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暖小污婆没素质:瓦尔登湖——林中生活散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41:20
转自理想藏书-作家与作品-美国相关 瓦尔登湖——林中生活散记 句承蜩
--------------------------------------------------------------------------------
 
 
梭罗
   1846年2月4日,梭罗按计划前去康科德城(Concord)讲课,题目是“关于马斯·卡莱尔及其著作”(Thomas Carlyle and H is Works)。讲课结束了,听众却意犹未尽,要求主讲人谈谈自己在林中的生活,相对而言他们似乎对这个更感兴趣。为满足大家的要求,梭罗准备了一个“我自己的历史”(Th e History of Myself)的课题,在当月10日开讲。没想到听众热情空前高涨,纷纷要求他在下一周的课程上再讲一次,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前来听讲。受这次讲座的启发,梭罗将自己讲课提纲加以整理,又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写作,终于完成了Walden,or Life in Woods(《瓦尔登湖,又名林中生活散记》)这部传世的名著。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这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到目前为止,此书已经出现了将近两百多个版本,并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作者有生之年里这部书一直被认为是模仿之作,而且还倍受冷遇。初版的2000册用了五年多的时间才卖完。直到作者去逝以后,这本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它的评价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梭罗的思想意义才被我们认识到。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规》(Dial)写稿,其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 
年轻时的梭罗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并在此之后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即《康考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和《瓦尔登湖》。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因为梭罗反对黑奴制(Negro Slavery)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虽然他只在狱中蹲了一宿就被友人在未经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替他代交了税款保其出狱,但这一夜却激发他思考了许多问题。出来后曾有一些市民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税。为解释这一问题,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了著名的政论《抵制国民政府》(Re 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后改名为Civil Disobedience)。他所宣传的这种依靠个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印度的甘地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7年,梭罗结束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来的村落。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简朴的生活风格,将主要精力投入写作、讲课和观察当地的植物动物。有时候为了得到极其微薄的生活费用,才偶尔离开村子到父亲的铅笔厂工作一些日子。梭罗卒于1862年5月6日,时年44岁。当时在同时代人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观念偏执行为怪异的人,一个爱默生的追求者而已。一直到世纪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广泛和深刻的认识。   作为他的主要著作之一,《瓦尔登湖》是梭罗在瓦登湖林中二年零二个月又二天的生活和思想纪录。鉴于他的第一部书《康科德和梅里马列克河上的一周》的失败,这一次他格外慎重,没有仓促出版而是静下心来重新写作,使之更加完美。在此后的五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修改、补充、完善,有时为了使内容更加和谐统一,甚至将整个段落改动。   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梭罗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以致于使其同时代的人误将此书理解成一本有关自然的文献,而忽略了其中关于哲学的内容。其实,梭罗的贡献是建立在这两方面之上的。在自然观察方面,他之前已经有诸如吉伯特·怀特(Gibert White)和詹姆斯·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等人的自然著作问世。但是只有当梭罗的著作出版后,大家承认他才是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在他之前描写自然界的作品,只是以“书信”、“插叙”和“杂志文章”的形式出现,报道他们对于自然界的发现。是梭罗使自然散文独立门户,赋予了它新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关于鸟的段落与奥杜邦的《美国的鸟类》一书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奥杜邦的书仅仅是科学报告,而梭罗的文章则是关于自然的艺术创作。   把关于自然的观察与体验详细地记录下来,并赋予通俗的哲学意义,这是梭罗的书真实可爱之处。梭罗积极倡导一种生活观念,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的生活方式,他堪称超验主义的实践家。   《瓦尔登湖》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美国现代文学中散文作品最早的典范之一。与其同时代的伟大作家们相比,此书的风格独特甚至比霍桑、梅尔维尔和爱默生这些天才作家们更富于20世纪散文的气息。这一特点具体体现于它的句子平铺直叙(straight forward),简洁(concise)和有观点(to the point),完全不像维多利亚中期散文那样散漫、用词精细、矫情和具体,也没有朦胧和抽象的气息。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本写于19世纪的作品与海明威、亨利·詹姆斯等人的作品风格十分接近,只不过梭罗的风格更显得丰富而已。   梭罗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批评家,他的目的是揭露时代的弊端。指出人们自己正将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会导致生命的衰落。相对来讲,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较之现代更加幸福和充实。有的读者往往对梭罗有错误的印象,即他只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主张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放弃现代文明。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林中独自生活了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这只占他生命的百分之五的光阴。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来来往往的访客从未间断。他自己也经常到村里探望家人和朋友。更重要的是,当他离开瓦尔登以后,还曾一再反对别人模仿他的行为。用他的话说他自己之所以到瓦尔登湖生活了一段时间,那完全是他个人的志趣爱好。如果说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只要心诚,在哪儿都可以做得到,无论是在纽约、伦敦、孟买或东京。心中有“瓦尔登”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目的、更加幸福,这才是“瓦尔登”的真谛。梭罗本人回到康科德后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事写作直至去逝。   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他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improved means unimproved ends),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Princess Adelaide)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从这点上看,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Simplify,simplify,simplify.”(简朴,简朴,简朴。)这是梭罗的口头禅。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多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划脚。   梭罗于1837年刚进大学时就曾言,他要将圣经中关于一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的教义,改为工作一天休息六天。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经历实现了这一愿望。在那里他仅花28美元多一点儿就建成起了自己的栖身的小木屋,每星期花27美分就足以维持生活。为维持这样简朴的生活,他一年只须工作六个星期就可以挣足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下的46个星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没有将这宝贵时光浪费掉,而是把它奉献给写作和自然研究。也许有人会说梭罗太懒,终其一生也并未做出任何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如果你能注意到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时,就会对他的才华和勤奋发出由衷的赞赏。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欲望也随之膨胀,梭罗当年的忧虑成了严峻的现实。对此,我们不妨将《瓦尔登湖》翻出,细细阅读并领悟其思想,改变一些我们的生活态度,这对现实生活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梭罗的小屋
 
  选自 《中华读书报》
--------------------------------------------------------------------------------
 
理想藏书 Hesse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