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伟大交响曲:莫砺锋:没读过易中天的书 《百家讲坛》不好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36:40

莫砺锋(视频截图)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锋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21日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莫砺锋是当代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在唐宋诗歌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备受称道。在接受采访时,莫砺锋教授向记者讲述了在《百家讲坛》开讲的经历。

  易中天的书我没看过

    莫砺锋师从程千帆教授,是中国内地第一位文学博士。其所著《莫砺锋诗话》《浮生琐忆》等等,都是学生们追捧的读物。除了治学严谨,见解独到,最让师生们忘不掉的是,莫砺锋还干过一件“出格”的事情,那就是上任了一年多,就请辞中文系系主任。莫砺锋解释说,“一开始也决心把学术放一放,做好行政工作,但后来干了才发现我胜任不了领导工作。”莫砺锋在任期间,最让系里同事接受不了的是,这个领导不好找,竟然从来不用手机。系里无奈提出给莫砺锋配手机,还是被这位系主任谢绝了。

    莫砺锋几乎不看电视,《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两个栏目是他唯一关注的电视节目。对于《百家讲坛》,他压根不了解。对于目前妇孺皆知的讲坛风云人物,他也知之甚少。说起易中天,莫砺锋直摇头,表示不了解,“他的书我没看过,节目也没看过。”说起于丹,莫砺锋又摇头,“没见过,不过我跟她的老师还蛮熟的”。原来莫砺锋曾和于丹的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博导聂石樵一起编史书,但在编书之余,于丹也没有成为两位学者的话题。王立群和莫砺锋是老朋友,王立群送过《读史记》一书给莫砺锋,可对通读《史记》数遍的莫砺锋来说,这本书的吸引力实在不够大。

    上讲坛 一点也不好玩

    在该系列节目中,莫砺锋将分5讲从盛唐气象、诗抒胸怀等角度解读唐诗,让听众充分浸染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文学作品。但据莫砺锋总结,去年应邀上讲坛录制节目,没有观众提问环节,一点也不好玩。“因为是录制节目,现场观众要绝对保持安静,所以有很多规矩,气氛十分严肃。”录制中途休息15分钟,莫砺锋才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各行各业的诗歌爱好者。据观察,《百家讲坛》还有不少铁杆粉丝。莫老师已经在北京录制了10讲,这么多课上下来有好几张脸成了熟脸。有的听众甚至会在录制现场泡一整天。来听讲座的大多是中年人,也有孩子,其中也不乏学中文的学生,但竟然还有学生来咨询如何考研,这让莫砺锋哭笑不得。

    讲故事 唐诗味足故事少

    莫砺锋被许多南大中文系学生奉为“学术偶像”。他给在校研究生开设的唐宋文学研究课场场爆棚,是颇受学生追捧的热门课程。但是,要把广受好评的平时上课的内容移植到央视,必须向《百家讲坛》针对中学文化程度人群开讲的节目定位靠拢。“他们一开始就觉得我讲得不够通俗,就要求我通俗些。”莫砺锋说,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他在《百家讲坛》主要还是讲一些有关唐诗的常识性话题,牵涉一些概念问题都要充分解释清楚。

    对于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来说,有的是吸引人的有趣故事,但唐诗里多的是韵味和审美,趣事却不好找。“难就难在他们让我多讲诗人生平,多说一些有趣的情节,其实讲唐诗倒没什么有趣的故事可讲,”提起挖掘奇趣,莫砺锋曾拒绝过一些十分无厘头的邀约。曾有出版社邀请莫砺锋写《杜甫大揭秘》,一听意在猎奇的题目,莫砺锋就婉言拒绝了,“杜甫没什么好猎奇的,他的生平很清楚,没有秘密!” (记者 杨扬)

(资料图片)

    莫砺锋,男,1949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6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1968年下乡插队,在江苏省太仓县和安徽省泗县务农、做零时工。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是为国内首位文学博士获得者。1984年以后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其间于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任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在韩国全南大学任客座教授,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在台湾清华大学任客座教授,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任客座教授。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并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通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政协常委。学术兼职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

一个人的苦难——读莫砺锋《浮生琐忆》

    在一次与徐雁教授的闲聊中,提及莫励锋教授的近作《莫励锋诗话》,平易近人的徐老师却把他案头的《浮生琐忆》借给了我,他要我先从这本书开始阅读,阅读这位作为我半个太仓老乡的中文系教授。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与古文纸堆无关的书籍,是他在台湾讲学期间,独居异乡,偶见江南遍地开花的野菜“马兰头”,从而打开了他的人生记忆闸门,也就有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浮生琐忆》。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一本记录个人苦难的琐碎版编年史。一直以来,对这位我们共和国第一位自己培养的文学博士,南大中文系鼎鼎大名的莫大先生,我怀有一颗崇敬敬畏甚至是顶礼膜拜之心,怎奈才疏学浅,偏又无知者无畏,难得有这样一本莫先生的非学术性著作,也就休怪我胡诌乱语几分吧。

    对于莫先生,我只是在开学典礼上得以一睹其大师风采,翩翩学者气质跃然入目,儒雅,并且深沉。除此以外,便是N次听到那位忒可爱的计算机老师忒不严肃的说,莫先生一直很严肃。我颇不情愿的以为,这下又得的严肃阅读一回了。

