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焊接招聘:闾丘方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08:17
闾丘方远(?一902),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昭宗李晔降诏褒异,并颁命服,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由是显闻吴楚,远近从学弟子200多人。闾丘方远是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将卷帙浩繁之《太平经》(170卷)精选节录为简明读本,名曰《太平经抄》,共30篇,

 闾丘方远(?—902)唐末道士。字大方,号“玄同先生”。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幼而辨慧。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元泽以为奇才,对他说:“子不闻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盖身从无为而生有为,今却反本,是曰无为。夫无为者,言无即著空,言有则成碍,执有、无即成滞。但于有、无一致,泯然无心,,则庶几乎道……”称赞他“才器高迈,直可为真门之标表”。复诸仙都山隐真岩,师事刘处静,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策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真文秘诀尽蒙付授。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忘于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诠《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于江淮间。昭宗景福二年(893),钱塘彭城王钱锣深慕其道德,访于余杭大滁洞,为筑室宇以安之,并表奏其行业。昭宗累征之,方远以天文推寻秦地将遭兵火,唐祚必当革易,不出山林为宜,故而竞不赴召。乃降诏褒奖,就颁命服,俾耀玄风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方远阐扬圣化,启发蒙昧,真灵事迹显闻吴楚,从学者甚众。天复二年(902)二月十四日,淋浴焚得香,端拱而坐,至正午仙化,传为尸解。今存《太平经钞》十卷(原有三十篇本、二十卷本)一当条其编著。弟子百余人,会稽夏隐言、谯郡戴隐虞、荥阴郑隐瑶、吴郡陆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芝皆传道要而升堂奥;其中尤以广平程紫霄、新安聂师道,安定胡谦先、鲁国孔宗鲁等十人为著,皆受上清思真炼神之妙旨。

 太平经钞编纂的人,据今所考,是唐末的闾丘方远。可是一些道书纪载,多称闾丘方远太平经。南唐沉汾续仙传说:闾丘方远,舒州宿松人,幼而辩慧,年十六,通经史,学易於庐山陈元晤;二十九,问大丹於香林左元泽;三十四岁,受法籙於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真文秘诀,尽蒙付授。而方远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遗於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於江淮间。唐昭宗景福二年,钱塘彭城王钱鏐深慕方远道德,访於馀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安之。至天复二年二月十四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这里所谓太平经为三十篇,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三下续仙传也作。字当有选择而编次的意思。《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东汉后半叶,宫崇,襄楷曾先后分别向顺帝和桓帝进献此书。宫崇称此书为其师干吉(或称于吉)得于曲阳泉水上。故过去有人称此书为于吉或宫崇所作。据近人研究,《太平经》非出一人之手,是西汉末至东汉顺帝时期逐渐增益而成,于吉、宫崇等仅是其撰人之一,或为集大成者。

  《太平经》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共计一百七十卷,三百六十六篇。《正统道藏》收入太平部时,仅存五十七卷,甲、乙、辛、壬、癸、五部全佚,其余五部各亡佚若干卷。唐末道士闾丘方远以《太平经》卷帙浩繁,乃节录经文,编成《太平经钞》,仍按天干分为十部,每部一卷,合为十卷。南唐沈汾《续仙传》与宋贾善翔《犹龙传》称闾丘方远诠《太平经》三十篇,宋邓牧《洞霄图志》说闾丘方远“钞为二十卷”。其实仅篇卷分法不同。今本《太平经钞》甲部,乃后人伪补,癸部实际上为甲部,故癸部实阙。癸部内容篇目于敦煌钞本斯坦因第4226号《太平经目录》中可见。闾丘方远还从《太平经》中选辑论述精、气、神之关系及守一之法的内容,编成《太平经圣君秘旨》。此外,《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道德真经广圣义》等二十多种道经中,有《太平经》引文。今人王明以《正统道藏》本《太平经》残卷为底本,辑录《太平经钞》《太平经圣君秘旨》及其他二十六种书之引文,编成《太平经合校》,大体上恢复了《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的面貌。

  《太平经》三百六十六篇,每篇皆有标题,末附篇旨,总摄大意。行文以“真人”与“天师”相问答的形式阐述经义。该经卷帙浩繁,杂采先秦阴阳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谶纬之学以成篇,除宣扬神仙信仰方术外,还触及世俗的社会政治问题。


