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终和至始至终:初悟太极拳《授秘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51:38
首页 | 留言板 | 加友情博客 | 天涯博客 | 博客家园 | 注册 | 帮助


  做事不可有心,有心则不自然,不自然则扰。(宋韩琦语)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厥初生民 提交日期:2007-9-15 23:11:00

  初悟太极拳《授秘歌》

  初悟太极拳《授秘歌》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黄震寰

  

  一、 概论

  

  太极哲理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最高哲理,太极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本土文化的结晶,太极拳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

  太极拳源于道家,其理取于“易老哲学”。太极拳由“太极”和“拳”组成。“太极”者道也,“拳”者技艺也。就是说以“太极”之理修大道,以“太极”之理练拳技。修道为了养寿、明理,是体。拳技为了强身、防身,是用。体用结合乃是“大道”,道家仙学派也是以太极之理炼丹而修道养寿并长生。所以有“拳道同源”、 “拳道合一”之说。

  

  太极拳修炼的完整过程同样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和“炼虚合道”。炼内注重“精气神”,炼外注重“筋骨皮”。其首要放松入静,凝神聚气,然而炼神修性,炼气安身立命。所以太极拳不仅是只练拳艺,更要的是进行“性命双修”、“内外兼练”、“形神合修”,最后达“性命合一”、“神气合一” 而返还到“太极”,“太极”再返还到“无极”。无极虚空与道合真乃大道之修。张三丰在<太极行功说>>中告诫我们练拳者:“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太极之象。”胡海牙在《仙学指南》中说:“太极拳乃真正气功之所在,更是道家性命双修的运动之学”。

  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张三丰在《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中说:“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

  太极拳的上层功夫是“无形无象”的,因为“大道无形”、“ 拳和道合”。 太极拳《授秘歌》是太极拳的内炼秘诀和全体大用。很多人花了毕生心血来悟透它的真义。

  

  我的老师吴图南太极宗师在生前特别珍爱《授秘歌》,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给他的学生讲解它的内容,体悟它的真义,找到太极拳修炼的方法。吴老毕生从事了推广和讲解《授秘歌》的工作。在他的著作《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可以看出,他花了不少笔墨来叙述了这一问题。现在国内和国外,练习太极拳的人数以万万计,特别是我国非常普及,但是要能体悟到太极拳的上层功夫的人少之又少,还需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体悟太极拳《授秘歌》不啻是一个极好的路径。

  

  二、 太极拳《授秘歌》来源

  

  太极拳《授秘歌》由唐朝高道李道子所传。他宏言高论,其道独高,所传太极拳叫“先天拳”,也叫“长拳”。所授理论秘歌为:

  

  无形无象 全身透空

  

  应物自然 西山悬磬

  

  虎吼猿鸣 泉清河静

  

  翻江播海 尽性立命

  

  太极拳《授秘歌》又称“八四秘诀”是太极拳的内练秘诀,由李道子授其学生,故叫《授秘歌》。《授秘歌》的内容既道出了太极拳修炼的方向,原理和方法,又指出了修炼的目标和归宿。其文言简意真,句句真珠,无怪乎现今想真正获得太极真谛的人们视为珍宝。在许多已出版的书籍和学术杂志的文章中,常被称作“太极真义”,“ 太极拳纲目解”,“ 太极拳全体大用”等等。可见,它已公认为是太极拳修炼的至高口诀。那么,《授秘歌》是谁发现和推广的呢?是谁首先弄清它的真义和解释的呢?是谁身体力行并得益的呢?这要归功我的老师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了。

  

  (一) 发现《授秘歌》

  

