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女吧:去体内湿气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29:49
传统医学认为,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可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
因此,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此外,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造成湿留体内
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
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墩火,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
清热祛湿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同煮成粥。
【用法】 温热服食。
【疗效】清热祛湿。适用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
【注意事项】 大便干结者不宜用。
=================
吃点热汤面,让身体适度出汗,可以带走体内的暑湿之邪。
=================
消暑健脾祛湿汤
【成份】
蜜枣、赤小豆、生姜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陈皮。
【功能】
清热解暑、巩固排泄及消化系统功能。
【服用方法】
(2-4人份量) 将瘦肉6两飞水后与各汤料及六汤碗清水一同放入煲内。煲约两小时,加适量盐调味。
================
绿豆百合米仁粥
原料:绿豆30克,鲜百合30克,米仁50克,粳米10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将米仁、绿豆、粳米漂洗,浸泡20分钟;百合洗净切小;
(2)在开水锅中放入绿豆和米仁,烧开数分钟后改用小火煮至开花;加入粳米和百合,煮成粥后放人冰糖即成。
夏令健脾通便祛湿的典型食疗粥方。
如何去体内湿气
丝瓜咸蛋麦片粥
原料:丝瓜100克,咸蛋1个,麦片50克,粳米100克,麻油适量,葱末、酒、盐、味精少许。
制法:
(1)丝瓜洗净刨皮切丁:咸蛋1煮热,剥壳切成小粒;粳米漂洗浸泡待用。
(2)在开水锅中放人粳米,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烧至米开花,放人麦片、丝瓜丁和咸蛋粒,熬制成粥后,加盐、酒、味精,撒人葱末,滴淋麻油。
具有滋阴清肺、益肝健脾、生津止渴的作用。
藕丝百合汤
原料:藉100克,百合5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将藕洗净削皮切细丝;百合剥片切丝待用。
(2)开水锅中,加入藕丝和百合丝,烧开后改小火熬成汁,耦丝和百合丝烧至酥烂,加入冰糖。
为健脾开胃、清热防暑的夏季营养汤水。
=====================
天气热了,饮食也应该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了。夏天要享受食疗的好处,可以选择一些祛湿清热的食物来加强身体的抵抗力。
此时的饮食应逐渐转为清淡食品,多食用一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鱼类、瘦肉、豆制品、乳制品等;应选择清淡而富有营养,又能消暑益气的蔬菜,如豆芽、豆腐、蘑菇、木耳、海带、茄子、西红柿以及各种绿叶蔬菜。而性味辛温、苦寒的蔬菜,如生姜、辣椒等宜少吃或不吃。
热气蒸人之际,人体毛孔张开,出汗较多,要注意补充水分,最好多饮凉开水;橘子精、菠萝精、山楂精等,可用冷开水冲饮,而冰棒、汽水等冷饮则宜少吃少喝。这些寒凉食物不但营养低,热量高,更有损脾胃,体质虚弱或容易腹泻人士应该少吃为佳。
具体来说,多吃赤小豆有利尿功效,冬瓜、莲叶能消暑祛湿,扁豆则能健脾祛湿,苦瓜、苦菜、马兰头等带有苦味的蔬菜既能清热,又有营养。
另外,我们还应“因人进食”。有的人体质虚寒,芥菜、西瓜等寒凉食物就不应多吃。
清热祛湿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同煮成粥。
【用法】 温热服食。
【疗效】清热祛湿。适用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
【注意事项】 大便干结者不宜用。
=================
吃点热汤面,让身体适度出汗,可以带走体内的暑湿之邪。
=================
消暑健脾祛湿汤
【成份】
