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英文介绍:人生真谛:宇宙中的三个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33:26

人生真谛:宇宙中的三个真理

 

讲一段“佛陀说三法印”的真理给你听好吗?它是大乘佛法的精髓,是智慧的法门。      

今天我和大家讲佛陀一生追求的人生真谛,最后终于悟出宇宙中的三个真理,三法印。

这可是非常有智慧的经典啊,他讲出了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理,不生不灭的真理。

非常经典,如果你们深入仔细的研究,就会发觉找到了智慧的宝藏,财,色,名,利算什么,那是个奢侈品,你们不会被它们颠倒迷惑而跌入深渊。

衷心希望大家能认真的谛听,这部经太难得了,它是佛陀智慧的精髓,我决不打妄语。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廊然顿悟,不再接受五蕴虚幻不实的烦恼而执着。

 

                                  第   一   章

第一个真理------诸行无常                     

 

世间万象,没有任何事物是长久永恒不变的,一切都是由一个起因和后来的条件相互配合变化而成的。而这种因缘条件组合构成的无常变迁,就是我们的宇宙实性,佛教称之为“空性”。

 

有生命就会有死亡,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坏,变化不已是宇宙的真理,人,因企求永远美好,害怕死亡而生出了痛苦,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简称叫“无明”。

 

宇宙的实相是永远变化不已的,没有一刻停息的实体。而人因为从自我短期利益的考虑,从自我的立场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常存,不好的事物不要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但这种一相情愿的想法并不能使自己时时如意,因而生出了苦恼和痛苦。

 

人会因烦恼而产生了痛苦,多是因为,人------有了“自我”的观念,而又不真正的了解,“身、心”,内在,外在的一切都不可能永恒不变的,就是“诸行无常”的这个宇宙真理。所以佛陀在入灭之前对阿难说:“阿难啊!凡是我们所爱的,终将离去,凡是有生命的终将要死亡。 所以你们不必为美好的事物因不能常存和变质败坏而感到痛苦悲伤啊!”万物皆是无常,有生必有灭,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你们不要执著于生灭,内心便能寂静不起妄想杂念,就会得到永久的喜乐。那就是“解脱”。

 

佛陀说:你们应当观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才是正确的理解方法。正确观察就能产生厌离心,而不会有喜爱和贪图之心,心灵就会获得解脱了。

 

对外界的形形色色都应该这样来观察,对自己内在的感受,思想,冲动,意识也都去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看出它们的“无常”来。正确的观察就能产生厌离心,有了厌离心,喜爱和贪图之念就会消失,心灵也就解脱了。佛陀是自己证得这个道理,从生死爱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过着清净纯真的生活,将来不会再受束缚,更不会在爱欲之中流转。

 

你们应当记住:“感情是一张缠绕的网,欲望是一把暗藏的刀,不执著它就不会被它束缚也不会被它杀害。聪明的人会马上退出这迷惑的游戏,而愚蠢的人就会继续在迷惑中打转”。

 

佛陀说:还要注意一点,对无常,对苦,空与非我,也应该要这样来观察,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不已的,自己的内心对外感受也因“时,地,心境”的不同而异,看清世间的一切及内心的感受意识并非绝对,便能从爱欲的执著中解脱出来,而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事物的存在就会有不断地变化,世界是一个随“时间”流转变迁的过度现象,而我们只是属于一段时间内的世界。每一个写下来的字,每一件石刻,每一幅画,文明的结构,每一代人,终将如同落叶一样消失。

 

有存在就有变化,没有变化的,就不可能存在。生就是生生不息,变化不停,不变的就是死亡。所有的存在都是生,住,异,灭,变化中的一个短暂现象而已,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人若企求现世的永恒不变,而违背了宇宙的规律,当然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产生了种种的痛苦和烦恼。佛陀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变不定的”,保持这样正确的心态去看待世上一切事物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就再也不能影响到我们的内心了……

 

第二个真理-------诸法无我  

 

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组合条件相加而形成变化不已的现象…...因此,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宇宙。人也是一样,从生到死亡,每一刻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没有一个实质不变的我存在,这就叫“诸法无我”。这是佛陀应证的第二个真理。

 

人们自认为有个“我”的存在,不知道这只是暂时存在的“假我”,这个“假我”完全是受控于四大假合而成“水,火,土,风”。水代表血源,火代表能量,土代表肉身,风代表氧气,缺一不可,因为这个我是随“时空”不同而变化不停,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实质的我存在。由出生到死亡,每一分,每一秒的我,条件都不一样,人刚出生从没有什么行为能力到长大后,叱诧风云,乃至老死之前又“回复”到没有行为能力,这都是随着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而变迁的。而我们的身心感受也是因“时空”条件而异,产生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诸多不同的情绪,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起伏不定。

 

佛陀印证出最重要的第二个真理,就是:《诸法无我》。

 

外在的万事万物与内在的感受意识的无常性,也是如此,它们所带来的“痛苦”与“空性”和没有永恒的我也是如此。人因为有了“自我”的执着,于是痛苦就产生了,由于自我的观念而产生了过去,现在,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喜,怒,哀,乐等一些分别心,于是一直活在企盼和欲望之中。

 

法句经:心无所住------

 

