舔高跟鞋靴子踩踏视频:揭秘:抗战时中国远征军所有将领最后的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32:37

核心提示:孙立人——驻印军新1军军长。1900年12月8日生,字抚民,号仲能,安徽庐江人。历任国民政府师长、军长,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

中国远征军军旗(资料图)

文章摘自《中华传奇》2009年第6期 作者:中华传奇编辑部 原题为《远征军将领最后的归属》

史迪威——美国总统特使、驻华美军司令官、驻华空军司令官、对华租借物资(即援华军用物资)监理官、滇缅公路监理官和中国战区参谋长。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 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

珍珠港事件后,在蒋介石请求下,被派往中国。

由于在由谁来支配援华物资这一点上,与蒋介石关系闹僵;最后,因为考虑到整个战局的需要,罗斯福不得已将史迪威从中国召回。

1945年1月,连任的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宣布授予约瑟夫·W·史迪威上将“荣誉军团勋章”和“橡叶勋章”各一枚,以表彰将军在中国和亚洲战场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久,任命史迪威担任美国本土陆军部队总司令。同年六月,在他的坚持要求下,获准转赴南太平洋战场,出任美国第十集团军总司令,亲自参加了进攻日本本土的最后作战。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史迪威出席了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甲板上举行的受降仪式。

1946年9月28日,史迪威突然因健康恶化住进医院。医生在他的腹部发现多处肿块,确诊为胃癌晚期并扩散到肝脏,于10月12日中午11时,史迪威将军在昏迷中悄然去世,享年63岁。

黄杰——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代总司令。

1903年生,湖南省长沙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后在庐山军官训练团、陆军大学将官班、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及国防大学联战系接受过训练。自1925年起,他历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参加了东征、北伐等战争。

1943年4月,出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六军军长,率部进驻滇西。同年9月,升任第十一集团军代总司令,指挥部队渡过怒江,向驻守龙陵、芒市、遮放、畹町等地日军发起猛攻,相继收复这些城镇,并于1945年1月越过中缅边境,与驻印军队及盟邦美军胜利会师,取得了滇西反攻防的重大胜利,完成了打通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的任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出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教育长兼军官训练团教育长。从1948年7月起身兼长沙绥靖公署中将副主任、第三训练处处长、国防部中将次长、陆军第五编练司令官等职务。

1949年8月程潜、陈明仁长沙起义后,他奉广州国民政府之命回湖南重组湖南省政府,担任省政府主席兼第一兵团司令官和湖南绥靖总司令。湖南、广西全境解放后,他率领3万余残兵败将退入越南,直到1953年6月方到达台湾。同年8月,出任“台湾卫戍司令”,并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1954年7月调任“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1957年7月,改任“台湾总统府参军长”。1958年8月任“台湾警备总司令”。1960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1962年12月调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任职6年多。1969年任台湾“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国防部长”。1972年辞去现职,被聘任为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自1962年起,连任国民党中央常委。1996年病逝于台湾,终年93岁。

卫立煌——中国远征军代司令长官。

1897年2月16日生,字俊如,安徽合肥人。

1912年在安徽和县革命军当兵。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的作战。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14师师长。1927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翌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1930年任第45师师长。

“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率3个兵团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第5师等约5万人的进攻。在会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4月,访问延安。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战区总司令。1941年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

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代司令长官。次年,指挥所部击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1945年1月所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孟尤会师,打通中印公路。4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

1948年1月任东北“剿总”总司令,所部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的辽沈战役中惨败,逃亡南京,被软禁。1949年初秘密去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致电祝贺。1955年3月赴北京,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

宋希濂——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1907年生,字荫国,湖南省湘乡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生。1925年春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任副连长、连长。战后,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宋参加了第二次东征,升任副营长。“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与中国共产党脱离关系。

1926年随蒋介石参加北伐,任新编第二十一师营长。1931年冬,因在中原大战中战功卓著,升任该军第一师第二旅少将旅长,驻防南京。1933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时宋希濂任八十七师二六一旅旅长,松沪战役结束,升任八十七师副师长。

1933年,蒋介石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调宋为第三十六师师长,开赴江西抚州,兼抚州警备司令,参加对中共苏区的围剿。1934年9月,在对红军作战时负重伤。1935年宋驻防福建长汀,6月,在长汀杀害了瞿秋白。

“西安事变”发生时,宋部作为蒋介石嫡系部队进驻西安,任西安警备司令。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当晚,接令移师上海,抗击日寇。其后升任七十八军军长兼三十六师师长,移防苏州;后败,宋率残部退守南京。南京失守后,调任荣誉第一师师长,驻湖南浏阳。

1938年调任驻防河南省的七十一军军长,参加对日作战。在保卫武汉的会战中,曾重创日军。1939年兼任第三十四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

1941年11月调升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2年5月,在怒江边成功地阻截了日军。后又率部参加滇西反攻之役。