蜜枣、赤小豆、生姜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陈皮。
【功能】
清热解暑、巩固排泄及消化系统功能。
【服用方法】
(2-4人份量) 将瘦肉6两飞水后与各汤料及六汤碗清水一同放入煲内。煲约两小时,加适量盐调味。
================
绿豆百合米仁粥
原料:绿豆30克,鲜百合30克,米仁50克,粳米10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将米仁、绿豆、粳米漂洗,浸泡20分钟;百合洗净切小;
(2)在开水锅中放入绿豆和米仁,烧开数分钟后改用小火煮至开花;加入粳米和百合,煮成粥后放人冰糖即成。
夏令健脾通便祛湿的典型食疗粥方。
丝瓜咸蛋麦片粥
原料:丝瓜100克,咸蛋1个,麦片50克,粳米100克,麻油适量,葱末、酒、盐、味精少许。
制法:
(1)丝瓜洗净刨皮切丁:咸蛋1煮热,剥壳切成小粒;粳米漂洗浸泡待用。
(2)在开水锅中放人粳米,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烧至米开花,放人麦片、丝瓜丁和咸蛋粒,熬制成粥后,加盐、酒、味精,撒人葱末,滴淋麻油。
具有滋阴清肺、益肝健脾、生津止渴的作用。
藕丝百合汤
原料:藉100克,百合5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将藕洗净削皮切细丝;百合剥片切丝待用。
(2)开水锅中,加入藕丝和百合丝,烧开后改小火熬成汁,耦丝和百合丝烧至酥烂,加入冰糖。
为健脾开胃、清热防暑的夏季营养汤水。
=====================
天气热了,饮食也应该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了。夏天要享受食疗的好处,可以选择一些祛湿清热的食物来加强身体的抵抗力。
此时的饮食应逐渐转为清淡食品,多食用一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鱼类、瘦肉、豆制品、乳制品等;应选择清淡而富有营养,又能消暑益气的蔬菜,如豆芽、豆腐、蘑菇、木耳、海带、茄子、西红柿以及各种绿叶蔬菜。而性味辛温、苦寒的蔬菜,如生姜、辣椒等宜少吃或不吃。
热气蒸人之际,人体毛孔张开,出汗较多,要注意补充水分,最好多饮凉开水;橘子精、菠萝精、山楂精等,可用冷开水冲饮,而冰棒、汽水等冷饮则宜少吃少喝。这些寒凉食物不但营养低,热量高,更有损脾胃,体质虚弱或容易腹泻人士应该少吃为佳。
具体来说,多吃赤小豆有利尿功效,冬瓜、莲叶能消暑祛湿,扁豆则能健脾祛湿,苦瓜、苦菜、马兰头等带有苦味的蔬菜既能清热,又有营养。
另外,我们还应“因人进食”。有的人体质虚寒,芥菜、西瓜等寒凉食物就不应多吃。
========================
1 健脾祛湿汤
(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黄草10克,猪胰(猪横脷)300克,清水适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黄草、猪横脷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
●适合脾胃差者饮用。
2 和中化湿汤
(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鸡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陈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鸡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陈皮或砂仁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
●适合湿热脾虚者饮用。
3 清热祛湿汤
(2~3人分量)
材料:土茯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做法:土茯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
●适合去骨火,祛湿,清热毒。
4 鹌鹑祛湿汤
(2~3人分量)
材料:鹌鹑4只,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鹌鹑、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煲1个半小时即可。
●适合清热祛湿,润肺化痰。

5 横脷祛湿汤
(2~3人分量)
材料:猪横脷250克,夏枯草、棉茵陈各10克,生姜2片。
做法:把猪横脷先飞水去腥备用;将夏枯草、棉茵陈及生姜和猪横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煲1个半小时即可食用。
●该汤不但清热祛湿,去肝热,对糖尿病人还有食疗功效。
6 草龟祛湿汤