我们平时千万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观察事物而生出分别心,不要去分别事物“好与不好”而执著于其中。 因为有了好与坏的对比心,便有了喜爱与憎恶的偏见……于是便有了贪念,憎恨,忧愁,不满,而生出恐惧与心灵上的束缚。 行为原本没有所谓对或错的区别,但当这个行为是由自我意志所发动的,便有了私心的利益或无私的善意之分别。 凡是在意志上图谋自利的行为就会造成自己对这些行为的承受。而这个行为的后果就是“业”。 所谓“随业转生”就是这个意思。

 

涅盘最上乐------

 

最高的利益就是“健康”,最高的财富就是“知足”。最高的友情交心就是“信任”,最高的喜悦快乐就是“涅盘”。 如果我们真正观照自心,自问便会知道,金钱无法购买满足,贪婪的满足就象大海,无边无际,而常让我们感到满足的却不需要金钱购买,惟有知足的心才能获得满足。金钱只会买到欲望的增长和永无休止的束缚。即使财富像雨一样不停地降临到人的身上,也无法满足人的贪欲之心,有智慧的人终将明白追求外在的淫欲到头来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快乐的少而痛苦的多。从外在的掠取获得,永远不能满足内在的贪欲,它只会得到短暂的快乐,紧接着又会从这快乐中引发出更多的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想翼求更好更完美,得到了又怕失去,所以痛苦就此产生了….….

 

“善”控制一切-------

 

最高的善就是能自我控制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的刺激,最高的善就是能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内心的意识。最高的善就是能自我控制身心的一切,能自我控制身心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最有智慧的人便能解除自我一切痛苦与烦恼。

 

     不要看轻自己,也不要羡慕别人,如果我们羡慕别人,心便失去和平寂静。虽然我们所得不多,但自己却不嫌少,完全接纳这个事实,生活于清净不懈怠,这才是人人称赞的修行。

 

对于精神或物质等一切都不贪求,坚持无我的观念…… 由于不是我或我的所有,因此便没有我的痛苦和忧愁。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先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人最爱的是自称“我”和“我的所有”,当一个人他能真正地观想到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死,健康,疾病”,不能自我控制自己的感官,欲望,愤怒,恐惧,贪欲,固执等,他怎么能称这个不能控制的自己,为我的我所有呢?智者调心,首先要做到的是无我,于是慢慢地他便逐渐可以掌握这个我了。

 

我的所有-------

 

我们应该要做到身处在怨恨中而心无怨恨,身处在苦恼中而心无苦恼,身处在贪欲中而心无贪欲,要做到“无一物是我所有”的观念。清净不受外界干扰的生活。 如果我们能做到“无我”,无我所有的境界,那么外在的怨恨,苦恼,贪欲便没有一个我可以去取来作为我的怨恨,我的烦恼,我的贪欲。我都没有了何来我的痛苦。这就是所谓“无所住而住”的道理。

 

爱,别,离的苦------

 

我们的心要保持清净,不要去寻求爱欲,也不要去寻求憎恨,爱欲的对象离去消失便会产生痛苦;而面临憎恨的对象也会产生痛苦。因此爱欲和憎恨是产生痛苦的根源,如果我们的心纯净不偏就没有爱欲和憎恨,也没有痛苦的束缚了。

 

从喜爱产生了忧虑,恐惧,舍弃了喜爱之心,则忧愁,恐惧就无从产生,从贪欲产生了忧愁,恐惧,舍弃了贪欲之心,则忧虑,恐惧也就无从产生了。我们的心如果有喜爱之心,憎恶的偏见也就产生了,我们如果对生活上的外在一切事物去产生分别心,把其中的某一部分划分为喜爱,那么另一部分则变成了憎恶,由于喜爱便会产生怕失去,憎恶不希望它来临,于是痛苦便产生了。

 

待己如敌-------

 

人对待自己要象对待最痛恨的仇人一样,任何敌人对我们的伤害也比不上自己的贪欲,嗔恨,无知对自己本身的伤害来得大。人对待自己要象对待最恨的仇人一样残忍,躬身自省,时时刻刻要想到造成我们最

第   三   章                                                                 

如见如来佛 -------

如果有个人他虽然距离我很遥远,但他不抱着强烈的欲望,不抱着激情,不抱着愤怒之心,不被错误的观念所驱使,能随时不放纵自己又有正确的知解,那么他就像跟随在我身边一样,而我也在他的身边。因为他看到我所说的法,看到法的人也看到了我,佛陀不在世,虽已过二千五百多年了,但要见如来佛还是很简单的,因为他说:“看到法的人,就是看到我,看到我的人,就是看到法”。

一切因缘生 ------

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世间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有个起因,再加上条件的助缘而形成的,如果我们追根究底,追究到它的源头,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存在,一切都是因缘组合形成而已。所以我们把它简称为“空性”。

假如一个种子是可以成长的因,加上土壤,雨水的助缘就成长成一棵大树了。为何会有这棵大树呢?一切都是因缘而生的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宇宙的本质就是变化无常,流转不居,变化是宇宙的实相。而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出自于因缘条件组合的作用。这些都是佛陀所证悟出来的宇宙真理。人会痛苦是因为不明白诸行无常,一切皆因缘起的道理。而时常强求不可能得到的事物,活着就不想死,害怕死亡,贪恋短暂的美好和利益,总希望美好的事物不要变化,而这无知的妄想,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违反了宇宙的原理。

