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草 咳嗽:《乔家大院》姊妹篇——《秦家旧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15:11
《乔家大院》姊妹篇——《秦家旧事》秦家旧事
王保玉

前   言


      晋商,知名度最大的是祁县乔家,而清徐县的秦家则鲜为人知,其实,乔家离不了秦家。口外有句俗语,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知底细的人说:乔家能贵发,肇始秦家人。就是说乔家发迹,靠得是秦家“拉帮”,这是源。若说“流”,从复盖包头商界的广盛公、复盛公,到汇通天下的大德恒、大德通;从乾隆初年生意开张,到新中国建立初结账,秦乔二家一直合资。近年编印的许多介绍乔家的资料中,大多提到了秦家,但语焉不详,甚至有错。如燕治国先生《寻觅》一文说:“乔贵华……跑到榆次去,硬把姓秦的结拜兄弟拉上……”这句话中人名有误,“硬拉”的情节失实,“结拜”的时序颠倒,而最大的错处是把徐沟县(今清徐县徐沟镇)大常镇的秦肇庆说成是榆次人。现在清徐大常村仍有七八处半经改造的秦家大宅院,出来进去还有后裔几十号人。其中年长好事的人,经常讲述秦氏家族早年如何辉煌、后来怎么败落,有什么故事轶闻。笔者近年来断断续续收集了秦家的一些旧事,现把这些资料略加整理,也没有先行的主题,也没什么框框。获取资料很难,整理时又舍不得过分剪裁,读者如发现不妥之处,欢迎批评赐教。


楔子:秦家兴衰纪略


      大常秦家先祖于康熙年间以磨豆腐生豆芽起手,搞小作坊,做小商贩,勤勤恳恳日积月累而致小康。第三代秦肇庆走南闯北经商赚钱,乾隆年间,在内蒙包头与祁县乔贵发合作创办广盛公。广盛公以秦家为主,乔家为次。约乾隆四十年,秦肇庆告老还乡,不再参加商业经营管理,而一心一意经营家业,建造宅第,坐享其成。而乔家继续进取。到嘉庆年间,包头的广盛公改为复盛公,乔家的股份超过秦家,在包头商界是乔家第一,秦家第二。
      兴旺时期的秦家和祁县乔家旗鼓相当,包头各商号每个账期下来数万两白银的红利滚滚而来。秦氏三余堂、九德堂、既翁堂宅第连片,仅新建的九处宅院就占据了大常镇的东北一条大街。那时,七品知县岁俸白银45两,一品大员岁俸也只有180两,而秦家年均收入不下万两,相当于百个一品大员或三四百个知县的年俸。说秦氏富埒王侯,实不为过。
      嘉庆年间,秦家已是“亢龙有悔”,第四代第五代出了几年不肖子弟,弄得人财两败。道光初,秦门第六代孀妇郭氏孺人殚力补天,号称中兴,并开启了亦儒亦商的门风。
      咸丰、同治年间,秦氏在河南的生意败落。北路与乔家合资的商业银号,股份之比只占25%。但此时在徐沟富商排行榜上仍居四大家族之第二。光绪《徐沟县志·助赈记》列的富户依次是王之翰、秦宪、刘有兰、张联耀、李书畲……到清末,秦家已式微。但百脚之虫,死而不僵。仅以乔秦合资的大德通一个字号为例,20年6个账期分红共69.8万两,每期每股平均5800两,秦氏5股,可分2.9万两,年均收入近万两,再加上其它字号分红,如将年收入估计为1.8万两,则仍相当于100个一品官的年俸。
      民国初,一些规律性的和偶然的原因,使秦家进一步败落。
      1、人口增多,门户林立。第八代分东五门西四门,西四门又有十四少,东五分分家也不少。堂名原是三余堂,后九德堂,以后又有既翁堂,明善堂、慎修堂……支派复杂,而没有祁县乔家那样铁腕人物领导。十几个家庭各自为政,几十个子弟良莠难齐。
      2、社会转型,人心混乱。封建思想瓦解,民主思想不健全,子弟们受到不同的教育,各取所需,各行其事,活跃而纷乱。
      3、好几代男性寿短,阴盛阳衰,虽女杰辈出,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民谚有“婆姨当家,不成人家”的说法。妇毕竟难以支撑天下。
      民国二年(1913年),秦门第八世东五门的老九秦忠,也是当时秦门的活祖宗,代表秦家到包头(也说是北京)讨论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工商金融。乔家参加人有乔映霞、乔佑谦。当时设在北京的大德通票号面临挤兑风潮,乔家意见是再投入资金平息挤兑风。秦家则缺乏信心。还想抽出股金。此后,秦家股份缩小为12.5%.民国前期 ,经济起伏不定,有时红利可观。记得有一次账期决算,秦家就分得白银2000两。
      民国26年日军入侵前后,损失惨重。秦家七八年不分红。
      1950年冬秦门十一世秦珩去包头与乔铁民、乔子珍清理商事,1951、1952年,第十世秦文海再次去清算。据秦文海(三娃)说:末一次的情况是:一顷水地,土改已分出去了,复盛菜园改为解放菜园。还有楼房铺面,乔秦按比例分,秦见油水不大,没等处理,提前回了家。后来楼房卖了二亿元(旧币,下同)。捐献飞机大炮出资五千万元,捎回五百多万元。还有些实物,需得人去拿,后来拿回四匹布。