  现在到处传播和刊登的太极拳《授秘歌》是吴老首先发现和传播的。记得1971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天上午,我和张国健、陈友仁、于宏恩、范理宝(现在都是太极拳名家)等先生在天文馆练功场向吴老师学习时,吴老师对我们说:“小张手臂上的汗毛可以随意念转变方向,说明身上的不随意肌可以随意使唤,当练得身上的肉也能随意念活动时,就活人具有活肉了。”接着又说:“你小于身上已有本钱,但不会用。”这指的是于先生身上的内劲能随意念转换和运行,当时大家可以感到和摸到的,但不能从身上放出去。现在大家都所称的“内功外放”或“发劲”者是也。过后吴老又说:“你们练拳练功不能练在身上,身上要‘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才能发放自如”。“这样练熟,就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有綮”。这是第一次听到练拳要“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当时只是听过,没往心里记,也不甚了解。后来几年里,吴老不断地给我们灌输这一理念。又一天,吴老对我说:“小黄,你摸摸我的身上看”,我就一只手想去摸吴老的左上胸,一只手想去扶摸他的右手臂。我当时看得真切,其胸其手实实在在,应该可摸可扶,可以平衡。但就在你将摸到而未到之时,我突然觉得脑子一晕,心就象被荡空而起,两手摸空,刹那间,我的身子已被飞出丈外。看吴老的状态,右手还是那样安适地握着烟斗,身体还是那样自然和安舒中正,而我不解的是,未见吴老动形和动招呀!以后的次次过招,都是这样的被发出去。有时我注意地观察吴老在教别人时的状态也是这样的。吴老常说:“动形非太极”。这就想起杨澄甫宗师曾说过:“动之至微,发之至骤”的名言。后来我才明白吴老的击人是“信手而应,不思而得,全身处处能击人,但又看不出在击人”,可说是“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的写照了。

  

  吴老在《太极拳历代名家造诣》一文中介绍说到他的老师杨少候先生时说:“他讲究轻灵奇巧,尤长于凌空劲,就是对这个人一见手时,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在动静之间,能用很巧妙的办法,把对方的力量牵起来,然后再放下去”。这也是杨少候先生在“全身透空”后的感而遂通,无形无象的写照了。吴老在该文中又说:“李道子说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这三句话,表面上看很好懂,实际上无论在锻炼过程中,还是的理论研究上,确实不太容易理解。就是说,我们在练的时候和应用的时候,没有形象,对方打我们的一锤,他觉得打着了,其实没有,全身透空意思是全身像空的一样。第三句不好懂,也不好讲,所谓应物自然,这个物就是天下一切之物,适应物的自然,物怎么来,我就怎么办,既不勉强,也不故意跟它别扭。”“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讲的是内功。他立论之高,见解之宏,为历来研究太极拳者所未言,但非精于此道者,不足以言此。就是说,给人讲解,对象必须是精于此道的人,况且性命之学,非一般浅识寡见者所能了解得了的。”

  

  同样京城已故杨氏太极拳家汪永泉先生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也说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的外形看不出有多大动作,招式越化越小,以至给人的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即进入化境境界。”

  

  吴老发现太极拳《授秘歌》是有一段历史故事的。大约在清光绪末年(1908-1909),吴老从朋友张熙铭处得到了一本《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后又在京城结识了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叫宋书铭的老先生,自称是宋远桥的后人。他也有一本书叫《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只是书目“宋氏家传”和“宋远桥”之别,其正文内容完全相同,说明这本书确是宋远桥在明时和张三丰学太极拳时所记载的东西。书中记述宋远桥和俞莲舟同游武当山,遇夫子李授以秘歌,遂得全体大用焉。李道子授俞莲舟等秘歌口诀为“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

  (二) 传播《授秘歌》

  

   吴老拿到《授秘歌》后,先想到两位老师,就传抄给吴 金监泉先生一份,杨少候先生一份。后又接连传抄给当时颇有名望的太极拳名家纪德(纪子修),纪先生是凌山的学生。后又给许禹生先生等人。然后再扩大传播而推广到社会上的太极名家之手。现在许多太极拳书上都会附有此“八四秘诀”。虽然这样,直到现在还是很难理解和悟透的。但大家都公认,《授秘歌》是太极拳上层功夫修炼的原理和方法,也是太极拳修炼者的目标和归宿。

  

  (三) 诸名家多莫能自持

  

  吴老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的原流一章的注解中说:“宋书铭为袁世凯手下的一个机要秘书,自称是宋远桥的的十七代世孙,精研易理,擅太极拳,其拳名三世七,以共有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与太极拳十三势名目大同小异。其时太极拳诸名家如纪德、 吴金监泉、许禹生、刘恩授、刘彩臣、姜殿臣及吴图南偕相拜访宋氏,与宋推手,多莫能自持。许禹生传人王新午所著《太极拳法实践》中之宋书铭之太极拳一节叙述甚详,读者可参阅”。

