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乐安定和思诺思比较:发心学佛,净土最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15:56
标签:

杂谈

 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见《三国志.魏志》卷三十注),当时被看作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末,汉译大量佛教经典,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的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而得到传播。至魏晋时期,佛教的般若学受到门阀士族欢迎。至南北朝,佛教广泛传播全国。特别是以宋文帝、梁武帝为代表的南朝各代,普遍把佛教当作“坐致太平”思想工具,扶持寺院和义学的发展;北朝各代虽然发生过北魏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惨案,但总的说来在资助译经、修建寺院、开凿石窟方面贡献十分突出。早期佛经翻译的主要代表,有安世高,支娄迦谶,竺法护等人,但到后秦鸠摩罗什时,佛经翻译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小乘佛经翻译的基本完备,是由南朝陈真谛实现的。此期间名僧辈出,道安、慧远为其代表。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儒释道之间也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斗争和互相渗透。隋唐时期,最高统治集团采取三教并用方针,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适应中国情况的礼仪法规也基本完成,从而形成了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和三阶教等宗派,并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佛教信仰深入民间,佛教思想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宋代以后,一些主要佛教宗派的基本观点为儒教所吸收,佛教自身也日益与儒道相融合。唐初因西藏的松赞干布提倡佛教而逐步形成藏传佛教。至元初,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在西藏逐渐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同时也将藏传佛教流传于蒙族地区。近代杨文会创金陵刻经处和佛教学堂(祗洹精舍)。太虚法师通过办学和办刊物发起“佛教复兴运动”。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久即遭到了灭顶之灾。一直到“文革”的后期才又重新复苏。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全国性的旅游业也风起云涌日新月异,旅游之重点就是风光旖旎山水秀丽的寺庙道观。人们在旅游观光之中,也无形中接受了宗教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许多人潜意识或者深层潜意识中的佛性和道性,被慢慢地唤醒,于是乎产生了一种盲目的自发的宗教信仰冲动,加之当今网络这一高科技信息传播平台的全面普及,于是乎学佛盘道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帮助这些学佛盘道之人不误入歧途和少走弯路,探索者不嫌自己愚拙,编辑此篇文章,以期对同修道友尽一点绵薄之力。如果此文言能对同修道友有所裨益,则将其回向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一、净土及其由来

          净土乃佛教名词,是大乘佛教所说佛所居住的世界,也叫“净刹”、“净界”、“净国”、“佛国”。与世俗众生居住的世间所谓“秽土”、“秽国”相对应。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国土,五浊恶世。”这娑婆呢,义为堪忍,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虽受众苦逼迫,仍安忍不求出离,故称堪忍;佛国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称极乐。由于佛教和道教一样是多神崇拜,因此佛有无数,故净土也有无数。如《法华经》中的灵山净土,《华严经》中的莲花藏世界,《大乘密严经》中的密严净土等等。而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等所讲的阿弥陀佛西方净土。这西方净土也称极乐世界,亦称“妙乐”、“安乐”、“安养”、“乐邦”等等。这西方净土的由来,载在佛说无量寿经中。经中说,世自世王如来住世时,有国王因闻佛法,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出家修道,号曰法藏。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发下了四十八条度生大愿,普度有情。这四十八愿的十八、十九、二十愿说的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其后法藏比丘,经五劫之久,以大愿力创造了西方极乐世界,法藏比丘成佛后号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净土宗的人有时也称其为“接引佛”。密宗称阿弥陀佛为甘露王。阿弥陀佛有十三个名号,即: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阿弥陀佛和他的两个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共同创建的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清净平坦,气候温和适中,万物光丽,宫殿庄严,六时雨花,宝莲充满,宝树发音,化鸟演法,是一个微妙庄严的清净国土,而极乐世界的众生,身相庄严,寿命无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且具智慧辩才,得无生忍,道心不退。不堕恶道。众生只要诚心信仰阿弥陀佛并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即可往生该处。除西方极乐世界之外,尚有阿閦佛的东方妙善世界,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等。不过在大乘另外一些教义中,则反对在世界之外另建净土,如《维摩经.佛国品》:“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就是说,只要内心觉悟净静,所居之地即为净土。中国禅宗南宗提倡即心是佛,就特别强调这个方面。

    二、念佛法门的缘起      

    关于佛教修持方法,佛针对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而设计了八万四千法门予以对治。“八万四千”这一名词常见于佛经中,它不是实指,而是一句形容某事物多得不可数的形容词。还有一句“恒河沙数”也是形容极多的常用语。这就叫做“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这众多法门大至可归纳为以下四个大类:即:1、参禅,2、修密,3、观心,4、念佛。这里我只简单谈谈念佛法门。

