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诗可因修复肽有激素:轶事:毛泽东在延安坐车时最喜欢的位子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52:10

  核心提示:这天在返回驻地枣林后沟途中,毛泽东照例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延安时代的汽车是稀罕之物,没有人认为后排是优待领导的好座位,毛泽东则喜欢副驾驶座位的原因是视野开阔,有种御风而行的奇妙感觉,与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吻合。

  一九四七年1947年农历元宵节过后,刚刚开完中共中央扩大会议的毛泽东与妻子江青出现在延安城里。

  这天延安天气十分晴朗,虽然此时贫瘠的黄土高原还看不见一抹绿色,草木枯槁间覆盖着积雪,但是宝塔山下这座被温暖阳光所照耀的“革命圣地”里,到处都能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战斗热潮。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成为少数派,按照党内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保卫红色首都延安成为党内同志共同的战斗决心。尽管身为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对此意见有所保留,但是他的内心仍然十分舒畅,因为他看到一种党内民主生活的阳光党内不同意见的对立和争论是完全正常的,这说明共产党成熟了,呈现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生机勃勃的朝气来。

  共产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度团结一致,这样具有对胜利的渴望和必胜的信念,这就是通向光明未来的希望之所在。毛泽东对此很满意,同十二年前中央苏区面对国民党“五次围剿”的压力相比,他感到内心前所未有的坚实和强大。至于延安是守是撤,那是具体的战略战术问题,他相信随着时间推移都将得到妥善解决。

  毛泽东夫妇乘坐的交通工具是一辆国际红十字会赠送的救护车,那时候共产党领导人都没有专车,中央机关曾经考虑给中央主席配一辆吉普,被他断然拒绝了。他生气地说:走走路有么子不好?连走路的权利都要取消么?走路锻炼身体,还可以深入群众,你那个汽车呜呜一开,群众还敢跟你说话么?

  列宁有句名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上延安时代的共产党人大多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了官兵一致,干群一致,人人平等坦荡无私。

  一位革命老人告诉我,革命年代的延安不是一座通常意义上的城市,而更像一所革命大学校,大熔炉。街道是课堂,墙壁就是黑板,墙上写满革命口号,随处可见宣传革命的黑板报和墙头诗,连当地居民都耳濡目染以革命为荣。老人无限怀念地告诉我,那个年代虽然艰苦,但是人心是滚烫的,感情是纯洁的,没有那么多私心杂念。我相信在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红色年代,激情因为理想而熊熊燃烧,无论官兵人人心中的理想都是革命胜利,建设新中国,而不是当官做老爷。

  那个年代的延安是一座“兵城”,老百姓没有军队多,所以仅有的几条大街上都是穿灰布和黄布军装的人,男女老少都差不多。毛泽东和江青也穿军装,不同的是江青的军装稍经改造,立刻变得好看起来,突出了女性魅力。毛泽东则不大讲究衣着,他不喜欢穿新衣服,警卫员领来的新军装一定要先替他穿旧了以后才肯穿,这倒不是平民作风,而是个性使然他嫌穿新衣服不自在。那时候解放军还没有军衔,总司令与士兵穿同样的军装,都是士兵服,虽然延安已经有“毛主席万岁”的标语口号,但是个人崇拜还没有盛行,中央“五大书记”有时候也会出现在街道上,他们完全跟普通人一样,吃饭给钱,买东西付费,所以当毛泽东夫妇走在大街上时并不会被市民包围得水泄不通。认识的干部上前敬个礼,打个招呼,不认识的老百姓各走各的路,也没有前呼后拥警车开道,没有事先布置警卫戒严,把老百姓赶到路边去,搞得满城风雨煞有介事,唯一不同的是在这对领导人夫妻身后跟着两个挎手枪的警卫员。

  毛泽东进城的理由是陪妻子来买生活用品,此时中共中央给江青安排的工作是中央主席的生活秘书,因此她也是延安所有领导人中唯一一个兼任丈夫身边工作人员的妻子。延安时代的中共领袖决非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圣人,恰恰相反,他们本身就是人民生活中鲜活的一群,比如朱总司令就爱与农民广交朋友,周恩来副主席在延安城里进进出出,许多市民都认识这个态度谦和的“大胡子同志”。毛泽东住在城外枣林后沟,从前形势不紧张的时候他反而很少进城,如今国民党大兵压境来势汹汹,他却忽然有了重新感受延安城的强烈愿望,也许是一种预感,也许是留恋或者告别吧,总之领袖心里对这座“养育革命十二年”的陕北黄土小城充满了难以割舍的真挚感情。

