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免疫治疗:提高你的阅读效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0:39:50
提高你的阅读效率(1)推倒柏林墙 @ 2010/4/21 14:01 阅读(19070) 评论(37) 推荐值(1124)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阅读的动力

自在牛博开博以来,我一直被人批评说文章没有reference,对此我一直是虚心接受,拒不悔改,原因有二:第一积习已久,以前我在自己的SPZ里写文章,读者不超过三十个,完全是自娱自乐,搞那么正式纯属蛋疼,朋友还会骂我装B。第二缺乏资本,最极端的是《日本如何走向灭亡》这篇文章,里面80%以上的内容来自俞天任的《军国幕僚》,严格来说只能算篇读后感(我在文末还推荐了这本书,谁知国内转帖风气不佳,只取文章不留广告)。一篇一万多字的文章,后面像模像样的列了一大串来源,你仔细一看却发现几乎全是同一本书,那场面何等凄凉。

粗看下来大学四年我过眼的书应该不超过一百本,这里面多数是跳着看甚至只读了部分章节的,精读的大概只有二三十本,所以如果有人硬要把我看成一个严肃的历史学家的话,那到最后他一定会感到非常失望的。但是不要脸的说一句,我自认读书效率还算是比较高的,而且在我看来效率比数量更为重要。我周围有那么些人,他们读十本书所能领悟到的可能还不如别人读一篇文章来得多。更有些人属于书读得越多反而就越傻,这种人到乌有之乡上一抓一大把。

在我中学那会儿,我甚至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有兴趣去读书或者写文章,那时候我最讨厌三门课:政治,历史,语文。语文里面又尤其讨厌作文。作文基本上就是逼人扯淡撒谎,一说真话老师就要找你谈话,历史课了无生趣,政治课更是云里雾里。我这个人学习时不喜欢死记硬背,而是注重理解,偏偏很多政治概念你根本理解不了,像这样读书读一万本也没有用。例如“社会主义”,至今我还没见人能说出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的。每次我问别人“什么是社会主义”,对方支吾半天,总是觉得自己好像懂,但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打开电脑,维基谷歌百度轮番上阵,仔细研读了几篇党八股,发现本来好像还明白一点的,看完之后反而彻底迷糊了。我中学时上政治课就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中国虽然是个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好歹每个人都是从小就接受社会主义教育长大的,领导天天在台上人模狗样的念稿,学生每学期末都要从政治参考书里摘出几份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小抄,这样一个国家里居然没几个人能说出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也太他妈的搞笑了。

后来事情发生了一点变化。有一次我在某游戏论坛上的保钓帖里见到一汉奸,此人竟对我们伟大祖国出言不逊,说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相比之下钓鱼岛连个屁都不算,还骂我的朋友是傻逼。那时候虽然我不反日也看不上我党,但也是从小丰衣足食亲眼目睹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岂容他人随意将神圣领土贬得一钱不值,为朋友更得两肋插刀,当下和那汉奸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后来听人说此汉奸出自西祠著名汉奸大本营锐思评论,遂宜将胜勇追穷寇,打算一举踏平敌人老巢。潜入敌营之后我决心先观察观察敌情,于是翻了几页汉奸帖。谁知看着看着就把讨伐汉奸这事儿给忘了,看出了一片新的世界。

这汉奸论坛有两大特点。第一众汉奸不说学富五车,起码肚子里是有点干货的,比我身边的长辈还牛逼得多,一个刚升高中的学生凭借自己那点可怜的教科书知识,在这种环境里的尴尬可想而知。第二诸位汉奸们在评论社会问题时往往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本质,远非教科书上的陈词滥调和报纸上的弱智社论可比。换句话说,这些人第一知识量大,第二智商还高。人和人都是比出来的,在不幸意识到自己不学无术以后,本人果断放弃了和汉奸们吵架的念头,从装逼模式切换到了装孙子模式,把维护祖国尊严的重任暂时丢在一边,成了锐思评论的常驻潜水员。