      秦文海说结算时秦家的股份只剩3厘了。
      秦文海属东五门,父以善,长兄文敬,次文远,文海老三,人称三娃爷爷。本文资料主要由文海老人及其嫂(已故)还有其子侄们提供。
秦家人物故事系列
      (一)始祖母秦张氏卖豆芽致富
      秦氏祖籍山东,移居大常镇的年代不详,始祖名讳也不确,而秦门世代祀奉如神祗的是一位姓张的太祖母,秦门后代称她为发财娘娘。
      秦家耆老都记得,民国年间,在秦家老宅院(南东院)有卷棚的正房中间,供奉着秦张氏的画像和牌位。供桌下有个被称为聚宝盆的器皿。像两侧有名家书写的对联:水源木本承先泽,春露秋霜启后风。
      这位祖母娘娘,娘家是本县张楚王村。张楚王素有美女之乡的美誉,明孝宗的皇后、武宗正德帝的生母便是张门之女。孝宗弘治帝,明史称为“保泰持盈”的有道明君,是明史上太祖、成祖、仁宗、宣宗之外,值得称道的好皇帝,而孝宗一生只爱张氏,张氏是孝宗贤内助。张皇后清徐人称之为“秃姑姑”。其故事至今流传。
      秦张氏出生在清康熙初年,与张皇后隔了一百多年。但是,一个少年的丑小鸭“秃姑姑”成为皇后因而祖宗三代受封赠位列公侯的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这个故事及“秃姑姑”人物形象所蕴含的“命运可以改变”“妇女对家、国可产生重大影响”的观念肯定对秦张氏的生活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
      张氏嫁到秦家,本想相夫理财,教子读书,改换门庭,不料子女未成年,丈夫便撒手人寰,才有起色的人家陷入困境。如何办?秦张氏坚强地撑起了天地。此前她从娘家人学了做豆腐的技术,变冬闲为冬忙,小有收入。民间俗语说:“有女不嫁楚王村,豆腐磨儿拐煞人”。又说“热粞房冷酒房,冻煞人的豆腐坊”。寡妇孤儿,推磨儿浑身淌汗,抓豆腐时又刺骨冰凉,手上冻得满是裂口。
      生豆芽比做豆腐轻松一点。烧一盘热炕,把盆子、半截瓮子、柳条筐子摆满一炕,装上黄豆、绿豆,喷上水盖好布,两三天可生出豆芽。但那得及时销售,不能久存。
      在这大常镇经营豆制品,不但原料充足,销售也有市场。大常村与西面的集义、李青、楚王等村都属象峪河灌溉区,土质沙,农民多种豆类,原料不缺。大常地处京都大道——北京入娘子关过榆次往祁县要经过大常,而大常又远离县城,便自然形成商业市场。明代,大常是县内仅次于徐沟县城的繁华集镇,南北大街商铺一个挨一个,有几十家,每逢单日赶集(徐沟县城是双日)。流动人多,常驻人家亦多。所以副食品销售市场较好。这豆芽豆腐生意虽本小利微,但靠着辛苦加技术,秦张氏养育了三个子女,四个以上孙子,维持生计,且有积蓄。这样她理所当然受到世人的尊敬。但后代传说逐渐给她加上神秘的色彩,仿照南京沈万三之类巨富聚宝盆发家的故事,把秦氏发家说成“神意”、“天助“。传说康熙四十二年(1703),秦家有了一个发大财的好机会。这年初冬十月二十八,清圣祖西巡驻跸徐沟。满人本爱吃豆制品,又值蔬菜淡季,乃四处购买豆芽,慕名找到秦家,也说是秦家主动进贡,皇帝及其属从吃了她家的鲜嫩的绿豆芽与肥美的黄豆芽。吃了还要吃,采购人急购数百斤。但他家原有盆盆罐罐中,只存几十斤,秦张氏很着急,一边说“满足贡献皇上”,一边两手抓出往口袋装。说也奇怪,这最后一砂罐子里的豆芽,抓了又抓不见减少,而且比平常生的豆芽更鲜美。在旁的二子一女惊异地瞪眼看,张氏暗示子女不可多言失语,一边暗中祈祷“托老佛爷(康熙)的洪福,求灶王爷爷保佑,聚宝盆的豆芽常抓常有”。民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往往口中念叨:“灶王爷爷本姓张,粞条麻糖你先尝,灶王娘娘本姓李,一块粞瓜瓜糊住你的嘴”。所以张氏认为灶王爷是她本家,会保佑她。
      从此,秦家生豆芽的这个砂罐罐就成了聚宝盆。以后,张氏与儿子用驴驮着砂罐罐,跟随皇帝的西巡供应豆芽,也不讨价还价,说是进贡皇上不敢讨价,一直跟到黄河岸边,皇帝赏赐白银无数,秦家用毛驴驮上银子返回老家大常镇。把银子放进“聚宝盆”。有俗语说:要想富,跟着行在① 卖酒醋,这回秦家是“要发家跟着行在卖豆芽”。更何况豆芽出自聚宝盆。
      这个聚宝盆子一直使用了几十年,终秦张氏一生而灵验,但秦张氏认为天道酬勤,仍劳作不辍,而不宣耀奢华。秦氏生有二子一女,四个孙儿。生活俭朴,但投资生产,却出手大方。张氏及其子孙三代,有效利用资金,财富不断增值,终致一方巨富。张氏死后,子孙画像供奉她于中堂,那个生豆芽的砂罐子也配享于供桌,一直到抗日战争前。如今七八十岁的秦家人,如秦玉牛的母亲、秦珏的老婆都亲眼见过这个当年的“聚宝盆”。据秦珏老婆说,这个罐子后来埋到墙根下了。
      (二)秦肇庆包头创大业
      秦肇庆,又名四喜。山西省徐沟县(今清徐县徐沟镇)大常镇(今为集义乡大常村)人,约生活在清康熙末,雍正及乾隆年间,他是开创包头繁荣的晋商钜子。
      这大常镇是徐沟、榆次、太谷之间一个繁华集镇,交通要冲,商业发达。秦氏一家亦农亦商,维持生计,康熙年间秦张氏主持家政的几年中,靠生豆芽卖豆腐多种经营,家道迅速兴旺发达,成为富裕户,秦张氏被尊称始祖母、“豆芽娘娘”、“发财娘娘”。
