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威尼斯假日酒店:每家须知的家谱,姓氏的起源等翁(Wēng)姓源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48:00

 ',1)">     ',2)">',3)"> ',4)">',5)">',6)">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横批:恭贺新春。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滚滚来--万事如意.新春大吉! 我们的幸福永远和祖国的强大同在!
在春节到来之际祝家人及所有的新老朋友
新春大吉金玉满堂丁财旺 佳年顺景鸿福齐天富贵长.
夜空因繁星而美丽,清晨因旭日而多彩,人生因朋友而美好,朋友因知心而幸福.愿爱你的人更爱你,你爱的人更懂你,天下最美好的事都属于你!
一声声温馨的祝福
一句句甜蜜的问候
越过高山大海,跨过时间空间,送到您的心里
感谢祖国给我们一片蔚蓝的天空;感谢苍天给我们自由呼吸;感谢父母养我育我鸿恩齐天;感谢老师给予我们知识;感谢朋友给予我们心灵慰藉;祝福祖国,新的一年普写更加辉煌的乐章;祝福苍天,永远温柔似水;祝福父母,永远快乐;祝福老师,幸福美满;祝福朋友,永远心灵相惜;WPJ祝福大家及孩子们春节幸福快乐。
家谱格式(转载)
我国具有悠久的家谱档案研究传统,春秋时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大量采用当时公卿贵族如鲁国三孙、晋国六卿等家族的家谱档案资料,成为家谱档案利用研究的篙矢。汉代司马迁编撰《史记》,更是大量采用家谱档案,使家谱档案利用研究正式起步。晋代贾弼撰《姓氏簿状》,这是第一本家谱档案研究专著,家谱档案研究利用趋于成熟。南北朝王僧儒继承发挥贾弼研究成果,编撰《十八州谱》,家谱档案研究利用达到鼎盛。唐太宗、武则天撰《姓氏录》、《氏族志》,林宝撰《元和姓纂》,家谱档案研究虽在发展,但水平没有太大突破。宋代郑樵撰《通志?氏族略》,收录百余部家谱,延续了家谱档案研究的传统。明清时代,虽然私家编撰家谱风气很盛,但家谱档案研究已经接近尾声。
“五四”运动以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利用开发家谱档案,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呼声,著名学者潘光旦、杨殿询适应时代要求,对家谱档案经过科学推理分析,发表大量有关家谱档案研究著作、论文,初步完成家谱档案研究从古典到现代、从手工到科学的转变。可惜此后家谱档案研究陷于停顿,具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稀少,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作为现代档案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
根据家谱自身状况和相互关系,进行全面完整系统整理,可以发现家谱档案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生死。家谱档案中最首要、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详细记录本家族男性成员的出生、死亡的时间、地点、状况,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本家族人口发展繁衍变化状况。
二、血缘。家谱档案详细勾画了本家族男性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构成一幅完整复杂的男性中心、直系血亲关系网络。
三、婚姻。家谱档案还描绘了本家族男性成员的婚姻关系网络,每个男性家庭成员妻、妾的姓氏、年龄、家庭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记载内容。
四、籍贯。家谱档案对本家族的祖籍、原籍、现籍都有详细记录,这些记录综合反映出该家族长时期迁徙移居的漫长过程。
五、事迹。撰制家谱档案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本家族成员树碑立传,在家谱档案中记载本家族成员的主要经历,取得的身份、地位、成就等,理所当然。
六、规则。家谱档案大多附载了本家族的清规、戒律、训示,这些清规、戒律、训示的思想内涵,不外是告诫后代要忠君报国、光宗耀祖、弃恶扬善等,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七、文献。家谱档案中附录了大量的家族文献,如家族成员创作的著作、文章、图画、书法等,家族成员获得的旨意、封赠、官诰等,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不可多得。
家谱档案作为一个特殊的专门档案种类,与其它档案种类相比,它所蕴含的信息资源自有其固有的特性。
一、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隐秘性。家谱档案的形成、保管、利用都是由本家族、甚至本家族中特定的人物负责的,往往秘不示人,外人不能接近,这就决定了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强烈的私有性、隐秘性,更需要开发利用,使其变成公共资源,为社会服务。
二、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长久性。家谱档案本身和它的信息资源都是在长达数百年或数千年间形成的,信息涵盖时间跨度较长,可供长期开发利用。
三、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原始性。家谱档案的内容是记载者或保管者的亲自经历,是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后天雕琢加工,朴素无化,其信息资源经过加工,便可成为精美玉雕。
四、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稳定性。家谱档案的内容、形式长期以来都已形成固定格式,变化极少,其信息资源比较稳定,有规律可循,开发利用较简易。当然,勿庸讳言,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也存在某种缺陷、不足,有的宣传反动血统论,有的鼓吹个人英雄观,还有的散布封建迷信说,这些都是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中的糟粕,应当予以废弃.
练功中--请勿打扰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家谱的七大内容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 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 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 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 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 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 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 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 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 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 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 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 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 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 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 但是, 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 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 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 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 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 老照片
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 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
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 先人手泽遗墨。
3) 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 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 为“风水图”。
4) 故居/村庄图
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几行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川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你姓氏的起源....很詳細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9.htm 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1.htm 趙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2.htm 錢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3.htm 孫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4.htm 李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5.htm 周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6.htm 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7.htm 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8.htm 王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9.htm 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0.htm 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1.htm 褚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2.htm 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3.htm 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4.htm 沈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5.htm 韓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6.htm 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7..htm 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8.htm 秦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9.htm 尤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0.htm 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1.htm 何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2.htm 呂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3.htm 施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4.htm 張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5.htm 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6.htm 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7.htm 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8.htm 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9.htm 金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0.htm 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1.htm 陶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2.htm 薑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3.htm 戚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4.htm 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5.htm 鄒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6.htm 喻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7.htm 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8.htm 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9..htm 竇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0.htm 章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1.htm 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2.htm 蘇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3.htm 潘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4.htm 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5.htm 奚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6.htm 範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7.htm 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8.htm 郎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9.htm 