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椒盐的做法:写给儿子【大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2:44:46
写给儿子[大一]

 

      闲来无事,看阁下的个人空间,感觉不“爽”。

    比如网名,比如语言,不说吃了苍蝇,但如鲠在喉,让人极其不舒服。思量几夜,觉得不如鼓起勇气,一吐为快,大的说,算尽责,小的说,算交流,算沟通,管锥片见,妥当与否,无暇顾及。

    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出点差错,遇点麻烦,作为一种宣泄,发几句牢骚,说点过头话,甚或来点粗的,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但这中间有个问题:往往小节反映大局。历史上有这样一句有名的话:叫“陈平佐汉,志见社肉;李斯亡秦,兆端厕鼠”。讲的是秦汉时期两个很有名的宰相——陈平和李斯。陈平为刘邦定国安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斯为秦始皇统治中国功不可没,但两人的情况却截然相反。陈平少有抱负,善于用脑,处事公平,帮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生善始善终;李斯则贪图富贵,志趣低微,私心严重,最终被秦二世胡亥和赵高砍掉了脑袋,人品为后世所不齿。司马迁在史记《陈丞相世家》和《李斯列传》中有意分别记下了两人年轻时的两件事,很有意思:

    陈平年轻时,家境贫寒,一次族内祭祀,陈平为大家分肉,分得很均匀。受到父老夸赞,陈平说:“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显出陈平的抱负。而李斯年轻时,看到厕所的老鼠仅仅为吃屎还要经常受人、狗的惊吓,而仓库里的老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扰”,于是李斯叹曰:人之贤不肖,比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个细节显出李斯志趣的低微,他只要能做粮库里的老鼠(而不是厕所里的老鼠),能够吃粮食(而不是吃屎)、不被人狗惊扰就满足了。后来,他做了丞相,身居高位,秦始皇死了,遗诏让公子扶苏回京继位,他和赵高为了自己利益,却篡改招书,害死扶苏,拥了胡亥,结果最终反被赵高和胡亥所杀。司马迁通过这两件小事,画龙点睛,把陈平和李斯这两个人的志向、人品、德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人常说,从小看到老。从一个人平时的言谈举止、生活小事就能看出这个人的为人处世、品德性格和将来的作为,虽不很准,但总体还是框定了的。咱作为一个有自主、有思想、有抱负(?)的大学生、成年人,犯诸如“比如网名,比如语言”……等一类的低级错误,好像不是很应该吧。何况,看你这些东西的,不是同学,就是朋友,如我这样的无聊过客,也是凤毛麟角,闲着无事,乱嚼舌头而已。因此,应该稍稍自觉地约束一下,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生活细节,陶冶自己,谨慎言谈,注意举止,把个人空间当成与朋友交流的平台,互勉共慰,相互交流,互相打气,共同努力,携手共进,完成学业,修个正果,为自己人生的这个特殊而珍贵的阶段画一个稳重、可爱而又不后悔的句号,不要在小事上让同学朋友人笑话自己。这是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希望对阁下做人和处世有所借鉴。

    当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作为男人,就应该有男人的阳刚、男人的气势、男人的特色、男人的个性、男人的狂放、男人的不羁、男人的自大……但同时,更得有男人冷静、男人的稳重、男人的成熟、男人的大度、男人的自尊、男人的理性……人是什么?人不是东西,是不是东西的东西。一个人,一瞥一捺(人),能力有多大,两个人(从)又能怎样,三个人(众)、四个人(上下各两个,就不成东西而是“群”了)、千千万万的人呢,敢想吗?所以,朋友极其珍贵,古人云:志同者朋,道合者友,我们把自己最不应该的一面有意展露给同学和朋友,目的是什么?我们脆弱,经不住打击考验?我们幼稚,动辄把握不住自己?我们故意,就是要让同学朋友看我们无能?再者,人,作为社会群体,本身就有个体群体之分,少数多数之论,优劣好坏之别,因此,作为普通人,我们不说做一名铁血儿男、巾帼英烈,干一番事业,创一片天地,仅就把一瞥一捺这个人字用棍子支起来(个),成为有个性、有气质、有血性、有情感、有特色、受敬重、区别于不是“东西”的“东西”,那就很了不起了。进言之,把自己放入人群中,展现应该展现的一面,突出应该突出的部分,张扬应该张扬的特质,不断地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一如既往,奋勇前行,坚定不移地把自己向人群中做得比较好的、突出的一少部分努力(做得一般的、普通的那肯定是群众),做一个出水的芙蓉,让周围人刮目,让同学朋友钦敬,让如我辈者欣喜,有何不可!诚如是,则又何等荣光!

