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王启航波尔多:年度终极曝光---行业“潜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23:36
年度终极曝光---行业“潜规则”,揭开不为人知的一面 [原文地址]

  
  

  “水泥纸箱”装水果成潜规则 采购商称无奈

  在装苹果的纸箱里装水泥充重量被曝光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使用“水泥纸箱”装水果,已成水果批发行业的“潜规则”。记者前往现场探访,一箱苹果110元最后有19.1元花在“水泥箱”上。一名水果店老板表示,虽然很无奈但是也没办法。“果农提高了收购价格,我们再涨价,下级批发商接受不了,生意不好做,只能在包装上动手脚,其实就是赚个纸箱钱。”

  

  市民称灌香肠短斤少两 记者暗访遇潜规则

  “我买了8斤猪肉去灌肠,结果加上调料,出来的肠竟然才七斤半!”2011年1月8日,居民刘女士说,她前天下午买了8斤猪肉,交给市场上一家肉店加工灌肠。刘女士随后到朋友店里聊天,朋友提醒她灌肠时小心被“短斤少两”,“绞肉机里还能藏不少肉”。刘女士一称,果然灌肠只有七斤半。随后记者暗访,猪肉店老板道出了其中猫腻:“灌肠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肉留在机器里,等你走了后他就拿出来放着,攒多了再做成香肠自己卖。”这名店主告诉记者,不少灌香肠的摊点都这样。

 

  ‘’

  鱼贩争夺黄海鱼虾蟹 青岛渔船遭遇送礼潜规则

  螃蟹75元/斤,几乎赶上了中秋节时的最高价;鲳鱼80元/斤,比去年足足贵了一倍;黑头鱼20元/斤,价格涨了50%……冬天的海鲜“贵”字当头,然而多数市民并不知道,购买的每斤海鲜里面,除包含渔民人工费上涨、柴油涨价等带来的成本外,还有一部分是为渔民的“送礼费”埋单。日前记者赴沙子口等渔港调查发现,冬天因海鲜货少价高,捕鱼渔民与收鱼鱼贩间的交易竟存在“潜规则”。市海洋与渔业局机关服务中心主任汪洪山说,现在海洋资源日益稀缺,同样的价格,卖方想给谁不想给谁,必然会掺杂着人情与利益因素在其中。“现在渔业方面,是卖方市场,而不是买方市场。买方送给卖方一些吃的、喝的、用的等物资,便于他们形成一种长期友好的贸易关系,这种行为完全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 ”汪洪山说,这在南方已完全公开了,南方不少企业每年都给船长几十万的“小费”,为的就是能得到及时的供货。

  

  真人秀曝空乘界“潜规则” 交10万手续费才上机

  2011年1月9日,天津卫视打造的全国首个职场真人秀再爆猛料,应聘者楚婷婷空乘专业毕业,她在毕业以后到航空公司去面试,但只有支付给公司一定的“手续费”,自己才有可能上机,这笔手续费达到了10万之巨,不同的航空公司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费用也是不尽相同。当被问及收取费用的是航空公司还是职业中介的时候,楚婷婷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事实上,小楚很有可能遇到了骗子。在招聘或者是考场上,这样的情况很多,有不少人打着大公司、名校的旗号去到处招摇撞骗,收取价格不菲的费用。

  

  掺白皮成潜规则 廉价白皮冒充昂贵红木遭曝光

  外表和红木家具无异,但却是披着白皮的所谓红木家具。红木家具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价格几百元一吨的白皮没有按照红木国家标准去除,反而用来冒充价格万元以上的红木原料,用来加工红木家具,然后通过上色和描画花纹等多道化妆工序,就成了所谓的红木家具。而这已成为红木家具领域的潜规则。
   

  火锅加飘香剂成潜规则 纯粹由化学药品配制

  只需滴入一两滴,一锅清水就变成了鲜美无比的靓汤,如此神奇添加剂有个大名叫“一滴香”。进入冬季,打边炉的消费者逐渐增多。消费者也许想不到的是,香喷喷的火锅很可能就有“一滴香”的功劳。记者暗访发现,大部分售卖食品添加剂的商店中,“一滴香”等食品添加剂赫然在列,可以随意购买。专家表示,“一滴香”如果过量食用,会增加人体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危害健康。

 
  

