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林大会伴舞:不起嗔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11:01
不起嗔心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推荐给朋友>

什么是嗔?嗔是贪、嗔、痴这三个不善因中的第二个,它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郁闷、烦躁、生气、排斥、反感、厌恶、嗔恚、吝啬、嫉妒、追悔、忧愁、悲伤、痛哭、恶念、仇恨、恼怒、怨恨、暴怒、毁灭等。嗔的特相,是排斥、反击、凶恶、残暴。作用是怒烧自己的依处,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现起是毁坏自己的身心,或毁坏自己与他人的福址。近因是十种嗔怒之事。

根据《阿毗达摩藏》,感受共分五种:乐受、悦受、苦受、忧受、舍受。乐受是指身体上的快乐感受;悦受是指精神上的快乐感受;苦受是指身体上的痛苦感受;忧受是指精神上的痛苦感受;舍受是指身心的不苦不乐受。而嗔心,只能与一种感受同生,即:忧受。跟贪心不一样的是,嗔心并不会与邪见相应地生起。虽然邪见能够鼓动发怒,但邪见并不能与嗔恚同时在同一心里生起;而只能在不同的时候,于不同的心里生起。


贪心的名称,已表明该心是与贪相应;然而在命名嗔心时,却用与嗔同义的‘嗔恚’或‘厌恶’。厌恶包括了各程度的反感,从最强烈的暴怒,至极微细的烦躁。直译patigha(嗔恚或厌恶)的意义是‘反击’,显示它是心的反抗、排斥或毁灭的态度。虽然忧受与嗔恚时常都相应俱行,但应明了它们之间相异的素质。忧是体验不好的感受;嗔恚是心厌恶或烦躁的态度。对于五蕴,忧是属于受蕴;而嗔恚则属于行蕴。

嗔心包含以下三种形态,一、嫉妒:其特相是嫉羡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喜他人的成就。现起是厌恶(不能忍受看到)他人的成就。近因是他人的成就。二、悭(吝啬):其特相是隐秘自己已得或当得的利益。作用是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现起是躲避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及吝啬。近因是自己的成就。三、恶作(追悔):恶作是追悔已造之恶,或者追悔当行而未行之善。其特相是事后追悔。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恶,以及没有实行的善。现起是忆起时感到后悔。近因是已造的恶及未行的善。

关于十种嗔怒之事,当想到:‘过去他曾做了对我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当想到:‘现在他正在做对我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当想到:‘未来他将会做对我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当想到:‘过去他曾做了对我亲爱的人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当想到:‘现在他正在做对我亲爱的人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当想到:‘未来他将会做对我亲爱的人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当想到:‘过去他曾利益我的敌人’而感到生气。当想到:‘现在他正在利益我的敌人’而感到生气。当想到:‘未来他会利益我的敌人’而感到生气。

第十种嗔怒之事是:对不应生气之事感到生气,这个也叫无理之怒,即毫无理由地生气。佛教经典《殊胜义注》里,有提及嗔行者(性格易怒者):当他(她)想到,‘雨下得太多了’而感到生气。想到‘没有下雨’而感到生气。想到‘天气太热’而感到生气。想到‘天气不热’而感到生气。想到‘起风了’而感到生气。想到‘没起风’而感到生气。由于不想扫地,而对掉在地上的树叶感到生气。由于风太强,使到自己不能整齐地穿衣而感到生气。由于自己不小心踢到树桩跌倒,而对树桩感到生气。

一切的嗔心都是不善法,而它的反面则是无嗔——佛与智者们所赞叹的善法。无嗔的特相,是不粗野或不对抗。作用是去除怨恨或去除怒火。现起是可喜可爱;近因是目标或如理作意。无嗔也包括了慈爱、温和、友善、和蔼等良好品德。当无嗔显现为慈爱或慈梵住时,其特相是促进有情的幸福。作用是愿他们幸福。现起是去除嗔恨。近因是视有情为可喜可取。应分辨此慈爱和它的近敌,即:自私的爱。

佛教经典训诫我们,要耐心地忍受称赞与藐视。我们不应该在遇到美好的目标时感到高兴,也不应该在遇到令人不快的目标时感到气愤。若我们在顺境时令到贪欲增长,那么我们即是不能忍受美好。若我们在逆境时感到愤怒,那么我们即是不能忍受不快。在此的要义是:“只有能够无贪地面对顺境及无嗔地面对逆境时,我们才是真正的有耐心。”

修习忍辱有利于去除嗔心,我们需要忍受美好的体验与不快的体验,以便贪心和嗔心都不会增长。由此,经典训诫我们应无贪地忍受称赞,以及无嗔地忍受辱骂与恶待。忍辱是以无嗔为首的心与心所组合,无嗔的特相是无恶念或不生气,能够忍受他人的恶待时才叫忍辱。佛陀时代的富楼那尊者的心态,是一个修习忍辱之人应学习的好榜样。

佛陀在世时,有一次富楼那尊者对世尊说,他想去西方的输那地区弘法,并打算长期住在那里。于是,佛陀问他:“富楼那,西方输那的人民很粗鲁与野蛮。若他们辱骂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富楼那尊者答道:“世尊,若西方输那的人民辱骂我,我会把他们视为好人,无嗔与耐心地忍受他们,想:‘他们是好人,是非常好的人,他们只是辱骂我,却没有以拳头和手肘来攻击我。’”

佛陀再问他:“富楼那,若西方输那的人民以拳头和手肘来攻击你,你会有什么感受?”“世尊,我会把他们视为好人,无嗔与耐心地忍受他们,想:‘他们是好人,是非常好的人,他们只是以拳头和手肘攻击我,却没有用石头丢我。’”过后,佛陀再问他,若那些人用石头丢他、用木棍打他、用刀斩他,甚至要杀死他,那他会有什么感受?