佛陀说:诸比丘啊!缘起是什么呢?因为有生才会有老死,不论众生出不出世,不论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实定律早就存在于宇宙的运行之中了。我所觉悟的,我所说的,就是缘起法的这个相依性,就是这个宇宙的法则。世间的任何事物,只要有生,就会有灭。世间的一切现象都会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老,病,死。这种相依变化的法则,谁都不可能停止和改变。

苦的缘起 ------

一个人如果不明白一切外在有形事物的真正实相,就不能断除对这些事物的喜爱和贪求,就不可能断除痛苦,对自己的感受,思想,辨别,冲动,意识这些心智状态,如果不明白其中的不定性,就不能彻底断除欲望,也就不能彻底断除痛苦。

对于世间外在的形形色色,如若能明白它们的真实状态,就能断除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喜爱贪求,就能断除痛苦。同样,对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能明白其真实的本性,就能远离欲望,断除痛苦。人往往随着身外的一切有形事物,而产生内心起伏不定的情绪感受,于是就产生了痛苦,看清外在形形色色的价值并非绝对,内心也不会随着外在事物激荡,心灵就不会受爱欲的束缚了。

善知识,技能和才干有助于成功和利益,是它们带来收获和幸福的保证。正确美好的吉祥之兆是依循人的能力和行为,而无关宇宙量体的移动,一切是因缘,我们的结果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能力,条件,意念和行为所呈现的后果。而无关于命运,星相,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们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把命运委罪于神秘力量那是弱者的托词。

恶的果报 -------

你们不是都害怕苦吗?你们不是不喜欢苦吗?如果你们害怕苦,不喜欢苦,就不应该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作恶,如果你们做了恶的行为,无论你们飞到任何地方,苦一定会跟上你们的。所谓“如影随形”就是这个道理。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宇宙之中所有的事物现象都是有因有果的。所谓“事事纷纷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谁造了恶业,谁便将承受这个恶业带来的苦果,任何人也逃脱不了啊!没有被烦恼捆绑的人,他一定是很安详快乐的人,常听闻真理的人,他很容易看透烦恼和痛苦。追逐世间一切价值和追逐世间节奏起舞的人,必有苦恼。

人-------追逐什么,必因所追逐的事物而烦恼,如果希望获得快乐的生活,要先改变自己所追逐的对象,不追求外在的一切价值,而追求内在身心的净化,则必得大安乐。

感触“五蕴”—----

比丘们啊!你们平时在村庄或森林里感受到的“苦和乐”,绝不要把那个苦乐变成自己的苦乐,也别把它当成别人的苦乐。主观感受是由于人以自己的标准去分析判断的,才有了好与不好之分,如果我们不去分别它,那么外在的苦乐就不会变成我们内在的苦乐感受了。往往我们觉得如何,是因为我们以后天形成的标准去评判外在的一切。不要被这评分标准左右,排除思想框框,便能返本归真,外在的苦乐也就影响不了我们的内心了。

不伤害众生 -------

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去伤害到也在追求快乐的其他众生,将来一定不得安乐。假如我们追求自己的快乐,也不去伤害到同样在追求快乐的生命,将来一定能得到所追求的快乐。

人--------不应该踩着别人的身躯去达成自己的目标,人在追求快乐时,不能把这追求踏在别人的痛苦上,人在追求获得时,不能把这获得建立在别人的损失上。人,经常用“自我”的利益观点去考虑一切事物,凡是对“自我”有利的就是乐,凡是对“自我”不利的就是苦,但现前有利的乐,也是形成将来苦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都是遵循着生,住,异,灭的运行法则,现前美好的事物一定会有变异,变坏,变灭,而导致与心所喜欢的事物别离之苦。今天的美丽,年轻,强壮,就会变成将来的不再美丽,年轻,强壮,这就是苦的原因。所以佛陀说,一切皆苦。

一切皆苦 --------                                                         

现前对我们不利的产生即刻是苦,现前对我们有利的虽然是乐,但他也是将来苦的种子。佛陀说:一个人的苦,苦的起因,苦的灭除,以及达成苦的灭尽的修行之道,都存在于结合“心”与“想”的这个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 每个人都可以依循佛陀的教导,终止苦而达至永恒的喜乐。我所说的法就是终止苦的方法,每个人若遵照我的指引的道路去实行,就可以成为另一个佛陀了。

同样,不受制于自身内心的感受就不受制于苦,而能得到解脱了。知道事物的无常及它所带来的苦与空,知道没有永恒的“我”,这才是正确的观念,对事物的本相的无知,不明,不断,不离贪欲,那是迷恋于有形事物的原因。

人会痛苦乃是因为有“自我”的原因,有自我的内心感受,而这些感受来至于自己对外在事物的价值标准,人要断除痛苦先得要明白外在世界事物的价值与内心世界的感受,这都是自我的这棵心所造成的呀。

一切都在燃烧 --------

人的六根一切都在燃烧,我们的眼睛在燃烧,我们的耳朵在燃烧,我们的鼻子在燃烧,我们的舌头在燃烧,我们的身体在燃烧,我们的心也在燃烧,接触这些感官和意识的宇宙万事万物也都在燃烧,由身心于外界接触而产生的苦,乐,不苦不乐也都是在燃烧。

为何会燃烧呢?因为身心与外界接触而产生的“贪欲”之火在燃烧,“嗔怒”之火在燃烧,

“愚痴”之火在燃烧啊。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种种烦恼的火焰时时都在炽热地燃烧,人的身心若站在自私的立场上,随着外界而流转,便会产生贪念,嗔怒,愚痴三把烈火,唯有熄灭这烦恼的苦源,才能获得清凉安稳与舒适。

