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合板箱: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民主主义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14:24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民主主义 . (2007-7-26)  , 陈杰  阅读9549次     
    
    

摘 要:文章首先将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分为四个阶段,接着分析了社会民主主义八个方面的主要观点。最后,文章认为,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民主主义问题上,一方面应充分认识社会民主主义与“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本区别,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认识社会民主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会民主主义 演进 主张 评议


    
    -、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演进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不断斗争、此消彼长的历史,是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社会民主党在不同时期的主张,可以将社会民主主义分为下面四个发展阶段。

1.19世纪90年代前的社会民主党——信奉马克思主义

社会民主派最初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19世纪中叶,在西方工人运动中进行活动和发挥影响的,不仅有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还有其他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社会民主派、社会民主主义者就是其中之一。社会民主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劳资矛盾并使两者变得协调起来,其实质始终是在不超出小资产阶级的范围内,以民主主义的方法来改造社会。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民主派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在同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两个主要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中,以及在对英国工联派、法国布朗基派、德国拉萨尔派的错误观点和倾向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赢得越来越多的工人群众和社会主义者的拥护,逐步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确立了主导地位。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洲工人运动又陷入低潮,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较为和平发展的时期。工人政党在革命尚未提上日程的时候,在日常斗争中要善于妥协,既不回避选举,也不放弃议会斗争。这种形势一方面使得社会民主主义这个概念在国际工人运动中迅速流行起来;但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广泛传播,又使得这些自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人也接受了共产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这种情况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民主主义者”这个概念的态度作了一些调整:暂时容忍了它。[1]

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诞生于1863年5月23日。此后,欧洲各国都相继成立了社会主义政党。1870年10月丹麦成立丹麦社会民主党,1887年8月挪威成立挪威工党,1889年4月瑞典成立了社会民主工人党,意大利在1892年8月成立了统一的意大利劳动人民党(即今日之意大利社会民主党),英国在1880年起相继成立了多个社会主义政党,到1900年英国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主义党——“劳工代表委员会(即今日之英国工党),法国于1879年就有了社会主义政党,到了1905年4月才成立了统一的社会民主党;荷兰在1894年也建立了社会民主党。在恩格斯的直接指导下,1889年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创建的第二国际,其所属各国的社会民主党,在纲领上都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经济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国家学说和革命理论为根据,它们都在党纲党章中阐明自己的社会主义性质,把通过阶级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仅如此,第二国际在其前期活动中,还清除和清算了无政府主义,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制订了一些有关工人运动的方针政策,使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和党组织都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增大。

2.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民主党——在理论上、纲领上仍以马克思主义自诩,但在实践中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演变成了社会改良主义政党

第二国际是在和平时期进行活动的,其所属各党忽视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这就使它日益滋长和发展起来。特别是在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二国际所属各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加紧进行改良主义活动。[2]在1896年7月~8月伦敦召开的第二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社会民主党虽然重申了“把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生产方式转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生产方式”的目标,但却把为夺取政权所应采取的措施归结为一系列有关普选权的要求。而随着伯恩施坦主义的出现,第二国际的右派和中派更把社会民主主义解释成一种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攻,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通过和平与合法的议会道路来使资本主义进化为社会主义的东西,把社会民主党变成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搞社会改良的政党。

1896年1O月以后,伯恩施坦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鼓吹修正主义观点。1899年,他又出版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全面系统化地阐述了其修正主义观点。伯恩施坦认为,社会主义的胜利并不取决于内在的经济必然性,给社会主义提供纯粹唯物主义的论证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社会民主党应当改变性质,成为一个力求以民主改良和经济改良的手段来实现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党。

伯恩施坦的这些主张虽遭到过党内的强烈批评和抵制,但也在党内外和国际工运中引起相当广泛的共鸣,法、德、英、意、比各国党内的不少领袖和工会领导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改良主义倾向。191O年前后,伯恩施坦主义成为第二国际所属多数社会民主党的主导思想。

3.20世纪20年代至苏东解体的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正式分道扬镳,与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但还未放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更名为民主社会主义。[3]

列宁坚持实行公有制和无产阶级阶级的专政,并以暴力革命实现了苏俄十月革命的成功。一时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政党内部就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和是否加入共产国际展开了空前辩论和斗争。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叛徒考茨基》和《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中,对民主社会主义给予激烈的否定,在苏式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主义运动随之分裂为苏式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两大派别,不少社会主义政党开始分裂。法国社会民主党于1920年分裂为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两个党。意大利社会民主党于1921年1月分裂为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两个党;挪威工党于1921年分裂,部分人另建社会民主党,1923年挪威工党中左翼又另建共产党。这样,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正式分道扬镳,开始逐步与科学社会主义拉开距离,纷纷放弃阶级专政和暴力革命的思想,重新确立了以民主为手段的社会主义之路。不过,欧洲的许多社会民主党如英国、法国等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坚持以追求公有制为目的的路线。