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0.htm 韋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1.htm 昌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2.htm 馬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3.htm 苗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4.htm 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5.htm 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6.htm 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7.htm 俞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8.htm 任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9.htm 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0.htm 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1.htm 酆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2..htm 鮑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3.htm 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4.htm 唐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5.htm 費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6.htm 廉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7.htm 岑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8.htm 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9.htm 雷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0.htm 賀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1.htm 倪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2.htm 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3.htm 滕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4.htm 殷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5.htm 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6.htm 畢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7.htm 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8.htm 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9.htm 安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0.htm 常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1.htm 樂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2.htm 於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3.htm 時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4..htm 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5.htm 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6.htm 卞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7.htm 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8.htm 康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9.htm 伍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0.htm 餘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1.htm 元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2.htm 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3.htm 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4.htm 孟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5.htm 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6.htm 黃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7.htm 和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8.htm 穆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9.htm 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0.htm 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1.htm 姚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2.htm 邵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3.htm 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4.htm 汪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5.htm 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6.htm 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7..htm 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8.htm 狄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9.htm 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0.htm 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1.htm 明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2.htm 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3.htm 計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4.htm 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5.htm 成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6.htm 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7.htm 談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8.htm 宋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9.htm 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0.htm 龐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1.htm 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2.htm 紀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3.htm 舒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4.htm 屈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5.htm 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6.htm 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7.htm 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8.htm 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9..htm 杜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0.htm 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1.htm 藍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2.htm 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3.htm 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4.htm 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5.htm 麻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6.htm 強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7.htm 賈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8.htm 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9.htm 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0.htm 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1.htm 江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2.htm 童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3.htm 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4.htm 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5.htm 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6.htm 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7.htm 林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8.htm 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9.htm 鍾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0.htm 徐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1.htm 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2..htm 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3.htm 高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4.htm 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5.htm 蔡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6.htm 田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7.htm 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8.htm 胡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9.htm 淩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0.htm 霍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1.htm 虞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2.htm 萬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3.htm 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4.htm 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5.htm 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6.htm 管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7.htm 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8.htm 莫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9.htm 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0.htm 房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1.htm 裘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2.htm 繆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3.htm 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4..htm 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5.htm 應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6.htm 宗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7.htm 