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乐霜:山东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系列报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31:23
山东省民委多举措推动民品企业发展
抓审核,严把“入口”关 抓服务,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抓重点,发挥龙头拉动作用
本报讯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民委紧密围绕落实民品政策和谋求拉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两条主线做文章,坚持以服务为前提,以政策为导向,以帮扶为动力,使全省民品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培育壮大,民品民贸工作质量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全省77家民品企业生产总值达2600多亿元,其中民族特需商品产值1260亿元,上缴利税136亿余元。民品企业的较快发展不仅有力地保障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也为促进民族地区和山东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山东省民委始终坚持以符合《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要求为前提,以企业生产销售民族用品的数量、质量为核心,以企业的银行信誉为标准,坚持政策原则,突出规模效益和实际运行效益,认真审核,严格把关,既重视生产,又注重发挥民品企业在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龙头拉动”作用,引导企业为民品生产做贡献,不断提升民品工作质量。
山东省民委一方面要求各有关市、县民族工作部门,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协调当地财政、银行等部门,做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加强与省财政厅和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及有关商业银行的联络和沟通,争取支持。山东省民委与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联合下发了《山东省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利差补贴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山东民品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贴息贷款的程序等有关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使各地相关商业银行为民品企业办理流动资金贷款手续有章可循,走在了全国前列。
山东省民委积极引导民品企业参与“兴边富民”活动。引导民品企业加强与西部合作,几乎所有棉纺、地毯类民品企业都坚持从西部民族地区采购原材料,又积极吸收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又加快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大力推动民品企业实施“龙头拉动”工程。引导民品企业通过产业链、资金链和信息链带动周边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吸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拉动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倡导民品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回报社会。汶川地震发生后,全省民品企业捐款捐物累计价值达2435万元。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全省民品企业捐助现金物资等折合人民币共计780多万元。     (鲁民)
山东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
本报讯  近日,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切实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提出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三是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四是搞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五是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建设;六是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
《意见》提出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一是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长效机制。《意见》要求山东省各地区、各部门按照意见精神,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工作方案。          (徐中林)
大力倡导摸实情
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 本报评论员
近年来,山东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成功摸索出了一条在城镇农村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专业生产合作组织,用科学的机制把分散的少数民族农户生产经营活动集中起来,有效推动散居地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路子,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少数民族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巩固和加强了农村基层政权,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散居地区的民族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宝贵经验有力地昭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关键看民族工作部门广大干部是否具有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否具备摸实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优良作风。