抗战胜利后,宋希濂获国民政府最高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和美国政府的棕叶自由勋章。1946年调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参谋长,新疆警备总司令。1948年调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驻防鄂西北。1949年11月,国民党军西南防线全面崩溃,宋部一一被歼,宋率兵团直属部队数千人向西昌方向逃窜。12月19日抵达川康边境沙坪,在大渡河边被人民解放军包围俘虏。

1954年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12月,被特赦。1961年,宋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全国政协特邀宋希濂等六人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后,相继当选为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宋赴美探亲,同年6月,宋回到北京参加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活动,被推选为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后定居美国纽约。1993年2月13日,因患严重肾衰竭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

杜聿明——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

1904年生,字光亭,陕西米脂人。黄埔军校一期生。

1925年春,随第1教导团参加第一次东征。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2师,杜聿明任该师第2旅第5团1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6团上校团长。是年冬,教导第2师改番号为陆军第4师,杜任第12旅第24团团长。1932年初,率24团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晋升少将团长。是年冬,升为该军第25师第73旅旅长,不久又升为该师副师长。

1933年3月,日军进占热河并向长城各要塞推进,第25师奉命开往古北口阻敌进犯。3月10日,日军第8师团及骑兵第3旅向第25师阵地发起进攻,师长关麟征负伤,杜聿明代理师长,指挥25师继续同敌浴血奋战。

是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一期进修。1936年3月毕业后由徐庭瑶向蒋介石保荐到南京陆军交辎学校任学员队队长。“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杜聿明率装甲兵团第1营的2、4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经过激战,挫败日军登岸企图。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任师长。

同年12月,第200师扩编成新编第11军,杜任副军长,移驻广西全州。不久,改番号为第5军,升任军长,下辖戴安阑第200师,邱清泉新编第22师和郑洞国荣誉第1师。该军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成立的唯一的机械化新军。

1939年12月16日,杜聿明奉命率第5军反攻昆仑关。经过半个月的残酷厮杀,第5军相继攻克同兴堡、罗塘堡、653高地。最后以凌厉攻势突入昆仑关,日军1个旅团长、2个联队长、3个大队长被击毙,班长以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人,被俘100余人。击溃日本素有“钢军”之称的王牌劲旅。

1942年初,中国派出远征军,以罗卓英为第一路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历经同古、平满纳血战,总撤退时,误入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恶劣的气候,使得沿途官兵死亡相继,尸骨遍野,惨绝人寰。杜聿明亦感染重病,几乎殒命。

8月,杜聿明率残部回国,向蒋介石请求处分,蒋却反而擢升杜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

1945年10月16为东北保安司令官,接收东北。

1945年11月15日,杜聿明以2个军向山海关进攻,经过近两年的对峙,1947年5月,林彪渡江南下,展开大规模的夏季攻势。杜聿明在林彪的整个夏季攻势中损失了8.3万人和42座城镇,忧郁成疾,于7月8日离开东北到上海治病。

1948年6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10月,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攻破锦州。10月28日,廖耀湘西进兵团10万人马在辽西会战中全部被歼,11月2日,沈阳失守,杜聿明即指挥东进兵团5个军12个师由葫芦岛乘船撤逃。

11月6日,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11月10日,杜聿明奉蒋命飞徐州,仍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1月6日,华野对杜部发起总攻。9日晚,杜聿明见部队陷于混乱,无法控制,遂决定各部队分头突围。他自己带着副官、卫士10余人单独行动,10日凌晨即被解放军所俘,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战俘生活。

1959年12月,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被特赦。1961年3月,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1964年11月,当选为第4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同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终年77岁。

罗卓英——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

1896年生,字尤青,别号慈威,又作慈卫。广东省大埔县人。

1919年,考入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在该校中与陈诚结成莫逆之交。1925年,东征军回师广州,罗卓英正式参军。第二次东征时,任第一师炮兵连连长,随后率部队由河婆入揭阳、黄岗,升炮兵副营长,参加了1926年10月歼灭孙传芳、周荫人部的战役。1927年,陈诚升第二十一师师长,罗卓英即归其麾下,任师参谋处长、参谋长。1928年春,陈诚任陆海空总司令部警卫司令,罗被委任浙江警备师上校团长。是年秋,蒋介石成立陆军第十一师,任命陈诚为副师长,罗随之任参谋长。1929年春,陈诚升师长,罗卓英被任命为第三十三旅旅长,旋即升副师长。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第十一师经徐州、砀山、杞县进击,与冯玉祥部激战于归德。7月奉令与蔡廷锴部共解曲阜之围,大败阎锡山的军队,并乘胜追击,占领了济南、郑州。陈诚升第十八军军长兼第十四师师长,罗卓英也升任第十一师师长。

1931年5月,第十一师与第十四师作为“围剿”红军的主力,罗卓英因“整军经武,屡建殊勋”,提升为第十八军副军长。此后,陈诚升第三路总指挥兼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则代陈诚指挥该军。