(3~5人分量)
材料:草龟500克,猪肉200克,新鲜土茯苓250克,红枣6个。
做法:把草龟、猪肉、土茯苓、红枣一起放到砂煲内熬3至4个小时即可。
●有清热祛湿及解毒功效。

春季湿气易入人体 中医建议可借食疗祛湿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可厦门的春天却让人又爱又恨。因为频繁地下雨,空气中的湿气很重,而人体也因为“湿气”而变得容易疲累,身体容易出现毛病。厦门市中医院的医生建议您,合理借助“祛湿”食品,安然度过这一时期。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湿”为阴邪,这与潮湿气候及饮食习惯有关。喜欢吃生冷食物、冻饮的人,脾胃的营养消化及吸收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体内多余水分难以排清,形成“内湿”。再加上气候潮湿,如果家住山边、海边或是工作时经常要接触水的话,会形成“外湿”。
市中医院保健科翁主任解释说,有的人会觉得身体沉重、四肢困倦、乏力或头重,有的人则会容易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胸闷腹胀、渴不欲饮,大便稀薄或便秘等,但到医院就诊,却查不出任何疾病,这就说明春天的湿气侵入人体。
从养生保健来说,针对春天的潮湿,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侧重地多食一些祛湿食品。
翁主任为大家推荐的祛湿食品有:
一、生薏米
生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适用于脾虚泄泻、水肿及风湿人士。建议读者可用生薏米煲粥食用,亦可加入淮山(打碎)同煮。
二、黑豆
黑豆性味甘平,能补肾益阴,健脾祛湿。适合脾虚、浮肿人士。建议读者可用黑豆煲汤或煲水代茶。
三、冬瓜
冬瓜性味甘、淡、凉,能利水消肿,消热解毒。适用于口干、水肿、小便不利等人士。建议读者食用时以连皮冬瓜加具有补脾健胃及利水消肿的鲤鱼同煮。
四、赤小豆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能健脾利水,解毒消肿。适用于有肥胖性水肿、脚气、腹胀腹泻等症人士。建议读者可用赤小豆、桑白皮,水煎煮约20分钟,饮汤食豆或煲汤时加入赤小豆。
五、黑芝麻
黑芝麻性味甘平,能补肝肾、润五脏、润燥滑肠。适合肝肾不足、头发早白、病后体虚等人士,亦治津液不足、肠道燥结等症。建议读者用作煲汤或煮成芝麻糊,煮时宜少下糖。
六、山楂
山楂性味甘、酸、温,能消滞祛积,活血散淤。适合有嗳气吞酸、腹痛以及高血脂、血淤经闭、痛经、产后淤血腹痛等症人士。建议读者用山楂12粒左右打碎加入少许糖煲水代茶。
七、玉米
玉米性味甘平,健脾开胃,利水通淋。适合患有水肿及淋症的人士。建议读者用玉米煎汤代茶,最好加入玉米须同煮;亦可配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

春季祛湿汤
这几天很潮湿,空调一直抽湿也不见效果,听老广东人说这种天气叫"回南天",这个季节人最容易生病,而且不要开窗,外边潮湿重都进屋里了。这个季节要多喝祛湿汤。
身体有以下症状或特征,代表体内有寒湿: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
*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
*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
*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祛湿类食物有促进体内水湿排出的作用,适宜平时体质内湿偏重者,以及正常体质者春夏季外湿偏盛的保健,常可选:
1、玉米:补中健脾,除湿利水。宣于脾虚泄泻,湿热泄泻。
2、胡萝卜: 下气补中,补肝益肺,健脾利湿
3、南瓜: 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4、荠菜:清热解毒,健脾利水,凉血止血,平肝明目降压。宜于湿热胃痛,湿热 泄泻,血热便血,吐血。
5、薏米: 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寒湿泄泻。
6、冬瓜: 利水消痰,清热解毒。宜于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禁食。
7、赤小豆: 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宜于湿热泄泻。
8、白扁豆: 健脾,化湿,消暑。
9、蚕豆: 清热利湿,健脾涩精。宜于湿热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10、黄豆芽: 清热生津,健脾利湿,
11、金针菜(黄花菜):清热利湿,解毒,通乳,利咽宽胸,养血平肝。宜于湿热泄泻,湿寒症禁食。
