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名词大全:赤子情怀方寸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23:13
李岚清同志的篆刻探索和艺术人生
本报记者 何光锐    福建日报  2008-11-28 09:33:30


扩大开放 科学发展 海西先行
李岚清同志赠我省的书法作品  关建东 摄

石言志
尺寸:2.0cm×4.7cm 印材:青田石 创作时间:2006年

北京奥运
尺寸:2.9cm×2.9cm 印材:昌化石 创作时间:2005年

科教兴国
尺寸:3.6cm×3.6cm 印材:普通印石 创作时间:2003年

猴(肖形)
尺寸:1.9cm×1.9cm 印材:寿山石 创作时间:2004年


尺寸:2.8cm×2.8cm 印材:青田石 创作时间:2006年

寿山石   关建东 摄

全民教育EFA
尺寸:3.0cm×3.0cm 印材:普通印石 创作时间:2005年
以上篆印作品均为李岚清同志创作
“扩大开放,科学发展,海西先行”。12个朱文小篆均衡分布,用刀浑厚而畅达,章法灵动而庄重,印面谐和而鲜明。这是李岚清同志最近为我省创作的一方篆刻作品,表达了他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深情祝愿和殷切期待。
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李岚清把“健身、健脑、读书、写作”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71岁重拾旧趣,潜心治印,短短几年间创作了400多方。
李岚清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探索,运用象形文字的独特魅力,彰显这门艺术的哲理性和趣味性,拓展了篆刻的表现题材和风格。在方寸之间品味书法与造型之奇妙,感悟传承与创新之蹊径,这位渊博睿智的老人,仍然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将艺术与人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托石言志 方寸寄情
篆刻,是一门具有2000多年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艺术。印章大者二寸余,小则不盈寸,却浓缩了书法、雕刻、绘画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令观者获得审美愉悦和启迪。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更让这门古老艺术赢得了全世界的目光。
李岚清曾经刻了两方《石言志》的作品,一方为白文,一方为朱文。他对别人说:“我刻《石言志》,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即篆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我不仅用它来健脑,也通过它来言情、言事、言志。”
把篆刻作为表达志趣的载体,这是李岚清从事篆刻的一个出发点。在他的印作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的广阔胸襟和赤子情怀。新中国建国55周年之际,李岚清精心创作了《祖国万岁》、《人民万岁》,一笔一刀下,不仅体现了对艺术的执著热爱,更折射出时刻心系祖国人民的高尚胸怀。
石能言志,亦能寄情。李岚清治印的内容贴近现实,富于哲理和情趣。其内涵大到国家大政方针,小到日常点滴,既有“科教兴国”、“振兴中华”、“北京奥运”、“互利双赢”、“和谐社会”这样的时事政治热点,也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君子之风幽香不俗”、“二泉阿炳”这样的历史文化题材,更有众多的生活体验。例如,“三级服装加工部”背后的故事,是作者手捧一块面料找遍北京城才觅到一个愿意接活的缝纫铺;而“珍惜晚晴”则见证了作者与夫人章素贞的伉俪情深。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作者生活的各个侧面,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品格和志趣。
2007年,李岚清出了一本十分引人入胜的书《原来篆刻这么有趣》,收录近年印作170方。他采用了一个全新的方式,集诗、书、画、印、音乐、摄影、散文、笑话于一书,每一方印章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让读者在欣赏篆刻作品的同时,对印章内容涉及的事件、人物、趣闻、历史等有所了解。在与本书编辑的对话中,李岚清提到,“我试图把篆刻的地位再提高一点,(在书中)让它当一次主角,当当‘红花’,让其他文化艺术来给它当一次配角,当当‘绿叶’。”以篆刻艺术为主线,有机地融合其他艺术门类,这是篆刻类书籍的一个创举,充分展现了李岚清同志的多才多艺和不拘一格的创意思维。 入古出新 特色鲜明
古人云:“工夫在诗外”、“工夫在印外”,就是强调境界格调、思想情操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李岚清同志虽然不是专业篆刻家,但他的品格、阅历、学问、修养,这些“印外工夫”却是许多篆刻家难以比拟的。所以,他能够将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融入篆法、刀法和章法之中,刻出一件件入古出新,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作品。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把对李岚清篆刻的理解概括为两个字:创新。他说:“以往,篆刻艺术都是封闭在文人雅士的小范围内,而岚清同志通过探索创新,为篆刻艺术注入了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崭新内容。他的篆刻作品是当代文化艺术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楷模。”
由于视野的开阔以及对各艺术门类的融汇贯通,李岚清在创作中往往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如作品《风》,相同的一个字用甲骨文、大篆、小篆、印篆、瓦当、隶书、行书、草书、楷书、楷书简化字、宋体简化字等不同字体入印,观者可以从中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化过程,并领略到篆刻造型的无穷变化。另一个单字印《饼》,用6道边框将“饼”字层层围住,揭示过分包装的误区;以莫扎特、贝多芬等世界音乐大师之名治印,音符和琴键化作了一笔一画,英文亦可入印;又如“十二生肖”印,一改古代肖形印的惯用形式,多采取卡通造型加以线条化处理,生动隽永,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作品,特别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喜爱。