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8.htm 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9.htm 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0.htm 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1.htm 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2.htm 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3.htm 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4.htm 洪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5.htm 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6.htm 諸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7.htm 左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8.htm 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9.htm 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0.htm 吉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1.htm 鈕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2.htm 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3.htm 程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4.htm 嵇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5.htm 邢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6.htm 滑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7..htm 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8.htm 陸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9.htm 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0.htm 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1.htm 荀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2.htm 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3.htm 于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4.htm 惠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5.htm 甄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6.htm 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7.htm 家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8.htm 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9.htm 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0.htm 羿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1.htm 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2.htm 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3.htm 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4.htm 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5.htm 糜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6.htm 松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7.htm 井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8.htm 段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9..htm 富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0.htm 巫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1.htm 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2.htm 焦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3.htm 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4.htm 弓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5.htm 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6.htm 隗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7.htm 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8.htm 穀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30.htm 侯
漫谈姓氏来源
?给宝宝起名字的知识、方法和示例     ?百家姓的姓氏来源及相关知识      ?12生肖宝宝起名宜用字
?儿童理财的常识、讨论和方法       ?女性英文名字大全,还有来历、释义   ?DIY礼品盒图解教程
?1000个好听的男孩名字和女孩名字       ?美国“百家姓”的排行榜        ?600个适合虎宝宝的吉祥名字
?80后独生父母“姓名攻略”        ?测测你名字的趣味游戏         ?“雷”人的名字大全
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河洛”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河洛文化便是这“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
成。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
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后,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
具体情况是: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
、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总的来说,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和东夷族,而河南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三族的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
(一)黄帝族与姓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并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族,如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统治集团等,全都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些部族,接连居于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通过对120个大姓的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关系上说,还是从地缘关系上说,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河南密切相关。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1、颛顼族与姓氏
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死后葬于顿丘(在今河南浚县北)。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陆终有6个儿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2、帝喾族与姓氏
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豫北。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47个,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
(二)炎帝族与姓氏
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因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陈”即今河南淮阳。他的子孙大部分在河南境内定居,使姜姓失而复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内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吕氏、许氏、文氏、申氏。炎帝后裔还有在山东北部的齐氏,但其始祖吕尚是南阳吕国的子孙。
(三)东夷族与姓氏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昊族。
1、太昊族与姓氏
太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太昊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
2、少昊族与姓氏
少昊,号金天氏,也是古代东夷族首领,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与太昊是继承关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但其后代却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当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在当今120大姓中,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
三、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
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夏朝从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4世、17王,历时4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黄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阳城,即今登封告城镇;后迁阳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启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太康居斟寻(今巩义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阳),少康都阳翟,杼居原(今济源西北),后迁老丘(今开封东),胤甲居西河(今安阳东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师,桀都斟寻。除了《史记》所列“用国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都演变为姓氏。
商朝自汤至盘庚,曾5次迁都:仲丁由亳迁嚣(即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即耿,在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后未再徙都,这说明商朝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社会,国家机器日益扩大和加强,特别是盘庚迁殷后,达到了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国家机器也空前强大。商代的大奴隶贵族约20多支,有王、诸侯、“多生(姓)”、“多子”等,总称为“百姓”。这说明那时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而广大群众,尤其是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来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族为主体,联结着许多旁系、支系的贵族大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到商朝后期,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统治区,还分封一批诸侯于商的周围;在诸侯的封地之间,以及诸侯封地的外围,还存在着许多方国部落。这些诸侯国、方国,后来有许多都演变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官僚机构,设置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
四、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
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
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河南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中国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
一、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河南“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
六、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
姓氏的起源解说
