。接下来应该干什么,说句不中听的,猪都明白,总不可能其他地方全部拿下,偏偏把济南留给老蒋吧。

 

       事实上,东兵团7.13日拿下兖州,7.14日毛就致电华野,提出攻济打援,8.10日粟拿出方案,9.16日攻城才开始。说句不敬的话,毛低估了帝邱店失利的负面影响,"华野"连“三兄弟”都“残废了”,不充分休整如何打得了“援”?粟力不从心,攻济因此而延误。当然,延误也没错,“常胜将军”也要面对现实:既然不休整无力打援,那么,立即开打就显得太轻率了。往常粟在做战役规划的时候,都是自己吃肉,别人啃骨头,成了,功劳是自己的,不成,啃骨头的担责任,故对阻击、打援的实际情况缺乏清醒的估计,几次导致战役失利,这次轮到自己啃骨头,考虑的也就周到多了。周到总比轻率好,此役只能赢不输,如果因为打援不利而导致整个战役失利,帝邱店的一幕又要重现。为了确保攻济万无一失,粟部必须休整,许、谭必须等。这次粟没错。

 

       济南这块肉,谁都想吃,谁都有能力吃。没有许,粟知道吃;没有粟,许知道吃;粟许都没了,陈士榘、宋时轮、聂凤智照样知道吃。为将者,如果眼前的肉都不知道吃,要他何用?早被送上军事法庭了。吃肉不同于啃骨头,会啃和不会啃的,其结果大相径庭:会啃的连骨髓都能吸出来,不会啃的,留神把门牙硌掉。吃肉就没那么复杂了,不同的人,吃肉的方法也可能有所区别,但您要说有多大差距,那绝对是忽悠。 

 

      下面做几个假设(草民偏爱作假设)。

 

       一、许谭还在胶东苦苦支撑,无暇西顾,如果此时粟已回山东,有条件粟自然要攻济,没条件就暂且放一放;如果粟部此

 时还在中原苦战,粟、许谁也打不了济南。        二、许谭拿下兖州,而粟还在中原和邱、黄等苦战,许谭若不用配和中原,肯定要打济南;若军委要求许谭配合中原,许 谭也只有等。         三、粟、许在鲁西、鲁南合兵,则攻济由粟、许共同完成。不是草民和稀泥,粟回来了,邱、黄 

也过来了,此时粟、许都无力单独拿下济南,只能兵分两路,一路攻城,一路打援。攻城非东兵团莫属。

 

      拿二战举例:诺曼底登陆以后,苏军、盟军东西对进,德国败局已定。希特勒宁降欧美,不降苏俄。德军被调往东线阻挡苏军,西线盟军进展神速。斯大林忧心如焚,给艾森豪威尔写信,大意是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惨重代价,因此,攻克柏林的应

该是苏联红军。艾通情达理,把具有历史意义的柏林战役留给了苏联红军。对此,斯大林多少对艾存有一分感激。同理,山东战场的收官之战,也应该留给东兵团。非是东兵团需要别人照顾,而是做人的底线决定了不能随意蹂躏别人的情感,否则,小心遭报应。  

       接下来的排兵布阵,有没有战场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不好妄加猜测,反正东、西兵团相互掺沙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满意不满意,也只能这样了。这“华野”,骨子里就不是一家人,所以,才总是说两家话。 

 

       具体的战役过程,军迷们都知道,不说了,谁指挥了济南战役,这才是争论的焦点。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如果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一看,矛盾也许就没那么尖锐了。有一种观点比较聪明,把粟的指挥提高到“战役规划”的层面,而把许的指挥停留在“战役执行”的层面,这样,粟指挥了济南战役稍带指挥了许就顺理成章了。说它聪明,是它避开了“出工没出力”还要抢风头的尴尬,用“战役规划”高于“战役执行”的常理,为粟抢得了一顶桂冠。平心而论,“战役规划”层面,高于“战役执行”层面一点儿没错,只是用心过于良苦,怎么看都像是在争风吃醋。(郑重说明一下:这一切,与粟大将本人无关,是粉丝吃饱撑的争闲气。)可惜,这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济南战役,把它用在淮海战役上,那才真叫贴切: 

