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印卿心gl:大学生“村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5 04:03:38
大学生“村官”

  有人说80后是物质化的一代,重视自我,疏远崇高,告别英雄,似乎是这一代人的时尚。当我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却一次次被触动,被激励,被感奋。他们并不完美,他们也有苦恼和迷茫,但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时代、农村联系在一起,他们如此自然地表达出一种崇高、理想与英雄主义的色彩。

  又一曲“青春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回响。

  城市与农村的接点

  当我奔走在苏北各地最偏远的乡村,采访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村官”的时候,摒弃外界制造的光环,寻觅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我看到了一个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面容,连同他们的喜怒哀乐,已经在他们任职的乡村烙下深刻的印记。

  大学生“村官”,城市与农村的一个接点。

  “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了不起。”这是一位村支书对我说的话,听起来朴实,却道出了大学生“村官”的分量。

  这些80后告别城市,因为一种理想,因为一种召唤。尽管他们的同学选择的是另外的成长道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他们、赞许他们、认同他们。但是他们当“村官”的跌宕经历,却是这一代80后在农村的奋斗足迹。

  请允许我不厌其烦地写下他们的出生日期,1983年、1984年、1985年……写下他们到村任职的准确年龄,22岁、23岁、24岁…… 真正的豆蔻年华,真正的青春岁月!

  但愿若干年后,我们的农村比我们的城市更美丽,我们的农民比我们的市民更富有。理想是通向成功的灯塔。我看过许多大学生“村官”的村情调查报告,他们给所在村勾画的致富远景,也许并不成熟,但透着不甘平庸的青春锐气。我在采访本上写道,这些大学生“村官”就站在理想的起点上。

  2007年江苏率先启动大学生“村官”全省统一招聘,将地方性、临时性的政策加以规范之后,北京、浙江、四川、山西等13个省(市)陆续统一选聘大学生“村官”,其他18个省份也有部分市、县开展此项工作。2008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部制定《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意见》,各地实践10年的大学生“村官”招聘,由全国统一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所取代。

  2009年至今,随着“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国家战略的实施,大学生“村官”事业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

  奔赴农村与贫困与愚昧作战,需要高层的重视,需要政府的扶持,也需要实施的人才。大学生“村官”就是这样的人才,命运由此而转弯,平庸由此而非凡。非凡不一定辉煌,但肯定不一般。少数名字出现在媒体之上,更多名字并不为人知。改变农村,改变社会,宏大的题旨在点滴之中呈现,尽心尽力就会留下痕迹。

  在中国扶贫攻坚的第一线,在中国最基层的农村组织,加入高学历的新生代,如同注入了澎湃的新鲜血液。数以十万计的大学生“村官”,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来自数百所高校,他们所带来的生机、所面临的困惑、所经历的奋斗以及他们的成功或者失败,对我们的城市,对我们的农村,对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的观念,都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个命题不只属于他们,而且属于我们整个社会。

  是的,我们理应更多地关注他们——

  那些大步行走在田埂上的年轻身影。 敢当一把手

  在江苏首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中,戈新化当村支书是最早的一个。2007年12月8日上任,这个日子他随口报来,记得非常清楚。五个月前,戈新化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毕业,五个月后,就挑起了村支书的担子。他现在职务全称很长:宿迁市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乡杨楼村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80后村官戈新化,南京财经大学本科生,学的是经济学专业。别看他的个头在一米八以上,却长着一张娃娃脸,厚厚的眼镜片后面,一双弯弯如月牙的眼睛,显得有几分稚气。老家也是农村的戈新化,用标准普通话讲述他的经历,他对农村建设的看法,你不得不相信,这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年轻人。

  戈新化当初被任命的是杨楼村党支部副书记。村支部书记姓王,四十多岁,当过会计、村长,很客气地告诉他,村里有多少人,分几个村民小组,组长是谁。还告诉他,支部党员50人,今年过世一个,现在49人。戈新化说,能不能派个村干部陪我到组里看看。王支书说,不用看了,农村都这样呗。一连几天王支书不冷不热,他就自己骑车下去了。