12、砂仁: 化湿行气,温中止泄,安胎。宜于气滞湿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腹胀痛,寒湿泄泻。
13、木瓜: 除湿和胃。
14、苋菜: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15、芹菜:清热除烦,利湿消肿,凉血止血,平肝。
16、空心菜(蕹菜): 清热解毒,利湿止血。
17、莴苣: 清热利尿,下气宽肠,通乳。宜禁同金针菜同食用。
18、马铃薯:和胃健脾利湿,清热解毒,宽肠通便。
19、海带: 清热利水,破积软坚。
20、马齿苋:清热解毒,利水祛湿,散血消肿,凉血止血。
21、鲤鱼利汗消肿,补脾利汗。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外感病者忌食。不宜于荠菜同食。
22、茯苓利汗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宜与米醋同食。
23、莜麦补气益力,除湿止泻。宜于脾虚泄泻,湿盛泄泻。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虚寒症忌食。
24、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健胃消滞,解酒。宜于气滞湿阻,胃胀腹痛,食欲不振。热症、阴虚症忌食。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湿”?如果你感到头晕、懒言、困倦乏力、嗜睡、没有胃口等不适———其中部分症状与我们常说的“春澼”较接近,这说明你很有可能体内惹湿了。在这种情况下,饮用些有祛湿功效的汤水就没错了。
从诱因看,湿还分“外湿”和“内湿”。外湿主要是由于外界的天气潮湿,湿邪入侵体内导致的,许多人起初可能是外湿,为了祛湿而饮用了过多的凉茶,或食用了过多的生冷食物,伤了脾胃,导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滞自然就内生,于是外湿就变成了内湿。除了前面讲的“春澼”症状外,分辨内湿和外湿还可以观察舌头:内湿,舌苔淡嫩,边有齿痕;而外湿,舌红,没有齿印。
知道了自己属于内湿,在喝祛湿汤的同时,一定要暂时停饮凉茶,少吃生冷、冰冻的东西,以防治加重脾虚,脾虚又会加重内湿,形成恶性循环。内湿的人可选用淮山、苡仁、扁豆、玉米等既有祛湿又有健脾功效的材料煲汤。
分清寒热祛湿可更对症
在饮祛湿汤前,还要分清湿的性质是“寒湿”还是“湿热”,对症用料效果才更好。如何进行自我判断呢?寒湿的人舌苔白、腻、厚,口淡,甚至感到甜,在同样的室温下,比别人易感到冷,喝热水会感到更舒服。湿久困于体内,就会郁久化热,变成了湿热。湿热者舌苔黄、厚、腻,口干苦,大便烂、不爽,小便黄。
寒湿者喝祛湿汤,可选用草豆蔻10克、扁豆30克、玉米100克、茯苓50克、高良姜15克等煲猪瘦肉或猪骨,来温阳化湿。湿热者可选用高良姜、扁豆加溪黄草30克、土茯苓30克以利湿清热,或直接煮溪黄草水来饮用,其有很好的祛湿、清热的功效。
怎样煲祛湿汤更合理
一般家里都是煲一锅汤,全家人来喝,如果有的人湿,有的人不湿,或者有的人是寒性体质,有的是热性体质,这祛湿汤该如何煲?如果家里还有老人和小孩的,煲祛湿汤用料上又有什么讲究。 如果家中有的人内湿不明显,或自已无法判断,可选用药性平和的材料来煲汤,最常用淮山、土茯苓、扁豆、玉米。这些材料由于有健脾渗湿的效果,有湿的人可以祛湿治病,没有湿的人可以健脾,不易受湿邪侵袭,可起到预防的效果,等于说一举两得。
如果家中有老年人,老年人多气血亏虚,可选用党参30克、大枣20克、枸杞子10克、淮山30克、生苡仁30克煲粥或煲汤,可以益气健脾、淡渗利湿。家中若有幼童,可选用淮山30克、玉米15克、芡实10克、山楂1个煲粥以消食和胃、健脾利湿。
●绵茵陈蛇舌草煲鲫鱼
功效:清肝热、祛湿困。
材料:绵茵陈20克、蛇舌草20克、鲫鱼1条(约400—500克)、猪瘦肉100克、蜜枣2个、生姜3片。
绵茵陈性平、微寒、味苦,有清热利湿、去黄疸和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白蛇舌草性凉,味甘、淡,具有清热散瘀、消痈解毒的功效,鲫鱼能和胃肠、通阴利水、温中下气。配伍开胃益脾的蜜枣,使其既不寒凉峻利又祛湿健脾。
烹制:各药物浸泡、洗净并蜜枣去核;鲫鱼宰洗净,煎至微黄。一起与生姜下瓦煲,加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改文火煲2小时,下盐、油便可。为3—4人量。
现在介绍这个是老黄瓜扁豆煲脊骨汤,这个汤夏天喝也是很不错的哟~~
材料:老黄瓜——老黄瓜即是那些在其成熟后不采摘让其继续生长,至瓜皮全变黄,其作用更能清热利水、消暑除烦。
扁豆——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
1.健脾化湿主治脾虚兼湿,食少便溏;湿浊下注,妇女带下过多。
2.化湿消暑用于暑湿伤中,吐泻转筋等症。