 

       战略规划者绝对是毛泽东。粟是战役执行者,是战地指挥官,贪天之功,国人共讨之!当然,如果只是在总前委范围内争一争,您要不嫌没趣就折腾吧。不过,要把这道理用于济南战役感觉就没那么实。不是双重标准,实在是分量太轻。如果说,淮海战役的决策过程是“干货”,那么济南战役的决策过程就是一碗“片儿汤”,人人都知道下一步该干嘛了,应付这差事,一个参谋的水平足矣。事实上,制定作战计划的,就是参谋。图上作业对作战系统的人来说,是最起码的要求,司令员能看懂的,参谋长、作战部长、作战参谋都能看懂,只是职务越高,责任越大,决心越难下。这里绝没有贬低粟大将的意思,有时候,司令员也得干参谋的“活”,就好像特级厨师有时也要做一碗“片儿汤”一样。特级厨师做“片儿汤”,他也是特级厨师,一级厨师做生猛海 鲜,他还是一级厨师,所以,在草民心里,从来没有认为许高于粟。只是觉得,挺粟不该是这么个挺法,常识性的错误不能犯,一定要记清楚:特级厨师做的“片儿汤”也是“片儿汤”,说下大天来,它也卖不出生猛海鲜的价。

 

        说到策划,还得毛出面。此战的麻烦根本不在战略战术上,摆平方方面面的关系,才是正经。弱弱地问一句:这是粟的强项吗?分兵以后,华野由巅峰跌落谷底,至济南战役,再次合兵。30多万人,谁攻城,谁打援,双方就没有自己的小算盘吗?分兵后的失利,在将领的心理上不可能没有留下阴影,既要照顾到粟、许的情绪,又要保证战役能顺利进行,这麻烦最终要由毛来摆平。毛出手不凡,把粟、许之间的关联调理得明确、 精准、到位:许指挥攻城,粟指挥阻击、打援。后又追加一条,粟指挥全军。这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战场分成了“不可分的两个战场”,不出意外,就是两个战场,各干各的,一旦战场上出现极端状况,两个战场立即合为一个战场,粟有权指挥全军。

 

       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如果许攻城不顺,粟又能腾出手来,不可能不管,否则毛也不能答应;如果粟与敌援军激战,许攻下了济南,也必要增援,此时,是粟指挥许还是许指挥粟?毛的授权已经很明确了,肯定是粟指挥全军。这就是毛的生花妙笔,“合而不聚,离而不分”,既了却了许的心愿,也为可能出现的大战留了后手,毕竟许没有指挥过30万人的大会战,毛再偏爱许,也不能把“宝”押在许的身上。统帅就是统帅,不服有罪!粟、许同为毛的爱将,毛不会轻易偏废一方,如果粟、许之间有裂痕,毛必利用自己的权限把双方摆平,而不会像粉丝那样总想着把另一方废了。不敢想象,毛不干预,粟将何去何从?就算粟的职务高于许,他也无权安排许,在许、粟之间还隔着个华东局呢。粟连自己的权限都要由毛来钦定,要说粟能独立完成所有的战役规划,草民我还真不信。可能出现的大战没有出现,一忙一闲,粟也就没有得到指挥全军的机会。攻城进展的比预想的顺利,敌援兵又没有出动,打援部队“出工没出力”,无奈当了一回看客。

 

       如此说来,莫非粟只是个摆设?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事,草民可从来没这么想过。东野打锦州时,1纵是总预备队,10纵阻击廖耀湘,5纵6纵阻击沈阳之敌,结果也成了看客。虽一抢未放,但谁能否认他们存在的价值?有了他们,战役规划才是完整的,否则,那不成赌博了。当然,事情还有另一面,虽然不敢否认看客的存在价值,但由于“出工没出力”,这论功行赏的

