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买的货到付款:一個古代公務員的短資訊:下班讀讀千字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5:41:44

一個古代公務員的短資訊:下班讀讀千字文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9-01-09
望于江湖

  《千字文》是1500年前的作品,作者周興嗣用一千個不重復的漢字進行排列組合,寫出了一篇音韻諧美、朗朗上口的四言長詩。從這一千字中,能夠看到中國文化的完整輪廓,稱的上是世界上最為袖珍的百科全書。

  作者以幽默的文筆,用別開生面的歷史典故解讀《千字文》,本文摘選一二,以饗讀者。

  《千字文》第十九句

  龍師火帝

  龍,古代傳說中一種神異動物,有鱗、有角、有須;能興雲作雨,能走,能飛,能游泳。《說文》中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有點像孫悟空的金箍棒啊!在古生物學中,龍是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行動物,比如恐龍。在現在的網路用語中,“恐龍”已經迅速進化,成為那些長得比較有創意的女性的代名詞。

  師,原來是用來表示眾多之意的,《爾雅》中說:“師,眾也。”從古代開始,“師”就作為軍隊編制的一級,《說文》中還把一個師的人數給明確了:“師,二千五百人為師。”泛指軍隊,或指民眾。後來引申用於尊稱長輩、首領、專業人才,或傳道授業解惑的人。

  火,這是個極其常用的字,意思很多,不詳細說了。

  帝,本來是一個花蒂的模樣:上面是花的子房,中間像花萼,下垂是雌雄花蕊。後來這個字的意思完全變了味、走了調:用來指宗教或神話中主宰萬物的神,以及現實中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凡間老大。《說文》解釋說:“帝,王天下之號也。”

  這句的四個字分開解釋並不合適,因為“龍師”和“火帝”是對兩個人的稱呼:龍師是伏羲氏,火帝是燧人氏。

  傳說伏羲是個打獵的高手,當時人們還不會農耕,只能靠打獵維持生活,而打獵的本事也不高,常常是忙了一天連一隻野雞都逮不到,還經常有人被老虎逮去改善生活,於是打獵高手伏羲就教大家如何又快又好地打獵、抓魚,並馴化了一些動物,大力發展畜牧業,讓大家在什麼也打不到的時候也不至於挨餓。

  燧人氏的拿手絕活是鑽木取火。火可是個好東西,史前人類對黑暗的恐懼比我們可厲害多了,要是在黑夜裏能看到一點火光,比現在的人買彩票中了五百萬還高興。有光亮,就意味著有希望,就意味著能吃到滋滋冒油的紅燒肉便當,就意味著能暖暖和和安安全全地睡個好覺。但當時的火种太難得了,好不容易碰上雷擊樹木起火,就趕緊把寶貝火種保護起來,派專人看管,還給負責看管火種的人封了個官職:祝融。當燧人氏展示了取火的絕活之後,人民群眾可樂壞了,以後需要用火時,就可以按照燧人氏教的辦法,找塊木頭鉚足了勁兒鑽去吧,只要有把子好力氣,隨時隨地,火光四溢。

  龍師火帝,實際上就是最早著手解決人們溫飽這兩大基本生存問題的人.第二十句 鳥官人皇

  鳥,繁體為“鳥”,如果寫成小篆,你會發現這就是一隻活脫脫的鳥兒,鳥身、鳥眼、鳥毛、鳥腿,一應俱全。《說文》中的解釋是:“鳥,長尾禽總名也。”後來因為鳥與一些雄性動物的某個重要部位有點像,就被發展成為罵人的粗話,如鳥事,指壞事情;鳥人,指瞎胡鬧或搗亂的人。

  官,兩張嘴表示能吃能喝,這樣的人戴上寶蓋帽子,不就是一個“官”嗎?實際上可不是這樣亂解釋的,以寶蓋覆眾人,表示對群眾進行治理,指在政府擔任職務的人或屬於國家、公家的東西。

  人,最簡單的字之一,卻是最複雜的一種動物,太複雜了,沒辦法解釋。我們都是人吧?自己解釋一下自己吧。

  皇,本來是指天的。《詩經·大雅·文王》中有“思皇多士”一句,這裡“皇”就是天的意思。古人為了表示對統治者和神的景仰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就把“皇”作為君主及神的尊稱。

  鳥官,指以鳥為官職名稱,出自《左傳·昭公十七年》中的一段記載:“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我高祖少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

