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作用:星云大师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19:26

《佛教对因缘的看法》星云大师讲座


    二千五百余年前,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而降诞于世”,这个大事、这个因缘,就是我们现在通称的“佛法”,也就是佛陀所觉悟的真理。
佛法,和一般的知识学问不同。一般的知识学问,大多注重表面的诠释,是名相表解;佛法则注重内涵的透视,是终极、究竟。这就好像我现在把手掌伸在各位面前,按照一般的知识学问来说,这是手掌;从医学上看,它是许多骨骼、肌肉、神经及细胞组织的合成品;从文学上看,它表现许多风度、姿势及语意;从哲学上看,它蕴含某些命相、情谊;从物理学上看,它的伸缩绻曲代表许多引力运动……;总之,它是个实体,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东西。而佛法则像X光一样把它透视成一个空虚的影像,是一种必然腐烂灰灭的空假之相。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伸手向空中一抓,从一般的知识学问来分析,我抓到了些空气、微尘,有动作与表相;从佛法来说,却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因缘和合现象而已。所以,人的观念狭窄而且有限,往往阻碍了对事理最终极的大慧光明,世上的一切苦乐都没有绝对的存在,只是我们的观念与想法有分别而已。
  
  
我们在接受佛法之时,要把一般的观念改一改,由表面的名相而推极究竟到真如实相,开般若光,播菩提种,三昧法水才会流入我们的心田。
我先用佛经里面的一个小譬喻来解说:
有一位老太太经常好哭,因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小女儿嫁给卖面条的做媳妇。这位老太太每天一看到太阳出来,阳光普照,就忧虑得流下眼泪来,心里想:糟了!太阳这么大,天气这么好,我大女儿雨伞店里的雨伞就没有人买了,没生意上门怎么办呢?她想啊想的,不知不觉就伤心的哭起来了。如果天气不好,遇到下雨的时候,她还是哭,为她的小女儿哭──她想:小女儿嫁过去的面条店,店里的面条没有太阳曝晒,面条卖不出去,怎么办呢?像这样每天忧心忡忡的哭,出太阳的日子为雨伞店的大女儿哭,下雨天为卖面条的小女儿哭,无论晴天雨天,她都在哭,左邻右舍劝不过来,干脆就称这位老太太为“哭婆”了。
  
  
有一天,她遇到一位出家人,问她为什么天天哭?她原原本本说出原委,这位师父听了蔼然一笑,合十说:
“老太太,你不要难过,我告诉你一个解脱法门,你就不会天天哭了!”
这个“哭婆”一听,高兴得不得了,立刻请问是什么方法?师父就说:
“很简单,你只要把想法改一改:太阳高挂的好天气,不要去想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而去想小女儿的面条店──噢,太阳这么好,小女儿的面条就晒得很多,生意一定兴旺。遇到下雨天的时候,你就改想大女儿的雨伞店──噢,下雨了,大女儿店里的雨伞就会多卖出几把,生意一定好!”
这位老太太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就照着师父的话去做,日子一久,不但不再哭泣,反而天天心高兴得笑逐颜开,从“哭婆”一变而为“笑婆”。
  
  
我们人人心里有烦恼的事,有困苦的事,然而只要像哭婆一样稍微改变一下,就可以将种种烦恼、困苦一变而为幸福、快乐。这并不需要什么神通,只要稍微了悟一些佛陀微妙的佛法,当下体悟通达,在机锋处一转一破,就自然而然能够破愚为明、转痴为悟了。
稍微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初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等正觉。当流星灿然划空而过的时候,佛陀到底觉悟了什么?
祂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佛陀觉悟的真理又是什么?
是因缘,是缘起。
如果我们也能懂得因缘缘起的真理而受用的话,我们也能像佛陀一般,舍弃这个有漏世间的一切烦恼困苦。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就是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相争相逐、相善相恶……的种种关系,就是“因缘”。懂得因缘,就会了悟世间众生的运命浮沉,懂得世间生命的缘起缘灭,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就会洞然明白了。

  
    世上生生灭不已的因缘有四种:
  
