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少年2歌曲mv:《医法传经录》学医须要看的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15:17
前言

此书名曰《医法传经录》,是作为家传授本而言的,所谓“医法”是余行医五十来年的心得,“传经”是个人读医书、临证经验的积累。其中有好多是录用前贤的大作,不少是现代名家的研究成果,个人认为是传世之宝,录用成册。
古人曰: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可见良医是一项神圣、崇高的职务,是救人性命的大事,并非一般赚钱谋取生计的职业。然而要做良医,余以为并不比做良相容易,除有一颗济世活人的慈悲心外,还必需有头脑灵活随方就圆的本事,面对复杂、多变的病症,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如同将军作战,判断敌情,善于用兵,不可败北。作战可有胜负,胜败乃兵家常事,而医人则要求百战不殆,每战必胜,否则一条生命就会死在手里,良心受到谴责,造成终生的遗憾,可见医道之难矣。
若做良医必需终生学医,然而面对多如牛毛的医书,实在难以找到捷径,令人望而生畏矣。余行医一生,感到要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如果找不到捷径,不知要走多少弯路?于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找出“快捷”之路,作为入门之道 ,方可步入医学的殿堂,再进行深造,不断地提高,真正掌握了医道 ,方能成为良医,于是将中医理论整理出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留给后辈儿孙,名曰《医法传要录》。
                中医看病,余分杂病与时气病两大类。
                               杂 病

人身虽分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然皆由五脏六腑所主、所生、所辖,如若生病则当将五脏六腑学说归纳在阴阳、五行之中辨证论治,自会获效。 
一、心: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在五行中象火。                    心生血 ,主脉,司君火,藏神,开窍于舌,汗为心液。其色赤,其声言,其臭焦,其味苦,其脉如钩而洪大,心经所行部位手心热,手臂挛急疼痛 ,与小肠相表里,与肺为君相,与肝脾相生,与肺肾相克.,心包络多为外邪所犯,心之宫也。           
心病多因内伤引起,如先天缺如,脏气虚弱,病后失调,思虑过度、情志抑郁导致心阴、阳虚弱,气血失常、产生瘀血、化火生痰,出现心悸、怔忡、心痛、少寐、哭笑无常、昏迷等症状。
心悸、畏寒、自汗、嗜卧,舌质淡红 脉虚数者用调整的主方: 人参 当归 桂枝 赤、白芍 炙甘草 大枣 《阳方》     
近年研究:北五加皮、淫羊藿具有强心作用。阳虚者可重用附子。   
心悸、心烦、少眠、胸闷,脉数滑,舌质红者用调整的主方:炙甘草 浮小麦 大枣 生地 白芍 《阴方》             
如何应用主方,一是根据病情加重方中几味药的剂量;二是预防副作用加用增加疗效的药,强心可加北五加皮、淫羊藿;三是根据症状选用兼症的药物,可用下面的公式来辨证论治:                     
五脏六腑病:主要症状(阳证或阴症 + 随症)舌苔脉象===某脏腑病。
如:心悸(阳症 + 随症)舌苔脉象===心悸(畏寒、自汗、嗜卧+面色不华、少气)舌质淡白 脉虚数===桂枝(人参、当归、白芍、灸甘草、大枣 + 干地黄、阿胶、何首乌)舌质淡白 脉细数===心阳虚血亏,因桂枝是阳方中治心悸的主药,故调在第一位以示其意。
下面是心病的随症:
1、血虚面色不华少气,阳方加干地黄 阿胶 何首乌       
2、脉细弱结代阳方加麦冬 五味子 北五加皮  缬草         
3、胸闷不得息,手臂疼痛麻木,据病情选取阳方,或阴方加三七  桃仁  红花  元胡  瓜蒌  薤白 枳实   
4、心烦发狂选阴方加栀子 连翘 黄连 朱砂 犀角                   
5 、心疼、面青、气冷、手足青用阳方加附子 细辛 川芎 元胡       
6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为血虚神不安,选取阴方、或阳方选       
加阿胶 何首乌 龙眼肉 知母 远志  炒枣仁  夜交藤 合欢花       
7、昏迷严语为邪所犯阴方选加:黄连 山栀 连翘 犀角 石菖蒲   
8、重舌、舌尖红刺为火旺阴方加丹皮 山栀 连翘 黄连           
9、舌强语蹇为风痰阻络选阴方或阳方加胆南星 竹沥 礞石         
10 多汗、盗汗选用阳方或阴方选加重浮小麦 山萸 地骨皮             
知母  五倍子 (装入胶囊)         
11、手心热,手臂挛急疼痛选用阴方或阳方加连翘 桑枝           
12、鬲肠不利为热移小肠阴方加枳壳 槟榔 黄芩           
13、胸闷气促为邪犯肺脏选用阴方或阳方加瓜蒌 薤白 半夏 枳实(水、 酒煎服)   
14 、肝血虚,继而心气虚加何首乌 当归 阿胶 人 参  麦冬 黄芪   
15、心血虚,继而脾不健运选阴、阳方加白术 茯苓 黄精 何首乌 当归 阿胶                   
16、心火旺,继而肺失清肃阴方加连翘 前胡 白前 山栀 杏仁   
17 、肾虚,继而心阳虚阳方加金匮肾气丸             
心胞热邪犯之用生地  白芍  黄连  连翘  山栀           
凡心之为病多为阳,君火之故也。阴阳两方中遇有寒病者,加热药去寒品;遇热者加寒药去热品。 例如: 心气、血虚,继而肾虚导致水湿滞留,用方如下: 党参 麦冬 五味子 当归  赤、白芍  丹参 北五加皮 桂枝  淫羊藿 茯苓 猪苓 泽泻 炙甘草               
加减法:阳虚加附子 细辛 血瘀加郁金 蒲黄 三七粉  阴血虚加生地  阿胶 炒枣仁  何首乌               
又如:心病兼有瘀血、痰湿者用方:桂枝  当归  党参 川芎 北五加皮 淫羊藿 白芍 炙甘草 丹参  兼血瘀选加:三七粉  五灵脂  蒲黄  桃仁 红花  兼痰湿者加瓜蒌  薤白 枳实 半夏  心痛剧者重用元胡  川芎  石菖蒲  附子                         

二、肺者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 肺象金。                            肺主气,布津液,主皮毛,开窍于鼻,喉为肺系,上气海,水上源,其色白,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神魄,其脉如毛而浮,肺经所循部位(此类病大多用针灸治疗,故略),与大肠相表里,与脾胃相生,与肝心相克。朝百脉,辅助心维持循环,主肃降,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             
肺病多因感受外邪、久病亏耗、劳伤过度、水湿痰阻产生咳嗽 、喘息、胸痛等症状。   
治法当宣肺、肃降、利气为主,组方应针对气逆、咳、痰、口干皆可。
  组方荆芥  薄荷  牛子  前胡  白前 杏仁  瓜蒌 贝母 百部 竹茹 枳彀 枇杷叶为《阳方》     
    加沙参 元参 天、麦冬 五味子为《阴方》           
  1、音低,呼吸短促为气虚阴方加黄芪 人参  冬虫草       
  2、喘呼、胸闷为气壅阳方去簿荷加麻黄  苏子 白芥子 葶苈子     
  3、口干、皮肤枯燥痿辟为津乏阴方加玉竹 知母 天、麦冬   
  4、咳嗽气喘为气逆阳方选加半夏 竹沥 厚扑 苏子 白芥子         
  5、多汗感冒阳方加蝉脱 防风 薄荷 苏叶大青叶 银花 连翘  芦根   
  6、咳血为伤络阴方加藕节 白芨 茜草               
  7、流涕不闻香臭为伤风,选用阳方或阴方加辛荑 苍耳子         
  8、失音为肺虚,用阳方加黄芪 雪莲花 沙参         
  9、音嗄、喉痒为风寒选用阴方、或阳方加麻黄  旋复花             
  10、喉痛红肿为风热用阴方加桔梗 甘草 银花 连翘 山豆根       
  11、喉如拽,哮喘为痰阻选用阴方或阳方选加麻黄 半夏 胆南星  竹沥 猴枣 礞石                 
  12、胸闷、胸痛治需调上气海阳方加桔梗 荆芥     
  13、小便不利为肺闭阳方加桔梗 蝉衣             
  14、缺盆痛,肩胛连手臂痛选用阳方或阴方加连翘 片姜黄 桑枝
  15、大便困难选用阳方或阴方加杏仁 瓜蒌仁 郁李仁  麻仁         
  16、土不生金阴方加补中益气汤               
  17、金不生水阴方加六味地黄丸汤               
  18、金克木阳方加柴胡 青皮 枳彀                 
  19、火克金阴方加生地 连翘 山栀                         
    余用上述阴、阳方多年,治愈肺病患者几千例。             

  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象木。                              肝藏血,气为用,性喜温,志为怒,谋虑所出,罢极之本,藏相火,通于风气,开窍于目,主筋,其色青,其华爪,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神魂,其脉弦,为女子先天,与胆为表里,与肾心相生,与脾肺相克。肝为风藏内寄相火,喜条达主疏泄,稍有妨碍便会发生血行异常和神志的偏差。
    肝病最杂而治法亦最广,王旭高治肝三十法,其中肝气有九法;肝风有七法;肝火有六法,临证时应细参之。
    肝病多由情志所伤,肾阴亏损,水不生木,出现惊恐、不眠、眩晕、痉痫、麻木、耳聋耳鸣等症状,应针对上述症状,余以蝉衣、天竺黄、白僵蚕、片姜黄、远志、合欢花为基本方组成辨证论治。
《阳方》 柴胡  枳彀  当归  白芍  蝉脱  钩藤  白僵蚕  片姜黄 天竺黄 远志 合欢花 炒枣仁 甘草                                《阴方》桑叶  菊花  天麻  何首乌  当归  生地  白芍  郁金  薄荷  枳彀  青皮  甘草       
    肝病症状主要是情志方面的,表现多种多样,因而在临证时不仅要牢记上面所说主要症状,而且要熟知肝的功能特点如藏相火,通于风气,开窍于目,主筋,其色青,其华爪,其声呼,其臭燥------其脉弦等基本的知识,遇到症状复杂、多样时,只要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结合几项主要症状便可辨证识病。(其他脏腑的辨证也应如此掌握)
      1、形瘦、目眩、肌肉颤动 脉细舌质淡白为血虚,阴方加阿胶 川芎 怀牛膝   
      2、胁痛、胁下痞块,阴方选加桃仁 红花  炮甲珠  元胡 五灵 脂 蒲黄  旋复花 泽兰叶 甚者用动物药攻之,
   3、胸胁胀痛、精神易激动为肝气  用阳方选加元胡  川楝子 青皮  炮甲珠  川芎  郁金  苏梗               
      4、忧郁不欢、悲观、萎糜消极为肝郁  用阴方加郁金 白蒺藜 合欢花以及逍遥散                     
      5、四肢不温,悲观消极为肝寒  阳方选加淫羊藿 肉桂 吴 茱萸 川椒         
    6、手足心热并出潮汗为血虚生热  阴方选加山栀 羚羊角 丹皮 地骨皮 知母 连翘  夏枯草             
    7、急燥、忿恚、骂詈发狂为肝火  阴方选加龙骨 牛黄 石决明 珍珠母  金箔 以及龙胆泻肝丸之类         
    8、多疑善虑为气郁  阳方选加郁金 青、陈皮  川楝子 柏子仁 知母 生地         
    9、失眠艰寐、多梦惊醒为血虚  用阳方选加夜交藤 生地 何首乌  知母                     
    10、头胀、面热、目赤、口苦为肝火  阴方选加黄芩 龙胆草 山栀  羚羊角 夏枯草 以及化肝煎之类(青陈皮、丹皮、山 栀、白芍、泽泻、贝母)     
    11、目眨眼花,四肢麻木、抽搐舌颤为肝风  阴方选加钩藤 全蝎 蜈蚣 僵蚕 桑叶  女贞子 旱莲草           
    12、视物模糊,雀盲阴方加羊肝 枸杞子 石斛           
    13、目赤、红肿、流汩畏光为肝热  阴方选加黄芩 山栀  龙胆草 木贼草 青相子 蝉脱 菊花         
    14、筋惕、肉跳、拘挛软弱为血不养筋  阳方选加地黄 阿胶 何首乌 川芎 怀牛膝 枸杞子 山萸       
    15、月经不调,不孕小产责在肝,参照妇科用药。     
    16、肝经所循部位疾病选用阴方或阳方再选用元胡 川楝子 以及莪术 三棱 荔枝核  橘子核           
    17、胆怯须温肝阳方加肉桂  淫羊藿               
    18、水不生木阴方加六味地黄丸                   
    19、木不生火阳方加人参 黄芪  阿胶               
    20、木克土阳方加陈皮 沉香 砂仁 偏豆                 
    肝病涉及多种情志方面的病症,比较复杂,只要辨证准确,用此阴、阳方加减,常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象土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司主气主运化,性升,恶湿,统血,主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舌,其华在唇,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色黄,其脉缓,为后天之本,循经部位常髀痛,与胃相表里,与心肺相生,与肝肾相克。           
                    脾病多因饮食、思虑劳累过度、体质素弱、湿邪犯之,
                产生呕吐、泄泻、胃肠不适、水肿、鼓胀、黄疸、惫乏等
                症状。余治脾胃病多采用李东垣法。
    治以祛湿、益气及调中化湿为主,针对上述症状组方。       
    人参 炙甘草 当归  升麻 柴胡  陈皮  生姜  云苓 苡仁《阳方》   
    阳方去柴胡加牛子  青蒿 山药 石斛 《阴方》     
    1、倦怠无力、懒惰嗜卧、行动气短为气虚  阳方加黄芪  白术 偏豆           
    2、脘腹胀满为气滞  阳方加苏梗 木香 炒莱菔子 大腹皮
    3、食后难化、胀满为中阳不化  阳方加苍、白术 偏豆 半夏 焦三仙  炒莱菔子       
    4、眩晕为清阳不振  阳方去柴胡加天麻 泽泻 白术 陈皮 荆芥穗 
    5、脱肛、小腹胀坠 阳方加 白芷 升麻           
    6、目胞肿、腹胀、泄泻、黄疸选用阴方 或阳方加薏仁 茵陈 获苓 猪苓 滑石     
    7、浮肿、脚气用阳方选加泽泻 大腹皮 猪苓 冬瓜皮       
    8、大便血、崩漏选用阴方 或阳方再选加炒地榆 槐花 棕皮炭 灶心土 侧柏叶       
    9、消瘦脱肉阳方加白术  获苓  黄精               
    10、沉困泛力阳方加黄芪  白术                       
    11、口淡、口腻、舌胖、苔厚选取阴方 或阳方加茯苓 薏仁 偏豆 茵陈           
    12、口臭、口甜、口舌生疮为脾热阴方加黄芩 茵陈  山栀 生石羔  知母           
    13、唇绛唇裂为脾燥阴方加生石羔 知母 天花粉 石斛               
    14、食呆不化选用阴、阳方均可加焦三仙 鸡内金 炒莱菔子         
    15、泄泻不止阳方加芡实  诃子  石榴皮  乌梅             
    16、脾髀痛阳方加元胡  葛根                             
    17、大便难,脾不为胃行津液用阴方加石斛 山药 天花粉  肉苁蓉  天、麦冬           
    18、火不生土阳方选加附子 破故纸 吴茱萸 炮姜     
    19、土不生金阴方或阳方选加山药 偏豆 薏仁 白芍 五味子       
    20、木克土阴方或阳方选加枳彀 香附 藿香 佩兰 元胡 砂仁 苍、白术 
    如:幼儿腹泻的主方由上述诸条组成:藿香 苍术 苏叶 陈皮 厚扑 木香 获苓 薏仁 芡实 乌梅 焦山查 鸡内金 石榴皮(此方曾作为全国首届儿童保健学术会议的交流论文)                                     

肾者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象水。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二阴。命门为相火之源,藏精生血,主三焦之气,故为水火之脏,性寒,主纳气,主骨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其声呻,其臭腐,其味咸 ,其液唾,其色黑,其脉如石而沉。腰为肾府,司二便为先天,与膀胱相表里,与肝肾相生,与心脾相克。   
  肾病多因禀赋素弱,久病损耗、房劳过度引起,出现腰困、腰痛、阳萎、遗精、尿频、尿血等病状。
    因是水火之脏,治当针对上述症状立阴阳方,
    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获苓 泽泻  《阴方》     
    阳方加附子 肉桂  《 阳方》                       
    1、潮热、骨蒸、腰困膝软为阴虚  阴方加怀牛膝 知母 地骨皮 龟板     
    2、畏寒、手足青冷为阳虚  阳方加巴戟天、狗脊、怀牛膝、淫羊藿     
    3、遗精滑精 ,据阴、阳虚选方加金樱子 桑螵蛸 免丝子   
    4、腰困、脊不能举,迷惑善忘。选阴、阳方选加杜仲 川断 狗脊 怀牛膝           
    5、畏寒、厥逆  阳方选取巴戟天 仙茅 鹿茸 益智仁   
    6、喘促,呼多吸少  阳方加人参 蛤蚧  五味子       
    7、行立无力为骨痿  阳方加怀牛膝 狗脊 猪骨髓     
    8、耳聋耳鸣  阳方选加磁石 核桃仁 黑芝麻           
    9、阴虚腰困  阴方加怀牛膝 猪骨髓  阳虚腰困阳方加 鹿茸 巴戟天 狗脊         
    10、遗尿选阴阳方加缩泉丸                     
    11、泄泻阳方加四神丸                             
    12、阳痿  据症选用阴阳方再选加蛇床子 淫羊藿 海马 海狗肾 韭子 锁阳     
    13、小便不利,气化不及 据阴阳症选方加泽泻 获苓 木通 通草  14、金不生水  选阴方加百合 玄参 麦冬 五味子     
    15、水克火阳方加桂枝 白术 益智仁                   
    古往今来研究此两方者甚多,有左、右归丸、饮,都强调补中有泻,各有长处。余用此方  一 、随上述诸条随症加减:二、是以此两方为基础随症确定一、二药为主,增加药味,如地黄加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等品,收效极隹。     
  近有学者制《命门合剂》:剂量比例是:淫羊藿 附子 地黄 枸杞子 分别是 3:1:2:2 所谓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也。     
    阳方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乃是引火归元之品量易轻,不可忽略。       

  六、胃者 脾胃者仓禀之官 五味出焉。属土。                          脾之府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宜和降为阳土,与脾为表里,喜润恶燥。
  胃病多由饮食不节、饥饱劳伤、寒热不适引起,出现胃痛、胃胀、口渴、便秘等症状。根据胃脘痞胀组方 
  人参  当归  半夏  炙甘草  黄连  黄芩 干姜  大枣  其中黄连、黄芩药量要轻  《阳方》       
  针对胃虚、寒,难以化食组方
  人参 白术 获苓  甘草  陈皮  半夏  木香 砂仁  生姜  大枣  《阴方》 
    1、虚者阴方加当归 黄芪 痛加元胡               
    2、食欲减胀满阳方加苏梗 槟榔 厚扑                   
    3、泛恶、呕吐、呃逆、嗳气中脘满  选取阴、阳方再选加代赭石  枳彀  枇杷叶 丁香 柿蒂         
    4、嘈杂、口渴引饮、消谷善饥、口臭  阳方选加煅乌贼骨 煅瓦楞子 天花粉 山栀 生石羔 知母 加重黄芩  黄连量,减去当归         
    5、牙齿肿痛  阳方加白芷  升麻  生石羔  知母  生地  丹皮 代赭石去干姜等辛润之品。加重黄连、黄芩   
    6、脾弱阳方加脾病方合之。                     
    胃病乃常见病也,余用阴、阳两方加减治愈不少,尤以阴方用之得心应手。胃病多寒,多用阳药治之。                                     

  七、胆者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属木                                  肝之府也,为少阳之火,生发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生同肝。司相火,性刚,决断所出,主半表半里,循经病则耳热耳聋,与肝相表里。 胆贮藏、排泄胆汁。
  胆病多由恼怒,化火生痰,或惊吓,胆怯出现,易怒、口苦、目眩等病状。
  治法当分寒、热、虚、实组方     
  柴胡  半夏  人参  黄芩 甘草 生姜  大枣         
  热症选加龙胆草 山栀  连翘  猪、牛胆汁 羚羊角 枳实 竹茹       
    寒症选加当归 川芎 熟地 细辛 炒枣仁 干姜。       
    1、肝火选加黄连 山栀 龙胆草 连翘                 
    2、火衰选加细辛 川椒 干姜 吴萸                   
    3、发火、发怒选加黄芩 龙胆草 芦荟                 
    4、胆虚加酸枣仁汤以及当归                       
    5、耳聋 因热症选加薄荷  桑叶 山栀 连翘  夏枯草 白蒺藜 木贼草 车前草 桑皮 葶苈子                                             

  八、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属火。                              心之府也,主分泌水谷,主化物,为九府。与心相表里。司泌别清浊,病则小便不利,大便溏泻。       
  小肠病多由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出现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腹胀腹痛等症状。 
  组方:芡实 莲子 获苓 焦三仙 鸡内金 枳彀 炒莱菔子 陈皮       
    1、痛加元胡 白芍 炙甘草                         
    2、寒疝腹痛选加干姜 吴萸 良姜 川椒               
    3、便秘、口糜、选加大黄  槟榔  黄芩  黄连           
    4、心烦胸闷有热 选加黄连  山栀  知母             
    5、腹胀、肠鸣选加乌药  大腹皮                   
  6、小便不利用导赤散之类。                                               

  九、大肠者 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属金。                            肺之府也,主传导,司魄门,与肺相表里。具有吸收水分,排出粪便功能。
    大肠属于脾胃所辖,其病因与脾胃,以及肺肾功能有关,重要表  现大便方面。
    当以通导、祛邪为主
    槟榔 白芍 甘草 《阴方》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扑《阳方》                       
    1、 便秘据症选取阴阳方,虚者选用黄龙汤、五仁汤, 肉苁蓉 巴豆  硫磺。实者用阳方。       
    2、泄泻,湿热用葛根芩连汤;寒症用四神丸,芡实 诃子 石榴皮 赤石脂           
    3、痔疮 阴阳两方选取槐花 炒地榆 赤小豆 大、小蓟 或用傅青主乙字汤(柴胡 升麻 大黄 黄芩 当归 甘草)加减             
    4、与肺相表里,便秘可选取杏仁 桔梗 牛子       
    5、寒症用阴方选益智仁  肉果 干姜 吴茱萸             
    6、热症用阳方选秦皮 白头翁 鸦胆子                   
    7、里急后重者 用葛根芩连汤加木香 槟榔 枳彀         
    大肠病大便不调,津液缺则秘结,湿邪犯则泻。秘结久热毒居,宜大胆泻下,速战速决,乃张子和主张也,驱邪出焉。                   

  十、胱膀者,州都之官,津液出焉。属水。                            肾之府也,气化则能出焉,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水府气化方能出,以通为主。
    膀胱病与肾,其他脏腑移热有关,表现为尿频、遗尿、尿短赤涩    且痛。   
    组方:白术 桂枝 猪苓 获苓 泽泻  《阳方》             
        滑石 阿胶 猪苓 获苓 泽泻  《阴方》               
    1、热症选加黄柏 知母 滑石 茵陈                   
    2、寒症选加益智仁 乌药 山萸 缩泉丸之娄。         
    3、不通利 选取木通 车前子 通草 冬瓜皮           
    4、遗尿当分虚、热,虚者选取人参 益智仁 山药 乌药 复盆子;热则选取滑石 灯芯 甘草 
    膀胱病气化无权,小便不利或失禁,多与心肾有关。                 

    十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水谷之道,属性从上、 中、下焦统属的脏腑确定。
    主升降出入,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司决渎,主行气。               
    多因三焦统属的脏腑病引起。 
  主方: 人参  黄芪  核桃  柴胡 升麻  山药  苍、白术  获苓  枳彀  陈皮  地黄  山芋  枸杞  泽泻               
    1、水道不利、水肿选加猪苓  葫芦瓢  蟀蟋 木通  偏蓄     
    2、肿胀加木香  沉香  厚扑                           
  三焦主病涉及到五脏六腑、水液代谢至今仍需深研。             

  十二、奇恒之府  属性,其症应归于五脏所属从之。

  1、脑.《内经.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又说;“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于其盖,下在风府穴。”又说;“督脉贯于脊,上至风府入于脑。”说明督脉上通于脑,下通于肾。肾之精髓通过脊管上达于脑。《素问.逆调论》篇曰:“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藏精,精生髓,髓上通脑,则生神,故曰肾为作强之官而出伎巧也。若精亏则神衰,神灭则精亡。若精充神足,则精、气、神之用(即神机)灵通,百骸俯首。
  故精、气、神的功能(神机)之于形体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一、统调人体内部的各系统器官之间及肢体的功能活动,保证人体整体的完整统一。二、调整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由于精血匮乏,血运迟滞,不能上奉,则脑髓失去精、气、血的滋荣,脑络失养,精神失用,神机失守,结果导致局限性脑功能障碍,表现出感知、神思、语言或运动等功能的失常或丧失,以及对诸脏腑功能调控严重紊乱,即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脑与五脏六腑特别是与心、肝胆关系密切,故治从之。实者从心肝,虚者从肾。《石室秘录·分治法》陈士铎说:“肾气上通于脑,而脑气下达于肾。上下相殊,气实相通。法当用温补之药,以大益其肾中之阴,则上下之气自通。”
主方: 补阳还五汤加减,其中活血药一定要辨准症候,出血者万不可选取。
余喜选用黄芪 连翘  升麻做为引经上脑的药味。
    2、骨 肾主骨,从肾治之。                       
    3、脉 心主脉,从心、肝、脾治之。                   
    4、女子胞  主天癸,孕胎胞。与肝、脾、肾有关,     
  治当从之,与冲、任、督、带脉相关,治当选:当归  白芍  龙牡    龟板  鳖甲  巴戟天 川芎 枸杞子 香附 川断 附子 肉桂  鹿角胶等。             

  五脏六腑全赖气、血、津液的联络而生存,故对气、血、津液所生的病及其用药,应予特殊的重视。                         
    气分补、行气。                                   
    1、补气选用人参 党参 太子参 黄芪 黄精 白术       
    2、行气选取青 陈皮 枳彀 大腹皮 木香 香附 沉香 乌药 香椽 薤白 元胡       
    血分补、活血、止血。                             
    1、补血选取熟地 何首乌 当归 白芍 阿胶 龙眼肉       
    2、活血选取川芎 乳香 没药 郁金 姜黄 莪术 三棱 丹参 益母草 桃仁 红花 泽蓝 五灵脂 生蒲黄 川牛膝 穿山甲 水蛭 虻虫 王不留行 苏木等               
    3、止血选取炒蒲黄 仙合草 三七 白芨 大小蓟 茜草 地榆 侧柏叶 白茅根 藕节 艾叶 棕皮 血余等,有的炒碳用效隹。         
    津液可选取沙参 太子参  天、麦冬 天花粉 芦根 玉竹 百合等     
    气为血帅常相配合应用。                                           
    人体所以生病,除五脏六腑受七情六欲的影响,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产生而外,还受外界气候的变化而患之,如风寒暑湿燥火以及动、植物、疫气(疫疬)等的侵害。时气病(一岁之中,非其时而有其气)大多由气候变化,因人的体质不适应而引起,有关这方面的病已有雷丰著的《时病论》,然而并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杂病中有好多病如痢疾、疟疾应包括在时令病中;风寒导致伤寒,已有伤寒论论述;暑湿燥火疫气导致温病,已有温热论等论著,而杂病至今没有专门论说的著作,因其病因、病机过于复杂,虽有前人论说过,也只不过偏重、局限于某些杂病的研究 ,散见于好多的书藉中,总不如伤寒论、温热论那样提纲挈领,有法有章,自成体系。
  余纵观古今论著,总结前人经验,杂病大多是因情志,风、火、湿、燥以及食积等因素,引起五脏六腑功能紊乱,导致气、血、津液发生异常而发生的疾病。 气、血、津液如发生异常,则体内就会受到影响,发生异变而产生异变之物如痰饮、瘀血、食积、虫积等物,出现不少多种多样的杂症、怪症,对人体的危害不浅。
  此类怪症在杂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而先贤著有不少专论,可见其重要性,因而有必要用老祖宗发明的阴阳五行学说,统领五脏六腑、五运六气,从根本上来阐述。
    余用《杂病纲要》观点,认为五腑六腑的病以单一出现者少,往往以五行相生相克出现者多,故遇复杂病症时,须按五行学说辩证论治,不可拘泥一脏一腑也。
    对于五脏六腑失调,气血津液异常,产生风火痰湿引发的病症, 已不是单纯某一脏腑的疾病,而是涉及到几脏几腑,具有一定特征的症候:如中风、痰饮 、痹、哮喘、痿、疝、痉、癫狂、痫、臌、癖、积聚、奔豚、黄疸、噎膈、消喝、厥逆等等,因其病理比较复杂,还需用几脏几腑,结合气、血、津液,风、火、痰、湿的特征方能阐明。因此应将这类具有特征的症候群单独列为病(好多书上称症,如痿症、痉症。若是脏腑病中出现的痉症状,应冠以脏腑名称称之,比较妥当),这样有利于辨症论治,提高疗效。
    这类病在杂病中占绝大多数,因此辨病时应详细分析, 现将气、血、津液发生异常,致使体内异变产生异变之物如湿、痰、火、风等物,造成的病症,故先简要阐明,以便能够对其他的杂病做出正确的辨证论治。

    气——五脏六腑的活动皆产生气,分别称为:
    一、心气、心包络气,与肺气充于胸中,统领一身之气。若志意抑郁,不得宣发,则生不快,久而化火,出现烦燥、心悸、胸闷、心痛、胸痛、狂燥、不眠等症状;若思虑过度,损伤其气出现心悸、怔忡、气短、虚眩、乏力等症状。
    调整心气的方药,参照调心病的阴、阳方。
    1、烦燥、胸闷阴方加菖蒲  远志  黄连  丹参
    2、心痛、胸痛阴方加川芎  元胡
    3、狂燥阴方加贝母  犀角
    4、不眠阴方加夜交藤  获神  炒枣仁
    5、气短、乏力阳方重用人参  黄芪  益智仁
    6、虚眩加黄芪  天麻
    二、肺与大肠气,肺若受外邪,内受忧伤,出现鼻息不顺、咽喉不利、噎塞等症状;若大肠受累则出现里急后重、窘痛、浊气后泄等症状。
    调肺气方参照调肺病阴、阳方。
    调大肠气方参照调大肠病方。
    1、浊气后泄阴方加柴胡  升麻  枳彀
    2、窘痛阴方加枳实 厚朴
    三、脾胃之气,主运化、腐熟,若劳伤过度,久病失养受损则气泄,头晕、倦怠乏力、肛门及子宫下垂。若挟食、湿、火、痰,则出现胸痞、腹胀、脘闷、便秘。
    调脾胃之气方:人参 白术 焦三仙 木香 砂仁 白叩 陈皮 姜 枣
  调脾胃气之药随症加之:香附 枳彀 大腹皮,但不可克伐过度。
    1、肛门及子宫下垂加柴胡、升麻
    2、挟邪者加祛邪之品。 
    四、肝胆之气,主升发。若伤情志出现气郁、气滞、气逆。则从肝病治之。
    调理肝胆气之方:当归 川芎 柴胡 升麻 人参 白术 陈皮 甘草 姜
    1、胁胀加山查  木香  香附
    2、两腰重坠加羌、独活。
    3、气郁、气滞、气逆参照治肝病中的兼症方。
    五、肾与膀胱之气,司呼吸,化为精髓,三焦之源。若房劳过度导致肾气虚则出现遗泄、不纳气、水肿。
    调肾气之方:人参  获苓  丹皮  肉桂  泽泻  萸肉  熟地  山药
    1、遗泄加沙苑  菟丝子  五味子  益智仁   
    2、不纳气加蛤蚧  磁石
    3、腰困加鹿茸  紫河车
    4、小便不利、水肿加猪苓  车前
  辨气虚、实以审脉为要。

    血——心主血脉,血随气行,周流不息。
        脾胃受损,五谷精微,难以化为血则血虚,用生地、白芍、何首乌  阿胶  甘草
    五脏六腑受损,血运异常,则有出血、瘀血。因而证治应辨何脏何腑予以调整,比单纯止血、活血效果好。
    在心胞络为咯血,为烦劳思虑过度所伤,方用:生地 山药 白芍麦冬 获神 莲肉 枣仁 茜草
    1、内热加元参  知母  紫草
    2、气虚加人参  黄芪
    3、不眠加龙眼肉  炒枣仁去茜草
  在肺为咳血,为肺燥又受火制,咳嗽带血,方用:麦冬 知母 生地  阿胶  百合 藕节
  1、火盛加元参
  2、血不止加白芍
  3、气急加桑白皮  紫苑
  络血、咳血同时应服琼玉羔(人参 生地 白获苓  白蜜)
  在鼻为衄血,鼻为肺系,治法可参考咳血方,须加辛荑、桔梗
  在胃为吐血。为纵饮伤食,或郁怒伤肝,随食吐血,方用元参 生地  丹皮 知母 天花粉 黄芩 黑山栀 藕节 白芨  水煎服  同时送服大黄粉末
  血止用琼玉羔、疏肝方药(参照肝病)调养。
  在大肠为便血,为阳明火盛以致大肠热毒所致,方用 黄连 生地白芍 升麻 防风 秦艽 乌梅 炒地榆 槐花 甘草
  1、如因结阴便血,去黄连 生地 白芍加温热药附子 干姜
  2、如脾虚不摄血,去黄连 生地 白芍加人参 黄芪 云苓 白术
  在膀胱为溺血,为房劳过度所致,方用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白芍  阿胶  藕节 茜草 甘草
  1、内热加元参 知母 龟版
  2、溺道胀痛加黄柏 知母
  瘀血多为外伤,或血脉受阻滞留所致,方用当归 赤芍 桃仁 红花 苏木 元胡 枳彀 乳香 没药 童便
  辨血病以看舌质为要,治当以调气为先。
  调理五脏六腑因然重要,但调理气血也非次要,因为五脏六腑全赖气血升降运行才能够发挥作用,因而好多名医在调理五脏六腑时往往注重气血,有的甚至以气血为纲治病,如李东垣、唐容川、王清仁、、、、、。
  气血足则能维持热度,体温正常则健康。

  津液——滋润五脏六腑,保障血脉、营卫运行。
    燥火、热性病、吐泻、久病皆烁津耗液,出现口渴、心烦、皮肤干涩、痉挛等症,方用桑叶  太子参  麦冬  生石羔  知母  杏仁  阿胶  枇杷叶  甘草
    1、心烦、口渴加玉竹  竹叶  松子仁
    2、咽干、鼻干、肤燥加沙参  天冬  葛根
    3、尿少、咽燥加元参  生地  白芍  五味子
    4、嘈杂、便秘加天花粉  肉苁蓉。
  同时饮盐加白糖水,服用琼玉羔。

    火———火除岁运过旺,对人造成的危害而外(称邪火),还有因五志遽发,七情交攻,引起脏气化火,前贤言“大怒则火则发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过度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起之于肺,心为君火,自焚则死矣。”,“所谓一水不胜五火。”故历代善医者注重降火,时时护阴处处滋液。
  何谓火,气有余皆为火,五脏六腑均有气,那么五脏六腑也有火。
    一、心与小肠之火,实则心烦焦燥,哭笑无常,神昏谵语,舌破口糜,小便过痛,斑疹疮痤。用方药:竹叶 黄连 山栀 连翘  生地  知母 元参 大青叶 灯心 甘草
    1、神昏谵语加犀角 选用安宫、至宝丹
    2、茎中痛加牛膝 车前去黄连
    3、斑疹加荆芥 蝉衣 葛根
    虚则症轻,少腹坠痛,血淋。脉无力,舌质淡红 用方药:生地 麦冬 知母 元参 太子参 甘草 灯心
    二、肝胆之火,耳聋胁痛,口苦目赤,少寐多梦,脉弦,实则弦而有力;虚则弦而无力。
    实者用方:柴胡 薄荷 龙胆草 山栀 大黄 防风 木通 青皮 甘草
    1、少眠多梦加白芍 夜交藤 合欢花
    2、耳聋胁痛选加川楝子 黄芩 元胡 活磁石
    3、目赤加夏枯草 白蒺藜
    4、狂言谵语选加元明粉 犀角 龙骨 代赭石 金箔  安宫丸
  虚者用方桑叶 菊花 丹皮 当归 白芍 何首乌 牛膝 甘草
    1、头眩加天麻  钩藤
    2、目昏加生地  夜明砂  青葙子
    3、目痛加连翘  白蒺藜  决明子
  三、脾胃之火,实则出现口疮、口甜、齿痛、吞酸嗳气、肠鸣腹胀、黄疸  用方药:生石羔 知母 黄连 黄芩 白芷 升麻 防风  枳实 茵陈 甘草
  1、齿痛加连翘 川牛膝
  2、吞酸加瓦楞子 乌贼骨
  3、肠鸣腹胀加青、陈皮 大腹皮
  4、黄疸加茵陈  青蒿  牛子
  虚则症轻,渴喜热饮,懒言恶食 脉滑数无力,用方药:葛根 连翘  苡 仁 枳彀 云苓 黄芩  甘草
  四、肺与大肠之火,实则咳吐浓痰,烦渴欲饮、便秘。脉浮而有力,用方药:蝉衣 荆芥 牛子 前胡 白前 杏仁 瓜蒌 葶苈子 百部  竹茹  枳彀  枇杷叶 鱼醒草  大青叶  甘草
  1、痰多加贝母 竹沥
  2、便秘加大黄  芒硝
  虚者症轻干咳、盗汗、夜间发热,脉虚而浮,用方药:上方减葶苈子、大青叶、百部加沙参  天冬  地骨皮  胡黄连  知母
  五、肾与膀胱之火,实症则茎挺不倒,癃闭,尿赤短涩且痛;虚症:骨蒸劳热,遗泄、阳萎,水肿。
  实火用方药:知母 黄柏 泽泻 丹皮 获苓 升麻 荆芥
  1、癃闭加川牛膝  车前子 冬葵子
  2、淋浊加车前 白芍 海金砂
  虚者用方药:熟地 牛膝 知母 黄柏 车前 麦冬
  1、遗泄加芡实 五味子 萆藓 乌贼骨
  2、阳痿加鹿茸 龟版
  3、水肿加泽泻 猪苓  陈年葫芦瓢(打碎)蟋蟀
  4、骨蒸劳热加地骨皮 胡黄连  鳖甲

 湿——湿邪可犯全身,分表里、上下。
  犯表四肢烦痛,关节肿痛,腰膝重著,倦怠体重,面黄肤肿。
    用方药苍、白术  羌、独活 桂枝 麻黄 川芎 细辛 生姜加减
  犯里痞结胀满,肠鸣腹泻,小便不利。用方药苍、白术 获苓 猪苓  泽泻  陈皮 厚朴 半夏 白蔻仁  神曲 生姜加减
  犯上头重如裹,耳闷眼肿,气粗痰结。用方药荆芥穗 羌活 青蒿 陈皮 半夏 获苓 苡仁 杏仁 生姜
  犯下足跗、腿膝肿胀,腰肾重垂,小便黄而短涩。用方药苍、白术  羌活  防风 木瓜 防已 泽泻 生姜加减

  风——风有内外之分,外风为六淫之一;内风多是阳气所化,多呈火热炽甚,或肝阳上亢,导致气血逆乱。
  外风出现外感症候,骨节疼痛红肿,皮肤痒疹,口眼歪斜(中经络)
    方选用桂枝汤、麻黄汤、麻杏苡甘汤、柴葛解肌汤(柴胡 葛根黄芩  白芷  赤芍 桔梗  石羔  羌活  姜 枣)、小续命汤(麻黄 防己人参 黄芩 桂枝 甘草 赤芍 川芎 杏仁 附子 防风 生姜)加减。
    内风由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血虚生风以及风挟邪上窜引起惊厥神 昏,头晕目眩,语言蹇涩,抽搐震颤,半身不遂等诸多症状。因症复杂,非一方可治,请参阅肝病中的肝气、肝火等有关章节选方。

  痰饮——外感六淫,或不善调摄,致使阴阳失和,脏腑不和,致使气乱,使精微之气为积、为痰、为饮 。故治此应治气为本,治痰饮为标,标本兼顾,则为万全之策。
    治痰用余制定的调理肺病的阴阳方,结合病症表现皆可。然方中照顾肺机面面俱全,用药繁多,治杂病组方庞大,不如遵前贤经验,用二陈汤加减妥当。半夏 陈皮 云苓 甘草加减
  1、湿痰加苍、白术 泽泻
  2、火痰加贝母 天花粉 杏仁 瓜蒌去半夏
  3、食积痰加焦三仙 鸡内金 莱菔子之类
  4、受风、寒、热邪加祛除外邪之药。
  5、顽痰多者还可选加礞石  猴枣  海蛤彀
饮者,其状如水,非痰也。
  前贤分为五饮:
  1、溢饮 ,积于胸中,满而不溢,溢则吐出。
  2、悬饮,随悬流走,不定一处。
  3、支饮 ,随气分流,渗于两胁、胸背腰间。
  4、伏饮,隐伏于募原、经络、骨节、隐曲之间。
  5、留饮 ,积于肠胃之外中、下焦内,漉漉有声,为痞满吐泻之病。
  治五饮的主方:半夏  获苓  陈皮 前胡  桑 皮 车前  生姜
  1、 溢饮加白术  枳实去前胡
  2、县饮在上者加荆芥穗 菊花 天麻去桑皮;在下者加泽泻 车前 苡 仁去前胡
  3、 支饮加柴胡  白芥子  葶苈子  大枣
  4、 伏饮,加羌活 防风 苍术 泽泻去桑皮
  5、留饮加白、苍术 防风

  伤食——《内经》曰:饮食加倍胃肠乃伤。现代所说的,饮食羔梁 厚味,造成的病,出现痞满胀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口苦舌燥,口甜肥胖、体倦乏力等等症状。其症分虚、实。
  实症用平胃散(陈皮  苍术  厚朴  甘草) 焦三仙  鸡内金  炒莱菔子  槟榔  生姜加减
  虚症用二陈汤(半夏  获苓  陈皮  甘草)焦三仙  砂仁  木香 白术  生姜加减
    另有伤饮者用苡仁  云苓  苏叶  苍术  陈皮  枳彀  猪苓  泽泻 生姜加减
 
   虫 ——虫类引起的疾病,只要根据虫类的习性,辨明在何脏何腑造成的症候,应用药物便可驱出体外,如蛔虫用使君子;蛲虫服苦楝皮、雷丸;寸白虫用槟榔、榧子配合泻下药物,皆可获愈。现代所讲的微生物病、病毒,也可用中药杀灭。