  

  从上文可以看出,宋氏系统所传的太极拳为另一体系,虽系统不同,但内容相同,其理一贯。当时这些太极名家与宋老先生推手,都莫能自持,就是说都不能维持住自己的中心而失却平衡之意。所以后来通过参悟《授秘歌》的修炼后,都成为一代著名的太极拳大师。我们从吴老推手的感受中可以证明这一点。

  

  太极拳《授秘歌》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太极拳的外形运动只是太极拳锻炼的初级阶段。但外形锻炼也要达到“松、静、柔、软、圆、轻、慢”。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都可以收到健体强身的效果。这就是之所以太极拳能这样普及的原因。但是太极拳的高层次的修炼要修道悟理,要进行性命双修、形神互修,还要内外兼炼,以达到不仅身心轻安,还要修道养寿长生以及获得内功而能实现高层次技击的防身之效果。这就是“道驭拳”“拳合道”,最后能实现“天人合一” 这一人类修真之大道。

  

  三、 初悟太极拳《授秘歌》

  

  下面将分别叙述吴老的教导以及多年实践的体会,以响读者并抛砖引玉与同道分享。

  

  太极拳《授秘歌》只短短的四字八句,但内容非常丰富,它告诉我们修炼的方向是大道之修,而非小道末技之求。它告诉我们要懂得“有无相生”和“动静相因”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要进行的是“还原之修”,即要从“阴阳两仪返太极,太极返无极”。文中明确的指出其目标和归宿是“尽性立命”。原理和应用是“无形无象”。身心修练和技击实用是“全身适空”。应事接物和防身接手要“应物自然”。修炼方法要“西山悬磬、虎吼猿鸣”。其效果是“泉清河静,翻江播海。”

  

  (一) 无形无象

  

  “无形无象”这四个字表述了“大道至无之修”,又表述了“太极混沌之炼。”“无形无象”说明了“天地未开”的“至无至极”的“无极”状态,又说明了太极混沌,阴阳未判的太极状态。

  

  太极拳源于道家,其理论是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道德经》集道家的大成,总结了上古三千年,又延续了后三千年直到现在都被引为圣经。讲的是“修道养寿” 的学问。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很长寿,“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同时《道德经》又被称为是一部兵书。唐代王真说:“……五千之言……未常有一章不属意於兵也。”苏辙说:“……此几於国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王夫之说:“言兵者师之”。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传言十年前毛泽东说过,《老子》是一部兵书,前也有此议论”。可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既讲“修道养寿”的学问,又讲“兵”的学问,这不正就是太极拳修炼和兵技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吗?

  

  1. 大道之理

  

  《道德经》第十四章讲“道”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其文:“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象);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搏(摸)之不得名曰微(无形)。”“迎之不见其首(无始),随之不见后(无终)”。“绳绳兮(无穷无际),不可名(无名),复归于无物(无形无象)。是谓无状之状(无形)、无物之象(无象),是谓惚恍(非非有,非非无)。”“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知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就称之为大道的规律)。”这一章说明了大道是“无形无象”的。

  

  《道德经》第十一章指出“‘无’是根本的,‘道’即‘无’的理论。”其文:三十辐(辐条)共一毂(轴承),当其无(中空),有车之用(功用)。埏埴(和泥)以为器(器皿),当其无(中空),有器之用(功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房),当其无(中空),有空之用(有房的功用)。故有之以为利(有了物便能利民),无之以为用(有了空无才能起作用)。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天下万物有了“无形”之 “道”才能起作用。

  

  《道德经》第十四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章说明“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最后“有”又归于“无”,这“无”就是道的本体。所以修道之法是“无形无象总归无”。

  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这一章说明修“无”能生“有”,“有”终须归“无”,这就是修道的根本。

  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虚),而用之或不盈”。这一章说大道是虚空无形无象的,但它的作用是无尽的。

  

  以上说明大道是无形无象的,一切生于无,一切又归于无,有了“无”其作用是无尽的。练太极拳也只有“无形无象总归无,有无相生有归无”,才能有成就,起作用。

  