  戈新化的出现,让许多村民感到新鲜。他愿意跑到村民中间,愿意自报家门,接触村民的范围在扩大。他与村干部无缘无故,村民愿意畅所欲言。村里好多矛盾处理不当,老百姓就会有意见。他耐心地倾听,村里有什么麻烦事,村干部是怎么对待的,为什么村民会有意见。他发现,村支书被动应付上面交代的工作,统计,报表,数字,年年相似,而且账目不公开,大家有怨言。至于村民的呼声,似乎没人听。

  他对我说:我真是血气方刚,去跟支书谈,碰了一鼻子灰。村干部的作风不改,村里的面貌整体改变,根本就是一句空话。不能取信于民,何以凝聚人心?戈新化想过,当务之急是改变王支书的想法。试了几次,他失望了,看来行不通。 这时,村支“两委”改选即将开始了。戈新化意识到,既然改变不了村支书的想法,也许可以改变村支书。按基层组织选举法,村支书应该是差额选举,村里老党员都说应该选个新人,可是找不出人选。敢当村支书的,毕竟得是能人!大家扳着手指头,数来数去,戈新化开玩笑说,如果没有人,我就来选吧。

  没想到,戈新化无意间说出的想法,得到了老党员的支持。你是正式党员,也是副书记,你来竞选,我们支持你!很多村民鼓励他,那时强调“一肩挑”,他在村里公开说,我要参选村书记。大学生村官站出来,跟前任书记同台竞选,戈新化的胆量够大的了!正式投票选举那天,杨楼村像赶集似地热闹。一张张打上候选人名字的选票,交到村民的手头。村民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投票。

  乡政府几乎全部出动,派来二十多个工作人员。一个主会场,四个分会场,每个会场至少有两个乡干部。监票、唱票,紧张而有秩序。乡领导宣布,程序民主,选举有效。戈新化当选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任期三年。村民扛出一个长竹竿,上面挑起一挂一万响的鞭炮,噼里啪啦炸开了,高兴啊。

  高票当选的戈新化知道,村里有喜事才放鞭炮,这是村民们对他的希望,他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去报答。他如此年轻,底气来自哪里?他说,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我要求自己,一方面为村民做事,一方面从中不谋利。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村干部占便宜。我在村里经手的账目全部公开。一清二楚。兴办公益事业、修路、修校舍,都是老百姓认可的实事。你确实从村里考虑,村民不会计较。

  网上评选“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戈新化是江苏省唯一入选的“村官”。在旁人眼中,这是一个成功的标志,但他自己看来,和他同样经历的“村官”太多了,他只是在做他该做的事情,自鸣得意太浅薄太无知。他以果敢的魄力理顺了村级财务,又以务实的思路制定了全村短、中、长期的发展规划。

  人生就是这样,假如不去争取,怎么能知道自己行不行呢。吃亏中成熟

  吃亏中成熟,大学生“村官”易峰说这句话时,我眼睛一亮。独生子女最不能忍受的,恐怕就是吃亏了,从小没人跟你争,什么事都应该的。这个名叫易峰的80后,却在跟我大谈“吃亏经”。他毕业于江苏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阜宁县施庄镇路庄村主任助理,阜宁县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经理。

  易峰是个长相俊朗的帅小伙,报考“村官”时22岁。他在城里无忧无虑地长大,在家备受身为独生子女的呵护。易峰任职的路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经济薄弱村,村民以传统种植为主,靠低收入将就。易峰问村民,为什么不弄些挣钱的项目呢?人家说,一看你就是个城里孩子,钱不好挣啊!