  掺假达9成 树胶冒充蜂胶成潜规则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孢或树干上采集的树脂,混入自身分泌物形成的一种胶状物质。被公认为具有调节血脂、血压、血糖等保健功能。但蜂胶产量稀少,被誉为“紫色黄金”。据中国蜂产品协会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蜂胶每年产量约300吨。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国蜂胶每年的实际销量却将近1000吨。那么这些多出来的蜂胶又是从哪冒出来的呢?河南省长葛市宇枫苑蜂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承认,真正的天然蜂胶数量稀少,提纯后每公斤售价高达700多元。他们正在熬制的的确不是什么天然蜂胶,而是一种价格相对便宜的树胶。原来,槲皮素和芦丁都是人工提取的黄酮类物质,主要就是在使用“树胶”生产所谓“提纯蜂胶”的过程中,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添加,用来提高总黄酮含量。这名负责人所说的“黄酮”,在《蜂胶国家标准》中统称为“总黄酮”。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总黄酮”含量是检验蜂胶的一项重要指标。蜂胶之所以有良好的保健效果是因为蜂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物质,但这种物质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饮食中摄取。据这名负责人透露,“树胶”里面也含有总黄酮,所以才会被用来冒充蜂胶。

  

  “染色橙”抢滩市场 水果“美容”成潜规则

  外表诱人、颜色异常鲜艳的脐橙、皇帝柑、橘子,有可能是经过染色剂加工过的。知道了这个事实,难免会让人吓一跳。记者走访福州多家水果市场发现,“水果美容”已经成了水果行业的“潜规则”,很多批发商说,其实这些被上色的水果,大多的本身色相都不太好,而且也不太新鲜,像染色橙为例,原本批发价最多只有每斤1.8元,经过染色之后可以卖到2.5元/斤,而且染色的成本也非常低,每斤只要1毛5到2毛钱就可以了。

  

  低门槛致中介暗藏猫腻 “房源共享”成潜规则

  中介不能直接炒房或当二房东、经手的交易要签上个人名字、有义务告知政策变化……2010年11月14日,记者从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住建部已就《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进行讨论。《办法》涉及房地产经纪人员、机构以及相关活动,将对阴阳合同、中介的备案管理等问题提出具体监管处罚措施。记者为此走访南宁市场发现,过低的门槛使房产中介暗藏不少“猫腻”。提供虚假信息、房源共享、签阴阳合同、哄抬价格……这些现象都是目前房产中介普遍存在的问题南宁一家房产中介的置业顾问王女士称房源共享是“常事”,因为中介的业务员不可能每天都往外跑找房源,所以他们只能“串生意”,谁不串生意就会被孤立,很难生存下去。

  

  蔬菜“注水”成潜规则 46斤菠菜有13斤是冰水

  2010年1月,从批发市场花80元买回的一袋菠菜里,郑先生掏出了10瓶冰水。经称重,整袋菜共重46斤,其中冰水就有13斤。也就是说,批发商宣称1.7元/斤的菠菜,实价为2.42元/斤。多位摊贩表示,批发外省运来的蔬菜时,他们多让批发商给个蔬菜净重的实价。“新密一斤菠菜批一块七,太便宜了,现在批发价也得两块多一斤。他们是用低价吸引小商贩批发,实际赚的是冰水钱。”居民抱怨,菜价高,估计这冰水占了不少原因。郑先生说:“摊贩为了减少损失,就得把菜价抬高,损失就转嫁给了消费者。”

  

  彩票中大奖捐款渐成潜规则 专家:强迫捐款无意义

  2010年3月,广东省电白县18岁女孩蔡燕梅患有尿毒症。蔡家已花掉10多万元,负债累累。如果彻底康复,蔡燕梅必须换肾,手术费用逾20万元。网友“冰尘”大胆建言:“我们找出买彩票中了奖的彩民,让其捐献25万,挽救一条生命……”如此的“爱心”行为,并没有得到大部分网民的支持。据相关网络调查,约有7成多的网友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此举如同逼捐,有道德绑架的嫌疑”。有两成的网友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这是爱心行动,呼吁关注需要帮助的人。”近年来,在国内彩票市场里,“中大奖就捐钱”似乎已成为一种“潜规则”。

  

  “学生操刀、导师署名”成潜规则 导师辩称“被署名”