    这样掌握了气、血、津液的异常,所生异变之物如湿、痰、火、风等邪,引起的具有特征的症候群,就可以辨明那种邪在那些脏腑产生的疾病。
    根据“邪之所奏正气必虚”的道理,应用“调整五腑六腑祛除外邪”的观点,也就是说调整好五脏六腑的阴阳,便能调动起自身的调节、防御能力,加上驱除外邪的药味,就可治好疾病。那么,首先要分析出这些症候群发生于何脏何腑,或是几脏几腑,确定病位(定位),然后再根据这些群候群,分析出是痰,或湿、或风、或火(定邪),即可进行辨证得出何种杂病。我们不妨应用这样的公式来辨证:
    主症(五脏六腑“定位”)十( 风、痰、火、湿“定邪”)舌苔脉象=== X 病
  然后论治:
  主症(脏腑药)十(祛邪药)舌苔脉象==治X病
  现举一例说明:
  年逾古稀------旧有头痛目疾,今日陡然跌仆-----舌强不语,人事不省,左手足不用。舌质灰红,脉象尺部沉弱,寸关弦滑而数,按之而劲。
  分析:按脉、旧有头痛目疾,旧有肝病。年逾古稀,肾水亏损,水亏不能涵木,故陡然跌仆,人事不省,左手足不能用,舌强不语。显然是素蕴痰热,由水亏不涵木,肝风挟痰热上旋,蒙蔽清窍,堵塞神明出入之路,致不省人事。痰热阻于廉泉,为舌强不语。《金匮》云:风中于经(经络),风中于腑,即不识人。风邪横窜于经腧,中于经络则左手足不用。腑者奇恒之府,脑居其中,为血菀,神明失也,故而不识人。因而诊断为中风。
    按公式:主症为突然人事不省、左手足不能用(肝风、肾亏、脑)十(痰热 )舌苔脉象=== 治中风病
    至宝丹(羚羊角、嫩勾藤、明天麻。玄参、大麦冬。)十(天竺黄、竹茹、淡竹沥、全瓜蒌。仙半夏、陈胆星、川贝母、枳实、生姜汁)舌质灰红 脉尺部沉弱寸关弦滑而数===中经、中腑之中风。
    因用药贴切病症,药病相投,故而二诊时明显好转。
  (此案选自丁甘仁医案。笔者据案语分析)
    如何确定主症?主症是病者感到最为不舒服、最为痛苦的症状。如果熟知《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内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 ,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颈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 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付?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就更容易确定主症。
    因为这十九条病机,是临证时常见的病症,并且作了病理分析,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仅八个字,就包涵了病因(风),相关的脏腑(肝),症状(掉眩)等内容,如若又有诸暴强直的症状,如例中所述的:突然人事不省,左手足不能用,足以说明是肝、脑受内风的症状,也是病者最感痛苦的症状,因而定为主要症状,为中风病。   
    其他杂病的主要症状,均可参照上述病机十九条和五脏六腑所主、所辖的功能,参阅《诸病源候论》病名,细细琢磨,自然会融汇贯通,再结合病者最为痛苦的症状,也就容易找出主要症状,定出病名来了。
    例二  半月前突冒风雪,遍体历节疼痛,服西药之后,一直疼痛,而今又呕痰胸满  舌苔白腻 脉滑而数
  主症为历节疼痛(呕痰胸满,邪在肺胃。周身经络,邪居经络。)十(突冒风寒。有痰、寒湿,邪阻经络则为痛)苔白腻 脉滑而数====痹病
    论治:川芎  元胡(半夏  获苓  薤白  陈皮  姜汁)十(附子  杏仁  瓜蒌  南胆星  木瓜  苍术)====通经脉止痛(和胃气、利筋骨 )十(祛寒、祛痰、燥湿)舌苔白腻 脉滑而数====治痹病
    一剂痛减呕止痰少,三剂全愈。
    根椐上述阴阳五行的理论, 无论是简单的《主要症状(五脏六腑的阴症或阳症)+(兼症)脉舌象===五脏六腑病》,还是复杂的杂病《主症(根据五脏六腑的症状定位)+(根据致病的物质定邪)脉象舌苔===某杂病》,应用阴阳五行的这两个公式,就可将所有的杂病系统地整理出来,进行辨证论治。使中医杂病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现还有不少致病的因素,如致癌物质等,因而不仅仅是风、火、痰饮、湿浊,还有好多物质可以造成杂病。今仅就常见的挟有风、火、痰饮、湿浊的杂病(杂病中单纯因气、血、津液、火、湿、风、痰、饮、伤食、虫造成的疾病,前已阐明,故不重复),结合个人、先贤们临证的病案,进行阐述。
总论病例
一、心病方面的有:
病例 1  任某某 男 65岁 干部 
        胸闷,手臂时有疼痛,心慌,面色忒白  脉细弱 舌质淡白 西医诊断为冠心病  我县名老中医郭涌泉先生 (已故)诊为心气虚,用党参15克 当归15克 桂枝12克 白芍15克 灸甘草10克 川芎12克 黄芪15克 大枣2个 一日一剂 水煎服 连服五剂
    二诊  手臂疼痛次数略减,仍胸闷、气促、心慌 脉细弱舌质淡白。郭老约愚会诊,共同拟方为:
    前方加瓜蒌15克 薤白10克 枳实10克 元胡10克 三七6克 北五加皮12克 一日一剂 水、酒煎服五剂。方中用北五加皮,当时有学者报到,此药有强心作用也。 
    三诊  手臂疼痛仍有发作,胸闷稍减,心慌不减。愚细思患者面色白得特殊,可见心阳虚极,与郭老相商,上方加附子6克  一日一剂 水、酒煎服五剂
    四诊 手臂疼痛次数大减,胸闷也缓 脉较前有力 上方附子加至8克 一日一剂  水、酒煎服 七剂
  五诊 手臂疼痛有时还有发作,心慌、乏力。唯面色忒白不变,上方黄芪加至20克,撤去党参、瓜蒌、薤白、枳实加人参12克 附子加至10克 七 剂  一日一剂
  六诊 稍微有精神,脉又比前有力,原方灸甘草减至3克  七剂一日一剂  水煎服
  先后用此方加减,服八十余剂,附子总量700余克,面色方才恢复。至今八十有余健在。
            病例 2  冯某某 女 22岁 农民 
        产后失血过多,心悸怔忡,每日仅能睡两、三小时,面色白 脉虚弱 舌质淡白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此血虚不养神,治宜补气血安神,用药:
    人参12克 黄芪15克 桂枝3克 白芍12克 灸甘草12克 川芎12克 阿胶15克(烊化)何首乌30克 龙眼肉15克 远志12克 炒枣仁15克 夜交藤15克  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二诊  每晚能睡四、五小时,仍然心悸、怔忡  脉虚数 舌质淡白 前方撤去桂枝加合欢花15克  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三诊  每晚能睡七、八小时,面色稍红 脉虚弱 上 方加当归12克  生地15克  五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四诊 面色较前红,有光泽。人参归脾丸  五盒  一日三次 每次一丸。嘱不可遵当地风俗喝米汤,多食羊肉面汤调养。
病例 3  梁某某 女 63岁 居民 
        气喘,咳嗽,喜长息,怔忡,难入眠  脉虚弱 舌质红  此心阴力衰,用心阴方加减:
    龙骨18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10克 太子参18克  生地12克  当归12克 白芍15克 丹参30克  灸甘草12克  大枣二枚  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二诊  诸症减轻,仍气喘,白天身软乏力,晚上怔忡,夜间醒来好久不能入眠  脉虚弱 舌质红 心力虚,血瘀肺,金反侮火,致使神不安。 前方加瓜 蒌15克  薤白12克  枳实 9克  半夏10克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
    三诊  诸症皆失,周身疲乏, 脉虚数 舌质红  上方再服三剂, 隔日一剂。
    四诊  精力较前好,不疲乏,晚上能睡六、七小时。下午手足心发热  脉弱 舌质红  此肾阴本亏,虚火 致使心阴亏损,心力减弱,以致血积于肺,金反侮火。今心、肺症失,重在治肾。因发愁服汤药。 嘱先服知柏地黄丸三盒,一日三次 每次一丸,后常服六味地黄丸治之。
病例 4  程某某之岳母 74岁 干部家属
        心悸,气短,左手麻木,右肢瘫 脉结代舌质淡红 边有瘀斑 此心阴虚、力衰,气虚血瘀,治宜养心阴,补气、活血,用调整心阴方加减:
    灸甘草24克 炒枣仁10克 生地15克 赤、白芍各12克 何首乌18克 丹皮10克 片姜黄10克 鸡血藤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白蒺藜10克 香附10克 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二诊 服药后脉如常人  上方加黄芪24克  人参10克  三剂 水煎服
  三诊 心悸,气短皆失,手麻木稍减 脉也有力  照前方加减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四诊 手不麻木,除肢瘫外均愈。肢瘫乃旧病,已三年有余。
            病例5  张某某 男 61岁 农民 
        面青,手足青冷,喘息,神志昏迷  脉细弱而数 舌质淡白 此心阳衰气血不足,危在倾刻,时出诊,来不及取药,先针素了(鼻尖)、双侧内关,膻中。患者神志清醒,手指左胸前说疼痛,急命患者家属就近药房取人参18克 附子10克  水煎灌服,手足仍厥逆。此时家人又请来西医,诊为急性左侧心力衰竭,静脉滴注毒毛旋花子甙K、氨茶碱,肌肉注射度冷丁等药,出气较前均但还数,脉也较前有力。愚看病情好转,此时又有人请出诊,告辞。
    下午患者家属又来请出诊。说病人手足冰冷,出气有时又不均,心慌,心疼  诊脉细弱且有结代 舌质淡白、出方:
    人参15克 桂枝12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灸甘草12克 川芎15克 北五加皮12克 淫羊藿15克 附子9克 细辛6克  一剂 水煎服,隔两小时服二渣,至晚面有血色 手足转温  脉较前有力,但仍数。
    三诊 脉、舌如前,仍心慌。前方加龙骨18克 水煎服一剂
    四诊  心不慌 脉较前又有力仍数  面不青 手足觉冷 但握之温。前方细辛加至9克 附子加至12克  再服一 剂 水煎服
    五诊 诸症见轻,效不更方,再服三剂  水煎服
  六诊 诸症失,只觉身软无力、疲乏 脉弱而数 舌质红 用方:人参15克  黄芪18克 桂枝12克 当归15克 川芎12克  熟地12克 灸甘草12克 北五加皮12克  淫羊藿15克 细辛6 克 附子9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 9克 水煎服 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 剂。
  七诊  照上方先后十余剂愈。
                        病例 7  康某某  男  47岁  居民
        汗出如洗,面色苍白,四肢冷,呼吸急促,失神,渐至昏迷  舌质淡白 脉细弱且有结代,此为心力、心阳虚衰。急针双侧内关、膻中,神志逐渐清醒,自述心慌,脉稍有力,急用药: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当归 白芍 丹参 附子 桂枝 北五加皮 淫羊藿龙骨 山萸 灸甘草  水煎浓,灌服,至神志清醒,脉有力,起针。上方三剂 日夜连服,二日服完后,已能下地活动。后服药多剂,因脉结代不好转,嘱咐;请西医根治。
    后每遇如此危症时,即用以上针、药治之,常能起死回生。
                        病例 9    梁某某  男 63岁 离休干部 
        下肢浮肿,至下午尤肿,少气乏力,喜长出气  脉迟无力 舌质淡白 此心力衰弱,水克火也(西医谓右心衰竭)用药如下:
    党参15克 五味子10克 麦冬12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丹参30克 北五加皮12克 桂枝10克 淫羊藿12克  云苓15克  猪苓15克 泽泻15克  灸甘草12克  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二诊 肿消明显尿多。
    三诊  原方三剂肿大消。
    前后服十二剂水肿全消精力恢复
                        病例 10  王某某  51岁 女 居民 
        腿肿,按之凹陷,下午尤明显。身疲乏力,近日胸闷,出气不畅  脉沉无力舌质淡红  为心力衰  方药:
  人参12克 当归15克 桂枝10克 赤、白芍各15克  北五加皮12克 淫羊藿12克 灸甘草10克 丹参30克 大枣三枚 加瓜蒌12克  薤白12克  枳实10克 半夏10克 三剂  水酒各半煎 一日一剂
  二诊 出气畅,胸闷减轻,水肿稍退。原方再服三剂          水、酒各半煎  一日一剂
    三诊  出气畅,水肿 脉较前有力 此为水克火,心肾病,上方减去瓜蒌、薤白、枳实、半夏  加获苓15克  猪苓15克 泽泻15克  肉桂3克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四诊  精力恢复  五剂  隔二日水煎一剂,巩固疗效。
                        病例 11  魏某某 男 36岁 居民
        近得喜事,兴奋过度,久则少眠,口舌生疮,有时独居自言自语,家人以为精神失常,前来就诊 脉洪而有力 舌质尖红有刺 此心火旺盛,宜阴方加减用药如下:
  生地30克  丹皮15克  知母15克 连翘15克  黄连15克  山栀15克 龙骨24克 甘草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能眠七、八时,少自言自语 脉如前舌尖仍红 效不更方再服三剂
    三诊  口舌疮愈。舌尖仍红,上方龙骨减为18克。 再服三剂
    四诊  诸症皆失,舌尖稍红  嘱朱砂安神丸二盒,调理而愈。
                        病例 12    成  某 女 24岁 干部 
          产后失血过多,输血有反应,心慌气短,面色苍白 脉虚而数 舌质淡白 此心血、气虚治宜:
    人参12克 黄芪15克  当归15克  桂枝10克  白芍12克  灸甘草9克  白术15克  获苓12克  黄精18克  何首乌30克  阿胶15克(烊化)五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不气短,但还心慌。上方加龙骨18克 五剂 一日 一剂 水煎服
    三诊  不心慌,全身无力 脉虚弱 舌质淡白 原方再服 五剂  嘱食羊肉面食调养。
                        病例 13  心阴不足,心阳易动,则汗多善惊。肾阴
                    不足,肾气不固,
                        则无梦而泄。以汗为心液,而精藏于肾也。
    生地  获神  甘草 麦冬  川连  柏子仁  元参  小麦  大枣  五味子 牡蛎  沙苑
(选自尤在泾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病例 14  柴某某 男  48岁 商店老板 
        心痛,左胸前疼痛似闪电,气憋心慌,一日三、四次,服速效求心丸即减,但仍发作(冠心病 心绞痛)脉细而数 舌质红有瘀点  此真心痛治用:
  人参12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10克 当归15克 丹参30克 川芎15克 北五加皮12克 淫羊藿12克 桂枝10克 三七粉9克 红花15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心痛一日二、三次,疼痛也较前缓,心慌气短 脉 舌如前原方加元胡12克 川芎加至18克 生蒲黄24 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心痛,夜间发作一次 脉较前有力 舌质红仍有瘀点 原方再服三剂
  四诊  心不痛 周身乏力 脉弱不数 舌质红瘀点减少  原方淫羊藿加至15克  人参15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五诊 脉缓 舌质红无瘀点 原方减去红花、蒲黄、元胡、三七粉  加丹皮15克  三剂一日一剂  水煎服
  六诊  脉有力 上方再服三剂 嘱不可大意,随身带速效救心丸。
八月份街头相遇,言从那以后再没心痛。
                        病例 15  马某某  女  74岁  居民
        心悸、气短,语骞,右手麻木,左肢瘫,行动不便  舌质淡白脉结代  此为心气虚挟瘀血  用药如下:
何首乌18克  丹参15克 丹皮15克 白蒺藜12克 生地15克 赤白芍各12克  鸡血藤15克 片姜黄9克 川牛膝12克 炒枣仁12克 桃仁12克 红花12克 香附9克 灸甘草9克 水煎服 三剂后语清利,脉竟如常人。
    余症按中风调治。
                        病例 16  李某某 男 45岁 工人
        怔忡、胸闷、少寐 脉数有结代 舌质红 昔曾因先天性心脏病做过手术。现突然心慌前来就诊。愚从未治过如此病症。但据症、脉,认为心气虚,不敢用峻剂,开方:
    太子参15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10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瓜蒌12克 薤白10克 枳实10克 玉竹10克 灸甘草15克 生姜一片 大枣二枚  水煎服
  服药后胃脘不适,腹泻两次,夜晚鼾然入睡。醒来诸症皆失。
  二诊  脉虚数无结代,为巩固疗效,用药:
  太子参15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10克 桂枝9克 玉竹10克 灸甘草12克 当归10克 白芍12克 丹参30克 生姜一片 大 枣 二枚  水煎服
  后街头相遇,言病已好。
                       
二、肺病方面的有:
                      五脏皆有咳,总不离乎肺。肺为娇脏不耐邪侵,感寒
                    则咳,受热则咳。初起微有寒热,必挟列邪。邪恋肺虚, 脉
                    形空大。前方降气化痰,保肺涤饮俱无少效。据云得汗则
                    身体轻快,想由肺气虽虚,留邪未净,补虚而兼化邪亦一
                    法也,用钱氏法:
                      牛子  马斗铃 杏仁 阿胶 苏子 桑白皮 款冬花 灸甘草
                    获苓  枇杷叶  桑叶
    又  咳嗽止而失血音哑,津液枯槁劳脶成矣。脉形细弱,精气两亏。
    内经于针石不及者,调以甘药。金柜遵之,而用黄芪建成中汤,急建其中气,俾得饮食增加而津液旺,冀其精血渐充,复其真阴之不足,盖舍此别无良法。
黄芪  白芍  北沙参  甘草  麦冬 川贝 获苓  橘饼
    (选自王旭高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愚由此案受到启发,悟出调整肺之阴、阳方,临症用之得心应手,多年来治愈肺病不少。
                        病例 18  张某某 男  15岁 
        咳嗽有痰一月之久,用西医镇咳祛痰药,时好时犯 脉缓 舌质红 此肺热咳嗽。此类病临证较多,先贤曰:肺主一身之表,六淫之感皆从肺入。愚根据肺的特点,组方宣肺、利气、祛痰、止咳、清热,随证加减效佳,此例用药如下:
    蝉衣12克 荆芥12克 牛子10克 前胡10克 白前10克 杏仁10克 瓜蒌12克 川贝8克 炒莱菔子12克 百部10克 枇杷叶15克 枳彀10克 鱼腥草15克 大青叶15克 甘草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咳嗽次数减少,痰较前略多,仍用前方贝母加至10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咳止痰少 效不更方 二剂 水煎服 服完病愈。
                        病例 19  翟某某 男 36岁 干部 
        咳嗽,无痰,嘴唇干 脉洪 舌质红 此肺火伤津咳嗽,用调肺方:
    蝉衣15克 荆芥12克 牛子10克 前胡10克 白前10克 杏仁12克 瓜蒌15克 川贝9克 沙参15克 元参15克  天、麦冬各12克 竹沥水15CC 百部15克 竹茹9克 枳彀10克 鱼腥草15克 大青叶15克 甘草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咳减,唇干 脉舌如前,前方加枇杷叶15克 知母 12克 沙参加至18克 三剂 一日一剂
  三诊  咳停,唇润  嘱服复方竹沥水两盒善后。
                        病例 20  马某某 男 23岁 农民
        咳逆,胸痛而闷,咳脓痰腥臭 脉滑数舌苔黄腻 此肺痈。肺实热所致。治用调整肺阳方:
  蝉衣15克 荆芥15克 牛子12克 前胡12克 白前12克 杏仁12克 瓜蒌18克 苡仁30克 桃仁12克 芦根18克 百部12克 竹茹12克 枇杷叶15克 鱼腥草15克 忍冬藤30克 蒲公英30克 甘草9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咳逆,胸闷,痰多仍腥臭  脉、苔如前,上方加枳彀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咳嗽痰少,大便稀一日三、四次 脉滑 苔转白腻 上方减桃仁、瓜蒌之油性,避免滑肠,加川贝10 克 三剂 一日 一剂  水煎服
  四诊 大便一日一次,不稀。咳嗽次数减少,痰也少  脉缓苔白薄  上方去苡仁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五诊  不咳,无痰 脉缓 舌质白  嘱用宣通理肺丸一盒善后。
                        病例 21  赵某某 男 46岁 干部
        久咳,今发现痰中带血,唇干舌燥 脉数舌质红,此为咯血,肺热久咳伤络 治宜调整肺阴方加味:
    蝉衣12克 荆芥10克 牛子12克 前胡10克 白前10克 银花15克 连翘15克  大青叶15克 杳仁10克 瓜蒌15克 藕节18克 茜草15克 白芨12克 沙参15克 知母12克 元参15克 百部12克 竹茹10克 枳彀10克 枇杷叶15克 甘草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痰中血止 脉舌如前 撤去藕节、茜草、白芨加天、麦冬各12克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咳停 脉缓 舌质淡红 上方又服二剂,病愈。
                        病例 22  郭 某 男 5岁
          患儿半月前感冒,发烧咳嗽,体温升至38。5度,经西医打针吃药(安痛定、吗啉呱之类)病好后发现口吃,到其他地方医治无效前来就诊。检查:语言不流畅,三、五句便口吃,脉缓舌质红 愚以为气机不畅、气逆所至,用调整肺阳方加减:
    蝉衣15克 荆芥10克 牛子9克 白前9克 杏仁9克 瓜蒌12克 百部8克 竹茹6克 枳彀10克 枇杷叶10克 甘草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语言流畅,偶而口吃。原方照服二剂,至今未犯。
  后用此方治7例,有五剂愈的,也有十几剂才好的。效果相差大,口吃时间过长。愚子陈春禹建议:此方再加连翘、升麻、白僵蚕效更好。他认为患儿发热之后大脑皮层的功能障碍,加此三味清脑效果更好,后加用果然效佳。
                        病例 23  魏某某  男 53岁 干部 
        咳嗽,喉痒,音嘎  脉浮数有力 舌质淡白 此肺受风寒,用调整肺阳方加减:
    麻黄12克 荆芥15克 旋复花10克(布包) 风凰衣10克 牛子12克 白前10克 前胡10克 蝉衣15克 杏仁10克 瓜蒌15克 百部12克 竹茹9克 枇杷叶15克 枳彀12克 炒桔梗9克 甘草9克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咳少,喉痒,音嘎 脉数有力 舌质淡白 前方减去炒桔梗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咳停,音清 脉舌如前 前方麻黄减至9克 瓜蒌12 克  二剂病愈。
                        病例24  张某某  男  25岁  农民
          咳喘,痰浊稠黄,喉中有声,面赤气粗,胸膈烦闷  脉滑数 舌质红 苔黄腻  此为哮喘,痰热交阻,肺失清肃,宜宣肺清热化痰降逆,用调整肺阳方加减:
  麻黄12克  荆 芥15克 前胡12克 白前12克 杏仁10克 瓜蒌15克 竹沥水20CC 川贝10克 苏子12克 百部12克 竹茹10克 桑白皮9克 生石羔60克 鱼腥草15克 甘草9克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喘止仍咳痰 黄脉舌如前  上方麻黄减至10克  生石羔40克  二剂 一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 仍咳痰白  上方减麻黄、桑白皮、鱼腥草,生石 羔减为30克,加蝉衣15克 二剂 一日一剂而愈。
                        病例 25  杨某某 女 82岁 居民
        久咳,无痰,咽干,声音沙哑  请西医用镇咳剂,如可待因,时好时犯。儿女孝顺,专车请愚前去。脉数舌质红 此肺阴虚  用调整肺阴方三剂,效不明显。忽悟老年高寿肺、肾阴虚,用朱丹溪的琼玉羔:
    生地2000克 人参400克  获苓800克 白蜜二斤半。生地捣汁,人参 获苓 研末,与白蜜和均,装磁器中封好,隔水煮成羔,每次用开水冲服二汤匙。一料咳减,声音恢复。嘱原方再配一料。服完咳止,咽润,颜面红润。
  此方生地滋肾壮水,白蜜养肺润燥,二药同用有金(肺)、水(肾)相生之功,人参、获苓 益气健脾,脾健则能助肺虚,是补土(脾)生金(肺),所以效佳。
                        病例 26  面黧形瘦,脉虚而数,咳嗽、气促,腰膝
          无力,大便时溏。此先后天俱虚,虑其延成虚损,清润治
          肺之品,能戕中气,勿更投也。
  紫河车 熟地 山药 五味子 丹皮 获苓 杜仲 泽泻 牛膝  蜜丸
  (选取自尤在泾医案)
  五脏均有咳,不仅仅是肺,咳嗽症非病也。
                       
                        三、肝病方面的有:
            病例 27  病将一载,肝气横逆而不平,中气久虚而
          不振。惟肝逆故胸脘阻塞而攻冲,惟中虚故营卫不和而寒
          热。凡大便溏,饮食少。右脉细左脉弦是其症也。四君子
          合逍遥散加左金是其治也:
党参  冬术  陈皮  获苓 归身 神曲 白芍 柴胡 香附  川连  谷芽 玫瑰花
  (选自王旭高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病例 28    王某某 女 49岁 干部
          更年怒气伤肝,崩漏失血。今虽血止,目眩头晕,面色苍白,有时感到肌肉颤动 脉弱无力 舌质淡白 此肝血虚,宜调整肝阴方加减:
    桑叶12克 天麻15克 钩藤15克 何首乌36克 阿胶24克 熟地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郁金12克 枳彀12克 灸甘草9克  五剂  一日 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头晕目眩大减,原方共服15剂  面色红润。嘱多服养血归脾丸善后。
                        病例 29    李某某 男 25岁 干部
          因评工资,与人争辨,两胁气胀、疼痛 脉弦数 舌质红  此肝气,郁于本经,故而作痛。治疏肝理气,用调肝阳方加减:
    柴胡6克(醋炒)枳彀12克 香附10克 郁金12克 苏叶12克 青、陈皮各10克 白芍15克 丹皮15克 山栀12克 甘草9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诸症皆失,劝其勿再生气。
病例 30  董某某  女  59岁  居民 
        头晕目眩,剧时天旋地转,呕吐,卧床不起,不得睁眼  舌质红有裂纹 此肾阴虚肝火上亢,治宜熄风潜阳,用调整肝阴方加减:
    桑叶15克 菊花15克 钩藤15克 天麻15克 荆芥穗15克 木贼草15克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枸杞子12克 龙骨18克 珍珠母45克 炒枣仁15克 灸甘草10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头晕目眩减轻,起床活动,感到心神不安。前方加合欢花15克 夜交藤15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 服
  三诊  心安,头少晕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四诊  诸症皆失,为巩固疗效,嘱服杞菊地黄丸善后。
病例 31    康某某  男  30岁
          处事不遂心,常发火,有时急燥狂妄,出言不逊,事后悔之不及,失眠,小便黄赤。目红面赤  脉弦而有力 舌质红 此为肝火  治用调整肝阳方加减:
    柴胡6克(醋炒)枳彀10克 薄荷10克(后下) 苏叶10克 黄芩15克 龙胆草12克 白芍15克 丹皮12克 羚羊角粉9克 滑石36克(布包)合欢花15克 蝉衣15克 片姜黄10克 炒枣仁15克 甘草9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当夜即睡六、七小时,醒来神安  脉弦 舌质如前 效不更方再服三剂。
  三诊 神清志爽,言语能检点,小便清长。又服三剂, 诸症皆失。
病例 32    周某某  男 61 岁 居民
          胃脘胀痛,呕酸,呃声不断  脉弦 舌质红,此肝气乘胃,泄肝和胃,用药;
    柴胡6克 枳彀9克 青、陈皮各10克 竹茹9克 半夏10克 元胡10克 云苓15克 川楝子9克 白蔻仁 10克  柿蒂15克  煅乌贼骨20克  煅瓦楞子20克 灸甘草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胃脘痛减,偶有呃声,前方去煅乌贼骨、煅瓦楞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而愈。
            病例 33    司某某 女 33岁 农民
        脘腹胀痛,嗳气,因与邻居生气而得  脉弦细 舌质淡白 此肝气乘脾,培土泄肝,用药;
    柴胡6克(醋炒) 枳彀10克 香附9克 木香9克 吴茱萸9克 砂仁9克 党参12克 白术15克  云苓15克 炒神曲15克 大腹皮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一剂得矢不少,药服完病愈。
            病例 34    田某某 男 8岁 学生
          经常眨眼皮,歪嘴巴,上课不听讲,以至考试成绩不好 脉弦舌质红 此肝风内动  西医儿童多动综合症。用药:
    天麻12克 钩藤15克 白僵蚕10克 全蝎6克 蜈蚣一条 白芍15克 天冬12克 元参15克 龙、牡各18克 代赭石18克 川栋子10克 百合10克 甘草9克 六剂  一日一剂  水煎 服,连服18剂全愈。
病例 35  韩某某 男 26岁 职工
        郁怒之下口吐鲜血,又听恶语,突然昏迷,四肢厥冷  脉弦细  先刺人中、合谷,清醒后述说近日胸中烦闷,似痛似嘈,难以言明,心烦、失眠、五心相热  舌质红,此肝木燥火干扰胸中清阳。治宜舒肝、养血、清火,选方加味丹栀消遥散去白术重用白芍24克 加郁金15克 炒枣仁15克  一剂能眠,五剂心安,九剂 痊愈。
            病例 36  李某  女 37岁 居民
        婆媳不和,争吵之后,手足指、趾牵掣,面青 脉细而弦 舌质淡白 此肝风走四肢,宜养肝熄风,用药如下:
    羌、独活各9克 桑、桂枝各9克 生地15克 当归12克 枸杞子10克 怀牛膝15克 天麻15克 何首乌30克 钩藤15克 木耳15克  灸甘草9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服完手指自如,面色好转。
  二诊 前方去桑、桂枝加木瓜15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 服
  三诊 脚趾也自如,前方去羌、独活。服三剂愈。
            病例 37  大腹主脾,腹大而至脐实,属脾无疑。然胀无虚日,
                            痛又间作。舌苔薄白,脉息沉弦,见于经期落后之体,显系
                        血虚不能敛气。气郁于中寒加于外,而脾经之湿因而不消。 逍遥
                        散合鸡金散
    (选 自曹仁伯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四、脾病方面的有:
            病例 38  马某某 男 29岁 干部
        素日体弱,面色白,近日疲困,全身无力,食多则腹泻,一日三、四次 脉虚弱 舌质淡红  此脾气虚不运化,治宜调整脾阳方加味:
    党参15克 黄芪15克 白术15克 芡实15克 升麻12克 柴胡10克 陈皮10克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五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有食欲,少疲乏,但仍腹泻,一日二、三次。前方加云苓15克 诃子10克 五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大便一日一次,但不成形 脉缓 前方再服三剂
    四诊 面有血色。能工作八小时 原方再服三剂。
            病例 39  李某某 女 46岁 干部
        面色苍白,乏力,纳差。后得一怪症,看书报只能垂目阅之,不能仰视。经西医诊断为;玻璃体混浊,用药多种未能收效  脉虚弱  舌质淡白  时愚正读《续名医类案》,知此中气不足,清阳不能上举所致。用愚调整脾阳之方:
    人参12克 灸甘草10克 当归12克 升麻15克 柴胡12克 陈皮10克 黄芪18克 白术15克 枳彀10克 生姜二片为基本方加减,前后服百余剂,视力恢复正常,人也吃胖。
            病例 39  贾 某 男 42岁 职工
        腹部手术后,常出虚汗,易感冒,不耐劳,身热心烦,有时腹泻,面色苍白 脉虚弱 舌质淡红 此脾虚弱。先贤曰:脾为后天之本,凡病脾运则有生机。故用调整脾之阳方:
    党参15克 黄芪24克 当归12克 柴胡10克 升麻12克 白术15克 陈皮9克 枳彀9克 灸甘草9克 生姜二片 大枣三枚 五剂 一日一剂  水煎 服
    二诊 虚汗止,没腹泻 脉缓 原方再服五剂。
    三诊 自述仍感周身软弱 因煎服汤药有因难 嘱服人参 归脾丸十盒。
            病例 40    孙某某 女 48岁 干部
          纳差,无力,面色苍白,一直消瘦,口渴 脉虚数 舌质红 此脾阴虚,用愚调整脾阴方:
    人参12克 灸甘草9克 当归12克 升麻12克 柴胡9克 枳彀12克 山药15克 熟地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进食较前增多,仍口渴 脉舌如前 原方加石斛12 克 知母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食欲增加,体力也增 脉缓舌质红 上方五剂 一日 一剂 水煎 服
    一月后相见,面色红润,长胖许多,判若两人。
            病例 41  脾虚失运。大便 不通。
        薛鹤亭侍御名呜皋,陵川人,古道照人。在吏部时掌选 事,胥吏不敢欺以隐。后作御使,数条奏忤上旨,而公正无阿,识者服焉。甲寅夏,其夫人患大便不通,医士或以为实热,投承气汤不效;或以为肠燥,投火麻仁亦不效;或以为食滞,投平胃散,通而旋塞。延余治之。诊其六脉微弱,右关尤甚,右尺脉细如丝。乃曰,此脾虚不能转运故也。遂立四君平胃散,重用潞参至一两。薛某某曰:病苦不通,塞之不转剧乎?余曰君不识此,《内经》云:塞因塞用。盖人大小二便,全凭中气转运,中气不摄,则泄泻,中气太虚,则不能下送。夫人之病,非不欲大便,盖欲便而不下也。今以四君提其中气,平胃散调其胃气,再不通者,吾不复为此矣。晚即照方服之,次早即便数下,肚腹空虚,精神爽健,早餐已进三碗矣。午后来信云:贱内之病,已十去八九,何神妙若是,昨日之言,思之不得其解,愿暇时一请教也。次日即来拜谢。余曰,君未读医书,诚难细喻。譬如布囊盛物,非提其口,则物难下也。人之脾胃何独不然?薛翁曰:闻所未闻,今乃知大便不通之不无虚症也。遂与余为至交焉。
  (选自醉花窗医案)
            病例 42    郭某某 男 50岁 干部
            少腹沉闷,经常放屁,影响工作 脉濡 舌苔白腻 此脾气虚不运化,湿滞肠间。选方五苓散加味:
    白术15克 云苓18克 桂枝9克 猪苓12克 泽泻12克 柴胡9克 枳彀10克 白芍10克 炒菔子15克 大腹皮15克 生姜二片  水煎 服  三剂    服二剂放屁少。三剂尽,腹不沉闷。
病例 43    饥饱劳累伤胃。寒痰凝聚,气血稽留阻于胃络,因而胃脘胀痛,呕吐粘痰。初起一发即平,后来发作愈勤,今则殆无虚日,饮食从此减少,病日益甚,胃日益虚。倘不加谨,恐延胀满,不易图治:党参 炮姜 冬术 熟附 半夏 良姜 陈皮 获苓 叩仁
  (选自王旭高医案)
            病例 44  赵某某 女 28岁 职工
        胃脘不适,多食腹也胀,周身无力,站久头晕,面色苍白 脉虚软 舌苔白腻 此脾胃湿滞,脾失运化,治宜:
    党参12克 黄芪15克 陈皮10克 枳彀10克 云苓15克 猪苓15克 柴胡9克 升麻12克 苍术12克 香附9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腹仍账 脉舌如前 原方加大腹皮12克、焦三仙各12克  炒莱菔子15克 鸡内金10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腹不账 脉缓舌 苔白薄  原方减猪苓、炒莱菔子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照此方又服五剂头不晕,能坚持八小时柜台工作。
            病例 45  张某某 男 55岁 工人 
        素日体弱,饮食不多,近日下班后又打忙工,连日劳累,头晕目花,有时耳鸣  脉弱 舌质淡红  此脾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治宜调整脾方加减,用药:
    党参15克 黄芪24克 白术15克 升麻15克 柴胡9克 菊花12克 天麻15克 白芍15克 灸甘草9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头晕见轻 目仍花 脉舌如前,原方加云苓15克再 服三剂
    三诊 头不晕,耳不鸣。目仍花 上方服六剂,目花不见好转。自认为年纪大,配花镜,停药。
            病例 46  李某某 女 25岁 居民
                      产后二、三日,时而昏迷时而抽搐,至晚
                    尤为频繁 ,时住城关医院。西医有说产后子痫,也有说是
                    精神病。中医说是奔豚,因患者述说抽搐时处觉有物从腹
                    腔内向上窜,以至昏迷,众说纷纭,合家惊慌。其父是同
                    行,邀愚会诊。脉促舌青。闻知恶露不多有血块。断为肝、
                    脾不藏血,出方归脾汤加泽兰、莪术、三棱、鸡血藤等味,
              一剂见效,三剂神清气爽,搐止,出院。
            病例 47  司某某 男 2岁
        流涎,襟前常是水湿,以至浸得皮肤红肿 脉缓 舌质红 此脾湿之故。用药:
    益智仁30克 白术24克 炒半夏15克 获苓15克 陈皮12克 甘草12克 研末,贮瓶内。每天三次 每次5克,加适量红糖冲服,服完即愈。
            病例 48    解某某 女 45岁 农民
        素日体弱,食少乏力,面黄肌瘦,易感冒,近日连日收秋,劳累过度,忽患崩漏 脉虚弱 舌质白,此脾虚不藏血,用调整脾阳方加减:
    党参15克 黄芪 24克 白术15克 当归9克 白芍15克 荆芥15克(炒黑) 棕皮12克(炒黄) 升麻18克 柴胡9克 灸甘草6克 血余炭一把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崩止仍有少许血,原方再服二剂。
三诊 崩漏止,原方减荆芥、棕皮、血余炭加枳彀9克  三剂 水煎服。
            病例 49  黄某某 男 幼童 关帝山林区黄技术员
          之子三十多年前,患儿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省城大医院
          久治不愈,经友人介绍就诊,愚先用调整脾阳方加减,服
          至卅多剂,诸症皆失,后嘱服人参归脾丸,服廿多盒,化
          验检查正常。那时木材供应紧张,黄技术员送木料一立方
          半,愚按当时价付之。
          此事印象深刻,以供同人临证参考。
病例 50  丁某某 女 23岁 农民
        月经不调,有时推迟,有时提前,故而婚后三年未能怀孕 脉缓舌质红 此当健脾养血,用调经汤加减:
    当归12克(酒洗) 生地15克(酒蒸姜汁炒) 川芎12克(酒洗) 白芍(酒炒) 陈皮10克 香附12克(酒炒) 白术15克(麦麸炒) 丹皮12克 砂仁8克 灸甘草6克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先后服十多剂,月经如期来,后竟怀孕生一胖男孩。
            
                        五、肾病方面的有:
            病例 51  田某某 女 38岁 干部
        手足心热,至下午尤其热,腰困,夜尿多  脉沉数 舌质红有裂纹,此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加味:
    山芋15克 生地15克 山药15克 云苓12克 泽泻12克 丹皮12克 白薇12克 地骨皮15克 知母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 服
    二诊 热稍减。原方加龟板18克。
        先后服十二剂,诸症皆失。嘱多服六味地黄丸。
            病例 52  郭某某 女 45岁 农民
          疏头脱发,月经提前  脉弦 舌质红 此肝肾阴虚兼血热 治宜补肝肾兼用提升药:
    生地24克 白芍15克 甘草10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枸杞子15克 何首乌30克 阿胶24克(烊化) 知母12克 黄柏12克 川芎15克 升麻10克(酒炒) 葛根10克 藁本10克 羌活10克  水煎服  先后照此方加减廿多剂,发不脱。
病例 53  林某某  男 48岁 干部
        脚后跟疼痛,有时痛有时不痛,如履石子路  脉沉数 舌质红  肾主骨,此肾阴虚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山芋15克 山药15克 生地15克 鹿角胶12克(烊化) 怀牛膝15克 菟丝子 龟板18克(先煎)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剂见轻九剂痛止。
病例 54  石某某 女 45岁 职工
        月经或十多天来,或半月来,以至失血过多不能下床。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经血仍然不止。时有骤然发热,出汗后有恶寒之感。伴有心悸、怔忡,面色苍白,乏力倦怠 脉虚数 舌质淡红 此西医所谓更年期综合症。中医追根责在肾虚也,用药:
  蒲黄36克(炒黑) 棕皮15克(炒黄) 川芎9克 香附12克(醋炒) 丹皮12克 白芍15克 阿胶15克(烊化) 当归9克 地榆15克(炒黑) 熟地15克 荆芥12克(炒黑) 血余炭一把。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同时服六味地黄丸(蜜丸) 一日三次,每次两丸。一剂血少,二剂血止。
  二诊 桂枝加龙牡汤加减:桂枝9克 白芍12克 灸甘草9克 生姜二片 银柴胡12克 地骨皮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仍有发热恶寒感,再服三剂。
    先后服上方十五剂、六味地黄丸百余丸而愈。
病例 55  武某某 女 25岁 农民
        前半年怀孕三月,不慎劳作流产。今又三月出血,腹痛自沉下坠,前医用补血药无效  脉缓 舌质淡红  此肾虚,带脉不固,用药:
    菟丝子15克 杜仲15克 川断15克 桑寄生15克 人参15克 黄芪24克 升麻9克 柴胡9克 水煎服 一剂血止,上方加陈皮12克 腹痛失。三剂症全失。
            病例 56  郝某某 女 62岁 居民
        晚上侧卧弓身,突然尾巴骨疼,小腹憋胀,坐半天放屁皆痛失。近日常发作,以至影响睡眠 脉沉弱 舌质白 此肾阳虚 用金柜肾气丸加减:附子6克 肉桂3克 熟地12克 山芋12克 怀牛膝15克 金毛狗脊15克 丹皮15克 香附9克 灸甘草6克  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服完痛止,鼾然入睡。
病例 57  刘某某 男 61岁 居民
        渴而饮水多,溲频,易饥,日渐消瘦,腰困腿软  脉虚数 舌质红  此消渴(糖尿病),先由肾阴亏损,继而多食甜美、肥肉,伤脾,以至内热,伤津耗液烁肌之故。治宜滋肾润脾,用药:
    山芋12克 山药15克 生地15克 丹皮12克 白芍18克 云苓12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枸杞子10克 石斛15克 萆藓15克 芡实15克 天花粉15克 桑螵蛸15克 五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渴减,溲少 脉舌如前 原方加西洋参9克 生石羔 30克 知母12克  五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腰不困,饮水亦较前少。原方山芋增至15克  生地18克 石斛20克 五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四诊 不渴,溲少,也不饥。查血糖9。6毫摩尔/升 (该 院正常范围( 3。9至5。6)尿糖(++)
    五诊  体重增加3公斤,原方再服五剂
    六诊  血糖不减,尿糖有时(+)有时(++)
  七诊  体重又增加2公斤。血、尿糖如前 原方加民间用药:醋柳儿(晒干,意在酸胜甘)25克 牛蒡草12 克等药  五剂 一日一剂 水煎 服
    八诊  尿糖(+ --)血糖降至8。8  原方再服五剂
    九诊  脉缓 舌质红 血糖8。6  尿糖同前,上方共研细末(愚定名谓糖尿清)每日三次 每次一匙 约6克,服三个月,血糖时有升降,将“糖尿清”方调整剂量,又增加几味药(暂不公开) 嘱忌嘴: 勿食甜食、肥肉。
    服至五月血糖降至5。4  嘱再服一月巩固疗效。 病例 58  樊某某 男 47岁 干部
          口渴,尿多,体重下降,腰腿酸困,无性欲  脉无力舌质红 脾肾两虚  建议到医院化验尿、血:尿糖(++)血糖10。2毫摩尔/升(该院正常范围3。9至5。6)定为2型糖尿病。
    服“糖尿清”并要忌嘴。一月症失,二月面有光泽,体重增加,有性欲。嘱暂时不要过性生活。四月血糖降至6。6  五月血糖降至正常,精神饱满。嘱再服一月,可以过有节制的性生活。平时多服六味地黄丸(水丸)此例因未服西药,因而治得顺利。
            病例 59  贺某某 女 58岁 农民
        患消渴(糖尿病)三年,服二甲双胍等药,血糖12。2毫摩尔/升(该院正常范围5。4至7。6)尿糖(+++) 近日视力模糊,看不清电视屏幕人物眉目。头晕。查血压高100/160  脉弦数 舌质红  消渴病的后期,伴有并发症时五脏六腑失调,乃阴阳、五行不平衡。肾阴原火旺,脾今又生热,日久导致火(心)灼,烁木(肝)克金(肺)出现五脏六腑失调症候。此患者肾、脾、肝已累及,治用愚调整肝阴方加减:
    桑叶15克 菊花15克 钩藤18克 天麻15克 木贼草12克 夜交藤15克 炒枣仁15克 珍珠母45克 龙骨20克 生蒲黄30克 川芎6克 桃仁10克 五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同时服“糖尿清”8克 一日三次。
   二诊 头不晕,血压降至90/140  原方再服五剂  长服“糖尿清”每日三次 每次6克
    三诊  视力有所好转 原方再服五剂
   四诊  视力恢复  血压降至84/120 停服汤药,只服“糖尿清”,服至两个月血糖降10、2  尿糖 (+)
  服至五个月血糖降至7。8  尿糖(—) 嘱逐渐减少二甲双胍等药,但不可性急,每隔半月减半片。
    服至七个月减去西药,血、尿糖正常。再服一月巩固疗效。嘱以后一定要忌嘴,因内经曰:五脏脆者 (西医说基因缺陷),皆善病  消瘅易伤。
            病例 60  李某某 女 70岁 居民
        耳聋耳鸣,因患青光眼手术后,而发现,好似坐在火车上的声响  脉浮而虚 舌质红而裂  年事已高,肾阴本虚,又加肝火伤目,故而耳聋耳鸣  用药:
    生地18克 山萸12克 白芍15克 女贞子15克 龙胆草12克 山栀10克 麻黄3克 石菖蒲6克 防已6克 杏仁10克 葶苈子3克 蝉衣20克 路路通10克 甘草9克  水煎 服  三剂 一日一剂
    二诊 耳鸣较前声低,听力增加,原方稍有增加 再服三剂
三诊 耳鸣耳聋大有好转,前方加磁石18克 神曲12克 朱砂1克 三剂恢复听力。
           