  易峰在苏南读了四年大学本科,他觉得,苏南与苏北之间有许多差距,其中一条,就是苏南农村做生意的意识深入人心,而苏北农村跳不出农耕时代的窠臼,他琢磨着把经商的理念真正地实践一下。

  这天,他和同一个镇的其他村官商量,先到扬州一带摸摸行情,启动资金就是自己的工资。于是,易峰在路庄村办作坊式小厂,加工一次性拖鞋,两个村官同伴加盟,每个人出资2000元。易峰组织十来个村民,花几千元买原料,又请来熟练师傅,指导村民做活。三个大学生整出一个厂来。动工了,出活了,眼看赢利了,结果市场饱和,销不动了。

  易峰托朋友卖了一些,削价处理。他们亏了本,村民通情达理:孩子可怜,工钱我们不要了。

  初次尝到吃亏失败的感觉,滋味不好受。易峰和同伴咬咬牙,自己的事自己扛,只跟家里报平安。他听说,镇上在204国道旁建了钢架大棚,有人租用种仙人掌亏本,长期闲置,就到处打听钢架大棚能种什么。有天打篮球,碰上一个做花木生意的老板,说起盆景花卉市场看好,易峰忙拉着老板去施庄镇看钢架大棚。老板一看挺满意,说我还正要建大棚呢。易峰盘活闲置钢架大棚的设想,得到了镇里领导支持。他游说那个老板,投资用现有的钢架大棚建花卉基地。老板被易峰的诚意打动了,聘请他为业务经理。易峰先学着给人家打工,然后就给自己打工了。他说生手学成熟手了,才敢把生意做大。盆景花卉租售,易峰从完全的门外汉,到业务熟练的经理人,而且手头有了积蓄。这时又分来了新的村官,他们做出详尽方案,得到团县委和镇党委的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正式挂牌。

  易峰让村民养花,由创业基地收购,保证村民的收入。易峰与村干部商量,在村部成立一个农贸合作公司,推销村里的农产品。

  我采访易峰时,他24岁,他说他原先是学工科的,很内向。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我真不能想像他在生人面前不爱说话。他说,因为当村官,个性变多了,做花卉生意,天天跟人打交道。我爸妈都说,到底农村锻炼人,你当一年村官,比在大学四年都懂事,成熟多啦。

  我在笔记本上写了一段感受:父母愿意撑起大伞,为孩子遮风挡雨。他从当村官那一天起,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他要独自面对,不让父母担忧。他决定,哪怕是失败,他也会带着笑容回家。凭什么呢?凭的就是年轻,什么都没有,什么也不怕。

  这中间的话其实是易峰说的:哪怕是失败,我也会带着笑容回家。我听了怦然心动,总也忘不了:这是一个24岁年轻人说的吗?易峰做什么事并不重要,他值得我们借鉴的也不是他的具体项目,而是他的经历给我们的人生领悟。这种困难中的笑容,不正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吗? 哪来的信任

  我到郑集镇采访,听到其他村官都叫他“老村官”。24岁的师飞正年轻,风华正茂,怎么会跟老字沾上了边?他们解释说,2007年到郑集镇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只有师飞一个人,另四个“村官”都是2008年来的,新来的“村官”有事就问师飞,把师飞当成了师傅。其实,当初他也碰到过不被信任的境遇。

  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的师飞,是一个准备一展才华的热血青年,却在下乡不几天的日记里写道:“乡村的夜静静的,只有雨点打在窗户上的声音。我真的很迷茫,工作到底该怎样开展?大学生村官这条路该怎样走下去?”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并不是学农的,却有一个与农有关的难题,等待他用智慧去解决。

  那天上午,骑电动助力车到石楼村的师飞,又去村里的蔬菜园区帮忙。那几天村里的二期大棚上马,师飞跟着村书记,参与土地征用、土地丈量、物资配备,虽然是绝对的配角,但虚心的态度叫书记产生了好感。这一天气氛有些异样,好些村民情绪激动,似乎对书记的解释不满意。

  师飞挤进人群问:“书记,出啥事了?有我能帮上忙的吗?”书记挥挥手:“没有,没啥事。”师飞看出书记神色凝重,可能当着众人的面不愿多说。师飞只好退出人群,问一个蹲在墙根抽烟的老人:“大爷,出啥事了?”

