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伟星城幸福里:孔子的一句话,哺育了三位民族英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03:53
孔子一语育三雄
  
  
    □李兴濂
  
    孔子思想丰厚,富含哲理。他的贵仁重德的人生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仁政德治的政治智慧、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以仁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义制利的经济思想、任重道远的使命感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孔子当年著《春秋》使乱臣贼子惧,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近读清人徐诃编的《清稗类钞》,记叙一个孔子一语育三雄的故事。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有一方砚台,岳飞在上面刻下砚铭:“持坚守白,不磷不缁。”这句话源于《论语·阳货》: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氏有一个家臣叫佛肸,他是中牟城的地方官。公元前490年,晋国的赵简子攻打范氏,围中牟,佛肸领兵抗拒。他这种行为,被孔子及学生们认为“叛乱”。就在佛肸举兵对抗赵简子的时候,佛肸叫孔子去一趟,孔子想去。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在中牟叛乱,你却要去,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是的,我是说过这话。但是人们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葫芦吗?怎能光挂着而不给人吃呢?”“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这句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其意是,最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坏;最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用它比喻君子不受环境影响,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志向。岳飞把孔子的这句话,稍加改动,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表达出保持坚强的意志,美好的情操,决不磨薄,决不染黑的信念。
  
    岳飞死后,这方砚台到了谢枋得手里。谢枋得(公元1226年~1289年),字君直,别号依斋,江西信州弋阳(今江西上饶)人。南宋理宗宝■四年(公元1256年),博学多才、忠直正派的谢枋得与文天祥同榜进士。但很可惜,理宗皇帝昏聩无能,奸相贾似道主政,奉行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政策。谢枋得等主战派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公元1259年,忽必烈猛攻鄂州,贾似道奉命救援。这个贪生怕死的奸贼竟然瞒着皇帝私自向忽必烈求和,并答应划地赔款、进贡岁币,遭到国人痛骂。公元1264年,谢枋得奉命去南京主持科考,他以贾似道卖国政事为背景,出题“兵必至,国必亡”,指出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的社会现实。为此被贬到阳新做地方官。在阳新的四年时间,谢枋得追慕先贤苏东坡“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的洒脱风度,为自己的读书堂写了一块“叠山”二字的匾额,自号“叠山”。从此德政为民、勤修武备、倡导儒学,深得阳新老百姓爱戴,被人们尊称为“叠山先生”。1267年,谢枋得离开阳新后,当地民众在谢枋得读书处(今阳新东湖堤谢公墩),建一座叠山祠,以纪念这位廉洁爱民的父母官。恭帝德■元年(公元1275年),谢枋得被起用为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城陷后,妻子被俘,他隐姓埋名,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公元1286年,元世祖诏告天下,广纳人才,集贤殿学士程文海等人,向元世祖推荐了谢枋得。隐居于福建武夷山区的谢枋得坚辞不就,并写下著名的《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当时,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急于向朝廷邀功,将谢枋得强行押解至大都(今北京),住在法源寺。1289年4月5日,与同学文天祥一样,谢枋得宁死不降,留下一首七律,绝食五天而亡。“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初到建宁赋诗一首》南宋 谢枋得)生前,他把那块珍贵的砚台,送给了好友文天祥。文天祥得到这块砚台后,又在上边留下了自己的砚铭:“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孔子的一句话,竟然哺育了三位民族英雄。先哲的一句话,使人生路上坚定不改,纯洁不变,永葆人的灵魂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