      生在这半农半商、耕读传家的家庭子弟们“学足三余”(秦氏堂名“三余堂”),都受到了启蒙的教育。但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达到“能写会算”,以便“精明能干”经商致富。所以,秦肇庆才十几岁就离家走外,到河南、关东、天津、北京等地闯荡。
      约在乾隆初,秦肇庆随其姑夫罗某来到内蒙萨拉齐种植蔬菜,买卖粮草,经营旅店。姑夫罗某是清源县(清源县乾隆二十八年归属徐沟县,今属清徐县)人,经营饲草、种植蔬菜,本是清源人的拿手好戏。清源自古就有生产牧草、饲养马匹的传统。县西南的高白村,明代以前叫蒿泊,隋唐以前叫蒿泽。曾是汉文帝牧马之处,设有印驹城,专为新马烙印,此后二千多年一直是生产牧草养马之处。民国年间阎锡山的驻兵部队还把高白作为其养马基地。所以清源人喜欢经营牧草、牲畜,种菜更是清源人的专利。“金张兰(介休一镇)银晋祠,不如清源烂菜市”。种植蔬菜可以平稳获利,罗姑夫在口外站稳了脚,买房置地,好不得意。但秦肇庆年轻气盛,多谋取断,不肯因循守旧,一心想利用手中资金干大生意,与其姑夫谋略多有龃龉,时有名乔贵发的青年从祁县来到口外,此人相貌魁伟,胆大心细,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
      秦肇庆走南闯北结识过不少人,但不幸的是武大郎式的店家多,齐桓公般的主子少。一个人胸怀大志而不得重用,心有奇策而难以实施,这是最大的悲哀。今日遇着了乔贵发,恰似管仲遇见了鲍叔牙,两人英雄所见略同,惺惺惜惺惺,相见恨晚,为共谋大业,他们依照桃园结义的故事,设案焚香,双双发誓,“今日结义,永为兄弟,忠诚信义,不离不弃,有福同享,有难同挡,世代联姻,两姓一家”。经过一番酝酿,两人决定另起炉灶,合伙开店、经商。他们告别了萨拉齐,来到包头一带。那时包头只是一外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他们选在一外叫西脑包的地方落脚,为什么选在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是旅蒙往来的要道,又属管理汉人的萨拉齐厅管辖,既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又容易立脚。秦肇庆早先多次给他姑夫建议在这儿开辟新天地,但他姑夫不肯采纳。而乔贵发早些多年拉骆驼经过此地,也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先用很低的价钱租了蒙古人的大片土地。一片盖上铺房,一片种上蔬菜,店铺设有草料场,专门接待旅客商家,磨豆腐生豆芽是秦家拿手好艺,照做不误。
      这里的发展,果如秦乔所料,二三年间人口急增,手工作坊、商业店铺林立。由于秦乔来的早,占了地利,又有了好信誉,好人缘,所以生意越做越好,他们积累的资本也越来越大。长袖善舞,多财善贾。秦乔二人把它们的商号定名为“广盛公”,扩大经营范围,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并相机搞银钱借贷。
      约在乾隆十年,他们把大笔资金和主要精力放在粮食投机买卖上,搞一种叫“买树梢”的生意,所谓“买树梢”,其经营项目也是粮食,交易形式则是一种期货交易,即在春天,农民没钱底垫,又愁销售没保证之时,他们明榜标价,立字为据,预付部分粮款,保证秋后收购。这比西方商贸史上说的期货交易要早几十年。秦乔在包头开始搞买树梢,并独家坚持了十数年,所以敢做能做,除了胆略,就是有雄厚的资金。所以能大获其利,固然靠价格垄断,更主要的要掌握各种信息,凭借对天时地利商场变幻的准确预测。风险毕竟很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乾隆十五年左右的一次买树梢交易中秦乔栽了大跟头,把十多年挣的老本差不多赔光了。老乔一气之下,洗手不干,回家种地去了。
      秦肇庆生性倔强好胜,他觉得就此不干无面目见家乡父老,尤其愧对他的姑夫,人家一辈子种菜,发不了大财,却也败不了大兴。他读了几年家学,就信奉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买卖怕歇不怕赔”,他决定留下来惨淡经营。
      秦肇庆小名庆王,童蒙塾师给他起了个字“四喜”。告诉他人生有四大喜庆:“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肇庆他不务农桑,对久旱甘雨没有切身体会,父母包办婚姻,洞房花烛之喜感觉一般,大概如哲学家康德所言:无非是一系列杂乱无章的运动而已。孔圣人学音乐三月不知肉味,秦四喜经商十三年不知闺房之味,口外蒙古之地得遇乔贵发是真正的大喜,但现在只有离愁别恨;仕途功名之事,他没有期望,也没有失望。不想望“金榜题名时”。他孜孜以求的是“买卖赚钱时”,他要顽强地挣扎,伺机东山再起。