 事,自然也就没份了。好在东野各纵谁也不会去和兄弟部队抢功,林、罗也省却了许多烦恼。说到论功行赏, 职务低的,“实”,职务高的,“虚”。例如塔山,您说功劳应该归团长,还是归纵队司令吴克华,还是归兵团司令程子华,还是归野战军司令林彪?不同级别的指挥员,越低离战场越近,战功的内容、含义也不同,将领可以得到一级、二级勋章,却不可能成为战斗英雄,上级和下级争功,您不觉得荒唐吗?仗打完了,人们也知道了“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守备团”,却没听说有“塔山英雄纵队”、“塔山英雄兵团”,对纵队这一级的最高奖赏就是:在历次裁军中得以保留。4纵,就是现在驻广西的41集团军。   

       再回到山东战场,遇到同样的问题:职务越高,离战场越远。拿下济南有了“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却不见“济南第一纵队”、“济南第一兵团”,对纵队的最高奖赏就是:保留了27、31集团军。打援部队“没出力”,有功不能行赏,所以就不可能有“打援第一团”、“打援第二团”了。在粉丝眼里,打援的从来都是有过无功(看看以往是如何评价刘、陈、邓,如何评价许、谭的),这次粟连打援都没打成,却为何一定要喧宾夺主抢风头?粉丝们快不要给粟添堵了,粟的功劳不是攻济,而是保证攻济能顺利进行,并随时准备指挥全军,打一场空前的大战,这担子实在不轻。毛如此看重粟,粉丝们也该满足了,何苦为个济南城纠缠不休?往远看一看,风景会更好:敌援兵未及出动,济南已陷落,打援部队也没用上。正因为如此,部队用不着休整,粟也才有“闲暇”寻觅下一个战役目标。李、黄集结于徐州,苏北大门洞开,粟瞄上了两淮。后来“小淮海”演化成“大淮海”,粟的军事生涯在“大淮海”中达到了巅峰。看来老天也会玩儿平衡,在一个战场上没有得到的荣誉,在另一个战场上找了回来。如果敌援军出动,依草民看来,淮海战役都不用打了,兖州周围就是决战的战场,不论胜负,华东战事必将沿着另一个路径发展:胜了,追着对手打,败了,被对手追着打,反正是没有碾庄、陈官庄什么事了。敌援兵未动,不是粟的错,从排兵布阵上来看,毛的战略目标绝不仅仅是济南,把华野多一半的兵力用于打援,其战略目标明显是徐州。毛不是那种适可而止的 统帅,只要第一步迈出去,胃口会逐步膨胀,“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更符合毛的性格。尽管“援”最终没有打成,但粟的指挥位置,在分量上,明显要重于许,因为在毛的整体策划中,打援应该是主战场。这一 

点不难理解:济南是孤城,不出意外,拿下济南只是时间问题;打援不同,无论胜负,战事必将延续下去,不走运的话,济南也将得而复失。如此重担让粟来挑,这不是很高的荣誉吗?粉丝们又何必为打援没打成而耿耿于怀?下面的人都没有“赏”,唯独给粟弄一顶似是而非的桂冠,这小肚鸡肠,也太滑稽了吧。 

 

       论坛上没人为彭、林争功,却总有人为粟争功,莫非粟缺少战功?想必是吧,人缺什么就想什么,否则,您没完没了的争个啥?说粟缺少战功,听起来很雷人,那要看和谁比,如果当大将,粟当然不缺战功,资历、 职务都够,要是当元帅,就得两说着了:论资历,粟是小辈,论当时的职务,粟比十帅矮了半头,总不能让职务高的当大将,职务低的当元帅吧?除非十帅里有一个人脱军装,空出一个位置。谁脱军装呢?粉丝们自然想到是陈。为什么不是叶?因为叶和粟没得比,陈和粟却有一拼,尽管陈的排位比叶还要靠前。粟和陈比什么? 唯一可以比一比的是战功。不过,粟的功劳是战将之功,而非统帅之功,(在饶漱石和刘、陈、邓面前,粟敢说自己是统帅?)

