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满园最新章节:金融是战争的另一个战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46:50

金融是战争的另一个战场

                                   丁骋骋

 

 

战争可能不会轻易地摧毁一国的金融市场,但金融市场在却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战争的成败。16世纪以商业为基础的荷兰崛起,依赖国际货币和信贷市场组织军事资源,打败了以帝国结构为基础的西班牙。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竞争中,英帝国的成功和当时称霸欧洲的法国逐渐衰败,关键是由于英国有更发达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市场。而近代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历次战争中之所以连连失利,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也与金融有着不解之缘。

16世纪初,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尼德兰(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地区)在新航路开辟后,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宗主国落后的封建统治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促成了尼德兰革命。1568年,为了反抗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限制宗教和自由的专制统治,尼德兰北方数省,在威廉亲王的领导下发动起义。这就是史上称为“八十年战争”时期的开始。而就在这一阶段,荷兰的金融市场开始萌芽并获得发展,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如1602年成立世界上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1611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都发生在荷兰。尼德兰革命主要集中在一些工商业城市,而其中的领导人也是资产阶级分子。富有商业头脑的荷兰人此时将他们的商业天才也充分地展现在战争中,他们将银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险,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为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并用来为政府筹措军费。

在荷兰的中心城市,金融家提供有息存款、汇兑结算和发行债券的服务,并尽力想办法保持币值稳定,确立良好的信誉和定期偿还债务的原则,有这样一个金融市场,政府可以用比其它国家优惠的条件借到钱支持军队,这使得荷兰比它的敌人具有无可估量的优势。1621年,与西班牙再次开战后,荷兰这种能够轻易举债的能力甚至变成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虽然军队开支不断上升,政府为筹措军费而背负的债务也节节上升,到1651年达1.53亿佛罗林,然而这个国家的经济活力以及良好的偿债信誉使荷兰的金融体系从没出现过危险。恰恰相反,国内的金融市场因为战争筹措经费的需要变得更为活跃,资本的集散中心阿姆斯特丹由于良好的运作和便捷的交通,为它赢得了国际声誉,甚至在那里可以向外国政府认购各种期限的债券,使它成功地变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战争考验了荷兰,却使西班牙陷入财政亏空的泥潭,战场上一再失利。1609年,西班牙国王只得同意停火,尼德兰革命首先在北部获得胜利,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648年,西班牙菲利浦二世的继承者承认联省共和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炮火中的荷兰金融市场不仅没有被扼杀在摇篮中,反而为荷兰赢得这场战争写下光辉一笔。

17、18世纪英国和法国由于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争夺而进行了4次战争。法国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1643-1715),是当时欧洲军事最强大的国家,却被后起的英国打败,这一直被人们视作一段难以理解的历史,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金融的因素。当时的欧洲大陆,连年混战,各国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慢慢地大家都要靠发行国债来发展军事力量。对各方来说,最迫切需要的,就是“钱,钱,还是钱”。谁能借到更多、更便宜的钱,谁就能拥有强大的军队。欧洲国家为了支付其庞大的军费开支,都发展了一套复杂的银行和金融体系。18世纪绝大部分时期的战争开支,几乎有3/4来自借款。几乎就是战争给欧洲的“金融革命”以最大和最持久的推动!

17、18世纪的法国政府的收入和军队使任何一个欧洲对手都相形见绌,然而尽管如此,英国在金融体制上却比法国拥有更大的优势。1694年创建的英格兰银行(以应战争急需)和各地随之建立的“乡村银行”,以及繁荣的债券交易市场,为政府开辟了广阔的财源。而且英国高效和守信的财政体制,使政府能够持续地筹措到长期贷款,同时负责任地定期偿付本息。这样的结果,使英国的借款利率不断下降。1752年,英国政府的国债利率大约为2.5%,而法国国债利率是5%左右。当时,英法两国的国债数额几乎持平(约2.15亿英镑),但法国每年支付的利息差不多却是英国的两倍,即1400万英镑。法国沉重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剩下的只能发行更多的纸币,结果引发通货膨胀,这对战争时期的法国无疑雪上加霜。由于国内没有一个较好的金融体系支撑,法国只能长期依赖荷兰的金融市场融资,尽管能够接受利率较高和苛刻的条件,波旁王朝也无法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法国军队,这样在军事实力上渐渐落后于英国。1756-1763,英法之间战争再度爆发(史称“七年战争”),战火从欧洲一直蔓延到北美和印度,法国遭到惨败,它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势力都被英国逐出,从此丧失了欧洲最强国的地位,而英国由此确立了海上霸权,一直到20世纪,这个人口不到2000万的弹丸岛国主宰世界几乎达两个世纪。

近代中国的失败,也可以从金融这方面找到原因。与英国相比,法国5%的国债利率已经很高,但中国1930年之前的政府,压根儿就借不到资金为战争筹措军费。以1894年甲午海战为例,日本在政府和媒体的鼓动下,上至天皇下至妇幼都纷纷投入到“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中,以此保证了侵华战争的财源。而中国北洋水师还只能眼巴巴地等着户部的拨款,慈禧太后却为了操办六十大寿挪用北洋水师2400万军费。甲午海战,清兵用掺着沙子的炮弹去炸敌人的铁甲战舰,结果可想而知,当时号称“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顷刻间化为乌有。如果那时慈禧不挪用海军军费,如果当时政府可以向全国发放国债来保证军费,或许战争的结局就不是这样。历史当然容不得假设。当时的晚清政府不要说金融市场,就连起码的金融意识都没有。甲午海战后的1898年,清政府第一次发行公债“昭信股份”,目标是1亿两白银,以此来解决财政困境。但几个月后仅募集到1千万两,只完成目标的1/10,不得不被迫放弃。当时的国人从上到下,都认为借钱来化是是无法接受的一件事。然而,没有钱,怎么可能赢得战争!而没有一个好的金融体制,又怎么可能为战争融得足够的经费!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光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清政府被迫赔款达6.5亿两白银。整个晚清政府被迫赔款一共达16亿两(不包括利息)。如果清政府能按5%的年利率从本国融资,而且从每年1亿两银子的国库里拿出一半来支付利息,那么清政府至少也可承受10亿两白银的赔款,也不致于破产。但金融市场的缺乏使无法为赔款做出一次性支付,怎么办呢?最后清政府只能以国土和主权作为抵押,于是大片国土就这样被奉送和租让,最后连关税也被作为抵押,主权一步步地丧失。于是台湾和辽东半岛被割让,于是众多商业城市被开放为商埠(国外大量工业品如潮水般涌入,使小生产者大量破产),于是外国列强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派驻军队,甚至中国的政府机构如何设置也由列强说了算,慢慢地,中国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感可叹!

其实该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悲剧掬一滴眼泪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也该有更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