3.治疗水肿,砒霜中毒,细菌性痢疾。
还有脊骨、蜜枣、生姜
做法:洗净脊骨,记得把骨髓挑出来,不然会有膻味的,老黄瓜连皮切大块,所有材料洗净放在汤锅里加适量的水,大火烧开,慢火煲2个小时,加点盐调味即可
扁豆薏米煲鸡脚
功效:健脾去湿、舒筋活络。
主料:扁豆2克、薏米2克、鸡脚50克、姜片、食盐等。
做法:
1、鸡脚在入汤前要先“沸水”(在滚水里过一遍)。
2、将扁豆、薏米、鸡脚、姜片一起放进炖盅或瓦煲内,待煮好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要点:最好选购瘦细的本地鸡脚,不要盲目追求“肉感”,因为该汤所取的是鸡脚骨的营养和浓味。
1、 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猪肉250克,熬汤,饮汤吃肉;
2.白茅根20克,车前草20克,猪肉250克,熬汤,饮汤吃肉;
3.赤小豆30克,薏苡仁30克,绿豆20克,熬汤,加糖适量饮汤。
4、喝鲜土茯苓煲猪脊骨 健脾祛湿
材料:鲜土茯苓400克、赤小豆50克、苡仁20克、猪脊骨500克、陈皮1/4个、生姜3片。
烹制:各物洗净。鲜土茯苓切块;赤小豆、苡仁、陈皮浸泡;陈皮去瓤;猪脊骨敲裂。一起下瓦煲,加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下盐便可。为3-4人量
5、白鲫鱼煲汤
用油将鱼两面煎黄,用开水猛火煲汤,煮成白色乳状。然后加砂仁3克、陈皮3克、香菜20克、生姜10克,稍滚三分钟。鲫鱼性甘平,补而不燥,健脾去湿,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中医认为此方补脾胃甚好。
6、田艾煲鲫鱼
田艾30克,鲫鱼250克,生姜10克,煲汤饮用。此方不仅健脾去湿,还可以预防蚕豆病。
7、砂仁苡米淮山粥
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食用。此方可健脾祛湿。
8、淮山薏米莲子粥
淮山、薏米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60克,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肢体无力。
9、鲜土茯苓眉豆猪脊骨汤
材料:鲜土茯苓400克、眉豆80克、猪脊骨500克、生姜3片。
土茯苓,又名刺猪苓、过山龙、红土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光叶菝葜的块茎,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具有解热毒、利水湿的功效,可用于皮肤湿毒、下焦湿热,主治各种皮肤病及泄泻、肾病,现代药理分析它含生物碱、微量脂肪油、植物甾醇、甾体皂甙、鞣质等成分,还发现它适用于多种癌病,主要对消化道的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有改善症状的作用。土茯苓多为干品入药,而鲜品多用于食疗汤品上,因其除了有作为药品的功效外,还有鲜美清润之气味。眉豆在广东民间常作为祛脚气水湿之用,猪脊骨有补髓增益之用,合而为汤,更具健脾益气、祛湿利水、消除疲倦、强壮身体之功效。
烹制:鲜土茯苓刮去外皮、洗净,切块状;眉豆稍浸泡,洗净;猪脊骨洗净,用刀背敲裂,然后将各汤料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的食盐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眉豆、猪脊骨可捞起拌入酱油供佐餐用。
新鲜的土茯苓配伍眉豆煲猪脊骨,气味醇和清润,具健脾祛湿之功效,为春暖雨湿时家庭靓汤之一,男女老少皆宜
湿气是不是会反反复复的 复发 从中医理论而言,“湿”的一种征兆。体内有了湿气,气血不畅,也是一种失调,需要通过各种食补或者药疗来“祛湿”。 -祛湿十五章经 祛湿类食物有促进水湿排出的作用,宜于治疗湿症。
1、南瓜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2、鲤鱼利水消肿,下气,通乳。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外感病者忌食。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宜与米醋同食。
4、荠菜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平肝降压。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血热吐血、便血。
5、金针菜(黄花菜)清热利湿,解毒,通乳。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虚寒症忌食。
6、莴苣清热利尿,通乳。忌同金针菜同食。