在锐思看帖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自我否定的过程,我不幸发现自己过去那么多年都是白活,上的学都是白上,堵枪眼只是扯淡,共产党没有抗战,毛太子死于炒饭,这叫我情何以堪。看多了就感觉原来钓鱼岛还真是连个屁都不算。至今我对政治和历史其实仍然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是不能容忍自己活在matrix中,很多人说你个理工科的学生整天关心政治和历史干什么,不如转学文科算了,我觉得我所做的事情不属于文科范畴,而是属于常识范畴,这就像一个人可以不擅长数学,但是不应该不知道1+1=2,“无知”成了推动我阅读的最大动力。学习有了目的,和过去相比自然是事半功倍。我和许多粪青的区别可能也就在这里:锐思每年都有寒假党、暑假党前来拜访,大中小学生们蜂拥而至,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年复一年的和人吵得脸红脖子粗,对他们自己大脑里那点可怜的教科书残渣有着凤姐级的自信。别人都夸我脸皮厚,但连我这么不要脸的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到今天锐思上还有那么一些装逼惯犯,他们上网明显就不是来学习,而是来跟人抬杠的(偏偏肚子里又没什么货,所以只能靠装逼来显得高深莫测)。我在锐思呆了七八年,目睹了许多人的变化,唯独某些装逼犯们,水平依然原地踏步。我相信他们是不需要读书、就算读也读不出什么名堂的。一个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何必还要浪费那个时间呢?

 提高你的阅读效率(2)

推倒柏林墙 @ 2010/4/23 11:08 阅读(13687) 评论(27) 推荐值(1021)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读书不如多上网

前段时间我有一朋友天天吵着要去上海看世博会,我说这玩意有啥好看的,对方摆出一副看外星人的面孔:这可是重要的国际性盛会啊!我说重要你个JB毛,请问去年这时候你知道地球上有这么个会吗?果不其然,不知道。有两个字专门概括这类“附庸风雅”的行为:装逼。

我周围很多人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装逼,这种事我以前也干过,主要问题在于,你不知道自己想读什么,但又觉得不读书的话没文化太可怕。初中时我就想,要是我爸的藏书我都看过,那我就太牛逼了,遂从书架上随机挑出一本《庐山会议实录》。谁知看了没几页就两眼发昏,只觉此书枯燥无味不知所云,走马观花的翻了几页就给扔到一边了。即使当时我硬撑着把这本书看下来,这样的阅读也毫无效果可言,一来动机不纯,二来根基不足,书上提到的许多人物事件对我来说是闻所未闻,看到“是弼时作的决定”时,我见这“弼”字和“粥”长得颇有几分神似,求知欲又有限,懒得去翻翻字典,于是想当然的译成了“是吃饭时作的决定”……如今我仍保持着一种习惯:假如一本书对我而言太枯燥的话,我会马上把它扔到一边(无论别人把这本书吹得如何神乎其神),很可能是我的水平还不足以驾驭它,过几年再看也许效果会好得多。

鉴于大家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文课很多都是白上,抱起书来就啃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因此从基础开始补起很有必要,在研究一棵树之前先看一眼整个森林,可以大大提高你的学习效率。在我看来,重修的最好方式就是上网自学。事实上,我每天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平均下来可能不超过20分钟,但是在论坛里一泡五六个小时却是家常便饭,属于重度电击拯救对象。

上网阅读有很多好处。网帖短小精悍(请把我排除在外),切入迅速,主题鲜明,阅读起来当然比动辄几十万字的书本要容易得多,就算是你不感兴趣的内容也能轻松看完。事实上,网帖就像一门学科的introduction,往往能引发你进一步钻研的兴趣。几年前俞天任曾在《理性中国论坛》连载《军国幕僚》(当时的名字叫《有一种战犯叫参谋》),而且每篇必被置顶,我上这个论坛时已经连载到第四十多篇了。我试读了一篇后仍没有入戏,一想这进度条才走了2%,当下就打了退堂鼓。直到看到一篇文章《日本粪青史话》,这才发现粪青问题并非中国特色,顿时起了浓厚的兴趣,搜读了几篇文章后还是意犹未尽,于是又去订购了《军国幕僚》。这回一口气就给解决了。

《军国幕僚》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以至于第一次让我产生了要写文章把一本书分享给别人的冲动,毕竟粪青自己看自己总是完美的,只有从别国的历史教训里他们才更容易明白一些冠冕堂皇的“真理”是多么得丑陋。可惜此书在国内的人气远不如《明朝那些事儿》一类的畅销书,假如不是天天在网上乱晃,即使我有心去研究日本粪青,恐怕也不知道自己该去找哪一本书。如今只要会写字,什么阿猫阿狗都敢出书,像逛菜场一样在书店里挑书这种行为在我看来应该属于上一个世纪。而在网上泡久了自然会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你所认可的“高人”,听这些人的推荐比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效果要好一百倍,到最后你根本不用费心去选择自己该读什么书,好书自然会出现在你面前。当然,这样一个朋友圈的作用,也绝不止于推荐几本书那么简单。