情况不明、思路不清往往是一些地方民族工作长期没有起色的原因所在。山东各级民族工作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了现阶段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了解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所思所盼,把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作为民族工作部门发挥优势、服务大局的根本出发点,作为实践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时代主题的基本立足点。由于作风实、情况明、思路清、举措活,工作成效显著,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较好实现了民族工作部门的自身价值。
观念陈旧、办法老化,是制约一些地方民族工作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山东民族工作部门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牢牢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社会大背景,牢牢把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把引导少数民族群众互帮互助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把发挥民族政策自身优势与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把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与增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结合起来,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扶持作用,又有效地调动了少数民族群众主动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专业化合作组织这一平台能够长期有效发挥作用。
山东民族工作部门的成功探索告诉我们,新形势下散居地区的民族工作大有可为,只要我们胸怀全局,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就一定能够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山东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系列报道之二
东营模式:受到优待的
民品企业“编外职工”
□ 本报记者 王珍
过去,每到收棉花的季节,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明集乡孟家村的刘宣平都要犯愁:从湖北嫁过来的妻子身体不好不说,山东的农活儿也不会干,家里27亩棉花地都靠他自己张罗。光是到县城卖棉花,就得雇拖拉机运四五次。有时候收购商嫌棉花水分多,不收,只能白跑一趟。
今年,刘宣平没这个担心了,他加入了依托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民品企业”)三阳纺织公司(以下简称“三阳公司)成立的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三阳泰丰少数民族棉花农民合作社,地里的棉花全部由三阳公司按等级收购,价格比市场还高一些。用刘宣平的话说: “咱有自己的厂子,再也不担心棉花卖不出去了。”在他心里,三阳公司就是“自己的厂子”。
目前,在东营市,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共有3家,全部是在民族工作部门的帮助下,依托民品企业建立起来的。有了实力强大的民品企业做后盾,3家合作社经营得红红火火,入社的少数民族群众也成为了民品企业的“编外职工”,收入大幅提高。
被“忽悠”出来的合作社
东营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并不多,主要集中在胜利油田。此外就是从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嫁过来的“外地媳妇”。4年前,杨振福调任东营市民宗局局长。调研中,杨振福发现,在东营这样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生活困难的大都是少数民族。他琢磨着,要为少数民族做些实事,但光“输血”不行,还得“造血”。看到邻近的聊城市成立了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杨振福觉得是个不错的路子。“如果能够依托本地的民品企业,让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民品企业的生产中,不仅民品企业尽了社会责任,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效益也相应提高,岂不是一举两得?”杨振福说。
于是,杨振福找到了万得福集团董事长刘继善,动员他建一个肉牛繁殖基地。基地建成后,繁殖的小牛越来越多,万得福集团的场地和人手都不够。正在刘继善为难之时,杨振福提出:“让少数民族农户帮你养牛吧。”
2009年11月,万福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万得福集团在垦利县成立了。5户少数民族农户与万得福集团签订了代养合同:农户领养牛犊时不用交钱,牛生病了集团无偿给治;到集团购买饲料,不仅价格比市场便宜,而且先记账;一年后,集团回收牛,增重部分按市场价折算付钱。这样算下来,农户几乎不需要资金投入,每养一头牛一年就能净赚3000元左右。
杨振福说,万福合作社第一次发牛犊那天,农户们高兴得合不拢嘴,跟娶儿媳妇似的,当时是冬天,农户怕牛冻病了,还在牛舍里挂上棉被为牛保暖。合作社成立一年来,社员已发展到51户,有回、彝、满、土家等13个民族的农户,年可出栏肉牛2000余头。
今年4月,三阳泰丰棉花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三阳纺织公司在利津县成立了,入社少数民族60户。5月,鲁辉肉羊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依托凯银集团在广饶县成立了,入社少数民族90余户。
只有“双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像刘宣平一样,明集乡马四村村民刘增友的妻子也是从湖北来的少数民族。今年4月,他加入了三阳泰丰棉花合作社,种棉收入增加了1万元。“种子、化肥都是合作社给的,又有专家指导、培训。”刘增友憨厚地笑着说,“村里人都羡慕我呢,说我沾了少数民族老婆的光。”
在三阳公司的办公大楼里,三阳泰丰棉花合作社拥有专门的办公室,并由公司副总经理陈作民担任理事长,所有农户信息都登记在册。三阳公司除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及技术指导等服务之外,收购棉花时,按照每斤高于市场价0.3元直接给社员现金补贴。社员凭卖棉收据还可以享受利津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每斤0.2元的现金补贴,入社农民种植棉花,每亩年可增收500元左右。
据统计,目前东营市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了农村人口1.1万余人,每年可实现人均纯增收1300元,部分少数民族贫困户年增收近万元。