                        六、胃病方面的有:
            病例 61    某某  脉弦右涩,面亮色白,口干不喜
          饮。头重岑岑然,胸脘痹塞而痛,得嗳气稍舒。酒客谷少
          中虚,痰饮聚蓄。当此夏令地气上升,饮邪挟气,上阻清
          空,遂令前症之来。金柜云:脉弦为饮,色鲜明为留饮。
          口干不欲饮水者,此为饮邪未去故也。况汁汗汗同,岂是
          风寒。春夏辛温发散为大禁。身云身体空飘,年已六旬有
          四。辛散以泄其阳,不亦左乎。 
半夏 姜汁 川连降 吴萸 获苓 枳实 竹沥
 (摘自叶天士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此治胃病用辛开苦法。
            病例 62    郝某某  女  32 岁  居民
          胃脘胀,食多尤胀且痛,嗳气,欲吐  脉缓  舌质红 苔薄      白    此胃气不降,用辛开苦降法,用药:
  半夏12克 党参15克 黄连5克 黄芩5克 当归10克 
干姜9克 良姜9克 灸甘草3克 大枣3个 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服二剂,胃脘不胀,服完诸症皆失。    
病例 63  王某某 男 54岁 干部
        胃脘痛,常捂上腹部,饮食稍多则痛。经西医诊断十二指肠丘部溃疡,用药多种无效  脉缓 舌苔黄腻  此湿犯胃脘。内经曰: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泻而不藏,名曰传化之府。故胃以通为贵,治当祛湿疏通用药:
    半夏15克 黄芩12克 黄连15克 干姜10克 良姜12克 茵陈30克 山栀12克 竹茹12克 陈皮8克 灸甘草8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 服
  二诊 痛减,胃不胀憋 前方加重灸甘草15克
  三诊 舌苔黄腻 食多还痛  前方加重山栀至15克 元胡6克  焦三仙各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 煎  患者担心癌症,要去省城检查。愚劝  告:没听说过丘部患癌的。患者信心足,配合服药。
  四诊 食后仍痛上方再服三剂
  五诊  胃中偶而还痛,上方元胡加至10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 服
  六诊  舌苔仍腻但不黄,上方加苡 仁30克三剂一日一剂 水煎 服
        先后以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干姜、党参、灸甘草、大枣)加减为主,又服卅多剂,经X光钡餐透视溃疡竟愈合。 
            病例 64  白某某 男 42岁 农民
          胃脘痛,春秋两季交节令时经常犯病,饭后尤剧,西医诊断为胃溃疡 脉迟缓 舌质淡红 此胃虚寒 用药:
    黄芪24克 桂枝10克 白芍30克 良姜10克 肉桂6克 灸甘草15克 生姜二片 大枣五枚  饴糖一两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痛缓,效不更方再服五剂
    三诊  痛失,也能多食,先后又服三十多剂而愈。
病例 65  冯某某 男 36岁 农民
          胃脘痛,喜热食,嗳气,吞酸,面色苍白 脉缓 舌质淡红 此脾胃虚寒 用调整胃阳方加减: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获苓15克 灸甘草12克 陈皮12克 半夏12克  砂仁10克 木香10克 煅瓦棱子18克 煅乌贼骨18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痛减,不吐酸水。前方加元胡10克 三剂 一日 一 剂 水煎 服
  三诊  痛止先后服十五剂愈。
病例 66    张某某 男 34岁 居民
        胃脘痛胀,天冷尤剧,脉缓濡 舌苔白腻 此胃脘寒湿,用药:
    苍术12克 陈皮10克 厚扑10克 获苓15克 猪苓15克 泽泻15克 良姜15克 干姜10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 服
    二诊 胃痛减,仍胀,上方加半夏10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多食胃偶而胀,服香砂养胃丸三筒愈。
            病例 67  吴某某 女 65岁 商贩
        胃脘不适,嘈杂,唇燥裂 脉数有力 舌质红 此胃阴津亏 治用:
    山药15克 获苓15克 苡 仁15克 沙参15克 元参15克 天花粉15克 玉竹12克 竹茹10克 枳彀10克 煅瓦棱子18克 煅乌贼骨18克  甘草9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不嘈杂,多食胃脘则胀,嗳气。原方减去煅瓦棱子、煅乌贼骨。加焦三仙各12克 炒莱菔子18克 三 剂 一日一剂 水煎 服。        三诊 诸症皆失。问该常服何丸药?一时想不起该当服 的养胃阴丸药,嘱胃病需注意饥饱劳伤腥辣刺激。
病例 68  寇某某 女 56岁 职工 
        外感风寒则发热恶寒,内因恼怒肝阳上亢则眩晕,肝火犯胃则呕吐 脉弦数 舌质红 苔白薄。因药房无天麻。先针合谷、风池穴。后药配齐服:
    羌活15克 麻黄12克 天麻15克 钩藤18克 菊花15克 半夏12克 陈皮12克 获苓15克 水煎服 一剂病减,二剂病失。
            病例 69  费某某 男 36岁 干部
        体瘦性急,木型人也。突遭小辈言语顶撞,暴怒伤肝。脉弦而数无力。胃为气、血之府,肝木乘胃,气、血上逆,吐血半痰盂。急用药:
    花蕊石15克 人参12克 黄连10克 黄芩10 良姜9克 当归9克 竹茹10克 枳彀 10克 郁金12克 甘草3克 水煎送服大黄30克、三七15克(共研细末)合剂,小口许许啜入。一剂血少,二剂吐止,三剂血止。
    再诊  栀子12克 丹皮15克 柴胡9克(醋炒)枳彀10克 竹茹12克 枇杷叶12克(刷毛)白芨15克 甘草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愈。
            病例 70  周某某  男 46岁 干部
        胃脘胀痛,多食哕吐,呃声频频,面色萎黄 脉弦细 舌质红 肝胃不和  西医胃镜定为浅表性胃炎  用药:
    半夏12克 党参15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良姜10克 吴茱萸6克 当归12克 枳彀10克 竹茹10 苏梗12克 灸甘草6克 大枣一枚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哕吐止,胃痛减 脉舌如前  上方加柿蒂6克 郁金15克  三剂 一日 一剂 水煎服
    三诊 诸症皆失。再服:半夏10克 党参12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干姜6克 当归10克 良姜6克 灸甘草6克  大枣三枚  二剂  隔日一剂 水煎服 以巩固疗效。
    第二年春天又犯病,专程要求服前方治病。愚用初诊方去吴茱萸易干姜、郁金,先后加减服廿多剂,至今未来求诊。
病例 71  发热烦燥,胸满中痛,足寒、自汗、不寐,口燥不欲饮。诊其脉右微虚,此邪气阻滞中焦,以至阴阳不通,上下不交也。仲景云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以其胃中有邪气,遏阻阴阳升降之机,由是阳不降而胸中热,阴不升而腹中痛,故用此以和解中焦,散布胃气,所谓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先治其中也。今者元气素亏,邪气得以直入阳明,阻塞上下,故口燥胸满者,阳独治于上也。足寒腹痛者,阴独治于下也。阴阳既不和如此,正宜用黄连汤以通上下,但以烦燥自汗脉虚,阴阳且有相脱之势,必于本方加入肉桂以补虚阳,且倍用人参以助中枢运之机,便气和而运,其阳之在上者,得下通于阴;阴之在下者,得上交于阳,阴阳既和,邪气自解,且补不伤其滞,攻不虑其峻,为善法也。
    人参  干姜  肉桂  川连  灸甘草  桂枝  半夏
  (选自薛生白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此也属辛开苦降法。
病例 72  文革前家父在城关医院坐诊,来两位十七、八岁林校女学生,呃声不断,清脆急促,此一声彼一声,如同对唱,至夜睡觉方休。二日天明见面又是呃声不绝。因是怪症,围观者众多。我县名老中医乔万程先生(已故),诊两人脉弦而有力舌质边红,另一舌质红。断为肝气上逆。施方:代赭石、太子参、旋复花、枳彀、青陈皮、山栀、丹皮等药,二剂  一人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呃声依旧不减。西医会诊说是隔肌痉挛。有问,难道两人会同时痉挛?又一西医说是忆病。乔老先生忽有所悟,前方加白僵蚕、蝉衣、蜈蚣、龙骨、珍珠母搜肝、镇肝,又是二剂
  三诊  呃声大减,也不一唱一和。原方加夜交藤、炒枣仁、合欢花等药又是一人一剂。
    四诊  呃声止。原方一人两剂  隔二日服一剂善后。
            病例 73  成某某 男 14岁 学生
        牙痛。龋齿。左腮肿 脉洪 舌质红 阳明胃经火盛清胃火  同时加外治用药:
    代赭石30克 生地30克 怀牛膝30克 香附15克 槟榔12克 升麻9克 白芷9克 黄芩12克 连翘15克 知母12克 甘草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两次兑在一杯内,分三次饭后服。
    同时外用:防风、细辛、川椒、白芷各12克  黄酒、水兑半煎,口含勿内服。三剂 一日一剂 用完痛止,肿消。注意!口含时一定把牙垢剔净。
            
                        七、小肠方面的有:
            病例 74  吕 某 男 14岁 学生
        无食欲,形消瘦,大便稀,易乏力,面苍白 脉缓 舌质红  此小肠受纳差,用调整小肠加味: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获苓15克 芡实15克 焦三仙各15克 莱菔子10克 鸡内金12克 枳彀12克 陈皮10克 生姜二片 大枣三枚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有食欲,便成形,精力增 前方加莲子15克  服三十多剂面色红润,体重增加。
            病列 75    孙某某 男 8岁 学生
        因食雪糕过多,腹痛、腹泻,大便挟有米谷不化之物 脉迟缓 舌质淡白 此小肠受寒之故,用调整小肠方加减:
    藿香12克 苍术12克 苏叶8克 厚扑8克 陈皮8克 木香3克 苡仁18克 获苓12克 芡实15克 乌梅8克 焦山查15克 诃子10克 石榴皮10克 炒神曲15克 干姜8克 肉叩6克 元胡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
一剂痛止,二剂泻缓,三剂痊愈。
    (此方写成的论文,曾被选为全国首届儿童保健学术会议的交流论文。)
            病例 76  康某某 男 43岁 农民
        腹绞痛,辗转不安,呕吐,二日没大便,出冷汗,肢冷爪青,面色苍白 脉沉迟 舌质淡红 此小肠内热而又受寒邪,寒热相激所致。西医谓肠梗阻,主张开刀。患者专邀愚想法,愚急用辛温通导药:
    附子10克 沉香6克 丁香12克 肉桂6克 乌药9克 当归15克 半夏12克 生姜三大片 水煎 服
    二诊 四小时后得矢,痛缓,四肢微温 脉缓 用药:肉桂8克 木香12克 丁香12克 乌药9克 当归15克 川芎12克 陈皮9克  水煎服
    三诊 诸症皆失。用调整小肠方二剂善后。
病例 97  张某某 女 41岁 社员
        腹绞痛,呕逆,汗出肢冷 脉沉细 舌质淡红 此寒气凝于肠间所致。西医说是肠梗阻。请愚会诊。急用辛温之药,并嘱用热毛巾贴于痛处,上加热水袋。内外夹攻可望收功。内服:
    党参15克 附子8克 小茴香10克 降真香3克 木香12克 乌药12克 陈皮10克 厚扑10克 水煎服  一剂痛缓,二剂痛止。也以调整小肠方善后。
            病例 78  裴某某 女 5岁
        脐周围早晨常疼痛,纳差,喜爬着睡觉,服西药莨菪之类痛止,但不能去根,经常反复疼痛  脉缓 舌质淡红  此绕脐痛也。小儿夜间蹬被子,小肠遭风寒所致,故喜俯卧。用药:
    小茴香5克 丹参6克 木香6克 砂仁6克 白芍8克 乌药5克 党参9克 槟榔4克 沉香2克 蒲黄4克 五灵子4克 炒神曲9克 草叩4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服完未犯过病。

八、三焦病方面的有:
    三焦病例,已在前面的病例中记载。消渴(糖尿病)也称三消,病在三焦。愚拟定的“糖尿清”对此病有效,但仍在探讨中,近写出《论三焦与胰》、《论三焦与内分泌》、《调理三焦可治百病》等文也就是为追求更好的疗效而作。请参考。
            
                        九、大肠病方面的有:
            病列 79  李 某 男 36岁 干部
        大便干燥,手纸拭时有粘液,如肉冻。怀疑痢疾,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久治不愈,前来就诊 脉滑 舌质红 愚以前也曾治过几例,效也不佳。知是顽症。细思病在大肠,传导之官,与肺相表里,应以通导、祛邪为主,此有肉冻之物,说明吸收不良,当先泻下肠内容物,然后促使功能恢复。用药:
    人参9克 当归12克 大黄15克(后下) 枳实12克 厚扑6克 桔梗10克 甘草6克 芒硝12克(冲) 生姜一片 大枣二枚 一日一剂 水煎服。嘱吃流食。
    二诊  大便已稀,脉舌如前。用药: 太子参10克 黄芪18克 白术16克 桔梗9克 天、麦冬各12克 沙参、元参、苦参各15克 白芍15克 黄连12克 黄芩12克 白头翁10克 甘草9克  五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同时用:
    苦参30克 虎杖20克 防风10克  水煎成150CC  再将生姜汁5CC、大蒜浆6克兑入。 每晚临睡前灌肠一 次 五剂 一日一剂
    用此法半月,服药有加减,大便一直稀软,未见粘液。嘱到医院检查粪便:有少许粘液。照前方服、灌肠半月。查未见粘液。为巩固疗效,再治半月。至今已有二年,未见犯病。
            病例 80  许某某 男 54岁 农民
          便秘,憋气,便时则便血  脉数 舌质红 此大肠火盛,粪便干燥,伤肠血脉,用调整大肠阳方:
    大黄16克(后下) 芒硝12克(冲) 甘草12克 白芍15克 枳实10克 当归9克 炒地榆15克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便稀带血,前方加槐花15克 槟榔12克  去大黄 芒硝  三            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便正常,无血。嘱每晚临睡前服果导一片,连服半月。

十、胆病方面的有:
病例 81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惟其气血皆少,为清净之腑,而内寄相火。寒客于胆,胆与肝相表里。胆病肝亦病,胆汁上溢故口苦。肝气拂郁,故胁痛胀,善太息也。似和解枢机而泄厥气。此胆胀者为胆实也。
    柴胡 当归 白芍 栀子皮 白蔟藜 云苓 陈皮 枳彀 合欢皮 川郁金  佛手
    (选自丁甘仁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病例 82  刘 某 男 49岁 会计
        素日胆小怕事,今又遭人猜疑、恶骂,浑身颤抖,突然昏倒,口吐痰沫。经医针灸醒后,疑神疑鬼,找人反复解释 ,絮絮叨叨。有时整夜失眠,神形憔悴,目光呆滞。老伴怕“神经”陪去医院,西医诊断神经衰弱,不放心而来就诊 脉滑数 舌质红。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主半表半里。此胆怯失正,痰火乘虚而入,以致神志失常。为胆虚也,治宜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6克 薄荷12克(后下) 竹茹12克 竹沥水15CC 太子参15克 黄芩12克 山栀12克 青皮10克 枳实10克 云苓15克 炒枣仁15克 合欢花15克 甘草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并嘱家人多讲宽心话。
  二诊  可睡七、八小时觉,目光活泛。脉舌如前 上方加川贝10            克、郁金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自觉神清志爽,有说有笑。脉有缓象,原方再服三剂
        后照此方加减,服三十三剂,恢复常态。但仍胆小怕事。门已上锁,仍不放心,回身总要检查数次。上方加龙骨18克,又服六剂,不见效果,劝其改变环境,休养一段时间。   

十一、膀胱病方面的有:
病例 83  遗由精窍,淋由溺窍。异出同门,最易分别。久遗不愈,是精关不摄为虚。但滴点痛痒少腹坚满,此属淋闭,乃气坠不通未可便认为虚。况夏秋足趾先腐,下焦蕴有湿热,气不流行,膀胱撑满,遂至坚满耳。五苓散主治。
    桂枝  获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选自医院薛生白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病例 84  贾某某 女 26岁 农民
        小便淋涩且痛,少腹憋胀  脉数 舌质红 此膀胱湿热所致,用调整膀胱方:
    桂枝10克 白术12克 获苓15克 猪苓15克 泽泻15克 黄柏15克 知母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腹不憋,小便痛减。上方用土获苓易获苓 服完三 剂愈。
            病例 85  杜某某 男 62岁 农民
          小便淋漓,尿道痛疼难忍,小腹胀痛。住院用抗生素,输液,服中药无效,靠导尿度日。其子愚友,邀去会诊。查尿常规无异常所见。诊脉数 舌质绛红 此肾阴亏损 膀胱气化不出之故。建议用调膀胱阴方加减,与主治大夫相商出方:
    滑石36克 生地15克 阿胶15克 获苓15克 猪苓15克 泽泻15克 黄柏12克 知母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日后友告知:二剂服完有尿,后又服二剂出院。

十二、骨病方面的有:
病例 86  膝骨日大,上下渐形细小,是鹤膝风症。乃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病,痹之为最重也。三气既痹,又挟肺金之痰以痹肘,所谓肺有邪其气留 于两 肘,肘之痹今于左,属阴属血,阴血久亏,无怪乎腰脊突出,接踵而来。至于咳嗽鼻流清涕,小水色黄肌肉暗削,行步无力,脉形细小,左关独见弦数是日久正虚,风寒湿三气渐见化热之象。拟用痹门羚羊角散加减:
    羚羊角  当归身  白芍 杏仁 羌活  知母  桂枝  苡米仁  秦艽  制蚕  获苓  竹沥  桑枝
  (选自曹仁伯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病例 87  贾某某 男  47 岁 农民
          右脚大姆趾沿上疼痛难忍,以至夜不成眠,患部冰冷,发青紫。舌质淡白 脉细涩  此寒湿下注,脚趾脉内寒凝血瘀不通之故,脉病也。脱骨疽,俗称十指零落。用药:
    附子10克 细辛6克 木瓜12克 防已15克 川牛膝24克 红花15克 炮甲珠9克 杏仁10克 黄芪60克 苡 仁30克 云苓18克 白蔻仁 10克 香附15克 独活9克 灸甘草9克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服廿多剂痛止,趾脚温。此方加减,前后服四十余剂愈。

十三、气、血病方面的有:
病例 88  武某某 女 60岁 退休教师
          子宫摘除后,左腿肿甚,胀痛难忍  脉数 舌质红  此血瘀脉阻,治宜强心充脉利水:
    太子参15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10克 当归15克 赤芍15克 桃仁15克 红花15克 丹参30克 川牛膝15克 北五加皮15克 淫羊藿15克 木瓜15克 防已12克 获苓15克 猪苓15克 泽泻15克 甘草9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 服
    二诊 胀痛减,肿也消些,原方再服三剂。
    三诊  肿大消。原方先后十多剂全消。
    术者闻知以为奇也,索方。
            病例 89  双某某 女 25岁 职工
          上节育环后,少腹憋胀,时有漏下  脉缓 舌质淡红 此节育环压迫胞宫,治应补肾、利水、具有活血、止血双向之品,用药:
黄芪 15克 山药15克 熟地12克 丹皮12克 香附10克  泽泻12克 获苓15克 知母12克 女贞子15克 川断12克 川牛膝15克 金毛狗脊15克 防已12克 三七9克 (研末装入胶囊服)一日一剂,水煎服。先后服六剂症失。后治验数十人。
            病例 90  王某某 女 27岁 农民
          上节育环后,漏下不止  脉虚数 舌质淡红  此节育环刺激胞宫。宜补肾、疏导行气,用药:
    黄芪18克  苡仁30克  巴戟天10克  淫羊藿 12克  菟丝子12克  香附12克  益母草24克  忍冬藤18克  甘草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 服,共服9剂漏止,月经如期而来。
病例91 王某某 男 19岁 学生
        每逢春天,上火即鼻衄 脉洪滑 舌质红  血热。愚治此病,血多时行针迎香、上迎香(睛明穴下一寸)血止后用:
                辛荑7克 白茅根30克 焦山栀15克 生地18克
          白芍15克 荆芥15克(炒黑) 香附9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完,痊愈。
            病例 92  齐某某 女 35岁 干部
          人工流产后,月经推迟,经来时周身胀痛,不适。易怒 脉弦细 舌质红有瘀点  此瘀血阻经 治宜疏经活血:
    柴胡9克 薄荷6克 山药15克 获苓15克 郁金12克 红花15克 当归12克 赤芍15克 丹皮12克 煨姜9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 服
    二诊 经水来,夹有白浊物。周身疲倦。 上方去赤芍  红花服三剂愈。
            
                        十四、湿、痰饮、寒、热、气诸因导致的病有:
            病例 93 申某某 女 32岁 农民
        白带多,淋漓不断,月经不调  脉缓 舌质红 苔黄腻  此湿热下注,用药:
    益母草30克 香附12克 芡实15克 苡 仁30克 炒地榆12克  土获苓18克 生牡蛎24克 黄柏12克 知母12克 甘草9克 一日一剂  水煎服。连服六剂痊愈,后竟主一孩子。
            病例 94  宋某某 男 7岁
          头上黄水疮,漫延至面额部 脉缓 舌苔黄腻 此湿热所致 用药:
    丹皮10克 金银花15克 甘草9克 黄连10克 滑石18克(布包) 蝉衣15克 防风9克 苦参12克 艾叶12克 白藓皮10克  蛇床子6克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另外用:苦参 白藓皮 蛇床子 荆芥 防风 艾叶 大黄各15克  水煎洗涤、毛巾醮药液,浸于患部,一日三次。先后共服、洗涤各九剂结痂,半月后脱痂而愈。
病例 95    脐中时有湿液腥臭。按脉素大,此少阴有湿热也。六味能除肾间湿热,宜加减用之:
    六味丸去山药  加黄柏  萆藓  女贞子  车前子
    (选自尤在泾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病例96  成某 女 43岁 居民       
      乳房一边肿块,如枣大小,不红不痛,逐渐长大 脉缓 舌质红 此为乳岩(癌?)  乃痰、湿、热、气结骤而成,选十六味流气饮:
    当归12克 川芎15克 白芷9克 白芍5克 黄芪 15克 人参10克 肉桂5克 厚扑10克 桔梗10克 枳彀10克 乌药6克 木香9克 槟榔15克 防风9克 紫苏9克 甘草9克 一日一剂 水煎服,后又加三棱、莪术,共服三十六剂肿块消。
            病例 97  邢某某  女 34岁 农民
          左颈侧肿块,如鸽蛋大小,不红不肿也不痛,西医主张手术。患者不愿  脉缓 舌质红 此瘰疬,乃痰、湿、风热与肝胆火相结而成,方用散肿溃坚汤:
    黄芩24克(一半酒炒一半生用) 知 母15克 黄柏15克(酒炒) 天花粉15克 龙胆草15克(酒炒) 桔梗15克 昆布15克 黄连6克 柴胡12克 升麻10克 连翘10克 炒甘草1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葛根6克 当归6克 赤芍6克 为一剂,共研粗末。每服21克。先用水浸泡半日后煎服。三剂肿块小,又服九剂肿块消失。
            病例 98  赵某某 女 32岁 干部
          咽中似有异物,干涩,难忍,但不妨进食,发火尤剧。经中西医以慢性咽炎治之,效不佳。脉弦细 舌质红 此肝郁化热及痰、气、血相结,梅核气也,宜清肝、解郁、化痰,用药:
    柴胡10克 黄芩12克 山栀12克 当归12克 连翘12克 牛子12克 郁金12克 青皮10克 元参10克 川贝10克 雪莲花8克 海浮石18克 竹沥水5CC 桔梗9克 甘草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食后服。
    二诊  咽不干涩,异物似小,上方重加南胆星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服法同前
    三诊  异物明显小,上方重加贝母12克 郁金15克 元参15克 共服十二剂痊愈。
病例 99    前几年城关某某(男)遭人拳击,X光所见右胸胁部有鸡蛋大小边缘整齐之阴影,定为血肿。外科主张手术,恰遇胸科大夫外出,患者归来,请我治疗。用复元活血汤加味,十余剂阴影缩小,廿多剂竟然完全消失。想不到中药竟有这样神奇的作用?真让人惊奇!         
(此例为交城天宁医院张学忠副主任医师供稿)
病例 100    二十余年前曾治一患者,下肢痿废不用,扶杖而来,省城医院诊为“脊髓血管瘤”。主诉痿痹,麻木不仁。思古人有“麻木为湿痰死血”之论,以桃红四物合二陈汤服之,数十剂而痿起,继用养肝舒筋之剂二十余剂而基本恢复正常活动之功能。
                         甲申寒露日落笔。
(此例为交城县中医院院长石宝宝副主任医师供稿)
            病例 101  寒湿下注,关节疼痛
          介之罗王庄张冠英,家称小有,继娶吾里中李姓女。张得腿病,骨节疼楚,不可伸屈,且时作痛,卧床已半年矣。延医视之,或以为下痿,用虎潜丸补之;或以为瘫痪,用续命汤散之,皆不效。其内弟请余往治,余诊六脉皆缓大。告之曰,既非下痿,亦非瘫痪。所患乃寒湿下注,关节不灵,肿痛必在关节。病虽久,可治也。乃先进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蒿本、防风、灸甘草、川芎、蔓荆子)加牛膝、防已以疏利之。三服后杖而能起。又往视之,投以五苓理中汤(桂枝、猪苓 、获苓、白术、泽泻。人参、干姜、灸甘草)四服肿痛全消。意不愿再服药,余曰:湿气未清,恐将复作,不如多服,以免后患。张听之,服药廿余剂,乃以酒肉来谢。余告以谨避风寒湿气。相隔十余年,余见于其戚家席上,称健步焉。
    (选自醉花窗医案)
病例 102  骤尔触惊,神出于舍,舍空痰入,神不得归,是以有恍惚昏乱等症,治当逐痰以安神藏:
    半夏 胆星 钩藤 竹茹 获神 橘红 黑栀 枳实。
  《选自尤在泾。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病例 103  上年夏季痰火迷心,神呆语乱,治之而愈。至今复发,脉浮小弱 舌心红而舌苔薄白  语言错乱,哭笑不常,凭脉而论似是心风。盖由风入心经,蕴热蒸痰所致。用本事独活汤法:
    独活 防风 黄芩 山栀 元参 石菖蒲 胆星 获苓 橘红 甘草 竹叶 鲜生地
  《此案选自王旭高。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病例 104 左脉弦劲,经谓单弦饮辟。五日前因观剧后做恶梦,遂病狂肢厥。经谓阳并于上则狂。两阴交尽则厥。灵枢 有淫邪发梦一卷,大意以五脏偏胜,非因梦而后病也。前人有诸怪症,皆属于痰之论,虽不尽然,然观此症咳嗽块痰,左脉单弦,应作痰治:
    石菖蒲 半夏 获神块  天竺黄 丹皮 白附子
    狂而厥脉单弦咳嗽块痰,议应作痰治。今日左脉渐有平和之象,症现于外者也效,但形貌怯弱,色白而嫩,肺也不壮。此症之痰究因惊起,凡神气壮者不惊,况惊后恶梦,梦后大汗,其为阳虚神怯显然。此症将来必归大补而后收功。现在不得以攻痰见效,而忘其虚怯,与化痰之中微加益气:
    半夏  获神块  秋小麦  麦冬  石菖蒲  大枣
    (选自吴鞠通。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病例 105    痰饮之作,必由元气亏乏,及阴盛阳衰而起,以致津液凝滞,不能输布,留于胸中。水之清者悉变为浊,水积阴即为饮。饮凝阳则为痰。若果真元充足,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何痰之有?金柜曰: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临证权变。痰饮怔忡,欠寐呕吐,胶痰色红,投温胆法,虽能安寐,而胶痰不尽,或欠寐心烦,后加黑山栀服一剂,烦定寐安,去山栀,惟气逆作吐,改服旋复代赭汤,两剂气逆已减,而痰仍未尽,伯用二味加白芥子、海浮石。三剂胶痰已清饮食不多,改用理脾法。
    二陈汤加  山药  沙参 归身  蔻彀 
  (选自王九峰。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十五、津液病方面的有:
病例 106    肺痿顿吐涎沫,食物不下,并不渴饮,岂是实火?津液荡尽。二便日少。宗仲景甘药理胃,乃虚则补母,仍佐宣通脘间之杆格。
    人参  麦冬  熟半夏 生甘草  白粳米  南枣仁
    此补津液,不离治本,妙哉!
  (选自叶天士医案。临证指南)
病例 107    肺痿顿吐涎沫,食物不下,并不渴饮,岂是实火?津液荡尽。二便日少。宗仲景甘药理胃,乃虚则补母,仍佐宣通脘间之杆格。
    人参  麦冬  熟半夏 生甘草  白粳米  南枣仁
    此补津液,不离治本,妙哉!
  (选自叶天士医案。临证指南)
病例108  内经称三阳经乃成膈者,单指太阳少阳阳明也。今从脉舌较之,少阴与厥阴亦病。若以填补下焦为首务,故所当然,但胃关一部,从何飞渡?且有一团郁火,挟木邪横亢于中州,得热为伍,愈肆猖狂。苦寒势所不容。甘寒势不容缓。倘令肺不生津,大肠不生液,津液愈亏,为病愈繁矣。且逆上者,肝邪也,水不生之耳。不纳者,胃气也,肝气不降耳。一身之中,津液真精皆为切要。愚见专事于此,未识如何?先进五汁,次商投药可也。
芦根汁难 甘蔗汁 茅根汁 鲜藕汁 水梨汁 生姜 沉香汁
  按前议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内经诸痛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故六气都从火化。河间特补病机十九条亦然。思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此脏腑经络气血须分,投剂自可入彀。更询初病因惊。夫惊则气逆,初病肝气之逆,久则诸气均逆,而三焦者皆受,不特胃当其冲矣。谨陈缓急先后进药方法,厥阴篇云气上冲心,饥不能食,欲呕口吐涎沫。夫木既犯胃,胃受克为虚。仲景谓制木必先安土,恐久克难复,议用安胃一法。
川连 川楝 川椒 乌梅 淡姜渣 归须 橘红
选自叶天士。临证指南)
在这些五脏六腑的病例中,我们会发现有好多病先贤们已定出病名,如积聚、关格、梅核气.....因此,有必要将这类具有特殊性的疾病列出专论,在先贤们整理出来的基楚上,进一步在共性中求个性,分为一个一个的病名探索,以便更好地掌握这类疾病的性质,由简执繁,提纲挈领,利于辨证论治,提高疗效。
因此,余将这些具有个性的疾病放在《杂病分论》中来讨论、探索。
周众所知:风、寒、火、湿、暑、燥多导致伤寒、温病(将在热性病中详细阐述),但也能与痰饮、伤食互为因果,酿成各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杂病,阅《杂病分论》便知。
至于各种虫病,现代均有针对性的杀虫剂,即特效疗法,故不举例累赘。 杂病各部

为将杂病用上述理论逐一验证,也为剔除好多书上病症不分的疾病,以便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完全可以统畴(用控制论的观点曰:控制)杂病,使其系统化。是一套整理杂病比较理想的理论体系。下面所述的杂病,就其内容也只是讲纲要,应用公式来概括。余相信只要依照此法,其余的杂病(包括未发现的)以后也会整理出辨证论治的头绪来。
        中 风

此中风是指西医的脑血管病变,非指风、寒之风。此中风可谓比拟也,比之气引血挟痰冲脑,如风速之快。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脑为精明之府”、“脑为髓之海”。
《石室秘录·分治法》陈士铎曰:“肾气上通于脑,而脑气下达于肾。上下相殊,气实相通。法当用温补之药,以大益其肾中之阴,则上下之气自通。
清代医家朱沛文(19世纪中叶)字少廉、又字绍溪,指出:“内肾为脑之源,脊髓为脑之本……其曰精成而脑髓生者,谓肾精成而脑髓生也……小儿精少脑未满,老人精虚脑渐空,故记性皆少。脑原于肾,非明证乎。
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人之灵机不在心而在脑,因为咽喉两旁,有气管两根,行至肺管前,归并一根入心,由心左转出,过肺入脊,名曰卫总管,前通气府,精道,后通脊,上通两肩,中通两肾,下通两腿,此管乃存心气与津液之所,气之出入,由心所过,心乃出入气之道路,何能生灵机,贮记性(注:王氏所指气管即血管,因观察尸体时,血管中已无血,故误指气管)。”。并说“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骨上行入脑,名髓海”。印证了:“脑为髓之海”
又讲“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生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
还讲:“元气虚,心不能达于血管,血管元气必停留而淤”,根据这一病理机制,在治疗上重用补气药物,创立著名的“补阳还五汤”此方乃公认的益气活血方剂。对脑血管意外以及后遗症方面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医林改错》中详细指出:半身不遂者,在未病之前,具有下面一些元气虚亏的症状表现:如有偶而一侧头昏目眩者。有耳内无故一阵风响或蝉鸣者。有眼皮一阵跳动或一只眼睛缩小者,有平素聪明,忽无记忆,或说话无伦次者,有手足无故发颤者或发麻者,有腿部无故出冷气者,有睡后身子沉重等等。
可以看出;王氏很重视未病前的先兆,对中风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者有着积极的意义。            
近代医家张锡纯首倡“心脑共主神明”之说,后人多有附和。
 总之,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而藏于肾,为全身阴阳之根本,而后形成脑髓,化神寓于脑,神宅于脑而施神机于周身。精亏则神衰,神灭则精亡。精充神足,则精气神之用(即神机)灵通,百骸俯首。精气神的功能(神机)之于形体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1)统调人体内部的各系统器官之间及肢体的功能活动,保证人体整体的完整统一。
(2)调整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由于精血匮乏,血运迟滞,不能上奉,则脑髓失去精、气、血的滋荣,脑络失养,精神失用,神机失守,结果导致局限性脑功能障碍,表现出感知、神思、语言或运动等功能的失常或丧失,以及对诸脏腑功能调控严重紊乱,即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患此病者大多因肾亏虚,内风动挟痰浊上冲脑络;或是五志过及,水不涵木,血随气冲脑络;或是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肝火又盛,上冲至脑络所致。脑者奇恒之府,元神、精明之府、与心、肝胆、肾关系密切,脑络受气、血、痰浊犯之,则神明失也,故有昏仆之症。
此病因所犯气、血、火、痰之多少,分入腑入脏、在经在络之别。
    一、入腑入脏又分闭证、脱证。
    闭证突然昏仆,牙关紧闭,不省人事,面赤气粗,脉弦滑而数,舌苔黄腻,为之阳闭;静而不烦,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脉沉滑,苔白滑腻,为之阴闭。
    脱证突然昏仆,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细弱,舌痿。
    二、在经在络。
    1、络脉空虚,风痰痹阻。症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脉浮滑,苔白腻。
    2、 肾阴下亏,肝风上亢。头痛头晕,耳鸣目糊,突然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 脉弦滑数 舌质红。
    中风常有后遣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喑不语。
  由此可见,上述症状主要病及脑、心、肝胆、肾,以及气、血、火、痰饮, 
  西医认为上述症状,由脑血管病变引起。余以为医学发展到今日,中医也应与时俱进,应取其所长,不可固步自封,满足于望闻问切,应吸收西医的长处,特别是在诊断方面,更应吸收先进技术,如测血压、化验、CT、核磁检查等,为病人负责。
    西医认为中风病变在脏腑者为脑溢血,在络在经者多为脑梗塞,那么中医治中风也应借助西医的诊断技术,注重脑血管方面的病情。首先确定是脑溢血还是脑梗塞,方可谈治疗方案。
    中医的治疗:
  按照治杂病的公式,
中脏腑者:主症昏迷者(几脏几腑)+(气、血、火、痰饮、湿、风)舌苔脉象===X病的要求。   
此病涉及到脑、心、肝胆、肾等脏腑,由气、火、血、痰饮(脾虚、脾湿造成)主症为突然昏仆。那么治疗也应从这些药物方面着手。
  一、入脏入腑的治疗:
      主症其斟情选择,针刺鼻尖,耳垂、太冲。十宣放血。
  阳闭选至宝丹、阴闭用苏合香丸、痰涎昏厥用搐鼻醒神散(牙皂、细辛)、脱症用参附汤(人参、附子)。
    脏腑及火、痰饮用药:
      1、脑腑选用黄芪  人参  连翘  升麻。
      2、心脏选用桂枝  北五加皮  淫羊藿。
      3、肝胆选用桑叶  菊花  钩藤  青皮  枳彀以及石决明  龙骨  生铁落  珍珠母
      4、肾脏选用山芋  山药  生地  枸杞。
      5、火选用羚羊角  山栀  黄芩  龙胆草  夏枯草。
      6、痰饮选用二陈汤以及竹沥  南胆星  猴枣  礞石  泽泻  猪苓
在入脏入腑: 止血用血余碳、荆芥炒黑、白芨。
余先针刺鼻尖,耳垂、太冲、十指放血。用治入脏入府方:
    对于主症选用至宝丹、苏合香丸、搐鼻醒神散。
再用(连翘  羚羊角 勾藤  明天麻 山芋  生地  丹皮  白芍)十(石决明  龙骨  青皮  枳彀  天竺黄  竹茹  淡竹沥 , 或半夏  南胆星  云苓)===中脏腑之基础方,随症照上述用药加减。
病在络经者,主证大多神志清醒(省清邪犯何经+气、血、火、痰饮、湿、风)舌苔脉象===X病的要求。   
祛痰选用猴枣、胆南星、青礞石、贝母、瓜蒌.....
活血选用丹参、三七、郁金、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川牛膝、水蛭、三棱、莪术、鸡血藤
清火选用黄芩、大黄、龙胆草......
祛湿用云苓、猪苓、泽泻、木通、苡仁、冬葵子、蟋蟀、蝼蛄.赤小豆.....
祛风用秦艽、防风、桑桂枝、羌独活、伸筋草、威灵仙、透骨草.....
凡中经络者须用疏经活络药如路路通、王不留行、海风藤、乌梢蛇、穿山甲、片姜黄、络石藤......
气虚则血滞,一般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60  连翘18 升麻18 生地15 山萸 12 太子参15  当归15 桃仁12  红花15  丹参30  川牛膝15  乌梢蛇9 桑寄生12  地龙 9  木耳......
对于入脏入腑(脑溢血)与在络在经(脑梗塞、脑血管痉挛)一定要诊断清楚,因治法相反,故应做CT、核磁共振检查。
中风多有后遗症:
遇到半身不遂者,一定要审清初患时是中脏腑还是中经络。中脏腑的后遗症,大多有瘀血,时间越长越难治。
  1、半身不遂:一般气虚者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效果不理想时,余自拟一方:黄芪  连翘  升麻  山芋  干地黄  桑枝  桂枝  当归  赤芍  王不留行  路路通  桃仁  红花  川牛膝  地龙  川芎 云苓 泽泻 蜈蚣 全蝎 乌梢蛇。
或用抗栓胶囊:当归尾、丹参、僵蚕(麸炒)、壁虎、土鳖虫、蜈蚣、水蛭、蜂房、地龙、马钱子(制)、人工麝香、蟾酥(酒制)、甘草、土获苓、元胡索(醋制)、骨碎补(制)乌梢蛇(酒制)、虻虫(去翅)、穿山甲(沙烫)研末制成胶囊,每粒0.3克。口服.一次5-8粒.一日三次。系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由山西太谷县龟龄山庄一号生产。配合汤药效佳。用胶囊时去重复的药味。

