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立达中学学区房:肖鹰马东苏紫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41:17
  2011-02-09 13:02

    

当春晚导演是个苦差事,首先身体得好,禁得住几个月的熬夜;其次得脸皮厚,禁得住正月里的骂声。我自认为身心健康,对语言节目组织创作有兴趣,加上身在中央电视台,拿工资干活是本分,领导委派下来任务的时候就没推辞,成了2011年春晚的三名总导演之一。直播后对春晚的各种批评如约而至,其中骂得有道理的,狠点儿也得听着;有理、有礼、又有节的心里还得念人家个好儿;个别不靠谱的不往心里去——谁让您当初接这活儿呢?!

说实话,见过不靠谱的,但没见过堂堂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老师这么不靠谱的!某网站转载了肖老师一篇题为《春晚导演马东的霸道是从哪里学来的?》我看标题一惊,像是小时候捅了什么篓子被谁家二大爷呵斥,连带我们家大人也要挨骂的意思。仔细看完全文两遍,觉得肖老师是不是被无良记者断章取义,才搞得语焉不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急忙搜索肖鹰老师的博客,发现竟是原文大作,千金难易一字,不禁一时悲从中来——为您的学生们缴的那点不算便宜的学费泪流满面!

哭为何来?因为肖鹰老师宏文大致几个意思:

一是马东在采访中说“知识界的精英”不是春晚的收视主体,所以“精英们”的想法就被排斥在外了;二是多年来春晚导演普遍认为不满意春晚、刁难春晚的“主体”只是“精英们”;三是去年学界批评春晚的最激烈的是吴祚来、王旭明和“我”三位专家,“当马东导演们如此蛮横地将我们的言论排斥在应当关注之外,他们就真正的‘心里很坦然’了吗?”

我想告诉肖鹰老师:其一,“知识界的精英”不是春晚的收视主体是一个常识,因为“精英”一定是极少数人,否则就不叫“精英”了!求您在研究美学概念之余,也兼顾一下基础数学和语文;至于专家学者的意见是不是应该更加重视?我浅薄地认为,只有相对正确,没有绝对权威。尤其不在于谁是什么“专家”身段和学历背景,要看说得有没有道理,是不是整话。我做电视节目主持人,十年来也常采访各类 “专家”,徒有其表、不着四六、以势压人、假充内行的偶尔碰到,为此我在今年春晚上还写了一段相声,就叫《专家指导》,供您照着镜子解闷儿。其二,对春晚的关注和批评恰恰不完全来自于“知识界的精英”们,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在我心中这也是春晚之幸,因为大众爱之深、责之切,当大家都漠不关心,只有几位“专家学者”品头论足之时,才是春晚“梁园日暮乱飞鸦,寂寞萧条三两家”之日;其三,不怕您见笑,在下真的不知道您三位是去年激烈批评春晚的“专家”,吴祚来、王旭明两位我有过一面之缘,您的名字我不熟,前面冠以“清华大学美学教授”我有点耳熟,按理说您的意见我是断不敢“排斥在应当关注之外的”,但也怪了,看了您的文章,我倒觉得有些话听不听两可,心里“坦然”了许多。因为我这人有个贱毛病,最听不得别人口口声声“我们专家学者”,窃以为“学者”是个很尊贵的称呼,适合别人恭维,自己谦推,所以很多大学里的学问家总称自己是“教书匠”;“专家”就更甚,总是一种对“专门家”的尊称,学海无涯,穷人之一生能受得起别人一声“专家”,谈何容易?当然您以美学视角,视“不美”为仇寇,纵横捭阖,指点江山,或当别论。