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不仅为少数民族农户提供优惠政策,而且在遇到问题时,合作社可以成为农户的坚实依靠。在鲁辉肉羊合作社,社员不仅可以在凯银集团以优惠20%的价格购买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杜泊肉羊,育肥后再以高于市场价10%至15%的价格卖给集团,而且凯银集团还帮助解决肉羊的治病和防疫等问题。有一次,鲁辉肉羊合作社社员、广饶县大王镇西营村满族农户田茂远家的50多只羊感染了脑包虫病。田茂远急坏了,向凯银集团技术负责人张文杰求助。张文杰先后去了5次田茂远家,又请内蒙古的寄生虫防治专家来会诊,为一部分生病的羊做了开颅手术,尽量将田茂远家的损失减少到最低。这件事对张文杰的触动很大,他立刻在合作社内部全面推广脑包虫病的防疫,至今没有再发生过此类疾病。”合作社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益,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这是农民单打独斗时所无法实现的。“张文杰说。
从表面上看,民品企业给了加入合作社的少数民族农户诸多优惠,似乎是个“赔本买卖”。“企业如果仅仅考虑自身的利益,是走不长远的。我们牵头成立合作社,所付出的其实很微不足道,但是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帮助却非常大,更何况,这还是一个互惠互利的事情。”徐建民说。
刘继善这样解释少数民族合作社的“双赢”:“我们民品企业享受了国家的优惠政策,为少数民族服务是我们的责任。通过成立合作社,集团也得到了好处,节省了人力和饲料等成本,而且农户们大多用青草、玉米秸秆等随处可得的草料喂牛,这样的牛肉质好,卖价也高些。”
在依托民品企业建立少数民族合作社的过程中,东营市民宗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协调者和推动者。可以说,没有民族工作部门的主导推动作用,东营市的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就不太可能建立起来。“农民和企业是既相互依赖又相对独立的主体,民族工作部门只有站在他们双方的立场上,找到企业与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的结合点,才能促进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在杨振福看来,东营模式的“双赢”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既有双方互利的经济效益,又有民品企业回报社会、促进民族团结的社会效益。”
山东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系列报道之三
泰安模式:村集体的“中介式”服务
□ 本报记者 王珍
山东省泰安市的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类和数量很多,有奶牛、肉牛、禽畜养殖和有机蔬菜、茶叶、苗木种植等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25家。这些合作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村集体以资金、土地、技术和信息服务等方式入股,向收购商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用于全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在种养殖业已经逐渐显现规模效应的泰安,村集体入股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的这种模式,在使入社农户受益的同时,村集体还通过向收购商提供服务获得一定的收益,实力不断壮大,既保证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泰安市民宗局局长白建新说。
村集体提供了优质服务
肥城市边院镇大王村61岁的回族居民杨顺营,从2001年就开始种樱桃了。2003年,泰安市民宗局帮扶大王村发展特色产业,村里的樱桃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成了当地有名的樱桃种植村。上门来收购樱桃的人多了,不愁销路。
但是,杨顺营心里始终有两件愁事。一件事是怕买到假农药、假化肥。他家有4亩地,每年农药、化肥的开销在4000元左右。有一回,因为用了假农药,第二年樱桃减产1/3,让他损失惨重。很长一段时间,他甚至不敢再使用农药和化肥。另一件事是收购商压价,樱桃卖不上好价钱。“樱桃熟了得赶紧卖,要不很快就烂了,”杨顺营说。上门收购的商贩正是摸准了农户的心理,到处压价。
2007年,大王村有机樱桃专业合作社在肥城市工商局登记注册,当时有180户农户参加。合作社成立后,由村集体牵头,开展农资信息交流,掌握价格行情,保障农资商品供应,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村集体还配合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农业局等部门,开展对农资商品的质量检查,并实行进销货登记台账制度,将进货渠道、品种、数量、农户姓名等一一登记入账,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即召回或调换。到了樱桃丰收的季节,村集体统一设置收购点,统一收购价。尽管合作社的定价不算太高,但不会忽涨忽跌,让农户们吃了“定心丸”。如今入社的农户已经扩大到352户。
两桩心事儿解决了,杨顺营打心眼儿里高兴。还有一件喜事让他更开心了,那就是村里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以前村里开大会,村委会得给10块钱,算是出义务工,大家才肯去。现在专家来讲课,不用请,大家都赶快跑去听。他们讲的技术管用,我们爱听。”杨顺营说。
泰安市民宗局副局长许立波说:“在市场经济下,果农是一个弱势群体。收购商的消息灵通,价格常常被压得很低。成立合作社后,每家出售的价格基本一致,保护了果农的利益。”而且,合作社在定价时也考虑到了收购商的获利空间,稳定的货源供应和价格行情,保证了收购商的利益。通过向收购商提供服务,村集体每年约有10万元的收入。这些收入用于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和投入到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大王村有机樱桃专业合作社已辐射周边10多个村的种植业户。果农每户年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
村集体有了威信,说话有了分量
泰山区省庄镇东孙村有养殖牛羊的传统,现有人口950人,225户,全部是回族。2001年米培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前,东孙村是个有名的“脏、乱、差”村,打架的事常有,300头牛都在街上拴着,到处是牛粪,3年换了4届班子。
2002年,在泰安市各级民委等部门的扶持下,东孙村的养殖、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村集体筹资160万元建立了占地130亩的奶牛养殖基地,投资7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638平方米的挤奶大厅,奶牛养殖大户有110户。
2008年“三鹿事件”发生后,散户的牛奶被拒收,东孙村养殖户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2009年3月,按照“自愿入户、民主管理、风险共担、独立核算、利润分成”的经营模式,米培莲倡导成立了鸿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每户股金500元,实现5个统一:统一提供良种吸管冻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疫检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组织销售。100户养殖户被吸引入社。2009年,鸿发合作社的销售收入达到400万元,社员比非社员增收22%。蒙牛公司收购牛奶给合作社每公斤0.1元的提成,村集体每年收入20万元。