      局外人嘲笑,“唯利是图”“无商不奸”“重利轻别离”如果你专事商贾,你也一样把“买卖赚钱时”看作是第一喜事,而孜孜以求。
      经过这回挫折,他想到了姑夫,从前年轻气盛,只看到年长者保守的缺点,现在反思,稳健谨慎也有可取之处――姑夫没发了大财,但那个茶园子和车马店还是稳中有发展。但他现在不好意思去见他姑夫,虽然十年中互有信息,但生意各干各的。
   他不好意思去求助姑夫,姑夫那边却主动相助,而且是倾全力相助。
    原来,姑夫去世了,姑母健在,而且精明能干。秦家有好几代都是阴盛阳衰。罗家并无子女,姑母把家资大部分托付给了秦家。秦肇庆折变了姑夫的摊子,白银得到数万两。
    常言人无外财难富,许多暴发户都有财神相助,点石成金,或聚宝盆、摇钱树之类传说,那是神话,是自我美化。现在肇庆受荫了姑夫的绝产,这却是实实在在合法合理的外财。
    处在蓬勃兴起的城镇包头,又获得大笔外财,而且乾隆二十年,更得到一个天赐良机。这年包头一带风调雨顺,农业空前丰收,粮价一跌再跌。尤其是他磨豆腐、生豆芽的黄豆,贱得和白给差不多。秦庆见机会到了,把自己积累的和姑母家赠予的所有银子统统买了黄豆。待到来年,包头一带又发生了罕见的大旱,几乎颗粒无收。商人善投机,巧艄工善借四面风。久旱逢甘雨,肇庆他都能据以发财,这一年他把囤积的黄豆像金子似的抛售出去,于是他的资本就翻了两番。这一下,秦四喜可算是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一喜。
    大喜之后,他立刻想到“故知”乔贵发。他给心爱的黑马备好鞍鞯,一溜风尘,去祁县乔家堡找到正在地头干农活的老乔,老乔的红马嘶鸣一声,迎接老朋友黑马。这红黑二马伺侯秦乔,“二马同槽”多年,今久别重逢,二匹马“骡啃脖子工变工”,贴腹交颈亲热在一起,秦乔二人一个手沾土,一个满脸风尘,抱在一起。
    乔贵发设酒宴为秦四喜接风,酒过三巡,乔秦二人跪在关公像前,再次叩头发誓,乔秦异姓一家,勒石铭志,世世通婚,互相提携。据说这块碑乔家一直保存着。
    重返包头之后,他们把商号改为“复盛公”,复盛公越扩越大,上至金银绸缎,下至草料葱蒜,几乎垄断了包头商业金融。以致后人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三)金头爷败家丧命
    晋中秧歌剧《踢银灯》(又名《男抹牌》)中有三个人物:金头、宋清和西洋子弟。有人说那金头的原形就是徐沟县(今清徐县徐沟镇)大常镇秦家子弟。秦家人否认说,那纯粹是“乱谈秦”(乱弹琴),秦家是有过一个金头爷爷,但那是死后才得到的“谥号”,生前人称石爷爷,可能小名叫石头,或石柱,是否即大常寿宁寺碑上的秦丕柱,有待进一步考证。
    这石头父亲死的早,他年纪不大就掌握了万贯家产,他有三大爱好,赌钱、猎色、玩古董。
    他锦衣玉食,无所事事,不耕不读,不樵不渔——也渔,就是渔色,初时在本地,比如四月十八寿宁寺庙会,才换了夏装的妇女熙熙攘攘,他看中了就指派跟班的去搞价钱,一个元宝不行就二个,银的不行就金的。有的上钩,有时碰壁。他悟出兔子不吃窝边草、远嫖近赌的道理,以后就着眼外地。听说陕北晋北多美女,就在那些地方投资,办些商店。如陕西榆林地方就有个秦盛号,掌柜的是族人秦士范。这是他的铁哥们会不会经营能不能挣钱并不重要,赔了钱就从包头复盛公抽出股金抵补。
    秦石头喜新厌旧而且更新快,不等“老丑”就要“换娥眉”(白居易诗),一月一次。他祖父创业时,十三年不知闺房乐事,他则一年十三次入洞房会新人。
    玩女人破费金钱,但周期长。赌博输钱则顷刻间可见分晓。石头赌博在本地是出了名的,镇西五里李青村大历寺,正月二十七的庙会被称为赌博会,押宝的赌棚连片,一赌就是半月二十天,受苦人是“过了正月十五,蹶起屁股受苦”,“买件农具,回家种地”,那些有闲阶层则豪赌不散,而秦石头就是赌场上主角。
    要说玩古,这似乎是件雅事,但石头玩大了,却因此而卖了脑袋。原来他喜欢夸富,比豪华。他见许多老财主家都有些家传珍宝古玩,徐沟王家是三四百年的古玩财主,不敢攀比,本村刘家和秦家一样也是暴发户,刘家乾隆年间做皇商,专卖盐发了财,祠堂内有御赐的黄马褂,金福字。他家也有许多稀世宝物。别的不说,中堂内墙上挂一幅名画就来历非凡。那幅画名叫《驺虞图》,是清代名画家胡峻所画。送给名人纪文达公即礼部尚书大学士纪晓岚祝寿的。其价值自不待言,刘家经常向人夸耀,识者也赞慕不已。秦石头每次见了,心里酸酸的。他心想弄一件宝物压住刘家。一天他在北京皇城外“茂盛永”古玩店闲坐,恰有宫中人偷出皇帝爱物“玉马”出售,店主是徐沟王家,是个古董鉴赏家,说这玉马价值连城。秦石头大喜过望,当即出巨资买下,连夜带回家。
    丢失玉马,皇帝震怒,旨谕刑部克日破案。很快追查到秦家,这个石头爷爷也太宝迷心窍,死硬不认账,最后被判“斩决”。伏法之后,秦家把无头尸体运回老家。又倾家资配了个金人头,然后隆重地殡葬。玉马也陪葬。据说出殡时通往坟地孟高村的二十里路上,白幡仪仗队鱼贯而行,送葬队迤逦不绝,所过村庄观者如堵.