艺术当随时代。反映时代、勇于创造乃艺术之天职,而泥古不化、陈陈相因则是艺术之大敌。李岚清治印的诸多尝试,为篆刻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对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在尊重、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独特魅力,贴近时代,贴近群众,促其焕发生机活力,这正是李岚清同志的篆刻探索带给我们的深层次启发。 弘扬文化 身体力行
“我的目的是想引起一般知识分子(包括大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让读者能形象直观地了解篆刻艺术,主要是为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时代,很多人用敲键盘代替写字,就更需要大力提倡书法、国画和篆刻等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否则,我真担心,有朝一日,我国青年人连字也不会写了。”
李岚清同志在《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序言中说的这段话,是他的心声,也是他写书、办展、开讲座、与青年朋友交流的用意所在。
一个伟大民族的背后,都有一种优秀的文化作为支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气势恢宏的中华文化。当前我们正面临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面临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对中华文化资源的尊重、挖掘和创造性发扬,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分管教育工作的时候,李岚清同志就提倡推行素质教育,强调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提高。离开领导岗位之后,这位可敬的老人殚精竭虑,身体力行,引导人们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他先后撰写了《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李岚清音乐笔谈》、《音乐·艺术·人生》、《原来篆刻这么有趣》等多部著作,推广音乐、篆刻等艺术,并且在国内高等院校及新加坡、俄罗斯等国举办了66场“音乐·艺术·人生”系列讲座。
2007年9月,李岚清篆刻艺术展作为俄罗斯“中国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在俄罗斯进行了巡展。同年10月在苏州博物馆的展出,是李岚清篆刻艺术第一次在国内公共博物馆亮相。
“学习篆刻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不要因此望而生畏,认为篆刻艺术是高不可攀的。”李岚清在治印的过程中,借助自身的广博知识和综合艺术修养,在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让篆刻贴近时代和生活,让这一门看上去艰深玄奥的艺术去掉神秘感,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起年青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正是他的智慧。
福建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金石书画传统源远流长。学习李岚清篆刻艺术,必将提升我省的文化艺术水准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必将推动海西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jrb/gb/site1/rbdzb/2008-11/28/content_1489162.htm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28/163114801357s.shtml
http://www.hdzxw.com/news/2008/11-28/FD_U_Article-2-1-16-78789.html
扩大开放,科学发展,海西先行-图
福建之窗  www.fujian-window.com   2008-12-01
福建日报 兰锋
“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事,石可言趣。”昨日,“李岚清篆刻与《突围》讲座暨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就像一扇通向篆刻艺术殿堂之窗,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浓的文化气息。一方方精美的印章,在笔情刀趣之间,折射出李岚清独特的艺术情趣和深刻的生活感悟,展示他艺术和人生的完美融合。
上午9时,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一走进福建会堂,听众便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卢展工、黄小晶、梁绮萍、陈明义等省领导,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商务部原副部长廖晓淇,商务部部长助理崇泉,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郝平等和1500多名听众一起,尽情享受了一场艺术的盛宴,充分领略了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李岚清同志将亲手刻制的“扩大开放,科学发展,海西先行”的印章,赠送给福建省。福建日报记者 郑杰/摄
短短5年间 创作400多方篆刻