闾丘方远

 闾丘方远 (?——902年),字大方,舒州宿松人,唐末道士。据南唐沈汾《续仙传》载,闾丘方远幼慧辩,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玄品录》作元悟)。年二十九,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元泽奇之,谓方远曰:“子不闻《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盖身从无为而生有为。今却反本,是曰无为夫?无为者,言无即著空,言有则成碍,执有无即成滞。但于有无一致,泯然无心,则庶几乎道。且释氏以此为禅宗,颜子以此为坐忘(《续仙传》。《道门通教必用集》下有“孔子谓寂然不动者,其揆一也”一句)。《易》云:‘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其归一揆”。又《经》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何物也,子若默契神证,又何求焉。所惜者,于之才器高远,直可为真门之标表也。”方远稽首而去,往仙都山隐真岩师事刘处静(或作靖),学修真出世之术。

  三十四岁时,得天台山玉霄宫道士叶藏质传授法箓, “真文秘诀,尽蒙付授”。

  闾丘方远不但勤习修持,而且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遗于心,常自言: “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于江淮间。

  唐昭宗景福二年 (公元893年),钱塘彭城王钱繆深慕方远清尚,访于余杭大涤洞,筑室以安之(另据《大涤洞天记》卷下《天柱观记》云:“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繆因历览山源,周游洞府,思极列圣九重之至德,兼立三军百姓之福庭。于是斋醮之余,偏寻地理,观其尊殿基势,全无起废之由,致道流困穷。二时而不办香灯,竟岁而全无醮阅。逐抗直表,上闻圣聪,请上清道士闾丘方远与道众三十余人,主张教迹,每年春秋四季,为国焚修,……。寻又续发荐章,奏闾丘君道业。圣上以仙源演庆,真派流辉,方瑶水以游神,复华胥而入梦,欲阐无为之教,欣闻有道之人,勅赐法号为‘妙有大师',兼加命服”)。唐昭宗累征,闾丘方远以天文推寻,秦地将欲荆榛,唐祚必当革易,侔之园绮,不出山林,竟不赴召。”天复二年(公元902年)二月十四日卒,葬于大涤洞之傍白鹿山。后又有道俗在仙都山及庐山累见之。

  闾丘方远的著作,《宋志》著录《太上经秘旨》一卷,此书今不见。明正统《道藏》洞玄部神符类衣字号收录《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一卷,题玄洞先生闾丘方远述。 “玄洞”当作“玄同”,按《续仙传》载,昭宗曾赐号闾丘氏“妙有大师”、“玄同先生”。这是闾丘方远撰述的唯一著作。闾丘方远在整理道经道书方面,有一定的贡献。一、校定陶弘景所撰《真灵位业图》,此书版本很多,有正统《道藏》本(洞真部谱录类),题《洞玄灵宝真灵业位图》;有《说郛》宛委山堂本,题《真灵位业图》;《秘册汇函》、《津逮秘书》诸本则題为《灵宝位业图》。二、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关于闾丘氏之铨《太平经》是否即正统《道藏》外字号所收《太平经钞》,王明先生考证详备,请参考《太平经合校·前言》。

  《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一篇,王明先生认为 “也是属于‘钞'的体裁”,似不以其为闾丘氏所撰。今查考其书,题玄洞先生闾丘方远述,全篇仅两页半,大旨言灵宝经系授受过程,始于轩辕,迄于简寂陆先生。其记载的最晚事迹是“开元中玄宗皇帝于桃林县所得石符”,则此篇必成于开元年间后世。闾丘氏属茅山宗(闾丘方远师承可参考刘处静撰《洞玄灵宝三师记》),博览群书,尤重“守一”之道(《续仙传》云其“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道教诸经系中最重视守一的,莫过于上清灵宝系统,所以笔者认为《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可能即为闾丘氏所撰述。此著篇幅短小,但对考证灵宝经系的授受,也有一定的帮助。

闾丘方远: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属安徽省)人,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复诣仙都山隐真岩事刘处静,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据称得真文秘诀。方远在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等等著作和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