   据说,这个金头爷爷虽是个败家子,但本地人对他没恶感。认为他还有些可爱之处。第一他傲上不欺下,对弱势者甚至还能扶危济困。第二他咬外人不啃内,兔子不吃窝边草,绝不象西门庆那样鱼肉乡里,欺男霸女。第三他仗义疏财,即使嫖赌,也出手大方,不讨人厌。据说,他还修桥修庙做过些好事。
    笔者曾问那金头是全金还是镀金,玉马又是什么样的?墓是否被盗,秦家人都说不清。秦家人只记得,以后人们就称这位石头爷爷为金头爷爷。人们还传说,金头爷爷伏法时他的妻子怀了孕,后来生了个大头儿子,大头儿子的眉眼和金人头一样,金头爷爷折腾了大半家产,他的大头儿子长大后,再也没有乃父那种豪公子大少爷的气概了,笔者又问:秦家坟地何以在二十里外的太谷县孟高庄?回答是秦家好几代阴盛阳衰。男人寿短,英年早逝甚至夭折者多,这也是秦家不及乔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了改变阴盛阳衰的偏颇,请阴阳先生四处选择风水宝地,不惜高价购买,终于在二十里外的太谷县采了这块坟地。
    (四)郭儒人②双手补天家道中兴
    秦家阴盛阳衰,有许多女强人的故事。第一个女强人是发家的始祖“豆芽娘娘”秦张氏。第二个是中兴女主人郭太孺人,此外还有口外算账的三寡妇、相夫教之的赵冰梅,以及当代省级老劳模、商业干部秦玉爱。“发财娘娘”虽被秦家供奉进神龛,但故事纯是口传,且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上文已详)中兴主妇郭太孺人(下称郭氏)则有文字材料,那就是清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举人清源人路宜中在大常任塾师时写的长篇古风《秦郭太孺人年近古稀,其子次斋征诗以祝,作此应之》一诗。今据此诗(本文多处直引诗句不再注出处)及秦门耆老传说,整理该孺人事迹如下。据测算,郭氏约生于清乾隆五十年,娘家系徐沟郭拨贡家,二十岁左右丧夫。当时秦家离创业始祖已四、五代,子孙坐享其成,腐化堕落,有几个男性当家人又不幸英年早逝。此时的秦家正处在兴衰存亡的关键时期。郭氏受娘家封建思想影响,夫亡时曾欲自尽殉夫。但“上有慈亲下有子,母虽欲死何以死。白头黄口两无依,饮恨持家孱然起。”郭氏勇敢地挑起了支持家庭的重担。无奈“友乏王成畴恤寡,仆惭李善敦存孤。踌躇辗转终无奈,旧业那禁此曹败”,于是郭氏毅然决定亲自出头,料理商业。首先是去河南开封,那里商号已届三年帐期期满,东家理应去处理重大事宜。她“十月行车上太行,母曰行役予何害”羊肠九折似回肠,冰雪心肝冰雪耐。柏木泛泛济黄河,砥柱恰喜中流对。“开封商号的经理伙计,见女东家到来,颇感稀奇。交谈之后,十分敬畏。这女东家确是巾帼不让须眉。“浚仲夫人催算工,收拾黄金归捆载。归来俯仰有余资,从此安巢不虑危。内修外整称家督,女嫁男婚赖女仪。补屋牵萝亲率俾,倚窗画荻母兼师。”
    几年后,郭氏又西渡黄河北上口外,处理商号大事,压缩没利的商铺,扩大和新开获利较丰的行业。此后,神木县的复兴号、张家口的北魁盛、张家口新民屯的复兴泉,都成为秦家的摇钱树。
    在封建时代,一个女人需要支撑门户,从事社会活动,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如无赖子弟调戏,“岂料鸱枭竟侮予,入室操戈思染指。”还有胥吏敲诈:“鲸吞暗算门税,虎饱垂涎安邑租。”这些压力,迫使她决心在搞好经济的同时,努力培养子孙读书,取得政治地位,以支撑门户。他给孤子起名古镜,意在很好研究家庭和社会的历史,以史为镜,学优入仕,振兴家门,但儿子早年当家理事,读书只能利用“三余”即夜为日之余,冬为夏之余,阴雨天为睛好天之余。秦氏堂名“三余堂”大概即取此意。
    秦古镜由生员而被选入国子监成为太学生,“龙文已展皇路步,凤雏终到上林栖。”“三余”出身,也算可贵。秦古镜生有五个孙子:祥图、瑞图、左图、右图、恒图。
    “迩来膝下诸孙绕,森如竹立皆捐好。”不幸的是孙儿尚幼,媳妇去世,“不图恶梦尚未终,失恃又抚诸孤藐。”
    郭氏教子孙有方,孙辈也亦商亦儒,门庭更加光大。
    (五)三寡妇西狩北征
    为了改变秦门的阴盛阳衰,秦家坟地从本村移到太谷孟高,但这似乎无明显效果。第九代“以”字辈,又是寡妇辈出,于是有三寡妇打官司的故事。秦家都说是打官司,但实际活动似乎并未真的对簿公堂,而是在祁县乔家“私了”了。
    这三寡妇带头人是以训妻武氏,太谷县南席村“人参客”武家的闺女。第二个是人称锦善娘娘的以善妻,外出时背着幼子呈祥。第三个是秦玉爱(下文专记)的祖母、秦以鉴妻,她娘家是太谷朝阳。她就是有名的朝阳二少的姑妈,当时22岁,出发时背着五岁的儿子云祥。三寡妇代表秦家,要与乔家“打官司”。那么秦乔二家有什么纠纷呢?
    原来秦肇庆与乔贵发合伙创立包头商业,二人情同手足,发誓世代联姻,亲同一家。但俗话说“伙种地,伙安瓜,一个院里住上两三家”这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照秦家说乔贵发当初孤身到口外,靠的是秦肇庆及秦的姑夫拉帮。乾隆十五年买树梢亏败之后,全凭秦家挽回败局,并再次拉帮乔家。合伙商号,最初秦家股份多,次后各半,嘉庆年间,乔家用人不当又一次大挫折,那时没有《公司法》,股东责任一般是无限的。据说乔家补进大量资本,糊里糊涂将股份变为乔家七成半,秦家二成半。之后,经理人唯乔家之命是从,目无秦家。清末民初,红利大减,秦家人很有怨气,但男性当家人却偏偏寿短,无人出头争气。于是寡妇们激愤说:杨家十二寡妇能征西,穆桂英能大破天门阵,我们就不敢去一趟?