  这一天西北上空的冬日太阳热烈地照耀着延安城内狭窄而错落的石板街道,街上行人很多,还有许多四乡八里的乡亲过完大年进城来赶集,城里城外就有了一种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江青进了店铺就拉下了距离,毛泽东和警卫员则被人流裹挟着走走停停,他像个东张西望的孩子那样对街道两旁的许多东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来,不停地问这问那,有时候是针对某种农产品发表妙论,有时候则是同摆小摊的人拉上几句家常,后来遇上某个机关负责人,他们干脆蹲下来抽烟谈话。  忽然山坡上响起枪声,城头上很快挂出预示敌机飞临的灯笼来。本来人声鼎沸的街道上突然安静了一刹那,接下来人群大乱,纷纷寻找地方躲避,许多不及收拾的农产品遭到践踏抛洒一地。幸好这一天敌机没有进行轰炸,只是在延安上空盘旋侦察一阵就不慌不忙地飞走了。

 

  等到江青气喘吁吁地找到丈夫的时候,她看见毛泽东并没有躲进防空洞,而是抱着手坐在一块石头上吸烟。他的脸色看上去有些生气,又有些心事重重的样子。敌机虽然没有轰炸,但是闯进晴空的飞机分明把一个沉重的问号投进共产党领袖的心中,那就是,蒋介石已经决心动手,延安何去何从?

  按照现代战争理论,这是一场发生在国、共之间的“非对称”战争,战争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优势的国民党一方。许多国际观察家认为,蒋介石声称“六个月消灭共产党”决非绝非诳言,甚至很可能要不了半年时间共产党就会被赶到蒙古大沙漠里去。就连莫斯科领导人斯大林同志也对国共内战的后果深信不疑,莫斯科在这一时期发给延安的电报中不仅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和关切,同时劝说中共的同志们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和谈条件,避免重蹈十几年前中央苏区失陷红军被迫长征的覆辙。

  由此可见,身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承受着多么巨大的国际和国内压力。此时无论他对革命前途和中国未来保持怎样的乐观态度和必胜信心,预言国民党反动派必将失败,革命事业一定会成功,但是不仅国内外舆论几乎一边倒地不予认同,就连党内许多同志也忧心忡忡悲观失望。谁会相信背后有美国支持,拥有全副美式装备的强大的国民党军队是纸老虎,而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人一定能创造奇迹呢?

  毛泽东的坚定回答是,中国共产党能,一定能!延安是否能守住不是胜败关键,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我们看到,中共领袖的决心最终成为全党的信念和共识,但是领袖的信心源于何处?这是半个多世纪来许多中外学者试图解答的历史提问。当时几乎没有人认同西北小城延安的力量,更没有人把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一支武器简陋的共产党军队同中国未来的大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但是不到三年时间,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世界无不为之震撼。连美国总统杜鲁门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远东战略已经遭遇彻底失败,美国政府为此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和努力以及其他种种全都付之东流。

  一九五三年1953年朝鲜停战之后,已经从国防部长位置上退下来的马歇尔将军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认为美国政府在中国问题上犯下许多重大错误,现在又在朝鲜战场上犯下同样愚蠢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他们根本不了解他们的对手中国共产党,以及共产党创造奇迹的意志和决心。

  但是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20世纪40年代,奇迹尚未出现的高原小城延安,这里的世界仍然是灰色和贫瘠的。冬日的寒风掠过乱石裸露的山沟,战争的阴霾笼罩在所有渴望和平的人们心头上。延安外围的关中地区争夺战已经打响,部队遭受较大伤亡,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民党能被打败吗?共产党能够保卫自己的首都延安吗?人们把众多疑问投向迷雾重重的历史深处,但是答案不得而知。世界上没有先知先觉,领袖也是凡人,当中国历史的航船驶入危机四伏凶险莫测的危急关头,共产党和它领导的军队必须勇敢地面对扑面而来的惊涛骇浪,任何胆怯、退让和逃避都意味着死亡,只有战斗才能赢取新生。

  这天在返回驻地枣林后沟途中,毛泽东照例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延安时代的汽车是稀罕之物,没有人认为后排是优待领导的好座位,毛泽东则喜欢副驾驶座位的原因是视野开阔,有种御风而行的奇妙感觉,与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吻合。忽然中央主席向正在开车的司机抛出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他说:你说说看,是天上的飞机快还是你的汽车快?这个问题着实让司机摸不着头脑,他迟迟疑疑地回答:当然是飞机快啊。毛泽东又问:飞机扔炸弹你不就完了?司机很有把握地说:我可以先发现它,把汽车躲起来,跟它捉迷藏,因为天空没有山崖和树林。毛泽东对司机的回答很满意,拍拍他肩头以示夸奖,然后告诉他,汽车先不要回枣林后沟,直接去王家坪彭老总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