 

       如果战绩骄人,粟以战将之功拜帅也不是不可能,问题是,那一堆败仗找谁去?做生意的都知道,总收入减去总支出,剩下的才是利润,您收入的多,支出的还多呢,拿收入当利润,糊弄鬼呢?如果算算“收支差”,华野的战绩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骄人,论坛上可以瞪着眼睛说瞎话,政治局和中央军委眼里可不揉沙子,华野三颗星以上的将领日后大都干了闲差(脱军装

 的除外),而中野的高级将领日后大都得到重用,这本身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别把原因推到邓的身上,毛在世时就是这样,不信,自己去查查资料,看看66年以前中野和华野的高级将领们都担任何职。         裁军也可看作一块试金石,东兵团人马不多,却保留了21、27、31集团军,西兵团人多势众,只留下了20、26集团军,看来西兵团的含金量还不如东兵团呢。23、24集团军是03年被裁撤,此时邓早已过世,要问就问张震、迟浩田吧。可惜可叹,历史把千载难逢的大机遇给了粟,粟却和机遇擦肩而过,身为野战军的军事主官却与元帅无缘,怪得了别人吗? 

 

       粟在现实中没能拜帅,粉丝们好不郁闷!怎奈历史不能重来,机会只有一次,那就只能在虚幻中过过元帅瘾了。问题是,这虚幻中的元帅也不好当,想当元帅,必须揽功诿过:凡是胜仗,不论粟离战场有多远,一定要把功劳算到粟的帐上;凡是败仗,不论粟离战场有多近,一定要把过失推到别人的身上。只要能把军迷都忽 悠成粟的粉丝,这虚幻中的“特大元帅”就算当定了。

 

       不过,这“活儿”可不好干,粉丝们只想着粟作为军事主官应该得到所有的荣誉,却有意忽略了粟作为军事主官也必须承担失利的责任,于是,就有了粟“高于军委,更高于毛”这样的愚蠢结论。几个回合下来,虚幻中的“特大元帅”没等临产便胎死腹中,再铁的粉丝也不好意思提“特大元帅”了。“特帅”当不成,那就退而求其次,整个元帅干干吧,于是,这笔墨官司便打到了济南城下。

 

       我们拿华野和东野参考对照一下,很多问题应该能相互印证:指挥攻城的是许不是粟,正如指挥塔山的是吴不是林。林指挥的是整个战役,粟指挥的也是整个战役。塔山成功了,林没必要也不可能去和吴争功,因为吴指挥的是一个纵队,林指挥的是整个东北野战军。同理,攻济成功了,粟也没必要去和许争功,因为许指挥的是几个纵队,粟指挥的是华东野战军。但是,如果塔山失守,林必须承担责任,因为林指挥的是整个战役,哪个方面出了问题,林都无法推脱。同理,如果攻济不成,粟也必须承担责任,因为粟指挥的也是整个战役,哪个方面出了问题,粟也无法推脱。东野战事按计划展开,锦州、塔山各忙各的,华野战事却没能按原计划展开,攻城部队打得热火朝天、有声有色,打援部队却闲置一旁。林指挥了整个战役,粟也准备指挥整个战役但没指挥成。林的战功不在锦州,不在塔山,而在辽沈战役,粟的战功不在济南,而在打援和打援以后的战事延 

续,这一延续,也许就直接延续到徐州城下了。如果敌援军出动,粟18万对邱、李、黄17万,这俨然就是决战的架势,要知道,华野几乎押上了全部家当,就算不能吃掉对手,也必须有效的挡住它,直到拿下济南。接下来,粟不可能看着对手撤退,肯定要穷追不舍,再加上毛运筹帷幄,也许直接就演化成战略决战了。 