  老人叹了口气,说你也帮不上忙。师飞追问到底什么事,老人才说:“马上到季(节)了,菜种子还联系不上。再不种,这一季就过去了。” 师飞明白了,播种季节不可错过,眼下急需的果苗迟迟没着落,村民怎么能不急,书记也没招。这与一个刚来的大学生村官好像没关系,可他不能置身事外,有责任出一把力。他拨开人群走进去,劝大家不要急:“三天之内,我保证把果苗运过来。”

  村民当然不信:你凭啥保证?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师飞说:请大家相信我一次,给我一次机会!书记发话了:现在咱也都没想出啥办法,就让小师试试吧,我也再跟镇农业站联系联系,再想想办法看,行不行?

  师飞立下“军令状”给书记解了围,村民们不好再说什么,其实连书记也没当真。但师飞并没开玩笑,他要书记放心,说到就要做到。就在其他人议论纷纷的时候,他已经坐上公交车,匆匆赶往县城找到了农业局。需要说明的,师飞不认识农业局任何人,只是到值班室打听哪个科室管种苗,才认识了蔬菜种植的专家,而且了解到,有几种番茄苗非常适合大棚种植,网上有几家种子交易平台。

  师飞比较一番,山东一家果苗公司提供的果苗数据完全符合要求,他马上打电话给村书记,书记喜出望外,不错,小师你真行啊。随后,师飞电话联系到那家公司的营销部:你好,我们想定一批番茄苗。要得比较急,最好能连夜把这些种苗运过来。请告诉我传真号码。我把详细的订单传真给你……

  为了连夜把番茄苗运过来,师飞费了一番口舌。次天中午,当装满番茄苗的三辆大卡车驶进苗湾村时,所有的村民都对师飞刮目相看了。一位年长的村民跷起大拇指:“小师啊,这么多的番茄苗,你从天上变来的啊!”看到村民排着队等着领种苗,脸上浮现着如释重负的笑容,师飞紧绷的心弦也彻底得到了放松。

  “说实话,现在想想我自己都觉得后怕,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向这么多村民许下三天的承诺。要知道如果不能实现的话,不单是我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威信扫地,就连竭力支持我的村书记也会挨村民骂的。”

  与番茄苗同时种下的,还有村民对师飞的信任。受到称赞的师飞还是很冷静,他由此察觉到村里蔬菜园区有待完善,就向村书记提了一个建议,能不能在园区办一个农资超市,让村民就近购买所需的农资物品,这样就能有备无患。师飞以为村干部不一定能接受,因为他之前好些建议被束之高阁。没想到,书记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天会计就买来两节玻璃柜台,还订购了一些常用的农需用品,在村委会旁边收拾出来一间屋子,作为村里的农资超市。   师飞特别欣慰,从那时起,村里彻底把他当成了自家人。取得村民信任的师飞有他的感悟:“如果村民把你当大学生看待,你就把自己当成村干部;如果村民把你当村干部看,你就把自己当成大学生。” 天真的老成

  张天然就像她的名字纯朴天然快人快语,她在大学读外贸英语专业,2007年到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任职,先是村支部副书记,2008年5月担任村书记。这个扎着马尾巴辫子的姑娘,在蒙蒙细雨中给我带路,去看洪楼村的黄瓜制种基地。

  我们来到一大片瓜棚的跟前。一根又一根水泥桩依次排列,桩与桩之间是绿枝冒芽的黄瓜苗,天气降温,水泥桩就会撑起塑料布膜。张天然的旅游鞋沾满烂泥,一点不在意,显然习惯了。旁边一块告示牌上写着后方帮扶单位若干,还写着“项目责任人:张天然”。