第一种,以租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但可惜这只是一些推测。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因为当今的'熊”“马”“牛”、“龙”、“花”、等姓氏,于史书收及传说中均可查出源出,但并不与图腾有什么联系。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黑、貅、貔、虎”等。这些“熊、罴、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有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有案可察的是“姜”。
姜(jiang)相传炎帝(神农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得姓为“姜。
又姜(彻吧)和羌(Qiang)虽同韵而不同声,但音特别相近。且两字都有“羊”字头。一个从羊从女,一个从羊从人。从“羌”字的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时代晚期,羌族居住在我国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图腾可能是羊。而姜族则是羌族的一支,或许因为语音的误差而化“羌”为“姜”,或许是母系氏族的母权影响,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原居于陕、甘、青一带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与东夷等部族融合,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力姓氏。
年(Zian)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应是其名,“王子”则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孙”)年夫的后人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颛项(闹旭氏,姬姓),其后人重黎在帝誉时担任火官,被帝答赐为“祝融氏”。共工氏作乱时,祝融奉命平叛。叛乱虽被平息,但祝融并未将共工氏成员全部消灭,况融以此获罪,被帝誉杀掉。祝融死后,其弟吴回担任火官,依旧称祝融氏。吴回有子陆终,娶鬼方氏首领之妹女聩氏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于叫季连。
牛:西周宋征子之后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为姓氏。
鱼:系出于姓。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为“司马子鱼”(司马是官职,子鱼为其字)。其后人以其宇中的“鱼”为姓氏。
井:春秋时,虞国有大夫井伯。并伯之后以其字“井”为姓氏。晋灭虞国之后,并怕的后代井奚逃入泰国。秦穆公以并奚为大夫,封邑于“百吸”,井奚便号“百里奚”。百里买的支子依旧以“井”为姓氏。
牧:上古时代,黄帝以“力牧”为相。力牧的后人以其字:“牧”为姓氏。
终:上古时祝融弟吴回(后也称祝融氏)的儿子为“陆终”。陆终后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终”字为姓氏。
常:上古时,黄帝曾以 “常先”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常”为姓氏。
孔:出于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于死后由其弟仲衍继承封地。仲衍之后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孙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为姓氏,在鲁国定居。
廉:颛项的曾孙名廉,其后人以祖字中的“廉”为姓氏。
乐:出于子姓。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字乐父,其后人以祖上“乐父”中的“乐”字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为姓氏。
高:出于姜姓。齐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后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为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赵:伯益后裔造父,拉驯马驾车。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练的驾车技术及时将车马赶回。造父因驾车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洪洞县北赵诚),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吴: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郑:出于姬姓。周历三封少于友于郑(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的后代以“郑”为姓氏。
陈: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河南淮阳)。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
卫:出于姬姓。周文王其于摩叔于卫,建卫国康叔于孙以名为姓氏。
蒋:出于姬姓。周公且的儿干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沈: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贿受封于深(河南平舆县北),建沈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韩: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儿子受封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灭掉。桓叔的儿子万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秦:出于赢姓。伯益之后有赢非子。非于擅育良马,周。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非于于秦谷(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用非子的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侯。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灭亡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许: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建许国。其后 以国名为姓氏。
吕: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怕夷在尧时任掌礼官,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戚: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为威邑(河南汝阳县东冯东北)。孙林父的孙以邑名为姓。
谢:周宣王封舅氏申候于谢(河南唐县南),申候子孙中有一支 以其封地为姓氏。
邹:周代有曹挟封地于邾,战国对改国号为邹。其子孙中有一支 以国号为姓氏。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
章:出于姜姓。齐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东东平县东)。受封于鄣的齐大公庶子的后代,去邑为章姓氏。
苏:颛顼后裔终的最小的儿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苏(河南温县)。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名高,受封于毕,称为毕,称为毕公高。华公高有庶于受封于潘,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葛:出于赢性。颛顼之后,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范:周宣王时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晋国,被任命为士师,其于以官名为姓。
彭:颛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钱铿受封于彭(江苏人徐州),为大彭氏,后人以彭为姓氏。
鲁: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干伯禽受封于鲁(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怕食的子孙以国名为姓。
韦:出于累韦氏。豖韦氏在夏代居于豖韦(河南滑县东南),为一路诸侯,建豖韦国,又称韦国。韦君后人以国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于贲皇亡命晋国。受封苗邑(河南济源县西南)。贲皇又名苗贲皇,其后人以苗为姓氏。
任:出于有熊氏。黄帝的儿子禺阳受封于任,禺阳以任建国,其后国名为姓氏。
柳:鲁孝公有儿公于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为氏,称展无骇。展无骇的儿子叫展商。展禽的封邑为柳下。他死后号为惠。所以又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柳下”第一个字为姓氏。
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司徒: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
司空:据说为上古时所设官职,专管天下水利上本工程建设。帝尧时大禹的官职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孙中,有人以此为姓氏。
司马:上古代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有的以此官为姓氏。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乔: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有守陵的入,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姜: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因此以河名为姓。春秋时代的齐、申、吕、许等封国都是姜姓。
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东郭:出于姜姓。郭,为古代时人们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为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后人便以东为姓氏。
东门:出于姬姓。鲁庄公有于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以东门为姓氏。
西门: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人称西门氏,有的后人便以西门为姓氏。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呼延:东晋时,匈奴呼延部进入中原;后来,其汉化后裔以原部落名称再加以“汉化”的“呼延”为姓氏。
慕容: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居辽西,后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县境内)。建国,莫护跋以“慕容”为自己部落的名称。后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为姓氏。
宇文:鲜卑族呼天为“宇”,宇文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为鲜卑部落。东晋时,字文部落进据中原便以宇文为姓氏。
尉迟:尉迟部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尉迟部的人后来以部落名为姓氏。
万俟:万俟本为鲜卑族部落名。东晋时,万俟部落进人中原,后以部落名为姓氏。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武: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溢号为姓氏。
所谓“说”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穆:出于于姓。春秋时有宋穆公,其后子孙中有以其溢号“穆”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未,周族首领季历死后。其于姬吕继泣,后被其为西伯。西伯思病死后,其于周武王继位,并完成灭商大业,建立周朝。武王追说其父为周文王。文王的庶于中有以其谥号为姓的。一出妫姓。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进号文于,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
康:周公且之弟叔封地于卫,其死后说号为“废”,因此又称卫康叔。卫康有庶于以其谥号为姓氏。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于炅氏。汉代炅横有四个儿子。家中有难,四子逃避,其中一于避居到幽州。改姓为桂。
田:一儿子伪姓。春秋时,陈厉公子陈完避祸外逃,不愿以国名为氏,改姓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讨黄于澄等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黄于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
金:被尊为西方大帝的少吴,因五行说中的西方属金而,称金天氏,其后人有以金为姓的。汉武帝时,匈奴休盾王之于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其姓金,取名金日掸。
刘:出于陶庸氏。尧之后有刘累,到了周代成为唐杜氏。社隰在晋做官:为士师,又称士氏,后来又从上氏改为刘氏。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为中国的大姓。汉高祖因项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赐项伯改姓为“刘”。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封于郑,其后人有的以国名为姓。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万: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后叫毕万,毕万后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万”字为姓氏。
丙:又写作邴。春秋时,晋国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县东);其后以邴(丙)为姓氏。
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汉改姓氏。
元:春秋时,卫国大夫元亘之后以元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令鲜卑族改穿汉眼,改说汉话,并改换“拓跋氏”为“元氏。”
少数民族以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后唐王朝。
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辽、夏、金、元时代,汉族人改换为少数民族性的为数也不少。