7、冬瓜利水消痰,消热解毒。宜于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忌食。
8、鲫鱼补脾利水。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不宜油炸,不宜与荠菜同食。
9、蚕豆清热利湿,健脾涩精。宜于湿热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10、赤小豆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宜于湿热泄泻。
11、莜麦补气益力,除湿止泻。宜于脾虚泄泻,湿盛泄泻。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虚寒症忌食。
12、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寒湿泄泻。
13、玉米补中健胃,除湿利水。宜于脾虚泄泻,湿热泄泻。
14、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泄,安胎。宜于气滞湿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腹胀痛,寒湿泄泻。不宜久煮。
15、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健胃消滞,解酒。宜于气滞湿阻,胃胀腹痛,食欲不振,呕吐。热症、阴虚症忌食,不宜久煮。 下面介绍几种健脾去湿食疗偏方:
1)参芪粥健脾祛湿 做法是: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红枣2个,大米100克。先将薏米、扁豆炒至微黄,红枣去除核,用清水洗净黄芪、党参并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汁。药汁熬好后,去除药渣,将炒薏米、炒扁豆、红枣肉、大米一同放进药汁中煮沸,后用文火煮成粥。 黄芪、党参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够祛湿,做成能够养胃的粥,可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缓解夏季带来的身体不适。建议可以在粥中加点荷叶,其芳香的味道能够醒脾化湿、开胃。 需要注意的是,党参和黄芪是补气的药物,冬季进补时使用更为妥当。如果气虚、乏力的症状不是十分明显,最好在粥中少放一些,避免上火。
2)赤小豆、冬瓜煲生鱼汤 功效:补脾、利水、消肿,其作用为补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伤正气。 生鱼一条、宰净,冬瓜(连皮)500克,赤小豆60克,葱头5个,煲汤,不放盐。
3)苋实煲老鸭 功效:滋阴养胃,健脾利水。 苋实100~120克,老鸭一只,宰净,苋实放鸭腹内加水文火煮2小时,加少许盐服食。
4)炒扁豆淮山粥 功效:健脾养胃。炒扁豆60克、淮山6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小儿减半。
5)萝卜莲子猪舌汤 功效:清润滋补,宽中下气,可除春寒去湿困。 萝卜750克、莲子50克、苋实25克、蜜枣3个、猪舌500克、猪骨750克。
6)鹌鹑汤 功效:健脾开胃。 鹌鹑一只、党参15克、淮山30克煲汤。
7)另外,还有土茯苓赤小豆鲫鱼汤、绵茵陈煲鲫鱼、赤小豆煲鲤鱼、猪肚粥、冬瓜煲老鸭子等,均有一定的健脾去湿功效。 不让皮肤病在春天萌发 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不少人感到措手不及,除了突发的感冒等呼吸道问题以外,有的人还出现了疹子、红斑、全身或局部痒等皮肤问题,专家说,这很有可能是夹杂在寒风中的冷雨引起的,因为春季多见潮湿天气,而“湿”可引起多种皮肤病,所以皮肤病也成为这个季节常见问题。而保护皮肤免受瘙痒斑疹困扰,春季要做的功课除了注意皮肤清洁和所处环境的卫生,还要致力除去身体内外湿气。 必修课一:内湿关键养脾胃 在中医理论中,引起人体产生疾病的“湿”主要指内湿。中医认为,这种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也测不出来的“湿”,和我们的消化功能密切相关。每天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新陈代谢,便产生不少湿邪毒素,如果脾胃运化功能好,这些湿邪能通过大小二便排出体外,但一旦脾胃功能变得虚弱,湿就滞留在体内,成为一种诱发疾病的因素。这正是中医所谓的脾“运化水湿”功能的含意。身体虚弱引起脾胃虚弱,暴饮暴食,过多油腻、甜食等超出脾胃所能正常运化的范围,水湿就内停在我们的脏腑,湿疹之类皮肤病正是内湿的外在表现。 家庭作业:管好嘴巴 无论是产生“内湿”的原因,还是影响脾胃功能的因素,基本上都和食物有关,因此管理好自己的饮食是除内湿,隔离皮肤病的关键。