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之彼方的四重奏h cg:试论中国陆军近代化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27:38

试论中国陆军近代化历程

 

 

    从1940年鸦片战争,到本世纪初清朝政府实行“新政”,经过多年时间,在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交互作用之下,中国陆军逐步变革为近代化的陆军。本文试图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加以叙述评论,并总结其规律和特点,以就教于学术界。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陆军

    当英军打开中国大门时,清王朝已建立200年,期间未进行过大的战争,承平日久,军备废弛。80万兵力的中国陆军,是当时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正规军,远较英国兵力为大。但清军的组织编制和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都很落后。八旗兵养尊处优,蜕化为寄生的贵族,基本丧失战斗能力绿营兵也是世代相袭的职业兵,平时散于各营汛,忙于差役,很少训练,战斗力极为有限。清朝陆军装备处于冷、热兵器并用时期,士兵70%使用刀、矛、斧、戟等冷兵器,只有少量使用鸟枪、抬枪等简陋枪枝。火炮由各地雇请匠人铸造,质量低劣,全系滑膛,前装药,使用实心弹,且种类繁杂,规格不一,每千人只配备10门。陆军的编制是单一的步兵营制,骑兵和炮兵均未独立建制,战斗中仍采用古代的列阵方式。

    由于清军素质与武器装备落后,英国仅以29艘军舰、10余艘辅助船只,以及一支万余人的陆军部队,竟把拥有四亿人口和八九十万常备军的清王朝打败了。鸦片战争全面考验了中国陆军,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军队有“不如夷”的地方。林则徐等人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种求实的主张和态度是难能可贵的,但清朝统治者还未从惨痛的失败中醒过来,中国陆军要走向近代化还有遥远的路程。

    二、在镇压太平军起义时期,初创半新半旧陆军。

    《南京条约》签定后,英国军队撤退,清政府取得了一个暂时喘息机会。整军经武之事也就松懈下来,及至太平军金田起义,要夺清朝天下,腐朽的八旗、绿营无力抗击太平军的攻势,连连打败仗。清政府万分惶恐,认为是“心腹之患”,遂号召地方官绅兴办“团练”。湘军就是在大官僚、大地主曾国藩在湖南的湘乡团练和江忠源的“楚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廷就是依靠湘军和仿效湘军营制的淮军以及各地勇营镇压了太平军、捻军的起义。湘、淮军从此代替了八旗、绿营的正规军地位,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主要力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完全失败,与列强签订《北京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取得了更为广泛的权益之后,遂撕下在清廷与太平军之间保持“中立”的伪装,开始公开支持清政府。清政府也急需借列强的力量,扑灭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外反动派在这一点上利益一致,走到一起来了。于是,“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

    列强在勾结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的同时,一再表示愿意为清政府训练军队,提供新式军火及其铸造技术,以便控制清朝的军队,镇压和掠夺中国人民,并以此保护和扩大侵略者的权益。

清政府和侵略者的这种想法一拍即合。以“自强之术,必是练兵”为信条的洋务派,开始大量购买西洋枪炮,聘请英法教官帮助训练洋枪队和炮兵。从1826年开始,湘、淮军开始大量改用西洋枪炮。李鸿章对于更换新式武器更加卖力,他命令所属淮军必须向洋兵学习西洋枪炮和阵法,淘汰旧式武器。他到上海后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把6000多人的淮军扩充到五六万人,洋枪三四万只,炮队六七营。左宗棠指挥的湘军,从1863年开始建立洋枪队,及至1867年他进军西北后,军中洋枪比例已达六成。十九世纪80年代以后,以西式枪炮武装起来的湘、淮军已遍布东南、西北和北洋数省。西式武器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势必给中国陆军带来某些变化,军队的技术教育,首先是干部的技术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1884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武备学堂,并聘请了德国教官。不久,张之洞在广州附近设立一所水陆师学堂,聘请德国人任教。这两所军事学堂都教授西方军事学,包括骑兵、炮兵、工程兵的战术技术。中国陆军内部的兵种教育训练开始出现,使传统陆军的单一步兵制开始向多兵种过渡。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进一步刺激了清政府重整军备的决心。但主要是组建海军和建设海岸的要塞炮台,陆军近代化进展不大。

