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骊住建材有限公司:用苏格拉底的方法来审读《论语》(戏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1:36:35

 

用苏格拉底的方法来审读《论语》

 

           许锡良

 

   《论语》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圣经》,不但是千百年来,成为中国科举考试的最重要的内容,而且也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指南,其精神内核已经化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也是由于此书,败也是由于此书。现在看来,重新认识此书,为自己创造出新的生活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这本书,只是一个语录本,是孔子及其弟子在一百多年的时间跨度里陆陆续续完成的。虽然也分章节,其实这些章节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联系,甚至前一段与后一段之间也没有什么联系。至于造成这种散乱的结构的原因,我想可能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用竹简与刀片刻写文字,书写极其困难,保存与携带都极不方便,因此要出现类似于《柏拉图全集》那样的近二百万字并且逻辑一贯的对话文本恐怕就不容易。

  这种散乱的语录体,给中国人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最直接影响恐怕就是中国人的学习与教育基本上是背诵与记忆,而缺乏追问与质疑问难的传统,更缺少平等对话与自由思考的习惯,最后道理不是靠逻辑与事实的力量,而是靠掌握话语霸权。因此,话语的力量决定于说话者的身份与地位,身份卑微则人轻言微,身份高贵,则一言九鼎。读《论语》给人最容易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的混乱,二是身份等级意识。不是专制霸道,就是奴性十足。

  用苏格拉底启示法与对话方式来重新审读《论语》就会发现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论语》开篇即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按照讲道理必需具备五个W,即可what、who、when、where、why的要素,即事件、人物、时间、地点、原因来衡量,显然,这样的言说方式是存在着很大缺陷的。这里孔子说的学习,是谁在学?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在哪里学?为什么学?都没有交代。即使这个“习”字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作复习用,有的作练习用,有的作实践用,不同的解释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部书开篇就是浑浊一片。如果是苏格拉底的对话,就会用这样的方式开展:

  一天苏格拉底,与他的几个学生在大街上,一起讨论学习的事情。一些学生开始厌学。因此,苏格拉底首先发问:学习有趣吗?学习之后就经常去照着做一下,是不是很快乐?

  学生柏拉图:老师,什么叫学习?是不是人有学习的天性?人的天性就是爱学习?

  苏格拉底: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学习。不过,人生来就有一种获得新知的欲望与能力。至于那些知识,我想本来就蕴藏在人的生命中了。

  柏拉图:那么这样说来,人的先天特性就是喜欢学习的?

  苏格拉底:是的,学习除了认识之外,其实还要去行动。这个行动不是一时的,而且还是经常性的。这个过程会很快乐。

  柏拉图:那为什么一些人又感觉学习不需要刻苦的事情呢?

  苏格拉底:那是因为,学习的内容与人的天赋不相吻合。人的天赋与兴趣,常常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学习它就会感觉快乐。否则就是痛苦的事情。一个人不可能会有全能的兴趣。一个人只能够在学习自己有天赋与兴趣的东西时感觉到快乐。

  柏拉图:同时还经常把自己学到的认识拿到现实中去试一试,会更快乐。

  苏格拉底:是的。可是,人们常常以为学生的知识是老师从外面教给他们的。其实,他们只是在回忆自己的生命,而老师只是在帮助他们在唤醒生命意识而已。

  柏拉图:孔子说,有朋友自远方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朋友来了真的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为什么要远方的朋友,而不是近边的朋友呢?

  苏格拉底:一般来说是这样的。但是,朋友来了要招待,招待是一件颇费钱财与精力的事情。

  亚里斯多德:所以,客人不要来太多,也不要一个没有。

  苏格拉底:这个度可不好把握。因为客人要来,主人常常是没有办法的。邀请的客人可以自己把握,但是,常常会有一些不速之客,那是难以控制的。

  柏拉图:所以,近边的朋友来,就不要那么盛情款待了,只有自远方而来的客人才需要热情招待。

  苏格拉底:也许是吧。因为远方的客人,来一趟不容易。几年才来一次,招待起来费用也不会太高。远方的朋友来是因为交通不便,次数肯定不会太多。经济负担不会过重。

  柏拉图:由此看来,孔子还真是有点经济头脑。

  苏格拉底:那是,要不,他怎么能够成为圣人呢?

  亚里斯多德:可是,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了,现在越远的客人,招待开支就越大。过去大家行路,最多是坐个马车什么的,一天也就行个百里,千里之行,那是很艰难的事情,现在都改坐美国的波音与法国的空客,来一次很容易,而且仅路费就非常昂贵的。

  苏格拉底:人家圣人就那么死心眼?机票客人自理,我们顶多招待他一顿饭。孔子是把钱看得很重的人,他最得意的学生颜回短命而死,都舍不得替他出一个棺材。还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说明他是重视财富的,而且即使是他最得意的门生想要一副棺材都不给。

  柏拉图:确实。圣人就是与哲人不同。

  苏格拉底:其实,说到颜回,年纪轻轻,二十九岁就因病而死。

  柏拉图:那是因为,孔子教学生的方式与您大不相同。您很少称赞学生,但是,学生经常受到您的启发。我们与您争辩,你也无所谓,而且还经常鼓励我们与您争论。

  亚里斯多德:颜回其实就是被孔子教坏的。年纪轻轻,为什么会不幸短命而死?颜回又没有家族遗传病。颜回死的时候,他父亲还是健康得很。

    柏拉图:那是因为孔子总是称颂颜回省吃俭用。我也不知道孔子为什么要颜回那样俭省。以至于连营养与睡眠也不顾了。像那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试想颜回是多么听老师孔子的话的人?这样一说,颜回后来连一箪食,一瓢饮也不肯吃了。在陋巷居住,夏天蚊叮虫咬,冬天寒风袭袭,就没有睡过几个囫囵觉。你说会不会坏菜?不要说是人,就是钢铁也经不住这样反复折腾啊。

    苏格拉底:也许这是为了方便孔子收学费。要求学生省吃俭用,以便把学费及时收上来吧。孔子就说了:收学生是“有教无类”,没有什么门槛的。唯一的门槛,就是要缴够学费。而且这个学费也挺贵的。“自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矣。”按照当时的计算方式,束修以上,就是多少斤猪牛羊肉干?一百多斤呢。

    柏拉图:一百多斤?十块肉干。每块算他十斤,孔子一生收学生三千多个。我的妈啊,收了那么多肉干。

    亚里斯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不太同意老师的意见。孔子也是人,也要吃饭,收点学费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苏格拉底:我教你们就没有收过一分钱,其实一个人怎么可能吃得了那么多肉?而且还要晒干的。

    柏拉图:老师,那是因为当时没有冰箱,保鲜是不太可能的。只能够吃干货。

    亚里斯多德:我对孔子也有意见。他收那么多肉,怎么可能吃得了?所以,吃的时候浪费就严重了。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排场摆得可大了。问题是,颜回因营养不良而病死,他收那么多的肉干,也不补助一下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就那样看着他一天天消瘦下去。

  苏格拉底:这就是孔子与我不同的地方。我向来主张,一个人“未知死,焉知生”。但是,孔子却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心中就没有神的位置。对神也不敬重,说什么,“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并且不语怪力乱神。因此,他的乐趣就完全在他的那些学费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