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个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
壮族经父系计算世系,子女随父姓。女儿出像后,须加双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罗,她便称为“莫罗氏”。此称,与汉族旧习俗(张王氏、李扬氏等相同。
第十六种,容易读错的姓氏。
由于汉字有许多多音字及古音有变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我们读错。如万俟.音为Moqi(莫其),常有人误读为“万寿”。
区,音为OU(欧)常有人读为“区”(qu)
黑,音为He(贺), 常有人误读为“黑”(hei)。
本宝宝视觉游戏大全手工折纸图解大全——花朵篇
趣味字体设计的小动物令人称奇的云彩中国古代扇面欣赏茶联精选中国传统节日大全家庭保健——足疗图解指头上的斗和簸箕的含义中国56个民族幸福的笑脸
1楼
一、姓氏源流
翁(Wēng)姓源出有:
1、来源于周朝时期的姬姓,属西周昭王后代。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年-公元前1002年间的西周昭王之时,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庶子。相传昭王幼子生下时双手紧握,别人掰不开,惟昭王去掰,应手而开,左掌纹路如篆书的“公”字,右手掌纹如篆书的“羽”字。周昭王于是给幼子取名为“翁”。翁的后代也以翁为自己的姓。
2、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东,一说广东省翁源),其子孙以邑名为姓,世代相袭。又《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望出钱塘。”
3、上古夏朝,启为夏王,有贵族翁难乙,相传为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得姓始祖:翁弘。据史料记载,翁姓始祖系西周王朝周昭王的庶子,出生三朝仍两手握拳,旁人掰不开,周昭王一掰即开,见左手手纹象个公字,右手手纹象个羽字,合起来成个翁字,王即赐姓翁取名弘,翁姓始祖即翁弘。翁弘始居梁原城,后封任楚国左丞,死后谥号端明王,弘公墓葬梁原城五里,坟前华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两旁。梁原城在今甘肃灵台县梁原镇,梁原离古时周朝初期活动区域周原、岐山及后耒建都的镐、宗周、丰不远,史料记载也许是真的,但因距今二三千年痕迹是否尚存就不得而知了,人们寻根问祖,却说法不一,烦请灵台、梁原的有关部门了解一下,如确有其事,请连同照片在网上刊出,除了为翁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之外,可能还将为当地引耒一股不大不小的寻根问祖旅游热呢。由此可见,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至1002年之间的西周昭王之时。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儿子。如此一来,翁氏的来龙去脉,是更加一目了然。故翁氏后人尊翁弘为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翁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大约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周昭王时代。在历史上一直是春风得意,神采飞扬的。这一点,可以找到许许多多具体的证据。例如,翁伯是一位名登《史记货殖传》,以贩脂而富倾县邑的大富豪;唐僖宗时的翁洮,更是皇帝嘉慕不已的一代高士,以一首《枯木诗》谢绝朝廷的征召,千百年来传为佳话。目前我国北方的翁姓虽不多见,但在南方,特别是闽、粤,台湾一带却是名门大姓。翁氏家族古自世传的郡望”钱塘”看来,很可能就在今浙江省定海县东方三十里的翁洲这个地方,唐朝时曾经设置过翁山县,所以迄今亦名翁山。而另外根据上述“翁山王来历序”一文中所提及的“其地属监官郡”,浙江省的海宁县一带,过去也曾经有一度以监官为地名,因此,翁姓很可能便发祥于此,成长茁壮于此,所以长时以来才以“钱塘”为整个家族的共同标帜,世世代代相承相袭。钱塘,就是现在浙江省的杭县,是浙江省的省会所在地。这个地方之以钱塘为地名,是早自秦时期便已经开始的,该地与翁姓家族的实际渊源。福建省武夷山市吴屯乡的一支翁姓,是在南唐时,有个叫翁巨隅的人任京兆荣王府咨议参军。朝中朱全忠起兵发难,逼迫唐哀帝禅位。翁巨隅不愿意随波逐流,于是弃官避祸从西安迁到福建。翁氏入闽后,先投奔到福清县担任知县的叔父家,而后又几经辗转,来到今天武夷山市的吴屯乡定居,被后人尊为翁氏迁入武夷山的始祖。台湾省翁姓家族的世系,最是脉络分明,有条不紊了——他们是三千年前周朝王室的姬姓苗裔,当然更是最为正统的黄帝子孙。台湾省的安溪派翁氏家族,顾名思义,他们的祖籍,就是福建的安溪。目前,这一派派繁衍在全省各地的子孙,尽管已经成千上万,但根据本省《翁氏族谱》的记载,他们都共奉当年开基于安溪县科榜乡的翁治斋为一世祖。这位翁治斋,便是翁氏得姓始祖姬溢的第七十六世苗裔,黄帝轩辕氏的第九十九代裔孙。而这一代的翁姓省籍人士,大多是翁治斋的第二十代或二十一代后裔,依此推算,则他们当然是黄帝的第一百一十九代或一百二十代的子孙了。(余略)

2楼
三、历史名人
翁肃:字彦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与翁彦约、翁彦深、翁彦国三兄弟及翁延庆、翁蒙之同姓同乡同朝,皆居高官,时称六桂同芳。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福清县人,干宁年间(894-898年)进士。五代后梁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曾咏梅花诗:“忆德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
翁仲同:宋代知县,字济可。宗安人。作官时,自己花钱买地,建造学堂,供百姓的子弟学习。深得民心。
翁正春:字兆震(1553-1626),号青阳,福建省侯官(今闽侯)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状元。
翁心存:字二铭(1791-1862),号邃庵,江苏省常熟县人,“翁氏藏书”始祖。他早年家境贫寒,来到当地的一些藏书楼校勘书籍。好学的他却借藏家之书苦读,才学渐长,对版本、校勘、鉴赏等都很精通。翁心存后来做到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同治年间,翁心存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他的显赫地位、过人才学,为其藏书提供了很大方便。道光年间,社会动荡,藏书家的传世珍藏多有散出,翁心存乘机出价收之藏之。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书、翁同爵、翁同龢。翁心存死后,藏书多传给长子翁同书。长兄如父,翁同书长幼弟翁同和20岁,两人关系甚密,翁同书死后,将全部藏书传给了翁同龢。
翁同书:字祖庚(1810-1865),清朝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詹事府任少詹事。1853年之后被派往扬州,在骐善军中供职。不久,他从太平军手中收复江苏、安徽两省的一些城市,因而立功扬名,1858年授安徽巡抚,驻节泰州。1860年,他和地方乡绅与悍将苗沛霖发生争执,苗沛霖领兵包围寿州。此事平息之后,翁同书被召至北京(1861年),曾国藩参劾他处置不善,下狱候斩。第二年,翁同书减罪流放伊犁。1864年,翁奉 命服军役,赴陕西围剿回民起义军。1865年获重大胜利,得赏 四品衔,同年12月14日因患痢疾病逝,谥文勤,1866年初追复生前官爵。
翁同爵:字玉甫(1814-1877),以父荫授官。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去世,著有《皇朝兵制考略》。
翁同龢:字声甫(1830-1904),号叔平,晚年改号松禅。清朝时期江苏常熟人。历任吏部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大臣,光绪皇帝的师傅,文章道德,备受后人的敬仰。中法战争的时候,主张出兵抗击法军,反对李鸿章的妥协投降政策。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他也主张迎战日军。《马关条约》签定以后,他痛恨李鸿章的割地求和,更倾向于变法图强。曾经以皇帝老师的身份走访过康有为,反复讨论变法的事情。光绪帝二十一年的时候,在康有为的策划下,命令别人起草12道新政诏书,准备通过光绪帝依次颁行,但是被弈忻所阻挠。同年8月份,北京强学会成立,他给了热情的支持。但是他反对新派提倡的民权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的主张。他是帝党的中坚分子,又是光绪帝的智囊,所以慈禧很痛恨他,将他开缺回原籍。戊戌政变后,他出面保释康有为,又被马上革职,并且永不叙用,交给地方官严加管束。光绪帝三十年逝世,终年74岁。宣统三年,皇帝下昭,恢复他的官职,追谥“文恭”。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等。
翁增源:字仲渊,翁同书的长子。清同治二年(1863年)中状元,登进士榜首,因而得授翰林院修撰。从翁心存至翁斌孙(见下),翁门四代入翰林,其中翁同龢、翁曾源二人得中状元。
翁斌孙:字弢甫,号人豪,清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
翁方纳:清朝时的著名书法家、金石家。在朝廷担任内阁学士。
翁独健:福建省福清人。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研究,获得博士学位。民国28年回国以后,历任云南大学、北平中国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的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经担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历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中亚文化研究国际学会副主席。19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逝世,终年80岁。著作丰厚,有《蒙元时代的法典编撰》等,都是学术价值极高的著作。

3楼
翁运栋:清代进士,因为父亲去广东后失踪,他找遍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尸体,将它运回家安葬,被认为是大孝子。
翁广平:字海琛(1760-1842),别号莺脰渔翁,吴江平望人。清朝学者、书画家。7岁即通四声,却困于童子试,47岁始补府学生。道光元年(1821年)举孝廉方正,博学嗜古,工诗文,擅书画。曾得日本国史《吾妻镜》一书,又搜求日本国史数十种,对《吾妻镜》加以补充、订正,撰世系表十卷,地理、风土、食货、职官、艺文、兵事二十卷,名《吾妻镜补》。他还著有《听莺居文钞》、《平望志》等。
翁方纲:字正三(1733-1818),号覃溪,清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长于考证金石,富藏书,金石家鉴赏一派,方纲实开其先。间作印章,姿趣入古。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隶法史晨、韩勑诸碑。生平双钩摹勒旧帖数十本,北方求书碑版者毕归之。垂老康强,目力尤胜。六、七十岁时犹能于灯下作细书阅蝇头字,不用眼镜。每岁元旦,必用西瓜子仁书四楷子,五十后曰万寿无疆,六十后曰天子万年,至七十后犹能写天下太平。又能于一粒胡麻上作“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可谓异禀。乾、嘉之间,都下言书皆推翁、刘墉(字崇如,号石庵)两家,戈仙舟(源)学士尝质石庵书诣于覃溪,覃溪曰:“问汝师那一笔是古人?”学士以告石庵,石庵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那一笔是自己?”著有两汉金石记、复初堂集。卒年八十六岁。
此外,翁姓的名人还有:汉朝的学者翁郡;明代著名女诗人翁儒安;清朝诗人翁春,著名金石学家、书法家、篆刻家、考古学家翁大年;近代科学家、前民国“行政院长”翁文灏;当代翁姓在政坛职务最高的可能为新加坡执政党副总裁翁执中;马来西亚下议院议长翁诗桀;国内政坛职务最高者为交通部一副部长翁孟荣。据公元1999年7月24日《科学时报》何成文撰《李郭翁三姓盛产美女》一文载。翁是小姓,也盛产美女,“港姐”、“亚姐”竟也不少,翁杏兰、翁嘉穗是“港姐”冠军;翁虹是“亚姐”亚军;现时走红的模特翁慧德;因演活《射雕英雄传》中黄蓉一角而红极一时的香港名伶翁美玲;香港起家,唱红日本的翁倩玉等也系“港姐”、“亚姐”冠、亚军。……等,也是翁姓的名人。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临川郡:三国的时候吴国置郡,今天的江西省抚州至南城一带。
监官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海宁县一带。
钱塘郡:也写作钱唐,南北朝时代的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置钱塘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2、堂号
资善堂:宋时,翁甫讲学于资善堂,声名广被朝野。
赐鱼堂:唐代,翁洮曾为员外郎;后隐居,被召而不出,作《枯鱼诗》作答,当时的皇帝阅诗后知其心志,就索性赏赐他很多曲江鱼。
六桂堂:“六桂堂”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名,指的是南方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龚、汪等六个姓氏。根据历来文献的记载,南方的这六个家族,虽然所顶的姓氏完全不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所以才会共用“六桂堂”堂名。千百年来在这个名堂之下,亲爱精诚,不分彼此。“六桂堂”是出现于距今大约1000年以前的宋朝初年,而且追本溯源,统统都是翁家的子弟。翁氏的来源,提起来光彩无比,因为他们的源流,可以源源本本地追溯到3000多年的圣君周文王,是最值得自傲的黄帝姬姓子孙。
此外,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本堂”、“始平堂”、“明德堂”、“大有堂”等。
【翁姓宗祠通用对联】
〖翁姓宗祠门楣题辞〗
六桂联芳
“六桂联芳”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周昭王有个儿子,名叫翁溢,封官于山东青州盐官郡。至六十代轩公,贞观年间,考中甲榜进士,封为闽州刺史,后迁到莆田的竹啸庄,是翁氏入闽始祖。五代后期,翁氏后代乾度公生了六个儿子,为免战乱将六兄弟分为洪、江、翁、方、龚、汪六个姓氏,他们于宋朝初年分别考中正榜进士,荣华显贵,光大门楣,人人赞美,盛极一时,故称为“六桂联芳”,当时皇帝曾赐建石碑,记载光荣事迹,这就是今天六桂宗亲会的由来。

4楼
-----------------------------------------------------------------
〖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夏代;
望出钱塘。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翁姓的源流和郡望。(参见上题头《三、迁徙分布》开头部分内容)
千搜预宴;