  张天然说,村民底子薄,输不起啊,发展黄瓜制种吧,说好了人家回收,有合同,他们也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你们村干部说的是真是假,还是半真半假?要是变卦不收了咋办?要是有了病虫害咋办?好心办好事还不被人信任,这要在以前,我早就赌气不管了。可现在,哪能赌孩子气,就得耐心地慢慢解释。

  既然到了经济薄弱的地方,张天然所学的外贸英语用不上了吧?非也。一家德国投资商来考察,递上了一沓儿英文资料。书记镇长到处找翻译,看不懂怎么跟人家谈?突然想到,刚来的一个村官不是学英语的吗?管工业的镇领导忙找张天然翻译,她也就露了一手。以后又有韩国、印度投资商来,她的现场翻译叫老外非常吃惊。没想到中国农村还有人会英语对话,有点不可思议。他们并不知道张天然是大学生,说镇里找不到一个翻译,村里倒还有人懂外语。张天然开心地说,老外评价我们村里还是比较落后的,但空气很好,投资大环境也不错,有的已经达成了投资意向。

  张天然在村里独当一面,二十多岁的人像个三十多岁的人,好像很老练似的,其实她在家里连个碗都不用刷,袜子都不用洗,集父母与姥姥宠爱于一身。她在村里做那么多事情,爸妈根本想象不到。她说,农村的经历让我在家里也改变了,过去对父母任性,还会向他们发火,现在懂得了感恩,他们对我的工作不太懂,跟他们讲也讲不太清楚,他们让我把握好方向,想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24岁的张天然有她的“为官之道”:“其实农民是非常聪明的,他们的实践经验比我们要丰富得多得多,好多东西是我们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他们主要是不愿意接收新的、更先进的东西。经过一点点的历练,感觉农村工作确实不那么简单,那么单纯,也绝不会再以为,通过一年两年的努力,就会变得很富有。我觉得,我们应该不断创造性地适应这个社会,才可能有哪怕一点点的改变。扁的也好,方的也好,圆的也好,你都要去融合它。”

  “当然要尊重其他村干部,他们都是几十年的老江湖了。如果你没把握,就要多学、多问,把人家当老师。让人家觉得这个年轻人想法还挺现实的。有些事情不好处理,我就说要思考一下,调查一下。民事纠纷最难解决,我让他们先找分管领导,然后再碰头研究。因为穷,没事干,想法就多,矛盾就多,穷乡容易出刁民,大家有事做,就不会有这样那样的闲言碎语,所以要把村民引导到经济发展中去。”

  “副书记当十年都不如书记当一年。短短几个月时间,要比到村里一年多的我,懂得多得多。我用现在眼光去看我的过去,许多事太幼稚。村干部有时跟我讲话,都是话里有话,我以前是完全听不出来的。有的时候的好是表面的好,有时候的好才是真心的好。我嘴巴甜,当书记前,他们从来不会批评我的,连镇里的领导都没批评过我。我当了书记,做得不对他们有时批评我,他们对我是真正的好。”

  说“为官之道”是我私下为张天然归纳的,并没有征得她的同意。“为官之道”其实是“为人之道”。张天然的感悟让我惊叹。

  有关张天然的话题说不完。我知道,她早就是一个新闻界关注的人物。我感兴趣的,不只是她已经做的,或者正在做的一个又一个项目,而是她在做这些事时的人生态度。说她天真吧,她又有些老成。说她老成吧,她又有些天真。然而,正是她“当官不像官”的年轻感觉,给人一种勃勃生机的新鲜活力。一个人的潜力是需要挖掘的,就像张天然以前只想做一个像样的翻译,如今却成为一个像样的书记。

  (本文选编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学生“村官”》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傅宁军 http://www.gmw.cn 2011-02-12 09:58:21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