  郯子是郯國的當權派,自稱為少氏後代。郯子來朝見魯昭公,昭公問他:“聽說你老祖宗少氏用鳥名作為官職,用什麼不好非用鳥,這是為什麼啊?”郯子說:“我老祖宗少氏當老大那時候,有鳳鳥到此一遊,百年難遇,大吉大利啊!於是就以鳥紀事,各部門領導幹部都以鳥命名。”

  考古研究表明,少氏是以鳥類為圖騰的各部落聯盟的首領,他本著就地取材、因陋就簡的原則,把各部落信仰的鳥作為分配許可權和職能的官銜,來共同管理聯盟事務。

  根據正史記載:黃帝當老大時,“有鳳鳥集”,“或鳴于庭”;少登位時,“有鳳鳥之瑞”;帝嚳掌權時,“鳳凰鼓翼而舞”;堯成為最高統治者時,“鳳凰在庭”;舜接班時,“鳳凰巢于庭”。這些記載你可以從二十五史中的“符瑞志”部分查到。

  這個鳳鳥真是既勤快又善解人意啊,碰上有人當老大就飛來助興,不用接送,不講吃住,不要出場費,比現在搞個什麼慶典要請演員、名模來走穴都容易。你知道什麼是牽強附會了吧?為了烘托出吉祥喜慶的氣氛,正史也擺脫不了這些虛招子。用虛構的鳳鳥來烘托氣氛,可比那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之類的場面高級多了,又透著那麼有檔次。

  後來的朝代也有以鳥來表示官職的。前面說過“衣冠禽獸”這一成語,明代官員服飾規定,文官官服繡禽鳥,品級不同,繡的鳥也不同: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鷴,六品繡鷺鷥;七品繡(讀“希翅”音,一種形似鴛鴦而稍大的水鳥,多紫色,雌雄偶遊,亦稱“紫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誰是幾品官一看衣服就知道了,清清楚楚。第二十五句 吊民伐罪

  吊,即,是一個人拉弓射的樣子。(讀“增”音)是什麼東西呢?是古代用來射鳥的短箭。這是一種專用箭,最大特點是箭尾拴著一根長絲繩。用一般的箭射中鳥之後,不知道鳥會掉到哪去,可能被別人撿了便宜。用來射鳥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射中鳥之後把絲繩往回一拉,鳥就被收回來了。

  “吊”的本義表示悼念死者——這和射鳥的箭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關係。《說文》中是這樣解釋的:“,問終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從人持弓,會禽。”,即“驅”。據說在遠古時候,人死了就放在荒野裏用柴薪蓋著,但又怕讓禿鷲之類的腐食性動物吃掉,怎麼辦呢?親友就都帶著弓箭來幫助驅趕。

  在這句裏,“吊”引申為慰問,吊民,就是慰問廣大勞苦民眾。

  伐,指用戈砍人的腦袋,砍殺之意,後來引申為討伐、進攻,再進一步引申為自我吹噓、自我誇耀、窮顯擺。伐罪,就是討伐有罪的統治者。

  “吊民伐罪”這個成語,最初是孟子老先生提出的,在《孟子》中曾兩次表達過這個意思。《孟子·梁惠王下》中說:“東面而徵,西夷怨;南面而徵,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孟子·滕文公下》又把這些話簡單重復了一次。

  孟子這番話的大意是這樣的:說商湯反抗夏桀的反動統治,帶兵東征,西面的老百姓不高興了;帶兵南征,北面的老百姓不高興了。為什麼不高興呢?因為大家都盼著商湯趕緊來解放自己,說為什麼不先打我呢?我皮好癢啊!老百姓盼商湯的大軍如同久旱盼甘露、他鄉盼老鄉、高考盼錄取、新郎盼新娘一樣。商湯大軍來到的時候,市場上人們照樣做買賣,耕地的還在那趕牛。商湯推翻反動統治、解放老百姓的行為,恰似那旱地裏下了一場及時雨呀,老百姓都樂瘋了!