六桂联芳。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家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晚年号苏斋,直隶大兴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曾出席千叟宴(乾隆等清代皇帝为了笼络臣民而举行的全是老人参加的大型酒宴,赴宴者达数千人)。精通鉴赏,经他考证题跋的著名碑帖很多;书法学欧阳询、虞世南,谨守法度,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又能诗文,论诗创立了“肌理说”。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复初斋文集》、《复初斋诗集》、《石洲诗话》等。下联典指北宋崇安人翁仲通及儿子公彦约、翁彦深、翁彦国,孙翁挺,曾孙翁蒙之,当时人称“六桂联芳”。翁钟通字济可,历官武平、黄岩知县,自费买地建学校,又率民众兴修水利;翁彦约字行简,政和年间进士,官知高邮军,革除私贩茶、盐的弊端;公彦深字养源,绍圣年间进士,官右司员外郎、国子祭酒、秘书监、太常少卿;翁彦国字端朝,绍圣年间进士,历官御史中丞、江淮荆浙制置转运使、江南西路经制使,曾写信责备金人所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翁挺字士特,翁彦的儿子,博学而善写文章,政和年间官少储监丞,上书所陈都是朝廷急务,后因忏怒权相而罢官,自号五峰居士;翁蒙之字子功,翁彦深的孙子,南宋绍兴年间官常山尉,后因得罪郡将而罢官,孝宗时官司农丞。
传谷梁学;
咏梅花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翁君传梁之学。下联典典指唐翁承赞咏梅花诗云:“忆得当年随计使,马蹄终日为君忙。”
百姓名重;
六桂望高。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翁德广事典,淳熙年间(1174-1189年)任溪县知县。朱熹曾奏荐之,称其“不务赫赫可喜之名,而有肯肯爱民之实。”下联典指宋·翁仲通事典。翁仲通,字济可,宗安人。知平武时,自买民地,建学以教之。
状元门第;
帝师世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苏省常熟市翁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清·翁心存世家,翁家是官宦世家,有名的书香门第,翁同龢与其父翁心存均为两朝帝师兼宰相,与其侄翁曾源都是状元及第,当时人称“父子宰相,叔侄联魁”,有清一朝,似乎只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的海宁查家可以媲美。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任安徽巡抚时,误抚练首苗沛霖,以致失隐封疆,被两江总督曾国藩上疏参劾,先拟斩监侯,后因翁心存病故,乃革职充军新疆,死于戍所。而翁心存的死,毫无疑问,亦与长子犯事有关。为曾国藩起草这分要命的疏劾的,就是以刀笔辛辣著称的李鸿章。翁、他结怨,实由于此。
父子宰相;
叔侄状元。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
〖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六桂流芳远;
五侯延脉长。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联。
六桂望重第;
百梅名高风。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联。
父子双进士;
明清两状元。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道光进士翁心存及其子同书,父子皆第进士。下联典指明状元翁正春,清代状元翁同和。
吟诗宜赏雨;

5楼
持卷爱听莺。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人翁春,字曙鸠,江苏华亭人。有《赏雨茆屋诗》。下联典指清代学者、书画家翁广平,有《听莺居文钞》。
骐骥思千旦;
鹪鹌老一枝。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自题联。
六桂家声远;
八壶世泽长。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翁氏宗祠门联(1)。迳美村翁氏宗祠占地2000多平方米,雄伟壮观;大门外有子孙塘,塘中央有天然香炉石,祠堂左前方是笔架山,景观独特,祠内悬挂二块横额牌匾:“都卫府”、“竹俊品”。该祠曾失火被焚后重建。
六桂家声远;
百梅世泽长。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翁氏宗祠(侃公祠)“大有堂”联
-----------------------------------------------------------------
〖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福生六桂家声旧;
德应三春禄泽新。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联。
绵世泽莫如为善;
振家声还是读书。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撰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自题联。
烟笼古寺无人到;
树倚深堂有月来。
——清·翁方纲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内阁学士、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撰题北京陶然亭联。
城西风雨老树立;
夜半星月玄谈生。
——清·刘可毅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进士刘可毅赠翁佩孚联。
万山尽孝留贤德;
六桂联芳传盛名。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进士翁运标,因父赴粤失踪,他走遍万山中,得父骨归葬,以孝廉闻名,官知道州。下联典指宋代名人翁乾度,居泉州,生六子,均中进士,时有“六桂联芳”之誉。翁姓以“六桂”为堂号亦本此。
诗礼承先传家业;
文章启后共天朝。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联,祠祀本支翁氏先祖翁远望。据说清同治某年(约1861-1865年),太平天国拜“上帝教”、排斥神佛,所到之处遇见祠堂庙宇一律烧毁。但到梓洲翁家祠堂,因见正厅有这副对联的下联末句内容中有“共天朝”句,与太平天国的国号“天朝”相呼应,故不但不烧还加以褒奖本宗族文才高超,并有政治先见之明。最终使翁家
祠堂免遭兵燹之灾。据公元2004年7月,新加坡翁氏宗亲会寄与27代孙翁萌的福建莆田翁氏一支脉派世系图引来看,梓洲翁氏系蒲田翁氏二世巨隅公后裔确认无疑。
北宋徽猷学士第;
南明副帅总戎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大门联。
六桂名高光史册;
百梅望重振家声。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中堂“敦本堂”联。
-----------------------------------------------------------------
〖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地接炉峰,云腾瑞气;
山横笔架,星焕文章。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上厅联。
家住翁源,人多寿考;
教你如何将打印稿变成电子稿最近,我的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上的朋友老是向我报怨,说老板真的是不把我们这些新来工作的人不当人看啊,什么粗活都是让我们 做,这不,昨天又拿了10几页的文件拿来,叫他打成电子稿,他说都快变成打字工具了,我听之后既为他感到同情,同时教给他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轻松将打印 稿变成电子稿,我想以后对大家也有用吧,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你得先把这些打印稿或文件通过扫描仪扫到电脑上去,一般单位都有扫描仪,如果没有也没关系,用数码相机拍也行,拍成图片放到WORD里面去,不过在些 之前,你还得装一下WORD自带的组件,03和07的都行。点开始-程序-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找到Office-修改 找到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ing 这个组件,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ing Writer 点在本机上运行,安装就可以了。
首先将扫描仪安装好,接下来从开始菜单启动“Microsoft Office/ Microsoft Office 工具/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Scanning”即可开始扫描。
提示:Office 2003默认安装中并没有这个组件,如果你第一次使用这个功能可能会要求你插入Office2003的光盘进行安装。 由于是文字扫描通常我们选择“黑白模式”,点击扫描,开始调用扫描仪自带的驱动进行扫描。这里也要设置为“黑白模式”,建议分辨率为300dpi。扫 描完毕后回将图片自动调入Office 2003种另外一个组件“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ing”中。
点击工具栏中的“使用OCR识别文字”按键,就开始对刚才扫描的文件进行识别了。按下“将文本发送到Word”按键即可将识别出来的文字转换到 Word中去了。如果你要获取部分文字,只需要用鼠标框选所需文字,然后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将文本发送到Word”就将选中区域的文字发送到Word中 了。
此软件还有一小技巧:通过改变选项里的OCR语言,可以更准确的提取文字。例如图片里为全英文,把OCR语言改为“英语”可以确保其准确率,而如果是“默认”则最终出现的可能是乱码~
还有:
应该说,PDF文档的规范性使得浏览者在阅读上方便了许多,但倘若要从里面提取些资料,实在是麻烦的可以。回忆起当初做毕业设计时规定的英文翻译,痛苦的要命,竟然傻到用Print Screen截取画面到画图板,再回粘到word中,够白了:(最近连做几份商务标书,从Honeywell本部获取的业绩资料全部是英文版的PDF,为了不再被折磨,花费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研究PDF和Word文件的转换,找到下面2种方法,出于无产阶级所谓的同甘共苦之心,共享下:)
1、实现工具:Office 2003中自带的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ing
应用情景:目前国外很多软件的支持信息都使用PDF方式进行发布,如果没有Adobe Reader,无法查看其内容,如果没有相关的编辑软件又无法编辑PDF文件。转换为DOC格式则可以实现编辑功能。尽管有些软件也可以完成PDF转换为DOC的工作,但很多都不支持中文,我们利用Office 2003中的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ing组件来实现这一要求最为方便。
使用方法:
第一步:首先使用Adobe Reader打开待转换的PDF文件,接下来选择“文件→打印”菜单,在打开的“打印”设置窗口中将“打印机”栏中的“名称”设置为“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e Writer”,确认后将该PDF文件输出为MDI格式的虚拟打印文件。
编辑提示:如果你在“名称”设置的下拉列表中没有找到“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e Writer”项,那证明你在安装Office 2003的时候没有安装该组件,请使用Office 2003安装光盘中的“添加/删除组件”更新安装该组件。
第二步:运行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ing,并利用它来打开刚才保存的MDI文件,选择“工具→将文本发送到Word”菜单,并在弹出的窗口中勾选“在输出时保持图片版式不变”,确认后系统提示“必须在执行此操作前重新运行OCR。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不管它,确认即可。
编辑提示:目前,包括此工具在内的所有软件对PDF转DOC的识别率都不是特别完美,而且转换后会丢失原来的排版格式,所以大家在转换后还需要手工对其进行后期排版和校对工作。
2、实现工具:Solid Converter PDF
应用情景:利用Office 2003中的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ing组件来实现PDF转Word文档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实现PDF文档到Word文档的转换,但是对于很多“不规则”的PDF文档来说,利用上面的方法转换出来的Word文档中常常是乱码一片。为了恢复PDF的原貌,推荐的这种软件可以很好地实现版式的完全保留,无需调整,而且可以调整成需要的样板形式。
使用方法:
1、下载安装文件Solid Converter PDF,点击安装。
编辑提示:安装前有个下载安装插件的过程,因此需要保证网络连接通畅。
2、运行软件,按工具栏要求选择需要转换的PDF文档,点击右下的“转换”(Convert)按扭,选择自己需要的版式,根据提示完成转换。
视频: 朗诵:纸船--寄母亲
',7)">
公告(2012-8-25)
翁氏历史人物索引-宋 ...
翁氏历代进士名录(2 ... 翁氏历史人物索引-唐 ...
翁氏历史人物索引-宋(持续更新)翁氏历代进士名录(2012.4.23更新)翁氏历史人物索引-唐及以前(持续更新)翁氏研究历史资料汇编(更新至唐朝部分,停止更新)翁姓历史扫盲贴:关于翁姓的几个名词翁承赞诗
版主推荐
青峰岭人 翁卷诗:卷一lyanish 关于六安始祖的一点想法及其他兼与六安宗亲商讨lyanish 翁氏研究历史资料汇编(更新至唐朝部分,停止更新)Patheimathos 古今地名对照表青峰岭人 翁承赞诗青峰岭人 新人报到帖青峰岭人 翁森诗lyanish 六安翁和湖北武昌翁的族谱高相似性lyanish 翁氏历史人物索引-唐及以前(持续更新)
最新发表
lyanish 翁祖根任福建泉州海外联谊会理事会会长六桂传家 永康翁氏大田派家乘圆谱lyanish 论坛已恢复访问lyanish 邀请书六桂传家 翁郜与建阳圣迹寺六桂传家 授翁郜朝请大夫检校尚书诰敕六桂传家 翁郜———以《京兆翁氏族谱》为线索lyanish 翁孟勇出席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联席会lyanish 翁建英——我的山里菜火了
热版直通车
论坛帖数
157家史交流 85先贤诗文 10青峰专区 64家族名人 54宗亲报到 40家族新闻 31寻根交流 28管理日记 19先贤传记 17六安翁专区
社区之星
六桂传家 热心家族历史与文化研究,致力于家族文化发扬的杰出翁氏宗亲。
热图推荐

翁氏研究历史资料 ...
翁姓家族女名人
永康安公世系
国民党翁氏将领
戴表元:秣陵翁氏 ...
福建晋江翁
国民党百年人物之 ...
否认盐官郡者必定 ...
休宁翁
翁泽生

翁氏研究历史资料 ...
翁姓家族女名人
永康安公世系
国民党翁氏将领
戴表元:秣陵翁氏 ...
福建晋江翁
国民党百年人物之 ...
否认盐官郡者必定 ...
休宁翁
翁泽生
版块精选
家史交流关于家史研究版块的说明家史资料征集请问翁彦约是谁哦的后人?是否是六桂堂?汕头澄海打铁州翁源流历代翁姓进士收集帖
翁郜与建阳圣迹寺六桂传家授翁郜朝请大夫检校尚书诰敕六桂传家翁郜———以《京兆翁氏族谱》为线索六桂传家请大家谨慎发表家族历史话题文章lyanish读谱纠结之一浙西翁家学习了六桂传家
先贤诗文翁承赞诗翁洮诗翁绶诗翁宏诗翁卷诗:卷一
洪迈-用前韵答翁子静lyanish黄滔:伤翁外甥lyanish李白: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lyanish黄滔:喜翁文尧员外病起lyanish黄滔:翁文尧员外拥册礼之归一路有诗名昼锦集lyanish黄滔:翁文尧员外捧金紫还乡之命雅发篇章将原交lyanish
家族名人翁姓家族女名人国民党翁氏将领国民党百年人物之翁氏翁泽生翁达智
翁独健六桂传家翁曾源六桂传家翁和有六桂传家翁家明六桂传家翁建六桂传家翁建荣六桂传家
宗亲报到新人报到帖新人报到帖武昌翁浙江省建德市大同镇翁家村江西上饶玉山上汪村
欢迎翁京平宗亲加入论坛lyanish福建省永定县翁京平入坛报到花开水上欢迎翁云峰宗亲加入论坛lyanish欢迎ccafyj宗亲加入论坛lyanish欢迎翁宗亲加入论坛lyanish欢迎echoyung加入论坛lyanish
贴图精选
翁泽生翁氏研究历史资料 ...