    据《楞严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楞严法会上,向与会者开示楞严大定的秘藏。当佛讲完修行的总原则后,佛的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佛的堂弟)请求释佛进一步开示修行的具体方法。于是释佛就让与会的二十五个团体的大菩萨和大阿罗汉介绍自己修行、证道的经验和方法。在二十三个团体向佛汇报完自己的修行经验和证道方法后,大势至法王子和他的同修五十二位菩萨,继从座起,向佛顶礼说:“我忆恒河沙数劫以前,有一位无量光佛出世,先后十二位佛,都用同一名号,相继住世教化。达一大劫之久,最后一位佛,名超日月光,他教我念佛三昧。”他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像慈母忆念儿女一般,如果儿女逃走,母亲纵然时刻想念,也是枉然,若是儿女想念母亲,也和母亲想念儿女一样,那么母子连心,必然生生世世都不会远离。如果众生的心,也和佛陀念众生的心一样,时刻忆佛念佛,现在或将来,一定会亲见佛陀,距花开见佛之日,不会太远,到那时,不须借重其他方便法门,自得开显本具的佛心,就如同染香的人,身上自有香气,这就名为香光庄严。

    我是以念佛心,为本修的因地心,而入无生法忍,现在于这婆娑世界,摄受念佛人,同归净土。佛问圆通,我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一心念佛,以这念佛的心,统摄六根,令净念相继,念念不断,欲想得三摩提,当以这念佛法门为第一。”

    释佛住世时,在耆崛山说无量寿经,在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在祗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向众生阐述念佛往生净土的方便法门。佛灭度后,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劝生净土;世亲菩萨造净土往生论,为之弘扬。但大弘此宗,实地修持者,首推东晋慧远大师。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居士刘一民周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共结莲社,六时念佛,专倡净土法门。慧远居庐山三十年,足不出山,倡励圣教,后世尊其为莲宗初祖。其后北魏有昙鸾,唐有道绰、善导、清凉、永明相继大弘此宗。宋代以后,禅宗诸大宗师如长芦、天衣、圆照、大通、中峰、天如、楚石诸祖师,虽弘禅宗,亦弘净土。至明代的莲池、藕益、截流、省庵、梦东诸大师,都不遗余力弘扬净土。近代的印光大师,一生专弘净土,被公推为莲宗第十三代祖师。

    三、念佛法门的行持

    念佛法门是净土宗的法门,,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宜,是易行门中的易行法,这是东晋慧远大师在江西庐山结社开立此宗,中经道绰,善导,永明延寿,祈宏,智旭诸大祖师的倡导,以其口持六字洪名,方法简单,容易普及,因而学佛者多修此法门。念佛法门是个易行难信的法门。信是敲门砖,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简单地说,就是要以信愿行为三个往生的条件,由起信而发愿,由发愿而实行。所谓信就是:一信释佛说净土三经,决非虚假;二信我们这个娑婆国土之外,确有西方极乐世界;三信阿弥陀佛弘愿无量。只要我们虔诚地起信发愿,以此愿力为往生的资粮,弥陀愿接,行人愿往,两愿俱全,自力与佛力兼备,就具备了往生的条件。当然还必须要有个发愿的仪式,通常是在佛前拈香礼拜后,跪在佛前发愿,并恭读发愿文。经过佛前发愿,就等于在阿弥陀佛前备了案。

    那么发愿文应该如何写呢? 有一篇慈云大德所写的发愿文,颇为详善,录之以供同修道友参考:

   “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起信发愿之后就是如何行的问题了。行就是行持即实行,可分“正、助”二行。“正”是持念六字洪名的正因,“助’是广行众善福德的助缘,此二者缺一不可。释佛在无量寿经中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这三福就是: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念佛法门主要有持名,观想,观像,实相四法,而其中下手最易,收效最快的,首推持名一法。

    1、持名念佛

    持名者,即是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发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心口合一,念念不忘的念下去。

    “南无”二字为梵音,义为敬礼或皈依。阿弥陀义为无量光及无量寿。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曾发过大愿说:十方国土的众生,若愿意往生他的国土,只要持念他的名号,此人临命终时,他即与诸菩萨众前来接引。这就是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据。

    世间众生,都具有与佛相等的佛性,只因背觉合尘,迷昧真性,因而妄起识心,迷惑五欲六尘,无以遏止。持名念佛,是将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系在心头,行住坐卧,念念不忘,以肃清心中的妄念,而显露出佛性的德能。此外再广行六度,利世济人,如此便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宿愿两相呼应,这样临命终时,决定可以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持名念佛在行持上,有定课念与散念;在方法上,有高声念,默念,金刚念,记十念等多种。念时有记数念(念一声,默记一个数,或以捻佛珠计数)、随息念(一呼一吸,念一声到数声)、听声念(听自己小声念或默念之声音,或听录音磁带念)、不计数连续念(专心一意连诵)几种。持名念佛的要点是要一心不乱。现分别介绍如下:

    1)定课念:此法是将念佛一事,定为每日的功课,而且多定在早晚二时。亦有定出日诵佛号若干声(自数千声至数万声),不足不止者。在家的学佛人,各有公务缠身,日课佛号数万声,根本无法做到,但如果将日课定在朝暮二时,每次念佛千声或五百声,或至于十念(十念法详后),只要持之以恒,始终不懈,也必有成就。

    2)散念:定课之外,时时刻刻,行住坐卧,只要不是需要集中精神的工作,皆可将阿弥陀佛四字系在心头,默默地念下去。念佛的功用,在于薰习我们的心识,久而久之,自可妄念不起,正念分明了。

    其次,念佛的具体方法分为:

    A、高声念,声音发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声音洪大,字字分明,这种方法能使人全神贯注,可对治昏沉懈怠,但有耗气喑哑之弊,故不能持久。

    B、默念,默念时只有唇动,并不出声,虽然不也声,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在念佛人的心中仍然是字字分明的。这样念念不停,正念相续,便于日常工作随时随地默念。

    C、金刚念,这种念法念时声音不大,但须出声,一面念一面听,念得绵绵密密,听得字字分明,使杂念没有萌动的空隙。这种方法便于定课时行之。

    D、十口气念,所谓十口气念,不是只念十声,而是以一口气为准,气念尽时,换一口气再念,这样念够十次,叫做十念。这种念法,一口气大约可念六字洪名七八声至十声。为宜念的过多,多则伤气,有碍身体。

    念的时候,若家中有佛像,可对佛像行礼,然后合掌恭念。佛号念毕,最好再念一段回向文,重申自己的愿望。较简便的回向文有下列八句:

    “愿以些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我们每天这样行持,心中念佛,是意业为清净,口诵佛号,是口业清净,双手合十礼佛,是身业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就是成佛的原因。

   2,观想念佛    即念佛时,观想佛的形象、活动、智慧、佛光、佛寺、佛塔等。在观无量寿经中,有十六种观想对象:日、水、地、树、莲花台、观音、三圣等。

    1)日想观: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见日状如悬鼓,红圆光辉,开目闭目,皆令明了。

    2)水想观:由水作观,见水澄清,作琉璃观,作琉璃地上有光明台,楼阁千万观。

    3)地想观:水观想成,再作极乐世界国土之观。

    4)树想观:观极乐世界,七宝花叶,无不具足。

    5)八功德水想观:观极乐世界有八池水,一一池水,皆七宝所成。

    6)总想观:观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台阁,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皆说念佛念法念僧之音。

    7)花座想观:于七宝池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

    8)像想观:花座观想成,观彼佛宝像,坐花座上,如阎浮檀金色。

    9)遍观一切色身观想:前观成时,更观想阿弥陀佛身相光明,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及种种庄严。

    10)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见无量寿佛已,观观世音菩萨高八十亿那由他由旬,相好光明。

    11)大势至菩萨色身相观:次观大势至菩萨庄严色身,相好光明。

    12)普观想观:观自身于莲花中趺坐,作花开花合想。

    13)杂观想观:观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像在池水上,身真金色。

    14)上辈生想观:观临终时佛及菩萨接引状。

    15)中辈生想观:观临终佛菩萨接引说法状。

    16)下辈生想观:观临终时化佛化菩萨接引往宝池生莲花中状。

    3、观像念佛

    其方法是,面对佛像(画像或塑像),先专注观察,将其形象牢记在心,然后闭目观想,观想不现时,开目观像。可观想观像交叉进行,直至观想之像明显出现于意识之中,这是可面离佛像,而只修观想。

    4、实相念佛

    此方法就是在念佛名号时,观想佛的形相、法身,亦即真如实相。在观想时,以非有心,非无心,非有非无心,非亦有心,非亦无心,此即实相心,或‘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达‘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为实相念佛。

    无量寿经云:是心作佛。作佛者,谓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佛号,是佛者,当观想忆念之时,佛之像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现于观想忆念者心中。如镜照像,观体无二。然则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亦是六道,心之本体,如一张白纸,心作用之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

    善导大师曾经说:“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净土法门,首贵专勤,专者精一不二,勤者精进不懈。我们修净土,除了精勤念佛外,尚应进一步研究教理,研读净土的“三经一论”。三经者,无量寿经,此经说明阿弥陀佛因位的愿行,及果位上的功德;观无量寿经,说往生净土的行业;阿弥陀经,示净土庄严,及执持名号,诸佛护念的利益。一论者,即往生论,总摄三经,而明往生净土的义相。除此之外,我们知晓,四种念佛法门,持名最为契机,能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自可全体显露,西方妙境亦得彻底圆彰。所以我们生处末法时代之人,若欲学佛,持名念佛一法的确是相当殊胜和稳妥的法门。

 

 

 

转载 前一篇:禅宗与净土
  • 玩转地球2010-12-20 00:14:17 [举报]


    问好,有空来我这里坐坐吧! 
    发评论哪些是你最喜欢的博客功能?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为了您的账号安全,请绑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