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舞人间 成都:肩周炎神方及其原理..f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21:42
肩周炎神方及其原理 痰湿之生(2009-03-29 11:22:23) 标签:茯苓丸 枳壳 半夏 苏叶 健康 分类:传统医学

 

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可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可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可选金匮肾气丸

痰湿是象痰一样体液(具粘性容易停留粘连筋或神经上阻塞经络不通).正常情况下是靠脾的健运循环全身(它在循环时叫气血或营养),一但受伤或受凉就容易形成痰湿停留引起疼痛或痹症.只有把痰湿洗出来,才会通,通则不痛。中医认为所有的痛都是风寒湿痹,痰湿,於血停留(增生,肿块,肥大,风湿都属於的范畴),血於阻滞经络不通,气血不畅,营养通不过去引起筋的张硬或粘连而压迫神经发生疼痛。要想彻底治愈必需筋拨离,不压迫神经,加上经络疏通(远古的疗法吊洗伤痛/吊洗风湿,具有把痰湿和於血洗出、软化疳结、活血化淤、促使气血重新组合的功效)。

痰湿是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后所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由于它具有粘滞的特性,所以当它产生后,又成为新的治病因子引起新的疾病。最典型的判断“无行之痰”的依据是肥胖还有其他一些症状,因为和这个主题关系不大就不11列举了。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中医上把痰分为2种,一种是“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部,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指的那种痰,还有一种是“无形之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种情况,其实用另一个名词来解释“无形之痰”大家就好理解了,那就是脂肪。脂肪具有“痰”的污秽、粘滞、稠厚的特征,它是聚积在体内的水湿中的污秽部分凝聚而成。

“内湿”往往会引起“痰湿”,痰湿是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后所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由于它具有粘滞的特性,所以当它产生后,又成为新的治病因子引起新的疾病。最典型的判断“无行之痰”的依据是肥胖还有其他一些症状,因为和这个主题关系不大就不11列举了。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中医上把痰分为2种,一种是“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部,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指的那种痰,还有一种是“无形之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种情况,其实用另一个名词来解释“无形之痰”大家就好理解了,那就是脂肪。脂肪具有“痰”的污秽、粘滞、稠厚的特征,它是聚积在体内的水湿中的污秽部分凝聚而成。
那么有办法从根源上杜绝“痰”的生成嘛?答案肯定是有的了~
脾对水湿的运化不足,导致水湿在体内聚积,健脾化痰再配合饮食调整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注意的是有2样东西最会引起肥胖,一个是油腻的食物,一个是甜食。这2样中医上叫“肥甘之品”,最容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吃它们生脂肪就可以理解了。

痰证在中医学中即是水湿停积于机体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涉及临床各科,包括许多疑难杂症和常见多发病。
1 痰证的形成
痰证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如清代叶天士所论。“夫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郁,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常,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质脾肾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更为阴虚劳证,龙相之火上炎灼肺,以致痰饮者”。由此可见,痰证的形成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致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在机体内运化失常,体内精气不能化生气血,遇阴寒凝聚而生痰。痰之为病,随气机升降,可内蕴脏腑阻碍气机,外达经络阻碍气血运行,便身皆到,在病理上又与气、火、瘀相互影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端,变幻莫测。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2 痰证的治则
2.1 治痰以防变生诸证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治痰必求其本,对生痰之源脾肾而言,脾肾病变为因,痰为果;痰即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一旦形成,可变果为因,变生诸证,即因病生痰,因痰生病。痰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顽痰之不同,二陈汤是治疗痰证的基本方,二陈汤中的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治痰要药,陈皮理气燥湿,顺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共奏和胃理气,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湿痰。寒痰可于方中加干姜、细辛;热痰者,加瓜蒌、竹茹、黄芩;风痰者,加南星、白附子;顽痰者,加礞石、海浮石。如治痰火上扰,虚烦不得眠用温胆汤,治肺肾阴亏,痰湿内盛用金水六君煎,均由二陈汤化裁而来,对发病急,病势凶,变化快的老痰、顽痰,应使用逐痰法和吐痰法急祛其痰。由于痰在病理上与气、火、瘀相互影响,所以治痰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调达气机以气顺痰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也随之顺矣”。二陈汤以陈皮理气即是此意,调气法可按气滞、气逆、气虚的不同选用行气、降气、益气各法。(2)化痰兼化瘀,防止痰瘀互结。痰浊、瘀血均为人体阴血,津液代谢输布失常的病理产物,二者互为因果,痰证可致瘀,瘀证易生痰。中医有“久病入络”之说,顽痰之证,如瘰疬、瘿瘤不是单纯
的痰证,而是痰瘀互结,故应痰瘀同治,有所侧重。(3)清热泻火以防痰火之煎熬。痰郁日久,极寒化热,痰因于火动的惊痰、火痰、老痰、顽痰,祛痰中应加清热泻火之品可增强化痰之功,将顺气清火与化痰法合用,使气顺火降,热清则痰消,痰消火无所附,诸证可除。如礞石滚痰丸中礞石逐痰,大黄、黄芩清热泻火,沉香降气,治实热老痰之证。
2.2 治痰治本,调治脾肾以绝生痰之源 痰证之病多为本虚标实,当标实已退,痰浊渐化,痰火渐清,疾病的缓解期则应纠其本源调补脾肾。“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醒脾、健脾、温脾以化湿而痰无由生,温肾则水不上泛,痰也自消;温肾则脾旺,脾健运,水湿不能停聚为痰,滋肾则虚火降,不能灼液为痰。调治脾肾以绝生痰之源乃治本大法。
总之,采用不同治疗法则:热痰宜清之,燥痰宜润之,湿痰宜燥之,风痰宜散之,郁痰宜开之,顽痰宜软之,缓则治其本,治在肺、脾、肾。

 

 

 

痰湿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易形成痰湿时,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多见于肥胖人,或素瘦今肥的人。该体质的人常表现有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此种体质类型有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

 

痰湿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聚成痰,由于水湿痰饮均为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有不能截然分开。故常统称为水湿、痰湿等。体态肥胖臃肿的中医辨之为痰湿蕴结,这是因为中医认为一身的水气由脾运化输布,脾虚则运化不利,运化不利则水湿痰浊蓄积停滞,表现在形体上就是肥胖。另一原因则是饮食不节制、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损伤了脾胃,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津液所致。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积而成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痰湿蕴结的关键。此外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亦可湿聚成痰。
痰湿型常见的症状:①形体肥胖;②头闷重,像被厚布重重包裹的感觉,四肢发重,屈伸不灵利;③胸闷咳嗽;④腹部胀闷,食欲不振,口腻或口中发甘;⑤腹胀大便烂,小便少;⑥月经推后,甚至闭经;⑦带下量较多,色白质粘如涕,无臭;⑧心慌心跳读各家医案,治疗肩周炎多以寒凝血瘀论治,效果极为缓慢。

      我也曾试过多种方法,皆不尽人意。偶翻《医学心悟·肩背臂膊痛》一章,云:肩臂痛,古方以茯苓丸,谓痰饮为患也,而亦有不尽然者。
      于是,重新翻开《方剂学》,找到茯苓丸一节,才恍然大悟。“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玄滑”乃是“痰停中脘证”。      

      于是,拿来试用。为加强疗效,本人加用理中汤以温化痰湿,加姜黄引诸药达肩部,效如桴鼓。
      共治疗五例,皆不过五剂。   

      例:徐莫,女,70。左肩周炎。
      肩部明显萎缩,平举不超过30度,疼痛致夜不能寐。舌淡苔白浊,脉滑。病程半年有余,中西药、膏药都试过,没有明显效果。      

      处方:
      茯苓12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党参15克,白术2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
      五剂。         
      只服用四剂,肩关节就恢复了正常。(出现过腹泻)。

      我的病例暂时很少,发表在此,希望各位朋友和前辈,共同探讨和探索,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经典的方剂有许多神奇之处,初学的朋友不要总想着淘一个秘方,其实许多秘方就是最原始的经典方剂。看看《串雅》就会明白。

      《指迷》茯苓丸歌诀:

       一:指迷茯苓丸最精,风化芒硝枳半并,臂痛难移脾气阻,停痰伏饮有嘉名。

       二:指迷茯苓丸半夏,枳壳风硝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茯苓丸治上臂抬举无力验案分享!!

