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弦子免费mp3下载:趁黄金五阶段 教他爱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35:09
趁黄金五阶段 教他爱自己

台湾教育只注重如何成功,而非如何活,一旦漠视自我系统的发展,将影响成人期所有生涯发展及自我价值感。

今年初,《商业周刊》曾推出「快乐国丹麦」专题,探索这曾经是高自杀率的北欧雪国,为何能转型为全世界快乐指数最高的国家?剥丝抽茧后发现,这与改革后的教育价值有相当大关系。

丹麦的教育,是自小从人「出发」,从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社群能力,到训练孩子多元的尝试,不局限在教科书上的学科学习。诚如一位丹麦教育家所说:「增加知识固然重要,但若一个人无法体认人生的重要,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没有力量。」丹麦人不在于教育孩子可以做些什么,赢过多少人,更是「我是谁」的自我探索与认识!

影响,始于幼时——忧郁、精神疾病,都在幼年埋下导火线

反观台湾,教育努力传授一个又一个的知识。「但是没有人教你,你是谁?你为什么而活?」阳明、中央、交大、清大四校联合校长曾志朗说。如何学习成为一个「人」, 过程是挣扎的。从「我想成为」、「我能成为」,到「真正的我是谁」,而不是「我应该是谁」的历程间,中间有太多的选择、挣扎、抗拒、接受、适应、改变和突破,但是我们通常只追求标准答案:「如何成功,而非如何活,」曾志朗说。许多人的厌世、底层的不快乐……,都与「我是谁」的定位探索不足,有很大关系。

人,在发展历程中,童年到青少年间的早期经验,通常是黄金人格发展期,也是「我是谁」的重要探索期。人生的光和影,也在这个时候发生。

十一岁的小秀,放学回来自动煮饭,帮妹妹小颖洗澡,有时候,她会把小颖抱在腿上,帮她把头发吹干,就像妈妈一样。自从妈妈自杀后,小秀在别人面前总是大笑,像要掩饰什么,但是她好痛苦。大热天的,她穿了三件衣服,团团把自己包住,因为她认为这样最安全;七岁的小颖,一年级了,却常常尿裤子。一下课,她不跟其它同学玩,一直疯狂的在教室绕圈圈,直跑到上课为止。这是一个妈妈自杀,爸爸三度自杀未遂的个案,发生在高雄楠梓。

儿童期的人格发展影响一个人至深,很多研究都发现,许多自杀或忧郁症疾病的成因,从早期人格发展中,就已埋下导火线。案例中的小秀,就是过度早熟,认为自己的角色应该和妈妈一样;小颖则是行为退化,而且有严重的失亲焦虑,才会一直奔跑。

生命早期经验,是建立人格的黄金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日后人格方面的问题,像边缘性人格、强迫性人格、反社会人格……等。如果父母能提早注意,在孩子未来遇到问题、挫折,或是不可预期的家中变故时,就能有健全的人格,度过人生难关。

奠基,为时未晚——十八岁之前,要让孩子充分探索自我
什么是黄金人格期?

George是一家创投公司的经理,平时上班忙,他和目前台湾很多假日父母一样,只在周末才把孩子从保母家接回来。女儿两岁了,有一天他接孩子回来,孩子不但大哭,而且用小拳头打他。他很疑惑,女儿是在闹脾气吗?

零到一岁的儿童,是发展自信及安全感的关键期。此时的孩子需要肢体的接触,像拥抱、亲吻、握手,需要父母或重要他人像老师的倾听。如果缺少肢体的接触,爱的匮乏,会让孩子在未来遇到挫折时,因缺乏安全感会转而攻击自己。别小看只是母亲的短暂离去,孩子都会有「分离焦虑」。
三岁定终身也是有原因的。一到三岁的孩子开始探索世界,这时吃饭掉饭粒,或是玩电插座,父母的态度不是打骂制止,而是握住小手教导,如果阻断探索,孩子自然退缩,存在感自然低落。

三到六岁,则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好奇,父母这时要正确的引导认知,否则孩子长大后,会有罪恶及内疚的情感性疾患。
十岁的小祥,下了课喜欢和同学一起打球,打完球再回家写功课,但父母认为打球会影响成绩,不让他打,小祥好沮丧,跟同学说,他好想死。