综观从十九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甲午战争之前的30年间,中国陆军建设已发生了某些进步,表现在不少省份聘西方教官对中国陆军进行现代化式的训练,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新式的军事学堂开始兴办。一部分官兵开始学习近代军事科技知识。陆军内部各兵种的专业分工开始被人们认识。电报使用使陆军的通讯也大大前进一步。总的看,陆军近代化进程已经起步。笔者把这一时期称为陆军近代化的幼年时期。

    三、小站—中国近代陆军的发祥地

    (一)从甲午陆战惨败吸取教训年洋务运动练兵的成绩在中日甲午陆战中经受了全面考验。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可动员的兵力约为22万人,实际参战的部队最多时约17万人。中国陆军总兵力约为90万一100万,具有一定作战能力的约为35万人。中国军队的枪炮数量也远远超过日军。进口的各种后膛连发枪和德式克虏伯、英式阿姆斯特朗大炮在性能上也优于日军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但战争结果,中国未打过一个像样的胜仗。最后全线失利,令全

国痛心。

    日本是一个二流帝国主义国家,向来为中国统治者蔑视。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编制和战术所表现出的巨大优越性,和清军的低劣形成鲜明对比,使清军将领自愧不如。一时间,朝野一片改革军队的呼声。“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大都以“筹晌练兵为急务”。在这种背景下,袁世凯登场了。

    (二)站练兵,初创近代陆军

袁世凯是改练新军的积极倡导者,也是鼓吹较早的一个。年底甲午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袁就建议“研究西法,另改军制,为将来计”。他早年在淮军带过兵,对旧军积弊看得比较清楚。所以认为湘、淮旧军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必须改革军制。他认为,“欲使中国清朝变弱为强,自以练兵为第一件事。”  

他建议练新军要“延募西人,分配各营,按中西营制律令参配改军,著为成宪。必须使统帅以下均可解器械之用法,临阵之指挥,敌人之伎俩,冀渐能自保”。对于指挥员的培训应该“仍一面广设学堂,精选生徒,延西人著名习武备者为之师,严加督课,明定官阶,数年成业即检夙将中年力简富者分带出洋游历学习,归来分殿最予以兵柄,庶将弃得力而军政可望起色。’,清政府接受了袁的建议。1895年12月8日,各亲王、军机大臣奏请变通军制。在天津创办新式陆军,并批准袁世凯接管原在天津小站由胡橘菜训练的定武等十营,作为考练新军的基础。由此袁世凯把练兵大权抓过来了,大小事均由他一手筹划。

    新建陆军以新的面貌出现。首先在编制上打破旧军制(旧军一般以营为单位,每营500人,不分兵种)基本上采用了近代德国的陆军制度并参用了日军的建制。新军一军分为左右两翼,每翼分步、炮、马、工程各兵种。打破了旧军不分兵种的旧框框。步队5000人,左翼马炮队和接应马炮队三队。马队500人,分为四队。工程队500人,负责桥梁、地垒、电雷、修械、测绘、电报。新建陆军的武器全部由外国购进。军官一律佩带六响左轮手枪和佩刀。服装要求统一,“一律黑色,不许参差”,指挥员服装的袖口处有红色官阶号。”

    新建陆军与旧军相比,在组织编制、武器装备、教育训练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编练,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实开陆军近代化之先河,有重要的界标意义。

    (三)《训练操法详晰图说》

新建陆军成军后,袁世凯通过三年的练兵活动,形成了训练的指导思想,集中反映在年月他领衔撰写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中。《图说》中关于军事训练和军事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战法、战规、行军、攻守、驻扎等,以及步、炮、马、工程各队的操法、阵法、战法。文中有插图说明,便于参照。同时还附录了各种规章制度,以便各营伍遵循。

这套图说的积极意义在于把西方军事知识汇编成册,比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使中国陆军的编练有所参照。在近代军事知识贫乏的情况下,此《图说》则成为新建陆军训练的纲领性文件,并被其他军队所借鉴。