1935年,罗卓英晋衔陆军中将。

1937年,淞沪会战中,罗的十八军被编入左翼军序列,参加宝山、罗店、浏河一带的防守。在这次战役中,罗卓英先后升为第十六军团长、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不久改归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陈诚,由薛岳代),罗为副司令。上海防线动摇后,罗卓英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协助唐生智守卫南京。月底,南京失守,罗重回苏、皖、浙边区,接替薛岳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归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挥。

1940年2月,罗升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仍兼十九集团军总司令。

1942年4月2日,国民党最高军事委员会任罗卓英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归史迪威和英军太平洋战区司令指挥。

罗卓英进入印度后,于6月11日率参谋长杨业孔及官兵四十余人到新德里,14日参加联合国庆祝大会,23日返重庆述职。10月,与史迪威、魏菲尔等会谈,决定将中国入印的第二十二、新三十八师在加尔各答西北设训练基地,取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长官司令部,成立中国驻印度总指挥部,由史迪威和罗卓英分任正、副指挥。

是年冬,罗卓英离印返渝。

1945年5月,罗卓英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大会代表;8月底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之初,曾鼓吹为乡梓建设尽力,提出建设广东的五大方针。1947年初又提出广东建设的五年计划。

同年8月底,陈诚接替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1948年2月,陈诚在一片责骂声中离职,罗也随之南下,任东南军政副长官,协助陈诚经营台湾,改编整训的国民党军队。不久,长官公署撤销,罗卓英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职。旋即自请退为预备役养闲。1961年11月6日,罗卓英因糖尿病在台北去世。

甘丽初——远征军第六军军长。

1901年生,广西省容县人。1924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任教导团排、连、营长,参加过第一、二次东征,因功升任营长。

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因桐庐之战有功,升任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

1927年5月,蚌埠之战,升任第一师副师长。北伐完成后国民党军队缩编,任陆军第九师步兵第二十五旅旅长。1930年4月,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并升任第九师副师长。

1931年6月,率部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1936年1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军少将。同年10月,晋升为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爆发,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隶属周磊的第七十五军)。9月,升任陆军第六军军长,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12月,率第六军参加桂南昆仑战役,同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国等部队一起,给日军沉重打击。

1942年3月,甘丽初自滇西开入缅甸,对日军作战。后被日军击溃,由缅甸的景东撤退到云南的思茅、普洱一带后,全军仅存六千余人。甘丽初被免去第六军军长职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甘丽初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参谋长、广州绥靖公署参谋长等职。1949年5月,担任桂林绥靖公署副主任兼桂东军政长官。1949年8月任广西军政督导团团长、“反共救国军”第十军军长,后在广西等地指挥作战。

大陆解放后,甘丽初率残部继续抵抗。1950年冬,在与人民解放军的战斗中在大瑶山阵亡。

1959年10月,蒋介石在台湾追赠甘丽初为陆军上将。

叶佩高——远征军54军198师师长。

1902年生,原名叶用迈。海南文昌铺万人。云南陆军讲武堂十八期、北京陆军大学第九期毕业。1934年起任第十一师团长、参谋长。1937年5月授陆军少将。8月任第十一师三十三旅旅长。1939年任第十一师师长。1941年任第五十四军参谋长。1943年任第54军198师师长。

1944年5月,198师所属的20集团军作为攻击军,强渡怒江,将敌逼入腾冲古城。松山一战,叶佩高因为战功突出被任命为54军副军长。

抗战结束之后,蒋介石缩编军队,54军改为整编54师,叶佩高任师长,1948年改师改为50军,叶佩高同样任军长,后来又被调到驻胶东的新编25军任军长,与许世友对垒。最终被以“济南失守,支援无力”的罪名被解职。

叶佩高在辞职后前往南京改任国防部中将部员,每天无事可做,只领干饷。不久移居上海。

上海解放前夕,举家迁往台湾,1965年被台湾退役。1968年,叶佩高携眷移居美国新泽西。其晚年患老年痴呆症,1987年8月31日,叶佩高在其次子家中梦逝,享年86岁。

陈纳德(C.L.Chennault)——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指挥官

原名克莱尔·李·谢诺尔特(Claire Lee Chennault),1893年9月3日出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陈纳德进入印第安纳州·本杰明·哈里逊堡的军官学校受训。3个月后,成为预备役中尉转入陆军通信兵航空处。

1920年得到飞行员职位,从而转入正式飞行。

1937年4月以上尉军衔退役。4月初,从旧金山启程来中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接受了陈纳德志愿服务的请求,让他“即赴南昌主持该地战斗机队的最后作战训练”。陈纳德招募了部分美国飞行员组成了第14志愿轰炸机中队。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第二天,陈纳德派飞机参战。1937年10月,中国的飞机只剩10多架,许多中国飞行员阵亡,陈纳德设法雇用了4个法国人、3个美国人,1个荷兰人和1个德国人,加上6个幸存的中国轰炸机飞行员,组成了一个“国际中队”。

