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之粉红舞鞋中国:尊重他人,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素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04:13
 

尊重他人,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素养

有一位女佣,住在主人家附近的一间破旧的平房里。她是单亲母亲,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每天她早早帮主人收拾完毕,然后返回自己的家照顾孩子。主人也曾提出留她住下,却总是被她拒绝。因为她是女佣,她非常自卑。

那天主人要请很多客人吃饭。客人们个个都是有地位的人。主人对女佣说:“今天您能不能辛苦一点儿,晚一些回家。”女佣说:“当然可以,不过我儿子见不到我会害怕的。”主人说:“那您把他也带过来吧。” 女佣急匆匆回家,拉了自己的儿子往主人家赶去。儿子问:“我们要去哪里?”女佣说:“带你参加一个晚宴。”  四岁的儿子,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一位地位低下的佣人,孩子心中还没有贫富贵贱的概念。 

女佣有些不安。到处都是客人,她的儿子无处可藏。她不想让儿子影响了客人聚会的快乐气氛,更不想让年幼的儿子知道主人和佣人的区别,富有和贫穷的区别,不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后来她把儿子关进了主人的洗手间。 主人的豪宅有两个洗手间,一个主人用,一个客人用。她看看儿子,说:“这是单独给你准备的房间。”她指指马桶盖说:“这是一个凳子。”然后她再指指大理石的洗漱台:“这是一张桌子。”她从怀里掏出两根香肠,放进一个盘子里。“这是属于你的”,母亲说:“现在晚宴开始了。”  盘子是从主人的厨房里拿来的。香肠是她在回家的路上买的,她已经很久没有给自己的儿子买过香肠了。女佣说这些时,努力抑制着泪水。  男孩在贫困中长大,他从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有见过洗手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他闻着洗涤液和香皂的香气,幸福得不能自拔。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在马桶盖上。他盯着盘子里的香肠和面包,为自己唱起快乐的歌。  晚宴开始的时候,主人突然想起女佣的儿子。他去厨房问女佣,女佣说她也不知道,也许是跑出去玩了吧。主人看女佣躲闪着的目光,就在房子里静静地寻找。终于,他顺着歌声找到了洗手间里的男孩。那时男孩正将一块香肠放进嘴里。 

主人愣住了,他问:“你躲在这里干什么?”男孩说:“我是来这里参加晚宴的,现在我正在吃晚餐。”主人问:“你知道你是在什么地方吗?”男孩说:“我当然知道,这是晚宴的主人单独为我准备的房间。”主人说:“是你妈妈这样告诉你的吧?”男孩说:“是的,其实不用妈妈说,我也知道,晚宴的主人一定会为我准备最好的房间。” 

不过,男孩指了指盘子里的香肠:“我希望能有个人陪我吃这些东西。”  主人的鼻子有些发酸,用不着再问,他已经明白了眼前的一切。他思考了一会儿,作出了一个决定: 他默默走回餐桌前,郑重其事地对所有的客人说:“非常对不起大家,我要失陪一个小时,我得去陪陪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几乎是哽咽着向大家说明了刚才的情况。然后,他从餐桌上端走两个盘子。他来到洗手间的门口,礼貌地敲门,得到男孩的允许后,他推开门,把两个盘子放到马桶盖上。他说:“这么好的房间,当然不能让你一个人独享,我们将一起共进晚餐。”  

那天他和男孩聊了很多。他让男孩坚信,洗手间是整栋房子里最好的房间。他们在洗手间里吃了很多东西,唱了很多歌。不断有客人敲门进来,他们向主人和男孩问好,他们递给男孩美味的苹果汁和烤成金黄的美食。他们露出羡慕的表情,后来他们干脆一起挤到小小的洗手间里,给男孩唱起了歌。每个人都很认真,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一场闹剧。

 多年后,男孩长大了。他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附带两个洗手间的房子。他步入上流社会,成为富人。每年他都拿出很大一笔钱救助一些穷人,可是他从不举行捐赠仪式,更不让那些穷人知道他的名字。 有朋友问及理由,他说,我始终记得,许多年前,有一天,有一位富人,有很多人,小心地维系了一个四岁男孩的自尊。 叙述完这个故事,在我的脑海中老是出现这样的画面:每年年关,一群大大小小的领导,在记者的簇拥下,到贫寒的家庭中去慰问,或送去一条棉被,或送去一袋米面,或送去一壶食用油,或送去一百块钱。那些穷人们用一双颤抖的手接过慰问品,鞠躬作揖,感谢领导关心。几台录象机、照相机闪个不停,当天晚上,这些画面就在当地电视台播出了,第二天,这些照片就在本单位的宣传橱窗中展出了。 我老是想,那些被救助者看了这样的画面后是什么感受。我知道,我们学校一位女教师,在接受领导“慰问”后,当天晚上看到了自己从领导手里接过200元现金并向领导鞠躬道谢的电视新闻,自己在被窝里哭了一夜。 

根据心理学中的需要层次论,人性中有一个高级的需要,那就是人人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而要获得来自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尊重他人,这是一个人文化教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重他人,决不单单指晚辈尊重长辈、下级尊重上级、弱者尊重强者、位卑者尊重位尊者。因为这些礼节人们容易做到。而能做到眼睛向下,帮助弱势群体而又维系弱者的自尊,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胸怀和境界,体现了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教会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主要是指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在许多媒体纷纷对官员、富豪、明星、成功人士狂热追逐的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对孩子说“要尊敬劳动人民”了!而我认为,只有对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也充满敬意,才是真正的对“人”的尊重。在这里,尊重的是“人”本身,而不是附加在“人”身上的权势、金钱、地位。 在人们的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与人交往,无论对方的地位高低、出身贵贱、家境贫富、相貌美丑,我们都要尊重他人人格,要使人家感到他在你的心目中是受欢迎的,从而使对方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 在日常交往中,父母和老师应以身作则,诚心诚意地尊重他人,即使提出批评时也要注意不能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孩子自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尊重他人的习惯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如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敬老爱幼,尊重妇女,不歧视残疾人;对外宾以礼相待;主动问候长者;上课或开会时关闭手机;回答老师问话要起立,接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不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随便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等等。 这些细微的生活习惯看似平凡而琐碎,但它正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体现了一个人的绅士风度。 物质营养,不能代替文化素养; 权力地位,不能代替信誉威望。 一笔意外之财,可能造就一个暴发户,但塑造不了一个绅士; 一纸任命书,可以赋予你权力,但不能给予你威望。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风度品位、信誉威望,是在生活细节中点点滴滴积累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