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首开常青藤土地:天气为何表现如此异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6:22
南方强冷 北方大旱

天气为何表现如此异常


日期:2011-02-03 作者:郭起豪;高琳;孙楠 来源:文汇报

中国南方再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北方9个省市大旱,山东旱情超50年一遇。  

 

 

1月15日,在位于河南省温县的黄河北岸,因干旱裸露的河床布满裂缝。  

辽东湾30年来最严重海冰灾害,一条渔船在锦州中心渔港被冻在港内。              
    □郭起豪  高琳  孙楠
    
    雨雪不止,冰冻齐袭,道路封闭,机场关闭……新年伊始,本该万象更新,但是接二连三的极端气象灾害,使人们对2011年的新生活多了一份焦虑。这个季节,雪花纷飞本该是北方大地独特的美景,但是,在南方“千里冰封”和北方“干旱少雪”的现实面前,人们顿觉,“老天爷”的生活规律一天比一天紊乱。
    
    老天爷是不是真的发疯了!于是乎,一连串的问题被人们热议:《2012》真的要到来?今年以来的雨雪冰冻灾害到底疯狂到什么程度?老天爷真的要延续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无情吗?是谁在扮演近期南方“千里冰封”和北方“干旱少雪”的“推手”?围绕读者关心的这些话题,我们特约中国气象报记者采访有关权威气象专家帮助解读。
    
一问  南方到底有多冷?
    
    进入1月以来,南方地区遭遇长时间的低温寒冷天气。轮番上阵的冷空气从北方渗透到南方,从“蜗居”渐渐地过渡到“盘踞”。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结果显示,1日至20日,南方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4℃,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偏低4℃以上。四川东部和南部、重庆、云南北部、贵州及江汉、江南大部等地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6℃~0℃之间,江苏邳州达零下15.1℃。
    
    眼下的寒冷使得这个冬天变得名副其实。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张培群介绍说,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低。统计显示,贵州、湖南、湖北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
    
    “破零”在一些地方本有难度,但是这个冬天却相对容易,很多南方人在家门口过上了北方人经常过的冬天。1月20日,四川南部、贵州、湖南、苏皖南部、上海等地最低气温普遍在零下1℃至零下4℃,江西西北部和浙江中部等地在0℃左右。
    
    不断入侵北方的冷空气,导致黄海、渤海海域持续低温,海冰灾害警报频繁拉响。据新近成功发射的“风云三号”B星监测结果显示,1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前期,渤海海域海冰面积与去年同期相近,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大。海冰蔓延导致部分地区海上生产作业受影响,辽宁盘锦附近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已经因冰冻期停产。
    
二问  雨雪冰冻程度如何?
    
    从1月1日至20日,我国南方地区共出现3次较明显的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张培群介绍说,在这20天的时间里,贵州中西部的冻雨日数达6~12天、局地达13~15天;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西南部、江南及华南北部降水量有10~30毫米,云南中西部、湖南中部部分地区达40~70毫米。
    
    2011年的第一天,雨雪冰冻灾害便给贵州等地的人们一个“下马威”。1月1日至6日,冻雨主要集中在贵州及周边省份,贵州冻雨日数达3~6天,诸多地区发生道路结冰和电线积冰,湖南北部、江西西北部、湖北南部积雪深度达5~9厘米。
    
    1月16日至21日,我国南方出现了大范围雨雪天气,覆盖了江苏、上海、安徽、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等11个省(直辖市),面积达129万平方公里。19日8时至20日8时,24小时降雪量超过10毫米(暴雪量级)的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占南方地区出现降雪总面积的25%,该区域平均降雪量达16.2毫米。
    
    尽管雨雪冰冻覆盖南方多地,但目前看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破坏力并不及2008年。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表示,在短短的20天的时间里,如此大范围的雨雪冰冻灾害的频繁出现,并不多见。尽管与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过程略有相似,但显然不及。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任福民解释说:“前期影响南方的雨雪冰冻天气虽然频繁但过程短,间隔时间较长,且范围相对小。今年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不同于2008年,特别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同期显著偏弱,不利于南方出现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但要警惕阶段性强降温过程的影响。”
    
三问  北方干旱旱情多重?
    
    自2010年10月以来,黄淮、江淮以及华北地区中南部的大部地区气象干旱迅速发展。目前,中等程度气象干旱范围集中于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西北部等地,其中山东西部和南部、河南大部等地为中到重旱,河南中东部、山东局部达特旱。
    
    旱,土地饥渴难耐!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1月20日,华北大部和黄淮、江淮北部降水量普遍在50毫米以下。其中,山东大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不足1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中南部和黄淮、江淮大部降水量偏少5至9成,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6省区域平均降水量仅42.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4.1%,为近40年来最少。2010年11月以来,北京、天津、河北降水均为近50年来历史同期最少。
    
    1月8日土壤水分监测结果表明,河南大部、山东西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1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在60%以下,土壤表墒较差;但大部地区20厘米土壤墒情较好。
    