陈纳德与中国航空委员会合同期满后,毅然留下参战。当时,美国政府对日侵华战争持“中立”的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曾要求美国下令让所有在华的美国空军人员离开中国。美国国务院将此情况转告陈纳德时,陈斩钉截铁地回答:等到最后一个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1938年8月,陈纳德去昆明筹办航空学校,训练中国飞行员。

1940年5月,陈纳德返美,四处宣扬中国人民的抗战,罗斯福总统的两名助手被陈纳德的游说打动,在罗斯福面前赞成陈纳德关于建立空军的计划。几经周折,最终得到100架P-40型战斗机。

1941年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陈纳德立即开始对志愿队成员进行专门训练,将美国志愿大队编为3个中队。12月7日,陈纳德率第1中队和第2中队到昆明。20日,一批日机向云南方向飞来,昆明机场所有的飞机升空迎击。日入侵飞机10架,被击落6架,3架负伤。志愿队无1架飞机损失。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为美志愿队举行庆功会。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从此飞虎队成为志愿队的代称。12月23日,陈纳德派第3中队转往仰光,协同英军作战。在两个多月的空战中,美英战机对日作战31次,共击落日机217架。

1942年2月3日,陈纳德出任驻华空军指挥官,军衔升为准将。陈纳德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陆军航空上尉,一跃成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人物。

1942年5月,日军进占缅甸,继而进犯云南。为阻止日军跨越怒江,陈纳德指挥志愿队连续出击。袭击保山、腾冲、龙陵一带的日军运输队,企图强渡怒江的一队日军在志愿队的轰炸下几乎全军覆没。

1943年3月1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将驻华特谴队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晋升少将司令。

1945年8月1日,陈纳德离开中国回国。

1945年12月,陈纳德重返中国。1946年10月成立了民航空运队,为行政院善后救急总署运送救急物资。1947年,陈纳德与中国女记者陈香梅结婚。1948年后,蒋介石军队在内战中节节失利,陈纳德的民航空运队又帮助蒋介石空运军队、给养。

1958年7月1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要求国会晋升陈纳德为中将。7月27日,陈纳德因病在华盛顿去世,终年67岁。

张轸——远征军第六十六军军长。

1894年生,别名翼三。河南罗山县人。1915年起先后入北京清河第一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19年赴日本,入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1923年回国,在陕西陆军一师任参谋、团附,1925年1月入河南陆军训练处(属国民二军)任战术教官等职。同年10月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12月调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十九师五十六团任团长,1927年4月后升任师长、副军长兼师长。1930年8月在国民党军第十一路军总指挥部任参谋长,后在国民党政府军政部任职。

抗日战争爆发时任豫北师管区司令。1938年1月任第一一○师师长。同年6月任第十三军军长。1939年8月任陆军补充兵训练总处处长。1941年7月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六十六军军长。1942年入缅作战,回国后,12月任第十战区副长官兼豫南游击总部总指挥。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任郑州绥靖总署副主任。后在武汉行辕、第五绥靖区任职。1948年任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5月15日率国民党军第十九兵团所属一二七军一个师、一二八军三个师共2万余人在湖北金口、贺胜桥起义,起义后部队开往汉川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一军,他任军长。同年12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5月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10月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1年7月26日在郑州逝世。

王凌云——远征军第二军军长。

1899年9月27日生,河南伊阳(今汝阳)人,原名王仙举,字仙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教班第三期、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二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三期毕业。

1917年投入直军当兵。

1924年12月改投北洋陆军第35师第1混成旅(旅长郑国翰)当马弁。

1925年被师长憨玉琨提升为上尉副官,旋又升任第35师第1混成旅卫队营少校营长。

1926年4月卫队营改编为陕西陆军第9混成旅(旅长王建昭)第1团第2营,任少校营长。

1927年6月混9旅改编为伊阳县城防总队(总队长王建昭),改任第3队队长。

1929年7月升任总队长。

1930年5月伊阳城防总队扩编为临(汝)伊(阳)平(等)自(由)四县剿匪司令部,任司令。7月剿匪司令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路军第32军第3师,改任少将师长。12月第3师缩编为第75师第225旅,降任少将旅长。

1937年11月21日升任第76师中将师长。

1942年1月升任第2军(军长李延年)中将副军长兼第76师师长。进入滇西与日寇作战。6月25日升任第2军(辖第9师、第76师、新编第33师)中将军长。

抗战后,升任云南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何绍周)中将副总司令兼整编第9师师长。

1947年11月调任胶东兵团(司令官范汉杰)中将副司令官。12月调升第13绥靖区(辖整编第9师、整编第15师)中将司令官。

1949年3月调任河南第1路挺进军(辖三个纵队)总指挥。11月挺进军改称豫陕边区挺进军总指挥部,旋又改称豫陕川鄂四省边区挺进军总指挥,仍任总指挥。

1950年1月在四川成都被人民解放军地方武装俘虏。

1961年12月25日特赦释放后定居北京。

1963年移居河南郑州后出任河南政协秘书处专员。

1968年9月因在文革中遭到冲击而离家出走,就此失踪。

史宏烈——远征军第六军军长。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字剑峰,别号潜峰,江西南昌人。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排、连、营长,第八师教导团团附,第六路军总指挥部特务团上校团长、第八师师长。