    于是三个寡妇带着两个小孩开始“北征西狩”
    包头方面经理是祁县人,此人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对三寡妇招待极其热情,但解释说字号内大事一向由乔财东掌管。你们两家恩怨更非外人敢与闻。三寡妇声言要打官司,经理再三劝阻息讼,请三寡妇回祁县会见乔家财东,并支给路费几百块,派一老成伙计护送回老家。
    三寡妇没回大常而奔赴祁县乔家。
    这乔家堡是个小村庄,约有大常镇的三分之一。乔家宅第十分显眼。占地盘没有秦家大,主要院落的规制和秦家一样,老年人说,乔家建院前曾请设计师专程去秦家察看,那门面完全是仿照秦家。但给人感觉是新亮、整齐。乔家门上对联也出一人之手,而用大木条刻就,其内容发人深省,如:“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第二感觉是乔家治家严谨,秩序井然,不管主仆、老幼,衣着齐楚,态度恭谦礼让。秦家人则各自为政,有的情绪萎靡灰颓,有的浮躁张狂,读书人也仿效魏晋名士,放荡不羁。虽是小节,却可见其精神状态。细节往往决定成败。第三个感觉是乔家用度节俭。偌大家族,共食一灶,开饭时敲梆子,分批进食。全家只当家吃小灶,与客人陪饭。其余均大锅饭,主仆不分。少爷、小姐衣服也并不华丽、阔气。
    接待三寡妇时,乔家一再申称,谨遵祖训,乔秦一家,永不相弃。表示以后凡东家应管的事。一定征求秦府意见。具体股份,凡最初抵垫资金系“复字号”公积金,含大德通、大德恒票号,股金仍旧。即乔秦股俸之比与复字各商号一样,都是乔家7.5成,秦家2.5成。如大德通票号20股,乔家15股,秦家5股。乔老财答应从祁县大德通本部暂付秦家银两千两。
    三寡妇胜利回师。收获的不仅是银钱,也学习了乔家处事治家的经验。他们决心让秦家再度兴盛。东五门的坟地从大常村北迁至榆次南席村。大概就是那时办的。三寡妇是撑起了半边天,秦门下一代“文字”辈人丁兴旺,重视教育,民国初创全县第一省内领先的“秦氏两级小学”,培养了留美硕士秦文蔼等人才,秦家出现复兴的势头。但林子大了什么鸟儿也有,有个子弟反对包办婚烟,但和他父亲的小妾(遗孀)有染,像《雷雨》中大少爷和繁漪。气得妻子自杀,娘家说是逼杀人命,形成诉讼,各施贿赂,久讼不决,家败人累。人们编了顺中溜“李来狗,秦(?)少,二人本是好材料,逼得妻子上了吊……央告主子又带孝。”这一情节被某大作家移花接木写进小说。
    另一子弟认识本县北尹村留俄的青年,说将来是“共产共妻”。这个子弟散布“吃了喝了是有福的,置房买地是狗日的”,“房地不卖,终久是害”。他率先抽出商号的一半股份,极尽挥霍之能事。所以说三寡妇充其量只是撑起半边天,这是后谈。
    (六)赵冰梅相夫教子
    民国年间秦家的出色人物是被称为西四门十四少的秦文蔼,他是留美硕士,回国后在国民政府任经武堂领事等职,但传说故事不多,传说者更钟情于他的妻子赵冰梅。
    赵冰梅原名凤月,娘家是本县赵家堡,她父亲是该村首富户,头面人物赵殿魁,他因热心办学曾获得省府多次表彰。赵凤月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嫁给秦家时,秦文蔼搞并记五金公司,赵助夫处理内务、外交诸事,赵本是出名才女,她侄女又是阎锡山的媳妇,办事颇得心应手。
    赵既称得上是女强人,又是贤妻良母,她教子成名,儿子秦圭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媳、孙也都是教授、高级知识分子。
    解放后,她家住太原市教场巷, 20世纪60年代任居委会主任。她能写会画,其侄女玉爱曾见她家挂的字画,署名冰梅。
    1965年秦文蔼幸运地在“文革”前去世,赵冰梅独自受尽了红卫兵的虐待。
   “老实交待你的海外关系”(侄女随同阎锡山飞往台湾,后移居美国纽约长鸟)
    “娘家封建地主,婆家官僚资本”
    “快献出剥削所得!”
    “不老实交待砸烂狗头!”