  2、口眼歪斜: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加味。
  3、舌喑不语:资寿解语汤(防风、附子、天麻、酸枣仁、羚羊角、肉桂、羌活、竹沥水、甘草、生姜汁)加减
中风最好配合针灸,无论急救还是后遗症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急救常用合谷、了中(鼻尖)、内关、太冲。后遗症选用风池、百会、哑门(慎刺,勿深)、曲池、合谷、外关、阳陵泉、太冲、环跳等穴位。
此病应防患于未然,当高血压、动脉硬化时可用山西省中医学院陈家礼教授方:生地、当归、赤白芍、丹参、怀牛膝、双钩藤、天麻、生龙牡、天竺黄为基本方,配以山查、泽泻、黑木耳可降脂降压。
病例一:刘某某 男 64岁 邻居
  今晨突然昏迷不醒,找余前去。发现左手脚偏瘫,口流痰沫 脉细弱 知中风。急刺鼻尖、太冲,十宣、耳垂放血,神志清醒,睁眼望着家人流泪,嘴唇颤动,不能出语。余嘱小心送医院抢救。经医院做CT检查诊断为脑溢血。经多方医治仍不能说话。后送省医院神经外科手术,经治多日只能吐出单字,不能表达意愿。出院后半身不遂,但能拄杖行走。前年突然打喷嚏,再度溢血逝世。
  余经年门诊,也不敢贻误病人,遇此重症一向送医院抢救,故而始终没机会全程治之,只能针灸急救。
病例二:  段某某  男 69岁 社员        五日前醒后发现右上肢沉重、麻、手不能握拳,张口感到语言不连贯,声音微弱,照镜发现右侧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诊时吐字不清,只能发单音,面色微黄,便不成形,四肢怠惰  脉缓舌苔白腻  此脾虚中风,合资寿解语汤意,用药:      防风3克  附子3克  天麻6克  羚羊角3镑  肉桂3克 羌活6克  甘草3克  竹沥水30CC  生姜三片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 (注:余处方中数目字后面的剂量均以克为单位)      二诊:吐字清楚,但不连贯,右肢稍觉有力。前方加获苓12克鸡血滕15克  当归12克  共服十二剂  手足应用自如,能上街吆喊卖菜。病例三:冯某某 女 42岁 职工
     工作劳累,前天早晨醒来,发现左口角歪斜,说话吐字不清,只能发单音。自述患有高血压。嘱测血压(血压90/150毫米汞柱)查CT(基底节缺血)脉缓舌质淡红  为脾虚中风  用药:    羌活6克  防风3克  天麻9克  酸枣仁9克  羚羊角3磅  附子3克  竹沥水20CC  甘草3克  生姜汁3滴  水煎服  共服九剂  语言能讲清楚。
病例四  成某某 男 63岁 居民
        素日血压高常服心痛定一日一片。昨与家人争吵,忽觉头晕,头重脚轻,左嘴角抽搐,急来就诊。颜面潮红,步态不稳 脉弦而有力 舌质红  怒则伤肝,血气上逆,冲脑血脉,中风先兆,治宜熄风潜阳,用调整肝阴方加味:
    桑叶15克 菊花15克 钩藤18克 天麻15克 木贼草12克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8克 枸杞子10克 珍珠母45克 龙骨24克 石决明24克 炒枣仁15克 甘草6克 三剂 每隔六小时煎服一次,36小时服完。同时加大心痛定量:早一片晚半片。
  二诊  头不晕,嘴角不抽,步也稳 脉弦 舌质红  原方再服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诸症皆失,嘱西药仍服一片半,常服杞菊地黄丸。         
病例五 崔某某 男 62岁 职工
          走路向左侧歪斜,踉跄,语言迟钝,蹇涩 。西医诊断高血压、脑血栓、轻度脑萎缩。脉沉弱 舌质红  此为中风后遗症,由于脑络瘀阻之故。选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60克 连翘18克  升麻18克 当归10克 桃仁12克 红花15克 丹参30克 川牛膝15克 乌稍蛇12克  桑寄生12克 地龙18克 山芋12克 木耳6克  照此方加减,黄芪一次用至120克,先后服三十多剂。走路不歪斜,语言也流畅。因医药费报销限制,中断治疗。后在街头相遇,嘱每天早晚吃核桃二个、大枣三枚,嚼烂。有助恢复脑萎缩。 
病例六  王某 男  63岁 企业家 
          中风有病、症之分,《伤寒论》太阳篇中所言中风是症,《金柜要略》的中风是病。中风一病,古今患者多矣,视为重危病。如今所言中风,多与西医所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大多头重足轻,脉弦直而有力,最忌恼怒勃发,恐成偏枯。患者操劳过度则头晕,前不久发现左手稍有麻木,伸屈不利。舌质红。此为中风先兆,劝息心静养,用柔肝滋肾重镇之品:
    桑叶12克 菊花15克 钩藤18克  生地18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淮牛膝18克  木爪12克  当归12克 白芍15克 何首乌18克 丹皮15克 络石藤18克  桑枝12克 龙骨20克 珍珠母45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服至六剂 头不晕,服至十二剂 手不麻 后照此方加减服卅余剂,嘱多吃素食,常服杞菊地黄丸。后将企业交付其子经营,注重修性养身,至今六年未犯病。
病例七  秦某  女  49岁
        自诉血压素高,不时眩晕,指麻,头痛,耳鸣,面时潮红,复因恼怒,乃成中风,神识半明半暗,言骞痰鸣,左肢不用,面热足冷,溲短便秘,脉弦数舌边红,苔中黄。病经二日,此为血随气火上升,脑为血菀。宗《外台》元侍郎希声方法加牛膝降血治之。    羚羊角一钱五分  菊花三钱 杏仁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三钱  干姜四分 生甘草八分  苡仁四钱 灵磁石一两  牛膝五钱  水煎服。
    二诊:前方于一日内连服二剂,昏睡渐醒,而不时太息,语言仍骞,痰鸣已少,自言胸中闷热,惟有难言痛苦,再用《外台》法加减治之。羚羊角一钱五分 川连一钱  朱获神三钱 珍珠母一两 菊花三钱  川芎八分 赤芍三钱  水煎  竹沥一杯冲服  日连服二剂。
    三诊:胸中闷热已除,神识转清,大便得畅行一次,是川连、竹沥泻心肝火的效果。且已知饥欲食,左手亦觉能动,宜更方养阴平肝为法。生地五钱  麦冬四钱 菊花三钱 石决明一两  白芍二钱 生甘草八分 加原金斛三钱 苡仁五钱 牛膝二钱 水煎 服  三剂
    四诊:神清能食,舌转淡红而润,手足也能抬举,惟持物步履乏力,乃更方调理。吉林参须二钱 当归 白芍各三钱 于潜术二钱 清灸草八分 金钗斛  川续断  朱获神 柏子仁  鹿角霜各三钱  黑豆四钱  红枣四枚 水煎服。五剂后,从原方加减,至半月全愈出院。
  按:此症肝阳素虚,复因动怒气上,血随气升,致成大厥,故急用平肝泻火重剂,辛得血降厥反,未致危殆;继而养阴平肝及益气养血两 法,培本调理,病得全愈,此也随症施治之效果也。 
  (此一案选自《中风专辑》299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因治疗效佳故选录)
附各家治中风的经验:
     张锡纯:脑充血证即《内经》之所谓厥证。亦即后世之
误称中风证。愚十余年来治愈此证(脑充血前兆症)颇多,曾酌定建瓴
汤一方,服后能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脑充血之证自
愈。爰将其方详列于下,以备医界采用。    生淮山药30克 怀牛膝30克 生赭石24克(轧细) 生龙骨18克(捣细) 生牡蛎18克(捣细) 生怀地黄18克 生杭芍12克 柏子仁12克磨取铁锈浓水以煎药。此方以治脑充血者,必服至脉象平和,毫无弦硬之象,而后始可停止也。若大便不者,去赭石,加建莲子(去心)9克;若畏凉者,以熟地易生地。  在津曾治东门里友人迟华章之令堂,年七旬有四,时觉头目眩晕,脑中作疼,心中烦躁,恒觉发热,两臂作撑胀不舒,脉象弦硬而大,知系为脑充血之朕兆,治以建瓴汤,连服数剂,诸病皆愈。        
                   《衷中参西》中册  许国祯:灵犀丹,治一切诸风,言语蹇涩,心神昏愦。犀角屑 天麻 防风 川羌活 木香 吴白芷 甘菊 白僵蚕(炒) 天南星(牛胆制) 甘草 地骨皮 山药 薄荷叶 川芎 蔓荆子 麻黄(去根节) 当归 肉桂(去粗皮)各30克 干蝎蛸15克 麝香(别研)6克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干)60克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30克作8丸,朱砂75克为衣。每服1丸,不拘时候,细嚼人参汤化下;或茶酒亦可。                 《御药院方》
寒症方
许叔微:星附散,治中风
虽能言,口不喁斜,而手足亸曳,脉虚浮而数,风中腑也。天南星(大者) 半夏(二味薄切,姜汁浸透) 黑附子(炮裂,去皮脐) 白附子(炮微黄) 川乌(灰火炮裂,去皮尖) 白僵蚕(去丝嘴,炒) 没药(别研) 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6克,水酒各1盏,同煎至8分,去滓,热服,二三服汗出瘥。顷在桐庐,有人患此症,三投此药,得汗,手足能举。
               《普济本事方》卷一            
陶承熹:千金不换饼,治手足拘挛,虽跛至十余年者,俱效。雄黄1.5克 细辛 官桂 牙皂 川乌 羌活 骨碎补 白附子各3克 苍术3克 麝香0.9克水和作饼,棋子大。先将筷头点患处,凡遇酸痛异常,即系受病之源,或一二处以墨记之,用药饼安上,以艾灸之,以筋脉能动而止。
               《惠直堂经验方》卷二                                           
热证  
任应秋:制豨莶至阴汤,治中风阴虚证。制豨莶50克 干地黄15克 盐知母20克 当归15克 枸杞子15克 炒赤芍20克 龟板10克 牛膝10克 甘菊花15克 郁金15克 丹参15克 黄柏5克
                    《名老中医医话》                                                              何炎?:临床数十年,应用苦辛寒降汤急救脑血管意外病人多例,获效甚佳。石膏30克 滑石30克 寒水石30克 磁石30克 牡蛎30克 石决明30克 羚羊角4.5克 钩藤15克 川贝9克 秦皮15克 草决明18克 蒺藜18克水煎后冲竹沥2盅,姜汁少许,再化至宝丹l丸(3克),急用。               《千家妙方》上册                   
王其祥:近年来采用加减羚羊角汤方配合针灸,治疗脑血管意外病人14例,除一例病势重驾而死亡之外,余均获显著效果。羚羊角粉3克(冲服) 龟板12克 生白芍18克 石决明15克 钩藤15克 生地15克 杭菊花9克 炒草决明9克 胆南星9克 蝉蜕6克 石菖蒲6克 粉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l剂。                       《千家妙方》上册虚 证  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治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黄芪120克(生) 归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龙3克(去土) 川芎3克 桃仁3克 红花3克水煎服。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4-5剂后去之。                                  《医林改错》下卷  陈士锋:有人平居无恙,只觉手足麻木,尚无口眼{口呙}斜等症,人以为风中于内,三年后必有晕仆之症矣。方用释麻汤。人参3克 当归9克 黄芪9克 茯苓9克 半夏3克 白芥子3克 陈皮3克 白术9克 甘草1.5克 附子0.3克 柴胡2.4克水煎服。一连4剂,而手足自然不麻不木矣。倘仍然麻木,前方加倍再服4剂,未有不愈者。                                《辨证奇闻》卷八  实 证  张锡纯:镇肝息风汤,治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痉废,或成偏枯。怀牛膝30克 生赭石(轧细)30克 生龙骨(捣碎)15克 生牡蛎(捣碎)15克 生龟板5l克(捣碎) 生杭芍15克玄参15克 天冬15克 川楝子(捣碎)6克 生麦芽6克 茵陈6克 甘草4.5克。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星6克;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24克、净萸肉15克;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超石,加赤石脂30克。  尝治一媪,年过七旬,陡然左半身痿废,其左脉弦硬而大,有外越欲散之势,投以镇肝熄风汤,又加净萸肉30克,l剂而愈。                                《衷中参西》上册任应秋:制豨莶至阳汤,治中风阳虚证。九制豨莶草50克 黄芪15克 天南星l0克 白附子l0克 川附片10克 川芎5克 红花5克 细辛2.5克 防风10克 牛膝10克 僵蚕5克 苏木10克                                《名老中医医话》                                                                                                                               [食疗方]王怀隐:薏苡仁粥,治中风,筋脉挛急,不可屈伸,及风湿等。薏苡仁30克 薄荷6克 荆芥6克 葱白6克 鼓15克 上件药,先以水3大盏,煎薄荷等,取汁2盏,入薏苡仁,煮作粥,空腹食之。              《圣惠方》卷九十六
虞抟:九藤酒,治远年痛风,及中风左瘫右痪,筋脉拘急,日夜作痛,叫呼不已等证,其功甚速。青藤 钓钩藤 红藤 丁公藤 桑络藤 菟丝藤(即无根藤) 天仙藤(即青木香) 阴地蕨(名地茶,取根)各12克 忍冬藤 五味子藤(俗名红内消)各60克上细切,以无灰老酒5000毫升,用磁罐一个盛酒,其药用真绵包裹,放酒中
浸之,密封罐口,不可泄气,春秋7日,冬10日。夏5日。每服1盏,日3服,病在上,食后及卧后服;病在下,空心食前服。                《医学正传》卷四
                                 

           痹 病

痹病今称之为痛风。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为病。内经痹论曰;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洒于小便,上为清涕。阴气者,静则神藏,燥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又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又曰:风气胜者为行痹;盖风者善行数变,故为其痹 ,则走注历节,无有定所,是为行痹,此阳邪也,曰:寒气胜者为痛痹,以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痛,此阴邪也。曰:湿气胜者为著痹,以血气受湿而濡滞,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著不移,是为著痹,亦阴邪也。
由此可见,痹之为病,由五脏虚闭,又受风寒湿所致。所谓邪之奏正气必虚。
根椐公式:  疼痛性质(五脏六腑的病变)+(风、寒、湿邪犯)舌苔脉象===痹病
  制定治疗:
        1、苡仁、陈皮行脾痹之气。
        2、紫苑、贝母行肺痹之气。
        3、人参、丹参行心痹之气。
        4、菊花、枣仁行肝痹之气。
        5、牛膝、泽泻行肾痹之气。
    六腑各腑从五脏之相表里,其痹用药从五脏之行痹,
    行痹(如若是脾痹之症)+(风邪)舌苔脉象===秦艽  羌活(苡仁  陈皮  当归  牛膝)+(防风 )有热加黄芩  车前子
    痛痹(如若是肾痹之症)+(寒邪)舌苔脉象===羌活 独活 防风(牛膝 泽泻 当归  川芎 )+(桂枝 附子 肉桂)日久可加云苓、人参
    著痹(如若是脾痹之症)+(湿邪)舌苔脉象==== 秦艽  羌活  元胡(白术  苡仁 陈皮 当归  川芎)+(苍术)湿热在下加防己  木瓜;在上者加桑枝  威灵仙
病例一:  孟某某  女  12岁  学生
  右手指食、中、无名指之第二、三关节,左手指食、中指之二、三关节红肿如杵状,疼痛,西医谓类风湿性关节炎,用抗风湿药、激素无效,前来就诊 脉弱  舌质边红 此为骨病,肝风肾亏,导至骨节气滞血瘀之故,属于痹病用药:
    桑叶  赤芍  钩藤  防风 片姜黄 桂枝 丹皮 路路通 王不留行  三棱  羌活 炮甲珠 生姜 大枣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外贴独角羔。 服廿多剂肿消痛止。
病例二: 贾某某男37岁农民
     背痛、沉重多日,自述遭雨后发觉 脉濡 舌苔白腻,着痹 用药:秦艽18 羌活15 防风15 苍术18 苡仁30当归15  川芎15桑枝15  威灵仙15 云苓18甘草9三剂一日一剂 先后加减服十二剂愈。
病例三  痹痛起于长夏,愈而复作。今又月余。初起手足关节等疼痛而且肿。此固痹也,湿甚于风,则兼肿。前贤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又有行、着、痛三痹之别。可知痹症中必当细辨也。今诸处皆愈。惟左膝犹肿挛难伸,膝外侧之筋时或制痛。闻木声亦痛。此痹在阳明而少阳也。舌黄不渴,胃钝不纳,易汗,脉濡涩,湿胜于气显然矣。宜专治阳明,以通络化湿治少阳,以养络熄风。冀其速效,不致纠缠成疾。
  潞党参  川牛膝  威灵仙 酒炒归须 生冬术  木防已  秦艽  川黄柏  苡仁  稀莶草 木瓜 丹皮 忍冬藤 桑寄生
  (选 自张千里。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血 痹

    《金匮要略》证治第六曰:问曰:血痹病从何而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又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和,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由此可见:身体和如风痹状(骨弱肌肤盛)+(风)脉关上微尺中小紧====血痹
  *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 以下凡是《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方药剂量遵原书分量摘抄,医今人病时应折算成现代的计量。
病例:邱某某 男 53岁 职工
   年过花甲,自恃体壮,骑摩托兜风后,全身不适,肘弯红斑隐隐、拘紧疼痛,木型体质 脉涩 舌苔白薄 此血痹 用药:
  黄芪18  当归15 赤白芍药各12  川芎15 熟地15 桂枝9 防风3 葛根9 伸筋草18 王不留行10 生姜三片 大枣五枚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 
二诊:三剂后红斑消 也不拘紧,前方减葛根、伸筋草 三剂一日一剂 水煎服,后又服三剂愈。

        胸 痹

  《金匮要略》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性以其阴弦故也。
  《医门法律》: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诸病源候论》: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   
  由此可见,此病是:胸痛(上焦、肺、心阳虚 )+(寒、痰浊、
瘀血)舌象脉====胸痹
    治疗法则: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瓜蒌一枚(捣)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可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2、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瓜蒌一枚  薤白三升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日三服
          3、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瓜蒌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瓜蒌一枚(捣)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扑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  甘草  白干  姜术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取升,日三服。
          4、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获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获苓 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右三味以水斗,煮取五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5、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泡)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 日服。  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7、心痛彻背,痛背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蜀椒一两(一法分二) 附子半两(炮)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泡)  右五味,末之,密蜜丸如桐 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胸痛也可引起心阳虚而生瘀血,导至心痛。故《金匮》附九痛丸,治九种心痛。  附子三两 (炮)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生狼牙一两(灸香)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一两 右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病例一 刘某某  男  58岁  干部
         胸痛,时而涉及至背后,痛剧时心慌不安 脉数 舌红  此为胸痹,久则心阳虚而血瘀,西医会诊:冠心病。中医谓胸痹 用药:
  瓜蒌一枚  薤白25 克  枳实10 克 半夏12克 桂枝12克  北五加皮12 克  当归12克  赤芍15 克 桃仁12 克  灸甘草9克  水、酒煎服  一日一剂  六剂胸痛止。
病例二 王某某  男  36岁  个体经商者 
        胸闷,气憋,喜太息,心慌  脉数弱 舌质红  此由心力不足所致  病名胸痹也。选方:
    桂枝12克 党参15克 当归12克 丹参30克 瓜蒌15克 枳实10克 薤白12克 半夏12克  三剂  水煎服  水酒各半煎  一日一剂(注意!必用水酒煎)
    二诊  仅有胸闷,较前减轻,再服三剂。
    三诊  诸症失,脉仍无力,用调整心阳方二剂。
病例三  刘某某  男  58岁  干部
          胸痛,时而涉及至背后,痛剧时心慌不安 脉数 舌红  此为胸痹,久则心阳虚而血瘀,胸痹 西医会诊:冠心病。用药:
    瓜蒌一枚  薤白25 克  枳实10 克 半夏12克 桂枝12克  北五加皮12 克  当归12克  赤芍15 克 桃仁12 克  灸甘草9克  水、酒煎服  一日一剂  六剂胸痛止。 消 喝

  《内经》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木藏篇曰:“五脏脆者,皆善病消瘅易伤。”
    举痛论曰:“瘅热焦渴。”
    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
  奇病论曰:“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景岳全书》说:“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症也,大渴引饮,随饮随喝。以上焦之津液枯涸,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蒸而热 ,故又谓之鬲消。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谓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
张景岳又曰:三消证,古人以上焦属肺,中焦属胃,下焦属肾,而多从火治,是固然也,然以余论,则三焦之火多有病于肾,而不由乎命门者。夫命门为水火之腑,凡水亏症固能为消为渴,而火亏症亦能为消为渴者何也?盖水不济火,则火不归源,故有火游于肺而为上消者,有火游于胃而为中消者,有火烁阴精而为下消者,是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又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 
由此可见:溲多、焦喝、消瘦、多食善饥(肾脾胃心肺三焦)+(火湿痰饮瘀浊)舌苔脉象===消渴
治中消应滋肾阴、脾胃用药:生地  枸杞 旱莲草  女贞子  (用量参照肾病方比例为3:1:2:2)山药  玄参  于术  知母  黄连为主方。
治下消应用药:生地  枸杞子 旱莲草  女贞子 (注意用量) 丹皮  获苓  泽泻  山药  山芋  黄柏  知母为主方。
若久病肾阳衰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  丹皮  山芋  山药  获苓  泽泻  附子  肉桂)为主方。
治上消应用药:西洋参 沙参 知母 桑白皮 麦冬 天花粉 山栀 
若三焦均病时,用上述三方加减治之。
余制一方名曰“糖尿清”:山萸、白芍、生地、女贞子、旱莲草、枸杞、西洋参、沙参、玄参、麦冬、知母、天花粉、云苓、石斛、升麻、枳彀、泽泻、黄连、黄芩、葶苈子、贝母、五味子、郁金、丹参等药制成散剂、胶囊,口服。效果不错。
            病例一、樊某某  男  47岁 干部
        口渴,尿多,体重下降,腰腿酸困,无性欲  脉无力 舌质淡白 属脾肾两虚  建议到医院化验:尿糖(++)血糖10。2毫摩尔/升(后将单位略去)(该院正常范围为3。9至5。6)定为2型糖尿病。开始服“糖尿清”,一月症状失,二月面有光泽,体重增加,有性欲,嘱暂时不要过性生话。四月血糖至6。6。五月血糖正常,精神饱满。嘱再服一月,可以过有节制的性生活。
            病例二、王某某  男 41岁 干部
      饮多、尿多、食多,身弱乏力,面色晦暗,看电视模糊,情绪低落 脉虚弱  舌质淡白  脾肾两虚,三焦气化失调。消渴。查血糖8。5(该院正常为3。8至6)服“糖尿清”一月诸症失,二月体重增加, 三月视力恢复。尿糖(—)血糖6。5,四月血糖5。3,五月巩固。现已康复。嘱注意饮食,不可再多食甘肥之物,因有易患糖尿病的体质(遗传基因缺如)。
          病例三 牛某 男 65岁 军人
   患糖尿病半年多,服降糖灵 尿糖仍在3-4(+)尿多,消瘦。据说体重原有80公斤,现在不到60公斤。面色晦暗。脉沉弱舌质淡红。消喝。用药:生熟地各15 山萸18 山药18 天花粉18知母12 沙参15 太子参24 丹皮15 云苓12 玉竹12芡实15 桑螵蛸15 水煎服 服至十五剂诸症失,尿糖(+)血糖8.7后服“糖尿清”血糖正常,嘱逐渐减少降糖灵量,其间血糖时有反复,服至30剂 血糖方恢复正常,停服降糖灵后,又服十多剂巩固。

                      痉 病 
                                                                         
  足寒,恶寒面赤之类。痉病之症,脊背反张,头摇口噤,戴眼项旨,四肢拘急,或身热
    《内经》至真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真,皆属于风。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纟耍 )短,小筋弛长,( 纟耍 )短为拘,弛长为痿。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
    此病为气血两虚,再受六淫外邪,烁血耗气,阴虚内热,或是疮家发汗,反夺津液,又受外邪,随感内郁,郁则为热,热极生风,而痉作。
    其症无汗,脉浮弦紧而有力者为刚痉;多汗,脉微弱涩数而无力者为柔痉。
    主症为痉(气、血、津 液)+(外邪)舌苔脉象===痉病
    刚痉:症见肢体拘挛,掉眩口噤,头倾戴眼,角弓反张温  体热面红 无汗。
    葛根  当归 川芎 白芍  秦艽  黄芩  防风  羌活  甘草  生姜为基础方           
  如有风加荆芥;如有寒加桂枝;如有湿加苍术;如有火加重黄芩加连翘
    柔痉:症见四肢抽搐而振掉、口噤、目窜,面青畏寒,汗出雨,周体烦痛,口热鼻凉。
    葛根 人参 当归  白芍  秦艽  荆芥  黄芩  桂枝  甘草
    如气血两虚加黄芪  何首乌;如汗多加黄芪  防风去荆芥;如虚热加太子参  天、麦冬 知母。
  病例 高某某 男 42岁 职工  
     头痛、后脖子疼,已有六年。医治多年无效。西医认为是神经衰弱,中医认为是肾亏。多梦。面色苍白 齿枯无光泽。脉缓舌质淡红。此肾阴虚、痉症。用药:
葛根24 桂枝12 白芍15 灸甘草10 藁本15 蔓荆子18 生姜两片 大枣三枚 二剂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头痛减,脖不痛,左右转也不痛。想不到外感风寒竟盘踞六年之久,细问病史,果然是当年感冒时得的。用柴葛解肌汤加藁本15 蔓荆子18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诸症均失,动即汗出。此时发散药量重之故。用药:
黄芪24 桂枝8 白芍10 龙骨20 生牡蛎20 生地15 山萸15 山药15 远志15 灸甘草8 生姜一片 大枣三枚。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四诊;动时汗已少,少眠、心烦、梦多。上方黄芪减为15 加人参15 女贞子15 旱莲草15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五诊:入眠时间比前长,梦也少。上方加炒枣仁15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嘱多服六味地黄丸。
             
      关 格

    也称噎膈。《内经》脉度篇曰: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故邪在腑则为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前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和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患此病者,初多因忧思郁结,劳心耗血,伤肺津液涸,劳心血损,以致咽喉胃肠干涩,不能下咽食物。所以出现此种症状,最先必是肾亏不能生精血矣。以至阴阳二气不能荣,久则津液变为痰饮,血液变为瘀血,痞结于胃脘,则成噎膈也。
    由此可见,病机涉及到肾、肺、心、肠胃诸脏腑的气滞,以至痰饮、瘀血,越聚越多,形成肿块,阻塞胃脘,不能下咽食物。
    主症:吞咽困难(肾、肺、心、胃肠)+(痰饮、瘀血、肿物)舌苔脉象===关格。 
  柿蒂  杵头糠  代赭石 (生地  川牛膝  肉苁蓉  紫苑  陈皮  天、麦冬 知母  人参  丹参  厚朴 枳实 )+(川贝母  云苓  半夏  泽泻  瓜蒌  猴枣  桃仁  红花  路路通  三梭  莪术  两头尖 山查)
    气虚阳微者可加附子  肉桂  枸杞子
    还可以用抗癌的药物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之类的药物。
    此方是噎膈已成而设立的,早期病人可根椐病情减味。   
    患此病者早期认为一般胃病,不以为然,以至吞咽困难已成噎膈方才就医,故而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余初步统计,此种病十有七
八是西医所说的贲门癌,尤其是到晚期,正如《内经》所言:不得尽期而死矣。故早期发现很重要。如何做到早期发现,应借助于西医的内窥镜检查,如用上方治疗。效果不佳,应速求西医,手术治疗,不可耽误病人。
病例三 沙某 女 36岁 工人
      吞咽时有不利,找省城某名医诊治为噎膈,服药多剂,时有好转,竟能咽下硬食,后突然咽不下云,做食道镜查,确诊为贲门癌,手术后痛苦不堪,受尽拆磨,半年后去世。
  余做为教训,凡遇此类病,必嘱患者做食道镜查。
病例二 牛某某 男 61岁 教师
    食硬食不适。喜热食。脉缓 舌苔白 嘱食道镜检查。确诊为贲门癌。在省城肿瘤医院手术。今已十余年,只是消瘦,无其他症状。
病例三、韩某某 男 71岁 退休工人食道癌,术后二年,近日吞咽困难,只能喝水、牛奶。消瘦。左锁骨上窝有硬结。舌质淡红脉数弱 性属关格 出方:柿蒂12代赭石18旋复花(布包)15牛川膝15天、麦冬各15 太子参18厚朴10川贝母10云苓15半夏15陈皮12路路通10桃仁10瓜蒌10杏仁10白花蛇舌草30竹茹15灸甘草9姜两片大枣三枚 水煎服一日一剂,小口许许咽下。二诊:能食肉丸、水饺。原方再服三剂。三诊:能吃普食。 病例四、  吴某某  女 4 8岁
        近日进食,感到胸膈中阻塞,咀嚼湿润,方能咽下。形瘦,肤燥,口干,便秘。又逢更年,经水不断,动辄发怒  舌质红,脉弦数。肝火烁阴,胃液亏乏,渐成噎膈。愚每遇这样病情,恐耽误病人,总要嘱食道镜检查,排外食道癌(有过贻误手术最佳时间的教训)。现得知已做检查,未见癌变。因服西药多种,效不明显,前来就诊。
    竹茹9克 枳彀9克 枇杷叶15克 天花粉15克 天麦冬各12克 桑叶15克 薄荷克10克 代赭石18克 肉苁蓉12克 甘草6克 蜂蜜二两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后加蜂蜜溶化。饭后仰卧小口徐徐咽下。
  三剂口不干,大便变软,吞咽时胸中稍微松宽。前方减去肉苁蓉、蜂蜜改为一两。
  十二剂后,吞咽顺利。减去代赭石。加青蒿、黄芩、山栀。
  十五剂后,肤润,经停。嘱多服麦味地黄丸调理。
病例五  向来翻胃,原可撑持。秋季骤加惊扰,厥阴陡升莫制,遂废食不通,消喝不已,如心热呕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阴胃汁,枯槁殆尽,难任燥药通关。胃属阳明,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酸甘两济其阴。
    乌梅肉 人参 鲜生地 阿胶 麦冬汁 生白芍
  (选自叶天士。临证指南)

            眩 晕

  《内经》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睃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医学从众录》:“总结前人理论,以为风者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于是风火生动,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火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生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肾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
    由此可见:本虚以肝肾不足、心脾亏损为主;标实肝风、火、痰饮为主。
    眩晕耳鸣(肝、肾、心、脾)+(痰饮、火、风)舌苔脉象===眩晕
    一、 水不涵木,肝阳上亢:症见烦劳、恼怒则眩晕、口苦,素日肾阴虚,腰困、膝软、遗精、或带多  舌质红 脉弦数
    桑叶  菊花  钩藤  天麻  荆芥穗  木贼草  生地  白芍  女贞子  旱莲草  枸杞子  珍珠母  龙骨  炒枣仁  甘草。
  二、痰阻清阳:头如蒙,耳鸣,胸似闷,少食多眠,舌苔白腻 脉濡滑
    桑叶  菊花  钩藤  荆芥穗 木贼草  陈皮  半夏  云苓  白术 竹茹甘草。
    三、气血亏损:劳累则虚眩、眼黑。面色苍白,神倦疲乏,心悸少眠 舌质淡 脉细弱无力
    人参  黄芪  白术  获苓  灸甘草  当归  龙眼肉  远志  炒枣仁  木香  姜  枣
  四、由耳病引起耳聋、耳鸣,导至眩晕、呕吐者,湿浊犯脾胃、肝胆也,用苍术(量要重24克)泽泻  郁金  磁石  辰砂  石菖蒲  半夏 天麻 菊花 钩藤 云苓  陈皮  生姜   
    有火加龙胆草 黄芩 羚羊角
病例一  刘某某 女 35岁 干部
        卧床不起,不敢睁眼,睁时自觉脐内浊气上冲  脉弦 舌质红 眩晕一病兼耳聋耳鸣,因病因不同,治亦异。 此也属肾阴虚肝阳上亢,故用病例35之方,加代赭石20克  水煎服  先后服九剂而愈。
病例 二  王某某 男  62岁 农民
        头目昏眩,目赤,失眠,易怒,斥责人时,手指颤动  脉弦而有力 舌质红 测血压不高 此肝风初动。治宜熄风和肝,用调整肝阴方加减:
    桑叶15克 桑枝12克 天麻15克 钩藤18克 铃羊角粉6克 丹皮12克 白芍15克 薄荷12克(后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手指不颤,目清不赤 脉舌如前  上方加连翘15克  菊花15克  甘草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头脑清爽 脉弦 舌质红 上方加夜交藤15克 再服三剂
  四诊  能睡六、七小时 脉缓 舌质淡红,上方加生地15克  三剂  隔两、三日服一剂  水煎服。
 
               失 眠

    《内经》下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金匮》曰:虚烦不得眼。
    《类证治裁》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沈氏尊敬生书》曰:心胆俱虚,触事易惊,睡梦纷纭,虚烦不寐。
    综上所述,失眼与肝肾心脾,以及食、痰饮、火有关。
    按杂病公式:失眠(肝肾心脾)+(食火痰饮)舌苔脉象
    1、心肝火盛:症见烦燥,头晕耳鸣,口苦,心悸 健忘 舌质红脉数弦 
    炒枣仁  合欢花(生地  川连  黄芩  山栀  龙骨  牡蛎  龙胆草  甘草)
    2、肝肾 阴虚:症见头晕耳鸣,虚烦,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腰酸、梦遗  舌质红  脉细数
    炒枣仁  柏子仁 (生地 山芋  山药  朱获苓  川连  丹皮  泽泻  阿胶) 
    3、心胆气虚:症见心悸多梦,时易惊醒  舌质淡红  脉弦细        炒枣仁  夜交藤(党参  获苓  远志  石菖蒲 龙骨  珍珠母  淮小麦  灸甘草)
    4、心脾两虚:心悸健忘,多梦易醒,体倦身疲,面色苍白,饮食不香,纳差  舌质淡  脉细弱
    炒枣仁  柏子仁  (党参  获苓  炒白术  黄芪  当归  远志  龙眼肉  炒白芍  木香)
    5、痰食中阻:症见失眠,胃脘不适、疼痛,嗳气痰多 舌苔黄腻脉滑数
    半夏  获苓  陈皮  枳实  川连  竹茹  北秫米  灸甘草
    余常 用:蝉衣 白僵蚕 片姜黄 天竺黄 远志 合欢花为基础方调理气机紊乱升降失常,结合上述病症加减,效果尤其好也。
病例一  程某某 女 72岁
        失眠,坐卧不安,喜外出,言语有时浮夸拿大,有时心惊慌乱 脉数有力 舌质红有裂纹 此心火旺,神不安。治宜心调理阴方加减:
    灸甘草12克 浮小麦18克 大枣四枚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山栀6克 龙骨18克 蝉衣15克 白僵蚕10克  天竺黄3克  远志12克 合欢花15克  夜交藤15克 炒枣仁15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患者诉说:一剂当晚即睡,二剂心安,三剂心不惊慌。效不更方再服三剂。
  三诊 心安,少外出,再服三剂症失。
  四诊  嘱服朱砂安神丸善后。
病例二  李某  男 17岁 学生 
        心悸不寐,胸闷,口渴,喜冷饮。头晕,声音嘶哑  舌苔白燥  脉数有力  此火盛犯心、克金,治宜泄心火清肺胃:
    竹 叶9克 生地12克 甘草9克 川连5克 麦冬9克 木 通6克  生石羔18克  知母9克 元参12克 石斛12克 扁豆12克 苡仁15克 粳米半两 水煎服
    翌日心悸、胸闷、口渴大为减轻,前方加减:
    葛根12克  天花粉12克  石斛12克  柴胡6克 生石羔12克  苡仁9克 扁豆9克 竹叶6克 麦冬6克 知母9克 生地12克  黄连6克 木通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诸症皆失。
病例三  王某某  女  70岁  居民
        自述二十余年睡不好觉,有时一夜失眠,服西药见效,但停药又失眠,白天头晕乏力,十分苦恼 脉弦 舌质红 此肝阴虚火,用调整肝阴方加减:
    白僵蚕10克 天竺黄6克 蝉衣10克 远志12克 合欢花15克 白芍15克 川芎15克 当归12克 黄芩8克 片姜黄8克 炒枣仁15克 夜交藤15克 甘草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服药当夜入睡四、五小时,三剂尽,睡七、八 小 时。有时白天也有睡意,仍头晕 脉缓 去黄芩加 桑叶12克 天麻15克  钩藤15克 菊花15克。巩固疗 效。

      嗜 睡

    《灵枢》寒热病篇:阳气盛则睁目,阴气盛则瞑目。
    李东垣曰:脾气虚则怠惰嗜卧。朱丹溪曰:脾胃受湿,沉困乏力,怠惰嗜卧
    由此可见:嗜睡多与脾虚,湿、痰饮有关。
    1、湿痰困脾:症见身重嗜卧,胸闷,纳少,痰多涎沫  舌质白腻  脉濡滑
    苍术  陈皮  半夏  藿香  佩兰  苡仁  竹沥  获苓  甘草
  2、脾虚:食后困倦乏力,嗜睡。舌质淡  脉缓                          党参  白术  获苓  陈皮  半夏  木 香  焦三仙  鸡内金
病例 田某某 女 67岁 退休职工
    近日嗜睡。纳差 消瘦 面色苍白 乏力 脉弱舌质淡白 此脾阳虚,气血不荣脑之故。用药
黄芪36 党参 24 云苓15 白术 15 柴胡12 升麻12 苏叶10 益智仁10 砂仁10 陈皮12 焦三仙各15 鸡内金12 厚朴6 生姜三片 大枣五枚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   
二诊  饮食大增, 稍有精神。嘱长服补中益气丸药,服二十盒,不嗜睡,三十多盒时体重增加、可操劳家务,           
病例二 陈某某 男64岁 农民
     面黄虚肿,乏力嗜睡,纳差,前曾便稀,在医院输氧氟沙星多次,大便不稀,然更加乏力嗜睡 脉濡舌苔黄腻 问知素日贪杯。知湿困脾虚 用药:
苍术15  陈皮12  半夏12  获苓18 藿香10  佩兰10  苏叶12 苡仁30  杏仁10 厚朴10 石菖蒲10 甘草6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 
二诊 胃口开进食较前多。此方加减十余剂 面不肿有光泽 有精神不嗜睡。 
病例三  成某某 男 26岁
        近日乏力,沉困欲睡,食欲不好,食则腹胀,面色苍白 脉缓 舌质淡红 此脾阳虚 用调整脾阳方加减:
    党参15克 黄芪12克  白术15克 当归12克 柴胡9克 升麻9克 陈皮9克 枳彀9克 云苓15克 苏梗9克 炒莱菔子15克 半夏10克 焦三仙各12克 生姜二片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腹不胀,有食欲,仍无力,欲睡 前方加黄精18 克 黄芪改为24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诸症皆失 嘱多服养血归脾丸。


      哮 喘

  《内经》调经论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藏气法时论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至真要大论曰: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 逆冲上,皆属于火。
    示从容论曰: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缪刺论曰: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 胸中,喘息而支怯,胸中热。
  《金匮》肺痿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由此可见,哮喘是由:
    主证(肺肾胃)+(痰饮、风寒、暑热)舌苔脉象
    哮者有水鸡声,由饮阻于肺管,气冲而发也。
    1、受风寒气闭而喘,病在表、肺 ,舌苔白薄 脉浮紧、浮滑。用麻黄  桂枝 杏仁 枳彀  苏叶 前胡 白前 桔梗  甘草 生姜
  2、肺经素有痰饮,胃中素有积食,而又表实,复受风寒,或饮食生冷则发,喘咳有声,如水鸡声,哮喘也。脉多沉,或沉滑而急。用杏仁  桑白皮  陈皮  云苓  葶苈子  枳彀  蝉衣  荆芥  姜  枣
    如只喘咳不哮,痰多粘稠,去葶苈子  桑白皮  云苓  加白芥子苏子  炒莱菔子  竹沥水  贝母
    如有热 而喘去葶苈子加杏仁  瓜蒌  贝母  竹沥水  鱼腥草  大青叶
    如有寒者去蝉衣  杏仁  瓜蒌  葶苈子  桑白皮  加麻黄  紫苑  款冬  射干  百部
  3、肾虚不纳气,气有升无降,气短不续,心烦、难眠、五心相热,舌质红 脉沉数  用朱丹溪的琼玉羔(生地  获苓  人参 白蜜)
    如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附子 肉桂 山芋 山药 熟地 丹皮 云苓  泽泻 )
    余照肺的机理、功用,自拟一方,常用蝉衣  荆芥  前胡  白前  牛子  杏仁  瓜蒌  贝母  百部  竹茹  枳彀  枇杷叶  甘草为基础方,遵照上述三方加减治咳嗽、哮喘,效果佳也。
病例一 高某某 男 67岁 职工
咳喘,觉出上气,痰多,剧时哮喘 目胞稍肿 体胖 脉虚弱 舌苔白腻 知是痰湿阻气 用药
麻黄12 荆芥15 前胡12 白前12 牛子12 杏仁10 瓜蒌12 苡仁30云苓18泽泻12川贝母10 百部12 竹茹12 枳彀10 枇杷叶15 甘草6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       
二诊 自述二剂痰利三剂不哮。前方再三剂喘咳止。
三诊 上方又服三剂愈
病例二  郭某某  男 6 岁
          食多或外感则喘,痰多,哮如水鸡声。大便干燥,皮实体壮  舌质淡红  脉滑实  此为哮喘  治宜宣肺、行气、祛痰:
    麻黄6克(先煎去沫)荆芥6克 牛子6克 前胡6克 白前6克 杏仁6克 爪蒌9克 射干6克 细辛2克 五味子3克 炒莱菔子9克 葶苈子6克 百部6克 枇杷叶9克 大枣三枚 水煎服 二剂汗出,便稀,喘缓。 三剂全愈。
病例三  刘某  男 12岁 学生
          喘咳,稀痰,胸闷,表实  脉浮而有力 舌质淡红  此为气壅 治用调整肺阳方加减,用药:
    麻黄6克  荆芥12克 牛子9克 前胡9克  白前9克 紫菀6克 款冬花9克 苏子9克 白芥子6克 葶苈子5克  百部9克  枳彀6克  枇杷叶12克 射干6克 桑白皮6克 鱼腥草19克 生姜二片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喘止,仍咳,痰多 脉舌如前  麻黄加至9克 二 剂  一日一 剂  水煎服
    三诊 咳停。脉缓。前方麻黄减至6克 减去葶苈子、 射干加甘草3克  一剂  水煎服。