肖鹰老师谈的另一个话题很严肃,您提出“连续三届春晚中,赵本山表演的三个小品《不差钱》、《捐助》和《同桌的你》,除了贴标签、加口号‘歌颂农民美德’外,其中哪一个小品不是连篇累牍地在用‘农民’的衣食男女‘取笑’?2010年《捐助》的‘笑点’是‘两个光棍争一个寡妇’,2011《同桌的你》的‘笑点’又是‘两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吃醋’……我们作为专家学者所做的工作,不过是以各自所学专长对大众舆论加以总结、提炼和集中表达而已……

两个小品您的“总结、提炼和集中表达”就是“两个光棍争一个寡妇”和“两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吃醋”,真是让人欲哭无泪。本山老师的作品我没有参与创作,没有太多发言权,但是在旁边观察,很多语言和细节来自于普通人——肯定不是 “精英”——的生活,作品好坏自有公论,毁誉由人,但是笑声不假,创作的过程也是充满诚意的。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是世界美的本源”,领略美的人似乎也应该有广阔的胸襟;春节是一个大众娱乐的节日,快乐是美最好的传达,即便节目一入您的法眼就“快乐得不够美”,也大可不必以一副狰狞面目示人,就跟一个小品该为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负全责似的。在我看来,一个民族的所谓“精英”都个个面目狰狞,不会好好说话,才真是人间地狱。最有创意的是,您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蓝字“屁爱死”(PS.)中,说您“因为对春晚的失望,今年根本就没看春晚,从事后得到的信息中证明不看是正确选择……”不用看春晚,您都洋洋洒洒一片长文,你的“美学功力”真是已如化境,隔山打牛,飞花摘叶,乾坤挪移,踏雪无痕,以这种透视古今的修为,劳驾您把明年春晚的节目也一并评论了算逑,省得来年费事,也好给明年的导演们指一条有去无回的瞎道!

最后我想问问您,“马东导演对待观众和学者的态度,令我想起年前“一脱成名”而走红网络的“人大女生裸模苏紫紫。”这句中文是什么意思?劳驾您给翻译一下。我在第三场彩排前,跟观众 “热场”——这是录像现场为了活跃气氛常用的一种手段,既不公开,更不播出——提到一段关于董卿和韩乔生的玩笑(董卿就在现场),断句是这样的:“今天得董卿请客,你们不知道,她有喜事啦。(做惊讶状)哎哟,你们不知道啊,她今天和韩乔生结婚啦。(众人知是玩笑,我才说)哈哈,回去你们都去网上传啊,就说他们在春晚现场公布的。”为的是现场观众莞尔一笑,心情放松。有个别媒体把这种玩笑曝出来,是没得写,在给春晚炒花边,我能理解;可是您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学者”,引用之前就不用膝盖想想吗?春晚用这样炒作自己吗?您想不明白不能找个人问问吗?我脑残,这些问号我想不明白,我更想不明白的是,这和“人大女生裸模苏紫紫”有什么可比之处?我后来看您的博客,发现您已经连续四篇文章关注“人大女生裸模苏紫紫”,就算挥之不去,也别逮哪儿放哪儿啊,尤其是最后一段:“当然,春晚有近30年历史了,马东导演们也早过而立不惑之年了吧?‘苏紫紫’不过是一位化名的‘90后人大女生’。如此,称“春晚导演学苏紫紫”大概也不尽其情然。”其联想之诡异,穿越之匪夷所思,思维之不挨着,不由得让我猜测,你不是酒后信笔,就是事后无力,反正已经不听使唤了。

我自认为是一个在网络世界里低调的人,既无博客,也无微博,为了答复您的文章,可能得现注册一个博客;我自认为是一个与人为善的媒体工作者,被人指名道姓的在公众媒体“提问”,也是第一次,上了点火,说话不好听也是难免,但是为了答复您,值得!

 

马东    

辛卯年正月初七

 

下附肖文,验明正身。

春晚导演马东的霸道是从哪里学来的?