欲望是一种陷阱 --------

眼所见物,耳所听声,鼻所嗅香,舌所尝味,身所接触,这五种由外在而来的感受最容易引发欲望,我们肉体所欢喜的,心就会被他所吸引,而忽视了它所带来的可能是灾祸,就象森林里的鹿陷入猎人所设的圈套而被捕获。不可否认,“五欲”眼,耳,鼻,舌,身就是圈套,我们如果陷入了这“五欲”的圈套,烦恼马上就会兴起,痛苦也就如影相随了。

因此,见了这五欲之灾后,就必须冷静思考如何回避,不被它陷入圈套而脱离的方法,千万不能误入其中。欲望是由我们自己的感官接触到外在的一切事物而发生的。能控制这“五欲”的方法你就觉悟了。的确,一时很难控制,所以要经过一段漫长的修行“忍辱”观。才能觉悟啊。修“忍辱”观是控制欲望的最好方法。

当我们遇到自己喜欢的一切,我们的心马上兴起一股强烈的希望急切的想拥有的念,希望成为了渴望,当我们得到了心所喜欢或达成心里所希望拥有的事物时,又期望喜欢的事物不要变质,不要离去…….因此,烦恼的基因就成熟了,痛苦随之而来。

不能忍辱的人,就不能享受所有的快乐,一个人如果不能忍辱,则嗔怒之心常积聚在心中,也因而内心失去了平静,就象毒箭射在心中一样痛苦难当,身心煎熬,因此内心不能享受宁静安详,以及任何快乐,甚至连睡觉也睡不着,噩梦缠身。

嗔怒能销毁百千劫内之善根,所谓“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一个人如果真能做到了布施,持戒,但他不修忍辱,那他仍然会发怒,一旦发怒,过去所布施和持戒所积聚的一切功德,在刹那间便破坏无余了。也就是说以前所做的功德都白忙了。

这就是嗔怒能摧毁万善,嗔怒能销毁百千劫内所积聚的善根啊!千劫所积聚,布施供养德,平时种善根,一念嗔心起,摧毁皆无余的道理。修道人,切记!切记!

我们的身心是自己的地狱,有一个平凡人下了一个断言:海洋底下有一个地狱。这样的说法是错误,也是毫无根据的,地狱是个形容词,它是指我们自己身心的痛苦感受,地狱在哪里?   地狱不在那边,也不在这边,地狱就在我们的身心里。我们由于欲望难以达成,渴望,贪念难以满足,而产生了欲望之渴与嗔恨不满之火,焚烧了我们的身心。这是,地狱在无形之中就显示了。

自身就是道场 --------

一个人的身躯虽然只有六尺之长,虽然有生有死,但我却要告诉你们,苦的起源,苦的终止与导向终止的道路都在其中。你自己的天堂与你自己的地狱都在这六尺之驱里,所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为人自招”不要担心过去与未来,也不要沉思世界的开始与终结之类的难题,要把关怀与努力放在这一驱之体中,沉思痛苦的起源与熄灭。若能觉醒,就能获得解脱,每个人就可成为他自己的上帝。

很多痛苦都是来至于人的“自我”观念而产生的,人执著于“自我”,执著于我的所有,因此,凡是不利于我和我的所有,那就是痛苦。这个“我执”就是----- 骄傲,名利,荣誉,权位,金钱,自私,嗔怒,贪恋等等…………

佛陀说:我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能有效的掌握,何来属于我的物呢?人时常执迷于有关“自我”的一切,我的欲望,我的利益,我的骄傲,我的所有,我的本身等等……凡是跟我有关的就会因而产生喜乐与哀伤之情,因此一生都在承受束缚于这个“自我”和“我的所有”。“我执”是最大的痛苦来源,所以佛陀说:“没有我这个人,也就没有属于我的物”,如果已经知道没有“我”,那么又凭什么说:是我的物呢?假如能这样去理解,也就能斩断所有的烦恼。

如何舍弃忘我 --------

人追随着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受爱欲与烦恼的驱使,犹如走在陡坡上,增加了命运的遭遇。有色,受,想,行,识这虚幻假合而成的“我”,既非我,也非非我。受,想,行,识都是打了死结的绳子,将人紧紧地捆绑着,使人心神动摇,被魔鬼所乘,难以解脱。======

第   四   章

只知道满足欲望和一味的苦行都不是求道者应走的道路。佛陀年轻的时候,过的是极为养尊处优的生活,后来,他一心想证得真理而苦行六年,却没有获得真正的觉悟,于是他离开的两端,领悟到中道才是正悟所应走的道路。

求道如弹琴 ---------

琴弘绷的太紧,或太松,都弹奏不出和谐的声音,惟有适当的松紧才能奏出美妙的乐曲。 修行寻求觉悟之道,也如同弹琴一样,怠惰,松懈,不能得道,太过专注紧张也同样不得成道。

人与时空不应有我与对象之分,我即外在的世界时空,时空即我。用这种态度去看待我与外在的世界,才是“无我地融入了最高智慧”。 对于自己内在的感受,思维也是同样,不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在,外在,大的,小的,美的,丑的,远的,近的,这一切都不是我,但也不异于我,不应该有我与这些对象的对立二元看法。无我地把自己融入内心的世界,内心的世界即是我,我即是内心的世界,于是,就能无我,也无内心的世界,受,想,行,识也就随即消失了。以这种无我融入的智慧去看待,我与内心的世界,即是最正确,至高无上的智慧。