富楼那尊者答道:“世尊,我会无嗔与耐心地忍受他们,想:‘世尊的弟子,譬如瞿低迦尊者和阐那尊者,由于对身体与生命感到厌恶,所以必须自杀。我是多么的幸运,因为我不需要自杀。’”过后,佛陀称赞他的看法,以及为他祝福。(《中部.六处品.教授富楼那经》)

再者,在《小部.舍罗邦伽本生经》里,帝释天王问舍罗邦伽沙门道:“隐士,什么东西是我们杀了之后不会懊悔的?什么东西是我们舍弃之后会受到智者称赞的?我们应该耐心地忍受谁人的辱骂?请回答我这些问题。”当时,是舍罗邦伽沙门的菩萨答道:“我们可以毫不后悔地杀死嗔恨;舍弃无感恩心以获得智者的称赞;无论对方是比我们高级、低级或与我们同等,我们都耐心地忍受每个人的辱骂,有德者称这为最高级的忍辱。”

帝释天王再问:“噢,隐士,我们可能忍受比我们高级或与我们同等的人辱骂,为何我们应该忍受比我们低级之人的粗言恶语呢?”释迦菩萨答道:“我们可能基于害怕,而忍受比我们高级之人的无礼;或者为了避免斗争,而忍受与我们同等之人的辱骂,这两种都不是上等的忍辱。但是智者认为,不基于任何原因地,忍受比我们低级之人的粗言恶语是最上等的忍辱!”

有一次,三十三天的众天神与阿修罗打扙。最终天神们捉住了身为阿修罗王的吠波质底,把他带到帝释天王的面前。他在前来及离开的时候,都以粗言恶语辱骂帝释天王,但帝释天王却毫不生气地默默忍受。帝释的车夫摩多梨就问他,为何能够平静而不气愤地默默忍受辱骂。帝释天王就以偈来回答:“在各种提升之中,自我提升是最好的。在各种自我提升的修行之中,忍辱是最好的。身为强者而能忍受弱者,智者称这为最优等的忍辱。”

对于现代社会里嗔心比较重的朋友,可以用以下的思维方法来对治,供善友们参考:假设你在路上看到一堆很臭的粪,你是否需要把它拿起来放在袋子里,然后不停地生它的气,骂它为何那么臭,气它为何弄脏了你的衣?那当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你只需从它的旁边走过去,理都不必理它。同样地,愚蠢的坏人就好像是一堆很臭的粪,你根本不必挂念着他,自找麻烦,损己而不利人。

再者,郁闷、生气、忧愁、伤心、悲泣、绝望等,都是弱者所做的事,是没有学习价值的。当别人令到你生气,应如此省思自己:你对他生气又有什么用呢?你这瞋恨的业,不是会导致你自己遭受伤害吗?因为你是自己的业的主人,自己的业的继承者,业是你的父母,业是你的亲戚,业是你的归依处;你将成为你所造的一切业的继承者(《增支部》)。

而这并不是带引你趣向正等正觉,或辟支菩提,或声闻菩提,或梵天、帝释天王的地位,或转轮圣王或一国之君的宝座之业,而是会令你从正法中堕落,甚至成为食用残食者等,以及遭受地狱等的种种痛苦之业。在如此造作之下,你就好比一位以手拾起火炭或粪便,想要击打他人之人,却先烧伤自己或先令到自己发臭。也好比想要逆风把灰尘撒向他人之人,而只会弄到自己满身是灰。
但若如此,你还是不能止息生气,你应当尝试分别诸界:当你对他生气时,你是对什么生气?你是对头发生气?还是体毛?或指甲?…还是对尿生气?或者,你是对头发等里的地界生气?或是水界?或是火界?还是对风界生气?或者,在由于五蕴,或十二处,或十八界的组合,而称此人为某某名字的诸法当中,你是对色蕴生气?

或是对受蕴,或想蕴,或行蕴,或识蕴生气?或者,你是对眼处生气?或是对色处生气?…或是对意处生气?或者,你是对眼界生气?或是对色界生气?或是对眼识界生气?…或者,你是对意界,或法界,或意识界生气?当你尝试分别诸界时,瞋恨心即找不到立足处,就好像在针尖的芥子,或像在空中涂油漆。

但若你不能成功地分别诸界,你应当尝试赠送礼物。这可以是自己送给对方礼物,或者是接受对方的礼物。若如此做,你对该人的瞋恨即会完全止息。而于对方,甚至是从过去世即缠绕着他的瞋恨,也都会在那一刻止息,就好像发生在斯里兰卡心山寺的一位长老,接受了另一位钵食长老送给他一个钵的故事一般。
那位曾三次被他赶出住所的钵食长老,在送钵给他时说了这些话:“尊者,这个值八两金的钵,是由我那身为优婆夷的母亲送给我的,是如法得来的,请让那位优婆夷善士获得福业。”

这布施的行为是多么的有效,所以佛陀说:“布施以制伏未受制伏之人,布施以获得一切利益;通过给予礼物他们即会放宽,以及向爱语低头。”这是《清净道论》对如何去除瞋恨的解释,但只有在证得阿那含道时,瞋恨才会完全止息而不再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