1951年社会民主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法兰克福声明》中把其思想体系的名称由社会民主主义颠倒成为民主社会主义,其目的在于凸显它是“民主”社会主义,以区别于共产党人的“专政”社会主义。然而,这也说明了在当时,虽然社会民主党人认为自己同共产党人之间,在是否能用民主、和平的方法去实现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极其尖锐的原则分歧,但大体上说来,两者在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

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在欧洲各国产生后,受到普遍的支持和拥护。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声望在各国一路飙升,相继在大选中嬴得胜利,并成为了执政党。在国内长期执政和在议会、政府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民主党有西班牙、瑞典、葡萄牙、奥地利、意大利、马耳他、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卢森堡、比利时等国。其中,以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执政时间最长,它从1917年开始执政,其后又在20年代两次下野,又两次重新执政。从1932年起除1976——1982年外,该党单独执政至今。1951年6——7月,各国社会民主党召开国际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宣告成立社会民主党国际。欧洲在东欧剧变前成立的社会民主党有约三四十个。1989年东欧剧变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利亚、保加利亚等国也相继成立社会民主党或将原共产党转化为社会民主党。

然而,70年代后,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遭到了重大挫折。一是党员人数大幅减少、在议会选举中得票率下降和大选选举失败。二是过度企业国家化使生产效率降低,高福利使人们懒惰,福利主义的经济社会政策失去效力,形成了所谓“福利国家危机”。到1979年英国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发生了较大的社会动荡。英国工党从1979年下野后连续四次大选失利;德国社会民主党在1982年联合政府瓦解之后一直在野;瑞典社会民主工党在执政44年后于1976年宣告下野,1982年重新上台后,又于1991年再次下野;其它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也都在政治上不同程度受挫。

4.苏东解体后的社会民主党——走上“第三条道路”,放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向社会民主主义复归。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的苏东演变,使西方的社会民主党终于看到了自己的老对手的失败。起初,他们对苏东地区“共产主义制度”的崩溃如释重负,以至有一些幸灾乐祸,以为可以从这个意识形态老对手的失败中分取“政治红利”。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问题不是这样简单,这一次的政治大地震不仅彻底改变了前苏东地区的社会性质,也使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地区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深受牵连,他们不得不首先分尝对手失败带来的苦果,陷入尴尬的两难处境。[4]因“民主社会主义”打的也是“社会主义”的旗号,右翼势力在借机掀起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中,故意把民主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绊在一起,当作“连体双胞胎”一起进行攻击,从而影响到选民对它的态度,社会民主党自身的政治影响受损。所以苏东剧变并没有为民主社会主义创造复兴和发展的机遇,反而使其处境更加艰难。到90年代中期,英、法、德、意四大国没有一个是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执政,这样的情况是60年代以来不曾有过的。

9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欧洲各国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对自身政策、目标、活动方式的不断自我修正,以及苏东剧变冲击波的减弱和欧洲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社会民主党出现了复兴的趋势,纷纷赢得大选,入主内阁,或单独执政,或参加联合政府,欧洲政治版图又呈现出一片耀眼的粉红色,这种现象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社会民主党人的神奇回归”。[5]随着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政治上的成功,特别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四大国的中左政府上台,社会民主党人在纲领更新、理论变革以及发展模式方面的探索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这一次向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归在西欧各国各具特色,并没有多少一致性,惟其共同的地方是重新对市场作用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态度,在政策上表现为对民主社会主义遗产和新保守主义遗产的双重继承,即在国家与市场、安全感与灵活性、社会理性调节与经济自发力量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某些西方学者称之为“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社会民主主义”,而他们自己则将其归为“第三条道路”。[6]

1992年9月,社会民主党国际在柏林举行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以“变化中的世界上的社会民主主义”为主要论题并就此发表了声明。声明和大会上的一些重要讲话都不同程度地交替使用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二词。托马斯迈尔等人建议用“社会民主主义”(Soziale Demodratie)取代原先的“民主社会主义”,这里的“社会民主主义”,意为“社会的”民主主义,其主体已成为“民主主义”,表明他们认为社会民主党应赋予当前的民主义制度以“社会的”内容,而不再企求用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民主主义,或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了。这一建议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避免社会主义一词的消极影响,而且是表明社会民主党改变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并根本放弃了社会主义的目标。[7]

