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未来教育网站:丝路传奇之新疆文物大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1:52:50
新疆文物大展
        近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的“大漠遗珍 丝路传奇——新疆出土文物大展”,这是新疆文物在国内举行的一次最多数量、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展览。展览从“大漠文明·源远流长”、“民族融合·丝路传奇”、“繁华西域·欧亚通道”等三个方面,充分展现新疆悠久的历史文明。展览汇集新疆出土文物200件余,包括陶器、木器、铜器、金器、织物、文书和几具难得一见的干尸,其中包括久负盛名的“楼兰美女”,令人叹为观止。 

                                                                                                                                  3800岁的 楼兰美女。 

 

    楼兰美女1980年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三角洲一片墓地中被发现,是一位中年女性,出土时体肤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她身上裹一块羊皮,毛织的毯子,胸前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    经用楼兰美女身上的羊皮残皮做碳14鉴定,表明她距今已3800年,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 

     

    这只夹砂红陶罐是1987年和静县察吾乎沟出土的,属西周——春秋时期的陪葬品,被称作“田园葡萄纹彩陶罐”。
    陶罐施红陶衣,深红彩绘,颈刻肩部饰四组图案。在涂成黄白色的地上,绘三组不规则的网格,内填图点纹,寓意田园;另一组为蔓藤葡萄纹,枝叶卷曲,果实累累。整件陶器纹饰新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新疆彩陶中的精品。该陶罐表明在距今2500年——2900年时,新疆已有园艺业,有规划整齐、管理有序的田园,使我们对种植葡萄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龙铜环。系青铜铸造,环体中空,内侧有一条开口,表面起凸棱纹。环圈的前部为吻部相对的两个龙头,头部后圈身为龙身。龙头角、耳、鼻、眼及吻部雕琢较为清晰,纹饰精致,制模和铸造工艺都非常成熟。1983年新疆新源县农四师71团渔场墓出土,战国文物。

 

    虎纹圆金牌,战国,1977年乌鲁木齐县南山矿区阿拉沟30号古墓出土。金牌里面的老虎是新疆虎,1916年被最后发现,1979年国际保护老虎会议宣布它已灭绝。

 

 

    这是另一种有关新疆虎的金器——对虎纹金带饰。    它用金箔模压捶揲而成,二虎张口怒目,虎视眈眈,前肢平身,后肢翻转曲歪至背部,翼、尾上翘,双耳机警竖立,作欲争斗状。另外,鬃毛、尾纹以及其它纹饰也刻画得很细微清晰,表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把二虎相争的场面做成带饰,说明他们经常接触虎,对虎的习性特点观察很细致。带饰上有小孔,可能为缀于其他物品上的装饰品。         蹲跪铜武士俑,1983年在新疆新源县农四师71团一连鱼塘出土。神态逼真的铜武士俑反映了塞人(欧罗巴人的一支)的形象特征。      这是1985年出土、距今约2800年的且末男尸,保存得非常完好,像不像是一个侠客在躺着睡觉? 该男子死亡年龄约50岁左右,身长1.76米,属于古欧罗巴人种,在他的眼睛、鼻梁以及两侧面颊、额侧都有用黄色颜料绘有曲卷纹,朋克感十足,毛发保存良好,眼睫毛、胡须也都清晰可见,脸上还清楚地留下用黄色颜料绘出的环形图案。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墓地沙山高出地表7.75米,面积2500平方米,小河墓地有墓葬约330个,墓地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宏大的规模、奇特的葬制、数量众多的干尸、丰富的罗布泊早期文明信息……它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没有任何墓葬与之类似。墓地年代在距今4000年-3450年间。    被称作“小河公主”的这位女尸,死时年龄在40岁左右,身体除头部外被深棕色毛织斗篷包裹,在胸部用2根刻花木别针和2根短红柳棍插别。头发为浓密的亚麻色,自然中分,眼睛微闭,嘴角微泯,神态较安详。 

 

                                                                小河墓地出土的木雕人面像。高度仅8.6厘米,宽度仅6.4厘米,公元前19世纪——公元前14世纪作品。 

 

    汉代串珠手链,1985年温宿县包孜东乡包孜东出土。蚀花玛瑙手链,共19颗,有圆、圆柱、椭圆、椎体、石叶等形状,其中一粒锥形垂坠包有金箔,并带金质圆环。颜色有黄、深红、浅红、灰、绿等色多。其中黄色玛瑙均为蚀花,是将玛瑙珠腐蚀成纹后,再填以白色原料而成的,工艺较复杂。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质护膊是1995年10月,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双人合葬墓中,由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所出土的一件织锦护膊上的文字,同时出土的另外一块织锦上有“讨南羌”三字,两块织锦可以和缀为一,原来很有可能是一句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护膊收藏于新疆考古研究所,为国家一级文物,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之首。我们能看到,也是殊为不易的。   该锦为长方形,圆角、绢缘、缀带、长16.5厘米,宽11.2厘米,为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48根/厘米,采用经线提花的织造方法制作,以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织出星纹、云纹、孔雀、仙鹤、辟邪和虎纹。其花纹之间贯穿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一语最早可见于《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一句,按照中国古代星相学和阴阳家的说法,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五星如果同时出现在东方天空中,则对中原王朝有利。汉元年(前202年)时,此五星同时出现于东方井宿中,被认为是汉朝兴起的祥瑞迹象。
                                                                                                                       “千秋万岁宜子孙”的锦枕套。 

 

                                                                                                               “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的锦织物。    历史学家说,它们都出自两汉时期。汉锦纹样每每采用形神兼备的剪影式,譬如兽纹、山纹、云纹。而织出吉祥文字的也不少。只是,其它地方的织锦没有保存下来,而干燥的新疆则完好地保存了一些这样的织锦。新疆地区的文物也因此成为研究我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     金杯出自公元5世纪——公元6世纪,高16厘米,口径8.8厘米,底7厘米,1997年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苏县波马古墓出土。器身内外通体模压出菱格,每格内焊接宝石座,内镶嵌椭圆形红色玛瑙,部分已脱落遗失。口沿下点焊一周金珠点饰,虎形柄虎头宽而圆,四肢雄健,形象生动。器底为凸起同心圆纹,中心锤出八瓣花纹,非常漂亮。 

                                              唐代的彩绘泥鞍马的局部。马高75厘米,长83厘米,1972年在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187号墓出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上面两幅画看上去有点相似。是的,它们一幅叫“彩绘伏羲女娲绢画”,一幅叫“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分别于1964年和1965年在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两座墓葬中出土。
    伏羲、女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始祖,据说伏羲教导人们从事生产,女娲教导人们婚姻伦理。他们手持规矩,既是生产工具,也是社会秩序的象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就是一幅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画像,因其与人类生物遗传结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双螺旋线结构非常相似,题名为“化生万物”。绢画绘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构图奇特,寓意深刻,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这种图像在吐鲁番地区古墓中多有发现,一般出自夫妻合葬墓,用木钉钉在墓顶上,少数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