71岁重拾旧趣,潜心治印,短短5年间创作400多方。篆刻不仅让李岚清感受到无穷的乐趣,更让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从“研习古玺”、“治印感悟”、“生活情怀”、“幽默趣闻”、“缅怀大师”等十二个方面,李岚清向听众娓娓道来,讲述了他研习篆刻的缘起、经历和心得。
以刀代笔,以石言志。李岚清用两方朱文和白文的“石言志”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篆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不仅可以用它来健脑,也可以通过它来言美、言志、言情、言事、言趣。新中国成立55周年之际,李岚清精心创作的“祖国万岁”、“人民万岁”两方印章,分别为满白文和细朱文,饱满、庄重、浑厚,反映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炽烈的热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印”、“科教后勤部部长邓小平之印”两方印章,则表达了李岚清对邓小平同志的崇敬之情,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片深情,体现了他“游心印外”的赤子情怀。
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莫扎特”三个字用音符和琴键表现;“乐仙”两个字,“乐”化为谱架,“仙”设计为五线谱;“饼”用六层界格,层层围住,反映过度包装的危害……李岚清将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融入篆法、刀法和章法之中,以高尚的品格、宽广的胸怀、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顽强的毅力开拓了篆刻艺术的一片新天地。
方寸之间,乐趣无穷。一方印章就是一则故事,引人入胜。“三级服装加工部”讲述了李岚清当年手捧一块面料找遍北京城才觅到一个愿意接活的缝纫铺,结果仍是得到一件穿不了的“和服式”衬衫,遭遇做衣尴尬的故事。“永向前”则说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国产汽车行业“小、散、乱、差”,某厂制造的汽车,没有倒挡只能向前开,商标就是“永向前”。
向大众推广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岚清不仅多次举办系列讲座,还把自己对篆刻艺术的独到理解和追求,凝结成二十多万字的《原来篆刻这么有趣》,集诗、书、画、印、音乐、摄影、散文、笑话于一书,充分展现了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突围》中几方印章 生动反映福建改革开放不平凡历程
一方突围”印,一本《突围》书,李岚清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书中再现了当年国门初开,改革开放初期的激荡岁月。在书中,篆刻艺术与历史记述巧妙结合,一方方印章点缀其间,浓缩了他对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和亲身经历的体会和感受。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是李岚清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近期已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省份之一,福建在书中有着浓墨重彩的记述。李岚清说:“福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是改革开放突围的尖兵,这一点永远载入了史册。”一直以来,李岚清始终关心和支持着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福建的发展和进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突围》中的几方印章便是福建改革开放不平凡历程的生动反映。
1984年,福建55位国营企业厂长经理联名向福建省委、省政府写信,要求松绑放权。这件事当时在国内引起巨大震动,也给深受体制障碍困扰的李岚清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忆起这段历史,一方“松绑”印章在李岚清手中由此而生。
“打电话不如面谈”说的则是二十多年前我国通信十分落后,打电话很不方便,还不如面谈。而福州市在全国率先引进和使用了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鲜事。李岚清一边说,还一边竖起了大拇指:“当时北京、上海、广东都没有,福州市了不得啊,大家很羡慕。”听到这里,全场又一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一方“就叫特区”的印章,把大家带入当初创办特区的场景,感受着邓小平作出这一决策的英明。“用明白人”给人以醍醐灌顶的教益,激励着听众投身改革开放伟业。“坚持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阐释了对外开放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不仅现在要坚持,即使我国将来成为发达国家也必须永远坚持,激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
李岚清对福建新时期的发展寄予厚望。他说,这次来,看到福建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非常高兴。他为福建精心篆刻了一方朱文小篆印章:“扩大开放,科学发展,海西先行”。这方印章入古出新,变而不脱,表达了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良好祝愿。
讲座上,李岚清还向我省有关单位赠送了印章、题词和书籍。讲座结束后,李岚清与省领导及有关方面代表一起到福建博物院观赏了“李岚清篆刻艺术展”。
http://www.hdzxw.com/news/2008/12-1/FD_U_Article-2-37-30-8441038.html
http://www.66163.com/Fujian_w/bdxw/20081201/fj164646.html
笔情刀趣,体验历史的精神财富
海峡都市报  |  时间: 2008-12-02 08:09:15
一则故事,一帧图片,一方印章,一段历史。昨日的“李岚清《突围》与对外开放座谈会”,好比开启了时光隧道,把大家带进国门初开、改革开放初期的激荡岁月。