2007年10月期间在广州大学城给本科同学上课,课间休息,一女同学上台求医:主诉:右手阵发性麻痹无力,不能抬过肩膀,腰背肌肉酸痛,其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稍胖,苔白润,脉弦。自诉每有中医老师上课,即上台求医,服药甚多,症不见减!!余寻思良久,本病似无症可辨,但怪病多痰,女同学舌淡胖、苔白润为中焦脾虚痰湿内蕴之象。痰浊留滞经络,故致肌肉、肢体酸痛麻痹无力。于是处方指迷茯苓丸加减如下;

枳壳15、 芒硝5冲、 茯苓15、 生姜15、 半夏20   羌活10   苏叶10    炒白术30    

甘草6       桔梗10       丹参10

嘱服3剂。服药后汇报反应如何。

结果:春节后接女同学短信告知: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3剂后诸症悉除。至今数月余未见复发。

 

 

附: 指迷茯苓丸
               处方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茯苓丸。 
   药物组成:  枳壳、芒硝、 茯苓、 生姜、半夏   
  指迷茯苓丸的功能主治 : 
  燥湿和中,化痰通络。用于痰饮留伏,筋络挛急,臂痛难举。

 

指迷茯苓丸
茯苓 (五钱)、风化硝 (三钱)、半夏 (三钱)、枳壳 (一钱)

 

比较差异之处

 

处方1:
茯苓12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党参15克,白术25克,

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
处方2:

枳壳15、 芒硝5、 茯苓15、 生姜15、 半夏20   羌活10   苏叶10    白术30    

甘草6       桔梗10       丹参10

茯 苓 丸

  两臂痠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  
  脾胃主四肢,脾胃不和,则痰饮内生,流入四肢,则肩背痠痛难举。  

茯 苓 丸 
   〖方源〗 《医门法律》:本治臂痛。其《指迷方》中云:有人臂痛不能举,手足或左右时复转移,由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者是也。
〖组成〗 半?/font> 二两 [9g]   茯苓 一两 [6g]   枳壳 麸炒去瓤, 半两 [3g]   风化朴硝 一分 [3g] 
〖用法〗 上为末,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生姜汤下。
〖方歌〗 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
     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5top 

  〖主治〗 痰停中脘证。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等。 
〖功用〗 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证属〗 痰停中脘
 

5top 

   君 半夏 燥湿除痰
 臣 茯苓 渗湿化痰

   ┌ 枳壳 行气,宽肠中之气,水饮上泛溢于手臂,故以此下行肺气
   │
   │
 佐 ┼ 朴硝 软坚润燥,使结滞之伏痰消解而下泄
   │
   │
   └ 姜汁糊丸 姜汤送下,取其开胃化痰,亦制半夏之毒  

5top 

    1.本方主治属湿痰为病。以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为证治要点。
  2.用于臂痛或肢节肿痛,可加通络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龙等。用治咳嗽痰稠时,可酌加海蛤、瓜蒌等。
  3.慢性支气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肿等属湿痰者,可加减用之。 
 

5top 

    “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此种臂痛,切不可以风湿论治,老误用风药,则贻误病机,徒伤正气,唯以祛痰为要。  

5top 

    《成方便读》:“夫痰之为病,在腑者易治,在脏者难医,在络者更难搜剔。四肢者皆禀气于脾,若脾病不能运化,则痰停中脘,充溢四肢,有自来矣。治之者,当乘其正气未虚之时而攻击之,使脘中之痰,去而不留,然后脾复其健运之职,则络中之痰,自可还之于腑,潜消默运,以成其功。故方中以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湿,枳壳破其气,而以姜汁开之,芒硝下之。用法之周到,佐使之得宜,其痰有不去者乎?”  

5top    治肩周炎的经验方

     首先说一下此方来源于河南洛阳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宗正老师的方,本人曾跟随过郭老现我把他治肩周炎的方献出:

  蒸首乌30克 枸杞20克 当归20克 党参20克 柏子仁15克枣仁15克   茯苓10克 桑枝30克  鸡血藤20克 路路通30克 白蒺黎1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每天一剂 

  本方适用于:肩关节活动受限,夜间疼痛加重或跌打损伤或每遇天气变化而加重等肩周疼痛均可用本方.

  本人在治疗上述症状引起的肩周痛.具不完全统计56例其中女性40年龄在40-60岁之间其中获显效者45例有效者11例.曾在开此处方给一肩周疼痛患者服3剂效佳,该患者便珍藏此方每遇此类病人便给予此方,治好了好几个病人.

  方解:肩周炎常见为气血虚弱,外受风寒,内经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方中蒸首乌当归 枸杞 养血以柔肝, 党参  柏子仁  枣仁 茯苓 益气安神, 桑枝 鸡血藤 路路通 白蒺黎 活络以除风,所谓:''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

2  顽固性肩周炎的特效方法

组成:白芍250克、大条蜈蚣10条、全虫20克、姜黄15克、黄芪40克、土元10克、共研细末,每日二次,每次15克,加水100毫升煮沸后温服,二付药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可愈!

伸筋丹的组成有:地龙(炒)500克,马钱子(制),红花各350克,汉防已,乳香(醋炒),没药(醋炒),骨碎补(制),五加皮各150克。

 具体制法为:马钱子用砂烫至外表呈棕黄色并鼓起祛毛屑,骨碎补用砂烫祛毛。将上述药物粉碎成末混匀,装入胶囊,每丸含0.15克,用时,每日3次,每次5丸,15日为1个疗程,停药5日,再服15日。

药效:该药有较好的解痉镇痛作用。药理分析结果表明其镇痛作用不属于中枢性镇痛,而是通过局部的消炎,消肿以达到消除疼痛症状的目的。此外,该方对其它骨伤科疾病的疼痛也有较好疗效。

黄芪桂枝五物汤有专家研制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肩周炎。

药方组成为: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3片,大枣4枚,细辛3克,制川乌,制草乌各5克,止痉散粉1.5克。用时,除止痉散粉随饮片煎汤送服外,其余诸药加水煎,分2次服。

 

3        补心通络法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为中老年多发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我用补心通络法治疗,效果很好,同行可仿用。

方药组成:炙黄芪25克,酒当归15克,炒白芍18克,桑寄生15克,海风藤10克,海桐皮10克,生晒参10克,桂枝10克,酸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远志10克,熟地黄15克。随证加减。水煎服。十天为一疗程。一至两周,一般服药三至五天可取效。