      郁 症

  《内经》疏五过论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逆上行,脉满去形。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辟为挛。
    玉机真藏论曰: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也,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
  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调 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景岳全书》曰:兹予辨其三证,庶可无误,盖一曰怒郁,二曰 思郁,三曰忧郁。
  又曰:凡诸郁滞,如气、血、食、痰、风、湿、寒、热 、或表或里,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当各求其属,分微甚而开之,自无不愈。
    由此可见此病非同小可,在当今患得患失的情况下,神志方面的病尤其多矣,好多属于西医的精神、神经病的范畴,中医将此类病多归于肝病内,已在肝、胆病内有所阐述,然而对于挟邪的杂病讨论不多,今就此类常见的病略述一、二,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对“精神病”、“神经病”历来重视。
  其病机是:(肝郁 脾不运)+(致使火、湿、气、血、痰、风相结)舌质红 脉弦或滑===郁病
    一、脏燥病 
      症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似有神灵符身,时时欠伸 苔薄白 脉弦细 
  其病机是:(心虚肝郁)+(痰饮)苔薄白 脉弦细
    甘草  小麦  大枣  白芍  竹沥水
    二、狂病
    症见心神 烦燥,狂言失志,不避亲疏而骂詈,不知饥寒,此郁怒而起  舌质红  脉弦数滑
  其病机(肝胃火心火)+(痰饮)舌质红  脉弦数滑                  荆芥  薄荷  枳实  黄连  黄芩  山栀  大黄  生铁落  酒浸大黄 芒硝  甘草  服后任其吐泻  不愈再服一剂  只饮粥汤  三日后方可服粥。
  三、癫病
  症见癫呆不语;语则错乱,自相矛盾;神志时清时乱,狐疑胆怯,思虑妄想。舌质红  脉细弱
    其病机(心肝脾)+(痰火)舌质淡红  脉多细弱
  生枣仁  获神  当归  白芍  远志 天麻  柏子仁  石菖蒲  竹沥水贝母  羚羊角  甘草 
    四、痫病 
    症见实然抽搐,口吐涎沫,声音变乱,摇头目窜,少时即醒,昏然不知。或偶有手颤、目呆,意识丧失,即刻清醒  舌脉正常  此脑府受刺激、外伤之过,脑者元神之府,藏精明焉。
    其病机(脑肝肾心脾)+(痰、火)
    天麻  钩藤  连翘  升麻 人参  黄芪  白术  当归  何首乌  远志 石菖蒲  获神  枣仁  灸甘草  平时常服《金匮》风引散加味,此方也可用于狂、癫病。                                     
病例一 王某某 女 42岁 工人
   因下岗郁闷,近又受刺激,时而发呆,时而喜笑。平时双目呆滞脉数舌尖红 此肝郁心火旺。予丹栀逍遥散、导赤散加石菖蒲、朱砂水煎服五剂一日一剂
二诊 少喜笑,眼神活泛,前方加郁金、合欢花。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愈。
病例二 薛某某 女 48岁 家庭妇女
     突然闻知儿子在外遭车祸,神志恍惚、昏乱,口念儿子奶名,独说独道,啼哭不止。脉数舌苔腻 此神不守舍,痰迷心窍 属于燥脏之类,用药
竹茹24 枳实12 半夏12 双钩藤18 云苓18 陈皮12 
山栀12 石菖蒲12 南胆星12 甘草9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
二诊 神志稍清楚,不啼哭 脉舌如前原方三剂
三诊 仍念儿子奶名。原方加小麦30 大枣7枚 甘草加至12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嘱家人劝解宽心。
四诊 诸症失,夜失眠。用药:蝉衣15克 白僵蚕10克  天竺黄3克  远志12克 合欢花15克  夜交藤15克 炒枣仁15克 甘草6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晚上能睡六、七小时。
病例三    大狂七年,先因功名不遂而病。先京医市医儒医已历不少,既有徽州医杭州医苏州医湖北医,所阅之医不下数百矣。大概补虚者多,攻实者少,间而已时不旋踵而即发。余初诊时,见其蓬首垢面,下面俱赤,衣不遮身,随著随毁门牖粉碎,随钉随拆镣靠手足,外有铁索锢锁大石磨磐上。言语之乱,形体之羸,更不待言。细询其情,每日非见妇人不可,妇人不愿见,彼竟闹不可言,叫号声嘶,哀鸣令人不忍闻。只得令伊姬妾强侍之,然后稍安。次日仍然。无一日之空。诊其脉六部弦长而劲。余曰此实症非虚症也。于是用极苦以泻心胆二经之火。泻心者必泻小肠。病在脏治其腑也。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亦必泻小肠也。
  龙胆草  天冬 细生地 胡黄连  麦冬 粉丹皮
  阳并于上则狂,先以极苦折其上盛之威。左脉洪大,胆无出路,泻胆者,必泻小肠。心主言,多言者必泻心,泻心者亦必泻小肠。小肠火腑,非苦不通:
  龙胆草  天冬 生牡蛎  洋芦荟  麦冬  胡黄连  细生地  丹皮  铁落水
    此例心胆二经之火泻小肠治之,治法异也。
  (选自吴鞠通。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病例四  乔 某 女 25岁  干部
        近日诸事不遂心,心烦,急燥,常发脾气,失眠,有时整夜不眠  脉细弦 舌质边红 此为肝气不舒 先贤曰:肝主一身之里,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治宜疏肝理气安神  用调整肝阳方:
    柴胡6克(醋炒)枳彀9克 当归9克  蝉衣10克 片姜黄9克 白僵蚕10克 远志10克 天竺黄3克 合欢花15克  夜交藤15克  白芍18克  甘草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服完一剂即能入睡,二剂心情好转,三剂遇事沉着,心平气和,自述:“如同变了性格”。嘱以后需修心养性。
    肝病多有神志方面的症状,故常须配合安神的药品。
病例五  吕某某 女 48岁 农民
        近日烦燥不安,经常失眠,两乳内胀痛,欲哭,困倦  脉微弦 舌质红  此肝阴虚、气不疏达。劝其修心养性。治用调整肝阴方加减:
    柴胡9克(醋炒) 枳彀15克 郁金12克 当归12克 白芍15克  何首乌15克  青、陈皮各12克  薄荷8克(后下)甘草6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神安,乳房胀痛大减,仍失眠 前方加炒枣仁18克  二剂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 诸症皆失,偶尔心烦,正值更年期气血多有滞留,嘱多服逍遥丸善后。
病例六  蔡某某 女 30岁 职工
          改嫁夫不遂心,吵架后乳胀,胸满,咽喉似有物阻。常独自找一僻静之地,放声痛哭。据说哭完,诸症皆减。脉弦而有力 舌质淡红 此谓肝气不疏。当年愚初行医,选现成方四七汤:
    半夏二钱 厚扑钱半 获苓三钱 紫苏叶钱半 生姜五片 大枣二枚 一日三剂  一剂  水煎 服
    二诊 胸满稍轻,思身胖体重,可能剂量轻,原方每味药加倍,姜仍五片 大枣二枚 三剂一日 一剂  水 煎服
    三诊 言二剂服,乳不胀,咽喉稍有不适,三剂服完痊 愈。
病例七    王某某  男  7岁 
          眩晕跌倒,昏迷,吐涎,肢抽搐,过后如常人。近日发作频繁,此为痫病。苦思良久,用《金柜要略》风引汤加味:
大黄、干姜、龙骨各200克 桂枝150克 甘草、牡蛎各100克  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各300克、石羔100克  远志60克 节菖蒲36克 炒枣仁80克  川贝母18克 陈皮18克  云苓30克 青礞石50克  麝香一分  冰片6克  研粗末,贮密封罐内,每服15克 一日三次 服至一半,服一料发作大减,再服一料,不再发作。
病例八 陈某某 女 21岁 工人
     夜间下班突遭工友装鬼恐吓,当即昏倒 醒后精神恍惚,有时突然大喊大叫狂奔不已。脉数舌质红 此肝胆受惊 心失神明 属于癫狂之类 用药:《金匮要略》风引汤加远志60 石菖蒲36 炒枣仁80 麝香一分 冰片12 共研末贮藏密封罐内。每服15 一日三次 服至一半,便不发作。
病例八 贺某某 男 7岁 学生
     家长述患羊羔疯,隔多日便发作一次,口吐涎沫,昏迷片刻即醒 脉数舌苔黄腻 余病例二方,加南胆星30如法贮藏。每服10药服尽,至今未犯病。

            水 肿       

  《内经》水热穴论帝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故水病下为浮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水胀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胀,水溢则为水胀。
    逆调论篇曰: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至真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乃能出矣。
    经脉别论曰:饮食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经四布,五经并行。   
    由此可见水肿之病,与(肾肺脾膀胱)+(痰饮湿)有关,其舌苔腻 脉濡。
    泽泻  肉桂  益母草  苏叶 桑白皮  姜皮  苡仁  获苓  陈皮  木通  甘草
    发热恶寒者加麻黄 桂枝
    湿热俱重者去肉桂加葛根  黄连  葶苈子  大腹皮
    气虚者加人参  白术
    肾虚者兼服金匮肾气丸
    由下肢向上肿者,是肾水克心火,已在心病中讲述。
    由此看来水肿一病,往往是几脏几腑同时患病而得,不能只考虚一脏一腑,须用阴阳五行的关点思索。
病例一 61年余曾下乡治浮肿病,记得有一老者全身浮肿,乏力倦怠,气喘 脉摸不清,极弱。当时断为脾虚不运 出方四君子汤 糠肤粉三斤(粮食代用品),服六剂 糠肤粉食完,水肿消去一半。
病例二 杨某某  男 60岁 农民 
        怔忡为心血虚;气促为心气虚;水肿为水克火,心无力排出肾水也。舌质淡红 脉弱而数  治宜壮心气、补血、利水。选取方心之阳方加减:
  人参15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10克 当归15克 白芍12克 丹参30克 桂枝10克 淫羊藿10克 猪苓15克  获苓15克 灸甘草10克  水煎服  一日一剂。
    二诊 气息均匀,水肿消失明显。前方加泽泻15克  因口渴去人参易太子参18克  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三诊  肿消,神疲乏力。用心之调理阳方加减:
      龙骨18克 太子参15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10克 夜交藤15克 灸甘草10克 丹参30克 淫羊藿10 克 当归12克 白芍10克  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四诊  肿完全消,精神恢复。上方隔二、三日服一剂,以巩固疗效。
病例三 耿某某 男 14 岁 学生
    面浮肿,早晨眼皮尤肿,尿少,腰酸困。县医院诊断慢性肾炎,尿潜血(+),久治不愈。今述左胁痛,前来就诊。脉弦舌苔黄腻,断为中洲湿阻升降气机失调,以至气滞水停,治宣肺行气祛湿:麻黄12羌活12 云苓24猪苓15泽泻15厚朴12枳壳12陈皮15丝瓜络24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二诊 面浮肿稍退 痛止,尿布多 原方加益母草24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三诊 肿消。嘱服六味地黄丸善后。
病例四 陈某某 男子50岁 农民
     头如蒙布,目胞肿,腰困,尿少 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炎,尿潜血(+)脉濡弱舌苔黄腻此湿热困脾肾气不畅用药:
益母草35 青蒿12 牛子 12 荆芥穗15 土获苓24 猪苓18 泽泻18藿香12芦根15丹皮15生地18滑石36布包 苡仁30白蔻仁12杏仁10厚朴10山萸12旱莲草40甘草6三七7研末冲服 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二诊 肿稍消舌苔退脉数,上方加炒黑蒲黄36 
三诊 患感冒,用银翘散加减 二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四诊 汗出,头脑爽快 但觉头目虚眩 脉舌质红 用、   
初诊方加桑叶15 菊花15 三剂
五诊 用初诊方三剂 潜血(+-)
  后以初诊方加减,又服廿多剂尿检无异常。嘱服六味地黄丸多盒愈。
病例五  丁某某 男 65岁 农民
        周身浮肿,目难以开合,尿少 脉沉而无力 舌质淡白  此肾阳虚用金柜肾气丸加减:
    山芋15克 山药15克 熟地15克 泽泻15克 获苓15克 丹皮15克 肉桂6克 附子6克 巴戟天12克 淫羊藿15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肿略消,上方加木瓜12克  防已15克 三剂 一日一 剂  水煎服
  三诊 肿又消,效不更方,前后服廿多剂肿消。嘱服金柜肾气丸三盒痊愈。

            奔豚气

    《内经》骨空论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此生病从少腹冲心而痛,不得前后。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急,沉厥奔豚。
    《灵枢》五十六难篇曰:肾之积,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奔豚,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食人喘逆,骨痿少气。
    积者阴气也,其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
  《金匮》奔豚气脉证治第八曰: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 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理发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由此可见此病由:一是:(肝肾)+(火)用奔豚汤:甘草  川芎  当归  半夏  黄芩  葛根  白芍  生姜  甘李根白皮
    二是:(心肾)+(寒)用桂枝加桂汤: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多年余所见奔豚气均是(肝肾)+(火)用奔豚汤症,用原方效均验,故不举例。
又;近读《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发现治此病另有方药,现录之,可做参考
    少腹块磊上攻及脘,其力猛而痛势剧。转瞬之间,腹中鸣响,则块磊一阵向下即平。症名奔豚者。其因性情踪足迹,行止类似江豚耳。然考其症有三:犯肺之贲豚属心火,儿心之贲豚肾寒。脐下悸欲作贲豚者属水邪。今系肾水寒邪所发,体属阳亏所至。拟以真武汤参贲豚汤意:
  获苓 川芎 小茴 归尾 附子 白芍 半夏 橘核 李根皮
  (选自张仲华。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积 聚

    《内经》百病始生篇曰: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遇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达于缓筋,邪气淫(    ),不可胜论。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溱渗注灌,濯灌有音,有寒则嗔胀,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益痛,饥则安。其著于胃肠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 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乾壅。
  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塞乃生,厥乃成积也。
  帝曰:其成积奈何?
  岐伯曰:厥气生足(足?),(足)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嗔胀,嗔胀则肠外之汁沫迫紧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博,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暴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曰:肝中风者,头目肌肉牵动,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肝中寒,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肝死脉,浮而弱,按之如索,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汤主之。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肌肉牵动布短气。
    脾死脉,浮之大坚,按之如复杯,洁洁装如摇者,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壮,涩则小便数目,浮涩相博,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由此可见:聚乃由体虚,复受风寒,中于脉络、肠胃之间而成;积乃与血、汁沫凝聚不散而成。聚而无形;积而有形。聚为初,积为末。积聚可至经脉、五脏六腑,称其伏梁、肥气、痞气、奔豚(上节已述)------今只将临证常见的痞气、肥气加以讨论。
    一、痞气多因思虑伤脾,脾气郁结而不运,则营气不通,以上下之气,聚集一起,形成痞,以致胀满,腹大矣。其脉沉而滑。
    (脾)+(风寒气滞痰饮)舌苔白薄 脉沉滑===人参  苍、白术  防风  苏叶  枳彀  大腹皮  炒莱菔子  半夏  肉桂  炮姜
    二、肥气多因郁怒伤肝,肝气不舒,气结血聚,久则凝结,便肝大焉。右胁痛,恶心呕逆,不欲食,其脉沉弦
    (肝)+(气滞血凝痰饮)舌质紫 脉沉弦===柴胡  青蒿  赤芍 川芎  桃仁  红花  山查  青皮  三棱  莪术  川贝母 防风  苏叶  人参  白术  半夏  云苓 枳彀  路路通  王不留行 穿山甲 水蛭 虻虫 鸡内金 生姜
病例一 陈某某 男 45岁 工人
    八年前因噎、吐血在晋中二院诊断为贲门癌,每遇天寒则噎,呕吐,吐血,或经西医输液打针(阿托品、葡萄糖、生理盐水等),或禁食几天,则能饮汤汁,渐进饮食,到天暖时便可吞咽普食。仔细询问病史,晋中二院未做拉网、切片检查,余以为是食管烫伤、瘢痕造成吞咽困难。此次病犯,又在腊月,因寒之故。脉弦紧舌苔白薄  断为外寒痞症 用药:旋复花30克(布包)半夏15克  代赭石20克 党参30克  甘草10克  生姜五片 大枣十个 水服 二剂后不吐,能饮流汁,嘱服附子理中丸,早、中、晚一丸。三日后进普食。
病例二 李某某 女 47岁 农民
        浑身无力,疲乏,不能操家务,目黄、面色晦暗而发黄,无光泽。曾到省城某大医院做彩超检查:肝、脾大,有腹水。肝功未发现异常。因家寒,无力住院,劝其回家找中医治疗。友人岳某某介绍而来 脉沉而无力 舌质白嫩而薄。气滞血瘀所至,愚因友人重托,只好勉强出方:
    何首乌30克 当归15克 丹参30克 赤、白芍各15克 丹皮15克 鸡血藤30克 鸡内金15克 白术15克 云苓24克 党参12克 柴胡10克 枳彀10克 郁金15克 路路通12克 王不留行12克 香附12克 猪苓15克 泽泻18克 甘草3克  五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服至30剂,自觉精力增加。
    服至40剂,到省城医院复查,肝、脾稍有减小,少量腹水。
    服至50剂,面色红,无黄疸,有光泽。能操作家务。
    服至60于剂又去做彩超,肝、脾较前又减小,无腹水。撤去猪苓、泽泻。
    服至74剂面色红润发亮。
    服至90剂,如常人料理家务,又做彩超,肝、脾又减小。
    目前仍在服药,做为重点观察对象。
    今得知:前些天在省城复查,肝、脾不大,未发现异常。
病例三    瘕块久而散漫,大腹胀大如鼓,二便不利  脉滞苔白  此脾虚而湿热壅滞三焦,鼓胀重症勉力图幸。
  川扑 茵陈 连皮 槟榔 连皮苓 杏仁 通草 木香 砂仁 灸蟾皮 上广皮 于术 甘遂二分(煨透) 黑丑四分 灸内金(以上三味研末,先调服)
    此方服后泻下,胀退十之三。呕吐乃甘遂末煨透病例 146  左胁积块,日以益大,按之则痛,食入不安。凡痞结之处,必有阳火郁伏于中,故见烦燥口渴心热 等到症,宜以苦辛寒药,清之开之然非易事也。
    川连 枳实 香附 川芎 神曲 获苓 青皮 赤芍
  (选自尤在泾。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此瘕癖似今之脾大。
病例四    病由肝气横逆,营血不调,腹中结瘕,脘胁攻痛,渐至食减内热,咳嗽痰多,当脐动跳,心悸少寐,口渴肠燥是皆血痹虚劳之象,极难医治,故仿仲景法。
    党参 获苓 枣仁 乳香 没药 桃仁 当归 川贝 香附 地鳖虫 白蜜
又  前方养营化瘀,得下血块两枚,腹满稍软,内热咳嗽未减。今且和营启胃退热止嗽,再望转机。
  党参 获苓 丹参  陈皮 川贝 杏仁 当归 阿胶 血余炭 地鳖虫
  (选自王旭高。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此瘕癖似今之肝脾肿大。
病例五  骑射驰骤,寒暑劳形,皆令阳气受伤。三年来右胸胁形高微突,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盖经络系于脏腑外廓,初堪勉强支撑,但气钝血滞,日渐于痹,而延征瘕 ,怒劳努力,气血交乱,病必旋发,故寒温消克,理气逐血总未能讲究络病工夫。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蚁虫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录法备参未议。
    蜣螂虫  遮虫 当归须 桃仁  川郁金 川芎  生香附 煨木香  生牡蛎  夏枯草
    (选自叶天士。临证指南)
    此积聚治法可取,用动物药效佳。

                  黄 疸

  《内经》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黄疸。
    张景岳曰:凡已食知饥者,即阳黄之证;安卧,脉小,不嗜食者,即阴黄之证也。
    此病多由饮食不调,脾损不能输运,郁而生热生湿,湿热熏蒸,溢于肌表、六腑也。
    由此可见:阳黄是(脾胃)+(食湿热)造成,症见黄疸,胸膈胀满,恶心烦喝, 二便不利  苔黄腻 脉沉滑  方药用:
    茵陈  苍术  炒神曲  云苓  苡仁  白蔻仁  枳实  大黄  陈皮  连翘  滑石  甘草
    若有表症加秦艽  淡豆豉 葛根 羌活
  阴黄是(脾胃肾)+(湿痰饮)造成,症见颜色焦黄,肢体消瘦,肚腹胀大,气逆而喘,苔腻 脉沉涩  方用:
  茵陈  苍术  苡仁  云苓  泽泻  白蔻仁  川牛膝  丹皮  葛根  秦艽  陈皮  姜皮
  若真阳不足加附子  肉桂  或服金匮肾丸。
  此病后期胁下成积聚,可按痞气积聚之方药治疗。
病例一  侯某某  男 8岁
          目黄、身也黄。食欲减退,腹胀腹泻。西医诊断为肝炎,治疗效果不佳,前来就诊。舌苔黄腻 脉濡数 此为湿重于热 黄疸。选方五苓散加味
  茵陈18克 青蒿15克 桂枝6克 云苓12克 苡仁30克 白蔻仁 9克 猪苓12克 泽泻12克 水煎服 三剂
  二诊 黄疸稍退,食欲增加,腹泻一日两次。原方再服三剂。
  三诊黄退,饮食增。为巩固疗效,用茵陈15克 桂枝6克 云苓12克 苡仁30克 滑石18克(布包) 甘草3克  水煎服 三剂。     
病例二    黄色为土,脾为土脏。脾为湿薰蒸,则中央正气发越于外,脾虚不能与统血。肺与大肠相表里,火甚灼金,遂血妄行,血去阴伤,宗气上浮,虚里穴动。疾因血得,湿热内损,腹中则胀,血不归经。脾失统摄之司,黄如草木,此非黄家正色,乃中土久亏,无以奉秋收之令。脉来滑数无神,当从蓄血发黄论治。
    熟地 获苓 泽泻 车前子 归身 荆芥 地榆 枯芩 乌梅 川断 冬术    蜜丸
(选自王九峰。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病例三  陈某某 59岁 男 农民
          目黄,面色暗黄,形体消瘦,口干口苦,右肋下疼痛  脉弦而有力 舌质红 苔黄微腻 省城医院彩超报告单:胆总管下端阻塞  胆结石 梗阻性黄疸  问知前三日骤然疼痛。胆本传导之府,急用药:
  青蒿18克  柴胡10克 枳彀15克 青、陈皮各15克 元胡12克 路路通15克  莪术10克 苡 仁30克 白蔻仁10克 杏仁0克 黄芩15克 茵陈24克 滑石36克(布包)甘草6克 二剂 每六小时水煎服一次  二十四小时服完。 嘱痛加剧,难以忍受时,速到医院手术,不可延误。
    同时嘱咐:每日早晚,两脚与两肩对齐,平行站立,用右手中指点压在胆囊部位,即在右肋中线下,左手掌罩在左肋中线外,约半尺左右,随着每分钟节拍70至80拍的迪斯科音乐,随着节拍右中指向内点压,同时腹部向外鼓,使中指挤压在胆囊上,促使胆囊受压,胆汁流动洗涤结石(滴水还能穿石)。每次做此动作15至20分钟。随后手腕、足踝关节随着音乐节拍上下跳动15分钟,目的是使手、足一伸一舒,血液、体液(胆汁)随着心脏的活动而加快循环,促使洗涤后的砂石末汁拍出胆囊外。
  二诊 痛缓,口不苦不干 前方加大黄15克(后下) 三剂,服法同前。
  三诊 大便二次,痛止,面色光亮  舌苔转白  上方去大黄再服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服完。B超检查:未见结石。用小柴胡汤加茵陈15克、枳彀9克二剂善后。
    从此,每遇到胆结石患者,总嘱咐做此动作。曾有一郝姓患者做此动作三月,欣喜告知:没服药,B超检查没结石了。

                 头 风 

  《内经》经脉篇曰: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
  奇病论帝曰:人有头痛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为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
    厥病篇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此病初受风寒,透入经脉血络而痛,久则寒郁为热,化为饮痰,或素有痰饮,阻于脑络,气血上逆者痛尤剧。
    由此可见:一、阳症是(脑)+(风寒)舌苔白薄 脉弦紧
复受风寒亦痛,如入阴经尤剧。用方:
    川芎  羌活  蔓荆子 荆芥  连翘  升麻 甘草为基础方 
    1、如太阳经由眉梭骨至巅顶脑后痛,脉浮紧而数者加细辛 元胡
    2、若半边头痛,脉浮弦而数者加柴胡  元胡 
    3、若阳明经连头维齿,燥热,脉洪滑而数者加生石羔  知母  白芷
    4、有热者加菊花  薄荷  黄芩
    5、头晕者加桑叶  菊花  薄荷  天麻  钩藤
    二、阴症是(脑肾)+(痰饮、瘀血火,或寒)舌质红  脉沉细而紧  用方:生地  丹皮  川芎  蔓荆子  荆芥  菊花  贝母  云苓  陈皮为基础方
    1、如有内热加川牛膝  犀角
    2、有寒者加人参  附子  细辛 
    3、气血两虚者加人参 当归
    4、气血上逆者加龙骨  珍珠母  石决明 
  5、瘀血加桃仁、红花、王不留行
病例一 张某某 男 24岁 职工
     发热头痛、流涕 脉浮数舌苔白薄 外感风寒 用药:
羌活12白芷12藁本12蔓荆子15荆芥12防风12细辛5薄荷10(后下) 川芎12甘草6 花荼一撮 一剂 水煎服。药服完,热退,头不痛。
           病例二 张某某 男 34岁 工人
        偏头痛且晕,痛时觉头内跳动,按住则痛减,身向前下方栽则痛增。西医谓血管神经性头痛 脉弦数 舌质红 夫肝藏血,志为怒,通于风气。此郁怒血随风气上冲脑络所致治用:
    桑叶15克 菊花15克 钩藤15克 天麻15克 薄荷6克(后下)川芎15克 羌活12克 白芷15克 赤芍10克 元胡10克 三七8克(研末冲服)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服后觉脑内热且胀,但痛减。再服三剂。
    先后共服九剂,几年病痛愈。

                  胁 痛

    《内经》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惊。
    邪客篇曰: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胁。
    《景岳全书》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表证。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由此可见:胁痛 (肝)+(外感、内伤)脉舌====胁痛
    甲、外感者,用柴胡  青蒿 牛子  防风  枳彀  元胡  青皮  白芍  当归  甘草 
    乙、1、肝气郁结,用当归  白芍  白术  柴胡  青皮  陈皮  获苓 甘草  生姜  薄荷     
        2、肝阴不足,用当归 生地 枸杞子 川楝子  沙参  麦冬
        3、瘀血停滞,用柴胡 元胡 当归  赤芍  桃仁  炮山甲  红花  酒浸大黄  瓜蒌仁 甘草
  病例一:司某某 男 19岁 工人
    打架后生闷气,头涨面赤、耳蒙失聪、两胁痛 脉弦紧舌苔黄 此肝气肝火。用药:
柴胡10薄荷10(后下)防风10酒炒黄芩12山栀12白芍15丹皮12青皮12元胡10川楝子12酒龙胆草12甘草9水煎服三剂一日一剂。药服完诸症失。
                         病例二  贾 某  男 31岁  居民 
        两肋间疼痛,日久,近加剧,以至不敢深呼吸 西医诊为肋间神经痛  脉细弦 舌质边红有瘀点,此为肝经脉络瘀阻,用调整肝阳方加减:
  柴胡9克(醋炒)当归12克  赤芍15克 桃仁12克 红花15克 枳彀15克 郁金12克 青皮12克 元胡10克 甘草9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酒煎服。
  二诊 痛减能呼吸 脉舌如前 上方加旋复花10克(布          包)三剂 一日一剂 水、酒煎服
  三诊  痛止舌边瘀点消失,上方减去桃仁、红花、元胡加天花粉15克  酒大黄10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而愈。
病例三;侯某某女62岁居民经医院B超确诊为胆囊炎,输消炎液五天,右肋下仍痛。脉数弦,舌苔薄白属胁痛。出方:柴胡9黄芩12当归12青、陈皮各10枳壳10党参15川楝子6元胡10甘草6姜二片枣二枚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二诊:痛减,但右肋及胁下出现丘状红诊,奇痒难忍。此是用药偏温?还是输液过多?前方加龙胆草10云苓15茵陈18滑石(布包)36地肤子15甘草6药服完,痛止,红诊色淡,隐退。三诊:二诊方,二剂。愈。                  
病例四:治左肋下疼痛例司某某女45岁居民         左肋骨近剑突处疼痛,牵至背后肋骨部疼,胃脘稍有不适,饮食少,前医疑为胰腺炎输消炎药多日,痛稍减。又请中医诊治,用大柴胡汤加味效仍不明显。面苍白、神疲惫。脉细而弦 舌苔黄薄腻。余改用朱良春先生之方:                   山栀15蒲公英30败酱草50苡仁36桃仁15元胡12赤白芍各18厚扑12木香10枳壳15大黄10(后下)甘草9生姜二片大枣一枚水煎服三剂一日一剂                二诊:痛稍减,背后不痛,但大便干燥,两日一解,颇为费劲。前方山栀加至18大黄(后下)15 三剂 一日一剂       三诊:有时还疼痛。大便如前,量不多。发现左少腹部亦痛。前方加柴胡9黄芩15川楝子6大黄加至18(后下)山栀加至24       四诊:服至两剂泻下,痛失。三剂后饮食大增。发现面色、手掌发黄。余知服山栀黄染之过,劝说停药几日就会消失。用消遥散调理愈。
痿 病

  《内经》痿论帝 曰:五脏使人痿,何也?肺主身之皮毛,心主人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生痿(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胶折挈 ,胫纵不能任地也。肝气热 ,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则筋急而变,发为筋痿。脾气热 ,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涌气热 ,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叶热焦,故曰五脏因肺叶焦,发为痿(  )  ,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病》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 ,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痿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帝曰:何以别之?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碉齿槁。
    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奚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冲,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脉,而于督脉。故而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曰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纟耍) 短,小筋弛长,(纟耍 )  短为拘,弛长为痿。
    根结篇曰:阳明为阖,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综上所述:痿病是由于肺热叶焦,不能濡润五脏,使得皮毛、血脉、筋膜、肌肉、骨髓,以致形成痿 。脉痿、筋痿、肉痿、骨痿,其主要由五脏之真阴先虚,复遭肺热引起。治痿主张独取阳明。
    由此可见,此病与(肺肝脾心肾)+(火湿热)有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之腑也,余拟用药:葛根  天花粉  生地  丹皮  知母  白芍生石羔  防风  升麻 杏仁 甘草为基础方。
    1、 痿则咽干、多汗、烦喝、痰嗽声嘶,脉虚微  上方加太子参  天冬 兼服麦味地黄丸(麦冬 五味子 生地  山芋  山药 云苓  丹皮  泽泻)
    2、筋痿则头晕目 眩,惊恐多疑,筋急爪枯,四肢抽筋,白淫,遗精  脉虚弦数上方加怀牛膝  木 瓜  伸筋草  枣仁  兼服虎潜丸(炒黄柏  炒知母  熟地  龟板  陈皮  白芍  虎骨 干姜)
    3、肉痿则四肢痿顿,面黄肌瘦,或浮肿 脉缓而无力 上方去生石羔  生地加人参  白术  兼服仲淳资生丸(人参  白术  获苓 灸甘草 陈皮  山药  建莲  芡实  苡仁  扁豆  神曲  山查肉  麦芽 厚扑 叩仁藿香  泽泻  桔梗  川连)
    4、心痿则面赤,烦燥不安,消喝引饮,失眠多梦  脉洪大  上方加炒枣仁  获神  黄连  兼服朱砂安神丸(黄连  朱砂  酒炒生地  当归身  灸甘草)
    5、肾痿则腰膝酸困,两腿无力,遗、滑精、小溲频频  脉微弱涩上方去生地  生石羔  加熟地  山芋  枸杞  山药  炒枣仁  兼服河车再造丸(紫河车  党参  熟地  杜仲  天、麦冬  龟板  黄柏  获苓  怀牛膝)
病例一  成某某  男  16岁  学生
          近日觉口淡,喜唾涎沫,频频不止。课桌地下一片,招人讨厌  脉虚数舌质淡红  此为肺痿 用干姜甘草汤加味       
    灸甘草10克  干姜20克  人参12克  白术12 克 云苓 15克  大枣二枚  水煎服  三剂  症除。
病例二 伏热留于肺胃,胃热则消谷易饥,肺热则(辟足)痿难行。热气熏于胸中,故内热不已。延今半载,节届春分,天气暴热,病加不寐。据述先前舌苔黄黑。今则舌心干红,其阴更伤仿仲景意用甘寒法:
生地 知母 获神 枣仁 麦冬 滑石 夜合花 沙参加 百合
《选自王旭高医案》
病例三    下焦痿辟,先由遗泄湿疡,频进渗利,阴阳更伤,虽有参芪术养脾肺以益气,未能救下。即如畏冷阳微,几日饭后吐食,乃胃阳顿衰。应乎外阳失职。但下焦之病多属精血受伤。两投柔剂温通之补,以肾脏恶燥。久病宜通任督,通摄兼施,亦与古贤四斤金刚健步诸法互参。至于胃药,必须另用。夫胃腑主乎气,气得下行为顺。东垣升阳益胃之条,似乎相悖,然芩连非苦降之气味乎。凡吐后一、二日暂停下焦血分药,即用扶阳理胃二日,俾中下两固,经旨谓阳明之脉,束筋骨以利机关,谅本病必有合矣。
  鹿茸  淡苁蓉 当归 杞子 补骨脂 巴戟尖 牛膝 柏子仁  获苓  川斛
  《选自叶天士。临证指南》
    此治痿法深得经旨。

                      阳 痿

  《内经》曰:思想无穷,所虑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缓,发为筋痿,及为白淫。阳明虚则宗筋纵。
  《景岳全书》曰: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或以七情劳倦,损伤生阳之气,多致此证;亦有湿热 织盛,以致宗筋弛缓,而为痿弱者,譬以暑热之极,则诸物绵萎。
    又曰:凡肝肾湿热 ,以致宗筋弛缓者,亦为阳痿。
    由此可见:阳物无力(命门火衰、肝肾脾)+(湿热 )脉舌===阳痿病
  1、命门火衰用蛇床子 五味子 菟丝子 芡实  莲须  沙蒺藜  龙骨  牡蛎  附子  肉桂
  2、思虑伤心脾用人参  熟地  山药  山萸  杜仲  枸杞  当归  炒枣仁  夜交藤  甘草
  3、湿热伤肝肾用猪肚 白术 苦参 牡蛎 苡仁 获苓 蛇床子 甘草
病例一  胡某某 男 25岁 农民
        阳痿,有其欲而无其力,神疲乏  脉沉弱  舌质淡红  肝肾虚用调整肾阴方加减:
    熟地15克 山药18克 山芋18克 枸杞子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菟丝子15克 川断15克 川牛膝15克 蛇床子15克 木瓜15克 淫羊藿18克 蜈蚣二条(研末冲服) 水煎服 一日一剂  连服七剂阳举有力。
病例二 张某某 男 25岁 农民
     新房房劳过度,以至阴茎软弱不起,此是肾虚无疑。小溲淋漓且痛,尿不通畅,此为湿热下注。用药
山萸12生地15山药15丹皮12云苓15泽泻15知母12黄柏10萆藓15蛇床子15甘草9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
二诊 小溲不痛通畅,唯阴茎挺起软弱。出方:山萸12生地15山药15丹皮12云苓15泽泻15枸杞子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怀牛膝15克 蛇床子15克 木瓜15克 淫羊藿18克 蜈蚣二条(研末冲服)水煎服七剂一日一剂。嘱忌房劳。
三诊 连服二诊方药卅多剂,茎起有力。

                      肺 痿 

  《金匮要略》证治第七曰: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而肺痿,肺痿之病,从何而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又曰:肺痿叶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医门法律》曰:肺痿属虚,决不可用峻法。
    由此可见该是: 浊唾涎沫(肺虚)+(伤津、寒冷)脉虚数舌淡白====肺痿
    肺虚热者: 人参  麦冬 粳米 半夏 沙参 玉竹 甘草
  肺寒冷者:灸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泡)右咬咀以水三升,煮 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病例一 成某某 男 17岁 学生
     晨起上学突冒风寒,咳唾频频、痰涎稀薄 小便频繁 脉迟弱舌质淡红 肺痿 用药:
人参12获苓12半夏10干姜10灸甘草6水煎服 三剂一日一剂。
病例二 冯某某 男 38岁 职工
     素有咳症,今又操劳,头额汗多,咳嗽加剧,多是稀薄涎沫,纳差,无精乏力 脉数舌质红 肺痿 用药:黄芪18人参12麦冬12半夏10陈皮10甘草6 
粳米30大枣六枚 水煎服 一日一剂 先后服九剂咳止,食多,精力恢复。

                    肺 痈

    《金 匮要略》证治第七曰:“(此段上接肺痿文)--------若口中辟辟燥,咳则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膑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疑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由此可见:咳脓血(肺)+(风热至毒)脉初微而数,后实、滑 舌红==肺痈     
    1、肺痈病,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丸大  大枣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 取二升,去枣,内葶苈子煮 取一升,顿服。 
    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 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病例:周某某 男19岁 学生
    发热咳嗽多日,昨突然胸痛,咳喘,痰带血脓,腥臭味 脉数舌质红 肺痈 出方
蝉衣15荆芥12牛子12前胡12白前12杏仁12瓜蒌15川贝10白芥子10葶苈子12百部10茜草根18竹茹15枇杷叶15鱼腥草20蒲公英30甘草10大枣五枚 水煎服三剂 一日一剂
二诊 热退,不喘,胸痛减轻,咳嗽痰多脓血多,大便稀 此佳兆也,上方加银花30瓜蒌减至10水煎服三剂一日一剂,
后服此方药,前后十二剂无脓血。咳嗽少,咽干口喝 改方蝉衣15桑叶12牛子10前胡10白前10杏仁10瓜蒌10川贝10白芥子10葶苈子12百部12竹茹15枇杷叶15沙参15元参15鱼腥草15蒲公英18甘草9连服五剂愈
病例二  惠某某  男  54 岁  农民
          风温咳嗽,不治,延有月余,今咳唾脓血来诊。脉数舌质红  诊为肺痈 ,出方桔梗汤加味:  桔梗15克  蝉衣15克  荆芥12克  牛子12克  前胡10 克  白前10克  杏仁12克  瓜蒌15克  川贝母12 克百部 10克  竹茹12克  枇杷叶15克  鱼腥草15 克  大青叶15 克  甘草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咳唾脓血较前多,患者家属怕患肺癌,拍片除外,同时西医给先锋霉素等药,输液。
    三诊时患者提出中西医结合,用上方加减、西医输液, 约廿余日愈。       
    此病《金匮》曰咳吐脓血者死。时至今日,中西结合治疗可不死也。

                   肺 痨

    《内经》玉机真脏论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预之期 日。(言肺病成这般情况 ,即肺痨症状,则预后不良)
    《外台秘要》引苏游论曰:传尸之疾,本起于无端,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疾。大都此病相克而生,先内传 毒气,周遍五脏,渐就羸瘦,以至于死,死易复易家亲一人,故曰传尸。亦名转注。以其初得,半卧半起,号为(        ),气急咳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热,称为骨蒸。内传 五脏,名为伏连。不解疗者,乃至灭门。
    《明医杂著》:男子二十前后,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伤炎动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咯血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痨瘵。
    可见此病: 盗 汗、痰涎带血、午后发热(肺)+(痨虫)脉沉数舌红===肺痨
    1、气阴亏耗者,月华丸:天麦冬  生熟地 山药  百合  沙参  贝母获苓  阿胶  獭肝  用菊花、桑叶煎浓汁,将阿胶化入,和药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日三服。
    2、阴虚炎旺者,百合固金汤加减:生熟地  麦冬 百合 白芍 当归  贝母  甘草 玄参  桔梗 
  病例一 肺为胸中,为五脏华盖,最娇之脏,不耐邪侵,毫毛必病。恙起前年,咳呛已有二载,卧则气升作呛,脉来弦细涩数,神 疲,面无华色,肺损中虚,气不归窟,六淫之气皆可成劳,不得内伤已也,(此肺痨)姑拟培土生金,兼纳肾气。 熟地  白术  获苓  杏仁  灸甘草  法半夏 沙苑  紫苑  淮山药 莲子 毛燕 
  选自《马培之。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病例二 此病现今几乎都找西医,用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PAS等药,前几年曾有一患者牛某某因咳嗽痛苦不止,找余服中药配合止咳。用方:蝉衣12荆芥12牛子10前胡10白前10杏仁10瓜蒌12川贝10苏子10百部12竹茹15枇杷叶15沙参加15元参15地骨皮12知母10甘草6 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后咳嗽少,续用西药治愈。

                  百 合

    《金匮要略》证治第三曰: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 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弱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弱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弱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经曰: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其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由此可见:神志诸症(百脉)+(伤寒体虚不复、情志刺激)脉舌====百合
  1、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右无先以水洗 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朱泉水二升,煎 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2、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石汤主之。 百合七枚(劈)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一枚(如弹丸大碎绵裹)右先以水洗 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去,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代赭石,取其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 ,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3、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劈) 鸡子黄一枚  右先以水洗 百合,渍一宿,当百沫出,去春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均,煎五分,温服。
  4、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内生志黄汁,煎取一升五合。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4、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右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5、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瓜蒌牡蛎散方。瓜蒌 牡蛎(熬)等分 右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6、百合病,变为发热者,百合滑石汤主之。 百合一升(灸)滑石三两 右为散,饮服方寸匕,三日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陈按语:百合病多得于伤寒病的过程中,正气虚余邪不解之故,病似阴虚内热。余没经见过此类患者,故不敢述说,好哉上述几证详细,若见时可按方治之。西医将此病多归于神经衰弱。按中医角度看:属于神志方面的症候,如没得伤寒病,可参照王旭高治肝病法治。                             

                    狐 惑

  《金匮要略》证治第三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诸病源候论》总论卷第十八  湿(  )  候描述:“由脾胃虚弱为水湿所乘,腹内虫动,侵食成也------”与狐惑症相同。
    由此可见:神志恍惚诸症(脾胃、血)+(湿热致毒、虫)脉舌====狐惑 
    1、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  黄苓二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斤  右七味,水一斗,煮 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2、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苦参一斗  以水一升,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次。
    3、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雄黄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内熏之。
    4、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鸡眼,七八日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喜三升(浸令芽出,爆干)当归三两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陈按语:狐惑多得于温毒证,治法宜清湿热解温毒。余没经见过此类患者,故不敢述说,若见可依上述治之。               

            疟 病

    疟论帝曰 :夫阂疟皆生于风,其发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悼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 ,头痛如破,渴欲冷饮。帝曰:何气便然?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悼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 ,外内皆热 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而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 
    《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金匮要略》症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 ,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脉迟者可温之,脉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也,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金匮要略》证治第四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 而少气,烦冤,手足热 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
    由此可见: 寒热(皮、肉、骨节,阴阳交争)+(风)脉舌====疟病
    1、病疟,以一月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十二分(灸)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阿胶三分(灸) 蜂窠四分(灸)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庶虫五分(熬)  右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 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2、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痛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灸)石羔一斤  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  右捣碎,每五钱,水一盏半,煎 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3、疟多寒者,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 ,临发时,服一钱匕。
  今之疟病,多用氯喹、伯喹、青篙素等药,效果显著,余身处北方,未曾见过此病,无例可举。

          淋 浊

  《金匮》消喝小便利淋浊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内经》至真要大论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气厥论曰: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精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后世皆有赤白、五淋之说。
    余以为时至今日,为诊断切确,应借助于西医的化验,速知究竟何物,以便对症用药。精液者另当别论。
    综上所述,淋浊皆由(膀胱 肾三焦脾)+(火湿热)有关。
  赤浊者症见尿血红,小溲时涩刺疼痛 苔薄黄 脉数有力(尿中有大量红细胞)方用:生地  白芍  忍冬藤  黄柏  知母  小蓟  炒蒲黄 滑石  藕节  白茅根  木通  益母草  甘草
  白浊者症见尿如白泔浆,小溲时涩,淋漓不尽 苔黄腻  脉虚数(尿中有蛋白)益母草  云苓  苡仁  山药  黄柏  苍术  桑螵蛸  萆藓 芡实  滑石  木通  甘草
    气虚者加人参  黄芪  升麻  陈皮
    有砂石者加金钱草  石苇  冬葵子
  若尿中有细菌者,五苓散(获苓 猪苓 泽泻  桂枝  白术)加减,可选土获苓  黄柏  黄连  忍冬藤  板兰根
病例一 李某 男 8岁 学生
     近日小便频频,淋淋漓漓,尿不多 脉数舌质红 淋症 用药:桂枝6白术10土获苓9 猪苓6泽泻6 黄柏6知母6甘草6 水煎服 两剂 一日一剂,愈。
病例二 郑某某 男 43岁 农民
     小便淋漓涩少。西医诊断;肾盂肾炎。潜血(++)蛋白(+)脉数舌苔黄腻 淋浊 用药
益母草36生地18山药18苡仁36土获苓18忍冬藤30苍术15白茅根36桔梗9黄柏9滑石(布包)36茜草根15甘草6 水煎服,先后服十二剂小便清爽,不痛,潜血(-)后原方去桔梗、黄柏、滑石、茜草根加桑螵蛸12萆藓12芡实15六剂,蛋白(-)。愈。
病例三 苏某某 男 65岁 农民
     屎血多日,住院多日无效。其子防疫站站长,邀余会诊,询知用中、西药多种,不见效。见患者插导尿管,讯知小便涩痛,小腹胀痛,脉细数 舌质绛红,知是《伤寒杂病论》中的猪苓汤症。出方:猪苓15克 获苓15克 泽泻15克 滑石36克 阿胶15克又加知母12克 黄柏10克 水煎服,后听站长说一剂痛减,尿增,三剂拨掉导尿管,六剂出院。

               遗精 滑精

    《内经》经脉篇曰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六节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张景岳曰:盖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故精之蓄泄听命于心。
    又曰:因梦而出精者,谓之梦遗,不因梦遗而精自出者,谓之滑精。梦遗者,有情,有火,有虚,有溢,有因情动而梦者,情动者当清其心,精动者,当固其肾。滑精者,无非肾气不守而然------
  《明医杂著》曰:梦遗精滑,饮酒厚味,痰火湿热之人多有之。      由此可知:遗精滑精与(心肾脾)+(火痰湿热)有关。
    用药(人参  黄芪  远志  获神  炒枣仁  山药  五味子  山芋  莲须  金樱子)+(黄柏  黄连  山栀  知母)
    有湿热生痰,症状兼有口苦或渴,小溲热赤,苔黄腻  脉濡数者去黄连  山栀  知母  五味子 金樱子加苡 仁  猪苓  苦参  猪肚  泽泻
病例一 张某某 男 19岁 学生
        高考前用脑过度,每晚十一点方才睡觉,现每夜沉睡,醒来发觉遗精,其母发现,引来就诊 脉沉弱  舌质红  问知不是梦遗,知是肾阴亏损。肾乃先天之本,宜常栽培。用调整肾阴方加味:
    生地15克 山芋15克 山药15克 云苓15克 泽泻12克 丹皮12克 黄柏10克 芡实30克 五味子9克 桑螵蛸18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同时嘱每日早晚嚼核桃、大枣两个。
    二诊 隔数日遗一次。原方再服三剂。
    三诊  多日不见遗精。嘱服知柏地黄丸三盒,每日早夜一丸。
病例二 双某 男 16岁 学生
     家长发现被褥精液,带来就诊。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脉数舌质尖红。脉与色不相符。脉数,可能是就医紧张?舌尖红说明是心火旺,仔细询问,腼腆不语。再次号脉,两尺沉弱。知是手淫日久,导至肾阴亏损。出方:
生地15山萸15山药15女贞子15竹叶9连翘9黄连9知母12乌贼骨12芡实15五味子6炒枣仁15肉桂3白芍15丹皮10桑叶9甘草6 水煎服 五剂 一日一剂。嘱咐家长,多做思想工作,不可手淫。
二诊 家长告知被褥上的精液较前少。原方加莲须15 五剂。
三诊 面色红润,舌尖不红 脉缓。上方加减,共服卅剂。未来就诊。
数月后,家长告知,过一、两月可见被褥上有精液。余告知精满则溢,不必再服药。注意教育,告戒手淫。