  《院士抨击部分导师沽名钓誉》报道刊发后,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部分导师也感到很“委屈”。“现在,导师被当成‘招牌’而被学生署名的情况很普遍。”沪上某名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林教授要为导师“正名”,他告诉记者,部分高校有规定,学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2篇论文才能毕业,而现在发表论文的竞争很激烈,一些学生甚至等待两年都未发表过一篇论文。林教授坦言,学生署名一般都把导师放第二作者,自己是第一作者,只有这样,这篇论文发表才“有效”。“但实际上,导师名字放在学生后,并非以第一作者的形式出现,对自己而言并无实际好处,因为评职称等只看第一作者署名论文。‘被署名’反而要承担很大风险。”林教授说,尤其是现在“把关”又很难,万一论文出了一点事,自己的名声也毁于一旦。

  

  名校招办老师揭秘高校招生“潜规则”

  2010年4月,中央音乐学院一位70多岁梁姓博士生导师主动到学校纪检部门坦白,承认自己与一名邹姓女学生发生肉体关系并收受贿赂。这一发生在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的“潜规则”丑闻,立刻成为轰动一时的热门话题。该教授曾承诺利用关系帮助该女生考上博士却没能成功,担心女生将此事曝光,故决定主动交代并退回赃款。高校因招生而滋生的腐败是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招生门》作者一苇表示,“大家看到的新闻,是现实的喜剧,小说中众多主管高校招生的校领导,尤其是各高校的招生办主任们,环环相扣,各有魔力,皆有神通,他们演绎了一幕幕令公众匪夷所思而又实实在在的现代滑稽剧,造就了一出出现代人间‘奇迹’。”

  

  玻璃“瘦身”成行业潜规则 湖北抽查合格不足一成

  建筑门窗不保温,居家浴室玻璃易破碎,高层玻璃遇风坠落……这些都与玻璃厚度相关。2010年1月,省工商局联合国家玻璃质检中心、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在武汉、仙桃、荆州三地市场上抽查15批次平板玻璃。结果,国标中厚度4毫米的平板玻璃,市场上实际只有3.6毫米、3.4毫米,甚至3毫米,共有14批次涉嫌不合格,涉嫌不合格产品占到93%。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副秘书长周志武称,“缩水”已经成为玻璃行业一大潜规则。由于社会大众对此普遍不知情,这股歪风愈演愈烈。

  

  动辄就打5折 服装标价虚高是行业“潜规则”

  “220元换500元”、“每200元减100元”……对此,福州服装业内人士曝料,由于成本不同,不少品牌服装在福州市区比八县(市)原价会贵10%~15%;而商场内的衣服原价,则会比专卖店高上30%左右。杂牌服装,同款衣服价格不一不奇怪;可品牌服装吊牌价也会不一样吗?曾为三彩服饰加盟商的金女士向记者透露,由于省会城市与地级市、县级市的房租、人工等服装经营成本不同,为此,厂家会允许加盟商对同一款衣服的原价有10%~15%的价格浮动。比如该品牌同一款大衣,在福州标价在810元,在宁德以及武夷山等地,就有可能只标到700元左右。“同一款式,不仅不同区域标价会有高低,在福州市区,同一品牌服饰在专卖店和商场价格也会有差别。”这已是服装业的“潜规则”。

  

  公职招录内幕层出不穷潜规则引发社会“仇官”心态

  近年来,公职招考作弊内幕不断升级,已经从所谓的“潜规则”进化到了给领导子女“量身定制”职位,甚至出现“交叉安排”、“提前内定”、“考试作弊”、“公示巧合”、“人才引进”等种种作弊手法。专家认为,这种现象不但会严重损害社会公正,而且也将使官员素质日益下滑。近年来,被群众举报或是查实的公共职位招考内幕不断升级,已经从所谓的“潜规则”进化到了“量身定制”。广东省某地曾出现一名“预测哥”,他发帖称,当地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宣传文化中心的两个岗位“不仅限专业,最夸张的是10年或5年的经验,而且招的工作人员两名却有完全不同的限制”,“几乎可以肯定是量身定制”。“预测哥”称,经过自己打探,招聘信息中,前者为该单位一李姓主任,后者为一卢姓本地人,他们“所有条件完全符合”。最后的结果显示,“预测哥”的预测完全正确。

  (华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