 

        以上参考对照,不是想分出高下,只是想说明问题。

 

        无论辽沈战役打成什么结果,林都不可能去抢塔山的功劳,丢不起那个人。那么粟呢?如果打援打成了,脸露到了天上,也许就看不上一个济南城了,可现实是,援没有打成,18万大军一抢未放,原计划的大战场变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一忙一闲,“忙”的立功受奖,“闲”的心里不平衡,于是,便生出这许多事端,居然和下级争起了战功。目光短浅,完全可以把碾庄看成是打援的延续:原本是守株待兔,既然你不来,那就主动出击,直接追到了碾庄。时间是前后脚,对手也是同样的邱、李、黄,只是把战场由兖州挪到了碾庄。这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失一得,才成就了更大的辉煌。

 

      综合一下吧,华东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简单的事情也会复杂化。像济南战役,要是放到其他战区,哪有那么多的醋可吃?可放到华东,硬是弄出了一堆是非。拿下兖州,济南便成为囊中之物,此时已经不存在如何“捕捉战机”的问题,倒是由于西兵团,才使攻济一再延迟。待粟部休整完毕,拿出了个方案,这样的方案能有多大价值?一个参谋看着地图就能做出来。如果粟的指挥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还真是要粟的好看!

 

       毛把一个战役分成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攻城打援,粟、许各管一摊。这才真叫高!如果战役规模不升级,两个战场各干各的,论功行赏与另一个战场不相干。如果升级为全面战事,两个战场合为一个战场,粟指挥全军。粟是野战军级的指挥员,和林一样,指挥的是“面”而不是“点”,其战功是在“面”上而不是在“点”上, 这次在“面”上没能建功,这又不是粟的错,有必要去抢“点”上的功劳吗?如果林、粟互换位置,林肯定不会和许争功,那实在是太荒唐了!粟的战场不在济南,而在打援,正因为援没有打成,才有条件把大战场直接延续到了碾庄。

 

       碾庄,才是属于粟的大舞台,从这里开始,粟走向了自己军事生涯的巅峰! 

 

 

       以上是草民个人愚见。本帖没有引用电报、回忆录、秘闻一类的材料,原因如下: 

 

       1、这类材料充斥论坛,对各路粉丝来说,并不陌生。

 

        2、丝引用材料是有选择的,只有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才会被引用,余者装看不见。 

 

        3、有哪个粉丝会因为几份“材料”而改变自己的观点。 

 

        4、材料的可靠性。

 

        5、事人是有倾向性的,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他们更知道应该隐瞒什么。 

 

        6、万别听厨子、卫士、老妈子侃内幕,以他们“下人”的心态,根本无法洞悉主人的内心世界, 把偶然偷听到的只言片语当秘闻,扯淡!

 

       以上几条理由,还算充分吧?凡事都有个因果关系,“结果”人人得见,“原因”却讳莫如深,那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例如西路军,“结果”我们看见了,“原因”是什么?无法找到直接证据,那是超级机密,不改朝换代,永远也不会解密。同样,粟与帅无缘、挨整、得不到平反也是“结果”,“原因”呢?论坛上探讨来探讨去,不就是想找出“原因”吗?电报、秘闻、回忆录是给不出答案的,那些所谓的证据与“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因此,相信材料,还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断。因、果之间,只有符合逻辑关系的时候,才是正确的,一个人同时患有白血病和皮炎,要他命的一定是白血病,这个结果符合逻辑关系,您要是分析来分析去,硬说他是死于皮炎,那可是自欺欺人,皮炎和死亡之间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吗?不是绝症,死不了人,“结果”美妙,“原因”想必也错不了,“结果”糟糕,那“原因”也好不到哪去,这就是符合逻辑关系的因果关系!知道了原因,可以推断出结果,知道了结果,也能反过来推断出原因。预测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用得是前一种方法,回顾已经发生的事情,用得就是后一种方法了,论坛上碰到的多是后一种情况。同一个彭林粟, 同一个东野、华野,论坛上却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既然说服不了对方,那就尊重“结果”吧:只要您的分析判断与“结果”相符,就错不到哪去,反之,您分析了若干年,得出的结论与“结果”相去甚远,一不留神还虚幻出个“特大元帅”,那可是贻笑大方,简直成论