                    疝 气

    《内经》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内经》经脉篇曰:足厥阴之别,循胫上睾,结于茎,其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景岳全书》曰:疝气病者,凡睾丸为肿为痛,止作无时皆是也。
    陈修园曰:疝者,睾丸肿大,牵引少腹而痛。
    金匮要略》虽有寒疝、狐疝之名,然与腹痛并列,故后世多认为无牵引至睾丸,列为腹痛之内。
    由此可见: 睾丸症候(任脉、肝脉)+(寒、湿、气)脉舌====疝气
    1、寒疝,睾丸肿硬、冷者, 用药:当归 枸杞 云苓 沉香 小茴香 肉桂  干姜  吴茱萸
    2、水疝,睾丸水肿如晶  或痛或痒者,用药: 桂枝 白术 云苓 猪苓 泽泻  木通 橘子核  木香 甘草
    3、气疝,阴囊肿胀偏痛,少腹拘急者,用药:乌药  木香 小茴香 良姜  青皮  川楝子  槟榔 
  4、狐疝,阴囊偏有大小,似物,时上时下,卧时入腹,立时入囊,且痛胀  用药:当归 白芍 元胡 川楝子 木香 小茴香  吴茱萸  橘核  荔子核
  5、(秃?)疝:阴囊肿硬重坠,如升如斗,麻木不知痛者,用药:橘核  木香  厚朴 枳实 川楝子 桃仁  元胡  昆布  海藻  肉桂  荔子核  小茴香
病例一 翟某某 男 62岁 外来烧砖民工
     阴囊水肿重坠,如拳头,阴茎隐没 脉濡迟舌淡红 此水疝 用药
桂枝10 白术15 云苓15 猪苓15 泽泻15 橘子核12  荔子核12 小茴香9 木香9 甘草6
           服六剂肿消过半,显露出阴茎。后加木通10干姜9,
            又服六剂恢  
           复以往常态。
            病例二 司某某 男 32岁 农民
          阴囊收缩,少腹牵扯疼痛,手足冷,身伛偻 脉沉弦 舌苔白薄 此疝气,治宜祛寒、疏气,用药:
    小茴香10克 香附12克 肉桂6克 乌药9克 当归15克 吴茱萸6克 荔子核10克 灸甘草9克 大枣五枚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痛失,阴囊感觉拘紧 脉弦  前方加干姜9克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而愈。
病例三 疝有七种,寒水气血筋  是也。子和谕之最详。左睾 丸胀硬,麻不作痛口渐增大,至横骨之旁。脉象细缓,舌苔黄腻。小水不清,湿邪入于肝络。防成秃疝,拟辛温达下,以化浊湿。
  炒苍术  酒炒黄柏  泽泻  青皮 金铃子  乌药  桂枝 当归  白芍 灸甘草
  (选自马培之。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肠 痈

    《金匮要略》脉证并治第十八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急以薏苡 附子败酱汤主之,肿痈者,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 ,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主之。
    可见此病: 小腹肿痛(肠)+(饮食不节、过伤过度 )脉迟紧或洪数====肠痈
    1、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2、大黄牡丹皮汤: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
               病例  李某某 男  27岁  村民 
        三日前患右上腹部疼痛,今移至右下腹部剧痛,在县人民医院诊断为阑尾炎,合并腹膜炎,建议手术。因惧怕前来就诊。发热 ,口渴,便秘 脉洪数  苔黄腻  此肠痈 :
    败酱草 40克  地丁30克  蒲公英30克  苡仁30克  桃仁15克  大黄15克(后下) 芒硝 12克(冲) 丹 皮15克  赤芍15克  甘草 12克  两剂  水煎 服  一日一剂 
    二诊:腹泻后,热退,痛减,腹部按之仍痛,脉舌如前,前方加元胡10克  去芒硝  两剂  服法同前。
    三诊:痛大减,腹不痛,按之微痛 脉已 缓 苔白薄  前方减去元胡  三剂  服法同前  剂尽愈。   

                 痢 疾

  《内经》太阴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辟。
    《论疾诊尺篇》曰: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辟。
  《景岳全书》痢疾篇曰:痢疾一证,即内经之肠辟也,古今方书,因其闭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其证里急后重,或垢或血,或见五色,或多经紫,或痛不痛,或呕不呕,或为发热,或为恶 寒-----
    由此可见: 下利(肠)+(饮食不节、春伤风夏后发)脉舌====痢疾
    后世诸家分为:1、湿热痢,用药葛根 黄连 黄芩 白芍 槟榔  木香  甘草      2、疫毒痢,用药白头翁  黄芩 黄柏 秦皮 生地  白芍  丹皮  3、噤口痢,用药黄连 石草蒲 丹参 石莲子 获苓 陈皮  冬瓜子  陈米  荷叶蒂 半夏 大黄
                4、虚寒痢,用药呵子  罂粟彀  肉叩 当归 白芍  白术 人参 木香  官桂 甘草
                5、久痢,用药人参 白术 获苓  甘草 木香  陈皮 枳实  虚寒者加附子 干姜 桂心
病例 孙某某 男 18岁 学生
    日泻下七、八次,便中有血粘液,腹痛 脉紧舌苔质红 赤痢 用药葛根15黄连12黄苓12元胡10甘草10三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二诊 腹痛减轻,觉里急后重 脉舌如前,前方加白芍15 槟榔12 木香10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愈。
病例二 成某某  14岁 男  学生
          前些日食葡萄斤许, 昨日腹痛,下利 ,里急后重,日五六次,大便有血粘样物,脉数无力 舌质红  此痢疾  用药:葛根15克 黄连12克  黄芩 12克  木香9克 槟榔12克 白芍15克  甘草10克 一日一剂 水煎服。
    服此方加减六剂愈


                     霍 乱

    《内经》经脉篇曰;足太阴厥气上逆,则为霍乱。
    气交变大论曰:岁土不及,民病殒泄,霍乱。
    六元正纪大论曰:不远热则热 至,热至身热 ,吐下霍乱。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土郁之发,为呕吐、霍乱。        《灵枢》五乱篇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 
  《景岳全书》曰:霍乱一证,以其上吐下泻,反复不宁而挥霍撩乱,故曰霍乱。此寒邪伤脏之病也。
    由此可见:上吐下泻(肠胃)+(饮食不节、寒)脉舌====霍乱
    后世分为:1、寒霍乱,下利清稀,四肢清冷 ,以舌苔白腻脉濡弱为特点,用霍香  苏叶  白芷  桔梗  半夏  获苓  甘草为主,寒甚,加附子 干姜,急症者加服来复丹。
             2、热 霍乱,吐下腐臭,腹中绞痛,以舌苔黄腻 脉濡数为特点,用滑石 香豉 焦山栀  酒炒黄芩 省头草 厚朴 半夏  白叩  转筋者加晚蚕沙  木瓜  苡 仁  吴茱萸  吐不进药者,用玉枢丹止吐    3、干霍乱,突然腹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烦燥闷乱,四肢厥冷 以脉沉伏为其特点,用玉枢丹止吐,针剌十宣、委中急救。后用冬葵子 滑石 香藿 木瓜
病例一  唐某某  男 6岁
          肥胖体质,原本热盛,时值初冬,外遭风寒,寒热结于脾经,肠胃升降失常,上吐下泻,日复廿多次,好似霍乱,身微热,肠鸣如雷,无小便  脉数无力 舌质红  西医认为急性胃肠炎、脱水,输液用药效果不佳。苦思良久,用一方:
    半夏8克 获苓12克 防风8克 黄芩6克 生姜二片 水煎频服 头煎病减,二煎病失。继用:
    太子参15克 山药18克 获苓15克 玉竹8克  天、麦冬各10克  天花粉12克 甘草9克 水煎后加食盐半匙,频频服用以补液。
    三日后病愈出院。
病例二  细推此病(指霍乱)大旨,热在胃脘,寒在丹田,寒热 交争,上下格拒,且吐必伤胃,胃伤则口渴引饮。泻必伤脾,脾伤则肌肉顿消,土衰木必乘之。肝属木而主筋,此转筋之所 由来也。先于两腿湾委中穴剌出恶血,再进来复丹钱半,转其阴阳,不使清浊混淆,然后议服煎方,寒热 并用补中和中。所虑脉虚症险,慎防汗脱亡阳,尽人力以挽回,勉方候酌。
    姜汁炒黄连  白术  半夏  干姜  厚朴 获苓  吴萸  杏仁  陈皮    木香  灶心土  阴阳水煎
    选自《王九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脚 气

  《内经》太阴阳明论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上。
    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通评虚实论曰:足跛,寒风湿之病也。
    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太阴司天之政,民病寒湿,腹满,身填愤,浮肿。太阴所致为重,浮肿。
  《景岳全书》曰:方书以肿为湿脚气;不肿者为干脚气,湿者宜除湿,干者宜行气。
    由此可见:1、脚肿,麻木(肺脾胃)+(湿)脉濡缓====湿脚气  用药:苏叶  桔梗  生姜 木瓜  陈皮 槟榔  吴茱萸
              2、两足日渐消瘦麻木且痛(肺脾胃)+(湿、风)脉弦数====干脚气。
  用药:当归  白芍 生地 木瓜  防已  怀牛膝  苡 仁 知母        干、湿脚气后期,最怕冲心。须当预防。发之选用:吴茱萸  木瓜 槟榔,或犀角 枳彀 防风 沉香 苏叶 麦冬 木香 赤获苓
病例一 厥阴之邪,逆攻阳明,始为肿痛,断而腹痛,胸满呕吐。此属脚气冲心,非小恙也。拟外台法治之。  犀角  槟榔 获苓  枳实 杏仁  橘红 半夏 木通 木瓜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尤在泾医案》
  此病在北方很少见,余未曾看过,故引尤在泾医案参考。

                      脱 肛

    《内经》曰:下者举之。
    《景岳全书》曰:大肠与肺相表里,肺热则大肠燥结,肺虚则大肠滑脱 ,此其要也。故有有久泻、久痢,脾肾气陷而脱者。有因中气虚寒,不能收摄而脱者。有因劳役吐泻,伤肝脾而脱者,有因湿热下坠而脱者------故陈自明曰:大肠虚寒,其气下陷,则肛门翻出------
  右见此病:肛门翻出(肺大肠脾肾肝)+(虚寒、湿热 )脉舌象====脱 肛
    1、五倍子  明矾  水煎热洗 。
    2、人参 黄芪 白术 灸甘草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姜 枣
    3、升麻  柴胡  羌活 防风 半夏 益智仁 神 曲 泽泻 麦皮彀  陈皮 猪苓 甘草 苍术  姜  枣
病例  郭某某男 51 岁 农民西医诊断:脱肛、内痔、肛裂。输液多日效果不佳。消瘦,面色晦暗无光泽。近日便秘,努力大便,则带鲜血。脉虚弱 舌质淡红。此素日中气不足,瘦人火盛,大肠津亏结滞,便秘所致。出方:柴胡12升麻18大黄(后下)12黄芩12当归12白芍15槟榔12槐花18炒地榆10芒硝(冲入)9甘草6三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外用马应龙痔疮栓丸。二诊:便稀,无血,大便无痛。肛不脱出。脉舌如前。继续用马应龙痔疮栓丸。补中益气丸药五盒。一日三次,每次一丸,空腹服用。注意事项:嘱:大便时不可努力,一泄为快,应利用肛门括约肌之收缩力,逐渐一段一段地排便         

           虚 劳

  《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物质财富御身,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矣。
    阴阳应象大论曰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病入六腑,阴受之病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填满闭塞,下为泻泄,久为肠辟。
    调经论曰: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
    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同,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景岳全书》曰: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
    又曰:阳虚者多寒,非为外来之寒,但阳气不足,则寒行于风也,若待既寒,则阳已败矣。
    由此可见:虚劳(气、血、阴、阳、五脏)+(烦劳过度、饮食及房室不节、禀赋薄弱、大病失调)脉虚数弱 舌质淡红、淡白
    补虚除养生调息外,用药当从阴阳、气血、五脏着手:
    补五脏气、血,已在前面详细阐明,现只论从阴从阳用药:     
甲、阳虚:
     1、脾为后天之本,脾阳虚用药:人参 黄芪 白术 灸甘草  陈皮 肉桂 五味子  或多服补中益气丸
          2、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用药:人参 熟地 山                    萸 山药 杜仲 当归 枸杞 灸甘草 或多服金                    匮肾气丸
乙、阴虚: 1、肺阴虚,用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当归 白芍                      生地 丹皮 苡仁  莲子  橘红 灸甘草
          2、心阴虚,用生地  玄参  天麦冬 五味子                    人参 当归 丹参 女贞子 旱莲草 炒枣仁  获神  灸甘草                       
          3、脾阴虚,用麦冬 生扁豆 玉竹 甘草 沙参                      桑叶 天花粉 知母
          4、肝阴虚,用何首乌  阿胶 当归  熟地 木                        瓜 麦冬 枣 仁  白芍 甘草
          5、肾阴虚,用山萸 山药 生地 女贞子 旱莲草 枸杞子 紫河车 龟版 怀牛膝 丹皮 云苓,或多服六味地黄丸。
     6、金柜要略方: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此方通三焦,退其
肌热。
柴胡、白术、陈皮、槟榔、生姜、桔梗
春三月加枳实减白术
夏三月加生姜、枳实、甘草
秋三月加陈皮
冬三月柴胡加量

病例一  立斋治韩州同色欲过度,烦热作渴,饮水不绝,小便淋漓,大便闭结,唾痰如涌,面目俱赤,满舌生剌,唇裂身热,或身如剌芒而无定处,两足心如烙,左三部脉洪而无伦,此肾阴虚,阳无所附而发于外,盖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峻补其阴,遂以加减八味丸料一斤,肉桂一两,以水顿煎六碗,冰冷与服,半饷热睡,至晚又温服一碗,诸症悉退。翼日,畏寒足冷诸 症仍至,是无火也,当补其阳,急与八味丸四剂,诸症俱退。
又治一童子,年十四岁,发热吐血,余谓宜补中益气以滋化源 ,不信,乃用寒凉降火,前证愈甚,或谓曰:童子未室,何肾虚之有?参术补气,奚为用之?余述丹溪先生曰: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二脏俱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为君火,为物所感,则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而精已暗耗矣。又褚氏《精血篇》曰:男子精未满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脏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正此谓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及地黄丸而愈。
    选自《景岳全书》

                    厥  病

  《内经》调 经论岐伯曰: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阳明脉解篇曰:厥则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厥论岐伯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热厥。
  缪剌论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绝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如尸,或曰尸厥。 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立已。
  《景岳全书》曰:厥逆之证,危证也,盖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奈后人犹不能察,凡遇此证则悉认之为中风,竟不知厥逆为何病,而通作风治,害孰甚焉!
  由此可见:1、四肢清凉,或下利清谷(气、血)+(寒)脉沉微无力====寒厥
    用药:人参  附子 五味子  灸甘草
            2、昏冒,面赤气粗,烦燥 (气、血)+(热 、火)脉沉滑有力====热厥
    用药:安宫牛黄丸温水熔化灌服,再服黄连  黄芩 陈皮 甘草玄参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牛子 薄荷  白僵蚕  升麻  柴胡 桔梗
          3、由情志剌激昏厥,口噤握拳,呼吸气粗(气、肝)+(受剌激)脉沉、伏、弦====气厥。实证。
      用药:乌药 沉香 槟榔 枳实 木香
          4、由惊恐,或劳累过度昏倒,面色 苍白,气息微弱(肝、气)+(惊、恐)脉沉弱====气厥。 虚证。
      用药:人参  黄芪 白术 获神  远志 枣仁  灸甘草
          5、昏倒,面赤唇红,牙关紧闭(血、肝)+(恼怒)脉沉弦舌红====血厥。实证。
      用药:当归 山查 红花  青皮  木香 乌药 泽泻 
            6、 晕厥,面色苍白,汗出、息微(肝、脾、血)+(失血过多)脉虚数细无力====血厥。虚证
    用药:人参 黄芪  白术 当归  白芍 何首乌  阿胶 灸甘草  石菖蒲
          7、实然眩仆,喉中有痰,气粗(肺、肝)+(湿痰)脉沉滑舌苔腻====痰厥
      用药:胆南星  半夏  枳实  苏子  白芥子 黄芩  猴枣
          8、失精过多,实然晕倒,汗出,息微(肾、肝)+(色欲过度)脉细沉数====色厥
      用药:先以独参汤灌之,后以山萸 熟地 山药 女贞子 旱莲草  煅龙骨  煅牡蛎  煎服
    此外,临证常见的食厥、虫厥等,因病因明显,症也大同小异,不再阐述。 
    厥病危证也,当先急救,余常用针急剌鼻尖、人中、合谷、内关,然后用搐鼻散取嚏后用独参汤、参附汤、生脉散、玉枢丹、苏合香丸治,俟清醒后再据所致之病因,辨证治疗。
病例 一  张某 男 3岁
          高烧,无汗,项背强直,口禁牙关紧闭,昏迷。三日无大便 苔干燥  脉弦数 此小儿多发之病,热盛伤津,邪窜经络;阳明燥热,故而无大便。为痉厥。先刺合谷,啼哭神清。治宜清热、泄热存津  用药:
    蝉衣8克  荆芥9克  生石羔12克  知 母5克  生地9克  白芍6克 大黄6克  芒硝4克  元参8克 天麦冬各6克  生甘草3克  水煎服  一剂 痉止,汗出,大便出,干燥。仍发热,前方加减:
  蝉衣9克  荆芥6克 防风4克 苏叶5克 薄荷6克 天麦冬各6克  知母6克  元参9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大汗,热退。
病例二  宁某某  18岁 女  插队青年
          做青霉素皮试,针未拔,突然汗出,面青,息弱,昏迷。余正好在场,诊脉细微,知为厥病,急剌鼻尖、人中、内关,患者声出,缓气。此时护士从惊愕中清醒,二分钟后方才注射付肾素,患者得救。虽不是针剌完全脱险,然针剌却赢得时间,没发生意外。
病例三  《内经》论厥,不离乎气并血两因,气又为血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据说昨因动怒,猝然晕厥。腹部依然胀痛,信事不行,身热 不从汗解,脉弦苔糙。中宫虽有暑湿,而肝气郁结,肝血复瘀,营卫相乘侮,故以疏气逐瘀主治 。应手为吉。
柴胡  归尾 青皮 川芎 赤芍 川楝 香附 桃仁  红花  泽泻  佛手  玫瑰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
病例三  厥者气闭,上下不通,内外格拒,实症四肢厥逆,身体僵仆,气脉一通即醒;虚者手足厥冷,汗同如洗 ,痰声如锯,临危之绝候。治应立即针刺急救。此患者六脉伏而不起面青身冷、四肢厥逆,属气厥,针内关、合谷、百会。清醒后,服姜汤、苏合香丸。
《摘自陈良夫医案》

                                    癌  艾滋病 

    这两种病至今没有攻克下来,不过也可用上述理论解释:
    癌病===肿物阻塞脏腑、血脉、经络的症状(五脏六腑)+(瘀血、痰湿、致癌物质)脉舌苔
    艾滋病===三焦失调所表现的症状,以及涉及到脏腑紊乱的症状(五脏六腑、三焦)+(致病物质)脉舌苔
  因其症状复杂,目前又没有针对病因的药物可治。故无临证经验,故无方药。
  气、血、津液 、痰、饮(溢、悬、支、伏、留饮)风、火、湿、伤食(金匮称宿食)、虫等所致的病,前面在致病物质内已经阐述,因其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杂病中地位重要,故在前面先予阐明,现不再赘述。

余以为有好多症,诸如恶心、呕吐、吞酸、反胃(可归于胃虚、胃实、胃寒、胃热.....属于胃病的范畴)、咳嗽、咳喘、痞满、腹胀、泄泻、便秘,遗尿、癃闭以及自汗、盗汗等等,都是症状,分别包括在五脏六腑的疾病内,因其不具备一个病的主要特点,是一脏或一腑疾病中症状共有的症状,只是附属出现的次要症状,还没具备一个病的特殊性,也就是说还没个性,因此,归属在五脏六腑病中比较妥贴。如咳嗽这一症状,五脏六腑的病皆有咳,在肺病中普遍存在,是共性,常与肺的其他症状一同出现,我们只称其肺病就可知了。如果咳嗽为肺病是主要症状,我们可以在病机分析中,说明是肺病咳嗽就明白了。倘若有哮或喘,具有这样的特殊性,具有一个病的个性,因为引起哮喘的病因多,我们方可诊断为哮喘。这样就会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专门针对哮喘的病因进行治疗,以便提高疗效,因而不必将咳嗽专门列为病来阐述。如果咳出现在心病内,毕竟不是心病共有的症状,不具备个性,只须在心病分析病机时,加一句心咳就足以说明问题。若是将咳嗽当成一个病,那就会造成病、症不分,过于繁琐,杂乱无章,杂病就会越来越多,永无眉目了。
其实有好多病症均已在五脏六腑疾病内论述,只是因为有些疾病不是单一脏腑所生,致病物质也非一种,因有其特殊之处,如肺病中的肺癌、肺痨,对人类的危害性大,在遵照先辈命名的基础上(也有些症本不应称病,因沿袭至今,已成惯用的病名,只好暂且遵照;有些病如痢疾、疟疾等病应归在时令病中,因而极需要重新整理、归类,使中医病名条理分明,合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要求)应抓住主要特征,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的那两个公式,列为一种疾病来专门讨论,重新命名,比较合理,妥贴,因此,那些其他好多疾病共有的症状,就没有必要列为病来专门阐述了。
余所以不厌其详,将好多常见的杂病用公式一一验证,用意之一,也就是想澄清症与病的关系,排除那些病症不分的疾病,以便确立病名,保留具有特殊症候群的为病,重新命名,目的就是想使杂病不再杂乱无章,让人无可适从。

  时 气 病

    所谓时气病,是说一年四季中,非其时而有其气致使人所得之病,其所以患病:一是正气虚其气(邪气)乘虚而犯,一是邪气太盛,抵抗不住而患。时气病的详细论述,最早出现于《诸病源候论》,后至清代雷丰的《时病论》中将一年四季常见的病一一加以详细论述,其序中自言以《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疒亥);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加上伤寒,则热病全矣。     
    为学者心中有底,故将病分成时气病与杂病两大类,在临症时好把握。《时病论》中理法方药俱全,其中所述的温病、湿热与当今所划分的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温疫等病,应有尽有,堪称经典。
    余早年曾将此书的病名画一图挂在诊室,作为提醒,对于一年四季所常见的疾病,随时浏览,做到心中有数,获益不少。
    其内容对于春季的风寒、伤风、风温、风湿、春温、温毒、寒疫,夏季的晚发、伤暑、暑热 、秽浊、各种泻痢、藿乱,秋季的疟、秋燥,冬季的中寒、伤寒等病均有精辟的见解。
  如何掌握该书要领?余以为温病、湿热、暑热、秋燥、伤寒等病还应以张仲景、叶天士、薛生白等人的著作做为基础来学习。他们乃是得了医道的圣贤,从根本上认清这些病的本质、特征,找出规律,因而,所讲那么多的病,不论如何复杂、多变,也能迎刃而解,自会融会贯通辨症论治。
  余以为时令病的大纲,通过《时病论》挂图多年的观察、体验,还是应当以时、以季节来把握,春季多温病(风寒、伤风、风温、风湿、春温、温毒、寒疫)、夏季多暑热(晚发、伤暑、暑热 、秽浊、各种泻痢、藿乱)秋季多秋燥(秋燥、各种疟病)、冬季多伤寒(中寒、伤寒)。
  时令病的病因以六淫为主,
  风——风为百病之长,有内、外之分。
    外风首犯肺卫,常以卫表、肌肤、肢体、经络见症为主,实证居多,以风寒、风热为最常见。外风出现发热、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皮肤痒疹,骨节疼痛红肿,口眼歪斜(中经络)等症状。
  用药可选择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葛根、薄荷、淡豆豉祛风散热,荆芥、防风、蝉衣、牛蒡子祛风止痒,桂枝、浮萍、香薷祛风消肿,秦艽、豨莶草、桑枝、丝瓜络祛风通络,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祛风止痉。   
  内风多属杂病,参看杂病各论。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常有头、关节、周身疼痛、无汗、畏寒,四肢清冷,脘腹喜温喜暖脉紧等症。可由表及里入肌肉、筋骨,直至脏腑。  用药桂枝、干姜、附子、肉桂、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常配合麻黄、苏叶、白芷、生姜发汗解表散寒;用制川乌、制草乌、细辛、羌活散寒除湿;若寒中太阴,脘腹冷痛,呕吐下利,以理中汤温运脾阳为主;若大寒犯心,心胸剧痛,引及肩背,则以乌头赤石脂丸温通逐寒止痛为要;若寒伏少阴,心肾阳衰,四肢逆冷,“脉微细,但欲寐”,则以四逆汤回阳救逆为急。可选择伤寒六经方药(见后)   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可致阳气亢盛,腠理大开,汗液过度外泄,以致津气耗伤。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烦躁、发狂,高热昏迷等症。由于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故常有夹湿的证候。    用药可选择荷叶、西瓜翠衣、生石羔、寒水石、知母、西洋参、麦冬、玉竹、天花粉,若夹湿加用香薷、藿香、青蒿等药,以及八宝玉枢丹。
  湿——湿邪可犯全身,分表里、上下。出现头如蒙裹,失聪,出现四肢烦痛,关节肿痛,腰膝重著,倦怠体重,面黄肤肿等症状。
    用方药可选择:苍、白术  羌、独活 荆芥穗、荷叶  生姜
    犯里痞结胀满,肠鸣腹泻,小便不利。用方药苍、白术 获苓 猪苓  泽泻  陈皮 厚朴 半夏 白蔻仁  神曲 生姜加减
  犯上头重如裹,耳闷眼肿,气粗痰结。用方药荆芥穗 羌活 青蒿 陈皮 半夏 获苓 苡仁 杏仁 生姜
  犯下足跗、腿膝肿胀,腰肾重垂,小便黄而短涩。用方药苍、白术  羌活  防风 木瓜 防已 泽泻 生姜加减
  兼湿者可选择藿香、佩兰、香薷、苏叶、薄荷、云苓、猪苓、泽泻、通草、车前子等药。
  燥——可分外燥、内燥。初秋多温燥,晚秋多凉燥。
  外燥头痛身热、口喝、咳嗽、咽干、舌红等症状;
  用药可选择: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内燥多是伤津失液所致,出现口咽干燥,毛发干枯,皮肤干糙,肌肉消瘦,便秘等症状。
  用药可选择:常用药物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石斛、芦根、天花粉、生地、熟地、山萸肉、首乌、黄精、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阿胶、知母等。方药可选择沙参麦冬汤、麦门冬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左归饮、增液汤、二至丸等方。
  火——外感火热之邪,表现火热炽盛之候,如高热、头痛、面红目赤,烦躁,面红目赤,气粗,口渴饮冷,口臭,便秘,溲赤,或斑疹吐衄,或神昏谵语,直视、痉厥,舌尖红绛,舌苔黄腻,或燥黄起刺,脉滑数或滑实。
  内火涉及不同脏腑,有虚实之分。实火症见头痛,面红目赤,心烦躁怒,不寐,口苦口干,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吐衄出血,尿赤便秘,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数或弦数等。 
  虚火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骨蒸,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头晕目涩,腰膝酸软,干咳痰少带血,形体消瘦,舌红少苔或花剥,脉细数等。  气有余皆为火,五脏六腑均有气,那么五脏六腑也有火。
    一、心与小肠之火,实则心烦焦燥,哭笑无常,神昏谵语,舌破口糜,小便过痛,斑疹疮痤。用方药:竹叶 黄连 山栀 连翘  生地  知母 元参 大青叶 灯心 甘草
    1、神昏谵语加犀角 选用安宫、至宝丹
    2、茎中痛加牛膝 车前去黄连
    3、斑疹加荆芥 蝉衣 葛根
    虚则症轻,少腹坠痛,血淋。脉无力,舌质淡红 用方药:生地 麦冬 知母 元参 太子参 甘草 灯心
    二、肝胆之火,耳聋胁痛,口苦目赤,少寐多梦,脉弦,实则弦而有力;虚则弦而无力。
    实者用方:柴胡 薄荷 龙胆草 山栀 大黄 防风 木通 青皮 甘草
    1、少眠多梦加白芍 夜交藤 合欢花
    2、耳聋胁痛选加川楝子 黄芩 元胡 活磁石
    3、目赤加夏枯草 白蒺藜
    4、狂言谵语选加元明粉 犀角 龙骨 代赭石 金箔  安宫丸
  虚者用方桑叶 菊花 丹皮 当归 白芍 何首乌 牛膝 甘草
    1、头眩加天麻  钩藤
    2、目昏加生地  夜明砂  青葙子
    3、目痛加连翘  白蒺藜  决明子
  三、脾胃之火,实则出现口疮、口甜、齿痛、吞酸嗳气、肠鸣腹胀、黄疸  用方药:生石羔 知母 黄连 黄芩 白芷 升麻 防风  枳实 茵陈 甘草
  1、齿痛加连翘 川牛膝
  2、吞酸加瓦楞子 乌贼骨
  3、肠鸣腹胀加青、陈皮 大腹皮
  4、黄疸加茵陈  青蒿  牛子
  虚则症轻,渴喜热饮,懒言恶食 脉滑数无力,用方药:葛根 连翘  苡 仁 枳彀 云苓 黄芩  甘草
  四、肺与大肠之火,实则咳吐浓痰,烦渴欲饮、便秘。脉浮而有力,用方药:蝉衣 荆芥 牛子 前胡 白前 杏仁 瓜蒌 葶苈子 百部  竹茹  枳彀  枇杷叶 鱼醒草  大青叶  甘草
  1、痰多加贝母 竹沥
  2、便秘加大黄  芒硝
  虚者症轻干咳、盗汗、夜间发热,脉虚而浮,用方药:上方减葶苈子、大青叶、百部加沙参  天冬  地骨皮  胡黄连  知母
  五、肾与膀胱之火,实症则茎挺不倒,癃闭,尿赤短涩且痛;虚症:骨蒸劳热,遗泄、阳萎,水肿。
  实火用方药:知母 黄柏 泽泻 丹皮 获苓 升麻 荆芥
  1、癃闭加川牛膝  车前子 冬葵子
  2、淋浊加车前 白芍 海金砂
  虚者用方药:熟地 牛膝 知母 黄柏 车前 麦冬
  1、遗泄加芡实 五味子 萆藓 乌贼骨
  2、阳痿加鹿茸 龟版
  3、水肿加泽泻 猪苓  陈年葫芦瓢(打碎)蟋蟀
  4、骨蒸劳热加地骨皮 胡黄连  鳖甲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太过,两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可见除六淫而外,痰饮也是时令病中的一邪焉。  
  痰饮——外感六淫,或不善调摄,致使阴阳失和,脏腑不和,致使气乱,使精微之气为积、为痰、为饮 。故治此应治气为本,治痰饮为标,标本兼顾,则为万全之策。
    治痰用余制定的调理肺病的阴阳方,结合病症表现皆可。然方中照顾肺机面面俱全,用药繁多,治杂病组方庞大,不如遵前贤经验,用二陈汤加减妥当。半夏 陈皮 云苓 甘草加减
  1、湿痰加苍、白术 泽泻
  2、火痰加贝母 天花粉 杏仁 瓜蒌去半夏
  3、食积痰加焦三仙 鸡内金 莱菔子之类
  4、受风、寒、热邪加祛除外邪之药。
  5、顽痰多者还可选加礞石  猴枣  海蛤彀
饮者,其状如水,非痰也。
  前贤分为五饮:
  1、溢饮 ,积于胸中,满而不溢,溢则吐出。
  2、悬饮,随悬流走,不定一处。
  3、支饮 ,随气分流,渗于两胁、胸背腰间。
  4、伏饮,隐伏于募原、经络、骨节、隐曲之间。
  5、留饮 ,积于肠胃之外中、下焦内,漉漉有声,为痞满吐泻之病。
  治五饮的主方:半夏  获苓  陈皮 前胡  桑 皮 车前  生姜
  1、 溢饮加白术  枳实去前胡
  2、县饮在上者加荆芥穗 菊花 天麻去桑皮;在下者加泽泻 车前 苡 仁去前胡
  3、 支饮加柴胡  白芥子  葶苈子  大枣
  4、 伏饮,加羌活 防风 苍术 泽泻去桑皮
  5、留饮加白、苍术 防风
  因此,在时令病中遇到痰饮症状,可据上述方药加入治之。
  若想在时令病取得良效,必须熟知下列先辈们学经典的经验。  
               
        一、《伤寒论》六经图

《伤寒论》是医家的经典著作,理法方药为后人树立了典范,然而要想掌握其中的奥秘,非得下番苦功深研,方能有所收获,初学者只须掌握大钢,能做到有其证用其方药就不错了。随着五运六气变化,后学者对于《伤寒论》里的方剂,用于温病、湿热等病并不适宜,至清朝叶天士另辟蹊径,创立温热病论。对于《伤寒论》的探讨,只主张掌握要领,有其证用其方。这可以从他的六经图一文可以看出: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小肠
足太阳膀胱经乃诸阳之首,故多传 变受病者为先,其脉起于目内訾,从头下后项,连风府,行身之背,终于左足外踝,故头项痛腰脊强。发热 恶 寒,尺寸俱浮者,太阳经受病也。若头痛发热 ,汗出恶 风,是风伤卫气,乃表虚,宜解肌,桂枝汤主之。若头痛发热,无汗恶 寒,是寒伤营血,乃表实,宜发散,麻黄汤主之。
头痛发热恶寒者,此太阳表症,标病也。不拘日数多少,便宜发散。若发热 烦喝小便不利者,此为太阳本府受病也,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
若小便利者,不可再利,利之则引热入内,而为热 结膀胱,其人如狂等症。又不可下,下之表邪乘虚入里,而为痞满结胸,胁热下痢等症。故太阳经病切不可下,下之则表邪乘虚内陷,而传 变不可胜数。又不可利小便,利之则引邪入里,其害不浅。又曰:有汗不可服麻黄汤;无汗不可服桂枝汤。又曰:有汗不可再汗,汗多不可利小便也。

足阳明胃经  手大肠
足阳明胃经乃两阳合于前也。胃府者,府居中土,万物所归也。其脉起于鼻,上额络于目,循于面,行身之前,终于左足内踝。经曰尺寸俱长,阳明受病也。若头额痛、目痛鼻干、不得眠,此阳明经标病也。不拘日数多少,即宜解肌葛根汤。若身热烦渴,汗出恶热,此阳明经本病也,宜清邪热。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扬手踯足,斑发便硬等症,此阳明胃府本实也,急宜下之。故曰:在经当解肌在府当平热,府实则宜下。

手少阳胆经  手三焦
足少阳胆经,乃前有阳明,后有太阳,居二阳之中所以主半表半里,以胆为清净之府,无出入之路,不论在经在府治法全优同。其脉起于目锐訾,上头角络耳中,循胸胁,行身之侧,终于右足外踝,经曰尺寸俱弦,少阳受病也。其症头角痛而目眩,胸胁痛而耳聋,寒热而口苦,皆少阳症也,此经有三禁 ,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也。只宜小柴胡汤加减和之。
凡头角痛耳烘宽余而热鸣,耳环之上下肿痛,皆少阳所主部分邪火为之也。

足太阴脾经  手肺
足太阴脾经,为三阴之首。其脉始于左足内踝大指,行至腹,络于嗌,连舌本,行身之前。若寒邪卒中,直犯本经者,一时便发,腹痛或吐或利,俱宜温之。若四五日而发,腹满嗌干,此传经之邪也,又宜和之。如不渴而利者,寒也,理中丸温之;渴而利者,热也,猪苓汤清之。
  寒热 二症,皆有腹满,以热陷于内,邪气盛而充塞也,寒胜于内胃气虚而壅滞也。

足少阴肾经  手心
足少阴肾经为人之根蒂,其脉绐于左足内踝足心,上行贯脊循喉咙,络舌本,散舌下,注心中,行身之前。若一二日无热恶寒,足冷倦卧,或厥逆,脉沉无力者,宜温经散寒。若五六日而发,口燥舌干,脉沉而有力者,此传经之热 邪也,急宜下之。大抵少阴伤寒,多因劳欲损伤肾经而致,切不可妄投凉药。若脉沉足冷,虽发热急宜温肾以扶元气。经曰少阴病始得之,其脉沉,其症反热,此注少阴自受风寒以起病,当汗之。若一日,则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切要记其日子用药。若三日后不可妄汗,经曰误发少阴汗者,必动阴血,死不治。少阴病不问利不利,当分寒热而治。若脉沉实有力,此热也,当下之。若脉沉弱无力,此寒也,宜温之。然寒热二症皆令有厥,以阳热内附,致手足冷也,阴寒独胜,亦手足冷也。然寒症也有渴者,以少阴主水,肾虚水燥而渴,欲引水自救,故少阴虚症亦有渴症也。

足厥阴肝经  手心胞
足厥阴肝经,厥者尽也,六脉之尾也,其脉始于右足大指,环阴器,抵少腹,循胸胁,上唇口,与督脉会于巅顶,行身前之侧。若本经不足,寒邪直入,一二日便发,吐利少腹痛,脉沉无力,无热恶寒,甚则唇青厥冷,呕吐涎沫,舌卷囊缩,此直中厥阴之寒症,急温之。又曰脉沉有力 ,饮水不止,此热也,是即传经之热症,急下之。微细无力,或沉伏不见,此寒也,急温之。然寒热二症皆有舌卷囊缩,以热主煎迫,寒主收引也,须仔细辨之。
附方:
桂枝汤: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麻黄汤: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五苓散:猪苓  泽泻  白术  获苓 桂枝 
柴葛解肌汤:柴胡  干葛 甘草 黄芩 羌活 白芷 芍药 桔梗  石羔 
小柴胡汤: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理中丸: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 
猪苓汤: 猪苓 获苓 泽泻 阿胶 滑石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  附子 炙甘草
邪直入阳明腑者,根据症状选取大、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小承气汤:大黄  厚朴  枳实
调胃承气汤:炙甘草  芒硝  大黄 
脾经病宜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  芍药量加倍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少阴病热者宜下用方,斟情用小承气汤加减。
少阴病寒者宜温之,可用四厥散加减。四厥散:炙甘草  柴胡  枳实  芍药 
厥阴病热者宜清之,斟情用白头翁汤加减,其方: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厥阴病寒者宜温之,斟情用吴茱萸汤加减,其方:吴茱萸  人参 大枣  生姜
厥阴病寒热交错者用乌梅丸加减,其方: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附子 蜀椒  桂枝 人参 黄柏 
病至厥阴危也,邪与正,寒与热,阴阳复胜,症候复杂, 须仔细辨证,慎重用药,不可大意。因初学者临证经验有限,对伤寒病认识不足,往往会误治,铸成大错。特别是对伤寒病的传经、变症、预后,很难掌握。
伤寒方也可治杂病。若要掌握《伤寒杂病论》的奥秘,须有丰富临证经验方可用其方、或变通应用。据说此书的章节(有关方术部分)有失传,要想真正了解仲景的学术思想的核心,须探索河图洛书,懂得仲景的九变十化气数图、通晓三阴三阳之旨,以及《易》的易理、易象、易数,四柱预测......方能步入《伤寒杂病论》诊疗的殿堂。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谈何时容易?真是太难学了。因而余赞成叶天士的主张,待到临证经验、学术达到那个水平时再步入那个殿堂。

      二、叶天士的《温热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卫营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 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胞,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外,或渗湿于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则撤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 方中。若加烦燥大便不通,金汁可以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傍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卤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或如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水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寒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症,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 ,扰其元神,使其烦燥。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症。若脉急疾,燥烦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症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少阳经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症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至慌张矣。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 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也衰微也。面色苍者,需顾其津液,清凉到 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热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体,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也不少,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
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从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热邪在里,劫烁津 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燥屎为无湿矣。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症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痛,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耳。
  再前云舌黄或浊,须要有地之黄,若光滑者,乃无形湿热,中已虚象大忌前法。其脐以上为大腹,或满或胀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症必无,或十之存一,亦要验之于舌,或黄甚,或如沈香色,或如灰黄色,或老黄色,或中有断纹,皆当下之,如小承气汤,用槟榔青皮枳实元明粉生首乌等。若未现此等舌,不宜用此法,恐其中有湿聚太阴为满,或寒湿错杂为痛,或气雍为胀,又当以别法治之。再黄苔不甚厚而滑者,热 未伤津,犹可清热 透表。若薄而干者,邪虽去而津 受伤也,苦重之药当禁,宜甘寒轻剂可也。
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和可也。纯绛鲜泽者,胞络受病也,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 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再色绛而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烁津液,即黄连石羔亦可加入。若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此非血分,乃上焦气热 烁津,急用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再看其后转变可也。慎勿用血药,以滋腻难散。至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原有津 液,此津亏湿热薰蒸,将成浊痰蒙闭心胞也。再有热 传营血,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挟热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扪之湿,当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不尔,瘀血与热为伍,阻遏正气,遂变如狂发狂之症。若紫而肿大者,乃酒毒冲心,若紫而干晦者,肾肝色泛也,难治。舌色绛,而上有粘腻似苔非苔者,中挟秽浊之气。急加芳香逐之。舌绛欲伸出口而抵齿难骤伸者,痰阻舌根,有内风也。舌绛有光亮,胃阴亡也,急用甘凉濡润之品。若舌绛而干燥者,火邪劫营,凉血清火为要。舌绛而有碎点白黄者,当生疳也。大红点者热毒乘心也,用黄连金汁。其有虽绛而不鲜,干枯而痿者,此肾阴涸,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缓则恐涸极而无救也。其有舌独中心绛干者,此胃热 ,心营受灼也,当于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则延及于尖,为津干火盛也。舌尖绛独干,此心火上炎,用导赤散泻其府。
  再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滋肾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 还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风寒也,当疏散之。若白干而薄者,肺津津有味伤也,加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上之也。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泄湿透热,防其就干也,勿忧之,再从里透于外,则变润也矣。初病舌就干神 不昏者,急养正,微加透邪之药。若神已昏,此内匮矣,不可救药。又不拘何舌色,上有芒刺者,皆是上焦热极也,当用清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得轻旋即生者险矣。舌苔不燥,自觉闷极者,属脾湿盛也。或有伤痕血足迹者,必问曾经搔挖否,不可以血辨为枯症,仍从湿治可也。再有神情清爽,舌胀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湿胃热郁极化风,而毒延口也,用大黄磨入常 用剂内,则舌胀自消矣。
  再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厚涎沫者,口必有甜也,为脾瘅病,乃湿热 气聚,与谷气相搏,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若舌上苔如碱者,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募原出矣。
  若舌无苔,而有如烟煤隐隐者,不渴肢寒,知挟阴病。如口渴烦热平时胃燥舌也,不可攻之。若燥者,甘寒益胃;若润者甘温扶中,此何故,外露而里无也。若舌黑而滑者,水来克火,为阴症,当温之。若见短缩,此胃气竭也,为难治,欲救之加入人参五味子勉希万一。舌黑而干者,津枯火炽,急急泻南补北。若燥而中心厚者,土燥水竭,急以苦下之。舌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若舌白如粉而滑,四边色紫绛者,温疫病初入募原,未归胃腑,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入为险恶之病。且见此舌者,病必见凶,须要小心。
  凡斑疹初见,须用纸燃照看胸背两胁,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又宜见而不宜见多。按方书谓斑色红者属胃热 ,紫者热极,黑者胃烂,然也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断之,然而春夏之间,湿病俱发疹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红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脉不洪数,非虚斑即阴斑,或胸微见几点,面赤足冷,或下利清谷,此阴盛格阳于上而见,当温之。若斑色紫小点者,心胞热也。点大而紫胃中热 热也。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于内,大用清凉透热发,间有转 红成可救者。若挟斑带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随其部而泄。然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斑疹皆是邪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胃津 内涸之故。
  再有一种白(陪?),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湿热伤肺,邪虽出而气液枯也,必得甘药补之。或未至久延伤及气液,乃湿郁卫分,汗出不彻之故,当理气分之邪,或白如枯骨者多凶,为气液竭也。
再湿热之病,看舌之后也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 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者血必紫,紫如干漆;阴血者色必黄,黄如酱瓣。阳血若见,安胃为主。阴血若见,救肾为要。然豆瓣色者多险,若症还不逆者尚可治,否则难治矣。何以故耶,盖阴下竭,阳上厥也。
  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湿也,若无汗恶 寒卫偏胜也,辛凉泄胃,透汗为要。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心火炎上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处转润为妥。若咬牙龇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但咬牙者,胃热 ,气走其络也。若咬牙脉证俱衰者,胃虚,无谷以内养,亦咬牙也。何以故耶,虚则喜实也,舌本不缩而硬,而牙关咬定难开者,此非风痰阻络,即欲作痉症,用酸物擦之即开,酸走筋,木来泄土故也。
  若齿垢如灰糕样者,胃气无权,津亡湿浊用事多死。而初病齿缝流清血,痛者胃火冲激也,不痛者龙火风燔也。齿焦无垢者死。齿焦有垢 者肾热胃劫也,当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肾可也。
  再妇人病温与男子同,但多胎前产后,以经水适来适断。大凡胎前病,古人皆以四物汤加减用之,谓护胎为要,恐来害妊。若热极用井水泥蓝布浸冷复盖腹上等,皆是保护之意。但也要看其邪之可解处,用血腻之药不灵,又当审查,不可认板法。然须步步保护胎元,恐损正邪陷也。至于产后之法,安方书谓慎用苦寒药,恐伤其已亡之阴也。然亦要辨其邪能从上中解者,稍从症用之,亦无妨也。不过勿犯下焦,且属虚体,当如虚怯人病邪恶而治。总之,勿犯实实虚虚之禁 。况产后当血气沸腾之候,最多空窦 ,邪势必乘虚内陷,虚处受邪为难治也。如经水适来适断,邪将陷血室,少阳伤寒言之详悉,不必多述。但数动与正伤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汤,提出所陷热邪,参枣扶胃气,以衡脉属阳明也,此与虚实为合治。若热陷与血相结者,当宗陶氏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生地桃仁查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经血结自甚,必少腹满痛,轻者刺期门,重者小柴胡汤去甘药加元胡归尾桃仁,挟寒加肉桂,气滞者加香附陈皮枳彀等。然热陷血室之症,多有谵语如狂之象,防是阳明胃实,当辨之,血结者身体必重,非若阳明之轻旋便捷者。何以故耶,阴主重浊,络脉被阻,则旁气痹,连胸疹皆拘束不遂,故去邪通络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胞,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海藏出一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原为表里上下一齐尽解之理。看此大方大有巧手,故录出以备学者之用。