 

4 肩周炎名方-----吴薏盐散

方药: 吴茱萸、薏苡仁、莱菔子、菟丝子、紫苏子各30克。

制作及用法: 先将30克食盐放在铁锅里炒黄,再加入上药拌炒,将药炒至微变色为度,然后倒在一块布上,包缠好后热熨患肩。一边熨,一边作肩关节上举、后伸、内收、外展、内旋等活动,直至熨药温度降低为止。3小时复炒以上药物,再熨烫1次,每天3次,同法连续治疗两天,第3天将以上药物水煎熏洗患肩2次。

功效: 散寒祛湿,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肩周炎属风寒湿、淤滞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沉重感,或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质暗或有淤斑。

 

4        推荐肩周炎秘方

 

组成:冬桑枝、海桐皮、芍药、炒米仁、潞党参各15克,地鳖虫、姜黄、当归、羌活各10克,桂枝5克, 细辛3克,生甘草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水淹没药物3厘米许浸泡15分钟,先用武火烧开后再用文火煎20分钟,取汁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若服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连服一个月。

功效:通络除痹祛风化湿。

 

5        药酒治疗肩周炎有妙方

 

看到许多人患了肩周炎很痛苦,我贴个治疗此病的好方子,请各位同仁试用以下,请不要擅自更改本方的分量,也不要加减,以前我用过加减方,反而药效更差,

药方如下:

   川乌10   草乌10   乌梅10   木瓜10   红花10   紫草10

六味药加酒二斤,浸泡一周后服用,每日两次,分别是早晨空心服下,晚临睡觉服下,每次最多三盅,如果头晕可以少饮。

      我每年用此方治愈不少患者,希望能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肩周炎泡酒方

乌梅20 克 天麻20克  牛夕20 克 桂枝20克  甘草20克
    上药为一剂方,泡酒2斤。夏15天,冬20天后可饮用。视病情轻重,每次20—50mml,每日3次。
此方是本人十几年自创经验方,效果相当好用,大家不防试一试。可以不辨证治疗。

 

8 姜葱泥治疗肩周炎

用老生姜,葱头各250--400克,捣烂如泥,用文火炒热后加高度白酒再炒片刻。谁前趁热(以能忍受为度)敷在疼痛处,再用毛巾或布条包紧。第二天早上取下,到晚上再炒热继续敷。一剂药可用3--4个晚上。1--2个疗程即可见效。
   注意:在外用此方的同时,应积极配合肩部的功能锻炼,适当加强肩部的按摩和活动。这样结合治疗,能加强温阳散寒。疏通经络,分解粘连。活血止痛的功效,最终达到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治愈肩周炎的目的。

 

9        治肩周炎的妙方

 

桂枝10克 白芍30克羌活12克 姜黄10克 洛石藤 25克 丝瓜络25克

鹿衔草25克 甘草6克 桑枝30克

三剂见效 十剂根除

 

10    <<指迷>>茯苓丸:肩周炎之神方

 

读各家医案,治疗肩周炎多以寒凝血瘀论治.效果极为缓慢.

我也曾试过多种方法,皆不尽人意.偶翻<<医学心悟>><肩背臂膊痛>一章,云:肩臂痛,古方以茯苓丸,谓痰饮为患也,而亦有不尽然者.于是,重新翻开<<方剂学>>,找到茯苓丸一节.才恍然大悟,"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玄滑."乃是 "痰停中脘证".

    于是,拿来试用,为加强疗效,本人加用理中汤以温化痰湿,加姜黄引诸药达肩部.效如桴鼓.共治疗五例,皆不过五剂.

    例:徐莫    女    70    左肩周炎    肩部明显萎缩    平举不超过30度    疼痛致夜不能寐     舌淡苔白浊   脉滑   病程

半年有余,中西药,膏药都试过,没有明显效果.

    处方:茯苓12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党参15克.白术2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    五剂

    只服用四剂,肩关节就恢复了正常.(出现过腹泻)

 

11    中药外敷治疗肩周炎

 

治疗肩周炎,颈椎病,腰痛、膝关节痛、跟骨骨刺等慢性劳损性疼痛,属于寒症瘀证者。

    外用:当归 12川芎15 赤芍12 桃仁 12红花12 土鳖12 莪术15 三菱15 乳香10 没药10 桂枝30 独活 15羌活 15生川乌30 生草乌30 大黄15 五加皮15 白芷15 细辛12 郁金12 延胡15 生半夏15樟脑12,共研粗粉,每包120克,加面粉30克(做黏合剂,以免药粉松散),装入10*16cm的布袋缝好,60度高粱酒浸透,再套入塑料袋中,微波1~1.5分钟,取出乘热先拍打患处,待热度能耐受时敷于患处40分钟。每日一次。每包可用7天。  

 

12    肩周炎外用止痛药(用于风寒痹症)

 

适用范围:可用于风寒痹症引起的疼痛、寒凉、关节拘挛等症。

药物组成:伸筋草50g   透骨草50g   川乌(生)30g    草乌(生)30g  马前子(生)30g    细辛30g      桑寄生10g

用法:把马前子去皮,放入5升水煎,煎后用毛巾蘸药汁,外敷于患处。 一副药可用10天,用前加热

注意:此药为外用药,禁内服

 

13    神方-----神法

制川乌30 草乌30 肉桂30 干姜30 樟脑30 赤芍20 南星20 白芷20 甘松20
吴茱萸10 威灵仙50 细辛30 川芎15 玄参15
以上药打粉,高度醋调至糊状,用伤湿止痛膏固定。贴敷于肩峰部位,不超过24小时,有时皮肤敏感的人会有过敏现象,可嘱其在略痒时即行揭掉。一般一贴即见明显效果,每天一贴7天一疗程,肩周炎常在1---2个疗程中被治愈。
另外肌肉劳损、关节冷痛、扭伤24小时后此方均适用。建议在皮肤上先抹些猪油(或凡士林)再敷药,可减少过敏现象。或先在皮膚上抹上香油即可。
此方是我多年实践经验所得,效果堪称神奇
还是这个药方,打粉后把这350克的药粉全都和约3公斤的粗盐(质量要好的,时间长了不会融化的那种)均匀搅拌,用粗帆布一大块将盐和药包起来捆扎的不要太紧弄成一个大药包,松松垮垮的就行!然后放在微波炉里转20分钟,注意此时若扎的过紧容易着火或帆布被烫坏。
转完后就可拿出来用了,至于用它干什么我想不用我教大家了吧,哈哈可以推滚揉焐,随你啦!此热度约可保存一个多小时而不衰,我用它治疗某些疾病真是得心应手呀,好东西不敢独吞,拿来给大家用用!

