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摩托车上牌:真人版《专家指导》——答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老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26:56

当春晚导演是个苦差事,首先身体得好,禁得住几个月的熬夜;其次得脸皮厚,禁得住正月里的骂声。我自认为身心健康,对语言节目组织创作有兴趣,加上身在中央电视台,拿工资干活是本分,领导委派下来任务的时候就没推辞,成了2011年春晚的三名总导演之一。直播后对春晚的各种批评如约而至,其中骂得有道理的,狠点儿也得听着;有理、有礼、又有节的心里还得念人家个好儿;个别不靠谱的不往心里去——谁让您当初接这活儿呢?!

说实话,见过不靠谱的,但没见过堂堂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老师这么不靠谱的!某网站转载了肖老师一篇题为《春晚导演马东的霸道是从哪里学来的?》我看标题一惊,像是小时候捅了什么篓子被谁家二大爷呵斥,连带我们家大人也要挨骂的意思。仔细看完全文两遍,觉得肖老师是不是被无良记者断章取义,才搞得语焉不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急忙搜索肖鹰老师的博客,发现竟是原文大作,千金难易一字,不禁一时悲从中来——为您的学生们缴的那点不算便宜的学费泪流满面!

哭为何来?因为肖鹰老师宏文大致几个意思:

一是马东在采访中说“知识界的精英”不是春晚的收视主体,所以“精英们”的想法就被排斥在外了;二是多年来春晚导演普遍认为不满意春晚、刁难春晚的“主体”只是“精英们”;三是去年学界批评春晚的最激烈的是吴祚来、王旭明和“我”三位专家,“当马东导演们如此蛮横地将我们的言论排斥在应当关注之外,他们就真正的‘心里很坦然’了吗?”

我想告诉肖鹰老师:其一,“知识界的精英”不是春晚的收视主体是一个常识,因为“精英”一定是极少数人,否则就不叫“精英”了!求您在研究美学概念之余,也兼顾一下基础数学和语文;至于专家学者的意见是不是应该更加重视?我浅薄地认为,只有相对正确,没有绝对权威。尤其不在于谁是什么“专家”身段和学历背景,要看说得有没有道理,是不是整话。我做电视节目主持人,十年来也常采访各类 “专家”,徒有其表、不着四六、以势压人、假充内行的偶尔碰到,为此我在今年春晚上还写了一段相声,就叫《专家指导》,供您照着镜子解闷儿。其二,对春晚的关注和批评恰恰不完全来自于“知识界的精英”们,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在我心中这也是春晚之幸,因为大众爱之深、责之切,当大家都漠不关心,只有几位“专家学者”品头论足之时,才是春晚“梁园日暮乱飞鸦,寂寞萧条三两家”之日;其三,不怕您见笑,在下真的不知道您三位是去年激烈批评春晚的“专家”,吴祚来、王旭明两位我有过一面之缘,您的名字我不熟,前面冠以“清华大学美学教授”我有点耳熟,按理说您的意见我是断不敢“排斥在应当关注之外的”,但也怪了,看了您的文章,我倒觉得有些话听不听两可,心里“坦然”了许多。因为我这人有个贱毛病,最听不得别人口口声声“我们专家学者”,窃以为“学者”是个很尊贵的称呼,适合别人恭维,自己谦推,所以很多大学里的学问家总称自己是“教书匠”;“专家”就更甚,总是一种对“专门家”的尊称,学海无涯,穷人之一生能受得起别人一声“专家”,谈何容易?当然您以美学视角,视“不美”为仇寇,纵横捭阖,指点江山,或当别论。

肖鹰老师谈的另一个话题很严肃,您提出“连续三届春晚中,赵本山表演的三个小品《不差钱》、《捐助》和《同桌的你》,除了贴标签、加口号‘歌颂农民美德’外,其中哪一个小品不是连篇累牍地在用‘农民’的衣食男女‘取笑’?2010年《捐助》的‘笑点’是‘两个光棍争一个寡妇’,2011《同桌的你》的‘笑点’又是‘两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吃醋’……我们作为专家学者所做的工作,不过是以各自所学专长对大众舆论加以总结、提炼和集中表达而已……

两个小品您的“总结、提炼和集中表达”就是“两个光棍争一个寡妇”和“两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吃醋”,真是让人欲哭无泪。本山老师的作品我没有参与创作,没有太多发言权,但是在旁边观察,很多语言和细节来自于普通人——肯定不是 “精英”——的生活,作品好坏自有公论,毁誉由人,但是笑声不假,创作的过程也是充满诚意的。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是世界美的本源”,领略美的人似乎也应该有广阔的胸襟;春节是一个大众娱乐的节日,快乐是美最好的传达,即便节目一入您的法眼就“快乐得不够美”,也大可不必以一副狰狞面目示人,就跟一个小品该为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负全责似的。在我看来,一个民族的所谓“精英”都个个面目狰狞,不会好好说话,才真是人间地狱。最有创意的是,您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蓝字“屁爱死”(PS.)中,说您“因为对春晚的失望,今年根本就没看春晚,从事后得到的信息中证明不看是正确选择……”不用看春晚,您都洋洋洒洒一片长文,你的“美学功力”真是已如化境,隔山打牛,飞花摘叶,乾坤挪移,踏雪无痕,以这种透视古今的修为,劳驾您把明年春晚的节目也一并评论了算逑,省得来年费事,也好给明年的导演们指一条有去无回的瞎道!

最后我想问问您,“马东导演对待观众和学者的态度,令我想起年前“一脱成名”而走红网络的“人大女生裸模苏紫紫。”这句中文是什么意思?劳驾您给翻译一下。我在第三场彩排前,跟观众 “热场”——这是录像现场为了活跃气氛常用的一种手段,既不公开,更不播出——提到一段关于董卿和韩乔生的玩笑(董卿就在现场),断句是这样的:“今天得董卿请客,你们不知道,她有喜事啦。(做惊讶状)哎哟,你们不知道啊,她今天和韩乔生结婚啦。(众人知是玩笑,我才说)哈哈,回去你们都去网上传啊,就说他们在春晚现场公布的。”为的是现场观众莞尔一笑,心情放松。有个别媒体把这种玩笑曝出来,是没得写,在给春晚炒花边,我能理解;可是您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学者”,引用之前就不用膝盖想想吗?春晚用这样炒作自己吗?您想不明白不能找个人问问吗?我脑残,这些问号我想不明白,我更想不明白的是,这和“人大女生裸模苏紫紫”有什么可比之处?我后来看您的博客,发现您已经连续四篇文章关注“人大女生裸模苏紫紫”,就算挥之不去,也别逮哪儿放哪儿啊,尤其是最后一段:“当然,春晚有近30年历史了,马东导演们也早过而立不惑之年了吧?‘苏紫紫’不过是一位化名的‘90后人大女生’。如此,称“春晚导演学苏紫紫”大概也不尽其情然。”其联想之诡异,穿越之匪夷所思,思维之不挨着,不由得让我猜测,你不是酒后信笔,就是事后无力,反正已经不听使唤了。

我自认为是一个在网络世界里低调的人,既无博客,也无微博,为了答复您的文章,可能得现注册一个博客;我自认为是一个与人为善的媒体工作者,被人指名道姓的在公众媒体“提问”,也是第一次,上了点火,说话不好听也是难免,但是为了答复您,值得!

 

马东    

辛卯年正月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