    然而,《浮生琐忆》带给我最直接的印象,便是亲切,远非严肃。

    亲切由何而来?按说,莫先生与我的距离,用太仓话来讲,怎一个“远空八只脚”了得!一个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著作等身人生阅历丰富的老教授,一个只是学识浅薄好吃懒做虚度年华至今碌碌无为的小丫头。可是,同乡之情转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莫先生是无锡人,却生长于太仓,插队于太仓,是个地地道道的“苏插”(“文革”期间,由苏州下放到太仓的知识青年)。巧的很,我的父亲也是个“苏插”,莫先生是“老三届”的高中生,而我爸则是那个年代的初中生,亲切之情亦便油然而生。

    我时常开玩笑,说我爸是个沉默寡言的中年人,他平时很少说话,可是每一次与我的谈话必中我痛处,直恨的我牙痒痒。我对他的了解也便知之了了,甚至于偷偷翻阅他藏在我幼时玩具柜中写于“文革”期间的日记才渐渐懵懂稍许,诚然,局囿于如我这般八十年代生人有限的理解范围之内。恰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我开始阅读《浮生琐忆》。

    如此这般,我一反游手好闲的常态,开始凝重地思索,人的这一生,究竟有多少的路程需要徒步而过?它们是那般的平淡、安稳,不值一提,芝麻蒜皮般絮絮叨叨,却需要每一个个体本身用尽全力去体味,而后蜿蜒前行。说起“文革”,我们这群出生于八十年代的小孩往往会故作深刻地说,这有什么,不过是疯狂的人群处于疯狂的年代经历疯狂的折磨而已。固然,共和国某个十年的历史所带来的苦难是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大的时代的。可是,当他归置于一个个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本体时,他所需要承受的也就远非几句话说说而已那般简单,那般虚无了。这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你身上的苦难坎坷,纯粹并且残酷。

    而这种纯粹的残酷,等到出现在莫先生身上时,他选择隐忍。他与我的父辈们经历的那个时代,可谓“要长身体时没饭吃,要读书时没书读”。诸如此般的细节贯穿全书,俯拾皆是。比如在《我的爷爷奶奶》一文中提及,在“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由于他爷爷奶奶的到来,全家人口粮告急,使得那个春节,仅仅在大年夜吃上顿白米干饭,而其他的,便只能以胡萝卜粥果腹。”从当下的营养流行趋势看来,诸如此类的杂粮菜粥倒不失为瘦身健康的佳品。只是,今天的我们在品尝把玩时,还能体味出其中的苦涩吗?

    岁月坎坷,人生无常,苏高中毕业的莫先生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反而流落至淮北。“农民们一天到头只能吃到三四十斤麦子,其余的口粮全是玉米和山芋干”,然则这些,对于刚刚失去父亲的莫先生来说,并不算什么。他只想着离开琼溪,离开那块写满个人惨痛,并且无奈记忆的土地。

    时代的车轮,滑动过那一代人的成长印记。走过“十年” ,恢复高考,莫先生的苦难历程似乎告一段落。可是,那些琐碎的记忆,带给我们的,又何止于一个人的苦难?(浮小沉)

     <百家讲坛>上马未都新解<静夜思>遭受质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可以说是每个人最为熟悉的唐诗了。但是,恰恰就是这样一首人人皆知的唐诗,却在近日引发争议和质疑。“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马扎(北方可折叠小板凳)!1月2日,第一位登上《百家讲坛》的收藏家马未都在讲座中抛出其独特的观点后,引起外界一片哗然 ,1月6日湖南娱乐频道总监张华立在博客中公开批驳马未都。而马未都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不会急于对外界的反驳做出回应,真正的文化是不用噱头也能吸引观众的。

    <百家讲坛>谈古论今 马未都用收藏触摸历史

    2008年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淡然,一如马未都先生那充满神采而又儒雅、淡定的表情。2008新年开篇的央视《百家讲坛》上,他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诙谐、自如,带观众领略古典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紫檀座椅、青瓷大罐、丹青书卷、青铜方鼎——古玩,负载着民族历史纵横几千年文化的沉积与生命的轮回,那缜密的纹理渗透着遥远的生活气息,那泛着斑驳的铜锈记载了岁月的沧桑,用手抚摸,你可以感觉到一丝温润的人文气息——那是血脉相连的无法割舍,那是老祖宗的文化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百家讲坛》又推"新人" 马未都新年讲"收藏"

    面对国内一浪高过一浪的收藏热,新年之际,《百家讲坛》趁势推出了“马未都说收藏”系列讲座,邀请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走上荧屏,与广大观众一同分享他的收藏心得。

    据悉,“马未都说收藏”将分为三个单元,共44讲,包括家具10讲、陶瓷24讲和杂项10讲,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在央视10套《百家讲坛》栏目中播出。这也是马未都将他30年来的研究成果首次公诸于世。与以往不同的是,“马未都说收藏”将突破旧有模式,不再重复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而是以学者的视角,透过藏品的表象,探究其所处年代的人文和社会背景,阐述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先人,包括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为了提升讲座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马未都将会在讲座中破译文物密码,从而修正前人的谬误,为收藏爱好者提供收藏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