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爱上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56:45
自1984年开始,中国民族博物馆的筹建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虽然博物馆依然未见其形,但它的建设工作一刻也未曾停止。5届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不懈奋斗为博物馆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无数次跋山涉水深入各民族地区进行藏品的征集,开拓创新致力于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的建设……这一切都只为将一个荟萃56个民族灿烂文化,展示各民族繁荣发展的现代化大型民族博物馆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座凝聚着全国各民族愿望的中国民族博物馆,让所有中华儿女无不满怀期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韦馆长的步伐一同走近中国民族博物馆,了解筹建背后的故事。

 

 中国文物网访谈:

 中国文物网: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筹备和发展,请您先简单谈谈贵馆现在的藏品收藏情况。

 韦馆长: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我们博物馆的定位是文化多样性。在前些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确定了民博的收藏方向,除了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外,我们还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收藏。而且我们不光收藏过去的文物,当代的好的东西我们也在大量征集收藏,也许现在的东西100年以后就会变成文物。

我20年以前就在博物馆工作,那个时候我们的观念跟现在是很不一样的。后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我们也看到了别人怎么保护文化,怎么收藏,我觉得我们的收藏观也要改变,就是收藏当代也很重要。所以不管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的,还是当代的,我们馆都在收藏。

中国文物网:贵馆一直致力于建立“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分馆。为什么会提出这种崭新的理念?

韦馆长: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一座国家级的民族博物馆一直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经过这么多年的筹建工作,在争取场馆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在对民博的建设发展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摸索出一条适合民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也应该是我们馆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我们馆是一个很特殊的博物馆,是一个综合的、多元文化的博物馆。我们也研究过国外的很多民族博物馆,但都找不到一种模式来运作我们馆。我们馆跟他们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不同。我们有着56个民族,分布在各个地区,如果只有一个独立的馆在北京,就算我们馆再强大,也很难将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囊括其中。而很多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博物馆,但是大部分的民族博物馆相对封闭,大量珍贵的民族文物得不到很好的展示。所以我们提出了合作网这个理念,希望中国民族博物馆与全国各级民族博物馆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同时用我们馆去带动全国各个民族博物馆的发展,充分发挥各馆的社会效益。

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建设的宗旨是平等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这个合作网的建设有着很多特殊的作用,比如我们馆计划征集二十万件文物,但现在好的东西都被别的民族博物馆收藏了,我们能征集到的更多就是当代的东西。这种情况下整合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合作网”单位所拥有的文物及藏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样全国各民族藏品都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就是物的整合。第二个我觉得人的整合也非常重要。现在很多民族博物馆非常缺乏专业人员,有的馆才五六个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只有两三个,那博物馆的专业力量肯定是不够的。但是如果我们加入合作网之后,就有了一个专业团队,有了物的资源以后,我们也可以共享这个团队的人力资源,比如大家一起策划展览,进行人员的交流培训等等。第三个我觉得就是交流展,比如说我是内蒙的,而我想做一个关于南方民族的展览,这样你就可以通过我们的合作网联系南方的民族博物馆,到内蒙举办这个交流展。有了这样的团队,交流展的举办也更加容易,也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僵局,突破了地域的种种局限。

中国文物网:通过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贵馆对各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建设具体提供怎样的支持和帮助?

韦馆长:我认为有三点,一个是物的整合,一个是人员的整合,一个是展览的交流。有了合作网这种理念以后,我们就开始分馆的建设,也不完全是分馆,有一些是基地,就是我们的合作单位。我们第一个分馆是贵州的西江千户苗寨馆,03年开始建设的。现在这个馆已经发展起来了,运作得很好。我们这个合作网不是一个组织,加入不需要任何的费用。而且我们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我们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只是起牵头的作用。

那我们具体给他们提供什么方便,我们怎么有这种号召力去发展别人呢?我们虽然不能直接拨钱给他们,但是我们可以跟地方的馆合作项目,联合做收藏,做征集,做研究,做拍摄等等。我们能给他们带去我们的技术力量,同时也依托我们的一些经费,开展他们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对他们的支持。比如我们在红河博物馆成立了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我们可以投入一定的课题研究费用,双方共同完成这个项目,这就是课题方面的互助。

另外我们对外交流已经十年了,在国外也建立了一些交流的通道。我们出国交流的时候,也会优先带合作网单位出国展览、演出、参加论坛等等,让他们多了一条渠道与国外进行交流沟通。

我们具体合作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合作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合作办展等等。通过这个合作网,我们能使民族博物馆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文物、场馆、人才、信息等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弥补单一博物馆收藏、展示和研究力量上侧重点不同的缺憾。

中国文物网:请具体谈谈现在贵馆在各民族地区分馆的建设情况以及它们的运作情况?

韦馆长: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自建设以来得到了得到各地民族博物馆、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关注。目前,与中国民族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加入“合作网”的单位已经达到30家。已经挂牌的有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中国民族博物馆湘西分馆等18家。

现在各分馆的运作都挺好,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也会及时调查,及时支持。比如,“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自2005年11月揭牌以来,工作就已收到很好的成效,它不仅保护了西江千户苗寨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西江千户苗寨的开放、开发提供了机遇,同时西江千户苗寨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通过“合作网”这个平台走出大山。这个博物馆现在的客流量就非常大,凡是去西江旅游的人都必去参观博物馆,这已经成了一个了解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的很好的窗口。另外我们还在西江做了二十多个家庭博物馆,让村民自发的来做博物馆,我们给家庭人员进行培训,教他们怎么保护、展示自己的东西,每家的主人都是博物馆的馆长,每个家庭既是保管部又是展览部。

中国文物网:目前国内民族类博物馆发展的实际情况怎样?

韦馆长:就目前来讲,我国民族类博物馆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很多民族博物馆都是在边疆地区,资金、人才的缺乏等都成了限制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因素。然后他们的参观人数也十分有限,这样博物馆肯定也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我觉得要把博物馆做好,首先是自己要把内容做好,内容必须得吸引人。第二就是你的营销队伍,你得扩大宣传。第三,你的外围条件也非常重要,如果你处在一个好的旅游环境,这必定会有利于博物馆的发展。

然后再补充一点,我认为博物馆培养自己的观众群体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民博虽然还没有建设好固定的场馆,但我们已经在有计划的培养自己的观众群。首先是高校的学生,我们在做民族文化走进高校的活动,现在不断跟各高校联络,让高校的学生知道民博,了解民博,这样也让他们成为我们一个固定的观众群体。还有一个就是注意培养孩子和老年人这两个大的群体。博物馆观众群体的培养是一门大学问,如果能培养好博物馆的几个观众群体,那以后就根本不愁观众。我们经常讲自己是小单位大系统,博物馆可能只有六万平米在北京,但这几万平米可以辐射的却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