    (四)“新军”的干部教育和部队训练

    1、停办旧式“武举”,兴办新式军校。

    《辛丑条约》签字后,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开始实行“新政”。“新政”核心是“练兵筹饷”,包括那拉氏在内的统治者为此投人了巨大财力,花了很大力气。因为此举关系清王朝续绝。1901年8月清廷谕全国停止武举考试,9月命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备武备学堂,着手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1902年,袁世凯在北洋先后续建了北洋行营将弃学堂、武备速成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陆军师范学堂和宪兵、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各军事专业学堂及电信信号学队等教育机构。为了培养高级军事干部和参谋人才,于1906年在河北保定设立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招收新军各镇中的现职军官人学,分速成和深

造两班,每班70人数名左右。以日本人为总教官,教以各种高等兵学。学制规定速成班一年毕业,深造班三年毕业。到辛亥革命前,该学堂速成和深造班各毕业一期。后来北洋军阀政府追认它为陆军大学第一、二期。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建立的较高级军校。

    此后清政府为了统一军事院校学制,遂令兵部会同练兵处后改陆军部参照外国军制,拟定了新的军事学制如下:陆军小学要求各省都要建立。招收岁15岁以上、18岁以下曾在普通高小毕业的学生人学。学习以普通课业及初级军事学术为主,三年毕业,为陆军中学培养合格学生。陆军中学陆军部直辖。分别设于北京、陕西、湖北、江苏。学制为两年,课程以高级普通学科以及必要的军事学科为主。毕业后,即分人步、马、炮、工、辐重各队。为“陆军人武生”,准备升人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官兵学堂陆军部直辖。是培养初级军官的场所。由陆军中学的毕业生提升人学。教授各种军事技术,并以课程、操练场、野外训练等方式进行军事教育。学制两年。毕业生到部队任初级军官。陆军大学堂是培养高级参谋和指挥军官的学堂。课业以讲授高级军事学术为主。另外还建立各种专业学堂及贵胃军事学堂。前者培养军队中专业工作者,后者培养满汉贵族子弟。

    上述学制,分初、中、高及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关系基本合理,级别划分也较为科学。今天世界各国的军事学制也大都如此。这些新式军事院校,为清末陆军培养了一批懂得近代军事技术、战术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了指挥员的水平,促进了陆军近代化建设。

    2、德秋操—对新建陆军近化化程度的综合检阅。

    1906年(丙午年,光绪三十二年)10月,清政府下令在河南彰德府举行新练陆军大演习。会操军队:北军为袁世凯的第三镇段琪,南军为张之洞的第八镇张彪部。

    演习总的想定为“南军主力由扬子江岸,分江苏、安徽两路北进,其一支队利用京汉铁路,侵人河南。北军聚兵山东北界,尚未齐备。南军方略南军任务在速进威胁敌军之侧背,以防害其聚兵,并力求参与本战,至卫辉府下车,九月初四日宿营于淇县北方,其马队宿营于大贵店附近。北军方略北军有击退南军于

黄河以南之任务,由保定派至卫辉方向,九月四日薄暮到乐丰镇附近,其马队宿营于彰德南关。在此总的想定下,九月五日,先由南北两军马队演习冲锋阵法。初六日,两军马、步、炮队在汤阴县东北十里铺附近,演习遭遇战法。初七日两军全部在彰德府城东南马关屯一带演习攻击、防守各法。初八日举行阅兵式。“南

北两军,全部厉兵株马,赳赳桓桓??乐奏崇戎,宇隆收伍,声容既极其壮盛,部勒益见其精严。”阅兵结束后“各军队仍回原防”。

    这次演习,历时约一周,基本上按近代战争的要求进行,各兵种在演习中都有比较成功的表现,反映了新建陆军的训练水平和近代条件下遂行战争的能力。

    四、陆军部成立,全国兵制划一,陆军近代化过程完成

    为全面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总揽其事,任庆亲王奕,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实权操在袁世凯手中。各省相应成立“督练公所”,作为本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颁布《陆军学堂办法》,拟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新军。陆军部于1907年8月奏准《全国陆军三十六镇按省分配限年编成办法》,拟于两三年内,除近畿四镇,四川三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一至二镇,实际上到辛亥革命爆发时已荡、成镇个混成协,另外还有禁卫军一镇,井计约16万人。