  道家经典文献《灵宝毕法》说:“金浩曰:道本无也,以言有者非道也。道本虚也,以实言者非道也。……”

  

  《钟吕传道集》:“大道无形、无名、无问、无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莫可得而知也,莫可得而行也”。《金华宗旨》:“大道以虚无为体,以隐现为用,故须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而气机通流”。

  

  从这些道家经典文献中也可看出大道要以“虚无为体”,所以太极拳之修炼亦要以“虚无为本”。

  

  2. 太极之理

  

  太极与无极的关系,在《道德经》里亦说的非常清楚。

  

  《道德经》四十三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台湾何经伦先生说:“道指无极言。一指太极言。二指阴阳言。三指阴阳二气相交所生的第三者。只要两气能生三,则所有阴阳两性相交,都能生三。似此生生不息,於是乎就有万物。”何注:“道生一,是无生有,也可以说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是由太极生阴阳。二生三是由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三生万物,是阴阳二气相交既可生第三者,则所有阴阳二性相交,都生第三者,似此则阴阳物类生生不息,就有万物。”

  

  程以宁先生说:“一是何物?即混混沌沌,其中有精,环之而为太极,直之而一,一即道也”。

  

  正义云:“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

  司马光曰:“道生一,自无而有,一生二,分阴分阳,二生三,阴阳交而生和。三生万物,和气即合而生万物。”庞明说:“一即元气,由道衍化生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二指阴阳两气,由天气衍化而来”。

  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杨万里在《诚斋易传》里讲到太极:“元气浑论,阴阳未分是谓太极。太极者,一气之太 初也。”

  

  吴老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无极而太极,就是在无极里面含有一个昭然不昧的本体,这个东西就是太极”。

  

  张三丰在《归原论》中说:“道者,其无极乎?无极而太极。无极在浑然之表,太极兆将动之萌“。在《乐育堂语录·卷二》中说:“由无极而忽然偶动即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

  上述诸文所共识的“道”即无极,“一”即太极,“二”即是阴阳,阴阳即神气,神气就是性命。阴阳可分, “一”不可分。因而“一”是不可见,不可说的,可见可说的不是“二”就是“三”。所以“无极者”为“无”之极,因天地未开、至无至极、无形无象是名“无极”。所以“太极”者为“太之始,终之极”。因阴阳未判,动静未分,静之始,动之极,无形无象是名太极。由知太极拳修炼者既要重视无极之修,又要重视太极之修,此乃大道之修。

  

  3. 众妙之门

  

  《道德经》第一章为经文的总纲总则,为修炼的总要领,是众妙之门。它既提出了道的总概念,又提出了修道的理论原理,是修道的众妙之门。

  

  《道德经》第一章内容如下:

  

  道,可道,非常道;

  

  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

  故

  

  常无,欲以观其妙;

  

  常有,欲以观其徼。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

  文中徼(jiao),归终之意。王弼注:“徼,归终也”。《列子·天瑞》:“死也者,德之徼也”。“德者,得也,徼者归也。”文中之常道指大道,是宇宙和生命的本原。《管子· 内业》:“(大)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目之所不能视也,身之所不能听也。”这是说凡大道是无形、无名、无闻的。范应元说:“夫常久自然之道,有而无形,无而有精,甚大无外,故大而无不包;其小无内,故细无不入,无不通也。”

  

  《清净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样我们就可弄清楚该文的精粹了。

  

  道可道, 普通的道是可以阐明的,

  

  非常道; 但大道是无可说的,是无形的;

  

  名可名, 普通的道是可以赋予名相的,

  

  非常名。 但大道是无可名的,无可指的。

  

  无, 无,表述为

  

  名天地之始; 宇宙的初始,即无形无象;

  

  有, 有,表述为

  

  名万物之母。 万物的起源,即有阴有阳。

  

  故 所以

  

  常无, 常常要修无、悟无,就是要修体无形,心无象,全身透空,

  

  欲以观其妙; 这样就能体察到太极静而生动的妙有机徵;

  

  常有, 常常要观有,悟有,这样就能体察到

  

  欲以观其缴。 太极动而生静的归无机微。

  

  此两者同出 这无和有的修炼,虽名不同,但两者都同

  

  而异名, 出一源,都是道的原理,

  