上网阅读更有自己独到的优越性。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否属实,观点是否有益,往往让人无从判断,尤其是在你第一次接触某个话题的时候。像《是谁觉醒了中国》这种二逼文章,实践表明多数人甚至无法一眼看出华盛顿穿越到了南北战争,假如没有人告诉他们这篇文章从头错到尾,他们可能会对它将信将疑甚至深信不疑。而在一个稍微上点档次的论坛,这种文章马上就会被人戳得千疮百孔。在网上各种观点一贴出来马上就会引起争论,虽然两边的参与者都是互不相让,但是多数情况下你很容易就能分辨出谁的论据更加充分、谁的论证更为高杆(前提是,不要去管谁的论点更符合你的胃口)。

虽然网帖看上去很不“入流”,不要说没有reference,错漏百出甚至恶意伪造的文章都随处可见,但我个人的经验表明,这样的投入很有价值。在你读了无数的好文章烂文章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读书的冲动更为强烈,目的更为明确,过程更加轻松。 提高你的阅读效率(3)推倒柏林墙 @ 2010/4/28 0:11 阅读(12042) 评论(27) 推荐值(1011)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从了解社会开始

在网上混久了你就会发现(这里的“网”指Internet,而不是Chinternet),很多人虽然自称是中国人,但他们对这个国家却无知到了可怕的地步。中国的新闻常常让我误以为自己通过什么特殊方式看到了另一个平行宇宙里的电视节目,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国家,即使你家周围两百米内发生了一次游行,到最后可能你也一无所知;不等推土机开到自己家门口,人们就不懂什么叫和谐社会。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中国人民是活得最现实的;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我们中国人民又是最不现实的。中国的媒体为什么没有看头,因为它们不谈现实;中国的教科书为什么二逼,因为它们不教现实;中国的电影为什么没有前途,因为俗话说悲剧是对现实的正动,喜剧是对现实的反动,而中国电影从来就不触及现实,只能算作极度缺乏想象力的科幻片。但是俗话又说好的科幻片是对现实的否定,到最后我们只能勉强把中国电影归类为儿童片。而中国的粪青虽然经常把自己的爱国情感吹得天花乱坠,天天在百度贴吧里顶什么纪念周恩来,但一个不了解自己社会的人肯定也谈不上有什么社会责任感。

所以说,上网之后首先要读的不是历史或是其它什么,而是新闻。我一直认为,政治也好历史也好军事也好经济也好,无论你对哪个话题感兴趣,假如之前你对自己的社会都没有足够了解,最终你的水平也只能停留在中国电影的档次。只有在踏入真实世界之后,才能更清晰的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像之前提到的钓鱼岛问题,就算你把这个岛研究得再透彻,也不会明白为什么我说它“屁都不算”。这跟钓鱼岛本身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当你明白这个社会上还有太多比领土紧迫和重要得多的问题之后,才会发现开着小船在岛边转悠这种行为说好听点叫主次不分,说难听点叫见风使舵。所以我很理解当年那个汉奸为什么没能当场制服我,这种事儿需要积累,三两句话还真说不清楚。

当然国内的媒体做得是比较无聊的,按我那篇《老子从火车上活着下来了》里的话来讲就是一翻开报纸满眼的青少年手刃劲舞团情敌,80%的时评是歌颂祖国形式一片大好,剩下19%可能是批评有关部门没有在慢车道和快车道之间安插隔离栏。就算是网易、南都一类偶尔出彩,在中国这种大环境下也决定了他们的大多数稿件都没有网易的网友评论好看。读书讲效率,读新闻也讲效率。我认识一些人,他们每天会耐心的从各大新闻网站上99%的糟粕里取出1%的精华,我非常佩服他们的精神,但是假如你看新闻的兴趣还没有强烈到这种地步,大可以跟我一样做一个伸手党。上一篇我提到要为自己建立一个朋友圈,依靠这些人的推荐来获取好书,其实新闻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替自己打造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从一个信息源结识另一个信息源,逐渐达到不用主动出击就可以了解天下事的地步。twitter的出现更是大大简化了这一前期工作。