1937年2月授陆军少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师长,新编第六军副军长,第一兵团副司令官。

1946年任华北“剿总”军法执行部主任。

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1949年秋到台湾。1960年退役。

1970年5月10日在台北逝世。

钟彬——远征军71军军长。

1900年7月29日生,广东省兴宁人。黄埔军校1期,陆军大学正则班第9期。

1931年任第87师团长。1933年任第36师参谋长。

1934年起任第36师第108旅旅长、第36师副师长兼安卢师管区司令、中央军校第2总队总队长。

抗战全面爆发后,任第88师师长、中央军校汉中分校主任。

1942年1月任第71军军长,赴滇西参战。

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参军、整编26师师长。1948年8月任陆军第9训练处处长兼第109军军长。1949年任川鄂边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4兵团司令官。

1949年11月被俘虏。

1949年12月底在北京景山关押期间跳崖自杀,终年49岁。

霍揆彰——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

1901年生,湖南省酃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二期。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

1926年7月任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三团团附。

1928年任南京警卫司令部经理处处长,9月任第十一师第三十二旅第六十四团团长。1930年底任第十一师独立旅旅长。1933年9月任第十四师师长。1934年任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三营连长,后回部队参加淞沪会战;同年秋,任第五十四军军长。

1935年4月13日授陆军少将军阶。1938年兼任田南要塞指挥官,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6月任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1940年10月任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

1943年兼驻滇干训团教育长,赴滇西抗击日寇。

抗战后,任青年军第六军军长、云南警备总司令,因暗杀闻一多、李公朴而去职。1948年11月任第十六绥靖区司令官。1949年5月,任第十一兵团司令官、湘赣鄂边区绥靖总司令。同年秋赴台。

1953年3月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2岁。

方天——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五十四军军长。

1902年7月9日生,又名天逸,天一,别号空如,运九,江西赣县人。黄埔陆第2期,陆军大学第11期。历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入伍生第3团第9连副连长,教导第3师连,营长。

1931年1月任第18军(军长陈诚)第14师第40旅第81团团长。

1937年5月21日授少将军衔,旋升任第11师师长。

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任武汉警备旅旅长,后改任第94军第185师师长,参加武汉会战。1940年5月参加枣宜会战,12月12日升任第18军军长兼巴宜要塞司令。1943年5月参加鄂西会战,8月3日调往昆明任第54军军长,9月22日升任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8月任军政部军务司司长。

抗战胜利后,升任国防部第五厅厅长,主管国民革命军编制,装备,训练,1946年11月26日代理参谋次长,次年4月11日改任参谋次长,协助陈诚指挥作战。1948年8月10日任国防部中央训练团第一陆军训练处处长,9月任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22日晋中将军衔。1949年1月20日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兼江西绥靖公署主任,南昌指挥所主任,江西各务兵团总司令,9月兼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政务委员会委员,粤东战线右翼指挥官,率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同年底去台湾。

1964年8月任国防会议动员计划局副局长。1967年3月任国家健全会议国家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被聘为中国国民党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并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1991年在台湾去世。

赵镇藩——远征军五十三军军长。

1902年12月11日生,号国屏,黑龙江肇东人。东北讲武堂第4期步科、陆军大学第7期毕业。长期在东北军任职,1931年任5月任独立第7旅参谋长,1933年任第67军107师619团团长,参加长城抗战,1934年6月任第67军少将参谋长,1937年6月任第49军109师325旅旅长,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任第53军参谋长,1940年3月任第53军116师师长,1944年4月任第53军副军长,曾参加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远征军印缅抗战。

抗战胜利后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1946年6月赴东北参加内战,1948年11月在沈阳投诚。后任解放军军事训练部高级研究室参议,山西省交通厅副厅长、厅长,民革山西省委委员。1967年9月2日在太原病逝。

周福成——远征军第53军军长。

1898年生,辽宁沈阳人,字全五。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步科毕业。早年在奉军任职,1927年5月任东北陆军第6旅17团团长,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任东北边防军步兵第6旅44团团长,1931年5月任第13旅639团团长,后任独立第29旅旅长,1933年3月任第53军129师师长,参加长城抗战,1935年率部围剿陕北红军,1936年12月参与发动西安事变,并任临时外线总指挥,1937年5月任第53军116师师长,1938年6月参加武汉会战,12月任第53军军长,1939年7月任中将,9月参加第1次长沙会战,1943年任参加滇西反攻战,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

抗战胜利后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1947年4月赴东北参加内战,7月任第8兵团司令官兼第53军军长,1948年4月兼任松江省政府主席、松江省保安司令部司令,10月兼任沈阳守备兵团司令官,11月2日在沈阳投诚。后被编入东北解放军官训练团,1953年在哈尔滨去世。