比丘们啊!若能用这种观点看待外在的世界和内心的世界,能够“无我”“无对象”“无自我的骄傲”就能断除贪爱与欲望。他就可以脱离种种捆绑束缚,远离极端的痛苦了。人活在时空中,无哪一部分是我,哪一部分是对象,应该把自己化为亿万个微粒分子,融入所处的任何时空,时时是我,片片是我,无分好,坏,顺,逆,都珍视地去品尝。

比丘们:世间有两个极端,出家人不应该接近,一个是极端放纵自己欲望的享乐主义,一个是极端的苦行。如来舍走两边,走的是中道。那就是睁开双眼发出智慧,才能抵达寂静,证智,等觉和涅盘啊。

因此我们努力向道,必须慎重地掌握适当的尺度,不令太紧,也不令太松。修行者应摆脱两种极端的生活,开启心眼,进修智慧,行走于导向觉悟的生活。什么是中道生活呢?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进精,正念,正定,这“八正道”即是中道生活。

非有非我 ------–

宇宙中的一切万象,都是依缘而有生灭,没有所谓的有和无,愚蠢的人会保持着有,或保持着无的观念,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知道宇宙的实象,是超越有和无的,这就是中道的正确见解。

如果我们觉得对方比较大,比较强,那是站在外在的立场上看事物,是因为我们自己比较小,比较弱,如果我们保持这样的想法,那也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看事物。真理超越两边,既不站在这边,也不站在那边。有生就有死,有福就有祸,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人必须了解这个道理。而愚痴之人只会企求幸福而厌恶灾祸。学道修行之人,超越这两种不执著于任何一边。

聪明的人知道凡事要看两边,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愚蠢的人则是企求好的那一面,智者超越两边,他融入善恶祸福,因为他能无我,故也无好坏祸福之分。

人要有自主的认识能力,我们如何做到,完全是靠我们本身,并不因为别人称我们好就变成好,也不因为别人说我们坏就变坏变质。融入一切才是智者,能正确地看清世间外在的一切,能正确地认知自身内心世界的受,想,行,识。能调伏贪欲,断绝贪欲的诱惑,能超越贪欲,这样才能真正称的上“智者”。

阿罗汉已达到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也没有无过去,没有无将来……..但也不是没有过去,无现在,无未来……他们无我地把自己融入所有的空间,融入所有的时间,他能达到自己的境界,所以才叫做“智者”。 我是山,我是水,我是云,我是鸟,以上是我所说明的“智慧之法”,能真确看清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苦,既是明白生命的真理。 能降伏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才能真正地称得上为“智慧”。

能超越时空,融入时空,无我地融合于万象才称得上“般若智慧”。世界万物皆呈现他们自己原本的样子,条件都各不相同,而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条件,能力,性同,意愿和机会,他因而发生成了不一样的结果。但每个人自己觉得快乐,幸福或是痛苦,悲伤的人生观并不取决于他自己本身的条件与境遇,而是他心里怎么想的……如果我们的心保持的错误的负面观念,我们就会生活在痛苦之中,如果我们的心保持着正确积极观念,我们便活在快乐喜悦之中。自净其意,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净化自己的心,矫正自己意而达至清净无染的喜悦之境。

佛陀说:天堂和地狱不在以外,而天堂和地狱就在我们这个六尺之躯中。人会依过去的生活经验对任何事物的好,坏,做出评断,对每天所遭遇的任何事物,他都会用心里的好坏作标准去对照。凡是对他有利的事物就心生欢喜,凡是对他不如意的就心生不满,内心的情绪也因外在的境遇生出,贪,嗔,痴,喜,怒,哀,乐,……身心因而受缚与外在的时空环境的转变,无法做到一个自由人,如果他的身心不能自由掌握,便成为客观条件变化的天堂与地狱的化现场所。

远离欲望 --------

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有四种特质,这四种特质便是:无常的变化,任何事物不能永远不变,因无常而产生痛苦,时空只是呈空,无状态存在,我只是时空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我拥有时空。

得知这四种特质,对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欲求会产生厌离的心,不被它们所束缚,才能获得解脱。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因和条件所产生,原因和条件两者构成了因缘。认清事物的实质,便能看清自己的执著与妄念,因而会对它们产生厌离心。

能看清楚时空万物的实相,便能摆脱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而得到解脱,能知晓一切事物的产生这是来自原因和条件的因缘聚合,便能看清自己的妄念执著,因而会产生厌离欲望的心,就能摆脱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束缚。

无明 --------

人由于愚痴和妄想而眈迷梦幻之中,误把灵魂想象成自己存在的实体,妄想永续长存,他们的心攀援于自我,他们渴望天堂的生活,而寻求死后的将来能进入天堂享乐。因此,他们无法发现正知,正见的无上幸福与不朽的真理。

人由于无知时常一相情愿的想获得不可能的结果。人由于愚痴,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理,因此,更加不可能得到的真知。形式主义得不到成果,食肉,断食,裸体,光头,肮脏,粗造皮肤,拜火,忏悔,唱诵赞美,奉献,举行祭奠等…….这些行为都不能令自己克服疑难。也不能净化人的身心。