一、无因无缘──很多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冥冥中完全注定,是偶然的、神意的、宿命的,不是因缘的关系。好像石头本来榨不出油,如果石头竟然能榨出油来,他们不去探索石油层的结构与形成原因,只认为是偶然如此;小孙子吃得太多太饱而噎死涨死了,他们不去追究饱食的祸因,只会一味的哭喊“命呀!命呀!”;强盗因抢夺不遂而起意杀人,被害人家属也只会归之于宿命如此;可怜的是那种把一切归之于上帝旨意的人,认为一切都是神吩咐的,否定了现世人生的自主价值,也否定了一切努力的自我意义,如此彻底抹煞了人生的努力而专讲命运的,是邪命外道,不是正确的因缘论。
二、无因有缘──这种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过去的因缘果报,都是现实上的机缘凑泊而成,是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论调。例如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有的肯争气而成功,有的不争气没出息,就怪罪运气不好,机会太少,而忽略了他们教育过程和心理境界的歧异;同一个老师教导出来的学生,成绩好坏不同,就归咎于他们的努力和程度不够,而忽略了先天上的聪明才智不同,这就是一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偏见。

三、有因无缘──还有些人认为因和缘是两回事,认为事出或者有因,却不见得有缘,忽略了佛法里因缘生灭的奥义,许多怀才不遇的例子就是这样──年轻时去求职,那家公司要老成的,好不容易老成了,他们却又要年轻的;今天到这家公司求职,他们要结过婚的,赶快订婚结婚再去求职,他们却要不结婚的。类似的情形常常发生,有些人就以为因和缘是两回事,有因未必有缘,有缘未必有因,而忽略了因缘并非一成不变的东西,它随时在时间和空间中生生灭灭,是不会停下来等你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所说的三种因缘都是一偏之见,不是佛教正确的因缘论。在佛法里面,我们相信因缘果报是环环相衔的,是相生相成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因有缘”。
  
  
四、有因有缘──在佛教里面,一切法都由因缘贯穿连结,无论大小乘、性理事相、世出世间,一切有为法必依因缘和合而生,楞严经疏云“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譬如建造一栋房子,一定要砖瓦、木料、水泥……等很多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建筑完成;又如同我们现在要请客,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彼此的交情够不够?对方有没有困难?此时此地是否适合……必须各种因缘具足了,这场宴会才能圆满举行,因缘不具备,事情就无法成就。
有一位富翁请客,宾客来了一半,还有一半未到,厨师问要不要先上菜?富翁说等一等,结果等了半天,看看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还有很多重要的贵宾没有来。这个富翁心里很着急,忍不住焦灼万分的埋怨道:
“唉!好不容易请一次客,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都来了!”
  
  
那些围桌而坐的客人一听,顿时觉得脸上讪讪的有些挂不住,心想:原来主人并不是真心邀请自己的,既然主人已经表示了不欢迎,我还赖在这里做什么?这些人越坐越不自在,就一个个悄悄地离席而去。这个富翁一看客人又走了不少,顺口就说:
“唉!好容易请一次客,该走的不走,不该走的都走了!”
话一说完,那些原先还不好意思走的客人,都一个个满脸怒气的掉头而去了!
有因有缘,一切事情才能成就,如果自己破坏了因缘,自己不能把握因缘,万事万物就很难圆满了。我现在把佛教对于因缘的看法分成四点来说明,和大家结个好因缘。

  
    一.因缘与人我的关系    
  
我们现在流行讲“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做事就顺利,人际关系不好,麻烦就很多,“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这个“人际关系”就是一种因缘。
做生意,要先筹集资本、调查市场潜力、安排投资环境及条件……,种种条件规划安排得好,生意就能顺利开展,否则就会失败。这种种企划安排,就是做生意的“因缘”。 对于人我的因缘关系,要懂得感恩因缘,不要斩杀因缘。像梁武帝见达摩的一段史话,就是因缘不投的例子:
禅宗初祖达摩,是在梁武帝大通元年从印度航海到广州,由梁武帝派人护送迎请入京的。初见达摩,梁武帝便有邀功倨傲之心,开头即问:
“我曾经建造许多寺庙,抄写了许多佛经,供养了许僧尼,大师看我的功德如何?”
达摩一盆冷水浇下来:“无有功德!”
  
  
梁武帝有些不高兴,便追问:“明明功德巍巍,怎么说没有功德?”
达摩回答说:“陛下这些功德,不过是人天小果,是有漏之因,如同影随身显,却无实体,只是一种空相。”
“那么,如何才算是有功德呢?”
“不可着功德之想。”达摩微笑开示:“自净其意,自空其体,不着贪相,不以世求。”
梁武帝不能了悟妙义,还存着贡高我慢的私心,亟于表现一国之君的智慧,就继续气焰万丈的问道:
“天上地下,何谓至圣?”
达摩识出了梁武帝的私心,更不宽贷:“天上地下,无圣无凡!”
    