何绍周——远征军第八军军长。

1903年生,贵州兴义人,何应钦之侄子。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历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排长、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中尉副官,党军第一旅上尉参谋兼警卫连长,第一军第一师营长,北伐东路军总指挥部第一师第三团副团长,国民政府警卫师团长。1931年任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二团团长。第一○三师独立第四旅旅长、副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三师副师长、师长,1939年6月授陆军少将。1940年9月起任新编第十一军副军长,第八军副军长。1942年3月任第三战区第十集团军第八十八军军长。次年1月任中国远征军新编第八军军长。1944年5月任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八军军长。先后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上海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滇西抗战等。1946年起任第五集团军副总司令,云南警备总司令,西昌警备司令,国防部第四补训处处长,当选国民大会第一届代表。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

1949年初任第六编练司令部司令官兼第四十九军军长,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官。

1949年11月18日离开部队往重庆,不久乘飞机往香港,经商蚀本,赌博又输去大半财产,后赴巴西靠橡胶种植园私产收人维持生计。七十年代随妻女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籍。1980年9月6日因高血压病发作,从楼上摔倒下来,脑溢血中风,送到医院后不治逝世。

郑洞国——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

1903年生。曾用名郑桂庭,湖南石门人。学生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旅长、师长。

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1933年,郑洞国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战役,与日军浴血奋战,给日军以重创。“七七”事变后,抗战爆发,他又首先率第2师参加了平汉路保定会战。1938年3月,郑洞国率第2师参加徐州会战,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中战功显著,升为第95军军长,后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1938年底,郑洞国任国民党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新编第11军(后改为第5军)副军长兼荣誉第1师师长。次年12月,他率部参加昆仑关战役,指挥荣誉第1师担任正面主攻任务,同日军血战20余日,迭克要点,两度攻入昆仑关。昆仑关战役后,郑洞国升任新编第11军军长,旋改第8军军长,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并担任宜昌以西、宜都以北长江一线防务近两年之久,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被派往印度担任新1军军长,后任副总指挥。

抗战胜利后,他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授中将军衔。内战时,他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东北战场后期,请假去北京治病,想脱离东北战区。蒋介石却令他兼任第一兵团司令,组织部队去守长春。1948年6月起,解放军围困长春5个月,他率部突围,出城后遭到解放军猛烈截击,又退回孤城死守。所部第六十六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后,他仍率特务团死守中央银行大楼,还亲笔写下与蒋介石的诀别书。10月19日凌晨,解放军攻入中央银行,他率部放下武器投诚。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亲自提议他为国防委员会委员,是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七届常委,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自1979年起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

1991年1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孙立人——驻印军新1军军长。

1900年12月8日生,字抚民,号仲能,安徽庐江人。历任国民政府师长、军长,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

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192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攻读军事。1927年毕业,应邀游历欧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国军事。1928年回国,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中尉队长。1930年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任上校副总队长。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十三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财政部重组税警总团,孙立人晋级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这支非正规部队成为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1941年12月,税警总团改编为新三十八师,隶属于第六十六军,孙立人任少将师长。

抗战时期,参加淞沪会战,中国远征军入缅甸后,取得仁安羌大捷。1943年在印度整训后率军入缅北反攻,连战皆捷。1945年日本投降后率国民革命军新一军进驻中国东北,期间与中国共产党林彪部队发生激战,进而取得四平、长春,逼近时中共中央所在之哈尔滨。但之后因与国民党内其他将领如杜聿明等不睦,于1947年8月为蒋中正所调离东北。一年之后,他曾指挥的新一军,在辽西会战中损失殆尽。

国民党集团迁台前,孙立人赴台湾任陆军副总司令、陆军训练司令兼第四军官训练班班主任国民党败退至台湾后,1950年4月,孙晋升陆军总司令。

1950年初,因美国已经解密文电显示,美国驻台北武官曾建议美方要求蒋介石离开台湾,另由亲美人士继起领导,并称孙立人等对“托管”并不坚决反对云云。此外麦克阿瑟曾会见访日的孙立人,也多所慰勉。孙因此受到国府高层严重怀疑。

1955年8月20日,孙立人兵变事件公开化。当天蒋介石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窝藏共匪”、“密谋犯上”等罪名,革除孙总统府参军长职务。事后,总统府组成了以陈诚为主任的9人调查委员会,查处此事。孙被判处“长期拘禁”,直到1988年5月才解除长达33年的监护。自孙立人被拘禁后,其亲信部属一一被调离军职查办,前后有300多人因与本案有牵连而被捕入狱。

1988年1月蒋经国病逝,在继任的李登辉执政初期,孙案获得“平反”。同年五月,台湾地区“国防部部长”郑为元将军宣布孙立人出入自由。1990年,孙立人辞世后,李登辉颁发“国家褒扬令”,表彰孙立人一生的功勋。

