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秀雅连衣裙:人文石景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23:37

人文石景山

四 平

《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17日   24 版)

  京西大地上,海拔只有183米、面积25万平方米的石景山,总在不同季节显露出别样的情意和魅力。春天到来时,舒缓的东南山坡上,一片杂树生春色,草木含碧岚的韵致。槐花盛开时节,那种或如白雪丛生、或似流云停驻的情境,总会让人心动不已。而甜润花香则如无形的瀑流,从坡上悄然流泻,然后在清风中潇然飘散,使草木沉醉、鸟雀怡然。夏季的浓绿,深秋的红叶,冬季的白雪,使它呈现出不同的色泽与光彩,好像是群山的拱护下的一块无价奇石。石景山西侧的断崖绝壁,在始终冷峻地直面永定河的流水,眺望西北的连绵山岭,于陡峭中充满阳刚雄峻的气势,在天地间保持孤傲超拔的风骨。

  漫长时间里,这座幽燕大地上丰神俊逸的名山,始终在吸引那些旷逸、超脱之士,并逐渐成为一个富有历史内涵的人文胜地。道观与禅房相连,亭台和窟龛相邻,佛道共存一山的情景,不仅证明它曾经有过的真实历史,也显露出它长久而真切的魅力,体现出中国文化博大包容的精神。湿经山、石经山、京西第一仙山等名字,与那些岩壁上的藏经洞穴、造像窟龛,林丛中的古井碑石,绝壁上的苍柏古木,互相映照着石景山深邃而宁静的历史往事。

  晋唐时期,这里已经建有净土禅寺、金阁寺,还有完整的道教建筑群,它们一样依危岩、临绝壁而起,呈现出临危履险修性命、绝地求法得自在的境界。陡立的狭窄台阶,壁立的干砌石墙、层叠的殿阁庙宇,绝壁的遒劲古柏,成为石景山上延续久远的景观。而临悬崖、凭矮墙凝神眺远,扶古柏、依石壁恬静沉思,看日出日落于旷野、群山,观风云舒卷、来去,自然有一番胸襟。

  石景山的历史遗存中,常常折射出北京的历史身影,甚至显示出一个朝代的忧思。元朝定都北京初期,郭守敬实地考察永定河,确定了“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的引水济京方案,而石景山是俯察地形大势的最佳位置。明武宗朱厚照登基以后,选择到石景山举行祭祀仪式,留下了祈望山水安然的愿望;明神宗朱翊钧在巡视河务之余,被石景山绝壁上的古柏打动,情不自禁题下“灵根古柏”。康熙在这里不仅定下了“永定河”的名字,还写下了“岩洞幽深无鸟迹,峰崖高处有人家”的山中所见,也留下了 “地镇崚嶒标异秀,凤城遥在白云中”的感受;石景山下的北惠济庙里,至今还立有记载雍正、乾隆巡视河务、治理山水思路的御碑。帝王、文人的登临,令石景山的名声再起,古老的庙宇殿阁得到重修,石景山庙会也名声大振,朝山的人流、旺盛的香火,在岁月里延伸出一片独特山景的同时,也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胜地。

  与历史的一次次奇异邂逅,不仅让石景山见证了诸多历史的变迁,甚至直接参与到有关历史的进程当中。1919年,石景山下建起炼铁厂,于是石景山便与一个企业有了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不解情缘,一起走过近百年的风雨岁月。

  石景山东麓的寂静白屋,散落在山坡水池、碉堡,记录了那些实业家们的梦想与无奈,还有世事的动荡,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缩影。石景山下林立的烟囱,纵横的管道网络、轨道、原料通廊,遍布各处的晾水塔,以及巨大的炼钢厂房、庞大的高炉群等,都记录着首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记录了首钢不断进步、发展的历程;那些被巧妙改造成景点的循环水池,蔓延在马路边、厂房旁的绿化带、花园,以及名声远播的月季园等,不仅与石景山成为高低呼应,互相映照的园林景点,也体现着一个企业长久的追求。石景山和首钢一起发生日新月异变化同时,它的名声和身影也随着首钢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随着首钢进行世界工业史上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迁徙,一个真正意义临海而建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已经出现在渤海湾。2010年底,石景山下延续了几十年的钢铁生产全面结束,火热繁忙的生产景象、强劲雄壮的节奏成为历史的记忆。

  石景山的独特身姿、古老遗迹,与首钢丰富的工业遗迹一起,构成一个既深邃悠久,又阳刚健朗的历史文化遗存体系。石景山无疑会在拥有自身魅力的同时,崛起一个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