 

春晚导演莫学“苏紫紫”

 

肖 鹰

 

 肖鹰按:春晚导演马东对待观众和学者的态度,令我想起年前“一脱成名”而走红网络的“人大女生裸模苏紫紫”。这位“苏紫紫”先是假装、后是自信你一定与她具有同样的“智慧”。当然,你知道,对于你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接受脑残手术才可能。

 

   2011央视春晚节目收视评价调查,再次出现了央视官方调查与民间网络调查的 “惯例性悬殊”。央视自调走高,网络民调走低,既然是“惯例”,不足为怪,也不值一议。

近日春晚导演马东公开回应网络评价表示,“中国那么大,中国不仅仅是大城市,中国也不仅仅只有网络媒体。春晚之后,我们会关注大家对春晚的评论,但我们心里有一个谱——电视观众的收视比例在哪?重心在哪?正确取悦的大部分人在哪?”依马东导演此言,“大城市”和“网络媒体”都不在春晚导演关注的“重心”,不属于马东导演们需要“正确取悦的大部分人”,对于网络媒体的评价,马东导演们自然就无需为意了。

马东导演还表示:“我们一定会听到知识界的精英这样那样的想法,严格来说,我们心里很坦然。说实话,春晚的收视主体不是他们。” 这就是说,“知识界的精英”本来就被马东导演们排斥在“收视主体”之外的,他们的“想法”就更无须理会了。(马东言论见《北京青年报》,2月6日)

一方面“心理有谱”地拒绝网络媒体的评价,另一方面又“心里很坦然”地排斥学者专家的意见,马东导演们关注的重心和“正确取悦的大部分人”当然就只剩下“中国农民”了。在此,我们无意追问马东导演们究竟从哪里获得授权办这样一个“春晚”;我们只想质询:多年以来,春晚导演们的“重心”究竟是在“取悦”还是在“取笑”作为“大部分人”的“农民”?

别的不用谈,在2009-2011三届春晚中,赵本山表演的三个小品《不差钱》、《捐助》和《同桌的你》,除了贴标签、加口号“歌颂农民美德”外,其中哪一个小品不是连篇累牍地在用“农民”的衣食男女“取笑”?2010年《捐助》的“笑点”是“两个光棍争一个寡妇”,2011《同桌的你》的“笑点”又是“两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吃醋”,赵本山们的趣味专注于此,想象力局限于此,中国农民就应该这样“被正确取悦”?也许,“正确取悦”的标准就是央视顶着民众的涛涛骂声年复一年地给赵本山戴上“小品王”的高帽子?

为什么近年来反对赵本山、呼吁赵本山“告别春晚”的民意逐年高涨?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大家对赵本山“这张老脸”的审美疲劳,而是就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观众而言,社会变化了、视野扩大了、素质提高了、审美趣味丰富了,而赵本山那方面祭出的还是那个“赵本山”。不仅如此,这个“赵本山”在春晚舞台上日益暴露出“店大欺客”、“装农民损农民”的作派。如此,马东导演们还要挟迫大家买帐吗?

在马东导演的言论中,表达出春晚导演多年来的一个普遍意识,就是认为,不满意春晚、刁难春晚的“主体”只是“知识界的精英”。然而,“精英们”的立场真的就是与马东所言的“正确取悦的大部分人”相对立的吗?

去年是学界批评春晚最激烈的一年,比较激烈表达意见的是吴祚来、王旭明和我本人。我们三人对春晚的批评,集中在2010年春晚压轴节目、赵本山的小品《捐助》。作为民俗文化专家,吴祚来主要批判《捐助》对弱势群体(单亲家庭)的文化歧视和侮辱;作为教育专家,王旭明主要批判《捐助》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误解、误导;作为美学专家,我主要批判《捐助》拙劣的编导技术和低俗的审美取向。

然而,我们三人的意见,并非是我们所私有、独创,这实际上是赵本山《捐助》播出之后,就迅速在网络媒体暴发并且延伸到主流媒体的大众舆论,我们作为专家学者所做的工作,不过是以各自所学专长对大众舆论加以总结、提炼和集中表达而已。当马东导演们如此蛮横地将我们的言论排斥在应当关注之外,他们就真正的“心里很坦然”了吗?