自我净化除了解知道净化的次第方法,最重要的是自己亲自去实践,佛陀指出通向彼岸的道路,修行者只有亲自去体验实践,才有可能抵达最终的目标。路要亲自去走,形式主义的祭祀,唱诵,赞美,并不能让我们抵达终点。=========

                           第   五   章

持戒,禅定,智慧 –-----            

寻求觉悟之道,首先必须修学三件事:戒律的遵行、心念的集中和智慧的开发。 戒律是什么呢?遵守戒律以控制身心,重守五种感官的大门,再小的罪过也不要去做,而对于善行应该奋力去做。

心念集中什么呢?就是要远离欲望和摆脱所有令我们引起情绪的事物,将心导入安定不动的境界,能做到戒,定,慧这三项,觉悟的正确道路。要达到智慧的彼岸,心境犹如永恒的安详,喜悦的修行,主要是持戒,禅定,般若智慧。持戒过简单的生活,不做恶事,能令情绪不生,禅定将心止于一境不妄想,会让欲望,贪念远离。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可以真正地了解苦的形成与苦的消失。这就是“苦集灭道”的智慧。

身语意的净化 -------

学道之人必须净化身,语,意的三种行为,不杀生,不偷盗,不犯邪恶的爱欲,就是净化身的行为。不说谎,不恶口,不挑拨离间,就是净化语的行为。不贪婪,不嗔恨,没有邪恶的见地,就是净化意的行为。持戒,禅定,智慧是抵达彼岸的要点。持戒要先做到有关个人的身,语,意的自我控制与净化,也就是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嗔恚,不邪见。

十善业升天道------

不杀生:    即不用任何方法去伤害众生的性命。其中包括:自己杀、教人杀、用不同的方法杀、方便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都属于杀生。所以如果有人说这个清蒸活鱼很好吃,那么我们不要附和。这也是属于见作随喜的范畴。杀阿罗汉,杀父母为杀生中最重的罪。属于五逆罪。

不偷盗:    不用任何方法将明知是他人的财物取为己有,离开原来的主人。就是不偷盗。而且包括见到他人偷盗不随喜,也不教唆他人偷盗。但是如果是相互感情深厚,有知道其必将同意的,暂时借用,为他人抛弃的,或者当做自己的东西误取。均不算偷盗。

不邪淫:    不发生除了夫妻之间的男女关系之外的性关系为不邪淫。同样不随喜邪淫,不教唆他人邪淫。如果是在对方受八关斋戒期间、或者有娠有病、非男女二根行淫、大众中或寺庙等处行淫、过量而行亦属于邪淫。需要注意。

不妄语:    不用虚妄不实的言语欺骗他人称为不妄语。包括见到他人妄语不随喜,也不教唆他人妄语。也不包括如果是佛法中没有证得的说证得了,没有得到的果报说自己得到了,那么称为大妄语。果报是很严重的。为了救护他人,可以作方便妄语。比如恶人要害人,问你被害的人在什么地方,你可以说个谎骗他。

不两舌:    不在两者之间拨弄是非,让其误会争斗。包括不在一个大的集体中组织小集体,朋党,这个需要注意。

不恶口:    不用粗俗恶劣的言语对待他人,让他人烦恼仇恨。这里最常见的就是吵架,恶口相向。说话专门捅他人的痛楚。

不绮语:    不说杂秽言语,没有正确意义的言语。通常比较明显的就是淫秽的话语,没有意义的闲聊,东家长李家短等等。

不贪欲:    不对于那些不能持久永恒的东西产生喜好、贪恋并且也不想拥有或得到。称为不贪欲。贪欲的范围很广,大到比较常见的如财物、生命、身体、女色、权力地位等等,小到一个小工艺品,小装饰品都可以产生贪欲。

不嗔恚:    不起恼怒毁害的心,为不嗔恚。嗔恚的特点就是在思想上认为他人所作不对,而自己则可以对其有所情绪行为。这里还分三种。一种是不分是非的嗔恚,一种是知道是非,觉得他人所作为非,故起嗔恚,还有一种是见解不同,而起嗔恚称争论嗔恚。

不邪见:    不起种种不正确的见解。包括:认为没有业因果报,没有六道轮回,或者认为有天主、梵天为永恒,或者认为世界有造物主等等均是邪见。总之邪见就是执著于那些本不正确的道理。

语行 -------

一切语言分五种相对的形态:合乎时机与不合乎时机的语言,合乎事实与不合乎事实的语言,温和与粗野的语言,有益与无益的语言;慈祥与嗔忿的语言。我们日常言谈时,要时时勉励自己,我们的心不要被外物所影响,粗野的话不因从我们口中溜出去,不让愤怒和憎恶的心生起。

人的行为引起了外在的反映,而这些反映又引起了内心的感受。修行者要自我控制身,语,意的行为,因为错误会引来烦恼与痛苦。而身,语,意三行中最引起外来的纠纷,乃至影响我们的就是语行了。所谓“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


善不因为别人而改变 --------

如果有人愚昧地对我做了错事,我将回报他无限的爱。他愈是作恶,我愈是做善,每个人要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随着时空境遇的不同而改变真正的我。一朵芳香的花朵,不会因为别人认为它美或丑而改变它的芳香美丽。一个人也一样,如果我们是善的,就不因为别人的恶而使之变为恶啊!