     三、薛一瓢(生白)的《湿热论》近年来,由于雨水多,气温升高,因湿生病的逐渐增多。鉴于湿热比较复杂,治时也颇费事,余认为王泰林录用薛一瓢(生白)《湿热论》所编的歌诀,对治湿热病的了解大有益处,现录如下:

 湿热蒸腾五六月,肌表口鼻皆能入,太阳阳明受病多,
 始则微热后但热,汗出胸痞舌白黄,口渴不饮或不喝,
 此条湿热证提纲。
 病在中焦气分窒,藿苍杏蔻朴半菖,六一佩兰枳郁桔。
 若兼挟食舌根黄,查肉瓜蒌莱菔益。
 阴湿伤表必无汗,恶寒身重头且痛,羌苍薷藿薄蒡等,
  头不痛将羌活损。
  阳湿伤表自汗出,汗出不解身仍热,关节疼痛微恶寒,
  湿在肌表身重极,豆卷获皮苍术皮,滑石藿叶鲜荷叶,
  通草桔梗等味宜,不恶寒者去苍术。                       
    湿热舌白用辛开,朴夏菖蒲草果煨,遍舌白苔为湿盛,
    口虽微渴勿疑猜。湿渐化热舌尖红,余湿犹滞舌根白,       
    蔻半卷绿六一翘,辛泄之中佐清热 。
    湿热证初起,    口渴身热炽,    脘闷或懊脓,           
    眼闭时严语,    浊邪蒙上窍,    高者越之是,
    枳桔栀豉宜,      无汗干葛使。 
    湿热二、三日,    胸闷不知人,    瞀乱大叫痛,
    菖蒲果朴槟,  六一芫荽各重用,  或加皂角地浆至。       
    湿热阻于上中闭,  病方初起散邪遵。                     
    湿热证三、四日,口噤而四肢急,此乃邪侵经络中,         
    甚者角弓反张为痉厥,苍耳威灵鲜地龙,酒淬川连艽
    滑石,丝瓜藤与海风藤,熄风通络斯方合。       
    湿热痉厥每相连,肝胆三焦风火郁。湿能生热热生风,       
    风煸火炽乱神识。外窜筋经则成痉,内闭膻中则为厥。     
    胃液干枯风火炎,厥而不返终难活。                         
    湿热烦渴舌焦黄,发痉神昏严笑狂,邪灼心胞营血耗,       
    犀角花露与鲜菖,连玄鲜地钩钩等,更要芳开至宝良,       
    清热救阴为急务,此条言厥义当量。
    湿热昏痉用开泄,不效须知邪蕴结。凉膈承气相机从,       
    大便不通脉数实,此系阳明实热多,下夺阳明为便捷。
    湿热化火热邪燎,充斥表里及三焦,烦渴舌焦红或缩         
    斑疹胸痞自利饶。壮热神昏为痉厥,阴津枯绝命难逃,       
    急投大剂犀羚地,紫草玄参花露调,金汁菖蒲兼蚌水,       
    清热救阴此方超。
    湿热阻遏于膜原,寒热分争如疟状,槟朴果柴苍藿菖,             
   半夏六一达原仿。
    湿热数日胸中痞 ,自利溺赤口渴腻,桔杏卷泽滑获猪,       
    三焦开泄兼分利。
    湿热证四、五日,口渴脉细数,胸中闷欲绝,
    干呕不止胆火冲,舌光如镜胃津劫。宜用西瓜鲜地甘
    蔗汁,磨服木香香附乌药郁。生津清热佐疏通,
    不煎全味俱全捷,此本阴亏木旺人,邪犯阳明劫津液,
    幸无痰饮杂其中,此法施之为慰贴。                       
    湿热内留挟痰饮,呕吐清痰粘水并,涤饮降逆和少阳,   
    温胆瓜蒌碧玉进。                                       
    湿热呕恶无休止,昼夜不瘥如欲死,是谓肺胃不相和,       
    胃热移肺肺还胃,川连苏叶各数分,两 味煎汤服之美。       
    暑湿入肺为咳嗽,甚至喘而不得眠,葶苈六一枇杷叶,
    泻肺消暑湿邪宜。                                       
    湿热暑邪闭腠理,始终无汗胸中痞,胸内微疼身热燎,       
    六一一两研末细,薄荷钱许包汤调 ,服下顿时汗即至。     
    湿热伤营风火升,时时汗出热 仍蒸,忽然头痛须防痉,       
    贞地玄羚钩蔓荆。   
    湿热脉细舌苔白,身冷汗泄胸痞喝,湿中少阴阳欲亡,       
    获苓益智参附术。                                       
    湿困脾阳但恶寒,腹疼泄利脉沉弱,面黄不喝四肢倦,       
    用药须从温法参,大顺缩脾来复等,冷香饮子效皆堪。         
    湿温四、五日,忽然大汗淋漓出,手足厥逆寒,
    脉细如丝或欲绝,观其脉证似亡阳,神清语清非阳脱,
    况起坐能自如,又茎痛兼口渴,此乃大汗暂亡卫外阳,
    而湿热之邪阻结,表里不通脉故伏,用须去湿兼清热,
    五苓去术加芪,酒淬川连并滑石。                       
    热证,发昏痉,设兼阴缩两足冷,实热虚寒须细审,         
    虚寒便利脉沉微,实热便秘渴喜饮,谛观本证无一虚,       
    知由下体客寒进,只用辛温之品煎汤薰,
    治法用从湿热订。                                       
    湿热劫津邪据内,舌硬苔黄起芒刺,神严语不知人,         
    囊缩搐搦危矣,鲜地鲜乌芦稻根,甘凉闰下无伤胃,
    脉若有力大便坚,大黄加入方相配。                     
    热毒入营邪欲泄,上下失血或汗血, 大剂犀角地黄汤,     
    银翘茜紫加无失。
    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而声不出,饮食不讨亦却,
    神昏不语形默默默,此邪深入厥阴经,主客交浑难解释。   
    芳香凉泄俱无效,加减三甲散合方,醋炒鳖甲生天虫,       
    土炒山甲醉地鳖,柴胡桃仁等味参, 破滞通瘀邪自撤。
    湿热数日忽吐泻,中气亏损升降乖,扁豆莲心半夏苡,       
    甘草获苓生谷芽,甚者当参理中法,太阴惫甚用无差。
    湿热按法治,诸症悉皆已,惟独目不瞑,瞑则梦惊悸,       
    此系邪余留 ,胆气不舒耳。宜用姜汁炒枣仁,
    猪胆皮兼郁李,胆以合胆酒引之,郁李去滞下肝系,
    酸枣安神姜散邪,此方此法称灵秘。
    湿热已解余邪滞,蒙蔽清阳胃不舒,知饥不食脘微闷,
    投剂清轻宜上奇,藿薄荷枇杷稻,六般俱用叶相宜,           
    芦尖更有冬瓜子,此法师时知不知。
    湿热开泄下夺后,恶症虽平元气伤,神思不清唇齿燥,
    倦语不食溺数黄,胃气不舒肺不布,清滋腻药不可尝,
    木瓜甘参麦石斛,莲心稻叶采鲜芳,生津醒胃和中气 ,
    生谷芽汤煎药良。
    湿热已十余日,腹痛圊血肛门热,热邪传入厥阴经,         
    左关弦数是奇诀,治法宜仿白头翁, 入阴升阳以凉血,
    假若尺脉数口干喝,下利心烦咽痛或,热邪直犯少阴     
    猪肤凉闰方为得。
    湿热病后阴液亏,余邪留滞络中轾,口渴汗出骨节痛,
    元米汤泡于术奇,隔宿去术煎饮服,养阴逐邪好思维。
    湿热方张经适来,神昏严语舌无苔,脉滑数而胸腹痛,
    热邪入血要清开,犀翘茜银花露,紫草菖 蒲重用该。
    湿热非从表入里,始终当究三焦理,夫热 是为天之气。
    湿得热而湿愈蒸,热得湿而热愈炽,湿热两分其病轻,
    湿热交混其病驶。热多湿少当清泄,湿多热少当分利,
    两湿俱多上下闭。三焦得病最难医,湿热化火劫阴津,
    引动肝风痉厥至。阳明经胃是冲衢,救胃生津扼要旨。
    (引自王旭高医书六种)
  余治湿温病初起,用宣表透表汤加减:青蒿 淡黄芩 鲜竹茹 赤获苓 姜半夏 苡 仁 枳彀 藿香梗 炒六曲 陈皮 厚朴 白蔻仁,如湿热蕴结肺胃用宣湿化热汤加减:青蒿 淡黄芩 杏仁 大豆卷 鲜竹茹 瓜蒌 赤获苓 郁金 佩兰 炒山栀 炒六曲 鲜芦根 滑石 鲜荷叶 甘草
    湿热犯中焦三仁汤加减治之。
    邪入营、血分照上述方法治之,常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疫毒证治

    正虚则邪侵,故有病沿门阖境传柒者。然也有不病者。是正气足矣。
    传柒者,有感天地之间蕴藏不正之气而感柒的;有感柒呼出之邪气,吸入者而患的。此二种柒病之源皆是正气虚之故。
    邪气是天地之阴阳失常,造成种种致病因子,谓之疫毒。
    故疫毒治法,应扶正气辟邪,扶正用补法;辟邪用汗、吐下法。以疫毒之属性而言,温、清、消、和为大法,至于温补、清补、补何脏何腑,当斟情而施治。
    今只讲祛邪之法:
    1、清热解毒:选用银花、连翘、蒲公英、败浆、板兰、龙胆草、知母
    2、利湿祛毒:选用茵陈、木通、车前、六一散。
    3、凉血解毒: 选用丹皮、赤芍、紫草、地丁、栀子、黄柏、黄连  黄芩。
    4、酸敛解毒:五倍子、乌梅、诃子肉。
    5、芳香化毒:藿香、佩兰; 
    6、导滞解毒:川军、槟榔
    7、外托解毒:薄荷、僵蚕、蝉衣、柴胡、苦参------
    8、成方如普济消毒饮、甘露消毒丹、神犀丹-----。
    甘露消毒丹:飞滑石15两 淡黄芩十两 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 连翘四两 石菖蒲六两 白蔻四两 薄荷四两 木通五两 射干四两 川贝母五两 神曲糊为末。
    神犀丹 犀尖六两 生地一斤熬羔 香豉一斤熬羔  连翘十两 黄芩六两 银花一斤 金汁十两 元参七两 花粉四两 石菖蒲六两 紫草四两  即用生地香豉金汁捣丸,每丸重三钱开水送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好多致病的原因,通过先进的技术发现,如细菌、病毒-------中医也应当采用有针对性的新的药物,进行治疗,以挽救病人的性命为宗旨。

            温病概要
                ——-——————
—————————————————————————————————————
分期        恶风期    化热期    入营期    里阴期
—————————————————————————————————————
八纲        表实热    里实热      里实热      里虚热
三焦        上焦      上中焦      上中焦      下焦
卫气营血    卫        气        营          血
脏腑        肺          肺胃肠    胃心胞      肝肾
主证        寒热咳嗽    发热便秘  神昏斑疹    伤阴
                        伤津      出血        痉厥
治法        解表宣肺    清气泻下  清营开窍    滋阴
                        生津      化斑止血    熄风
主方        银翘散      桑菊饮加  清营汤    青蒿鳖甲          桑菊饮      白虎汤    牛黄紫雪汤加减
                        凉膈散      丹至宝    复脉汤
                        增液承气    丹化斑汤 三甲复脉
                        汤 益胃汤  银翘散去 大定风珠
                                  去豉加生地、大黄汤   
                                  犀角地黄汤

-———————————————————
  此以风温为纲,找温病的规律。死亡可在任何期,据体质而定。温病不一定以此四期以序,也可由恶风期一跃入阴期-------
治法是“在卫汗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乃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至于其他春、暑、秋、冬温、湿热、温毒等有他的特征,即在上述温病规律上加有新的症状,故治法也离不了上述所述的主方的加减基础上。
    例如:湿温可以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加减,添入黄连、黄芩、连翘、枳实、枳彀、山栀、豆豉、豆卷、郁李仁、瓜蒌皮、藿香、陈皮、茵陈、神 曲等。
    湿温发热稽留不清,午后增高,伴有头胀胸闷,口干少饮,自汗体倦,大便不畅  舌苔黄腻 脉濡数模糊以豆卷宣透为佳,其他藿香、佩兰亦可加入。
  白(倍):主要由汗出不透邪无出路蒸发于皮肤而致,除用豆卷、藿香、佩兰宣 透,还须用青蒿、葛根、焦栀皮、连翘、滑石、解表里之热 ;菖蒲、郁金、调 畅气机,通草渗淡湿热 。
  神昏:主要由湿热薰蒸所致,轻则甘露消毒丹;重则用神犀丹。
  便溏:湿热 寻找出路,在清化的基础上加入更衣丸。
  伤津:此乃湿热 不化耗津也,须用石斛、天花粉、芦根等甘寒养胃佩兰、橘白、滑石清化。

            温温病的十二个治法

  1、宣肺法;桑菊饮,流涕加辛荑、苍耳,咳嗽加牛子、蝉衣、象贝母。
  2、疏表法:银翘散,痰多加杏仁、贝母;挟湿加厚扑 陈皮。新加香薷饮,即香薷饮加银花、连翘。
  3、清气法:减味竹叶石羔汤,即竹叶、石羔、麦冬、甘草
白虎汤:  滑石、蒌皮、芦根均可加入。
三石汤:石羔、滑石、寒水石、杏仁、竹茹、                        银花、金汁、通草
  4、清化法:三仁汤治中焦湿热,可加豆卷、藿香等味。
黄芩滑石汤:黄芩、滑石、蔻仁、获苓皮、大腹皮、猪苓、通草,由清热利湿组方。
获皮汤:获苓 皮、猪苓 、大腹皮、苡仁、通草、竹叶。治湿重于热。
杏仁石羔汤:杏仁、石羔、半夏、姜汁、枳实、黄柏、山栀。辛苦寒法,宣通三焦。
甘露消毒丹。清化中有宣透、渗利作用。
  5、泻下法:凉膈散。清化泻下。
  增液清气汤:生地、玄参、麦冬、大黄、元明粉。具有燥便作用。                           
  6、生津法:胃苓 汤: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此方甘寒滋润。也可加石斛、天花粉等。
沙参麦冬汤:治肺、胃阴伤。
连梅汤:黄连、乌梅、麦冬、生地、阿胶。清心肝肾。
玉汁饮:梨、勃荠、藕、麦冬、芦柑汁。甘寒救液。
  7、清营法:清营汤。
加减玉女煎。治气血两燔。
清瘟败毒饮。治瘟疫。
普济消毒饮。
  8、止血法:犀角地黄汤。可加银花炭、侧柏叶、白茅根、藕节等。
  9、化斑法:化斑汤。
加减银翘散,可加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 氤氲汤:豆卷、藿香、佩兰、焦栀皮、连翘 滑石、通草、郁金、莒蒲、治白  兼红疹,可加丹皮、紫草根、赤芍等
  10、开窍法: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神 犀丹。
  11、滋阴法:加减复脉汤:生地、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甘草  滋养肝肾, 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丹皮、知母  滋阴透热。 
  12、熄风法:三甲复脉汤,复脉汤加牡蛎、鳖甲、龟版、等味
大定风珠汤:三甲复脉汤加五味子、鸡子黄。
  此十二法为大法,至于遇到复杂变化的病症,还须随症加减。
   

          时令病病例 

  一、 张某某 男 20岁 农民
         头痛,发热,流涕,咽痛二日 脉数 苔白 此风温 幸凉发散 用药:
  蝉衣19克 荆芥15克 防风12克 薄荷10克 苏叶12克 山豆根12克 辛荑12克 大青叶15克 银花15克 连翘12克 芦根15克 甘草9克 二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先喝药后喝小米细粥,然后盖被出汗。
 二、张某某 男 17岁 学生
        发热,头痛,流涕,咳嗽痰少,咽干 脉浮数 苔白 此风温用药:
  蝉衣15克 荆芥15克 防风12克 薄荷(后下)10克 苏叶12克 大青叶15克 银花15克 连翘12克 芦根15克牛子10克 前胡10克 白前10克 杏仁10克 瓜蒌12克 浙贝母10克 沙参15克 百部10克 竹茹10克 枇杷叶15克 甘草9克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先喝药后喝小米粥,然后盖被除数出汗。
 三、丁某 女 3岁
      前四、五天发热,汗出,喘咳痰多,用西药不少,效不佳,只能退烧、药停热又升,请余诊治。脉浮数无力,时值深冬,谓伤寒病在太阳经也。
用桂枝加杳仁厚朴汤再加苏子 三剂 一日一剂 方药:桂枝5克 白芍4克 杳仁5克 厚朴3克 苏子6克 灸甘草4克 生姜一片大枣二枚 水煎服 一剂诸症减 二剂热退 三剂喘咳止。
四、冯某某 男 15岁 学生
     三天以来,发热无汗,口喝,咳嗽。面赤。脉洪数苔少
此伤寒邪由太阳入阳明经。用药:
 麻黄9克 杏仁9克 瓜蒌12克 生石羔30克 天花粉15克甘草9克 二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热降喝止,仍咳嗽。用药:
 蝉衣12克 荆芥10克 牛子10克 前胡10克 白前10克杏仁10克 瓜蒌12克 浙贝10克 百部10克 竹茹10克 枇杷叶15克 鱼腥草15克 大青叶15克 沙参15克 甘草9克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天下一家
五、成某某 男 57岁 农民
   发热无汗,头身痛,头如束耳失聪,口干不欲饮,胸痞泛恶,小溲黄,至午后剧 脉缓濡苔白腻 此湿温,湿阻肌肤,宜宣湿透表法,用药:青蒿15克 藿香12克 黄芩12克 竹茹12克 云苓15克 半夏12克 苡仁30克 枳彀12克 炒神曲15克 陈皮12克 厚朴10克 白叩仁10克 甘草9克 三剂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诸症大减,原方再服二剂,愈。
六、汪某 女 37岁 职工
    身热至午后加重,咳嗽胸闷,痰多,痞满泛恶。小溲短赤 脉濡苔白腻 此温阻卫分迫于肺胃,宜宣温化热。用药:
青蒿15克 藿香10克 佩兰10克 薄荷12克  杏仁10克 竹茹12克 瓜蒌12克 云苓15克 芦根15克 滑石36克(布包) 黄芩12克 栀子12克 郁金10克  炒神曲15克 甘草9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前方加减,共服六剂愈。 
  七、宋某 男 12岁 学生
风温初起,服西药汗出,发热口渴,伤津伤肺,干咳少痰 脉数舌质淡红 用药:
牛子9克 蝉衣10克 荆芥9克 前胡9克 白前9克 杏仁9克 瓜蒌9克 浙贝9克 沙参12克 知母9克 百部9克 竹茹9克 枳彀9克 枇杷叶12克 鱼腥草10克 大青叶10克 甘草9克 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八、温某某 36岁 男 职工
   发热恶寒,口苦咽干,便秘溲黄,头脑昏沉 脉数有力苔白 内有热复受风寒,表里俱实 用防风通圣散 一日两次 每服10克 一日症减,二日汗出,便通 三日愈。
九、李某 21岁 女 职工
   发热恶寒,头痛流涕,咽干红肿 脉浮舌质红 此内热外受风邪 因上班无时间熬药 服羚翘解毒丸 一日三次每服二丸  二日愈 
十、周某某 25岁 男 农工
  发热无汗。头痛、全身痛,转动尤剧 脉浮紧 舌苔白腻薄
此风寒湿邪束肌肤,发散风寒祛湿 用药:
 桂枝6克 防风6克 葛根9克 羌独活各6克 附子6克 白术12克 苡仁18克 甘草6克 生姜一片 大枣二枚 水煎服 一剂
 二诊:汗出,热退,痛减,恶寒,脉舌如前,用药:
 桂枝9克 葛根9克 白术15克 附子6克 灸甘草9克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二剂 水煎服 愈。
 十一、孙某某 男 35岁 干部 
   发热口喝,头脑不清爽,耳蒙耳鸣,脉浮 舌质红 风、热、湿犯肺经,蒙受耳窍.用药:
桑叶15克 菊花15克 薄荷12克 桂枝9克 连翘15克  荆芥穗12克 防风9克 甘草6克 龙胆草12克 蝉衣12  克 葶苈子10克 桑白皮12克 黄芩12克 水煎服 一剂汗出热减,头脑轻快。二剂热退尽,三剂耳恢复听力。
十二  周某某 男34岁 农民
连日来有时发热有时发冷,胸胁苦闷口干,喜呕 脉弦数舌质红此邪犯少阳 用药小柴胡汤变通:半夏6克 太子参12克  黄芩12克 天花粉15克 青蒿12克 生姜二片 大枣三枚 水煎服 一剂热退胸胁闷减 二剂口不喝不呕 三剂愈。 
  十三 马某 女 7岁 学生
          发热,口喝,颜面潮红,周身水痘 舌质红苔白腻 风此瘟毒犯卫、气 (西医称水痘)用药:
 银花15克 连翘12克 滑石18克(布包)甘草6克 车前子 9克(布包) 紫花、黄花地丁各15克 生石羔24克 知母12克 蝉衣12克 荆芥12克 麦冬12克 芦根12克 水煎服 连服六剂愈
  因是瘟疫需加地丁之类药味。
  十四、孙某某 男 7岁 学生
      发热恶寒,两腮肿张 舌红苔白 瘟毒犯卫气营血(西医谓流行性腮腺炎)用药:
    柴胡8克 薄荷6克 青蒿9克 大青叶12克 板兰根10克 银花12克 连翘9克 当归7克 赤芍9克 三棱7克 莪术7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一日一剂 前二剂热退,然肿未消,后加当归、赤芍、丹皮六剂加减而愈。
  十五、李某某 男 7岁 学生
      发热,咳、气喘,额头发际出现红疹,后遍及全身,脉数舌质戏红 瘟毒犯卫气营血  用药:
  蝉衣15克 葛根12克 荆芥12克 防风12克 薄荷8克 苏叶7克 大青叶、板兰根各12克 金银花15克 连翘12克 升麻9克 赤芍9克 生地15克 牛子9克 问及此事胡9克白前9克 杏仁7克 瓜蒌12克 贝母8克 枳彀9克 知母9克 百部 10克 竹茹9克 枇杷叶15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一日一剂 二剂热退 后加大青叶12克 六剂疹消 用此方前后加减十二剂全愈。 
  十六、
   梁某某男25岁农民
    发热七、八天,脣干口渴 前医不知津液亏泛,只看到卫分症候,一味辛凉发表,结果是越发越热。 用药:
 蝉衣12克 薄荷10克(后下)荆芥15克 防风10克 苏叶10克 生石羔30克 知母12克 大青叶15克 银花15克 连翘12克 天、麦冬各12克 太子参15克 玉竹12克 芦根15克 甘草8克。水煎服 一剂汗出 三剂口生津液不渴。
 十七、张某 男 7个月
   痰鸣喘咳,目胞浮肿,面黄萎黄,鼻冀煸动,似睡似醒。五日前由发热恶寒引起 脉浮舌苔白腻 风寒犯表、袭肺气不肃 治宜辛温解表,降气利痰 用药:
 麻黄4克(先煮沸沸去沫)前胡5克 紫苑3克 款冬3克 陈皮5克 杏仁3克 牛子4克 甘草3克水煎服
 二诊:翌日喘咳止,啼哭声中有痰鸣,面色专红润。其母述说服药后鼻头汗出,继而遍及全身。喘咏减。仿依前法减麻黄,加瓜蒌皮4克 二剂而愈。
 十八、王某某 女25岁 职工
    小溲淋漓,少腹憋痛,前些日由发热恶寒而引起 脉数浮舌苔白腻 此风寒犯太阳膀胱经腑症,选方五苓散加减:
 桂枝12克 猪苓12克 云苓15克 泽泻15克克;小茴香9克 炒黄柏12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一日一剂 三剂 俞愈。
 十九、 寇某某 女 56岁 职工
     外受风寒则发热恶寒,内激肝火则上亢则眩晕,肝火犯胃则呕吐 脉浮重取弦 此太阳激厥阴之火症候 用药:
 麻黄9克 羌活12克 天麻15克 钩藤18克 菊花15克 半夏12克 云苓15克 陈皮12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一剂见效,二剂麻黄为六克 羌活为6克 则愈。
 廿、梁某某 女31岁 职工
    前医不识寒热往来,见有热有寒便作少阳症投小柴胡汤不效,延半月不愈。少阳症寒热往来,一日数十次连发,不发时如无病之人,今寒热相继,又有头痛,病在表恶寒重。说明表症无疑也。
郑树桂曰:治病方法从古至今,无一定之主法。何也?古方是治古人已有效验者,留为后人之作别,第今世运气不似古时,今人禀赋亦不及古人,惟宜证印古方用药,万不能执方来治。
  选方麻黄二桂枝一汤加柴胡一味,一剂病减一半,二剂病失。
 廿一、康某某 男 1岁半
    肥胖体本热盛,时值初冬遇风寒外侵,寒热吉于太阴,肠胃升降失节,上吐下泻似藿乱。身微热,肠鸣似雷,小溲少 脉洪数 用药:
  半夏6克 云苓9克 防风5克 黄芩5克 生姜二片 水煎服, 服头煎症减,二煎病失。
 真是兵不在多而在于精,药亦在于切病也。
 廿二、陈某 男 7岁
大热、疲乏、无力,食即吐,腹胀肠鸣、坐不[发,用西药汗珠、出不止,以至嗜睡不食三日矣。皮干 裂 脉沉弱舌苔质红此温病汗出过度,伤阴也。治这颇为辣手,思一方用,葛根解肌汤去黄芩、石羔等品加平胃散,一剂即愈。
 廿二、刘某某 男32岁 职工
     南方采购归来时,途中寒战,继而大热 寒热交替,一日数十次如疟。头痛面肿,手脚麻木,时发时止,舌颤,小溲黄,便秘 脉沉细 舌质红有瘀点 苔白腻 此犯山瘴岚气,属于瘟疫也,急治表里,不可延缓。方用太无神术散加减:
 藿香12克 苍术15克 柴胡10克 陈皮12克 厚朴10克大黄16克 黄芩15克 石菖蒲12克 银花24克 蒲公英30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一剂症减轻,二剂愈。
  廿三、剂某某 女 6岁
    某中央领导之外孙女,发热微咳鼻血如涌,流血一地 脉浮舌质红外感风热激动血络气血不宁破络而出用药:
到病除淡豆豉12克 炒茉芥12克 杏仁6克 瓜蒌皮9克 生地12克 丹皮9克 白芍10克 丝瓜络15克 甘草9克 水煎服一剂鼻衄止。
 廿四:刘某某 女 10岁 学生
     发热恶寒,嗜睡,四日无大便,胸有前隐隐约约红点脉数舌质红 邪入营血 清热解毒逐秽
 白僵蚕12克 蝉衣15克 黄连10克、黄芩12克、 黄柏10、大黄12后下 银花50克 连翘15克 石菖蒲 9克 丹皮10克未了赤芍10克 甘草9克 水煎服,二剂热退、便下,三剂神清 六剂愈  如今此女已在学毕业多年,无后遗症。
廿五:双某某男51岁农民
近日感到疲乏,厌倦、厌恶劳动、懒惰,嗜睡。以为不久人世,到县医院做了透视、B超等项检查,无发现异常。身长消瘦,纳差、口干。脉两尺细弱,舌苔白薄,不润。余思良久,今春以来气温逐渐增高,雨水欠缺,气候干燥,患者原肾阴亏,今受气温影响而至肺金燥。认为是时气病:疰夏。用药:
天、麦冬各15五味子6沙参15元参15生地18山萸肉15山药18云苓12丹皮10乌梅两枚甘草9三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带药走后,半月不见来诊。今日街头相遇,言说一剂见效,二剂有精神,口不干,想吃饭,三剂上地扎务菜地......说药病相投,赞不绝口。
廿六 成某某男67岁农民 发热,脑胀不清快,午后增高,身疲乏力,胸中痞满,泛恶,溲黄。脉濡缓舌苔腻 此湿温病在卫气,西医曾疑副伤寒,输氧氟沙星等药七天,热不退。出方:青蒿18藿香12佩兰12黄芩15获苓18厚朴10枳壳12半夏12苡仁30炒神曲15陈皮15杏仁12白蔻仁10竹茹15滑石(布包)36甘草6水煎服,一日一剂 三剂 热稍退,胸脘痞消。六剂热退,有食欲。后加减此方,共服十二剂愈。
廿七:张某某男70岁退休司机 头晕目眩,头如蒙,感到头重足轻,走路义腿,生怕血压高跌跤,坐车而来。体胖。胸痞脘胀,纳差。脉濡舌苔腻。曾在医院按高血压治多日,效果不明显,前来就诊。此也是湿热,只是日久,其他症状消失而已。出方:青蒿18藿香12厚朴10半夏12获苓18杏仁12白蔻仁10苡仁30炒神曲15生麦芽15桑叶15菊花15钩藤18天麻15荆芥穗15木贼草12当归10陈皮15怀牛膝18龙骨18珍珠母36炒枣仁15甘草6。水煎服 一日一剂 三剂服后,胸膈开有食欲。六剂头脑稍清快,九剂舌苔稍退,头脑清快,但还晕,十二剂效不明显,于上方去青蒿、藿香、厚朴、白蔻仁加羚羊角6石决明18 六剂诸症失。 
廿八:闫某某女40岁居民 头晕目眩,头脑不清快,身热烦燥。小溲短涩。耳鸣失聪。周身发紧,汗少,右肢疼痛。脉濡缓舌苔腻。前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症,用西药效不好。后至省城大医院神经内科,输液、服药多日,诸症略减轻,近日发现头部圆周针扎一般疼痛。经人介绍来诊。余诊为湿热
出方:青蒿18桑叶15菊花15钩藤18天麻15荆芥穗15苏叶15薄荷15厚朴10半夏12土获苓18杏仁10苡仁30白蔻仁10威灵仙30炒神曲15滑石(布包)36路路通10黄芩12山栀10甘草6冬瓜子60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
二诊:头晕目眩,身热烦燥稍减,其余如旧。前方青蒿加至24,土获苓加
至50加蔓荆子18羌、独活各12石菖蒲10
三诊:头痛、肢痛大减,头脑清快,也不烦躁。动则汗出。二诊方减去蔓荆 
子、独活、青蒿、荆芥穗。加胆南星15。
先后据病情加减18剂,诸症均失。
廿九:成某某女72岁居民
头晕不爽,有时耳背失聪,胃及腹胀,没食欲,神色晦暗,萎靡不振。经医院做B超、CT等多项检查无异常所见,未能确诊。另一医院的医生以为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输液一周,患者反觉病沉。脉濡缓舌苔黄腻。此湿温邪阻中焦尤甚。出方:青蒿24藿香12佩兰12苏叶15半夏12厚朴10云苓18猪苓18泽泻18滑石(布包)36杏仁12白蔻仁10苡仁30苍术12黄芩12焦三仙各15陈皮12芦根15甘草6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服三剂头晕稍减,又服三剂头不晕但也不清快。余以为中焦湿重减青蒿为12 加大腹皮15。四诊时面有光泽,神色愉悦,说这三剂效果好,第一剂服后腹中响动,腹胀大减,第二剂觉饥饿,有胃口。原方再服三剂。病失。  *余常年在门诊工作,危重病人收住院或转院,因而无
法接触重症时气病者,特别是病入少阴、厥阴,与营、血
的,患者多请西医输液打针治疗,为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今特收集前贤病例供参考。 
 卅、温邪逆传膻中,热痰敝住空窍,所进寒凉消导,陡攻胃肠,毫无一效。痰乃薰蒸津液所化,膻中乃空灵之所,是用药最难。至宝丹,芳香通其神明之窍以驱热痰之结。但幼年受温邪,最易亏阴津耗,必兼滋清,以理久伏温邪为正:
 犀角 鲜生地 元参 连翘心 丹皮 石菖蒲 至宝丹
 摘自<叶天士医案>
  卅一、舌边赤,昏谵。早轻夜重。斑疹隐现,是温湿已入血络。夫心主血,邪干膻中,渐至结闭昏痉之危。苦味沉寒,竟入中焦。消导温辛,陡劫胃汁,皆温邪大禁。议清疏血分,轻剂透班更参入芳香逐秽以开内窍。近代俞嘉言申明,戒律宜遵也。
 犀角 玄参 连翘 银花 石菖蒲 金汁 牛黄丸
 摘自<叶天士医案>
 卅二、症发以来寒热如疟,每晚必至,渐至神思昏乱.连次发厥.现在心志稍清而耳不聪听,懒言目瞪.舌苔黄而带黑,脉象弦大而不摄,此温邪由少阳转入厥阴、少阴矣.势颇辣手,且在怀妊之体,尤可虑也,且晚防痉厥,此方勉拟:
 犀角尖 淡黄芩 鲜生地 粉丹皮 水炒川连 石决明 石菖蒲 炒山栀 广橘红 赤茯苓 生甘草 竹卷心 茅柴棍
 又:前日用清心泻热之法,晚间疟劳稍轻,神志略觉清楚,惟舌根黑色未退职,脘闷烦燥,脉象右大于左,而不甚数,可见时邪尚盛,阳明宿垢未得通达,转而呃逆昏愦,不可不防.故照前方略参承气法,未知效否.
.水炒黄连 鲜生地 知母 柴胡稍 香犀角 炒山栀 石决明 粉丹皮 赤茯苓 生甘草 青鳞丸 
 又 日来热势渐退,晚间疟疾也止,舌黑十去七八,此佳兆也.但时邪去而真阴内亏,神志烦燥,夜卧不安,脉形弦大,此属三阴症之象,不可以小效为稳境也.
 小生地 麦冬 生枣仁 白获神 灸龟版 知母 元参 丹皮 羚羊角 鲜石斛 竹卷心  
摘自《何书田医案精华》
  卅三、喜嗜酒醴,肝胆有伏火。瓷嗜肥浓,脾胃必多湿痰。近来风湿杂受,益以饮食停滞,解表不为汗解;解里不下夺。邪郁化火,湿郁化痰。旬余日来,变态百出,前此神识昏糊,现在神识清爽,咽喉呼吸有痰,腹笥肠鸣有声,面红状如载阳,目赤犹如火焰,上焦汗出齐颈而止,下焦腹胀,按摩而舒。舌质中间绛燥,口渴欲须汤饮。左脉数而无力,六部统按皆有滑势。气津阴液皆为耗损。风为痰火自见剧烈,最为关系者力有不逮。内涸外脱,预为防微。养正则碍邪,清邪则碍正,调治为难,已见一斑。仿为喻氏清燥救肺,使正气不为清而致虚,邪气不为补而树帜。
西洋参  麦冬  石羔 瓜蒌仁 淡草 获神 枇杷叶 桑叶 菊花 橘红 川贝 竹沥 
 又:风寒已从火化,陈腐亦从痰化。面红如醉目赤如火,舌苔白腻舌质绛燥,左脉重按数而无神,右脉重取滑而有力。上焦气津已被邪耗,肺胃痰火已胶固,肝胆风阳互煸,身体有时蒸蒸发热,肢未有时漉漉发冷,昨夜泄汗泄不多,今朝仍未更衣。阳不外泄阴已内夺。古稀外年,涸脱宜防,仍宜清燥救肺参入碱寒滋液柔肝:
 冰糠煅石羔 灸甘草 西洋参 桑叶 枇杷叶 橘红 川贝 鲜生地 麦冬 元参 竹沥
又:火为无形之邪,痰为有形之物,火益炎益上,痰益聚益多,上焦肺居火所刑,下焦肠部为痰所阻。面红目赤虽减,舌燥苔绛如昨,左脉弦数右脉软大,统按仍见流滑情状。咽喉呼吸无漉漉之痰声。腹笥转侧有汩汩之鸣响。身体有时罩热,肢未有时清冷。论脉正气已受损伤,察正气也见消耗,就其脉滑而论,其中浊痰尚夥。七十余之年齿。两星期之病扰,虚实杂乱,正邪混淆,治法颇有难着手,用药也多窒碍。温邪以津液为材料。立方以津液为扼要,涤痰潜阳犹其余事。
 大生地 鲜生地 麦冬 元参 西洋参 石羔 炙草 橘红 桑叶 枇杷叶 菊花 竹沥 
 又:昨天大便下而甚夥,倾刻复笥尚觉鸣响,其间留垢未能一扫而尽,邪气一日不下夺,津液一日不能来复,脉独体字象虽见世面滑大,重按颇形斂聚,津液固然告乏,根本尚右支持,面红渐退,目赤也减,肝胆之风阳日渐退舍,舌边燥糙白,舌中干绛,肺胃之气火仍形炽盛,有年脏真已亏,亏则龙易生火,火能消烁津液愈难恢复。火能食气,肢力愈觉疲乏,热病注重津液,仍用若无其凉碱寒,使奸液复得一分,则病邪退得一分。
鲜生地 麦冬 元参 佛兰参 阿胶 秋石 炙甘草 川贝 枇杷叶 芦根
 又:左脉来盛去衰,右脉如滑若代,舌质底见垢腻,舌中仍见干绛,咽喉起腐,面目仍赤,大便仍未更衣,小溲不甚短赤,口中自觉干燥。声音颇觉清灵。外因风湿之余波,氤氲于肺胃。内因因风阳之炽盛,原出于肝胆。年齿已高,病目已多,气伤精竭,阴伤液结,故立方以存津液为第一。仿仲景复脉汤为宗旨。厥阴之阳内炽,参入桑菊丹皮,阳明伏火内炽,加入栀翘犀角。
 西洋参 阿胶 鲜生地 麦冬 元参 粉丹皮 桑叶 菊花 山栀 连翘 犀角 竹沥 金汁 
又:脉象早暮有更,舌质旦夕不变。昨晚诊得左部洪大,左总滑大,倾刻诊得脉形左部柔软,右部也和滑。大势在必行依然如昨。滑为痰,大为火。舌质根边垢腻,舌中仍形干绛。大便二日不更衣,身热蒸蒸如日上。痰火胶固难删,津液悉耗风。风阳未动。神识尚清,治法保救津液,清涤痰火。
 大鲜生地 麦冬 元参 风化硝 金汁 竹沥 连翘 佛兰参 阿胶 犀角汁 菊花 丹皮 桔梗 山栀 
 又:脉象仍见滑大,至数也见止代。滑大总是痰火有余,止代显见气不足。舌苔虽见厚腻,中间略显润泽,津液恒少来复之象,浮阳仍有升腾之势,面颧尚红,目窍也赤,大便已有三日不解,腑气因之窒塞不宣。寐醒之后,转展反侧,肢体不能动跃。神识又见清爽,肝风蒙蔽,或可无虞。正虚邪盛,是为吃紧。治法仍用清邪涤邪,目前最为第一要图。
 鲜生地 麦冬 元参 枣仁 短母 丹皮 桔梗 西洋参 阿胶 金汁 犀角汁 竹沥 橘红络 菊花 
 又:在左脉仍见数大,右脉也见滑大。数为真阴不足 滑为痰火有余。惟大独盛右关,显然在于阳明,燎原之势。蒸蒸于外,颈项瘰疬如瘖。胶固之痰,氤氲于内,则神识时常昏昏欲寐。寐则手指并不动摇,醒则身长体诸多展侧。大便四日未见更衣,舌苔仍见如昨。有限津液益病益虚,无穷之痰火愈聚愈多,正值虚挾实,何所持而无恐。用救肺汤清上而保气津,参复脉法滋下燥而存阴液。入瓜蒌竹沥涤胃中有实之浊痰,加桑葚叶菊花泄肝中无形之风热。
 熟石羔 芦根 桑叶 藿石斛 生地 瓜蒌仁 知母 丹皮 西洋参 金汁 犀角 竹沥 滁菊 
 又:湿邪自里而发,津液由此劫夺。二日来愈形竭蹶。三日间邪已外腾,身半以上,汗泄溱溱,胸次之际发现瘖点。舌质腻白,转见灰黑。湿浊之痰已从燥化。大便五日仍未更衣。左脉数而柔软,右脉大而刚燥。有年正不胜邪,尚未越出险域。治法仍宜保存津液,化气是为目前扼要一图:
 鲜生地 麦冬 元参 丹皮 金汁 犀角汁 西洋参 阿胶 煅石羔 知母 桑叶 瓜蒌仁
 又:汗出蒸蒸于毛孔,白瘖累累于颈项,湿邪难得外泄,津液仍形内耗,以故舌质尚见燥绛,脉无燥刚之势,转为柔变知之象。胃纳仅进米汤津液愈难来复,大便不面更衣,腑气又难通畅,病局情形虽定,危险之境未出。治法仍宜保存气津阴液。
 大鲜生地 麦冬 元参 犀角汁 金汁 竹沥 西洋参 阿胶 瓜蒌仁 火麻仁 石羔 芦根 银花 丹皮 桑叶 堆石斛煎汤代水
 又:年逾七十,病越二旬,不独真阴受损,抑亦真气被耗,投胶地入阴而保液,参参麦入气以存津。两日以来虽见转机,热势在必行渐见退舍,津液也见来复。脉象刚燥也减,舌质刚燥未泽。大便六日不更,腑气通降失司,余波热痰由此留恋。治法仍从原意增减。
 西洋参 鲜大生地 阿胶 犀角 煅石羔 人中黄 瓜蒌仁 丹皮银花 桔梗 竹沥 桑叶  
邪气将退,正气愈虚。精神疲倦嗜卧,故是意中之事。津液渐有来复,浊痰仍未廓清。大便不下已有八日,下流既窒上流必塞。肺气稍有愤郁,呼吸略觉痰声。舌质或干或润,苔色乍灰乍黑黄厚形状,始终未减。左脉忽大忽小,右脉倏滑倏数,软柔景象早暮不更,胶腻暂停,庶无浊痰树炽。参麦濡养,藉此保救津液。
 西洋参 麦冬 秋石 瓜蒌仁 风化硝 丹皮 建兰叶 犀黄 橘红 川贝 获神 谷芽 
 又:有时面红,状似渥丹,有时痰涌,声如锯音,病象见此大可危矣。舌质或干或润,苔色忽白忽灰,厚腻始终未减。脉时燥时大,至数乍代续,滑动朝夕无更。正气津液日形消烁。木火独痰,日形升炽。风阳早不动跃,神识昏沈欲睡,设或浮阳外现,便有窍络内闭。治正邪愈锢,治邪正愈虚,惟宜注重清肃肺气。气清则火降,火降则痰消。
 羚羊角 犀角 鲜生地 秋石 橘红 杏仁 风化硝 胆星 海石 竹沥 丹皮 枇杷叶露
 又:湿痰转化燥痰,少火胥变壮火。痰贮于肺,火乘于胃。肺主气化,胃藏津液。气结则津涸,津涸则痰滞。呼吸喉间有声,面目颧部皆赤。舌质厚腻减少,苔灰黑极形。脉象左不冲和,左欠斂聚。大便不下,已有旬日,下焦腑气必有窒塞。浊阴不降,清气何升?津液与痰火相搏,正气与邪火相结,为日已多,势必不两立。火炎如此,非壮水不能制其火,涤邪不能安其正。
 鲜生地 麦冬 元参 西洋参 阿胶 灸甘草 内化硝 竹沥 秋石 瓜蒌仁 礞石 建兰叶 藿石斛煎汤代水。
 摘自《金子久医案精华》
 按:细研此案,遇有湿温、温病,进退得法。  