上述新的军事政策,新的陆军军制的出现,路军的组织程度和训练水平的革新。一系列军事院校的开办,是中国陆军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奠定了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基础,使新式陆军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支陆军都要优越。笔者认为至此,中国陆军近代化基本完成。其主要标志是:

第一,新军军制划一,由单一步兵营制过渡到诸兵种合成的新式军队。

    新军以相当于外国陆军师的“镇”为基本单位,表面上改变了旧军“兵为将有”的状况,使军队由半私人性质开始向国家正规军的方向转化。剔除了旧军以营官姓氏为旗号的旧规,而代之以把全国新军按1至36镇编入序列。新军内部的兵种构成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马克思指出“随着新式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军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变

化。”事实正是如此,经过甲午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人侵的战争后,清政府终于决定将单一营制改为诸兵种合成的新式陆军,把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瑙重兵、通信兵、卫生兵编在一个镇中,便于各兵种协同作战,发挥整体威力。新军成立后,各兵种的作战任务有了更明确的规定,这种具有科学意义的专业分工使新军的综价个战能力有很大提高。

    第二,新军的武器装备完全仿照西方。“一切操练章程,均按西法办理。”“一切行军应用器具按照西方配备。”如北洋各镇都装备近代大炮,完全禁止使用刀、矛、弓、箭等旧式冷兵器。第一镇使用日本制造麦及枪,其余五镇都使用一八又八式毛瑟枪,带刺刀,各镇都配备无线电通信设施。全军装备焕然一新。

    第三,新军官兵素质有很大提高。新军各级干部,主要由相应的军事学堂毕业生中和部分留学生产生。要求各级干部要掌握一定的近代军事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够胜任本职岗位。在提拔使用上要尽先委派学习武备和带过兵的人。新军士兵人伍,也有新的标准。规定士兵人伍的条件是“土著良民,年在十八岁以

上,二十五岁以下,身长四尺八寸,素无嗜好,不带暗疾者。”在训练中给士兵灌输自强军所编《西法类编》、《德国陆军操典》等书内容。要求士兵掌握兵法、军器、测绘、数学各门基础训练科目。并学习判读世界地图、东亚地图、沿海

口岸全图等,使士兵获得初步的技术、战术知识,成为近代化的陆军战斗员。概括地说,由于上述几方面的进步,新军已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近代陆军了。

    五、中国陆军近代化的性质及特点。

    马列主义认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同它所发展起来的武装力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社会的特性在武装力量建设方面必然有所反映。半个多世纪中国陆军近代化过程正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不断加深以至于最后定型的过程。

    清末编练新军时,各帝国主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参与最多。1908年,日本在华的军事顾问、教习多达555人。既然清政开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那么它的军队自然是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作为清政府本身,其推行陆军近代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而是为了保全其一家一姓的统治。当帝国主义给予一定打击的时候,它还想利用人民的力量打退帝国主义的进攻,而当帝国主义转而利用它作为间接统治中国的工具时,它又反过来投降和依靠帝国主义,加强对人民的镇压。这里,我们可以

利用列宁揭露欧洲各国常备军的一段话来描述新建陆军的本质。“在各个地方以及一切国家里,常备军与其说是用来对付外部敌人,不如说是用来对付内部敌人。在各个地方,常备军都成了反动势利的工具??扼杀人民自由的刽子手。”

    我们从陆军近化化运动与列强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它的半殖民地特点。与之相关联,陆军近化化运动也有浓厚的封建性。

新建陆军一产生,就被大野心家、大阴谋家袁世凯抓在手里。各级干部,完全由袁个人挑选,他们的升降去留听凭由袁世凯的喜怒而定。这样各级干部把对朝廷的忠心转移到袁的身上,形成“半私人”性质的军队。官佐们与袁世凯的关系不是一般公务上的,而是带有封建的人身依附性质,时间愈久,依附愈深。随着袁世凯的飞黄腾达,他们也都青云直上,取得高官厚禄。有人统计过,“在袁氏原有的一个旅团中,出了五位将来的总统或代理的行政元首,一位总理和多数华北的军阀。”

所以说,陆军近代化过程又深深打着半封建的烙印,是半封建社会性质在军事领域的一个反映。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要建立一只崭新的、近代化的正规陆军,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