如果有人听闻以下的这样道理,他就是多闻。世间外在的一切形形色色都是逼恼身心的东西,人应该厌离它,并以正确的修行方法灭除它,还有自身内心,世间的受,想,行,识是逼恼身心的,人应该厌离它,以正确的修行之法灭除它,以达到真空寂灭之境。

我们出家人要剃发,持钵乞食来维持生活,我们过着所有生活中最差的生活是有目的的,这并不是国王所规定的,也不是被人所强迫,不是因为负债,也不是因为穷困,而是因为让我们身心陷于苦,沉于苦,被苦所捆饶。我们过这样的生活是为了除尽这种苦和解脱苦,才到这种地方来的。

修行的目标是为了消除自我的痛苦烦恼而达至永恒的喜悦。修行不是为了获得成就,知名度,也不是为了高人一等,成为别人的老师。如果不能消除自己的痛苦,就是偏离修行之路,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金刚经》偈语 --------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偈语浅解:若凡夫世人以色身或具体形象来见证佛,或以祈祷之声来求告佛,皆是行邪道,是迷信,皆不得悟道,更无法了解真理法性。这是佛祖在《金刚经》里说得最严厉的一句偈语,要求我们彻底断除一切妄想。

记得平时去庙里敬香,时常看到很多信徒虽然带着诚意跪拜,但是,他(她)的内心却杂染着乞求和交换式的思想,希望能得到佛菩萨的保佑,保佑他(她)能得到财,色,名,利,甚至提出更多的要求……他(她)把佛菩萨当成“神”了,佛家讲的修行是自修自度,佛菩萨也不能帮助我们,只能将这些原理原则与方法教导我们,一定要靠自己建立信心、愿心,老实念佛。不是说信了就得救,没这个道理。

信佛不能得度,学佛才能得度,只要我们的"心、愿、行",学得与佛心、佛愿、佛行一样,就决定得生,这个道理必须要清楚。我们学佛之人要有正确的佛,法,僧“三宝”思想观念,不能杂染迷信思想,佛教不是迷信,是正觉之教。

所谓“成佛就是悟道,悟道就是成佛”。

什么是皈依三宝--------

修行学佛以皈依三宝为入门之基,「皈依三宝」又称为「三皈依」,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的意义:「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修行学佛,必须皈向三宝,以三宝为导师,才能找到正确的修行方向;依靠三宝,心系正法,信心坚定,则有力量破灭众魔,才能成就道业。

所谓皈依佛要无思,无虑,凝聚精神,一切信赖两足尊;皈依法,则一切以经典为准绳,不怨天,不尤人,以体得缘起缘灭之理;皈依僧,就是常常保持清净之心,保持如如不动的本性,不被邪魔所侵;如能这样的虔诚修持,必能达到心体本然的妙境,获得清净安乐,圆满无碍的佛果。

(两足尊;是指智慧与福德圆满无缺,因为佛陀具足了圆满的福德与智慧,所以最尊最贵。因此,学佛一定要深究其真义,万不可望文生义,错解佛义。有位法师说:读经要解经,如果不解经,等于没读经)。

三皈依的故事-------

在佛经里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天神将要死去,堕落成驴,因为这位天神经常发脾气,他深知死后必堕驴胎。正在万分焦急的时候,他用天眼观察到人间有位佛陀能帮助他,解救他。于是,这位天神驾着飞船来到佛陀身边跪拜,虔诚地说到;尊敬的佛陀啊,请你大发慈悲帮帮我吧。佛陀在定中观察到这位天神并了知他的来意,就教他一个自救的方法,念诵三归依;归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要不停的念,不间断的念。天神拜谢后,还没来得及回到天上,就死去堕落到驴胎里。但是,他的神思很清醒,想到了佛陀教他念诵三皈依,于是他集中精力不停地念诵着三皈依。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没想到三宝的力量非常的强,那头驴被震的无法忍受,拼命地喊叫。驴主人是个商人,火气很大,就拿鞭子抽打这头驴。可是,这头驴忍不住啊,还是拼命地喊叫,于是商人火气更大,加重抽打,那头驴被打的流产了,这位天神终于得救了。佛陀观看到这一目,非常赞叹这位天神,他回到天上又可以安享几千年的福报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话最使我心灵感到振颤的,它使我理解了一种状态,一种超越了世俗的状态。是一句浓缩的深刻含义的简单表达,无住就是无所住,无所执著的意思,生其心即是在摆脱外境流露出本来的心性,这也是明心见性的一种方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以下适应对“中根基”人士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启学佛者的大智慧。然而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刻顿悟。然而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呢?

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已见性。何以故?试看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於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本性之体,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传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体用不二之理。后来即依此教化学人,大振宗风。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麽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何谓四相?