村集体有了收入以后,投资建了面积7000平方米的公园,村民有了休闲健身的地方,村里还改造了地下电缆,重修了清真寺,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1000元的奖励。
如今在东孙村,宽敞的马路干干净净,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村舍旁,一栋栋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农户将实现“上楼”居住。村集体筹资建设的养殖基地整齐有序,挤奶大厅规范、整洁、全自动化设计。由合作社购置的送奶车直接将挤好的牛奶送到蒙牛公司,保证了牛奶在运送过程中不会被污染。
米培莲说:“村集体没收入不行。没收入,说话就没分量,想干的事情也干不成。现在,经济发展了,环境也变好了,老百姓一门心思想着增收致富,村里没有刑事案件,也没有打架上访的了。”
近年来,东孙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村”等20余项荣誉。
山东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系列报道之四
聊城模式:产业发展快,全靠“大户”带
□ 本报记者 王珍
山东省聊城市烟庄街道办事处后十里铺村回族村民李振岭家的院子里,用竹子搭建的一米高的架子上,养了300多只肉羊。李振岭说:“‘架养’肉羊,不仅节约了空间,而且干净卫生,羊的粪便还可以出售。”李振岭告诉记者,肉羊约80天可以出栏,一年养4茬,她家去年的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
在后十里铺村,李振岭算不上养殖大户,村里养羊在1000只以上的就有30多户。在这些“大户”的带动下,后十里铺的肉羊养殖业迅速发展。
先富带后富:形成规模效应
走进临清市尚店镇焦西村畜旺养殖合作社的专属养殖小区,一间450平方米的标准化棚圈,配了青贮窖一座,沼气池一个。崭新的饲养住房,完善的配套设施,让人眼前一亮。
“焦西村是一个回族村,经济基础比较差,没什么收入来源。村里有两个养殖户,在他们的带动下,如今,养殖已经成为村里创收的一个主要产业。”焦西村党支部书记黑维江说。
去年,尚店镇为了扶持焦西村发展,在村里成立了畜旺养殖合作社,投资60万元,在一片滩涂地上规划建设了180亩的养殖小区。村民黑维江第一个搬进养殖小区。去年他养了70多头牛,纯收入10万元,今年仅上半年他就养了78头牛,收入能翻一番。
目前,养殖小区一期建设80亩已经全部完工,13个养殖户搬进了崭新的养殖小区,现存栏牛2600头、羊2万只,为社员带来了500多万元的收益。100亩的小区二期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之中,完工后可容纳23户养殖户。
尚店镇镇长白振国说:“养殖小区为我们镇的养殖业树立了一个典范,可以充分发挥规模饲养、科学精细化喂养的优势,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养殖大户’的方式,由村党支部牵头,合作社组织服务,大户带动,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全村人共同奔小康的发展方式。”
据介绍,目前,聊城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有9家,其中种植业3家,养殖业6家,参加合作社的户数近900户,辐射带动1000余户,形成了以果林、大棚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加工和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的特色民族经济发展模式。肉牛存栏量6500头,肉羊存栏量9.9万只,肉鸡存栏量219万只。全市民族村林果种植面积6400余亩,蔬菜大棚900余个。2009年,全市少数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4969元,增幅多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合作社服务:有所为有所不为
焦西村的回族村民黑维刚搞养殖已经4年了,加入畜旺合作社后,养牛的数量翻倍增加:“前年养了40多头,去年增加到70多头,今年有150头。加入合作社,统一进货,统一销售,只要把牛养好就行了,很多事都不用操心,更不用担心牛卖不出去。”黑维刚说。
“对于焦西村这样的新兴养殖村,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十分重要,要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保护价收购、统一订单销售等运行模式,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使种植和养殖户手持订单生产,降低经营风险。”临清市民宗局局长马振学说。
今年,焦西村的养殖户遇到了两件大事,合作社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年初,一家长期从村里大量收购牛羊肉的加工企业因为发生大规模疫情倒闭了,一时间,村里的牛羊肉失去了销路。合作社帮忙联系了其他加工企业和城里的饭店,减少了社员的经济损失。第二件事是今年玉米价格上涨,几乎翻了一倍,由合作社统一购买,便宜了0.1元,降低了养殖成本。
而在后十里铺,社员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在我们村,养殖牛羊是我们回族村民的长项,每家每户都是行家里手。他们对牛羊的品种、肥瘦、大小、价钱要求都不一样,如果合作社统一规定,反而会扰乱他们正常的生产秩序。所以,我们合作社主要提供两方面的服务,一是货源信息,二是疾病防疫,其他的都由社员自主决定。”后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李正伟说。
李正伟从1989年开始收购牛羊肉,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信息灵通,南来北往,拥有很多货源关系。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和其他“大户”把货源信息与社员共享。
在李正伟这样的“大户”带领下,后十里铺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其他村的村民也纷纷以合资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合作社来。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各民族村实际,培育民族村的种植、养殖大户,使其成为领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力量,并鼓励生产经营规范、管理制度健全、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合作社转制为公司,为其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尽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聊城市民宗局副局长刘书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