可能产生内湿的食物包括榴莲、菠萝、芒果等水果,以及油肥甜腻的食物,这些食物有的能困湿,有的则比较伤脾胃影响水湿运化;而健脾化湿的食物中药则包括土茯苓、苡米、淮山等。不少广东人有用这些中药煲汤的习惯,这值得肯定,因为这正是在湿气天预防皮肤病发生的好办法。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不确定自己或者家人身体是不是“湿”,最好还是先让专业中医师帮忙判断。 必修课二:外湿不忘清环境 吃一样的东西,有的人容易动湿气而引起皮肤病,那可能是脾胃体质不同引起的反应不同;而同一个人遇到湿热天气而使湿疹等皮肤病发作,那就是外湿引起的问题。所谓外湿,即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潮湿天气。中医理论认为,内湿跑到身体外是化湿而不引起外湿,但外湿入侵人体则会产生内湿。所以防止湿气引起的皮肤病,保持居住等环境干爽也相当重要。 家庭作业:隔离湿气 湿气大、阴雨天的时候,最好不要常开窗,不过还是要注意室内通风,不少家庭空调机有抽湿效果,可以适当开一下,或者可以使用专业抽湿机;如果居住环境实在太过潮湿,湿疹之类皮肤病又很厉害,那想办法换个房子也是可以考虑的;宁可穿脏一点的衣服,也不要勉强穿不干的衣服免得诱发你的皮肤病;淋雨湿脚之后请及时擦干,脚气也算是湿气引起的皮肤病之一。 必修课三:谨防小玩意作乱 在广东,天气再暖一点的四五月份,不少人身上会长一粒粒红色的小疹子。专家说,这很有可能是丘疹性荨麻疹,这是因为你刚刚从橱柜里拿出的草席竹席出了问题。去年夏天留下的汗迹夹杂着螨虫跳蚤细菌一起生长,小玩意一叮咬皮肤,过敏体质的人可能就出现一大片瘙痒的红疹子。此外,春暖花开的季节,花花草草中存在的不少细微花粉,可能通过呼吸道等各类腔道进入人的身体,也是导致春季皮肤产生过敏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作业:晒太阳 怀疑自己是花粉过敏引起皮肤病者,最好远离可能引起过敏的花草,此外,适当体育运动锻炼等是增强体质的好办法。而小跳蚤螨虫叮咬引起荨麻疹的人,则要检讨一下你的居住卫生,夏天用完的凉席,冬天用完的被子,在存放入柜子和使用前,一定要清洗并在阳光下晒一晒,防止虫卵和细菌生长。此外,凉席和被褥在使用期间,最好也能过一段时间清理和晒太阳,除了杀菌,也还能除去人体在这些床上用品上留下的湿气,以免皮肤因自己的皮肤而得病。 链接 这些皮肤病与湿气有关 虽然身体有湿气者很多都表现为皮肤病,但并非所有皮肤病都与湿气有关,因为中医理论中侵蚀皮肤的外邪除了湿,还包括风、热、寒等。以下是春季最常见和湿气有关的几种皮肤病。 湿疹:是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春季潮湿天往往多发。西医认为这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则着重从湿气入手寻找其病因。所以在治疗方式上,西医多用抗过敏的药物以及止痒的外用药,而中医处方除了除湿的药物还往往加了一些健脾的中药。湿疹本身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急性的皮疹表现多多,可能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和结痂等。急性者容易转成慢性,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带状疱疹:是春季最易流行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中医认为是因为肝胆火盛及脾湿郁久,外感毒邪而发。现代医学则证实这是因为人体受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当身体劳累、或患上消耗型慢性病时,本病开始发作,由于这种病毒有亲神经的特点,发病总是沿神经走向,呈条带状,故称“带状疱疹”。民间把这种病称作“串腰龙”、“蛇缠身”、“缠腰火丹”等,侵犯胸腰部位的带状疱疹占60%,此外还可侵犯头、面、耳及上下肢等部位。民间传说这种疱疹绕腰部一圈即有生命危险,是不可信的。不过医生还是建议患者在尚未出现疼痛时,及早就医确诊。 脚气:很多人脚气的问题在春夏加重,秋冬减轻。中医也称之为脚湿气,西医则认为这种病主要是靠人体分泌汗液来生存和繁殖的霉菌引起的。人体脚趾间部分湿气平时很难散发,就为霉菌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脚气表现可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主要表现是脚底皮肤干燥、粗糙、变厚、脱皮、冬季易皲裂;湿性主要表现是脚趾间有小水泡、糜烂、皮肤湿润、发白、擦破老皮后见潮红,渗出黄水。两者都具有奇痒,也可两者同时存在,反复发作。治疗一般首先外用疗法,饮食注意健脾胃化湿,或者摄取稍多的的维生素B1也有利于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