这是《金刚经》经文里面一再强调的语气,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段,

所谓四相是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下简单述说;

我相------

度众生时,见有能度的我,则有我相,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则无我相,我相不是本来有的,取我则有我相,不取我则无我相,何为取我而有我相?例如,你有钱财,若执著自己有财便有我相,不执自己有财便无我相,我相,是从执著而有。

菩萨有我相,烦恼因而生起,亦因此增长,因为有“我”而生起无量烦恼,云何‘我’度烦恼?烦恼反会增加,为什么呢?若见有众生灭度,见有灭便有生,不见有灭,无灭则无生,那时才可称为实实在在度众生,而不见有众生灭度。有些人埋怨烦恼破不尽,皆因见有烦恼可灭,见有灭则见有生,不久,烦恼又生起来,因为有能灭的我相在。

人相------

人相也是取则有,不取则无,例如,我修善,执著自己是修善之人,他不修善,执著别人不是修善之人,看轻他人,这便是人相。经云:布施即非布施、持戒即非持戒,则无布施持戒之人相;忍辱,无辱可忍,则无忍辱之人相。人相,也是我相的一种,执著‘我’行善,我是善人,八识田中,便有善人的相,有相即遮蔽佛性,迷失佛性即有生灭,有众生生,亦有众生灭;或者著我是修行人,著了修行人的相,著了人相,心内便有一物,亦遮蔽佛性,迷失佛性则烦恼升起。

众生相------

众生即妄想,去掉妄想,那里有众生,妄想的确是众缘而生。妄想有无量之多,比恒河沙还多,的确是众生。我们一天打多少个妄想?日间为想,晚上发梦,也是妄想,是为众生相。

寿者相-------

是指烦恼命的寿者相,是惑命,不是慧命;烦恼由今生带到下一生,前世嗔,今世亦嗔,前世爱,今世亦爱,前世痴,今生亦一样愚痴,是为烦恼的寿者相。文殊菩萨偈云:‘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转,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对境取舍憎爱,分别取舍憎爱的心相续无间断,便是寿者相,对境若不取舍憎爱,便无寿者相,寿者相是比较微细,取舍憎爱是第七识,分别是第六识,经过很长久的时间,也不容易放下解脱的,名为寿者相。

菩萨无我相,即如大海无东风,海水无波浪,菩萨无人相,即如大海无南风,海水亦无波浪,菩萨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如大海无西风,亦无北风,海水无波浪。若大海无四边风起,则波浪止息,还归大海。所有烦恼都是因四相而有,若无我相,何来有贪嗔痴的烦恼?

执著我是善人的人相,便有憍慢心,看人不起;众生就是生灭心,所谓众生相者,是指众生的八万四千尘垢烦恼,众生相空,八万四千尘垢烦恼亦空;我相、人相、众生相,相续不断,名寿者相;四相中,但有一相都不得了,有一相则招无量烦恼,即如大海但有一边风起,大海波涛便不能止息。

菩萨无四相之无明风,涅槃性海现在眼前-----清净、不生不灭、无余。相空,菩提心现前,菩提是觉,觉即无生,觉一切众生无生,是为不灭度而灭度一切众生,亦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若想见佛性,一定要离四相,四相,是烦恼的根本。

一切有为法: 此乃指因缘之法,因缘法比较广,而且很深奥。所谓无处不在的“因缘”,无处不在的“无明”,无处不在的“迷惑”。它深罗万象,我们随时会被“无明”而陷入“迷惑”的状况,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眼前的一切事物,就会对事物虚幻的假象而产生执著,最后会因执著带入痛苦的深渊而无法自拔,那样会堕落恶鬼和地狱。

如梦幻泡影:梦幻,指我们经常颠倒梦想,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中就好象是真实的感觉。有时我做梦,梦到自己孤立地被人追赶,很害怕,奇怪也不知道为什么做这种梦,可能是以前的业障显现吧。梦中惊醒后,不断念诵“金刚经”四句偈言和金刚般若菠萝蜜咒来提醒自己,这是虚假的幻觉,不要执着梦境。一切都是短暂的幻觉,我的心情马上解脱。呵呵!还真灵验,不信,你试试吧。

泡影,指水流产生泡沫之影,但泡影很快就会破灭消失,形容无常短暂的意思。

如露亦如电:早晨的露水也是很短暂的,很偶然的凑合在一起,是因缘聚会,缘起性空。因为性空,才能生缘起,所以说如露亦如电。你说闪电是虚幻的吗?最好不要碰它,碰到它会触电,够你受的,但是它闪一下就消失了,时间非常短暂,这一切的比喻都是佛陀告诉我们,形容生命无常的道理。

应作如是观:如是观的意思非常明了,也就是常说的冷静观事,心静如水,如如不动,一切随缘。

以上是选自台湾蔡之忠经典小说“佛陀说” 手抄本,如果有遗漏请大德多多指点,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看了后有所收获,法喜共享,佛力加持。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你来和我探讨,以诚共探,共辅正法。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佛法深奥,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能与同修共享法喜的妙乐,也算是我们前世有缘,望大家努力勤修,祝各位早得正果。


南无十方常住三宝!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注: 善哉;有识之士!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皆解脱。求生净土,早证菩提!


分享法乐:

【推荐】殊胜 庄严的《五会念佛》法会唱颂      弥陀 赞: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 大慈大悲 阿弥陀佛  


ftp://ftp.pureland.info/chants/WuHuiNianFo-HK.mp3

阿弥陀佛圣号mp3 庄严4字4音


http://buddha.goodweb.cn/music/musicdownload2/amtf_4z4y.mp3

童声版《观音行愿曲》

大慈观世音,大悲观世音,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为了救众生,无处不现身,观世音菩萨。悲愿宏深寻声救苦,有求必应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声,随缘说法,普渡众生,千处祈求千处应。观世音菩萨悲愿宏深,无施无畏救渡众生,观世音是救星,劝大众一心恭敬常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为了救众生无处不现身,观世音菩萨。

http://buddha.goodweb.cn/music/musicdownload/guanyinxingyuanqu.mp3 ;      

 

更多内容请登录http://pangjinyan.qup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