  同谓之玄。 这个有和无的修炼,都可以说是奥妙的。

  

  玄之又玄, 这无生有,有归无的修炼真是奥之又奥,妙之又妙,

  

  众妙之门。 道有妙门三千六百门,但这修无观有的妙法才是这些众妙门 之门。

  

  我们明白了修道的理论后,就可以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贯彻。这个理论在《道德经》的第二章还可以看到:“有无相生”的论点。在第四十章中更说得明白:“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在修炼太极拳时,千万不要忘了“修无观有”“炼有归无”的“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又归于无”的修炼原则和方法。这是真口诀,真理论,不要轻视。

  

  《道德经》中的以下几章又提供了修炼的方法。《道德经》第十六章告诉我们:“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说让心境达到彻底的虚静空明,让身心达到高度的清静无为。在《性命圭旨》里说:“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张其淦说:“虚能极,静能笃,然后悟道,即是无,可以观万物之变”。《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告诉我们修道要天天去除心识心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十六章告诉我们要归根复命:“夫物芸芸(万物纷纷纭纭),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德经》第十章指出要精神抱一,专气致柔和清除杂念:“戴营魄抱一,能无离手?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此外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修道真言》:“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金仙证论·序》:“欲修大道者,理无别诀,无非神气而已”。《易外别传》: “内炼之道,贵乎心虚,心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兴云为雨与山泽相似”。张三丰《道言浅近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韩湘宝书》:“大道全凭静中得,岂在贪谋意外得”。《庄子·天道》:“夫虚静恬谈,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

  所以说要修无,归无,关键在于入静,凝神,调息,聚气于脐下,这是下手的初步功夫。

  

  4. 大道太极拳

  

  太极拳修炼的上层功夫也是“无形无象”的,太极拳的一般练法也即初级炼法只要把套路练熟,招法练精,动作连贯,呼吸自然,进而达到拳盘的圆活,轻灵活泼。经过几年的锻炼,均能收到很好的健身效果,并会有一定的功夫。这一阶段称为养身壮精的阶段。但这时还不会推手,即使练过推手,也只是力与力,劲与劲的对抗,这时尚未进入内气的修炼阶段。太极拳的高级阶段要进入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的修炼。那么一般的锻炼和修炼的区别在哪里?我们说修炼和动作的区别在于:由外形形体之动带动拳式进行的,任一动作皆为非修炼。其结果是双重的,练法是后天的;由神和内气作主导带动拳式动作进行的,任一动作皆修炼。其特点是“神主行、气主动,轴主形”。表现为身不妄动,手不妄动。“动则至微”,也就是说让人觉得行拳似“静中触动动犹静”,“神凝气聚形不散”,“动则归静静归无”。这种形不妄动、心无妄象、由内气发动之动,动而归静的练拳法就是无形无象的大道之修。《孙子兵法·虚实》中说:“微乎微乎,至於无形,神乎神乎,至於无声。” 所以这种以神主行,以气主动的修炼必定是元神归位,识神退位,元气流动的后天返先天之修。所炼出的功也是先天功。

  

  5. 太极推手

  

  大家知道,太极拳运动是最好的全民健身方式,无论是男女老少,伤残病弱,或富贵贫贱者都可以参加锻炼。但进一步的修炼就必须精读老子的《道德经》和“易洛河图”的知识。在我们的练功场中,有许多教授、博士、硕士以及众多的企业主、白领阶层和离退休干部,他们都是业余练功,但效率很高,锻炼有成。他们人人都要参加推手研究,我们称之为“养身推手”。因为他们不是以推手来比输赢,争名次,而是通过推手来体验和观察内气的运行。他们经常听到“内气沉下去”,“从督脉出”,“从任脉下”的语言,以便改进练拳中的缺点。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说:“如果只练拳架不练推手,内气得不到疏散,如果只练推手不练拳架,内气得不到补养”。所以太极推手在双方沾粘连随,互相推挽的过程中达到外练“身手腰腿步,内炼精气神意劲。”如果将内气渗透到对方体内时,就可以起到内按摩的作用,同时可以疏通经脉血液。而体内将会感到温暖舒适和惬意,这就是养生推手的效果。还有如果用内气推手时,从来不会有“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