    学习,好比劳动和工作,分两种情况:重复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重复性学习就是重复别人东西的死学习、学死习;而创造性学习就是进行前人不会、不能而加入了自己思想的独有的学习。前者将来就业后,从事的工作充其量叫职业,它是一种工作,一种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手段,如我等蜗居小县城,胸无大志、无所追求、聊混余生、思想僵化、落后闭塞、鼠目寸光、动辄自满者流;而后者就业后,则工作不叫工作,而是事业,这种人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是为了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把社会作为展示自己个性、能力和聪明才智的舞台,这类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左右历史车轮的真正中坚力量。

    举两个例子:同样是玩瓶瓶罐罐,人家爱迪生一玩,就玩成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一般化验室的人玩了一辈子,却还是一个普通的检验员,饭碗还朝不保夕?同样是苹果落地,砸到人家牛顿头上就砸出了万有引力、砸出了天才,砸到我们头上,不是打个圪塔,就是打成脑震荡?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一般人做事在重复别人的东西,日日复日日,日日在重复,缺乏创新,缺乏突破,缺乏信心和毅力,缺乏持之以恒、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而人家爱迪生、牛顿从事的是却是创造性的劳动,是把工作当事业干,在劳动中,人家凝聚了个人智慧,体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展现的精神推动和影响力与我们常人不同。作为阁下,我想,对此应该有所思索,在平凡的位置上不懈努力,积极求索,自觉把重复性学习当作创造性学习来干,着眼长远,在平凡的人生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聪敏和智慧,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为亲朋增光,为党国添彩。

    退一步讲,作为一个人,从古到今,我们对他的理解、定位或者评价往往不看一生,只看一点,所谓盖棺定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袁世凯,不管他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如何,大多数人恐怕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窃国大盗和83天皇帝;像冯玉祥,尽管是军阀,杀人无数,但却一生爱国,坚决抗战,英名永传;少帅张学良,一个西安事变,奠定了他终生的荣誉……为什么?因为,不管他们曾经怎样龌龊、渺小、落后甚至反动、恶劣、狠毒,但是,他们在人生最为关键的时刻,却能明白大是大非,却能懂得做人的底线。这很关键。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徐世昌、吴佩孚、段祺瑞、张作霖等名声并不好,但是,在日本侵入中国后,面对日本的威逼、利诱,他们却大义凛然,不畏权势和危险,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徐世昌贵为中华民国总统,日本几次登门盛邀,却终以年老多病推辞,装病谢客,不为权势所动;吴佩孚面对威逼、利诱,宁死不做亡国奴;段祺瑞慷慨陈言,号召国民团结自救;张作霖作为军阀,十恶不赦,但对日本人却寸土不让,声名最终在皇姑屯升级和定格。相反,汪精卫、周作人以及南宋的秦桧等等,却在大是大非与做人的底线上走错了道,成了千古罪人,万劫不复,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应该说,作为人,一生有比金钱、权势和地位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大是大非和做人的底线。尤其是阁下这类自我感觉“嗯啊”“呵呵”者,予窃以为,就更应该如此,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咱都应该明白一个大是大非和学生的底线,不要让人笑话或者戳咱的脊背。