    她的头被压到井口上,说交不出金条银元宝就扔到井里淹死。
    这个女强人毕竟见过大世面,又受过艺术熏陶,大肚能容,顽强地活到 1989年,享年88岁。
    (七)秦玉爱商界女杰
    玉爱是秦门第十一代玉字辈,她家属于秦氏不太景气的东五门,但“海船烂了还有三千钉”,祖父仍坐享其成,初靠商业红利,不足则变卖家产,民国初有100多间房,解放前1942年玉爱出生时,只留五间。可庆的是土改时她家成分不高。而到农业合作化后,她家缺劳力,成了欠款户、漏斗户,以致被保送入徐沟中学交不起学费,中途休学后又留了一级转入本村新办起来的民办中学。1960年她在徐沟粮站参加工作,3个月后被调到县粮食局,管理票证。当年即被评为县的先进工作者,1975年获省“五一劳动奖章”。此后,多次被评为省、市、县模范。并被选为县七——九届人民代表、人大常委,太原市七——八届人民代表。1984年以后任粮食局副局长、副书记。
    她工作吃苦带头。在门市部时坚持10年给困难户送粮上门,对全县8千市民的住址、门牌号数她全记得清,在县礼堂介绍经验时随便听众提问,她应对如流。她业务过硬,称粮一秤准,算账一口清,精通一掌经,业务考核,现场表演,主考人和旁听者出难题,她熟路轻车,解决得半两不差,一分不爽,评者称奇,观者叫绝,评为省内先进,广播电台多次播出她的先进事迹,一时成了商业战线的明星。
附   录
    附一:秦家世系考略
    (一)五世前的追忆
    大常秦家原有家谱,文化大革命毁了。人们记得,搞“四清”那年村里唱戏,包围在戏台周的帐布一半用得是秦家的神簿,家谱本子则付之一炬。
      据回忆,秦氏祖籍山东,移居大常时间可能是明末清初。记得真切的是老院的正房中间神龛内供奉的是一位祖宗娘娘――秦张氏,人们称她豆芽娘娘、“发财娘娘”,视之为始祖母。我们这次考订秦家世系也暂定她为始祖母,她的丈夫可能叫秦发。生于民国初年的秦玉牛的母亲这样说。笔者整理重印《清徐古方志五种》时发现《徐沟县志·节孝》(光绪版)载有大常镇秦发妻,既订婚,夫经商不归,氏年44岁……夫归成婚,数月复去。此“秦发妻”是否就是“发财娘娘”呢?不敢断定。
      之后有秦既龙、秦既虎或许为第二代,但无事迹传说。与祁县乔贵发(一说名贵华)开发包头发了大财的名肇庆,人称庆娃爷爷,四喜为其字,当为第三代。此外徐沟县旧县志、大常村寺庙碑文等资料中大常姓秦的还有崇玺、之仁、丕柱、朝凤、世范、履泰等名字尚不能确定其世系,暂定他们为五世以前人物。
      五代之前世系很难排得十分准确。但传说的故事却很生动,特别是始祖母创业而达小康。三世祖开发包头而家道鼎盛,都应成为家史中重要的篇章。
    (二)六世以下家史
    道光九年碑中有纠首秦古镜,大学生,我们推定他为第六代。以下据县志碑文、耆老口述排定其六世以下世系大略及人物要事。
      光绪版《徐沟县志·人物·好义》载:“秦古镜,大常镇人,持躬接物,以谦让为主。同治间,公举教义,亲族无间言。”(《清徐古方志五种》〔以下简称《古志》〕)。上书《封赠》载:“秦古镜,国子监典籍,以长子瑞图守备加一级,封武德骑尉(《古志》355页)。
      第七代图字辈有祥图、瑞图、左图、右图、衡(恒)图,其中瑞图、祥图是《古志》多处收录的县内名人。
      关于瑞图。《古志》载:“秦瑞图,大常镇人,武生,都司”。关于祥图,上书352页载:“秦祥图,大常镇人,附贡,光禄寺署正。”
      第八代 心字辈,分九门。
      秦瑞图生四子,称西四门。四子名宪(?)、懋、愈、德(?)。秦祥图生五子,称东五门,五子名慈、愍、恕、恩、忠。
      晋商史料中有清光绪间,银号大德通、大德恒分红的记录,其中有“秦九德堂”应指这九门。
      关于秦家参加商业活动的记载,除上述分红事,还有1913年秦忠代表秦氏既翁堂,九德堂与代表乔在中堂、保和堂、保元堂的乔映霞、乔佑谦开会议定大德通票号号规一事。秦忠绰号五板头,在秦五门排行老五,连西四门排为老九,能干人,其时大德通20股,乔家15股,秦家5股,但至1925年乔家增至17?5股,秦家减为2?5股。这是后话。
      《古志》关于此代人的记载还有“秦宪,大常镇人,光绪乙寅(元年, 1875)孝廉方正,钦取教职。(350页)
      《古志》 352页“秦慈,大常镇人,附贡,同知衔。”
      《古志》 365页“大常镇秦懋妻,三十岁守节,事姑抚子,现年四十六岁。”
      《古志》382页《助赈记》载:“其输银最多者,王之辅一人三千两,次秦宪二千五百两,次刘有兰两千两,次张联魁、耀延兄弟一千八百两。其输五百两者李书畲一人……”这说明清光绪年间秦家虽已败落,但在徐沟县富商五大家庭中仍居其亚。
    第九代“以”字辈,时代在清末民初。这是秦家历史上最暗淡的一代。人寿不永,留下姓名者有以良、以鉴、以善、以让、以训、以炳,这些人也无所作为,口碑少,更不见志史。只民国《徐沟县志·人口》89页载:“族长秦以炳,分8户,共54口人。”
      秦家有阴盛阳衰的特点,这在第九代表现最明显。男性大都寿短,而妇女寿长,且多出身名门,于是有三位寡妇打官司的故事。这在另章叙述。
      第十代“文”字辈。秦门有复兴之势。其中西四门人材更多些,人称为“少爷”者有十四位。
      大少文蔚(1873――1932)清未徐沟县的四大乡绅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主持创办“秦氏两级学堂“,是废除科举后徐沟最早兴办的学堂。聘用教师皆学界名人,有刘赋都、陈澍堂。据说闫锡山也曾来校讲过课③,清末状元、山西省提学使骆成骧曾亲临视察,并授予银质奖章。该学堂培养了不少名人,如伪满洲国高级官员王永祥、留美学者秦文蔼。
      文蔚民国元年至(?)年还曾任徐沟县财政科科长。
      四少名讳待考,吸毒,耶酥教徒。落籍榆次,文革中曾回大常,住姑姑庵及吕祖庙内。
      十二少 娶徐沟首富,晋省首屈一指的古玩财主王五昌二姑娘,生子名珏。
      十三少小名报王只,人称“豹子”,个性强,有点不讲理。日军入侵后第二年,他与东五门的秦珩去包头处理商号重要事,死在包头。