马东导演对待观众和学者的态度,令我想起年前“一脱成名”而走红网络的“人大女生裸模苏紫紫”。从媒体报道可知,这位化名“苏紫紫”的“人大女生”,一方面以“裸体接受50位记者排队采访”的方式,以其自称“怎么都好看的裸体”向男性献媚,一方面又宣称这是“苏紫紫反男权的行为艺术”,而且还叫嚷着要男性心悦诚服。对于这位“苏紫紫”,你不仅要放弃道德、放弃审美、放弃判断权利去奉称她,而且一定要顺着她,顺着她的东西不分、昼夜颠倒的糊涂呓语。这位“苏紫紫”先是假装、后是自信你一定与她具有同样的“智慧”。当然,你知道,对于你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接受脑残手术才可能。

可悲可笑的是,尽管有幕后推手,这位至今连“人体艺术”与“行为艺术”都不能区分的“苏紫紫”,就象真正的忘记了自己的真名而只知化名“苏紫紫”一样,现在也真把自己当成“裸体献身艺术”的“苏脱圣”来贩卖使用了。马东导演的表现不也是这样自负和自欺吗?

按马东导演的言论,春晚导演们是很看不上“网络媒体”的,看不上“非主流媒体言论”的。然而,恰恰是这位马东导演,在2011春晚的第三次彩排现场,向媒体如此“爆料”:“今天得董卿请客,你们不知道,她有喜啦。哎哟,你们不知道啊,她今天和韩乔生结婚啦。哈哈,回去你们都去网上传啊,就说他们在春晚现场公布的。”(《华商报》,1月26日)

马东导演这则“猛料”是迅速被当事人韩乔生发微博辟谣的谣言。过去每届春晚,春晚导演组的公开形象都是“辟谣者”,今年何出马东导演不惜自贱身段“造谣生势”之举呢?这当然与今年春晚不仅捧场声音分外无力、而且“知识精英的骂声”也几乎绝迹有关。

马东导演的“造谣生势”与“苏紫紫”的“裸体炒作”又有何区别?“苏紫紫”为何要在数九寒天的京城“当众一脱”,因为她从推手们那里懂得了只有“当众一脱”才能招来“大众一骂”,而只有博得“大众一骂”,才可“一骂成名”。马东导演此举,玄机岂不在为本届春晚求关注和收视而出位博取一骂?

春晚之败象,一年更胜一年了,但如果当局不想最后让它彻底溃败,我们就此要提议一句:春晚导演莫学“苏紫紫”。

当然,春晚有近30年历史了,马东导演们也早过而立不惑之年了吧?"苏紫紫”不过是一位化名的“90后人大女生”。如此,称“春晚导演学苏紫紫”大概也不尽其情然。

 

PS:

我今年没有看春晚,这是春晚举办28届以来,我第一次没有看。今年我没有看,因为去年观看后对春晚的彻底失望,更因为今年春晚筹备过程中透露的种种信息让我没有任何理由再期待春晚。2011年春晚播出后我得到的所有信息都在证明我不看的正确选择。

不过,事后有朋友告知赵本山在表演中有一段针对“高雅人”的“自嘲”,让我看看。我上网搜索到《同桌的你》的视频看了,赵本山在节目中如是说:“你喜欢啊,你像我们这些高雅的人看他(赵本山)那玩意儿太俗,受不了!”赵本山此话,被许多媒体解读为未经导演审核而现场私自插入的“自嘲”。然而,将赵本山这句话与马东导演的言论放在一起,我却看出赵本山“自嘲低俗”的反面是“嘲讽高雅”,而且导演与主演之间的默契是令人意外的深刻。

                      

 

                      (原载《南方都市报》,201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