从以上对社会民主主义发展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出,如果以苏维埃模式的共产主义为一端,以自由民主主义为另一端,“前第三条道路”,即苏东剧变前的民主社会主义,位于靠近前者的三分之一位置,“后第三条道路”,即苏东剧变后的社会民主主义,则位于靠近后者的三分之一位置。从社会民主主义到民主社会主义再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渐行渐远,与自由民主主义是渐趋渐近。[8]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主张

1.社会民主主义具有唯心主义“色彩”,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道德需要、道德抗议,否认社会主义对资木主义进行整体制度替代的历史必然性。社会民主党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改治、社会和经济的联系,而是一种道德价值,这种道德价值旨在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实现人和人之间的超阶级团结。把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错误地等同于排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等同于否定价值观念的“反伦理倾向”。[9]

2.社会民主主义者认为,国家是一种支配民族经济生活的独立调节力量,当代资木主义国家由于实行政治民主而具有超阶级性的特点,不再只为公民中的一部分人和特定集团服务,而是为全体公民服务。各种政治力量都是塑造国家的一极,因而现代国家,己不再是阶级国家。

3.社会民主主义的革命与改良观根源于它的国家观。社会民主主义认为在实行多党制和普选制的现代西方国家,国家己经变成超阶级的正义力量,因而不必予以摧毁。他们认为暴力革命将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和创伤,应该受到谴责,不应对野蛮暴力的创造力估计过高。通过改良实现社会主义,符合西欧的历史传统和对现实的认识。民主的改良道路虽然缓慢而且有时显得软弱,但比起暴力革命更能取得扎扎实实的进步。

4.社会民主主义把民主看作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核心价值,认为民主主要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国际民主“四大民主”。认同西方现行的政治安排,如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等,否认共产党执政国家存在民主,认为共产党执政国家都是一党专政和极权统治。社会民主党人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制才能实现和完成,是以实行民主化为手段争取人类解放的运动。苏东剧变解体以后,西方的社会民主党人又进而认为,不应再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视为制度、视为目标,从而要求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应把社会主义视为通过对现存社会的不断调整实现平等与互助的价值;不应再追求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而应把资本主义视为一种有效的进程。

社会民主党还认为,与财产享有资格纯属形式上的改变(如废除私有制)相比较,经济中的决策权真正民主化才是真正重要的,只有与共同参与制相结合的议会民主,才是解决民主机制发挥作用问题的最佳办法,因而主张用共同参与的经济民主来补充议会民主。[10]

5.社会民主主义以自由、公正、相助为基本价值,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局限在资产阶级民主的框架内。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德斯堡纲领到社会民主党国际的斯德哥尔摩原则声明,社会民主党人一直把自由、公正、相助奉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把社会民主主义说成是争取自由、社会公正和团结的国际运动。

6.在关于公有制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上,社会民主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肯定到基本否定的过程。例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在1919年到20世纪40年代还是基本肯定生产资料公有制对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义的。但这时他们己经开始认为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己不再是所有制变革的问题了,而是“限制经济权利”的问题,认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不但不是被剥削阶级贫困和受奴役的根源,反而应该受到保护和促进,只有在其他手段达不到建立一种健全的经济权利关系的时候,公有制才是必要的。20世纪60年代至今,德国社会民主党进一步主张实行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主体的混合经济。批评那种认为把企业转为公有制就可以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的观点是“自我迷惑”。到8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己不再把所有制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了,而以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英国工党等其他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在所有制问题上大多有着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相似的转变过程。[11]

7.社会民主主义认为取消市场的调节作用对现代经济来说是不可能的,充分肯定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充分肯定市场作用的同时,社会民主主义对“计划”采取十分保守谨慎的态度。认为,只有当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计划提出需要时,才应当考虑并实行相应的计划。一定不要仅仅根据某一原则和动机去制定计划。超过实际需要的计划是产生官僚主义、专制和低效的原因。

8.普遍主张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西方国家的社会民主党把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认为应把它看作是确保全体公民积极参加为社会服务的项目的必要基础,是争取自决和自我实现的一个基本先决条件,表示决心消除贫困实现收入和财富的公平分配,保障人人都有权得到像样的收入。

三、评析

今年春夏之交,在国内的互联网上,就中国走什么道路问题,出现过一场争论,有人举起社会民主主义的旗帜,主张中国走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更多的人则反对这种观点,对其进行了批判,一时颇为热闹。胡锦涛同志的“6.25讲话”,无疑给这场争论作了结论。在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民主主义问题上,我认为,“6.25讲话”很好地体现了“两个充分认识”的精神。