六到十二岁,是孩子透过学校老师和同学,开启认识世界的窗口,许多父母这时都忘记放手。孩子依附在父母的观念下成长,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未来不会跟自己相处,也不会跟别人相处。反之,社会适应力越高,受挫的能力也会越好。

十二到十八岁的孩子,必须在同侪关系里找到自我认同,是进入大社会前的关键期。这时的孩子需要同侪与团体关系证实自我的存在。但父母都怕孩子飞走,对于同侪人际关系反而严格限制,导致孩子情绪没有出口,自我角色也会混乱。

思考,活在当下——在生命花园里找出自我的价值

回头想想,在你的生命历程中,你是怎么过的?你的父母又是怎么要求你的?
执业二十年的精神科医师王浩威说,在他的病患中,最近出现庞大的「后青年」及「后中年忧郁」问题,站在事业成功的顶峰,人生突然走不下去了。因为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何而战?「自我概念被压抑,很容易失去自发性动机,」王浩威说。 黄金人格期中自我系统的发展,深深的影响成人期所有生涯发展是否顺利,以及一个人终生追求的价值。

自我概念的特性是:自我: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理想我:我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世界观:对自己以外的人、物、大自然、世界伦理的看法,以及这世界中我的定位。

「自我概念积极者,学习动机较强,有助发展自己的生涯,」牧爱生命协会执行长吴美丽说。反之,生命中如果缺乏光,阴影很可能变悲伤、愤怒、甚至产生攻击自我的行为,形成人格方面的疾病。

「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是怎么搞的?」这样的咆哮、独裁、批判,是我们常听到的指责。这里面透露的讯息跟童年的早期经验,被压抑的受伤,以及害怕失去控制有关。这种手指指向别人,很少指向自己的人,特质是非常自我中心,但心中又极度缺乏安全感,「是潜在的边缘性人格疾患,」吴美丽说。
若换成的场景是:「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我想要让你高兴。」这种事事讨好,常道歉、恳求、让步以及用低姿态取悦他人的人,常常强烈要求自己,是完美主义者但又缺乏自信,「这可能是忧郁、焦虑、有自杀倾向的潜在病患,」心理谘商师也是萨堤尔人文中心执行长赵晓娟说。
观看自己的生命历程,有时很残忍,但也是人生找到下一个出口的必要路径。

当很多人还在思考我是谁时,曾志朗很小就开始思考:「我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曾志朗说,就生物的多样性来思考,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命花园。真正的多样性是,我跟别人不一样没有关系,别人跟我不一样也无所谓,在不一样里,也许生活情境很好,也许并不理想,两者间我如何找我的定位,然后如何增进我自己。这个世界,有木匠、有工匠、有科学家、有舞蹈家,也有扫地的清洁工,这个世界组合起来就很美。「了解生命,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去想,」他说。

在丹麦情况正式如此。知名银饰公司乔治贾森(Georg Jensen)的银匠麦克.伯克佛(Michael Birkefeldt)的大女儿立志当演员。这并非台湾父母望子成龙型的工作,但这位丹麦爸爸全力支持,他说:「她们必须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找到自己的人生!快乐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必须要能选择自己的人生!」
「这么多人想放弃生命,因为生命中缺少一份值得,」政大心理系教授许文耀说,他从小患有小儿痲痹,但是陪着他面对人生的,其实只是妈妈刚出炉的馒头,一种热腾腾、冒烟的幸福。这里面有一个愉快的记忆,就是孩子跟妈妈→做的过程→相互的陪伴→慢慢变出馒头→好吃的香味……。生命中的真正的曙光,常常就是来自重要他人,相处时间,及共同经历的发展历程。

体认,真实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看到自己的长处
「我已经够努力了,」「我的努力就到这边了,」「你不要叫我再努力了。」这是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对话。努力,也是目前生命困境的一大迷思。努力不等于能力,努力并不能解决一切。「我们应该强调能力增强观,遇到挫折,能力不够没有关系,我可以透过学习来增强,看到自己能力的长处,就能设计脱困的方法,」许文耀说。当生命学习欣赏、悦纳、肯定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与激励别人,身心自然能安适的立足天地之间。
台湾忧郁及自杀率飙至五十年新高,缺少的就是对生命的觉察。从政府,从家庭,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在家庭与个人,问一问你,是不是错过了人生的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