    话说到此,有必要拿陈胜、韩信的故事说一说。

    陈胜、韩信几乎是同时代人,陈胜虽是造反起家,但司马迁把他写进了《世家》,韩信贵为王侯,却只进了《列传》,区别在陈胜的揭竿而起,建立大顺,虽然短暂,但意义重大;而韩信虽在刘邦建汉上立下了不朽功绩,受封淮阴侯,但毕竟是为人臣子,能进列传,已属不易。两个人情况很有意思:陈胜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苟富贵,勿相忘。但事实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建立大顺政权后,过去和他一起打短工的穷朋友投奔他,向他身边的人讲他们过去的穷酸事,他对此很不高兴,借机把这个人杀了。而韩信就不一样,“受胯下之辱”这个故事阁下肯定非常熟悉,但这个故事还有下文:韩信作了楚王后,衣锦还乡,找到当时侮辱他的纨绔少年,封他做了个中尉,这与陈胜正相反。陈胜有了地位,就忌讳别人讲自己以前失意时的事情,韩信则不然,他不但不忌讳,还向手下公开自己过去受辱的事情,还认为侮辱他的少年有勇气,居然还封他做军官,这是何等的气度!两相比较,陈胜造反事业难成与韩信建功立业一挥而就,其功过成败,原因自然一目了然。这说明,人的一生,谁都有走红的时候,也有走背的时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任何事情,任何时候,阁下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态度方端正,把心胸和气量把握好。这是我讲陈胜韩信故事的目的,希望也能从中体会点做人的道理。

    最后,再讲一个“郢书燕解”的故事作为结束。

    春秋时期,北方燕国的宰相收到了远在南方楚国(国都郢)的朋友的一封长信,燕相对通篇内容都看明白了,就是对夹在字里行间中的两个字,百思不得其解,那两字?“秉烛”。燕相想啊想,想了不知几天几夜,终于弄明白了,于是赶紧上朝,向燕王大谈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秉者,举也,烛者,火炬也。朋友的意思,是自己身为燕国宰相,就应该像火炬一样,树立远大目标,准确把握,深入研究,解决燕国当前积弱的原因,为燕王冲锋陷阵,分忧解难,努力工作,以光复燕国、发展壮大燕国为己任,这才是为人相者应干的事情。燕王听后,非常高兴,好,就这么干。于是,大刀阔斧、兴利除弊,短短几年,把燕国治理地井井有条。朋友来后,看到燕国的巨大变化,大为诧异,就问燕相个中缘由,燕相说,这还得感谢你,你是燕国的功臣,没有你那封信、没有你信里给我暗写的那两个字,就没有我和燕国的今天。等到朋友弄清了来龙去脉,却哈哈大笑。原来,这封信是晚上写的,光线太暗,内容又多,写着写着,看不清了,朋友就命令掌灯的书童“秉烛”——把蜡烛举高!而燕国的丞相却理解成了治国安邦的大计,所以古人说:“国虽治矣,非书之意也。”

    讲这个故事,用意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有些事情其实是很微妙的,就一件事情而言,不管它的本意是什么,只要能为我所用,只要对实现自己认准的事情或目标有帮助,能激励自己的斗志,鼓舞自己的士气,坚定自己的信心,就不妨拿来,为我所用,不断努力,奋勇向前,这样做,仅仅是一种手段,最终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或效果,这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在世,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十全十美,只有靠后天的学习积累、相互的借鉴提高和自己不断的努力拼搏才能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壮大自己,才能使属于自己的那个“人”字有个性、有分量、有光彩、响当当地“树”在那里而不是“竖”在那里,才能做人群中那杰出的一小部分,才能如前所说,在平凡的人生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聪敏和智慧,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为亲朋增光,为党国添彩,做社会中坚和国家栋梁。

    信笔而书,拉而又杂,意犹难尽。曲虽不高,未知听者、阅者、和者为谁?

    路漫漫其修远兮,不求索兮奈若何!

    食不甘兮夜难寐,聊慰籍兮娘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