 


  
 

第十六章  祛痰剂

一、含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属于八法中的“消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论述,是其理论依据。

二、适应范围

痰为水液输布失常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成因多由寒温不适、情志不舒、饮食劳倦、房劳内伤等,影响肺、脾、肾三脏功能,使水液代谢失调,聚生而成。

痰饮形成后,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凌心犯肺,留滞中焦,蒙蔽清窍,流窜经络,四处为患,导致其它疾病的发生。其病证随病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临床常见有咳嗽、哮喘、胸脘痞闷、胁肋胀痛、恶心呕吐、胃中嘈杂、眩晕、头痛、中风、失眠、心悸、怔忡、惊狂、癫痫、麻木不仁、肢体疼痛、或瘰疠、痰核证等病证。

故痰病范围广泛,内而脏腑,外而经络肌肉,遍身上下皆可有之。故临床使用祛痰剂时,只要辨证属于痰饮为患,无论是否有无痰可见,均可使用本类方剂治疗。

三、分类

痰病成因复杂,证型繁多,常见有脾不运湿,湿聚成痰;寒邪内盛,津凝为痰;火热内盛,炼液为痰;肺燥伤阴,灼津为痰;痰挟风邪,形成风痰等。其治法又同中有异,正如费伯雄说:“湿则宜燥,火则宜消,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故祛痰剂,又分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治风化痰五类。

四、组方大法

祛痰剂组方以祛痰药为主,但痰的性质有寒、热、湿、燥、风的不同,故应酌配清热、祛寒、燥湿、润燥和治风。痰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性产物,是病之标,根据治病必其本的原则,还当以绝生痰之源。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所讲:“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由于痰的生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特别是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故在组织祛痰剂时,尚应配伍健脾、宣肺、补肾、泻肝及止咳平喘之品。痰与气亦有联系,痰壅则气聚,气顺则痰消,正如庞安常所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故祛痰剂中还应佐以理气药。至于痰阻经络、肌肤而为瘰疠、痰核,又需伍以通络和软坚散结药。

五、使用注意

使用祛痰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辨证审因,从本论治。痰是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是病之标,而非病之本,故治疗时不宜单攻其痰,要察明病本,分清寒热虚实,辨别标本缓急以及病变部位、涉及脏腑,灵活配伍,审因论治。二是祛痰药属行消之品,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以免伤损正气。三是对于外感痰嗽、麻疹咳嗽,宜用宣肺化痰之法,不宜单用止咳祛痰剂。对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的祛痰药,以免引起大量咯血,宜用养阴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第一节  燥湿化痰

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病证。湿痰多因脾虚不运,湿聚成痰所致。湿痰产生后,又易犯肺。临床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缓或弦滑等。治宜燥湿化痰,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白芥子、南星、白前等为主组成,根据湿痰的特点及其兼挟配伍组方。痰浊易阻滞气机,祛痰剂常需配伍理气药,如陈皮、枳实、枳壳等,使气行痰消;湿痰多由脾失健运,湿聚而成,故治疗湿痰又宜配伍健脾燥湿之品如白术、苍术、茯苓等。若属痰迷心窍者,配以祛痰开窍药如菖蒲、郁金、胆南星、竹沥、天竺黄等。兼肺肾阴虚者,配以滋补肺肾之阴药如熟地、当归、麦冬、沙参、天冬等。兼痰热扰胆者,配以清胆热药如竹茹、枳实、黄芩等。兼气血不足及失眠者,配以益气养血安神药如人参、熟地、枣仁、远志等。痰停中脘,流于四肢,配以软坚散结消痰药如风化硝等。代表方如二陈汤、温胆汤等。

 

二  陈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患儿,男,10个月,咳嗽咯痰已3个月余。患儿3个月前受凉后鼻塞流涕,咳嗽频频,喉中痰鸣,胃纳减少,夜寐欠佳,曾口服、肌注、静脉使用抗生素及对症处理1个月余,患儿仍喉中痰鸣,阵发性咳嗽,尤其以晚上入睡时明显,胃纳欠佳,舌淡苔白腻。两肺可闻及痰鸣音,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胸片检查无殊,血常规检查正常。此乃痰湿蕴肺,治拟加味二陈汤加减.

处方:制半夏、陈皮、甘草各3g,茯苓、紫菀、莱菔子、前胡、苏子各6g,海浮石、海蛤壳各8g,鸡内金、山楂各10g。

3天后复诊,患儿咳嗽、咯痰次数减少,胃纳略增,夜寐尚安。听诊两肺痰鸣音减少,药已中病,原方继服4剂。

4天后复诊,患儿两肺痰鸣音已减少大半,咳嗽明显减少,但胃纳仍欠佳,上方加党参6g、白术5g,去海蛤壳,继服2剂。

3天后复诊,两肺只听到少量痰鸣音,偶有咳嗽,胃纳已正常。遂去海浮石及苏子,加白扁豆8g、薏苡仁10g,健脾化湿巩固疗效,病愈。[李建强.加味二陈汤治疗小儿顽固性咳嗽.江西中医药杂志.2005;(5):26]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甘草炙,一两半(4.5g

【用法】上药 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效】燥湿化痰  理气和胃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满闷,恶心欲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本方主治证多由脾不运化,湿聚成痰。湿痰犯肺,肺气失宣,故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痰湿中阻,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见胸膈满闷,恶心呕吐;痰浊内阻,蒙蔽清窍,故见头眩;痰浊凌心,则心悸。湿痰内盛,故见舌苔白润,脉滑。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以辛温性燥的半夏为君药,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和胃。橘红为臣药,理气燥湿,使脾健湿除,气行痰消。与半夏相伍,行气与燥湿化痰同用,加强祛痰作用。痰由湿聚而成,茯苓健脾渗湿,杜绝生痰之源,俾湿浊不生,痰无由成,是兼顾其本的治法;生姜降逆化痰,既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又能监制半夏的毒性;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不伤正,收敛不留邪,上三味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兼可以润肺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方中半夏、橘红陈久者良,故方名为“二陈汤”。

配伍特点:燥湿祛痰兼以行气健脾,标本兼顾;辛散温燥之中寓有酸敛收摄,散不伤正,敛不留邪。

方义表析:

痰浊犯肺

痰阻气机

咳嗽痰多

稀白易咯

胸脘痞满

不思饮食

君 半夏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燥湿化痰

理气和胃

和胃

阻遏清阳:头眩心悸

臣 橘红

茯苓

健脾渗湿

化    痰

敛肺以防

燥散伤肺

乌梅

生姜  化痰止呕

使 甘草

制半夏之毒

调和诸药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湿痰的代表方剂,亦是治疗痰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或白润,脉滑或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用于治疗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治寒痰加干姜、细辛;热痰加黄芩、胆南星、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莱菔子、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厚朴、香附、枳壳;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

3、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耳源性眩晕、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脑血管意外等属湿痰壅盛者。

4、使用注意:本方药性温燥,若属阴虚有热的燥痰或咳痰带血者,不宜使用本方治疗。

【附方】

1、导痰汤(《传信适用方》引皇甫坦方)半夏四两(120g),汤洗七次  天南星一两(30g),细切,姜汁浸  枳实去瓤,一两(30g) 橘红一两(30g)赤茯苓一两(30g)  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9g),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现代用法:加生姜4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主治:痰厥证。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

2、涤痰汤(《奇效良方》)南星姜制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半(各7.5g) 枳实麸炒,二钱(6g)茯苓去皮,二钱(6g)橘红一钱半(4.5g)石菖蒲  人参各一钱(各3g)  竹茹七分(2g)  甘草半钱(1.5g)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功用: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舌强不能言,喉中痰鸣,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3、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当归二钱(6g) 熟地三五钱(9-15g) 陈皮一钱半(4.5g) 半夏二钱(6g)茯苓二钱(4g) 炙甘草一钱(3g) 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功用:滋养肺肾,祛湿化痰。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咳嗽呕恶,喘急痰多,痰带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觉口咸,舌质红,苔白滑或薄腻。