  
梁武帝声音大了:“你知道我是谁吗?”
达摩淡淡一笑,摇头:“不知道。”
梁武帝一向自认为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自以为盛名远播,既怀炫耀之心,又缺乏见道之诚,那里受得了这番奚落?当下摆出圣明天子的威势,退朝而去。这一去,从此失去了达摩印心的因缘,失去了中国佛教蜕化的契机;后来虽然悔悟改过再度迎请,却再也追不回来了。
由于梁武帝我执太重,名心炽烈,先着了功德相,又偏离了中道,不能了悟佛法“非真非假,非善非恶”的第一义谛,前因既不善,现缘亦不佳,自难免有话不投机的后果了。
《华严经》上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有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我现在再举六祖慧能的一椿因缘给大家参考:
    
  
“你从那里来,来寻求什么?”
“弟子远自岭南来,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听了这回答,不觉心中一凛,为测试此子夙缘,更不假辞色:“你不过是小小一个岭南蛮子,如何敢企求诸佛诸祖的境界?”
慧能侃侃而谈:“人有东西南北的畛隔,佛性没有东西南北的分限;因缘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为何不能作祖?”
五祖当下深觉契合,想想,吩咐说:“很好,你就留下来跟大家一起做事,到槽房去工作吧!”
从此一连八个月,慧能天天拿着柴刀砍柴,一捆捆的砍下去……天天在腰上绑了石块,踏着石碓舂米,一步步的踏下去……五祖不闻不问,不传一句佛法;六祖不言不语,绝无一丝怨咎──一直到后来五祖连夜将衣钵都传与六祖之时,才用一首偈语道破了这一段公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意思是说:当初你远自岭南来向我求道的时候,你的因虽已成熟,情也恳切,环境的机缘却还不够圆满,所以我必须让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时间,等一切因缘具备了,才好传法给你。
由此可知:因缘与人我之间,往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相当圆满的因缘和合,人际关系就会有欠缺、遗憾,任何事都要依因缘成熟的快慢而衍变承受。这就好像有的花春天播种,秋天就开得灿烂了;有的花今年下种,却要等到明年才能开花;有的花更久,种是种了,却要生长几年才开花结果。唐代有名的文学家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刺史,潮州地处偏远,人文未开,没有谈心论道的对象,听说大颠禅师在当地弘化,立刻整装前去参访,恰巧禅师在打坐。韩愈站在旁边鹄候良久,禅师还是不出定,韩愈久候多时,心生厌烦,正要举步离去,守护在禅师身旁的侍者忽然开腔:“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一声如春雷震耳,铿锵有力,韩愈因为适时适机,终于在侍者处得到得度的缘分。
  
  
几年前有一个大学毕业的女生,兴致冲冲地飞越半个地球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可是她在美国过了两年以后,深深感到生活空虚、精神彷徨,觉得人生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就又千里迢迢的从美国回到台湾,从台北坐了二小时车程到新竹出家了。这件事被大众传播界一报导,立刻吸引不少人注意,有名的梁实秋教授曾经慨叹说:“当初如果要出家,从台北到新竹坐车二小时就到了,何必辛辛苦苦跑到美国,花那么多时间挣扎奋斗才回来新竹出家呢?”
人世间的因缘,就像这个女子出家一样,忽然邂逅,忽然离散,总有个理则在,“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很多事总要事先有因有缘,才会结缘结果的。这就好像石头希迁禅师初见他的老师青原行思禅师的时候,青原问他是否出自曹溪(六祖慧能)门下,拜师之前心里有些什么障碍没有:
“你去曹溪之前,带了什么去?”
“本性俱足。”石头笑道:“我去曹溪求师之前,并不缺少什么。”
    
  
“既已圆满,何必更去曹溪参学?”
石头希迁禅师断然放下身心:“要是不去曹溪,怎么知道我什么都不缺,又如何能照见身心自在!”
这就是说:一切因缘,都要在本来面目上求,向无所不在的生活境遇中证悟。时时清凉水,是因缘;处处般若花,是因缘;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各位要坐车到这里来,就得有司机先生开车,这是行路的因缘;各位在家扭开电视机,就有许多歌舞娱乐节目,这是视听的因缘……,靠了这么多因缘的巧妙组合,我们才能过着快乐自由的生活。
对于人我之间的因缘关系,我现在用寺庙里弥勒菩萨左右的一首对联来做个透视: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