《突围》一书,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上
午,福州冬意渐浓,在省政府一间会议室内举行的座谈会却气氛热烈。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国忠主持会议,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商务部部长助理崇泉,省政协原主席游德馨、副省长叶双瑜、省政协副主席郭振家等参会讨论。
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座谈现场,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读书心得。《突围》浓缩了作者的所知、所为、所见,又将篆刻艺术与历史记述巧妙结合,说是座谈会,更像是一场气氛热烈的书友会。
“看这本书,就像听故事一样”
作者所回顾和写作的,是一部“突围”的历史;而这本书给读者的感受,则是一种突破常规形式的欣喜。原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杨华基说:“读完《突围》,感到很震撼,作者选择这种表现形式,给人全新的感受!”
这种感受贯穿全书,《突围》图文并茂,更有作者的一方方印章点缀其间,浓缩了作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体会和感受。更可贵的是,书中的文字,亲切委婉,从身边小事说起,再配上大量的照片、史料,让人爱不释手。
“看这本书,就像听故事一样。”座谈会上,很多读了《突围》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翻开新书,眼前一亮,封面素雅、文字简练,几乎每页都配有精彩的图片,作者对一些重要事件画龙点睛地加以评述,有的用印章加以映衬,把历史还原得生动活泼。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参与了《突围》一书的出版工作,他用三句话概括对这本书的印象———图文并茂、别具一格、耳目一新,“一个故事配以一张图片,或者一方印章,让读者了解这段历史,小故事谈出大意境,小事情说明大道理。”
“《突围》把我带回那个年代”
读完全书,末页一方古拙的印章———“历史事实之再现”,诠释了作者的写作初衷和治学态度。
八旬高龄的省政协原主席游德馨,很有感触地说:“这本书,把我们带回那个年代!”
书中关于福建改革开放之初的情景,游德馨有个很深的回忆:1987年第一届厦门投洽会,厦、漳、泉、龙四地联合主办,由于是首次办会,地方政府底气不足。其间,担任国家外经贸部主要领导的李岚清,带团来厦,会见外商,营造声势,给大家以极大鼓舞,“9·8”影响力由此打开。
如果说《突围》的可读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力,那么,书中展示的大量文献、档案、领导人手迹和照片,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商务部的同志们说起这些尤为亲切,商务部部长助理崇泉说,书中梳理了对外开放初期,中央一系列决策的产生过程,对于目前在一线工作的人来说,不仅能了解那段历史,也是对眼前工作的指引。
杨华基举了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但三中全会前,中央是怎么考虑的?当时的环境如何?都遇到了哪
些困难?可以说,至今没有详细的相关资料,可我在《突围》里找到了答案!建议把这本书纳入干部教材,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书里有29处提到福建”
《突围》有很多内容是关于福建的。现场发言时,杨华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读书笔记说:“我仔细数了一下,这本书里写到福建比较重要的情节、场面,一共有29处。”
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省份之一,福建在书中有着浓墨重彩的记述,为此,李岚清还专门为福建量身篆刻了不少印章,而每一方印章都可以讲出动人的故事。
比如“松绑”,1984年,福建55位国营企业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信,要求松绑放权,在国内引起巨大震动,也给李岚清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刻下一方“松绑”印章。
比如“打电话不如面谈”,说的是二十多年前我国通信落后,打电话很不方便,还不如面谈。而福州市在全国率先引进和使用了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鲜事。
书中的几张照片,也勾起了大家的回忆。在《突围》第154页,“杀出一条血路,创办经济特区”一节中,作者讲述了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经济特区时的情景,同时配发三张照片,其中有邓小平的题词,正是那句“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国忠作会议总结时深情地说,对于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人来说,《突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外开放不仅体现了福建人爱拼敢赢的精神,也是海西先行先试的题中之义。
《突围》有了不少年轻“粉丝”
“看,这里面还有很多印章,真漂亮!”座谈会上,一位细心的女工作人员,在书页旁看到李岚清亲手篆刻的印章,忍不住轻轻喊出声来,拉来身边的几个同事,兴致勃勃地一同“研究”。
好书总是流传得快,《突围》不仅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年轻的读者也成了“粉丝”。
就在上个月,《突围》第一版已印刷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均有销售。一位会务部门负责人说,这几天,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有机会看到这本书,趁会议休息间隙,看了几页后,竟然爱不释手,很多人还专门跑到书店购买呢!(海峡都市报 记者 王勋)
http://www.fjsen.com/fujian/2008-12/02/content_613921.htmhttp://www.hdzxw.com/news/2008/12-2/FD_U_Article-3-39-17-594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