以上三方皆由二陈汤化裁而来,均有燥湿化痰作用。但二陈汤功专燥湿化痰,为治湿痰的基础方。导痰汤是二陈汤去甘草、乌梅,加胆南星、枳实而成,其祛痰行气作用较二陈汤强,是治疗痰湿内阻,气机不畅之痰厥证的要方。涤痰汤是二陈汤去乌梅,加南星、枳实、人参、菖蒲、竹茹而成,功能祛痰开窍,主治痰迷心窍,舌强不语证。金水六君煎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当归、熟地而成,除燥湿化痰外,兼能滋补肺肾之阴,主治痰湿内盛,兼肺肾阴虚之证。

【歌诀】二陈橘红苓半草,燥湿化痰是代表。

 

温    胆    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 g)  陈皮三两(90g) 茯苓一两半(45g) 甘草炙,一两(30g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 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主治系因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胆为清静之府,中正之官,主司决断。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和而恶壅郁。若因外邪袭扰,或七情所伤,致少阳失其冲和之气,则疏泄失职,影响脾胃运化,痰湿内生;或饮食劳倦,或病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而为痰饮。痰饮内阻,气机不畅,少阳失其生发之令,故胆热而成胆胃不和之证。胆受邪扰,失于决断,则胆怯易惊;痰热上扰,则心烦不眠,夜多异梦,心悸不安;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痰湿内阻,胃失和降,症见呕恶呃逆。治宜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一温一凉,既清胆腑之热,又能化其痰浊,使邪去而胆气清肃,胃气和顺,则胆胃得和,呕烦自止。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二药合用,亦为一温一凉,使气顺而痰自消,增君臣药物化痰之力;茯苓渗湿健脾,以绝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制半夏之毒。以上均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温凉并进,化痰而不燥,清热而不寒,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使胆热得清,痰浊得化,胃气和降,胆无邪扰,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方义表析:

胆怯易惊

心烦不眠

夜多异梦

惊悸不安

君 半夏

燥湿化痰

理气和胃

清热除烦

行气化痰

痰热内扰

胆失清静

 

胃失和降—呕恶呃逆

痰蒙清窍—眩晕癫痫

胆郁痰阻

苔白腻

脉弦滑

竹茹

陈皮

理气行滞

燥湿化痰

枳实

降气导滞

消痰除痞

茯苓

健脾渗湿

以化痰

生姜

大枣

调和脾胃

使 甘草 ­­— 调 和 药 性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失眠,心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心神不宁,惊悸失眠为主者,加酸枣仁、远志、珍珠、琥珀等;热盛者可加黄连、黄芩、栀子等;呕逆明显者,加苏叶、杷叶、旋复花等;眩晕者,可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痰火壅盛,蒙蔽清窍,发为癫狂者,可加菖蒲、郁金、大黄、芒硝等,或配服礞石滚痰丸、牛黄清心丸等;癫痫抽搐者,加胆南星、钩藤、全蝎等;阴血不足者,酌配当归、地黄等;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

   3、现代应用: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精神分裂症、癫痫、耳源性眩晕、支气管炎、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脑血管意外等多种疾病。

   4、使用注意:本方临床运用虽广,但总不离“痰”,非痰引起的虚烦不眠,头痛眩晕等,不宜应用本方。

   【附方】

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半夏汤洗七次  枳实去瓤,切,麸炒  陈皮去白,各三两(各90g)  白茯苓去皮,酒炒  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各一两(各30g)  北五味子  熟地黄切,酒炒  条参各一两(各30g) 粉草五钱(15g)  上锉散,每服四钱(12g),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功用:益气养血,化痰宁心。主治:心胆虚怯,痰浊内扰证。触事易惊,惊悸不眠,夜多恶梦,短气自汗,耳鸣目眩,四肢无味,胸中烦闷,坐卧不安,舌淡苔腻,脉沉缓。

  十味温胆汤即由温胆汤减去竹茹,加入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具有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心胆虚怯,痰浊内扰,神志不宁诸症。温胆汤重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治疗,痰热内扰,胆胃不和所引起的病证。

【歌诀】温胆二陈去乌梅,枳实竹茹大枣随,化痰清胆兼和胃,痰热内扰虚烦宜。

 

     

(《是斋百一选方》,录自《全生指迷方》)

【组成】茯苓一两(30g)  枳壳麸炒,去瓤,半两(15g)  半夏二两(60g)  风化朴硝一分(0.3g

【用法】上四味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6),生姜汤下(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 g,生姜汁或温开水送下;作汤剂,加生姜水煎去滓,风化硝溶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两臂酸痛或抽掣,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

【方解】本方原治痰停中脘,流注经络臂痛证。四肢禀气于脾,若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停伏中脘,流注四肢,则麻木酸痛、活动受限,甚则抽掣或浮肿。此种臂痛,切不可误以风湿论治,应以燥湿行气,软坚化痰之法治之。

方中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茯苓为臣,渗湿健脾。两者合用,既消已生之痰,又绝生痰之源。佐以枳壳理气宽中,使气顺则痰消。然中脘之伏痰非一般化痰药药力所及,故又佐以软坚润下之风化朴硝,消痰破结,既涤中脘之伏痰,又消四肢之流痰,与半夏相合,一燥一润,一辛一咸,消解顽痰之力倍增。更以生姜汁糊丸,姜汤送服,既能化痰散结,又可兼制半夏毒性。方用丸剂取其渐消缓化之意。四药配伍,下者下,消者消,推陈涤垢,燥湿涤痰之力增强,使痰去络,则臂痛自止。

配伍特点:化痰与软坚润下同用,涤痰散结之力强;化痰与行气健脾同用,标本兼顾。

本方由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而成,较之二陈汤少橘红、甘草、乌梅,多枳壳、风化朴硝。二方燥湿行气之力相近,而软坚消痰之力则以茯苓丸为优,原治中脘伏痰上行攻臂之疼痛,临证对咳痰稠粘不爽、胸脘满闷,以及眩晕、梅核气等由顽痰所致者,亦可酌情用之。

上行攻臂  两臂疼痛

流窜经络

两手疲软

四肢浮肿

痰湿内停

苔白腻

脉 沉 细或 弦 滑

 

君  半夏

臣  茯苓

渗湿健脾以

绝生痰之源

枳壳    理气宽中

朴硝   消痰破结

姜汁

开胃化痰

制半夏之毒

方义表析:

燥湿化痰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主治痰伏中脘,流注经络之证。临床应用以两臂酸痛,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两臂酸痛或肢体麻木较甚者,可加入桂枝、姜黄、鸡血藤等活血通络之品;手臂抽掣者,可酌加全蝎、僵蚕等以熄风止痉;用治咳嗽痰稠粘,可酌加海浮石、瓜蒌以润燥化痰。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肢血管性水肿、慢性支气管炎、颈椎病、前列腺增生症等属顽痰停伏者。