 坛上的千古笑柄了。如果粟当了元帅,论坛上的这些争论还会有吗?可惜,粟非但没有当上元帅,还惹了一堆麻烦,不管您愿 

意不愿意,这就是“结果”,下面,把若干个粟派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拿到史林上晒一晒吧:

 

1、粟没有当上元帅;

 

2、粟被批判,戴上了“坏人”的帽子;

 

3、彭倒了台,粟并没有因此而被平反;

 

4、毛在世时,再也没有重用粟;

 

5、毛不发话,那个集团也不敢用他;

 

6、毛在世时,粟不敢提出申诉,直到毛过世,粟才向邓提出申诉;

 

7、除许之外,华野三颗星往上,大都干了闲差;(脱军装的除外) 

 

8、华野的部队被裁掉了不少,尤其是粟的西兵团,简直惨不忍睹,嫡系叶、王、陶只有1纵得以幸免,4、6纵于2003年被裁。与2野的陈赓兵团相比,天上地下。

 

      就晒这么几条吧,这样的“结果”怎么看也难说美妙,没有糟糕的原因,会有这么糟糕的“结果”吗?一个人病死了,您要硬说他身体非常非常健康,那可比骂人还损。传说中的辉煌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大了点儿,几代领导人的实际做法居然殊途同归,谁也没有高看华野,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意外。意外也罢,困惑也罢,愿意不愿意的,这“结果”已经无法更改,粉丝们在论坛上所能做的,就是“攒鸡毛凑掸子”找论据,要么往“结果”上靠拢,要么设法把“结果”推翻,粟黑与粟粉之间的区别就体现在这里。依草民看来,粟黑比粟粉更要靠谱,因为粟黑的结论与“结果”相符,而粟粉的结论与“结果”相差实在是太远了。

 

        举个例子:世上本无神仙,可在粟粉眼里,偏偏粟就是个神仙,一点儿失误都不许有,任你是谁,敢提粟的失误,必遭口诛 笔伐,连开国将帅也不能幸免,还有比这更荒唐的吗?彭、林的粉丝可没有这么足的底气,把自己的偶像当神仙。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个伟大的凡人比当神仙要踏实的多,高处不胜寒,还是把粟从神坛上请下来吧! 

 

       若问草民是粟粉还是粟黑,草民只能说:尊重“结果”。任凭砖瓦横飞,草民必是咬定“结果”不放松, 对不住,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好意思把粟分析成元帅,那样做,是引火烧身,烧来烧去,烧得不是粉丝自己,而是粉丝心目中的偶像。

 

       在论坛上混,不怕骂人,不怕胡搅蛮缠,怕得是说理,说理的过程如同抽丝剥茧,虽表面平和内里却令人痛苦而又难堪。骂人,草民可以避免,但要想把道理说透,只能尽量争取,这实在不是一件轻松好玩儿的事,有时,必须把它当做一个“工程”来做,多少要倾注一点儿心血才行。

 

       说几句题外话,如果没有名额限制,粟不当元帅就没有天理了。怎奈人算不如天算,毛带头辞谢大元帅, 刘、周、邓又岂敢乱了纲常?必步毛之后尘而辞帅,这一来二去的,煮熟的鸭子不翼而飞,十个名额怎么也轮不到粟,认命吧!不过,世人大都认可“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的俗理,与其当凤尾惹人非议,不如做鸡头众望所归,您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