    中央气象台农业气象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冬小麦处于越冬阶段,需水量较小,且受气象干旱影响的大部地区已提前进行了冬灌,气象干旱对已冬灌过的冬小麦无明显影响。
    
    任福民说:“这些地区由于去年夏季(雨季)期间的降水量比较充足,蓄水有一定基础,目前旱情虽然主要表现为气象干旱,但干旱对于农业和水资源方面的影响正在日益加重。”
    
    针对可能出现的持续干旱,中央气象台专家称,北方冬麦区需做好冬小麦越冬期间保墒提温工作,减少麦苗越冬死苗率。建议各有关部门提前制定抗旱应对措施,因时因地因墒因苗落实春管措施,强化病虫害防控工作,防止气温回升病虫害扩散蔓延。
    
四问  雪落京城待何时?
    
    今冬京城创下了60年来最晚初雪记录。过去北京地区的下雪日是以南郊观象台的观测记录为标准。南郊观象台是北京地区气象观测站中唯一一个全球常规气象资料的交换台站,所以一般用南郊观象台的观测资料来代表北京的气象资料和天气状况,冬季里南郊观象台首次降雪日即为初雪日。
    
    目前,北京市气象部门结合观测台站分布的实际情况,对北京地区初雪日做出了明确量化规定并开始试行。该标准规定:一是全市20个人工气象站中多于10个站观测到降雪;二是城区的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南郊观象台等全部5个气象台站均观测到了降雪,或是城区这5个台站中的3个以上站观测到降雪,且其中至少有1个站测得的降雪量≥0.1毫米,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之一的冬季第一个降雪日定义为北京地区的初雪日。
    
    而在2010年入冬后,在12月12日天津市、河北省都出现了降雪,而对于北京地区来说,由于冷空气移动较快,水汽条件不足,导致北京初雪最终“夭折”。12月29日,北京的延庆地区和北部部分地区虽然出现了降雪,但没有达到前述规定的标准,所以北京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初雪日还未来临,雪落京城的时间尚需等待。
    
五问  气候为何这般异常?
    
    低温、雨雪、冰冻,干旱、少雨一而再再而三的“表演”,老天爷从单纯变得愈发琢磨不透,从正常变得表现极为异常。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表示,简单概括起来,导致入冬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气候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有利于冷空气南下的中高纬度大气环流长时间处于异常;二是2010年7月以来快速发展的拉尼娜事件起了重要作用。
    
    任福民说,今年冬季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极地冷空气主体向南扩散,使得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频繁,但西北太平洋上的暖气团,即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减弱,来自洋面的水汽很难输送到长江以北地区。冷暖气流交汇很难出现在长江以北地区,无法形成降雨,造成华北地区中南部、黄淮等地缺少有效降水,北京尚未出现入冬以来的首次降雪。
    
    2010年7月以来,热带太平洋快速发展的拉尼娜事件有效地抑制了南方热带海洋上空暖湿空气的向北输送,导致华北、黄淮等地缺乏降水形成所必需的水汽,由此导致这些地区气象干旱的发生。自去年10月以来,拉尼娜事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开始显现,使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并且冷空气频发。
    
    尽管南方暖湿空气对北方的输送极弱,但对于南方地区而言,却是阶段性的偏强,在强冷空气南侵的配合下,我国南方形成多次较强低温雨雪天气,特别是在广西、贵州、湖南等特定地理环境下,形成“上下冷、中间暖”的夹心饼干式空气层结构分布,造成低温冻雨的出现。
    
    去年发生在我国罕见的西南干旱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如果说多雨的南方旱象不断让人惊诧,那么干旱发生在华北、黄淮地区是一种正常现象吗?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表示,“华北、黄淮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少,是正常的气候现象。今年相比常年平均来说偏少较多,而且长时间没有降水,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六问  频繁异常将成常态?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气候非常异常,旱涝灾害相连,冷热事件突出,气象灾害损失严重,特别是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烈、范围之广历史罕见,年降水量、夏季气温、高温日数等气候极端事件均创本世纪以来之最。
    
    而在2011年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极端和异常的主旋律依然如故。不过,人们关心的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今后这些异常的低温雨雪冰冻和干旱是否会常态化呢?北京大学教授王绍武表示,从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的观察看,极端的冷事件的确有所增加。但是,冷事件增多并不意味着变暖的停滞。全球气候变化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太阳活动周期、火山活动、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量,以及大气环流、海洋温度和环流变化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认为,地球气候的变化今后还会出现冷暖交替和干湿波动,但这种年代际波动是叠加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上的。
    
    丁一汇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而且使得高温、干旱、寒潮、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增加。相应之,突发性的极端冷事件出现的随机性增大,产生的风险自然也会增加,原来可能百年不遇的极端低温可能在几十年内就会发生。
    
    已经有30年预报经验的杨贵名认为,这些年,我国突发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特别是极端天气和异常天气频发、多发。一些天气过程甚至是“异常”中的“异常”。有一种直观的印象是,太多的异常天气正成为一种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