4、使用注意:凡属风湿臂痛者忌用。本方不仅化痰之力较强,且能攻下痰结,应中病即止,虚人慎用。

【歌诀】《全生指迷》茯苓丸,半硝枳壳姜汁添,痰伏中脘窜经络,行气化痰能软坚。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热痰病证。热痰多由邪热内盛,炼津成痰,症见咳嗽痰黄,粘稠难咯,面赤烦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为胸痛、眩晕、癫狂、惊痫、神昏、抽搐等。治宜清热化痰。常用清热化痰药如胆南星、竹茹、竹沥、贝母、瓜蒌、礞石等为主组成,并根据其病证特点及兼挟不同加减化裁。如热邪偏盛者,配黄芩、黄连等以清热泻火。兼有咳嗽者,配杏仁、前胡、冬花、百部等以止咳。兼有气滞或气逆者,配枳实、陈皮,或沉香等以行气。实热老痰,蕴结较甚者,加大黄、芒硝等以泻热涤痰。代表方剂如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等。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组成】陈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实麸炒  黄芩酒炒   瓜蒌仁去油  茯苓各一两(各30g)胆南星(15g)制半夏各一两半(45g

【用法】姜汁为丸。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现代用法:以上8味,除瓜蒌仁霜外,其余黄芩等7味药粉碎成细粉,与瓜蒌仁霜混匀,过筛。另取生姜1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为丸,干燥即得。每服6-9g,1日2次,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加生姜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清热化痰 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证。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主治痰热咳嗽证。肺为清肃之脏,不耐邪侵,若火邪犯肺,灼津为痰,则咳痰黄稠,痰粘难咯。痰热阻肺,使气失宣降,症见咳嗽气急。痰热互结,阻滞气机,则胸膈痞闷,甚至气逆于上,发为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本证病机关键在痰热壅肺,气失宣降。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方中胆南星,清热化痰,治痰热阻肺之证;瓜蒌仁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且能导痰热从在便而下;二味共为方中君药。黄芩长于清泻肺火;半夏化痰散结,性虽温燥,但与苦寒之黄芩相配,泻肺火,化痰结,相辅相成,相制为用,二味同为方中臣药。佐以枳实消痞除满,行气化痰;陈皮理气宽中,兼能燥湿化痰,二味相合,行气化痰之力更著,体现治痰当先理气的原则。茯苓健脾渗湿,半夏燥湿化痰,一消已成之痰,一绝生痰之源;杏仁宣利肺气,平喘止咳。以上均为佐药。原书以生姜汁为丸,祛痰降逆,监制半夏之毒性。诸药同用,使热清痰消,气顺火降,共奏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功。

配伍特点:清热与化痰并重,标本同治;清化之中兼以理气,使热清火降,气顺痰消。

方义表析:

 

 

                                                      

                                                      

胆南星—清热化痰

清热润肺

化痰止咳

痰热壅肺

咳嗽气喘

咯痰黄稠

 

 


瓜蒌仁

                                         

阻滞气机

甚则气逆

胸膈痞闷

气急呕恶

黄  芩—清热降火

半  夏—化痰散结

 


                                              

 

杏  仁—肃降肺气

陈  皮—理气化痰

枳  实—行气导常

茯  苓—渗温健脾

姜  汁—化痰降逆

烦躁不安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

                                             

痰热扰神

使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热痰咳嗽的常用方剂,临床以咳痰黄稠,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如肺热甚者,加石膏、知母以清肺热;痰多气急者,加鱼腥草、桑白皮以清热化痰;若热结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痰稠胶粘难咯者,可减半夏量,加青黛、海蛤粉。

3、现代应用:本方现常用于治疗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蕴肺者。

4、使用注意:若证属脾虚寒痰者,不宜用本方治疗。

【附方】

清金降火汤(《古今医鉴》)陈皮一钱五分(4.5g)  半夏泡,一钱(3g)  茯苓一钱(3g)  桔梗一钱(3g)   枳壳麸炒,一钱 (3g)  贝母去心,一钱(3g)   前胡一钱(3g)   杏仁去皮尖,一钱半(4.5g)   黄芩炒,一钱(3g)   石膏一钱(3g)   瓜蒌仁一钱(3g)   甘草炙,三分(1g)   上锉一剂,加生姜三片,水煎,食远,临卧服。功用:清金降火,化痰止嗽。主治:热痰咳嗽。

清气化痰丸与本方均能清热化痰,治疗热痰犯肺所致咳嗽。但前方以胆南星为君,化痰之力较强,故治痰多稠粘色黄者。后者配石膏清热之力强,并伍以贝母、前胡、桔梗等重在止咳,故主治肺中痰火,咳嗽较重,但痰量较少者。

【歌诀】清气化痰南星芩,枳实瓜蒌苓半陈,理气止咳加杏仁,痰热咳嗽此方寻。

 

小  陷  胸  汤

(《伤寒论》)

【组成】黄连一两(30g)  半夏半升,洗(12g)  瓜蒌实大者一枚(20g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先煮瓜蒌,后纳他药,水煎温服)。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心下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互结于心下的小结胸证。痰热互结,阻于心下,气郁不通,故心下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痰热蕴肺,则咯痰黄稠;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蕴之象。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散结。

方中以瓜蒌实为君药,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通胸膈之痹。臣以苦寒之黄连,泄热除痞;半夏辛散温燥,化痰散结,二者合用,一辛一苦,苦降辛开。半夏配瓜蒌,润燥相得,理气散结化痰之功益著。三味相合,共奏清热涤痰,宽胸散结之效。

配伍特点:苦降辛开,燥润相得。

方义表析:

阻于心下

气郁不通

心下痞闷

按之则痛

或心胸闷痛

痰热蕴肺

咳痰黄稠

舌苔黄腻

脉 滑 数

君  瓜蒌

清热涤痰

宽胸散结

半夏

化痰散结

辛开苦降

黄连

开结除痞

清热泻火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痰热结胸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闷,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胸痞痛甚者,加郁金、枳实以行气解郁,散结消痞;痰稠胶固者,加胆南星、川贝母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痰热壅肺,胸闷气急者,加葶苈子、杏仁以清泄肺热,宣降肺气;若痛引两胁者,可加柴胡、黄芩清热疏肝;兼呕恶者,加竹茹、生姜以降逆止呕。

3、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胆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胃炎、胸膜粘连等属于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

4、使用注意:本方性偏寒凉,对于中焦虚寒之胸脘痞胀者,不宜使用。

【类方鉴别】

方名

异同

大陷胸汤

小陷胸汤

 

大黄、甘遂、芒硝

瓜蒌、半夏、黄连

清泄热邪

泻热逐水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结胸证

大结胸证,水热互结,阻于心下,波及胸腹,病重势急,可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而不可触近,按之硬,脉沉紧。

小结胸证,痰热互结,阻于心下,病位局限,病情较轻,病势较缓,仅见胸脘痞闷,按之始痛,脉象滑数。

【附方】

柴胡陷胸汤(《通俗伤寒论》)柴胡一钱(3g)  姜半夏三钱(9g)  小川连八分(2.4)  苦桔梗一钱(3g)  黄芩钱半(4.5) 瓜蒌仁杵,五钱(15g)  小枳实钱半(4.5)  生姜汁四滴,分冲  水煎服。功用:和解清热,涤痰宽胸。主治:邪陷少阳,痰热结胸证。寒热往来,胸胁痞满,按之疼痛,呕恶不食,口苦且粘,目眩,或咳嗽痰稠,苔腻,脉弦滑数。

柴胡陷胸汤是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大枣,加黄连、瓜蒌、枳实、桔梗组成。既能和解少阳,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邪入少阳,痰热内阻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痞满疼痛,呕恶不食,或咳嗽痰稠,口苦苔黄腻,脉滑数最为适宜。小陷胸汤以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为主,适用于痰热互结,阻于心下之胸脘痞闷,按之痛,苔黄腻,脉滑数。