李鸿——远征军新编第一军第三十八师师长。

1903年生,字健飞,湖南汀阴县人。1925年7月考入中央警官学校,1926年4月考取黄埔军校第五期。

十年内战中,李鸿因不愿意“中国人打中国人”而打了十年的背躬”(湖南土话,即不走运),一直得不到提升,很多人认为他“怕死”。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向上海进攻。这时的李鸿,与内战时的李鸿,判若两人,他所带的连队一扫内战时的“萎靡之气”,一次又一次地把敌人消灭在阵地前沿或阵地上。

淞沪会战后,孙立人升任第二支队少将司令,走马上任的第一道手令,就是提升李鸿为第一营少校营长。

1940年,税警总团的建制正式恢复,孙立人任中将总团长。李鸿任上校教育长兼学兵团团长。

开赴缅甸后,经过蓝姆伽镇整训。成立了新编第一军,李鸿任一一四团团长,然后攻入缅北。

李鸿自反攻缅北以来,在长达一年半的艰苦作战中,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屡建奇功,擢升为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授少将衔。

抗战胜利后,李鸿虽厌恶内战,但他率领新三十八军被调往东北而陷入内战的漩涡。在我东北野战军发动了辽沈战役的强大攻势下,昔日驰骋抗日战场上的赫赫名将和他的部队连连败北。

1948年10月19日李鸿及其所部与困守在长春的国民党部队一起放下了武器。1949年6月,他回到湖南老家,1950年5月,应孙立人之邀经香港到台湾,不久,因牵扯到孙立人“台湾兵变案”入狱。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李鸿才被释放,因积郁成疾,1988年8月15日病逝。

廖耀湘——驻印军新六军军长。

1906年生,别号建楚。湖南邵阳北乡酿溪镇人。

1926年7月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六期,1928年毕业。1930年以上士军衔公费赴法国留学。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赴武汉任军官训练总队上校大队长。1938年初,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机械化师(番号200师),廖耀湘任少将参谋长。1941年任入缅印远征军第5军第22师师长,赴缅甸作战。1942年8月初到达印度的迪不鲁加尔,编入中国驻印军。1944年8月,中国驻印军编为新1军、新6军两个军,廖耀湘任新6军军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新6军空运到上海待命。1946年1月,调往东北内战战场。

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俘。1961年被特赦,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卒于1968年12月2日。

戴安澜——远征军第200师师长

1904年11月25日生。字衍功,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风和村人(即牛埠镇),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学习。1924年,投笔从戎,后保送至广东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后晋升为团长。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时,戴在国民党军队中任七十三旅旅长,曾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战役、中条山战役、武汉保卫战等著名战役。

1939年1月,任师长,后又调升中央军王牌第五军第200师少将师长。

1939年冬,国民党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率部在广西大明山区与日寇战于昆仑关(在广西南宁市东北宾阳县附近),戴安澜率机械化师担任正面反攻,用火牛战术,冒着密集的炮火,爬向日军堡垒,冲毁敌军层层铁丝网等防御工事,重创日寇,歼敌六千余人,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和联队长三木吉之助。战斗中戴安澜身负重伤,仍奋勇作战,因此荣获国共两党联合颁发的三黄“宝鼎”勋章。

1942年初,戴将军奉调率部西移云南。3月18日,戴安澜率第五军200师担任过远征军先头部队入缅抗日,进驻缅甸南部的同古地区,同日寇第五十五师团展开激烈战斗,戴以孤军深入,奉命固守十天,以待援军。后经十余日激战,敌军终于无可奈何,乃陆续增援,至兵力超过我军八倍。然其死亡人数亦超过我军八倍以上。戴将军率部苦战了十二天,掩护了缅军第一师的安全撤退,救出英军战车团,同时还救出了此后在意大利战场上颇为著名的哈罗德·亚力山大少将。此乃中国远征军对英军、缅军作出的重大贡献。当时,英国《泰晤士报》也予以报道,表示赞赏。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远东战场上唯一的捷报。

戴将军完成固守同古,遂奉令突围,经一天一夜激战,进克棠吉据点。后因大批日寇由泰国、老挝边境窜入我军后方进行围攻,戴将军孤军作战,四面受围,形势危急,上级急令其突围回国,相机歼敌。戴将军率部突围,退入泰、缅老边区原始森林地带,无衣无食,以野草杂菜充饥,爬山越岭七十余日,备极艰苦。

1942年5月16日大雨滂沱,戴安澜将军在一个小平山坡上指挥夺取敌军阵地时,不幸被敌军枪弹击中肺部,血流如注,当时无医无药,伤口发炎溃烂,进军至茅邦时,流尽最后一滴血,5月26日下午5时40分与世长辞。年仅37岁。

他的精神和业绩,在当时曾得到包括国共两党和美英盟国在内的各方面的高度评价,称他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中“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李弥——中国远征军第八军军长。