  从上述所言,只要掌握了杂病、时令病的知识,便能处治一般常见的疾病,可谓简捷易行之途径焉。
  以上所述,只是个人学习中医的体会,算是跨入中医门槛之说,不足之处,敬请斧正。

      对针灸、导引术的看法

  针灸、导引(按摩)是中医外治疾病的重要技能,《灵枢经》、《诸病源候论》均有专论,可见古人十分重视这一疗法,因而是中医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否则的话光用药治病只能说是半个中医,成不了良医。
    余的亲身体会,在来不及用药,或是病人昏迷不能服药时,针灸往往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余临证时曾遇到好多厥逆危病,只用一枚小小银针就能起到良效,如温病大热导至暴盲,针刺上、下光明立即复明,温病引起的痉症针刺风池、内关、后溪、承山;又如患者青霉素过敏者,来不及打针,急针鼻尖、内关、合谷穴,便能赢得时间注射付肾素得以生返。遇到心绞痛病人,急刺内关、膻中、乳根穴就能保住性命------只要选好穴位,注意手法,大多能妙手回春。余的夏老师曾治好不少聋哑病,当年太谷康复医院的门诊部挂了《手到病除》牌篇。还有慢性病如凝肩(肩周炎)、胆石(胆结石)配合导引很快就能治好------有这样的医术,作为一个中医为何仅仅掌握了药治就固步自封了?
    有的中医也明白针灸、引导的功效,然而不能熟读经书,深钻细研,掌握不了十二经络病变的特征,下不了苦功练习掌法、指法,掌握不了要领,以至今日将“透天凉”、“烧山火”这些绝技逐渐地失传,真让人痛心矣。
    余以为有好多的疑难病症,通过内治、外治结合治之,肯定能取得良效。有这样好的技能,立志做良医者,何不下苦功继承?结合上现代西医的解剖学钻研,肯定会获得益处,让中医的这份宝贵的遗产保留下去?
    拔火罐也是一种很好的疗法,选对症的疗效并不亚于针灸。 

        对“截断”学说的看法

 余行医一生,细研医术之道,时病只需精读《伤寒论》、《时病论》、《温热论》、《湿热论》;杂病则需多读各家的学说,特别是李东垣的著作,着重调理五脏六腑的机能,立方用药面面俱到,一般均能凑效,然而也有不能起死回生之时,想到常山可以截疟,于是着意在《本草纲目》中寻找具有截断病根的药物,往往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有时不仅用中药,还应用西药。医学发展到今日,科技越来越发达,对于疾病的认识已非昔日从现象、局限地认识病根了,通过西医的化验、仪器的检查,找到患病的根源,如西医对细菌、病毒的认识,应用抗菌素、抗病毒的药物(虽然西医在抗病毒的药物方面现在还找不到针对各种病毒的药物)有很好的疗效,为了患者的性命,何必要独守门户之见,墨守成规?何不拿来截断病根,搭救一条人命呢?因而,我辈还应从民间的偏方、验方中去挖掘具有截断病根的药物,找出截痨、截癌、截病毒的良药,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贡献。
因此提倡中、西医药取长补短,为当代中医的必选的道路,也是善于掌握医道的智者矣。

         对流派学说的看法

    对于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这四家的学说。其学说、方药应从他们所处五132运六气的岁月来考究、看待。
  刘河间(1110---1200年)。身处燥金君火主令的年代。人多得燥热病,他以火立论,治病喜用寒凉药。  张子和(1151---1231年)。长于攻邪,尤其是“下”法。  李东恒(1180---1251年)。身处为湿土当值的年代。故创立补中益气汤,健脾胃行湿气,成为补土派。   
朱丹溪(1281---1358年)。处于君火燥金主令的年代。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他顺乎天时,创立了以水配火,滋阴的学说。 
余赞赏近代学者研究的结论。历史上所以产生这些流派,是他们与当时的天时相应,是根据当时的气候发生疾病的具体情况制定方药产生的学说。
    清代张锡纯先生晚年在一篇医案中又写道:“愚未习医时,见医者治伤寒温病,多有用承气汤下之则愈,如此者约二十年,及愚习医学时,其如此治法者恒多偾事。后至愚年过四旬,觉天地之气化又变.....”天地的大四季变了,用药大法亦随之而变,因为太阳系中的大四季已变化,影响了人体的素因——同一种病在前几十年是一种治法,在后几十年又是一种治法。”
    五十年代我国发在流脑,当年用人参白虎汤效佳,可是在后来的年月应用,几乎无效。
    因而我辈绝不可执一派学说治病,也应顺应天年时运来制定自己的治法。
  当今天时是风木主事,肝病、脑、心血管病病(肝与心脏,一个调节血液,一个运行血液,,肝脏与心包络都带有木的属性);各种胃病也受影响,脾胃属土,后天之本。肝在五行中为木,就会发生木克土,即"肝脾传脾"。因此要熟悉肝病多发,影响脾胃、脑病的情况,来决定自己治病的方针,可谓顺天时焉。
  余这些年经过艰辛的探索,以为补土派方药比较妥善,李东垣用方之意大多与调理三焦密切,如升清降浊、疏通气机、甘温除内热等理论,只不过是从脾胃(后天之本)着手,如若吸收王泰林治肝病的经验,调理五脏六腑的疾病,再加截断祛邪之品,疗效可更佳焉。 临 证

  临证时必须专心,不可分心,更不能有杂念,端正态度,方能集思广益,获得正确的诊断。
                         
                               一、掌握诊断的要领

如何能够快速地做出正确的诊断?除学好现今医学院校编著的《诊断学》,掌握基础知识外,还须掌握诊断的要领,在遇到危急病人时方能快速诊断,不会误事。中医看病,是通过望、闻、问、切,从病人身上搜集病情,找出病因、病理、病机抓住本质,通过辨证来确定病的。怎样才能掌握要领?余以为:
1、熟悉六淫犯病所表现的特殊症状。
2、熟悉五脏六腑患病的表现。
望诊:观望神、色、形、态,以面部、舌苔为主,审视苗窍。现举例说明,心,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在五行中象火。心生血 ,主脉,司君火,藏神,开窍于舌,汗为心液。其色赤,其声言,其臭焦,其味苦,其脉如钩而洪大。其中脉为标舌为窍,神明异常脉与舌必有异常表现,为其诊断要领。
依此类推,肺的苗窍看鼻孔、咽喉、皮毛,肝看目、筋(手脉络)、爪,脾看唇、舌、 肌肉,肾看耳、齿、头发。
闻诊:以闻呼吸、语言及排泄物为要领。
问诊:在四诊中所起作用最重要,好多疾病是从问诊中得到结果的,抓住患者感到最主要的痛苦、症状,耐心地追究询问,从发病的时间、部位、伴随的其他症状(有时也可能是主要的病状),一一详细地问下去,如病人述说不清楚,可用下面歌诀所述的内容提示讯问,但不可暗示,以免犯主观错误 ,要多分析主要症状询,以及伴随的症状,找出时气病、杂病的病因、病位、病势趋向.....                     

               问诊歌诀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口渴与口味
          四问头身与胸腹,五问饮食与二便,
          耳聋、耳鸣与睡眠,诸症经过俱当辨。
切诊:医者要想掌 握所有的脉象是件艰难的事,所以有“心中明了,指下难明”一说。各家传心录有不少简易的办法,现抄一家以供参考。

            诊脉传心录

    诊家只要四般脉,  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  迟数息中分缓急。
    浮而无力即为虚,  浮而有力便为洪。
    脉沉而无力是弱,  微沉有力是为实。
    迟而有力滑脉居,  迟而无力缓脉涩。
    数而有力为紧弦,  数而无力为芤脉。
    浮迟即是表间虚,  沉迟即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是表热 ,  沉迟原来里热炎。
    此言不出古人书。  我师传心之密诀。
          (其他怪脉因怪而好掌握)
或以浮沉迟数,滑涩虚实为大纲。然后再细细辨之。浮可辨芤、革;沉可辨牢、伏;迟可辨结、代;数可辨促、疾;滑、涩可看兼脉;虚可辨濡、微、散;实可辨洪、大、弦、紧、、、、、、
此八脉兼其他足可了解也。
最后将四诊所搜集的资料,按照八纲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要求归纳,抓住主证就可做出病因、病位、病理、病机客观地做出正确的诊断。切忌预先用一两种病来套用所得来的资料,造成主观的错误诊断。
时代在进步,中医亦当与时俱进,不可拘泥旧的一套。西医的化验、仪器诊断,也可帮助了解病位、病因、病理,何不借来提高诊断的价值?万不可固步自封,贻误病人的宝贵性命。

二、掌握病因、病理、病机认识疾病的本质

甲、明发病:《内经》曰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又曰:不相柒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可见外邪是致病的重要条件,然必需是有内在的虚方才得病。说明发病与病人的体质差异有关,其次取决于邪的轻重,所犯的病位。另有“伏邪之说”,其意是说正邪相搏至一定时候,伏邪盛炽时出现症候发病。
因此,治外感病除祛除外邪,还应着重调整机体的病理机制。
乙、找病因:外因致病风寒暑湿燥火,正常六气称六元,过盛则谓六淫,人如摄生不好则生病。风寒暑湿燥火所生的病,因好多方书上已阐明,故略去不抄。(参阅余著《杂病纲要》)
饮食致病:饮食造成的病,不仅是伤脾胃,近年来伤五脏的病逐渐增多,主要是偏食偏饮偏嗜,造成营养过剩,如消喝、中风厥逆、肥胖------危害不浅,故内经曰:咸伤脉------苦伤皮毛。因此需注意正确的饮食摄取,以防为主。治这类病时一定劝患者注意,否则疗效不佳。
丙、病理由于病变部位有表里上下的不同,寒热虚实也不同;由于机能与物质的异常,可造成化风、化火、化燥以及化寒、化热的不同转机,这都与机体内在的阴阳失调和邪正的消长有关系。
一、 1、表里出入:“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在表多为经络肌腠症状;在里多神志内脏的症状。病邪可由表入里,也可由里出表。表里互转的机能主要取决于邪正双方势力的对比。所以内经曰:邪胜入里,正胜出表。
    2、上下升降:上下代表病变的部位,体现阴阳气血升降顺逆的机能,不同的邪通过不同的途径侵犯机体,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风者上先受之,伤湿者下先受之。在这基础上,也可能造成经络调节功能的失常 ,阴阳气血上升旧降的失调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也可能造成“清气在下则为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又如肾不纳气,孤阳上越,上不制下,气虚下陷,心肾不交------皆属于此病机(上下也可以说明病理病变的所在)。
    3、寒热进退:寒与热两种不同的病机是阴阳偏胜的体现,阳胜者为热 ;阴胜者为寒。属寒是病理性衰退,属热是病理性的亢进。“胃中热则消谷, 令人悬心善饥------胃中寒则腹胀。”,由于阴阳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阴阳的偏胜往往能相互影响,一般情况下,热可以是阳胜,也可以是阴虚;寒可以是阴胜,也可以是阳衰,一虚一实病机悬殊 ,最当分辨,不可大意。然而“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又是病机发展过程中的另一方面,说明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热转寒是正气衰,寒转热是正气复来,不得不仔细观察 ,以免坏事。
有时病机属寒而显热象,属热而显寒象,这是现象与本质不一致的反常现象,临证所见的真寒假热 、真热假寒、表里寒热不一,上下寒热 不一,这类病比较严重,更须细心分辨。
    4、邪正虚实:虚实是体现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互对抗、消长形势的病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者必有六淫、痰、食、水等邪滞留为患;虚则可致五夺(脉细、皮寒、气少、下利泄泻、食少)。初病属实。久病属虚,有时在某些长期患者病邪久留,损伤正气,转为虚证。有的正气本虚,无力驱邪,致使痰、食、血、水瘀结形成虚实相挟交错出现,还可以是因病机紊乱,出现真实假虚、真虚假实。
判断虚实多少要用内经所说的五实(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与五夺来分析。
    5、阴阳盛衰:外实为热为阳 ,里虚为寒为阴,均可说明疾病过程中病理的变化,如病变的部位、病势的趋向、寒热转化、内外出入不断地变化,邪正虚实的消长盛衰,体现了阴阳相对两方面的演变。一般来说,阳转阴凶;阴转阳吉。
二、脏腑病理:用阴阳五行学说统畴五脏六腑,以生、克论之。(略去。可参考余著《医法心要》)
三、六气病理:皆所谓正与虚与邪之变异,出现化六气的病象。
  1、风气内动:风胜则内动,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阴而用阳,其内动由于阴虚、阳盛。
阴虚生风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或久伤阴病者,主要是津 液亏耗,液少血枯,血不养筋,阴液不足,阴不潜阳而肝有余所致。也有因下焦肾阴不足,水不涵木之故。
阳胜则热,热极生风,多燥热盛,或阳明邪实,邪热燔灼肝经木风相煸而生风。也有热伤津液而生风者,前者属实,后者属实中有虚。
  2、寒从中生:寒为机能衰退。寒则气收,则脉急、缩倦而少血,血行凝涩,在腠理毛窍闭无汗;在脏腑则痹。阳衰阴盛则内寒,凡水聚、肿胀、痰饮之类多属于“阳气不足,蒸化无权,水不化气所致。”根子在肾也。
  3、湿邪停滞:体内运输水谷之液的机能受到障碍,留滞不同部位,形成湿、饮、水,多因脾虚,或恣食生冷损伤脾土之故。
  4、津伤化燥:多因热病伤津 ,或大汗、大吐、大下、大失血失精阴虚之故。内燥内生与脾胃、肺以及肾气化有关。
  5、火热 内扰:火与热 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热有虚、实热之分;热甚为火,六淫郁而能生火,气有余也是火,壮火散气,五腑六腑均可受害,故病机十九条言火的条文多,可参考。
四、十二经络病理:
  1、熟悉十二经脉因病所生的症候,及所属脏腑的病。
  2、情志的变化可影响经气的通顺,出现不同的症状。
  3、经气郁滞不畅,可出现五官孔秀,乃至五脏的外窍生病,应注意经气病的虚、实变化。
  4、经气绝厥及终绝,可提示疾病的预后。
五、奇经八脉病理:熟悉:
  1、督脉与足太阳、足少的关系。
  2、任冲与肝肾二经的关系。
  3、带脉环腰,与妇科病与腰部病的关系。

        三、辨证论治

证是要辨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以及发展、转归等的证法。
证是根据证的综合、分析、归纳,找出病位、病机,以便依理用药。绝不是针对每个症候要面面俱到同时施治,也绝不是孤立地去认识每个症候群。
甲、  1、记载症候要详细、准确,这是辨证的基础,因此要把望闻问切四诊的材料结合起来,作为辨证的依据,忌主观,才有价值。
      2、 围绕主证进行辨证,要抓住具有这个病的中心环节的一个或几个症候为中心,结合其他症、脉舌象进行病位、病因而立方用药。
      3、从病变发展过程中辨证,随病的变化而定策。
      4、个别症状有时是辨证的关键,所谓关键是能反映整个疾病的证,或症或脉或舌象。
      5、病是从症而证出的,有一定的规律;辨症——辨证——辨病。
乙、1、审其机要,辨证求因求位,探求病机。根据患者的症状,找出致病的根由。如出现头痛、恶寒、咳嗽,脉浮紧舌苔白薄,知为六淫之风寒也。其咳嗽知病位在肺。“诸气贲郁皆属于于肺”,知风寒袭肺,肺气郁闷而咳嗽。复杂的病可用阴阳五行学说阐明病机。如眩晕病,病前有腰膝腿软,五心相热。知因为风,病在肝,因水不涵木而引起。
    2、分清证型。区别疾病的特殊性,区别病邪对机体侵害以及机体对病邪反映的程度,临证可分为虚证、实证、虚实相夹证三型 :子、表现为阴阳表里,结合五脏而言:阴虚一般以肺、肾为主;阳虚凡例脾肾为主;气虚一般以肺脾为主;血虚一般以心肝为主。
                丑、实证:邪胜则实,在表里气血,表现为机能亢进,出现一定的症候。
                寅、虚实相夹,机体机能的失调,机能复杂。如发热 ,在表出现头身痛恶 寒脉紧苔薄白,在里则表现壮热、口渴、汗出,脉洪苔黄;若正气不足,阴虚而阳上亢,则出现咽干、盗汗、日晡潮热、颊红;阴虚则出现发烧、面泛红、口渴不欲饮、便溏、脉迟。由此可见发热仅是症,而病不同就有不同的症情,施证就需分清虚、实、虚实相夹,决定攻补或是兼治。又如温病要分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偏温或偏热,掌握病机证治。
    3 、找出主证,探求疾病的本质。某些病病气相传,某一脏腑往往影响其他脏腑,因而出现一系列的症候。在辨证时就需全面考虑,找出主证,抓住关键。如壮热、汗出、腹痛、便秘,好多病均有便秘,如不掌 握全面材料具体考虑,就会得出其他的疾病。特别是“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虽通体皆显虚象,一、二处独见实证,则实证反为吃紧,所谓“独处藏奸”医者必须慎重,方能药到病除。
丙、立法:明确病机之后,方可使用八法施治。
      1、注意病因、病机:如感冒就有因风热、风寒之别,治法也当有别。
      2、衡量证兼证:如中风突然跌倒,昏迷不醒,牙关紧闭,痰多鼾声,面色潮红、烦燥 脉洪大苔黄腻,此肝风内动,夹痰火上升,闭塞心窍,治时除平肝风外,还需佐清化痰火,辛凉开窍方能凑效。
      3、善于掌握疾病过程的阶段性:病机变化往往随病的发展而演变,因而治法也应随机应变。如痢疾初宜滞下,后宜补之。 
      4、分清标本虚实,先后缓急。权衡轻重主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中风则先当开窍救急用“三宝丹”,再用平肝风之剂。
丁、处方用药:
      1、根据治法立方:每一方都有一定的治疗方法为指导组成,不是见一症用一药,故应掌握其指导思想用方。
      2、掌握药物的特性:立方用药须知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忌讳之处,后妥贴用药。
      3、注意药物的配伍,药物因配伍不同,产生不同的作用,如桂枝配芍药,配麻黄就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效力,故一张方剂有君臣佐使,使药发挥最大的效力。
    从上述看出理法方治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环环相扣,不可忽略,方能真正做到辨证施治。

     四、注意立方用药

一、处方用药必须根据理法:
患者恶寒,喉痒,咳嗽痰多稀白,脉浮滑舌苔白腻。
据此可为:风寒袭肺,肺气宣化失职。
据此可纳:(病因+病位)+症状(疏散风寒+宣肺)+
          化痰=(苏叶前胡+桔梗 杏仁 枳彀 甘草 )半夏 陈皮 
          获苓
                    1、针对公式内容治之有理    2、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药
         3、符合此式之药为合理      4、从本从标着手治得妥当
二、掌握基本治法:
掌握基本治法,包括某一病因和某一症状的一般治疗原则,应该用自己读书心得的药物,如滋养气阴主要是用于肺气、肺阴不足,多因温邪、志火耗灼,肺肃无权,多气短干咳,或有少量粘痰、咯血、口干,并因主皮毛,卫气不固,也可能出现多汗、畏寒,这样除补肺的药物分补气补阴外,还需要知道肺虚适用的止咳、化痰、止汗、止血等药,再因肺与肝、脾、肾有相互关系,还可能伴有心烦、心悸、失眠,急燥易怒,潮热、大便不实等症状,这就联系到更为广泛的与肺虚相适的其他药物了。这样处方用药时,治法就周到了。
常用补肺气的:黄芪 人参  西洋参;  补肺阴的沙参 麦冬  花粉 百合;  止咳的杏仁 枇杷叶 马兜铃  诃子;  化痰的贝母  蛤蚧 冬瓜子 苡仁;  止血的仙合草 侧柏叶 茜草  丹皮;  止喝的茅根  芦根;  止汗的浮小麦  糯稻根 五味子;  清肝的青黛 黄芩 夏枯草;  滋肾的生地 鳖甲 天冬;扶脾的山药 冬术 扁豆 甘草等药;
方剂方面:如《景岳全书》中的《新方八阵》、《古方八阵》里的补阵门补肺方剂外,也要熟悉些《和阵》、及寒阵门有关肺虚的方剂,如四阴煎:生地 麦冬 沙参 白芍 百合 获苓甘草   
麦冬饮子:麦冬 黄芪 人参 当归 生地 五味子 
阿胶散:阿胶  白芨  天冬  五味子 人参  地黄 获苓   
天门冬丸:天冬  贝母  杏仁 阿胶 获苓 甘草 
缘云散:侧柏叶  人参  阿胶  百合 
二母散:知母 贝母 
人参清肺汤:人参  杏仁  阿胶  粟彀 甘草  桑皮  知母  地骨皮  乌梅 
人参润肺散:人参  天冬  黄芩 地骨皮 青、陈皮  获苓  知母  五味子  甘草  桑 皮 
紫苑散:紫苑 阿胶 知母 贝母 人参  甘草  获苓  桔梗  五味子   
玉泉丸:人参  麦冬  黄芪  获苓 乌梅 天花粉 葛根
掌握一些基本方剂和基本药物,再吸收前人用药的总结,如“口燥、咽干不用半夏 胆星,用贝母 瓜蒌。”的经验,做到既知常法又知变法,就可以做到万举万当。 
三、成方的灵活应用:
成方一般分主治和通治,一病必一方专治名曰主方;一方所治多病的,是谓通方。通治方也有主病,但治疗范园广泛,如能对通治方的基础上善于加减应用,则有更好的疗效。如六味地黄丸的加减,则有麦味、杞菊、知柏地黄丸、左右归饮(丸)等等方剂。然而不能忘记其主要作用,是应在补肾虚的前提下加味的。这样既掌 握了常规又掌握了变化的规律,超于一般化,可谓善用方矣。
四、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立方用药:
中药治病是以药物性味的阴阳偏胜来矫正疾病过程中阴阳的偏胜,从而解决内在阴阳失调的矛盾,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概括了各种症候的虚、实、虚实挟杂的杂症。
    1、虚证的治法:一般分为阴阳气血虚证。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虚则补之,应当把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补阳为主要结合补阴,补气为主要结合补血。肾气丸、补中益气汤等。在具体立法用药上还需把补与泻、补与发、补与行等妥善地结晶合起来。发挥药物配伍的综 合作用。
    2、实证的治法:实则攻之,在攻剂中除攻药外又要用补正之法,并注意药味的配伍如寒与热,散与敛的结合体现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如麻杏石甘汤;一寒一热,相反相成。小青龙汤:麻桂辛散寒解表,又配五味子收敛肺气,半夏干姜化痰,又用白芍和营,一散一敛一化一和。
    3、虚实挟杂证的治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一般的情况下,可采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法则。所谓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如白虎汤加人参;少阳病小砦柴胡汤中,用柴芩和解清热 ,姜夏逐寒和胃,参枣 草和理脾胃,均有扶正祛邪之意。然而在病证复杂时,立方用药更须从逗
整体出发,全面考虑,犹如将用兵有轻有重。
虽然也有纯阳、纯阴的方剂,但正如吴谦所说“纯阳之剂如单刀直入,用之若当,一战而成;不当则召至祸来。”故应慎 之行事。
    4、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立方:
(一) 甲、益木助火:肝木为生火之源,肝阴来足就会导至阴血亏损。如养心汤中归芍地等养肝阴又养心。
      乙、益火培土法;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致使脾阳不振而水谷不化,用四神丸,方中补骨脂补火吴茱萸萸、豆蔻补脾阳,五味子敛肺肾之气,通过补肾阳达到健脾之目的。
      丙、培土生金法:虚劳病后期脾土虚弱不能滋润补肺,用异功散。
      丁、养金生水法:肺损则影响肾,所以肺病晚期有阴亏之证,如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
      戊、滋水涵木法:水不涵木的致肝阳偏亢,如六味地黄汤、三甲复脉汤。
(二) 甲、抑木扶土法:木克土,肝木达旺引起腹痛用痛泻要方,芍、防疏肝,术、陈和脾,肝脾和病愈。
      乙、泻火清金法:火克金,火旺肺络伤血涌上为吐、衄,用大黄泻心汤、泻白散。
      丙、崇木制水法:脾土衰而不制水则肿胀,用实脾饮,牛姜附术草温脾阳,厚枳腹皮木香等行利水。
      丁、清金制木法:肝木旺金不制反侮金,出现咳嗽、胁痛,用清燥救肺汤、黛蛤散。
      戊、壮水制火法:阴虚阳亢用知柏地黄丸。
    5、区别疾病与药物的特殊性:
甲、疾病的特殊性而立法制方,因疾病的特异以及部位的不同,同一汗法,有表寒表热又分辛凉、辛温的汗法;疾病之标本缓急,用药也有缓急之分,如承气汤、黄龙汤;因疾病表象与本质不一致,采用正治与反治,正治者“热因寒用”,反治者,因出现真热 假寒,如白通加猪胆汁汤,所谓“通因通用”。
药物的特殊性之立方用药: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七情和合,因药物异采用治法时,应该调理阴阳据情用之,应该根据药物的性能对症治之,立法制方。
   
     五、重视药物的配伍:
   
第一类:用两种相对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相结合, 
气与血、寒与热、补与泻等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的功效,
而取得新的一种效果:
        桂枝——白芍    (气——血)  桂枝汤调和营卫 
        人参——丹参    (气——血)  二参丹养心血 
        金铃子—元胡    (气——血)  金铃子散止腹痛
        香附——良姜    (气——血)  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栀——丹皮    (气——血)  加味消遥散清肝
                    黄连——肉桂    (寒——热)  交泰丸治心肾不
                            交失眠
                黄连——吴萸      (寒——热)    左金丸平肝止吞酸
                黄连——干姜      (寒——热)    泻心汤除胸中邪结
                柿蒂——丁香      (寒——热)    丁香柿汤止呃逆
                石羔——细辛      (寒——热)  二辛汤消牙龈肿痛
                黄连——木香      (寒——温)  香连丸止赤白痢
                黄芩——厚朴      (寒——燥)  芩朴汤化脾胃湿热
        黄柏——苍术      (寒——燥)  二妙丸治下传湿热
        白术——枳实      (补——消)  枳术丸健脾消痞
        黄芪——防风      (补——散)  玉屏风散治体虚感冒
        白芍——柴胡      (补——散)  四逆散和肝泄热
          红枣——生姜      (补——散)    桂枝汤和气血
                鳖甲——青蒿      (补——清)    青蒿鳖甲汤退骨蒸
                黑芝麻——桑叶    (补——清)    桑麻丸治肝阳头痛
                枸杞子——菊花    (补——清)    枸菊地黄丸明目
                干姜——五味子    (散——收)    苓甘五味汤化痰饮
                白矾——郁金      (敛——散)    白金丸治癫
                柴胡——前胡      (升——降)    败毒散疏邪止咳
                桔梗——枳彀      (升——降)    杏苏散调 胸胁气滞
                半夏——黄连      (辛——苦)    泻心汤止呕
                皂角——白矾      (辛——酸)    稀涎散涌吐风痰
                乌梅——生地      (酸——甘)    连梅汤化阴生津
                乌梅——黄连      (酸——苦)    连梅汤泄烦热
                当归——白芍      (动——静)    四物汤养血和血
               
                第二类:用两种药物相辅而行,线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
                强其作用,如化湿与理气结合、发汗与通阳、包括上下表 
                里的结合:
                苍术——厚朴      平胃散燥湿行气。
                    豆豉——葱白      葱豉汤散寒通阳
                半夏——陈皮      二陈汤化痰顺气
                杏仁——贝母      桑杏汤顺气化痰
                知母——贝母      二母汤清热化痰
                    枳实——竹茹      温肠汤和汤止呕
                木香——槟榔      木香槟榔丸行气化滞
                    人参——蛤蚧      人参蛤蚧汤纳气
                黄芪——防已      黄芪防已汤行皮水
                人参——附子      参附汤温补元阳
        黄芪——附子    芪附汤温固卫气
        白术——附子    术附汤温补中气
        附子——获苓    (相使)温肾利湿
                黄柏——知母    (相须)清下焦湿热

                  第三类:取性质和功效类似的两种药物同用,目的是在加强药物作
                用,或使内脏之间得到兼顾:
          党参 ——黄芪    补气
          附子——肉桂    温肾回阳
          沙参——麦冬    润肺生津
          杜仲——川断    补肾强腰
          龙骨——牡蛎    固脱
          赤石脂——余禹粮    涩肠
          桑枝——丝瓜络  助活络
          升麻——柴胡    升提气分
          橘核——荔子核  消疝
          海藻——昆布    消痰核
          白获苓——赤获苓    利水
          常 山——草果    截疟
          桃仁——红花    破瘀
          山药——扁豆    补脾止泻
          柏子仁——枣仁  养心安神
          麻仁——瓜蒌仁  润肠逐便
          金婴子——芡实  固精
          谷芽——麦芽    助消化
          牡蛎——石决明   潜阳
          旋复花——代赭石  降气
          甘松——山查     止胃气痛
          甘遂——芫花     逐水
          当归——川芎     活血祛瘀
          蒲黄——五灵脂    祛瘀
          乳香——没药      理气散瘀止痛
          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
          桑叶——菊花      清风热
          川乌——草乌      治寒湿疼痛
          苏梗——藿梗      理脾胃气
          芦根——茅根      清肺胃热
          神曲——山查      消谷肉食积
          甜杏仁——川贝母  内热咳嗽
          藿香——佩兰      清暑
          羌活——独活      治风湿痛
          青皮——陈皮      疏肝气
                   天冬——麦冬      滋养肺肾         
              砂仁——蔻仁      健脾胃
          苦杏仁——象贝母  外感咳嗽
另外还有三种药物同时使用:如杏仁、苡仁、蔻仁,用以宣化三焦;焦三仙,用以化食------

              引经药的重要性

我们祖先对于引经药非常重视,在立方时强调制定君臣佐使,使者引经药也。可引药直达其病所,其效尤隹也。优如现在的导弹,可直中敌方要害处,而现在医者有不少人忽视,故摘录一部份供参供: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足少阴肾经——肉桂、独活、知母、细辛                       
手太阴肺经——桔梗、牛子、葱白                             
足太阴脾经——升麻、葛根、白芍、苍术                       
厥阴心经——柴胡、丹皮                                     
足厥阴肝经—— 青皮、吴萸、川芎、柴胡                       
手太阳大肠经——蒿本、黄柏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羔、葛根                         
手少阴三焦——连翘、柴胡、地骨皮、青皮、附子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六、用药的数量与剂量

一方多至廿多味,一味重至数两,此种情况的需要:
1、病情严重的须数多量重;轻浅的数少量轻。
2、相反的是对严重的数少量重,取其力专而猛;轻浅的数多量轻,取其力散而薄。
但要抓住主症解决根本原因,决定扶正、驱邪,主次分明,做到方剂组织严谨,君臣佐使分明,用药配舍周密,主次清晰。
遇到疑难疾病,使用的药物效果不佳时,不仅要熟悉常用的四百味药物,而且要寻找特殊的药物,要从民间流传的方药中寻找,要多翻阅《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攻克难愈之病。其实世上并没有治不好的病,只不过是找不到专治该病的特效药罢了。古人曰: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可见要做良医也非易事,任重道远,因而业医者须不畏劳苦,活到老学到老,方可称良医焉。
               
       七、写好医案

甲、医案在临症上的作用:
    医案是中医对病人诊断作出诊断和治疗的方案。一张医案中应有症状、病因、脉象、舌苔等方面概括的叙述,同时把分析病机、病理、诊断和治疗一一写出,做到理法方药具全。医案不等于病历,但它是医案的基础。初学医的人一定要牢记写好病历、医案,以备以后总结,提高医疗水平。
一、前人医案的写法:
    1、根据症状、病因、病机,得出诊断、治法。
如:    症见失血咳嗽,断而暮热不止。经水仍来,六七年已不孕育,乃肝肾衡任皆伤,二气不交,延为劳怯,治以摄固,包举其泄泻。      鲜河车胶  黄柏  熟地  淡苁蓉 五味 获神  蜜丸
    选自《叶天士医案精华》
    2、审因辨证,实出辨证论治的法则。
如:情志郁勃,心肝受病。神 思不安,时狂时静,时疑时怯,心邪传肺,则心悸不寐而咳嗽,肝邪传胆,则目定而振栗,其实皆郁火为患也。拟清心安神壮胆为主,平肝和脾佐之。    川连  获神  菖蒲  龙骨 远志  北沙参 枣仁  胆星  川贝  铁落  石决明  猪胆
    选自《王旭高医案精华
    3、根据症状阐明病机作出诊断而托出治法。
如:    肺阴不足,肺热有余,咳则涕出。肌体恶风,此热从窍泄,而气不外护也。他脏虽有病,宜先治肺。    阿胶  贝母 沙参 马兜铃 杏仁 获苓 炙甘草  糯米
    选自《叶天士医案精华》
    4、症状、病因、病机、诊断结合在一起,且叙且论,然后施治。
如:木性条达不扬则抑。土湿敦阜,不运则壅。忧思抑郁不解则伤神,肝肝病必传脾。精虚由神怯。情志素违,气血交错。夫心藏神,脾统意,二经具病,五内交亏。心为君主之官,脾为后天之本,精因神怯以内陷,神因精怯而无依,是以神摇意乱,不知所从,动作云为,倏然非昔。宜温和之品培之。    熟地 党参 冬术 当归 杞子 兔丝子  甘草  枣仁 远志 
选自《王九峰医案精华》
    5、引用先贤名言论证病候,决定治疗。
如:    仲景云: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不寒瘅热,令人消烁肌,条例下不注方,但曰以饮食消息之,后贤谓甘寒生津,解烦热是矣。今脉数,舌紫渴饮,气分热邪未去,渐次转入血分,斯甘寒气药之中,必佐存阴,为法中之法。
    生地  石羔  生甘草 知母 粳米 竹叶心 白芍 
选自《叶天士医案精华》   
    还有其他的写法,总之要突出辨证论治为要。
    二、医案写法的注意事项:
主要突出辨证论治,具备理法方药的系统性,一望而知何病何法用何方,因而应注意:
1、案语必须与方药统一,下笔之前,对疾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和治疗等方面作一通盘考虑,首先辨证八纲,肯定病证作出诊断,定出治法,然后开方用药。
2、案语必须条理清楚。一般医案先述以往的病情,次叙现在的症状;或先叙病者的主诉,次写客观见症;其次再论证病机作出诊断,写出治则。
3、医案必须充分表达诊疗的理法。除描写主诉和客观的症状,必须依据客观现实的记录资料,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制定出施治的法则。充分表现有理有法,突出辨证论治,否则抓不住矛盾,处方用药就失去了重心,成为无的放矢的处方。
4、案语必须突出关键性的主症。在传统习惯上,只写关键性的主症和脉象、舌苔,针对性地开出处方,重点突出必定中肯。
5、医案必须纯粹体现中医学的理论。脉因证治的方案,应该有中医纯粹的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不应有西医名词馋入,以免混肴不清。必要时用引号括入作参考。
6、医案不应牵强附地引用经文。应用经文时应是心领神 会,恰有体会,用之的当。
7、医案不宜多发空泛的议论。
8、医案不宜忽视时间性的记载,有时间可以说明病在何脏腑,说明患者的虚实情况。
9、医案不应有危言耸听与夸大、炫能的辞句。
10、医案不应用旧医案的文言笔调 ,应力求通俗易懂,朴实描写,让人一望而知。
                          现举一例说明:
    高某某  男42岁  职工
    因头痛六年多,前来就诊。
问诊:得知:头痛时牵至脖子痛,不发热、不恶寒,也不出汗。胸背、腰腹不痛。饮食、大小便正常,口中和无异味也不渴,睡眠不好。进一步询问:六年来一直痛?不,常不舒服,好像隐隐约约疼些。感冒之后,常是好多天头痛、脖子痛才缓解。
望诊:面色白少光泽。舌质红。齿白如枯骨。
闻诊:声音低怯。
切脉:缓。
综合上面所得病情分折:患者体虚。头痛脖子痛,病在头部牵索至脖肌,业已六年,不恶寒、恶热,而感冒时加重,说明病与外感仍有关系?问:当初患头痛时,发热没有?答:记不清楚了。舌质红,齿白如枯骨,少眠,问:腰困不?过劳则困。早泄否?答:泄。说明肾阴虚。
最后用八纲归纳病情:此病外在肌表,内在肾虚,表里均病,里虚邪实,病久正虚无力胜邪,故而无寒热。
诊断为痉病、肾阴虚。
根据表里同病,先治表的原则,避免治里药物引邪入内,先当治肌表。
书写病案如下:
头痛、后脖痛,已有六年。医治多年无效。(西医说是神 经衰弱,中医曰肾亏)面色白少光泽,齿枯白。多梦。舌质红脉缓。此痉症、肾阴虚。治当解肌祛风寒,用药:
葛根24克  桂枝12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10克 藁本15克 蔓荆子18克  生姜二片 大枣三枚  水煎 二剂 一日一剂 饭后服
二诊:患者告之,回忆当年曾突冒风寒发烧过。服两剂药后,脖子不痛,左右活动也不痛了。头痛也减轻。想不到外感风寒竟盘据六年之久?用柴葛解肌汤加蔓荆子18克 藁本15克  二剂  一日一剂,饭后服。
三诊:诸痛皆失,动则出汗。此发散药量重之故,知邪已驱尽。治当固表涩汗、滋肾阴,用药:黄芪24克  桂枝8克  白芍10克 龙骨20克  生牡蛎20克 生地15克 山萸15克 山药15克 远志15克 炙甘草8克 生姜一片 大枣 三枚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
四诊:劳动时已不出汗,晚上梦仍多。前方黄芪减为15克加人参12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  剂 。
五诊:梦少,有精神。嘱多服六味地黄丸。后愈。
《选自中华医学学术文库。陈有唐专辑》
                             
                                   八、不断总结经验
                 
                    掌握上述理论之后,只不过是掌握了一般常见疾病的常规治
                      法,并不意味着百战百胜,古贤讲得好:有板方而无板病,因此上
                      还应当灵活应用,要有随方就圆,随机应变的本事,见斯症用斯药,
                      紧叩病机,一丝不苟。
何况上述用药仅限于常见的二、三百味药,仅仅是步入医药学堂的大门,离良医的要求,远远不够。要想提高,还必须精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如若疗效不佳时,可考虑选择新的药物替代,特别是科技发达的今日,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中医还没有像西医找到那么多“截断”病根的新药,因而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地前进,要像良相那样为民造福做出贡献,做一个名符其实,为民解除疾苦得道的良医。

   九、如何提高的问题

入门之后,如何提高医术。余以为在入门的基础上,临证几年之后,有了一定的体会,再谈提高比较妥当。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收获不会大。
要想提高,根据个人的经验,除了学习、温习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还需选择一家的专著,如《医宗金鉴》,或《景岳全书》等书。这要看个人行医的体会来决定。然后再浏览各家的学说,博览各家的医案,看看人家是如何辨证论治的,有那些特长,吸取、充实自己。并且密切关注科技界新的成就,触类旁通,创立自己的学说。
为了提高,曾博览过古今名医医案、续名医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国现代名医中医医案精华,以及近代名医流派,还有近年来我们山西老乡李可先生、李保拄先生对《伤寒杂病论》研究的著作,让余大开眼界获益匪浅,要想攻克危急、疑难杂症,还需要重新钻研《伤寒杂病论》。
为了提高,曾经经历过艰辛的跋涉、探索,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先后写过:认识金人李东垣——漫谈医道、人之气的探讨、论三焦与胰、论三焦与内分泌、二论三焦与内分泌、三论三焦与内分泌、四论三焦与内分泌、五论三焦与内分泌、调理气机升降可治百病、调理三焦治失眠的体会、关于节东垣所说的“阴火”的拙见、论痞病的证治、治胃脘病的体会、对月经病的探索、试论异病同治等论述(均在本坛发表),最后认定李东垣的学说最合吾意。
东垣学说好多先辈认为是发生在饥荒年代的学说,仅仅是补土而已。其实通过上述论说的探讨,从其方药的结构范围、含意等方面分折,以及甘温除内热等理论,其意远远超过健脾和胃补土的范畴。其注重调理气机的理论,不仅仅是着重脾胃,而且具有调理三焦的作用。
余行医四十余年后,方才选择了李东垣的学说思想做为自己搞高的道路,至今业已十来年了,还没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还在探索,还在钻研〈伤寒杂病论〉......
至于儿科、妇科、皮肤科-------因其有特征之处,学时在传经录的基础上钻研,也能及早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