【歌诀】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是其优。

 

 

第三节         润燥化痰

 

润燥化痰剂适用于燥痰证。燥痰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金,炼液为痰所致,症见呛咳气促,痰稠而粘,咯痰不利,咽喉干燥哽痛,声音嘶哑等。治宜润燥化痰,组方以润燥化痰药如贝母、瓜蒌、天花粉等为主,根据病证特点及兼夹病证,本类方剂常需配伍宣肺止咳药如桔梗、百合、冬花、紫菀、百部等以加强止咳之力;滋养阴液药如知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止咳;凉血止血药如侧柏叶、白茅根、石苇、仙鹤草等以止血;清泻虚火药如黄柏、知母、地骨皮等以泻火坚阴。代表方如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

【组成】贝母一钱五分(4.5g) 瓜蒌一钱(3g)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各八分(2.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润肺清热  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证。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方解】本方主治证是因燥热伤肺,灼津成痰所致。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喜清肃而恶燥。燥热伤肺,炼津为痰,痰阻气道,肺失清肃,故见呛咳,喘促;燥伤津液,故咯痰不利,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治宜清热润肺,理气化痰。

方中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以开痰热之结;瓜蒌清热润肺,宽胸涤痰,长于开痰气之蕴结,与贝母相须为用,是为清热润肺化痰的常用组合,二味共为君药。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以祛肺中燥痰,为臣药。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桔梗宣利肺气,祛痰止咳,恢复肺主宣降之权。三味共为佐药,增君臣药物润燥化痰之功。诸药为伍使肺燥得润,虚火得清,燥痰得化,肺行清肃之令,痰咳自平,共奏清热润肺,理气化痰之效。

配伍特点:清热润燥与行气祛痰同用,清润而无助痰之虑,行气祛痰而无伤正之弊,清中有化,润而不腻。

燥痰留肺

咳痰不爽

艰涩难出

燥伤津液

咽喉燥痛 苔白而干

肺失清肃

咳    嗽

上气喘足

清热润肺

化痰止咳

天花粉

清热润燥

利气涤痰

贝  母

瓜  蒌

茯  苓

渗湿健脾

化痰

桔  梗

宣利肺气

化痰止咳

橘  红

—理气化痰

方义表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润燥化痰的代表方剂。临床应用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如兼风邪犯肺,咳嗽咽痒,微恶风寒者,酌加桑叶、杏仁、前胡、牛子疏风宣肺利咽;燥伤肺络咳痰带血者,去橘红,加阿胶、侧柏叶、茅根、仙鹤草以凉血止血;喘甚者加杏仁、枇杷叶、桑白皮以宣肺降气,止咳平喘;肺热较盛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泻肺热;阴伤明显者,加沙参、麦冬以养阴润肺;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玄参、生石膏等清燥润肺。

3、现代运用:现代常用本方加减治疗肺结核、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属燥痰证者。

4、使用注意:若属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之咳嗽者,不宜使用本方治疗。

【歌诀】贝母瓜蒌用橘红,桔梗花粉茯苓从,肺燥咳嗽痰难咯,润肺化痰理当用。

 

第 四 节  温化寒痰

 

温化寒痰剂适用于寒痰病证。寒痰冷饮多因脾肾阳虚,水泛为痰所致,症见咳嗽,吐痰清稀,胸闷喘促,口中有冷气,手足不温,畏寒,大便溏薄,脉沉。治宜用温化寒痰,常用温化痰饮的药物如干姜、细辛、白芥子为主组成。根据病变脏腑及兼挟灵活配伍。如脾虚不运者,配茯苓、白术等以温阳健脾。肾阳虚损明显者,加附子、肉桂等以温肾壮阳。若喘甚者,配麻黄、苏子以平喘。咳甚者,杏仁、紫菀、冬花、厚朴等以平喘止咳。病久不愈者,配五味子、白芍、白果、山萸肉等以收敛肺气。若年老中虚,停食生痰者,配莱菔子以消食化痰。代表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12g)  干姜三两(9g)  细辛三两(3g)  五味子半升(6g)  甘草三两(6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本方主治寒饮咳嗽,多由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水湿停聚而成,或寒邪犯肺,津失输布,聚生痰饮。寒饮犯肺,宣降失司,则咳嗽痰多,色白清稀;饮阻气机,胸阳不布,故胸膈不快;寒饮内盛,则舌苔白滑,脉弦滑。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治宜温肺化饮。

方中用干姜为君,入肺脾经,既温肺化饮,又温脾化湿。细辛为方中臣药,温肺散寒化饮,助干姜温散凝聚之寒饮。仲景常以两味配伍温阳化饮,其中干姜温热为主,温阳化饮之力强,细辛以辛散为主,开郁散饮之力优,两者相伍,温肺化饮之力倍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与干姜同用,温阳健脾,运化水湿,以杜绝生痰之源。喘咳日久,必耗散肺气,方中诸药又是以辛散温燥之药为主,恐更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为伍,一散一收,开合相济,散不伤正,收不留邪,既防辛散耗伤肺气,又使肺脏宣降有权。以甘草为使,润肺和中,调和药性。全方配伍,共奏温温肺化饮之功。

配伍特点:一散一收,开阖相济,散不伤正,收不留邪;温散与健脾并行,标本兼顾。

咳嗽痰多

色白倩稀

胸膈不快

舌苔白滑

脉弦滑

君:干  姜

温肺化饮

温脾化湿

细辛— 温肺化饮

茯  苓

渗湿健脾

化饮

佐  五味子

敛肺止咳

防辛散温

燥伤正

 使  甘草 — 调和诸药

方义表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寒饮咳嗽的常用方剂。临床以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舌苔白滑,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咳甚者,加紫菀、冬花、杏仁、苏子等以宣肺止咳;喜唾涎沫者,加半夏、陈皮、白术、生姜等以温中降逆;冲气上逆,眩晕呕逆心悸者,加桂枝以平冲降逆;脾虚食少者,加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兼有外寒者,加荆芥、苏叶,并以生姜易干姜,以化饮解表;小便短少者,加车前、茯苓等以利小便。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寒饮内停者。

4、使用注意:本方药性偏于温燥,若属肺热、肺燥之喘咳证忌用。

【歌诀】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最擅长。

 

 

三子养亲汤

(《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组成】紫苏子(9g)  白芥子(9g)  莱菔子(9g)  (原书未著剂量)

【用法】上药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9g),用生娟小袋盛之,煮沸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现代用法:三药微炒,捣碎,布包微煮,频服)。

【功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方解】本方原治老人痰盛气实之证。年迈中虚,脾不运化,每致停食生痰。痰浊阻滞,气机壅塞,肺失肃降,则咳嗽喘逆,胸膈痞闷;痰湿困脾,运化失健,故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为寒痰之象。治宜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方中白芥子温肺祛痰,利气散结;苏子降气祛痰,平喘止咳;莱菔子消食导滞,下气消痰。三药虽均能祛痰理气,但白芥子长于豁痰,苏子长于降气,莱菔子长于消食,合而用之,使痰消气顺,食积得化,则喘咳自平。临证应用可根据痰壅、气逆、食滞之轻重灵活确定方中君药。

    配伍特点:本方以祛痰与理气、消食同用,重在消导,以治标为主。

    方义表析:

痰浊壅肺

宣降失职

咳嗽喘逆

痰多胸痞

脾失健运

食少难消

苔白腻

脉弦滑

白芥子

温肺祛痰

利气散结

苏  子

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

莱菔子

消食导滞

下气祛痰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痰壅气逆食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色白,食少胸痞,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食滞脘痞为主者,重用莱菔子,酌加白术、神曲、枳实等以助消食导滞;若脾虚较著,可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以益气健脾;若气滞气逆为主者,重用苏子,酌加厚朴、杏仁、沉香等以助降气平喘;若痰浊壅盛为主者,重用白芥子,再合二陈汤以助燥湿化痰;寒痰凝滞者,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小儿支原体肺炎、顽固性咳嗽、肺心病、肺气肿等属痰壅气逆食滞者。

4、使用注意:本方以降气消痰为主,重在治标,不宜久服,病情缓解,即当标本兼顾。体虚之人,不宜单独使用。

【歌诀】三子白芥莱菔苏,痰壅气逆喘咳舒。

 

第五节 化痰熄风

 

化痰熄风剂适用于内风夹痰证。多因素有痰浊,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所致,症见眩晕头痛,或发癫痫,或为昏厥,不省人事等。治宜熄风化痰。临床组方常用熄风化痰药如胆南星、竹茹、白芥子、僵蚕、天竺黄、竹沥、礞石等为主组成,配伍平肝熄风药如天麻、钩藤、石决明。痰由湿聚而成,又常配健脾祛湿药如白术、茯苓、苍术等以绝生痰之源。若痰蒙清窍,神昏不语者,酌配化痰开窍药如菖蒲、远志、郁金;若痰热扰神者,配镇静安神药如朱砂、琥珀、茯神等;若见痉厥者,配熄风止痉药如全蝎、蜈蚣。代表方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定痫丸。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4.5g)  天麻   茯苓   橘红   白术各一钱(3g)  甘草五分(1.5g

【用法】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主治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因脾湿生痰,痰浊内阻,引动肝风。肝风挟痰,上蒙清窍,故见眩晕头痛;痰浊中阻,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湿内盛之象。治宜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方中以天麻、半夏为君药,天麻古称 “定风草”,为治风之神药,以此熄风止眩;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为治痰厥头痛之要药。二味相伍熄风化痰,主治风痰眩晕头痛。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本,为方中臣药。橘红为佐药,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使气顺则痰消。甘草为使,益气健脾,调和药性,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全方配伍,肝脾兼顾,风痰与脾湿并治。使湿去痰消,风平眩止,诸证自愈。

风痰上扰

蒙蔽

清阳

痰阻气机

眩晕头痛

胸膈满闷

浊阴

不降

半 夏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天 麻

平肝熄风

止 头 眩

白术—健脾祛湿

茯 苓—绝生痰之源

橘  红— 理气化痰

使

生姜

大枣

调和脾胃

制半夏之毒

甘草—调和诸药

方义表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风痰眩晕的要方。临床以眩晕头痛,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头痛明显者,加蔓荆子、川芎以祛风止痛;眩晕重者,加僵蚕、胆南星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力;兼气虚乏力者,加党参、黄芪以补气;湿痰偏盛者,加桂枝、泽泻以利湿化饮;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代赭石以潜阳熄风。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眩晕、颈椎病、神经衰弱的头痛证属风痰内扰者。

4、使用注意:若眩晕属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所致者忌用。

【歌诀】半夏白术天麻汤,茯苓橘红枣生姜,肝风挟痰头痛眩,化痰熄风此方煎。

 

定痫丸

(《医学心悟》)

【组成】天麻  川贝母  半夏姜汁炒  茯苓蒸  茯神去木,蒸,各一两(各30g) 胆南星九制者  石菖蒲杵碎,取粉  全蝎去尾,甘草水洗  僵蚕甘草水洗,去咀,炒   真琥珀腐煮,灯草研,各五钱(各15g)陈皮洗,去白  远志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钱(21g)丹参酒蒸  麦冬去心,各二两(60g)辰砂细研,水飞,三钱(9g

【用法】用竹沥一小碗,姜汁一小杯,再用甘草四两熬膏,和药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用甘草120g煮膏,加竹沥汁100ml与生姜汁50ml为丸,每次9g;亦可作汤剂,加甘草水煎,去渣,入竹沥、姜汁、琥珀、朱砂冲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涤痰熄风,开窍安神

【主治】风痰蕴热的痫病。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抽搐,目斜口歪,口吐白沫,喉中痰鸣,叫喊作声。亦可用于癫狂。

【方解】本方主治痫证系因肝风挟痰,蔽阻心窍所致。其病每因痰涎内结,或遇情志失调,惊恐恚怒,使气机逆乱,阳亢化风,形成肝风挟痰,上蒙脑窍,壅滞经脉,发为痫证。风痰上扰,蒙蔽心窍,则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痰阻经络,则四肢抽搐,目斜口歪,风痰上涌,故口吐涎沫,叫喊作声为主。治宜涤痰熄风,清热定痫。

方中以竹沥为君药,清热滑痰,镇惊利窍。胆南星治风痰之要药,功长清热化痰,,熄灭风定搐,为臣药,助竹沥豁痰利窍。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汁豁痰利窍,且可监制半夏之毒;母清热化痰;陈皮理气化痰;茯苓渗湿健脾,绝生痰之源,与半夏配伍,增强祛痰之力;以上五味共助君药化痰之功;全蝎熄风止痉,僵蚕熄风化痰止痉,天麻平肝熄风,三药合用,熄风止痉之力倍增,加君药熄风定抽作用;麦冬养阴清心除烦,兼防燥药伤津;丹参清心安神,活血祛瘀;远志祛痰开窍,宁神定志;石菖蒲祛痰开窍,化湿和胃,二味同用,化痰开窍,定志安神;朱砂、琥珀镇惊安神,茯神平肝安神,诸药开窍安神,共助君药醒神定痫之功。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补虚缓急,可解抽搐之拘急。综观全方,涤痰开窍醒神,清热熄风定抽,为治痰热内闭痫证之良方。

熄风止痉

忽然发作

眩仆倒地

不省高下

 

目睛上视

甚则抽搐目斜口歪

 

蒙蔽心窍

口吐白沫

喉中痰鸣

叫喊作声

 

风痰阻络

痰涎壅盛

竹   沥

清热滑痰

镇惊利窍

胆南星

清热化痰

熄风定搐

半夏陈皮  燥湿化痰

茯苓贝母  理气和中

 

天麻

僵蚕

全蝎

 

清心养阴

宁神定志

朱砂琥珀—镇惊安神

甘    草—调和药性

使

  方义表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痫证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突然眩仆倒地,伴神昏抽搐,口吐涎沫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原书云:“痫证,照五痫分引下:有犬痫,杏仁五枚,煎汤化下;羊痫,薄荷三分,煎汤化下;马痫,麦冬二钱化下;牛痫,大枣二枚,煎汤化下;猪痫,黑料豆三钱,煎汤化下。”

3、现代运用:现代常用本方加减治疗癫痫、多发性梗死、中风等证属痰热闭窍者。

4、使用注意:本方重在治标,宜于邪实正盛者,对久病频发,正气虚弱者,不宜单用本方,而应佐以扶正培本。另外,尚应嘱其注意饮食,调摄精神,避免过劳。

【歌诀】定痫陈夏苓草姜,蚕蝎天贝辰星菖,丹麦竹草琥灯远,清热化痰治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