1902年生,字炳仁,号文卿,云南腾冲人。

1926年黄埔第四期毕业。1936年任江西瑞昌县长,1939年参加昆仑关战役。

1940年,枣宜会战后,调升为第八军荣誉第一师师长。1944年奔赴滇西松山战场,加入中国远征军,打响松山战役,因功升任第八军军长。

1948年所部改编为第十三兵团,任十三兵团司令官。淮海战役中,奉命支援黄百韬部未果,不久第十三兵团全军覆没,李弥化装逃到山东潍县、青岛、乘海轮赴南京、上海。后任第十三编练司令部司令兼重编第八军军长,往闽西、云南征兵。

1950年李弥率部撤往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并建立后来闻名于世的“金三角”根据地。

1954年撤往台湾。1973年3月10日病逝于台北。

阙汉骞——远征军54军副军长。

1901年生,湖南省宁远县人。1920年考入武汉教导团,加入国民党,不久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历任国民党军队连、营、团长、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副军长、军长、广州警备司令、浦东兵团司令等职。

1944年,阙汉骞率两个师空运缅甸,解盟军密支那之围。同年,担任五十四军副军长的他统率全军将士浴血奋战,突破日军严密设防的怒江天险,攻破海拔3000米的高黎贡山防线,收复了滇西重镇腾冲,创造了全歼日寇两个联队的光辉战绩。阙汉骞蜚声中外,在战役中荣升军长。

1949年去台,先后任台湾中部防守司令、台湾防卫副总司令、东部防守司令、澎湖防卫司令等职,1952年因病辞职,1972年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

齐学启——远征军新编三十八师少将副师长。

1900年生,湖南宁乡人,1923年毕业于北平清华大学,复留学美国诺维琪军校,学习骑术,返国后,进入军界。

1932年参加“一·二八”之役,1937年参加“八·一三”之役。1938年,他任长沙税警总团参谋长。

1942年组建远征军时,齐学启任新三十八师少将副师长。4月,新三十八师进入缅甸战场。

在仁安羌,与孙立人将军联手,取得了入缅远征第一次大捷。

在卡萨前线,头中三弹身负四创,卧倒血泊中,被日军所俘。在狱中,多次欲以身报国,后来敌人只好把他解送仰光中央监狱俘虏集中营。

1944年5月汪伪政权派陆军部长叶蓬同过去与齐将军相识之汉奸一行十二人,赴仰光劝降。遭齐将军严辞拒绝。

齐将军在囚三载,1945年3月,缅甸北部日寇节节败退,3月7日,日寇最后一次对齐将军进行劝降,又被齐将军臭骂了一顿。第二天晚间,在日寇唆使下,在其入厕时,被人刺中腹部,伤势危重。由于天热而又得不到治疗,齐将军伤口发炎溃烂,于3月13日晚10时30分去世。

陈明仁——远征军第七十一军军长。

1903年4月7日生,字子良,湖南醴陵人。1924年春,陈明仁投笔从戎,考入军政部讲武学校不久,讲武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陈明仁转入黄埔军校教导二团第五营见习排长,因占战功逐渐升至少将旅长。1933年9月,升任为第八十师中将师长。

1939年秋,陈明仁率部移驻湖南,先担任长沙地区的警备、后兼任芷江警备司令,湘潭、株洲警备司令,衡阳、衡山、耒阳警备司令。次年春,开赴广西参加桂南会战,与日军奋战七天七夜,

1940年冬,陈明仁率部进驻黔西、川南一带整训,兼任川南清乡司令部司令官。

1943年冬,日军渡过怒江,开始进攻滇西。陈明仁奉第十一集团军宋希濂之命,以副军长名义指挥七十一军,主攻龙陵,经过大小几十次激烈战斗,龙陵守敌二千敌人大部被歼。战后,陈明仁接任第七十一军军长。

日军投降后,陈明仁部被调往无锡,担任南京、上海的卫戍任务。

1946年1月,第七十一军奉命开往东北进攻解放军,多次被解放军击败。

1948年10月就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武汉警备司令,旋又兼任第二十九军军长。

1949年2月18日,陈明仁率部回湖南,月底,又兼任长沙警备司令。6月,人民解放军进军湖南,解放了平江、醴陵等十余县,包围长沙。

8月4日,程潜、陈明仁领衔通电起义,将第一兵团改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陈明仁任兵团司令官,并兼湖南省政府临时主席。9月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1月1日,陈明仁所部七万余人整编为两个军六个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1950年2月初,陈明仁率兵团司令部从浏阳移驻醴陵,所辖五十二军移驻攸县,五十三军移驻安仁整训。12月中旬,奉中南军区命令,率部进驻桂南,担负小瑶山及周围的四十八弄、同正、隆安、百色等地的剿匪任务,经过五个月的战争,共歼灭土匪三万多人。

1952年1月,二十一兵团司令部改组为水利工程部队司令部,所部投入了荆江分洪的建设,由四十八军军部改编的五十五兵团司令部,又改为第五十五军,陈明仁任军长。不久,他率部开赴广东湛江。

1955年,陈明仁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曾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一届、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首届、二届湖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会常务委员,第一届、二届、三届湖南省人大代表。

1974年5月21日,陈明仁因患癌症与世长辞,终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