点击量排行
主题
新人报到帖家族群及其他联系方式论坛总规则关于六安始祖的一点想法及其他兼与六安宗亲商讨翁氏族谱翁泽生翁氏源流分派纪六安翁世系字派炎黄帝世系图谱古今地名对照表
置顶排行
主题
翁姓历史扫盲贴:关于翁姓的几个名词新人报到帖论坛总规则家族群及其他联系方式本版指引家史资料征集关于家史研究版块的说明翁卷诗:卷一关于六安始祖的一点想法及其他兼与六安宗亲商讨翁氏研究历史资料汇编(更新至唐朝部分,停止更新)
发帖量排行
用户名帖数
515青峰岭人 489lyanish 156六桂传家 126翁氏六桂派 87武昌翁 85Patheimathos 67wengshiyong 34六安翁 33浙西翁家 22翁萌
在线时长排行
用户名时长
1455lyanish 430青峰岭人 164翁氏六桂派 66武昌翁 60六桂传家 49Wingho2zju 46wengshiyong 41六安翁 20Patheimathos 18浙西翁家
友情链接
[温州翁氏网][笔林翻译][中华翁氏论坛][翁氏博览网][龙腾国学][360传媒][新加坡翁氏总会][杭州律师网][蓝码信科][中华姓氏谱牒][家谱网][寻根网][钱氏藏书][大槐树寻根论坛][华人百家姓论坛][原创文学][茗家真传][百度翁吧][翁同龢纪念馆][姓氏文化导航][翁虹官方网站] 中华百家姓对联,精彩!
',8)">
中华百家姓对联


《中华百家姓对联》序为“中华百家姓”编撰对联
(001)赵姓
(002)钱姓
(003)孙姓
(004)李姓
(005)周姓
(006)吴姓
(007)郑姓
(008)王姓
(009)冯姓
(010)陈姓
(011)褚姓
(012)卫姓
(013)蒋姓
(014)沈姓
(015)韩姓
(016)杨姓
(017)朱姓
(018)秦姓
(019)尤姓
(020)许姓
(021)何姓
(022)吕姓
(023)施姓
(024)张姓
(025)孔姓
(026)曹姓
(027)严姓
(028)华姓
(029)金姓
(030)魏姓
(031)陶姓
(032)姜姓
(033)戚姓
(034)谢姓
(035)邹姓
(036)喻姓
(037)柏姓
(038)水姓
(039)窦姓
(040)章姓
(041)云姓
(042)苏姓
(043)潘姓
(044)葛姓
(045)奚姓
(046)范姓
(047)彭姓
(048)郎姓
(049)鲁姓
(050)韦姓
(051)昌姓
(052)马姓
(053)苗姓
(054)凤姓
(055)花姓
(056)方姓
(057)俞姓
(058)任姓
(059)袁姓
(060)柳姓
(061)酆姓
(062)鲍姓
(063)史姓
(064)唐姓
(065)费姓
(066)廉姓
(067)岑姓
(068)薛姓
(069)雷姓
(070)贺姓
(071)倪姓
(072)汤姓
(073)滕姓
(074)殷姓
(075)罗姓
(076)毕姓
(077)郝姓
(078)邬姓
(079)安姓
(080)常姓
(081)乐姓
(082)于姓
(083)时姓
(084)傅姓
(085)皮姓
(086)卞姓
(087)齐姓
(088)康姓
(089)伍姓
(090)余姓
(091)元姓
(092)卜姓
(093)顾姓
(094)孟姓
(095)平姓
(096)黄姓
(097)和姓
(098)穆姓
(099)萧姓
(100)尹姓
(101)姚姓
(102)邵姓
(103)湛姓
(104)汪姓
(105)祁姓
(106)毛姓
(107)禹姓
(108)狄姓
(109)米姓
(110)贝姓
(111)明姓
(112)臧姓
(113)计姓
(114)伏姓
(115)成姓
(116)戴姓
(117)谈姓
(118)宋姓
(119)茅姓
(120)庞姓
(121)熊姓
(122)纪姓
(123)舒姓
(124)屈姓
(125)项姓
(126)祝姓(127)董姓
(128)梁姓
(129)杜姓
(130)阮姓
(131)蓝姓
(132)闵姓
(133)席姓
(134)季姓
(135)麻姓
(136)强姓
(137)贾姓
(138)路姓
(139)娄姓
(140)危姓
(141)江姓
(142)童姓
(143)颜姓
(144)郭姓
(145)梅姓
(146)盛姓
(147)林姓
(148)刁姓
(149)钟姓
(150)徐姓
(151)丘(邱)姓
(152)骆姓
(153)高姓
(154)夏姓
(155)蔡姓
(156)田姓
(157)樊姓
(158)胡姓
(159)凌姓
(160)霍姓
(161)虞姓
(162)万姓
(163)支姓
(164)柯姓
(165)昝姓
(166)管姓
(167)卢姓
(168)莫姓
(169)经姓
(170)房姓
(171)裘姓
(172)缪姓
(173)干姓
(174)解姓
(175)应姓
(176)宗姓
(177)丁姓
(178)宣姓
(179)贲姓
(180)邓姓
(181)郁姓
(182)单姓
(183)杭姓
(184)洪姓
(185)包姓
(186)诸姓
(187)左姓
(188)石姓
(189)崔姓
(190)吉姓
(191)钮姓
(192)龚姓
(193)程姓
(194)嵇姓
(195)邢姓
(196)滑姓
(197)裴姓
(198)陆姓
(199)荣姓
(200)翁姓
(201)荀姓
(202)羊姓
(203)於姓
(204)惠姓
(205)甄姓
(206)曲姓
(207)家姓
(208)封姓
(209)芮姓
(210)羿姓
(211)储姓
(212)靳姓
(213)汲姓
(214)邴姓
(215)糜姓
(216)松姓
(217)井姓
(218)段姓
(219)富姓
(220)巫姓
(221)乌姓
(222)焦姓
(223)巴姓
(224)弓姓
(225)牧姓
(226)隗姓
(227)山姓
(228)谷姓
(229)车姓
(230)侯姓
(231)宓姓
(232)蓬姓
(233)全姓
(234)郗姓
(235)班姓
(236)仰姓
(237)秋姓
(238)仲姓
(239)伊姓
(240)宫姓
(241)宁姓
(242)仇姓
(243)栾姓
(244)暴姓
(245)甘姓
(246)钭姓
(247)厉姓
(248)戎姓
(249)祖姓
(250)武姓
(251)符姓
(252)刘姓(253)景姓
(254)詹姓
(255)束姓
(256)龙姓
(257)叶姓
(258)幸姓
(259)司姓
(260)韶姓
(261)郜姓
(262)黎姓
(263)蓟姓
(264)薄姓
(265)印姓
(266)宿姓
(267)白姓
(268)怀姓
(269)蒲姓
(270)邰姓
(271)从姓
(272)鄂姓
(273)索姓
(274)咸性
(275)籍姓
(276)赖姓
(277)卓姓
(278)蔺姓
(279)屠姓
(280)蒙姓
(281)池姓
(282)乔姓
(283)阴姓
(284)鬰姓
(285)胥姓
(286)能姓
(287)苍姓
(288)双姓
(289)闻姓
(290)莘姓
(291)党姓
(292)翟姓
(293)谭姓
(294)贡姓
(295)劳姓
(296)逄
(297)姬姓
(298)申姓
(299)扶姓
(300)堵姓
(301)冉姓
(302)宰姓
(303)郦姓
(304)雍姓
(305)郤姓
(306)璩姓
(307)桑姓
(308)桂姓
(309)濮姓
(310)牛姓
(311)寿姓
(312)通姓
(313)边姓
(314)扈姓
(315)燕姓
(316)冀姓
(317)郏姓