  根據孟子的描述,暴政下的老百姓對外來新興力量是十分期待的,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於人權和主權的態度:商湯征討夏桀,明顯是干涉別國內政嘛,可是老百姓卻持歡迎的態度,看來當時的老百姓是很重視人權的,對國家主權卻顯得漠不關心。

  那麼“干涉別國內政”的力量真的是為了“吊民伐罪”這麼高尚的目標而戰嗎?多數不是這樣的,特別是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之後,涌現出了很多以“吊民伐罪”為幌子和口號的武裝暴動者,最終目標還是為那個至高無上的皇權。第二十七句 坐朝問道

  坐,是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有人說了:什麼坐啊,這不就是跪嗎?實際上這兩者還是有區別的:跪也是雙膝著地,但臀部與腳跟還是要保持一定距離的,當臀部離開腳跟,挺身直腰,才稱“長跪”或“跽”。

  按照我國古俗坐姿,雙腳是不能伸到體前來的,那是粗俗無禮的表現,直到“五胡亂華”時期,少數民族的垂足坐及蹲踞等坐姿由於其隨意性和舒適性而開始流行,席地起居的古俗坐姿慢慢被遺棄了。”到了北宋時期,垂足坐已成人們日常的坐姿,而深受唐文化影響的日本,至今還保留著我國的古俗坐姿。個人認為古俗坐姿還是有好處的,既能增強膝關節的力量,又能有效預防痔瘡。“坐”字的意思也已經隨著習慣的變化而變化,現泛指以臀部著物的止息方式。

  朝,從這個字的構成來看,太陽還沒出來,在草裏頭藏著呢,而月亮還統治著半邊天空,表示早晨。這個時候該幹什麼?可不是睡懶覺的大好時光,古人沒現代人這麼會享受。《禮記·內則》中說:“昧爽而朝。”昧爽就是黎明,朝,指向父母請安。《說文解字注箋》中說:“晨見曰朝……子于父母、婦于舅姑皆是。”意思是說早晨省親,兒子兒媳向父母、公婆請安。古代臣見君也為“朝”,做名詞時指朝廷或朝堂。

  問,最初是周代諸侯國間的一種禮節。

  道,這個字的意思很多,這裡指治理國家的方略。

  這句的意思是:君臣在朝堂上一起坐著商談治國方略。

  大臣能在朝堂上和皇帝一起坐著說話嗎?當然能,但後來不行了,這個變化始於宋太祖趙匡胤。第二十八句 垂拱平章

  這句是由《尚書·武成》中“敦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及《尚書·堯典》中的“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兩句中的兩個關鍵片語成的。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

  垂,就是下垂、垂挂,你站在那裏衣服自然下垂,要是不想讓胳膊酸疼,手就別總舉著了,也要自然下垂,但手的下垂要有講究,就是要“拱”著。什麼樣的姿勢才叫“拱”呢?《說文》的解釋是:“拱,斂手也”,其注還說:“謂沓其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兇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拱手的基本要領是左手掌心蓋在右手手背而輕握,自然下垂于身前。在行拜禮(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兩手合於胸前,頭低到手,後來才演變為下跪叩頭)的時候更要講究,手不能亂拱,碰到好事的時候,比如參加人家的婚禮,行拜禮的基本原則是男左女右,如果弄反了可不得了,不被人家亂棍打出才怪。

  “垂拱”這個詞主要是用來稱頌帝王無為而治的。上古時期的帝王都是面南背北站著聽政,所以才有垂拱之說。後來的帝王覺得站著太累,就自作主張坐下了,也沒有人敢不讓他坐,“垂拱”一詞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變成了稱頌帝王無為而治的官話、套話、拍馬屁專用語,還曾經被唐代一個傀儡皇帝當過年號。

  平章,《辭海》的解釋是辨別、彰明、品評和籌商的意思。在《尚書》中“平章百姓”這句裏,應該為“辨別彰明”之意。那個時候的“百姓”與現在的意思差別比較大,鄭玄箋注《詩經》說“百姓,百官族姓也”,“百姓”是古代對官員貴族的總稱,而那些無權無勢的平民統稱為“黎民”或者“庶民”,直到戰國以後,“百姓”才被用來泛指不居官位的人。“平章百姓”其實就是帝王考察分辨百官優劣,選任人才,這是古代帝王建立社會倫理秩序的重要手段,深為後世儒家所推崇。從唐代開始,“平章”這個詞一度成為某個官職名稱的一部分。

  這一句和上一句是並列兼承接的關係,大致可以這樣解釋:帝王有條不紊地處理政務,考察任用百官。

   (摘自《一個古代公務員的短資訊:下班讀讀千字文》,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