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澄潘师傅:协调一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47:43
协调一致其含义有二:阴阳协调、五脏相协作用,这是中医养生的基本思想。

1.法于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具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内涵。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属性。它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的上半身、表、背、六腑、心肺等均属阳,人的下半身、里、腹、五脏、肝脾肾等均属阴);还说明人体的生理组织:气为阳、血为阴,其推动血的运行,血是气的物质基础。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而且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是相互通应的,也要达到协调统一。所以养生应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内经》云:“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又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昭示养生要旨,内则精神专一,外则顺应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此,阳气乃固,虽有邪而不能害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若违背了这一规律,内有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九窍功能障碍;外有肌肉壅阻而不滑利,卫气不固而腠理疏松,则邪气为害,正气削弱,疾病丛生而短折寿命。故协调阴阳的具体方法有:

阴阳均衡,谨和五味,调养精神。在古代养生家看来,各种食物与中药一样,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异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如果食物的性味配合得当,则有助于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从而对健康有益;反之,若性味配合失宜,则会打破机体的平衡态,从而损害健康。故养生首先应注重饮食,从饮食开始调养。

顺应自然,护养阴阳。自然界也分阴阳,阴和阳经常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以维持阴阳的平衡。同时,阴阳之间相互依存: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如:上为阳、下为阴,无上,无所谓下,无下,也无所谓上)。首先:应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黄帝内经》说“法于阴阳,调于四时”和“因时之序”,都表达了这种意思。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言,对人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季交替和昼夜晨昏的变更,因此养生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上面所讲到的四气养生。其次:应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养生,实际上是指人们只有认识人与自然二者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并依循这种规律养生,才可能健康长寿。早在《吕氏春秋·尽数》篇中,就有“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的论述,可见古代养生家早就认识到了自然界有其自然的规律,人们只有依循这种规律方可生长久视。除了自然界之外,人体的生理状态也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只有顺应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才能保护生机。即《黄帝内经》中倡导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的养生原则。最后,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天运》篇中有关“自乐者,先应之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的论述,都强调了认识和顺应自然规律以健康长寿的养生观。

 

2.五脏相协作用
  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黄帝内经》把五行当作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提了出来。《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本始。” 五行学说的核心还不只限于简单地将事物属于五类,而在于它能以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观点来探索、阐释复杂系统内部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来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调控机制。所谓“五行相生”,指的是一事物对它事物的促进、助长和资生等积极作用,其作用的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则是指一事物对它事物的抑制、约束等消极作用,作用的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由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所以对于其中的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结构实际上包含了两套自我调节机制,其一是正常状态下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运动机制,其二是非正常状态下的修复机制。正是这两套机制的特殊功效保证了五行系统处在整体动态平衡的循环运动状态之中。事实上,中国养生理论运用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来揭示人体各部分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复杂联系,并从整体上来把握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的。

中医养生理论将人体各种组织器官按五行特性予以归类,用以说明各自的生理功能。对于五脏来说,其中肝属木,木性曲直、喜条达,善向外、向上舒展;肝与之相对应,于是也就具备了喜条达舒畅,恶抑郁遏制,善疏通开泄的功能特性。心属火,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脾属土,运化水谷津液,主统血。肺属金,司呼吸。肾属水,为先天之本。这样,就把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结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从而为人们的养生实践提供了两条重要思路:其一,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特性,以便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其二,应该从整体观念出发,充分考虑到具有同类特性的外界事物对人体组织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影响,如“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外,还应考虑各个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应认识到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故应该五脏均要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