(318)浦姓
(319)尚姓
(320)农姓
(321)温姓
(322)别姓
(323)庄姓
(324)晏姓
(325)柴姓
(326)瞿姓
(327)阎姓
(328)充姓
(329)慕姓
(330)连姓
(331)茹姓
(332)习姓
(333)宦姓
(334)艾姓
(335)鱼姓
(336)容姓
(337)向姓
(338)古姓
(339)易姓
(340)慎姓
(341)戈姓
(342)廖姓
(343)庾姓
(344)终姓
(345)暨姓
(346)居姓
(347)衡姓
(348)步姓
(349)都姓
(350)耿姓
(351)满姓
(352)弘姓
(353)匡姓
(354)国姓
(355)文姓
(356)寇姓
(357)广姓
(358)禄姓
(359)阙姓
(360)东姓
(361)欧姓
(362)殳姓
(363)沃姓
(364)利姓
(365)蔚姓
(366)越姓
(367)夔姓
(368)隆姓
(369)师姓
(370)巩姓
(371)库姓
(372)聂姓
(373)晁姓
(374)句姓
(375)敖姓
(376)融姓
(377)冷姓
(378)訾姓(379)辛姓
(380)阚姓
(381)那姓
(382)简姓
(383)饶姓
(384)空姓
(385)曾姓
(386)毋姓
(387)沙姓
(388)乜姓
(389)养姓
(390)鞠姓
(391)须姓
(392)丰姓
(393)巢姓
(394)关姓
(395)蒯姓
(396)相姓
(397)查姓
(398)后姓
(399)荆姓
(400)红姓
(401)游姓
(402)竺姓
(403)权姓
(404)逯姓
(405)盖姓
(406)益姓
(407)桓姓
(408)公姓
(409)万俟姓
(410)司马姓
(411)上官姓
(412)欧阳姓
(413)夏侯姓
(414)诸葛姓
(415)闻人姓
(416)东方姓
(417)赫连姓
(418)皇甫姓
(419)尉迟姓
(420)公羊姓
(421)澹台姓
(422)公冶姓
(423)宗政姓
(424)濮阳姓
(425)淳于姓
(426)单于姓
(427)太叔姓
(428)申屠姓
(429)公孙姓
(430)仲孙姓
(431)轩辕姓
(432)令狐姓
(433)钟离姓
(434)宇文姓
(435)长孙姓
(436)慕容姓
(437)鲜于姓
(438)闾丘姓
(439)司徒姓
(440)司空姓
(441)丌官姓
(442)司寇姓
(443)仉姓
(444)督姓
(445)子车姓
(446)颛孙姓
(447)端木姓
(448)巫马姓
(449)公西姓
(450)漆雕姓
(451)乐正姓
(452)壤驷姓
(453)公良姓
(454)拓跋姓
(455)夹谷姓
(456)宰父姓
(457)谷梁姓
(458)晋姓
(459)楚姓
(460)闫姓
(461)法姓
(462)汝姓
(463)鄢姓
(464)涂姓
(465)钦姓
(466)段干姓
(467)百里姓
(468)东郭姓
(469)南门姓
(470)呼延姓
(471)归姓
(472)海姓
(473)羊舌姓
(474)微生姓
(475)岳姓
(476)帅姓
(477)缑姓
(478)亢姓
(479)况姓
(480)郈姓
(481)有姓
(482)琴姓
(483)梁丘姓
(484)左丘姓
(485)东门姓
(486)西门姓
(487)商姓
(488)牟姓
(489)佘姓
(490)佴姓
(491)伯姓
(492)赏姓
(493)南宫姓
(494)墨姓
(495)哈姓
(496)谯姓
(497)笪姓
(498)年姓
(499)爱姓
(500)阳姓
(501)佟姓
(502)第五姓
(503)言姓
(504)福姓
后记
资料 网络;编辑 江南望江亭
江南望江亭欢迎各位朋友
江南望江亭空间欢迎您
',9)">
http://qymqymhm.blog.163.com/
江南望江亭推荐阅读:欣赏史上最有“气魄”的四首诗词! 2013.04.19 欣赏史上最有“气魄”的四首诗词!
【转载】《唐诗三百首》全集在线! 2013.03.25 【转载】《唐诗三百首》全集在线!
名贤集 2012.12.25 名贤集
中国古今智谋第一书—《素书》 2012.05.11 中国古今智谋第一书—《素书》
一些人们常用却不知道原意的俗语!【 2012.05.10 一些人们常用却不知道原意的俗语!【文化常
剪纸艺术——窗花欣赏 2011.12.22 剪纸艺术——窗花欣赏
【引用】满周岁的“抓周儿”风俗 2011.11.02 【引用】满周岁的“抓周儿”风俗
56个民族 2011.10.21 56个民族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 2011.08.20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
【引用】剪纸艺术精品欣赏 2011.07.17 【引用】剪纸艺术精品欣赏
【引用】【书画艺术】十二生肖剪纸 2011.06.30 【引用】【书画艺术】十二生肖剪纸
【引用】2010年7月5日 原创 “一年一 2011.06.01 【引用】2010年7月5日 原创 “一年一度端午
(200)翁姓

翁(Wēng)姓来源于周朝时期的姬姓,是周武王的曾孙周昭王的后代。得姓始祖:翁弘。系周昭王的庶子,出生三朝仍两手握拳,旁人掰不开,周昭王一掰即开,见左手手纹象个公字,右手手纹象个羽字,合起来成个翁字,即赐姓翁取名弘。翁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四十九位。
资善堂六桂堂大有堂堂堂播誉;
临川郡监官郡钱塘郡郡郡传名。
——全联典指翁姓的郡望和堂号。
状元门第;
帝师世家。
——全联典指清·翁心存世家。翁同龢与其父翁心存均为两朝帝师兼宰相,与其侄翁曾源都是状元及第,当时人称“父子宰相,叔侄联魁”。
骚客吟诗宜赏雨;
画家持卷爱听莺。
——上联典指清代诗人翁春。有《赏雨茆屋诗》。下联典指清代书画家翁广平,有《听莺居文钞》。
六桂名高光闽粤;
百梅望重耀春秋。
——闽粤六桂堂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名,指的是南方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龚、汪等六个姓氏。
附:
骐骥思千旦;
鹪鹌老一枝。
——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自题联
绵世泽莫如为善;
振家声还是读书。
——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撰题联。
明基礼荐其馨,宜念秋霜春露;
德可钦容可度,当思法祖敬宗。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翁氏宗祠堂联。
六桂文章,洪、江、翁、方、龚、汪分异姓;
百梅甲第,厚、恭、易、朴、廉、休乃同宗。
——此联为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翁氏宗祠联。全联典指在五代乱世时期,朝官翁乾度六子为避难改异姓之事。形成了六姓原一宗的“六桂联芳”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