一是充分认识社会民主主义与“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本区别,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有其自身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即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具有自己的本质特征,而与其他社会制度相区别。具备这些本质特征,就是这种社会制度;失去了这些本质特征,也就不再是这种社会制度,而变成了别的社会制度了。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出发,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了最简明、最准确的概括。政治上,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上,以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共同的东西。维护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抛弃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否定了社会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反对工人阶级政党掌握政权,主张多党轮流执政,实行议会民主、三权分立那一套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维护雇佣劳动制度,主张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反对把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共产主义制度作为目标;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听任资产阶级思想泛滥并占主导地位。一句话,它反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因而它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12]尽管它也批评资本主义,但只是要求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而不触及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本身。[13]必须指出,只有代表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和制度,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只要求对它做点改良,怎么也不能叫做做社会主义。[14]苏东剧变从反面证明了否定这四项基本原则的灾难性后果,对此,务必要有充分的认识,必须旗帜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高举这面伟大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充分认识社会民主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鉴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办法。邓小平把这一点作为社会主义赢得对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的一个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社会民主党在面临社会主义的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对自身的理论、政策、活动进行了创新、修正和调整,带来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和发展。社会党执政的国家推行社会民主主义的某些具体政策、措施,我们可以借鉴,而且也应当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伯恩思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M].上海:三联书店,1965.

2.[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3.[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美]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馆,1999.

5.[美]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顾昕,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6.[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以]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8.[美]塞缪尔森•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

9.李卜克内西.不要任何妥协[M].上海:三联书店,1964.

10.张汝伦.“第三条道路”[J]读书,1999,4.

11.徐崇温.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和现状[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07,6.

12.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2.

13.周新城. 关于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的若干思考--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5.

14.肖枫.谢韬先生《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之我见.科学社会主义,2007,2.


[1]周新城. 关于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的若干思考--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5:9-10.

[2]谢韬先生在2007年第2期《炎黄春秋》上发表了《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该文认为,恩格斯晚年放弃了“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其“最后遗言”是“放弃革命”,并首倡“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强烈的反响。但是,肖枫同志撰文对谢韬先生的观点予以了反驳,认为它与历史事实不符。(参见肖枫.谢韬先生《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之我见.科学社会主义,2007,2:25-32.)

[3]社会民主主义是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从建党时开始使用的思想体系名称,但在1951年,社会党国际把其思想体系的名称改为民主社会主义,目的在于凸显它是“民主”社会主义,以区别于共产党人的“专政”社会主义。苏东剧变后,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又更名为社会民主主义。正是因为社会民主主义是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的最初和当下的普遍正式称谓,故本文亦采之。

[4]赵志敏. “第三条道路”:冷战后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的转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5:34.

[5] 1994年5月荷兰工党在大选中获胜,组成了1976年以后的第一个由工党领导的联合政府;同年9月,瑞典社会民主党又重新执行;丹麦、芬兰、比利时各社会民主党也相继赢得大选而出面组阁;1997年5月,英国工党以绝对优势战胜保守党,组成了战后支持率最高的一届政府;同年7月,法国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联合执政; 10月意大利左翼民主党主席达莱马受权组阁。这样,整个西欧除西班牙和爱尔兰,15个国家全部由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党单独执政或联合执政。不少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进入社会民主主义,而且1989年后又有原苏式社会主义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利亚、保加利亚等国先后由主张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民主党执政。

[6]“第三条道路”是英国工党领袖、首相布莱尔和其精神导师社会学家吉登斯所倡导的,他们认为“老左派”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过分强调国家干预的作用,“新右派”的新自由主义又太强调绝对自由市场,各有偏颇,必须扬长避短,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走“第三条道路”,在调整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的关系中取得新的平衡。

[7]赵志敏. “第三条道路”:冷战后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的转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5:35.

[8] 王思睿,何家栋. 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EB/OL].(2004-04-01)[2007-06-15] http://www.gmw.cn/02blqs/2004-04/01/content_57161.htm.

[9] 徐理.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N].光明日报,2007-04-24(9).

[10]徐崇温.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和现状[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07,6:30。

[11]张传鹤. 民主社会主义若干观点新议[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2:12.

[12]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尽管与科学社会主义有很大的不同,但社会民主主义也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如王占阳从九个方面论证了这一判断,参见王占阳. 民主社会主义也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EB/OL].(2007-4-7)[2007-06-18]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6373.

[13]社会民主党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充当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和护士”作用。对此,社会民主党的一些领袖直言不讳。例如,1975年5月,时任社会党国际副主席的克赖斯基[奥]在一次谈话中,援引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弗里茨•塔尔诺在1931年莱比锡党代表大会上把社会民主党说成是“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的讲话。他说,“这篇载入史册的讲话”虽然遭到所有左派的激烈反对,但它因此也是“切中要害”的。参见:徐崇温.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和现状[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07,6:30。

[14]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