等你发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管看到任何耸人听闻的消息都不会感到惊奇并且开始经常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得出来”来解释宇宙中出现的种种神秘现象之后,这新闻就算看得比较到位了。这时候你可以再去了解一下外国社会,看看像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任东来《美国宪政历程》之类的书,你会发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一旦你能认识到这其中的区别,那么恭喜你,虽然你仍然是一个天朝屁民,但是至少你的内心已经修炼到公民的境界了。这对你的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像《中国人像迷失的狗》这样的文章应该能马上就看出是伪作。以前有人推荐给我一本据说90年代特流行的“外国人”写的《第三只眼看中国》,我只随机看了几页就告诉她这本书多半是中国人顶着老外名义写的,无论作者怎么激烈的去批判这个社会,还是隐藏不了内心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说到底,熟知多少历史秘闻或是政治概念并不是最终目的,在我看来,阅读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帮助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思考和生活。

不过说实话这几年我对祖国各地发生的种种奇闻异录也开始渐渐感到力不从心。回想四五年前,重大热点事件都是一两个月发生一次,抽点时间看看完全没问题,猫眼上讨论的社会话题经常断炊,我还偶尔感慨中国最近怎么这么和谐。就说“死法”吧,08年6月出现“俯卧撑”,09年2月又来个“躲猫猫”,这节奏还算可以接受。再后来莫名其妙的就开始井喷,什么洗脸死喝水死做梦死摔床死冲凉死全出来了,喷得比红音还要激烈,丰富到足以在大学里单独开设一个学院,我也就懒得再去关心了。所以我很同情那些现在才开始起步的人,想当年我们可以泡论坛,如今好的论坛不是被和谐就是在墙外;想当年我们可以花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讨论一则新闻,现在他们连看都看不过来。

PS:最近读新闻的感想是,衷心祝福那位闹着要看肉搏会的朋友
提高你的阅读效率(完)推倒柏林墙 @ 2010/5/1 15:24 阅读(11764) 评论(32) 推荐值(929)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水到渠成

在网上泡了若干年后,我渐渐开始感觉自己“差了一口气”,网络上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我的需求。就说大跃进,虽然网络上有很多描述困难时期惨状的文章,但里面居然没有一篇能条理清晰的说明白大跃进的前因经过结果。而我对死状有多么惨烈并不太感兴趣,只想知道酿成惨剧的原因,要是不看书的话可能永远也搞不清是怎么一回事。

幸好中国是个盗版大国,可以轻而易举的弄到电子书,我的读书历程才算是正式起步。这时候读书的感觉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上网上久了大脑里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份书单,再也不用操心“该看什么书”这种问题,我也不再需要逐字逐句的阅读,而是能快速从书里挖掘出自己需要的东西,记忆也变得更为牢固。读书的主动性则变得出奇得高,以前我只有上厕所时才带本书看几分钟,现在一本书到手可以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一口气扫荡掉,读书变得充满乐趣。

一些读书的小技巧同样来自于网上的积累。由于我国人民的口味比较奇特,市面上经常出现一些《中国不高兴》一类的畅销书,为了鉴定一些书的阅读价值,我喜欢在看书之前先去看看书评,这就像看太长的帖子要先看看下面的回复一样。在网上混久了你可以一眼辨别出一些傻逼逻辑,当年《货币战争》刚出炉的时候,批评者还未成气候,网上一片赞扬之声,我还考虑过要不要看看这本书补补脑。后来去看了几篇书评,发现几个作者都属于一张口你就知道他智商特低的。你想一本书的粉丝要是普遍都是蠢货,这本书还能高明到哪里去,所以我到现在也没看过。

变化不仅体现在读书上。以前我跟人争论政治话题时总是感觉自己想说的话说不清楚,最后空有论点没有论证论据,现在我一开口停都停不下来。以前我拼死拼活才凑出一篇八百字的作文,现在拼死拼活终于把开头控制在了八百字以内。我简直不敢想象自己以前是个多么厌恶政治和历史、厌恶写作的学生,这让我不得不感慨在中国上学完全就是对生命的亵渎。

如果要我总结为什么自己以前读书的效率那么低的话,最重要的原因是虽然我上了十几年的学,但是其实压根就没受到什么像样的教育,我们自以为自己是硕士博士圣斗士,其实在某些方面根本就是幼稚园水平。对我个人而言,提高阅读效率的重点并不在于具体的技巧,而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认清自己的无知,上网接受再教育,重新认识这个社会。至于你的阅读目标、动力和技巧等等,都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培养出来的,一切水到渠成。

现在回头再看,我国的教育水准低下也是可以预料的。一个人的读书效率和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密切相关,我国的教育要是把大家培养的都会独立思考了,都把“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稀奇古怪的词给整明白了,那不是动摇国体,国将不国吗。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把学生都教成白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