      十四少秦文蔼(1895――1965)小名道维只,字晓峰。1910年秦氏两级小学毕业,此为停科举后县内,可能也是省内第一批小学批业生,省提学使派员进行毕业考试,照章奖给秀才出身。秦文蔼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1920年保送留学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曾在阳兴中学、进山中学任教。还搞过并记五金行。1929年以后在山西省政府采运处、经武堂(领事)、责任会议、外事处工作。太原解放后,先后在山西省工业厅和设计院工作。1965年病故(秦文蔼妻赵冰梅事见前文;妻侄女嫁阎锡山儿子事见后文“姻亲”)。
    秦文藩,民国初移居徐沟,其孙辈无男,过继东五门秦尔富(玉如)四弟尔寿(镜如),镜如曾在太原市药材公司,徐沟药材公司工作,现退休,住大寨村。
      东五门财力势力不如西四门,第十代不叫少爷,排行待整理,已知名讳有文芝、文藻、文茂、文荣、文艺、文海。其中文芝住榆次,曾任种子公司经理。文艺、文海曾去包头经办商事。
      第十一代“玉”字辈,十二世“尔”字辈,十三世未定字辈。秦家现传至十四代。十一代以下支派及迁徒更为复杂,此处仅录较为重要的些情况。
    秦大少文蔚的儿子秦(?),曾在民国时任大常村东村村长,西村村长是刘明山。
      文蔚另一子小名留园只,曾留学日本,娶日本小妾后住在榆次呜谦。日本人入侵后,曾任某县县长,后去了包头。
      秦珩解放初曾代表秦家到包头算账,他说曾见包头有石碑,记有秦家事,秦珩落籍榆次住阁南街生四子:尔明、尔清、尔公……
      秦圭(1928――)小名福临,十四少文蔼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离休,现住北京大学畅春园54楼403号。妻子张树华,1932年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1997年离休。
      秦圭生一子一女。子名大树,1957年生,曾任记者。现为北京大学考古系副教授。女名秦玉,1963年生,在英国伦敦工作。
      秦圭孙、大树子秦腾, 1989年生。
      十一世秦玉牛,父文英,祖以训,祖母武氏,娘家系太谷县南席村首富“人参客”武家女。秦玉牛是秦家资料的主要提供者。现住集义开一农机配件门市,妻杨计娥任集义乡妇女主任。生子尔斌。
      附二:秦家的姻亲
    联姻是巩固与扩大势力的手段,也是地位的反映。
      第八代秦恩排行第八,族人称之老八爷爷的,初娶太谷阳邑杜翰林的三小姐,生子名春善,读书不少,有点张张狂狂,人称疯春善。老八爷爷继娶祁县乔家堡在中堂女,生一子德昌,住上海,因痢疾死于上海,留有二个孙儿。
      另外,杜翰林的儿子娶大常刘世茂大姨,生杜润生, 1988年前后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省部级。
      第九代秦以鉴之妻是太谷朝阳李家二少的姑姑。晋剧名鼓师李合山的祖姑母。以鉴之媳是榆次南庄吕二凤林之女。
      第九代秦以训娶太谷南席村武家“人参客”的孙女。武家是晋中著名的财主。笔者少时曾听本村开铺的拐六毛大名李享者津津有味地讲说南席“人参客”的故事。椐说武家经商东北,某年采购大量“老三参”准备运回关内赚钱。但山海关稽查甚紧,不准偷运。武家乃将人参盛入棺材,谎称运灵柩回原籍。关吏要开棺验看,运者心谎,准备服法。但奇怪的是打开一看,确是一个白胡白发老人尸体。
      武姓既得财神保佑过关,以后更加财运享通,先后在东北黑河、爱辉等地开茶庄,绸缎行,在天津北京开办天一堂药店,经理均为集义村李家人。又在天津办劝业商行。
      但据李享即拐六毛说,人参客为富不仁,坑了掌柜李怀明,所以武家绝了后,只一女兼祧二门,嫁到大常秦家,女婿以训也兼祧二门,且早逝,所遗一子文英。笔者知道,李怀明是拐六毛的祖父,曾在黑河爱辉茶庄任经理,东家即人参客。李怀明娶妻秦氏,即拐六毛的祖母。集义李家与武家秦家是串蔓子姻亲。
      秦以训妻出身儒商门第,知书达礼,见过世面,所以有   充任三寡妇之首领,而赴祁县大德通算帐之举。详本文另章。
      此外,落籍榆次的秦珩妻亦南席武氏之女。
      秦珏的祖母(第九代)是太谷上庄王西兰的二妮只。笔者小时不知上庄王家的情况,但记事时常听人讽刺人娇气大时,辄云:“你比王西兰家二妮只还娇细!”年前购得一件王家墓志铭拓片④ ,知王家亦老财主、地方官僚绅士之家。
      秦珏的母亲也是徐沟天禄堂的闺女。
      秦珏妻是本村张举人的孙女。
      第十代十二少文藻,妻为徐沟天禄堂二姑娘。大概就是慈禧太后抱了一下吓得尿湿太后裤子的那个小女孩的妹妹。
      秦大少文蔚的儿子,小名报王只娶的是乔秦合资商号复盛公掌柜(祁县人)的女儿,报王只任大常村长。
      十四少秦文蔼,字晓峰,留美回国,32岁(传说41岁,不确)娶徐沟县赵家堡村首富,会文堂当家人赵殿魁的三女儿,排行老六,人称六姑娘,小名凤儿,学名秉梅,写字作画时署名冰梅(前章已叙)赵殿魁本人及其祖父,都曾被选举为孝廉方正,殿魁光绪三十四年及民国元年,多次捐资办学堂有功,受各级政府奖励。民国元年曾受教育部奖。
      赵殿魁孙女秀金被闫锡山次子志宽相中,秀金初不同意,阎督军请秦文蔼劝说最后成亲。不久南同蒲支线绕道徐沟,当地人都说是阎锡山为了便于儿媳妇回徐沟探亲。
    注:①行在,皇帝出行暂住之处。
       ②诰封的七品以下官员的妻子。
       ③在该校任过炊事员的李润全,外号“吃浓”,集义村人,他曾多讲述阎锡山在大常村的故事,同时讲赵守义(秃子)在督军府鼓楼枪打鸽子的故事。
       ④《王巨川正郎莫大志铭》知王家系太谷东北乡上庄村望族,姻亲有太谷孙望年、武鸿,北光村曹中美,白村张元澍、进士阎维玉,榆次赵凌贵、常赞春。笔者考测秦珏祖母当为王巨川的堂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