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马站中广核图片:胡批电视之二:闲扯央视十套 作者:蒲湖散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58:18
央视十套号曰:科教频道,一只翅膀是科学一只翅膀是教育(算是文化吧,谁要你“教育”我们?啥子年代了!)说实在,蒲湖老汉我以为央视的确需要一个真真正正的“电视文化和科学频道”!从宏观上看,一个号曰向国际大台进军的国家电视台,如果没有一个像样的电视文化和科学频道,是难以想象的。放在央视这个“大锅”里看,十套实际上是比较边缘的。目下老夫我比较看好的是:《探索发现》、《人物》、《走近科学》(但近来有点走火入魔了,为了故弄悬念制作悬念迭起的效果,老拿伪科学说事。天才和疯子仅一步之差,好节目和烂节目有时也只隔一层纸,走得过了,就变味了。)若要制造收视率,像《见证影像志》的<绝活世家>就应该在八极拳那集里,可以加点儿噱头,像津门霍元甲什么的,那还不离谱,也有收视率。据某所知,京津冀三地,八极是个大宗拳术,就向广东的南拳一样。八极和大成拳一样,弄不好真会打死人。所以做这样的节目是有人看的,就看怎么弄噱头,但要以不离谱为度。光《影像志》三字不就透着股文化味嘛,活活熏死一套、五套和没啥艺术含量的三套什么的,活活套死他们…….
    
    如,《艺术人生》够牛皮的吧,号曰艺术,实际上基本与艺术无干。它实际上是靠明星人物的“生活”做卖点。就像北京台的《非常接触》,打着读书的旗号,贩的是明星的干活。两者的收视率直接与明星的人脉人气相关,与节目创意和水准,反而无大关联。内容为王,人物为王。它就是拿我们常人对于耀眼明星的一点可怜的崇拜和窥私欲说事,人总是喜欢听他人的私生活的。仅此而已。这是蒲湖老汉个人看法。但是我敢肯定,我一开头说的几个栏目的观众素质还真是以一当十的了。要给这些低迷的收视率乘以十,您想想,那是什么概念?!。。。。。十套观众的素质远胜于《艺术人生》,倒不是说这“套”有什么特别,也到不是说对人(观众)有什么歧视的看法,而是你的频道定位使然。所以正儿八经来看,十套第一还是需要的;其次,也是有潜力能挖出点新内容,也就是说,能走出一条从形式上、内容上独创一帜、不同于众的道路。而现在,有意思的是,老汉我看是栏目的知名度高过了频道的知名度。与其他频道比,十套要的是对于文化艺术大局的了解和电视语言的修为,说白了,就是更要讲内功。现在央视追求收视率有点像地方官员追求GDP那样,有点变态了。人一变态就容易糊涂,国家也罢,个人也罢,频道也罢,栏目也罢,大抵如此。现在有远见和现代执政意识的官员都说要讲“绿色GDP”了,央视在收视率上也应该讲究点社会效益。应该说你是个公益性的国家台,眼睛不能光盯着钱,你要不盖那个什么丑八怪似的楼,不是也能省下好多银子吗。两个眼睛光盯着收视率和广告效益的,今后的事实会证明是短视之举!)
    
    老汉我去美利坚、英吉利、法兰西这些鸟国家,同志们哪,这都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呀!可是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居然不收一分钱;法国的凡尔赛宫、卢浮宫,收的门票钱也是不值一提。反观我们的博物馆和电视节目走向,两者真云泥之别也。同志们哪,我说过,我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一点不能输给他们。
    
批评完了,我也得给同志们评功摆好:十套中的很多系列节目是值得一在回味反复看得。像以前的《留住手艺》也是个大手笔。这个节目的选材具有很大的文化上的贡献!老汉我妄自猜测:央视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九的节目播出后是不是就呆在了磁带库?而像十套这样的节目,不仅可以多次重播,可以出口发行到海外,而且可以存留给下一代的人看。对于记录者,过去有史笔史胆之称,《留住手艺》者担得起这个称呼。因为在器物层面上,它详细用影像记录了制作的材料、工艺流程,实际上还交待了产生这一器物的环境、渊源,宏观微观都照顾得很好。弄一句时髦话,它就是记录了非物质文化也有大大的功劳呀。它的包装甚至在细节上都是很有文化意蕴和中国气派的。比如它的叙述者的人名字幕,很中国很文化。现在改版后的事态,红底子上的栏目名字和人名,太小了,颜色反差的让老汉我看不大清。。。。。。电视工作者不仅要善于抓对编和非线编辑,不仅要有对于选题的宏观把握,也要注意这样的细节。精美、雅致、文化全融进了节目的每一个节点。牛皮呀牛皮!这个节目在文化人类学上的贡献也是无可比拟的。过去我们用竹简记录,今天我们用影像记录。就向《影响志》自喻的那样,你不让我说正脸儿,俺说侧影行不?再不行的话,俺说背影行不?话语空间终归还是有的嘛,就看你有没有脑子去找,别一开会就跟老汉我说,“这不让做那不让做的,没法做”这样的话。你觉得没法做就下课,有的是人做嘛。您看,《一个时代的侧影》,我看,这侧影,某些方面比正脸还好呢,有很多春秋笔法嘛,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嘛。明白吗?我们得做得让人联想和回味,不能顶着口径闹别扭。条条大路通那个什么罗马。。。。这样的记录比石头更为不朽!记录工具进步了,人也要与时俱进。
    
    
    
再比如,一个题材选题,就是你们这些编导案板上一头待宰的牲口,这刀的切口是大有讲究的。好的编导一刀下去,那牲口立马安乐死,观众甚至一下子就看见其中纹理还看得直叫爽呆了酷毙了!而愚蠢者,把那个选题折腾得欲仙欲死、半死不活的,不光自己弄得毫无快感,而且坏了观众的胃口。这您别说搁在十套,把它搁在100套也没用。以后您就别指望这频道有收视率了。《留住手艺》有集是讲四川一个地方的簑衣匠的。让老汉我一下想起少时故乡之所见。好的节目是能让人联想的。有的节目看了就看了;更有甚的,看了节目你会感到这编导脑子都淤死了,怎么还在彩电大楼、京门大厦、恩菲大厦什么的混吃混喝的?着御林军送昌平挖砂子!不是说看了就过了的。当然,《留住手艺》这种是项目性的节目,与常规栏目还是有所别的。。。。。。。
    
    像俺蒲湖老汉坐而论道、大而化之的话比较好说,俺就管抓人。事情都是人落实的嘛。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栏目上,老汉还是希望视具体情况来制作。总的来说,不要太拘泥。编导的灵感要像那春天的猫咪,今天都是二月二龙抬头了。猫也快叫个不停了!因为做电视的人总以为自己专业,实际上任何专业上的人,都有自己视线的死角和盲区。好比一些会做纪录片的猴子,牛皮了,爬得也高了,不小心就会露出红红的屁股。———露怯了吧?天可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